《李凭箜篌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
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
听众听得入了迷,曲已终 而意犹未尽。
艺术手法:和白居易
的《琵琶行》中“曲终收拔当心
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 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样, 都是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终结 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所带来的
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
李贺这首诗用瑰丽的词采,天上人间的想象 来描摹听音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 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有了一种凄寒冷 艳的气质——“冷如秋霜,艳若桃李。” 5、概括李贺的写作风格:
提示默写
诗中含有“响遏行云”之意的一句是 :
诗中点明弹琴地点的句子是: 写箜篌声清脆激越的一句是: 写箜篌声由哀怨走向欢快的一句是: 诗中含有“女娲补天”之意的句子是: 诗中含有“瓠巴鼓琴”之意的句子是: 诗中含有“吴刚伐桂”之意的句子是:
wenku.baidu.com
1、《琵琶行》有音乐描摹,也有身世感慨;《李
凭箜篌引》是纯音乐描摹;《听颖师弹琴》有音乐 描摹,也有作者感受; 2、《琵琶行》以直接描写为主;《李凭箜篌引》 以侧面烘托为主;《听颖师弹琴》是两者结合; 3、《琵琶行》平易感伤;《李凭箜篌引》客观描 摹;《听颖师弹琴》含蓄悲怆;
3、分析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侧面烘托的特点,哪一篇最好?
李贺
感知活动
——展示形声 欣赏一组箜篌乐器的照片 认识箜篌——识其形: 聆听一段箜篌动听的音乐 感受箜篌——闻其音。
各种箜篌
箜篌演奏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 诗歌、领略诗歌中的精妙 的能力 2.感受李贺的浪漫主义 风采 3、赏析该诗的内容和 艺术特色。
解 题
李凭箜篌引: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 篌,名噪一时,当时最负盛名的乐师,人 气直追盛唐李龟年,有诗为证“天子一日 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 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箜篌”是 一种乐器。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 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 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 七言、杂言。
拓展延伸: 侧面描写也各不相同:
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一句古诗:“踏 花归去马蹄香”。 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 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 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 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 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 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 “香”么! 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 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马在奔腾着, 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张张评选。当他看到那张蝴蝶纷飞的画卷时,就 会心地笑了。这张画被评为最佳。
《李凭箜篌引》效果手法最好:好在丰
富、玄妙、雄奇、瑰丽。丰富在几乎每 一联都用了效果手法。玄妙在不少效果 手法同时又是或又可理解为比喻。雄奇 是既气魄宏大又奇特诡谲。瑰丽是每一 侧面描写都是典丽华美之象。
4、试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运 用比喻的异同。
喻体都很美好,都因量多而产生了叠加效应,使音乐的美好感觉格外浓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那激越的声响,那憾人心肺的
力量,震破了女娲所补的苍天;结 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秋雨密密匝匝的坠落声,可
以摹状乐声的急促,也可以唤起连
绵不绝的忧郁形象。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教: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 曲的无比赞赏,就是誉之为仙乐了。 老、瘦:极平常的字用得极生动。鱼之愈
郁。都发挥了比喻使难以言说者明晰的好处,即《琵琶行》通过鲜明的 视觉画面,《李凭箜篌引》以人们熟悉的听觉、视觉、触觉形象及典故 传达出难以说清的美妙音乐。白诗对乐声及其变化过程的比喻更为贴切, 发挥了比喻使事物特征更为鲜明生动的好处;李诗对音乐声、音乐所含 情感、音乐给人的感受作出超凡脱俗的比喻,发挥了比喻使习见说法出 新意,给人新颖刺激的好处。 《琵琶行》做得很好,使难以言说的、比较抽象的激越、沉重、婉转、 幽微、高亢、凄厉等琵琶乐声,通过贴切的视觉画面鲜明的比喻让读者 感受到了。《李凭箜篌引》也大量运用了比喻,它以人们熟悉的听觉形 象(如玉碎、凤叫)、视觉形象(如荷叶露珠、兰花绽放)触觉形象 (如冷光、湿寒兔),或者人们熟悉的典故(如江娥啼竹、素女鼓瑟、 女娲补天、吴刚月兔、神妪弹箜篌、瓠巴鼓琴而鱼跃)传达出了难以说 清的箜篌美妙的音乐形象。
芙蓉泣露: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
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
形容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十二门:借指长安,当时的京城
长安四面,每面有三个门,所以说是 十二门。 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 在寒光之中——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 感化力和渗透力——整个长安城仿佛 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芙蓉泣,状其声之惨淡;香兰笑,状其声之冶 丽。”
昆山:也叫“玉山”或者“群玉之山”。 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
用二者衬托其声之美。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以形比声
昆山玉碎: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
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
形容乐声的幽怨。
文学领域的侧面描写是这样的: 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失态来表现罗敷的绝世美貌。 师:正面描写直观,侧面描含蓄,鉴赏时耐咀嚼、耐回味。写作时我 们根据写作对象灵活选择,有形的人或事物可以用正面描写,无形的事 物我们可以侧面描写,当然也可以学习白居易迎难而上的精神,选择正 面描写。目的是使我们的作文由直白变为蕴藉,有单一变为丰富,由呆 板变为生动,使你笔下的景物更鲜活,人物更丰满,从而提高你的写作 质量! 师:综观这三首描写音乐的诗歌,在写法上各树一帜,自有风貌,展 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李凭箜篌引》,以其丰富的想象、大胆 的夸张,将李凭箜篌描写得精警感人,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采。清代方 扶南这样评价:“白香山《江上琵琶》,李长吉《李凭箜篌》,韩退之 《颖琴师》,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 人。”
紫皇: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箜篌上的那二十三根丝弦弹奏出的妙音,连天 上的玉皇大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感动。巧妙的过 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 间扩大到仙府。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 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 神奇瑰丽的境界。
老,活动意识愈淡,而今这沉稳的老鱼居然跳
起波来,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蛟乃龙之健者,
而今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如此瘦
蛟而能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己使之达到了忘我 的境界。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舞蹈完成,乐曲结束。但是,成天 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还倚着桂树,久 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
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 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既然是《听颖师弹琴》,那么正面描写音
乐的是哪几句? 2.诗的后面几句写了什么内容?它们和音乐 有什么关系?
“摹写声音至文”
品读诗歌
吴丝蜀桐张高秋
写“吴丝蜀 桐”有何作用?
“吴丝蜀桐”写箜 篌构造精良,借 以衬托演奏者技 艺的高超。
吴丝蜀桐张高秋
高秋:秋高气爽,天空明亮透澈,自然看起
来格外高远。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演 奏的环境。 张高秋:不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更易引起 联想:音乐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霄——像礼花 一样,起于弦上一点然后发散到长空去。
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
昌(今河南宜阳)人。郡望陇西, 家居福昌之昌谷,因称李昌谷。其 父名晋肃,“晋”、“进”同音, 故因避父讳不得考进士,仅任奉郎 小官,愤懑不得志。其诗多感进伤 逝之作,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 世称“鬼才”。尤擅乐府歌行,词 采瑰丽,意境奇特,富浪漫色彩。 绝句多抒写不平之感,笔意超纵。 有《李长吉歌诗》,《全唐诗》存 诗五卷。
从侧面写出了音乐声的感人肺腑。
李凭中国弹箜篌
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
代了演奏的地点。
诗人故意避开了叙事性的交 代和直说,另作精心安排,先写 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 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 力量。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以声比声
“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
空山凝云颓不流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
出,飘散在寂寞山间的闲云都 为之动容,凄然停步仿佛在俯
首谛听。
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
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江娥啼竹素女愁
音乐变得愁苦郁闷,我们仿佛听到娥皇
和女英在湘江边为舜痛哭不己,泪尽,继之
以血,将湘江之竹尽染绯红;又仿佛在重温
素女弹奏起五十弦瑟,令人悲不自禁……
分析、鉴赏诗歌
(一)、分析意象
1、同学们找一下,在这首诗歌中“诗
鬼”先生用到了哪些意象。 在诗中标划 出。 2、大家讨论讨论这些意象的运用有什 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分析、鉴赏诗歌
(二)、品读诗句
1、品读前四句,看看诗人是如何安排出场顺序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找一找,诗歌中正面描写乐声,直接写音乐的 诗句是哪两句? 3、分析一下李贺是怎么写乐音的。 4、找一找这首诗用到了哪些修辞格,举例说明。 5、概括李贺的写作风格:
为什么最佳呢?考官作了一番评说,应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这考生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仔细地分析了题目,全面领会了诗句的含 义,并找到了体现题意的巧妙的方法。 画题中的“踏花、归去、马蹄”都是具体的事物,容易用图形表现, 所以一般人都在这表面上下功夫。而题中的重点在“香”字上。这“香” 是一种感觉,凭嗅觉所得,而绘画是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如何在画面上 体现出“马蹄香”来就很不容易了。让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 也难突出那“香”味。用蝴蝶来烘托真是想法新颖。蝴蝶为什么追逐马 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这“香”不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 观画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还有齐白石创作《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上面没有蛙。而观众有如闻 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蛙声如何画?据说老人整整想了两夜, 后来从诗句“出山泉”三字得到启示,就在“泉”上作文章。但是老人 没有画蛙,而是在那四尺长的立轴上,画出两山峡谷间泉水汩汩地流向 远处来,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有欢快地游动着。人们见到 有鳃有尾巴的蝌蚪离开了水的源头,告别了它们的妈妈,自然会想到蛙 和蛙的叫声,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 以上是艺术领域的“侧面描写”。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运用通感的手法把 诉诸听觉的音乐充分的形象化、视觉化,化无形 为有形。
比较阅读
(一)、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这
两首诗描写音乐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琵琶行》:以正面描写为 主。《李凭箜篌引》:以侧 面描写为主。
(二)、比较练习: 赏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