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石蜡切片中浸蜡包埋方法的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E染色封固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支喜兰1 谭德银2 (1西安解放军323医院病理科 710054 2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技术室病理组)【中图分类号】 R3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8096(2000)04-0303-01

要获得一张满意的HE切片,除与取材、切片、染色关系密切外,封固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我们在观察切片中,发现有许多与封固有直接关系的质量问题,影响病理诊断。作者根据多年的制片经验,就封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1 类似色素样颗粒(俗称空气色素)

即在封固干燥后,切片中出现类似色素样颗粒,散在或呈片状,圆形或不规则形,易被误认为黑色素或甲醛色素沉着。但这种类似色素样的物质分布无规律,可在任何组织切片中出现。其产生的原因是切片染色后,封固时切片中的二甲苯已完全挥发,中性树胶封固剂不能完全封固而形成的组织片干燥的空气气泡或腔隙。

1.1 导致气泡或腔隙产生的诱因

1.1.1 操作者为了减少二甲苯的吸收,习惯于将切片从二甲苯中取出,待二甲苯挥发后再封固。或切片很多,封固开始并未出现此情况,待二甲苯基本挥发或完全挥发,组织干燥后封固可出现。

1.1.2 树胶封固剂过稀,封固当时并不出现,当封固干燥或待二甲苯挥发后可出现上述情况。

1.1.3 树胶封固剂粘稠时,滴加的封固剂不能完全覆盖切片所致。

1.2 解决方法

1.2.1 封固时,当切片中二甲苯挥发后,应重新放入到二甲苯中透明。

1.2.2 调整树胶封固剂的浓度,不能过于粘稠或过稀。以细玻璃棒蘸树胶,拿起成滴状,滴速2~3滴/sec适中。

2 形成气泡

气泡是封固切片中最常见的问题,直接影响病理观察。

2.1 形成气泡的原因2.1.1 切片厚薄不均,主要是组织纤维成分多,切片困难,或切片刀不锋利,切片形成搓板样结构,切片不平整所致。

2.1.2 捞片水温低,切片未完全展开,或在捞片过程中,水底产生气泡漂浮于组织片上而形成。

2.1.3 树胶封固剂过稀或过于粘稠均可引起。

2.1.4 封固方法不当,在封固时,有些操作者习惯于用手拿着盖玻片,平放于滴了树胶的组织切片上所致。

2.2 解决方法

2.2.1 封固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先一侧放置于滴有树胶的组织切片上,然后缓慢放下将空气完全排除。

2.2.2 调整树胶封固剂的浓度及水的温度。

2.2.3 根据组织的取材适当缩短或延长组织脱水时间。

3 切片中出现云雾现象

有时在切片中出现模糊一片的云雾,组织结构不清,严重影响观察。其产生原因是染色封固时,切片内有水分所致。

3.1 形成的原因

3.1.1 组织取材太厚,脱水不净,导致切片厚薄不均,影响封固质量。

3.1.2 组织固定液及脱水剂时间过长,未及时更换,影响组织脱水。

3.1.3 切片染色时,封固前脱水不净,致使切片不能透明,封固后出现云雾现象。

3.2 解决方法 组织取材厚度适中,及时更换脱水机的各种试剂和各种染色试剂。尤其是染色过程中,切片进入二甲苯透明前一定要脱水彻底,即可避免产生切片的质量问题。

以上方法适用于所有需要封固的组织。

(收稿1999-10-28 修回1999-12-13)

常规石蜡切片中浸蜡包埋方法的改进

弯雪燕 景春果 张晓辉 (山西省闻喜县东镇541医院 043801)

【中图分类号】 R36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8096(2000)04-0303-02

病理技术的常规工作是制片。其程序一般是对取材组织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封固。每一操作环节的好坏,都会影响制片质量。其中,浸蜡、包埋则是制片过程中手工操作较复杂而又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大部分医院在病理制片过程中,尚未能完全取代手工操作。为确保制片质量,提高效率,避免差错,我们对多年沿用的浸蜡、包埋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改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单孔或多孔恒温水浴箱1台,自制浸蜡包埋框、小镊子和其他常用包埋用具。

3

3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0年12月第7卷第4期

1.2 方法 卸掉恒温水浴箱顶盖,放置自制浸蜡包埋框。此框用白铁皮或铜铁皮制成一凹形方盘,其外形尺寸依恒温水浴箱大小而定,以能顺利地放入、取出为宜。框上沿向外折015~1cm,深约213~215cm,底面应平整光洁,其内放置用铁皮制作上下嵌合的活动性“井”字形方格,边长2cm,高2cm,此格即石蜡包蜡模型。包埋框内注入熔蜡,液面同框面高度相同或稍低。水浴箱内蒸馏水与框底底面接触或稍高,水温调至60~62℃。准备工作就绪后,用镊子将已透明好的组织连同事先写好的病理号码,一一对应移入浸蜡包埋框内的“井”字形方格内,并做适当调整,使组织置平,碎小组织集中但不重叠。框顶可用玻璃板盖好(或不加盖)。在此条件下浸蜡3~4h。之后,把浸蜡包埋框轻轻从水浴箱里取出,置操作台上或冰箱中冷却,并用小镊子将病理号从包埋框底部夹置其顶部漂浮于蜡面。待熔蜡完全(或不完全)凝固后,取出包埋蜡块,整个浸蜡、包埋过程即告结束。

2 结果与讨论

两年多来我们采用本方法对4000多病例进行了制片,体会到具有以下优点:

2.1 操作简便。浸蜡包埋过程一次即完成,浸蜡与包埋合为一框,并且旧蜡不断消耗又不断添加新蜡补充,完全能达到浸蜡效果与保证包埋质量。不象过去那样须先行浸蜡,打开脱水盒,向包埋框内倾注熔蜡,再进行组织包埋等多项操作步骤,本法步骤的减少相对减少了差错。故本方法省时省力,实用经济。

2.2 提高浸蜡包埋质量。组织透明后直接进行浸蜡、包埋,减少了中间环节。恒定温度下操作直至包埋结束,不存在由于浸蜡、包埋时温度差所带来的缺点,不会因温度过高使组织烫坏或使碎小组织变脆、变硬,不会因温度过低使组织与石蜡脱离;组织中不会出现因包埋而形成的气泡、裂隙、松浮的斑点(蜡花);包埋组织同石蜡连接坚实可靠,易于切片。

2.3 包埋中较困难的是对碎小组织的包埋。如各种内窥镜钳取组织、穿刺组织等,包埋时往往不能将其包埋在同一平面,造成切片不全、漏切,而需深切、复切及重新包埋,增加了工作量也影响诊断〔1〕,改进的浸蜡包埋法则能完全避免上述缺点。由于浸蜡和包埋过程连续不间断,温度恒定,包埋框顶部和底部都在56~58℃之间,浸蜡的碎小组织在熔蜡中受重力作用下沉,浸蜡结束后,都会整齐地排列于包埋框底的同一平面上,并且不重叠,避免了碎小组织包埋不平整的弊端(图1,2)。

2.4 透明组织从脱水盒置包埋框中浸蜡包埋,不用把组织连同脱水盒一起浸蜡,所以也不必再去清除脱水盒上的余蜡,减轻了工作负担,减少了材料消耗。

实践证明,运用自制的浸蜡包埋框和恒温水浴箱进行浸蜡包埋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用、节能低耗,保证和改善包埋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事故,且安全无明火等优点,非常适用于无自动包埋机的基层单位。

(本文图1,2见插页第74页)

参考文献

1 叶珍华,曹之清.碎小组织石蜡包埋的改进.诊断病理学杂志, 1999,6:119

(收稿1999-12-22 修回2000-7-14)

淋巴细胞分离液在脱落细胞学中的应用

赵 印 李树桐 高保华 (河北唐山开滦医院 063000)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8096(2000)04-0304-02

肿瘤细胞学检查是肿瘤诊断中的一种手段,正确采集脱落细胞是细胞学诊断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诊断准确率的关键。临床送检的体液大都为血性,红细胞多,常规离心涂片背景污浊,肿瘤细胞少不易查到。而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提取的涂片背景清晰,肿瘤细胞多,易查到。通过201例实践表明此法效果最佳,一次就能查到肿瘤细胞,提高了诊断的阳性率。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淋巴细胞分离液(中国医科院血液学研究所制),本院住院病人胸、腹水,尿,心包积液,脑脊液。

1.2 方法

1.2.1 取清洁的10ml玻璃试管1支,加入2ml淋巴细胞分离液,沿管壁轻轻加入被检液体8ml。1.2.2 离心沉淀10min(2000r/min),此时试管内分4层,最上层为淡黄色体液,其下层为灰白色的核细胞层(主要是肿瘤细胞、间皮细胞、淋巴细胞等),再下层是无色透明的淋巴细胞分离液,最下层为红细胞层。

1.2.3 用滴管轻轻吸取有核细胞层数滴,滴于洁净的载玻片上,然后均匀涂片数张。

1.2.4 涂片自然干后,用95%乙醇固定10min后,行HE染色或特染,或作免疫组化,而后镜检。

2 结果

2.1 病理资料 201例中有122例为特异、非特异性炎症,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腹水,心包积液,血尿等,均经临床各种检查及脱落细胞学(本方法)检查所确诊。余下的79例均系肿瘤,其中胸水52例(腺癌48例,鳞癌2例,乳腺癌转移2

4

3

・J Diag Pathol,December2000,V ol.7,N o.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