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第二章)读书笔记(共5篇)

合集下载

给教师的建议第二章节读后感(精选8篇)

给教师的建议第二章节读后感(精选8篇)

给教师的建议第二章节读后感(精选8篇)给教师的建议第二章节读后感(精选8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二章节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第二章节读后感(精选篇1)此书是一部世界教育名著,原著首版印刷高达10万套,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

它是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门为中小学教师而写。

作者以“建议”的形式,恳切地与读者谈心。

整本书读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

全书皆为经验之谈,各条建议有理有据。

教材的首次见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落后和成绩不佳的根源之一,是对教材的首次学习学得不够好;学生在学习公式的头一节课上对它理解得深与浅,关系到非常多的问题;学生的意识中模糊不清和含糊肤浅的观念越少,他感到的落后压力就越小。

那么如何知道孩子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呢?有经验的老师就是查看学生是怎样独立完成作业的,不可让学生在首次学习数学定律时不正确地做题、不正确地解题等。

新教材如何把握理解新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阶段,此条建议作为第14条建议的拓展与补充,对于我们一线教学老师来说,实用性最大。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到:对最“差”和成绩不良的学生来说,专门理解新教材的阶段尤为重要。

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使成绩不良的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教材的要点上,这种要点实质上就是因果关系,也就是知识的基础。

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不要害怕在每节课上抽出尽量多的时间来掌握新教材!如果孩子们在新知识的接收上有疑惑,那么一定会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很多的隐患。

情感、道德、品德的关系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是次品,那么身体不好是废品,而品德不好那可就是是危险品了。

可见,作为一个社会人,纵使他有很渊博的知识,很强壮的体魄,但如果德行败坏,那他也只会给国家、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笔记

第一章教师与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师的专业成长新教师:刚进入教学领域的新手教学法-内容知识:有效呈现教学内容的知识三种错误观念: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2)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教授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专家型教师:胜任某一学科教学任务,其教学绩效优于一般教师的一类教师从新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五个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教师,胜任水平教师,熟练水平教师,专家水平教师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

教学专长(教学法知识):专家型教师所具备的教学知识和能力教学专长的形式:学科知识专长: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课堂管理专长:支持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课堂的知识教授专长:为了完成目标,所拥有的有关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内因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总和诊断专长:获得关于全部学生和个别学生的信息状况的方法教学专长的特点: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是教师专长形成的前提条件,拥有教学专长后某些教学行为能达到自动化水平,根据实际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反应和要求来安排教学。

第二节从心理学角度对教育现象的种种探索教育心理学学科的正式形成,标志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著作《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三大范畴: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第三节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习与教学的中间学科或联系学科作用的有效发挥在于两个方面:(1)理论观念知识(或能力)观,学习观,教学观(2)研究方法研究方式:1.描述性研究:对某个或某几个课堂教学中特定的事件进行描述的研究方法2.相关研究:探讨两个事件之间的关联程度的研究方法相关系数:表明两个测量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强度与方向的一个数值3.实验研究:在情景中引入变量,记录结果并分析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4.教学理论原则:是指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确定的联系第一部分学生心理第二章认知发展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其中核心内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成了最具影响力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影响教育的各种心理因素,从而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

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更加科学、有效地前行。

首先,书中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认知风格、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有的学生是视觉学习者,通过图像和图表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有的学生则是听觉学习者,更倾向于通过听讲来获取信息。

了解这些差异,教师就能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视觉学习者,教师可以多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对于听觉学习者,则可以增加讲解和讨论的环节。

学习动机也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

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比如对数学的好奇、对文学的热爱等。

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或惩罚,如好成绩带来的表扬、差成绩导致的批评。

理想的状态是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让他们因为对知识的渴望而主动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内部动机。

记忆和遗忘的规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

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这就提醒我们,及时复习对于巩固知识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复习,比如学完新知识后的当天、一周后、一个月后等,以加深记忆,防止遗忘。

在认知发展方面,书中提到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不同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能力。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我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内心波澜起伏。

它使我认识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赞扬的话、一个微笑的眼神,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上学期我所带的是二年级,由于孩子年龄小,学生习惯差,上课不认真听讲,影响课堂效率。

我经常对他们进行大声批评,严厉训斥。

几个星期下来,结果令我很失望。

学期中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全校老师都来听课。

上课铃响了,学生坐得端端正正,我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

可是过了没几分钟,教室里就有窃窃私语声,还有几个好动的学生开始做小动作了,我心里有点不满。

“老师,蔺俊祥折纸飞机。

”……突然一阵告状声打断了我的思路。

面对此情此景,我真是怒从中生,真想训斥他几句,但理智告诉我:别发火,发火是教师无能的表现。

在片刻的冷静后,我决定抓住这一契机对“捣蛋者”进行教育。

我走到蔺俊祥跟前,拿起纸飞机,面带笑容地说:“同学们看,蔺俊祥的纸飞机折的真好,一定是未来的发明家。

可是能在语文课堂上折吗?”同学们齐声说:“不能。

”“那么同学们,你们愿意把勤奋好学、积极举手发言的一面你想展示给老师们看吗?”听了我的话,同学们一下子放松了绷紧的神经,很快就有一部分同学马上坐得端端正正了。

我扫视全班,同学们都为我一脸的笑容而露出又惊又喜的神色。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一门探索人类学习与教育之间关系的学科,对于教育工作者以及关心教育的人们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籍,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个体差异对学习的影响。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

有的学生是视觉学习者,通过图像和图表能更好地吸收知识;有的是听觉学习者,更倾向于通过听讲来理解;还有的是动觉学习者,需要亲身实践才能掌握。

了解学生的这些差异,教师就能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习动机方面,书中指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都对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内部动机来自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望、对兴趣的追求,这种动机往往更持久、更有力。

而外部动机,如奖励、表扬、成绩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过度依赖外部动机可能会导致学生为了奖励而学习,而不是真正对知识感兴趣。

因此,教师和家长需要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热爱学习。

记忆和遗忘也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知道,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通过反复练习、有意义的组织和深度加工信息,能够将知识从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同时,遗忘是不可避免的,但遵循遗忘曲线的规律进行及时复习,可以有效减少遗忘。

这让我想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复习的时间和频率,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书中还提到了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培养。

问题解决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引导来提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创造力的培养则需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尝试。

在教育心理学中,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学生的情绪状态,如焦虑、自信、压力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学习环境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降低焦虑,从而促进学习。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通过阅读相关的教育心理学书籍,我对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书中,开篇就强调了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特点,还能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例如,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能够让教师选择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书中详细阐述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它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来自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而外部动机则通常是由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让他们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

比如,通过设置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培养他们对学科的兴趣。

学生的认知发展也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让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会经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调整教学的难度和方式。

对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使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可能更为有效;而对于已经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抽象的思考和推理。

在知识的学习与迁移方面,书中指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是相互关联的过程。

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不仅要理解其含义,还要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加以应用。

迁移则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能够促进学习,而负迁移则会阻碍学习。

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所学的知识,找出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多样化的练习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在智力水平、学习风格、性格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学生则更具有创造力;有的学生喜欢独自学习,有的学生则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色。

写给教师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写给教师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写给教师的心理学读书笔记作为一名教师,读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籍那可是相当有必要的。

最近我读了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心理学书籍,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分享我的读书笔记和一些感悟。

这本书里提到了好多有趣又实用的心理学知识和观点。

比如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咱不能一堂课从头讲到尾,不然学生们的脑子早就不知道飞到哪儿去啦。

还有,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都不一样,有的擅长听,有的擅长看,有的得动手实践才能学得好。

这就提醒咱们老师得有十八般武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书里还讲到了表扬和批评的艺术。

这可真是一门大学问!以前我总觉得,表扬嘛,就是夸夸学生,“你真棒”“做得好”,批评呢,就是指出错误,“不许这样”“下次注意”。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根本没这么简单!表扬得具体、真诚,让学生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儿;批评得有建设性,告诉学生怎么改进,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学生心理压力的部分。

现在的孩子,别看物质生活丰富了,可心理压力那是一点儿也不小。

考试的压力、升学的压力、家长期望的压力,就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他们小小的肩膀上。

有一次,我发现我们班一个平时挺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上课也总是走神。

我就找他谈了谈,一开始他还不太愿意说,后来在我的耐心引导下,他终于哭着跟我说,他爸爸妈妈给他报了好多课外辅导班,每天作业都写不完,他觉得好累,都不想上学了。

我听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这孩子得多难受啊!我就想起书里说的,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于是我跟他的家长沟通了一下,建议他们适当减少一些辅导班,多给孩子一些休息和玩耍的时间。

同时,我也在班里组织了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能放松放松。

慢慢地,这个孩子的状态又好起来了,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还有一个例子,我们班有个学生特别内向,上课从来不主动发言,小组讨论的时候也总是默默听着别人说。

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他其实心里有想法,就是不敢表达出来。

读《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有感

读《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有感

读《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有感盐城市北龙港初中陶建春假期中,匆匆拜读了吴庆麟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

吴教授以其精深的专业知识、典型生动的教学案例、轻松活泼的文字,为我们解读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使我对教学心理学的内涵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枯燥乏味的假期生活因而增添了一抹绚丽的亮色。

吴教授从我国心理学发展观念百花齐放但又缺乏整合的现状,结合教育实践编撰了该专着,意在切实解决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21世纪初我国教育心理学的改革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该专着分为绪论和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三个部分,条理清晰、思维严密。

绪论部分又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从心理学角度对教育现象的种种探索、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等章节。

第一部分:学生心理,包括认知发展、社会和情感发展、智力与创造力、特殊学生等章节;第二部分:学习心理,涵盖学习的行为主义观、学习的认知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复杂的认知过程等章节;第三部分:教学心理,包括制定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动机、有效课堂教学、学习结果的测评等章节。

皇皇巨着得以面世,不仅包含了吴教授的智慧和心血,也凝聚着教育心理学教研组工作者的汗水。

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由吴庆麟教授总负责。

初稿分别由胡谊(第一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刘明波和张振新(第二章、第四章)、陈云儿和胡谊(第三章、第八章)、谢立波(第五章)、杜伟宇(第六章)、张振新(第七章第一、二、三节)、郝宁和余建华(第九章、第十章)、李同吉和胡谊(第七章第四节、第十二章)、袁薇薇(第十三章)等撰写;后经吴庆麟、钱文、汪航等审阅并修改;最后由吴庆麟、胡谊定稿。

本教材的试教,是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第二专业(2001级学员)和网络学院“教育学”专业(2002级学员)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完成。

本教材一个显着亮点就是在每部分教育心理学知识专业讲解之后,都编排了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总结、重要概念、参考文献等内容。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共五篇)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共五篇)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共五篇)第一篇:《教育心理学》读后感《教育心理学》读后感《教育心理学》是在大学里师范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本人对这本书印象很深刻,在大学里学习师范类知识时,刚拿到这本书大致看了一眼后,本人第一个感觉就是想把它给扔了,一大推的直译的外国名字,看着这些名字就让人头大,更不要说还要理解这些教育家或心理心理学家的更让人头大的理论知识。

当时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考完之后就立刻扔一边了。

工作之后,因为暑假无聊,鬼使神差地拿起了这本书,慢慢看着,细细品读,有了一点不一样的感觉。

说起《教育心理学》,很多人似乎都知道,但是让他们细说,又说不清楚。

更多人因为专业,对这方面比较了解。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从另一个方面讲,它是研究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心理规律。

在暑假比较凉爽又比较无聊的时候,读着整本书,第一感觉是这一次的阅读自己的感受比较深刻。

对于这本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章节,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一章节有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我很熟悉他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看到他的名字分外亲切,让我感觉这本书终于和我的专业生物有联系了。

在“学习的基本理论”这一章里,对“学习”的定义就有两个。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的过程中,有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即指人类的学习。

紧接着,对于学习是怎么产生的,不同的专家经过他们的研究得出了几种不同的结论,也就是现在的几种关于学习的理论。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被归纳为联结学习理论,苛勒的顿悟学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被归纳为认知学习理论,还有在当代产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纵观近现代,关于学习的理论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这些理论中,本人比较喜欢的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和在当代产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一门探索人类学习与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让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和感悟。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个体差异对学习的影响。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

有的学生是视觉学习者,通过图像和图表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有的是听觉学习者,听讲解更容易掌握;还有的是动觉学习者,需要亲身实践来学习。

了解这些差异,教师就能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比如,对于视觉学习者,可以多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对于听觉学习者,生动的讲解和讨论可能更有效;而动觉学习者则需要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

学习动机也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

内在动机,即出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热爱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往往比外在动机,如奖励和惩罚,更能持久地推动学习。

教师和家长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比如,提出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同时,也要避免过度依赖外在奖励,以免学生一旦失去奖励就失去学习的热情。

记忆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书中的介绍,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容量有限,而长期记忆则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

要将知识从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需要反复复习和深度加工。

比如,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构建知识框架、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遗忘也是记忆的一部分,了解遗忘曲线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育过程中,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书中提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和反思总结。

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第一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关于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而学习动机的激发则是指学生将自己形成的学习需要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意义与知识的价值,使他们不仅认识到要学什么,而且也要认识到为什么学习、学到什么程度、学了有什么用等。

那么怎样做到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呢?可以从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两个方面来着手。

在莫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关于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这一小节有一点我颇有想法,即“通过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来培养激发学习动机”。

书中提到了“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所谓问题情景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

简言之,问题情景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景,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在观察的学习活动中,存在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而绝大部分高中生属于力求成功的学习者。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不能及、或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

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内容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为问题的情景,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应度如何。

如果完全适应(太易)或完全不适应(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景,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景。

在生物教学中,要想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利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景。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能使学生尽快融入到课堂。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的科学。

通过阅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对教育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个体差异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

有些学生是视觉学习者,通过图像和图表能更好地吸收知识;有些则是听觉学习者,更倾向于通过听讲和讨论来学习。

了解学生的这些差异,教师就能因材施教,采用更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内在动机,比如对知识的真正热爱和好奇心,往往能让学生更持久、更深入地投入学习。

而外在动机,如奖励和惩罚,虽然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如果学生仅仅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学习,一旦外在因素消失,学习动力可能也会随之减弱。

因此,教师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认知发展理论让我认识到,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例如,在儿童早期,他们主要通过具体的感知和操作来理解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多采用直观教学,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逐步增加抽象概念和复杂问题的讲解。

在记忆和遗忘方面,书中提到了多种有效的记忆策略。

比如,组织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记忆;复习策略则提醒我们及时复习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重复和巩固,减少遗忘。

教师可以教导学生这些策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在问题解决和创造力培养的章节中,我明白了创造力并非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得到发展的。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社会文化因素对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每章心得体会(3篇)

教育心理学每章心得体会(3篇)

第1篇第一章:绪论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领域,旨在揭示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心得体会: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现象,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客观、科学地研究教育现象。

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价心理等,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第二章:学习理论本章介绍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我认识到不同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不同的指导意义。

心得体会: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反应的联结实现的。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互动,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章:认知发展理论本章介绍了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等。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我认识到认知发展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影响。

心得体会: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有序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调整教学策略。

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学习心理本章介绍了学习心理的基本原理,包括动机、注意、记忆、思维等。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阅读完相关书籍后,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书中首先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的影响。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认知风格、学习动机、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有的学生是视觉学习者,通过图像和图表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有的学生则是听觉学习者,更倾向于通过听讲和讨论来掌握内容。

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至关重要。

例如,对于视觉学习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使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教学材料;对于听觉学习者,教师可以增加讲解和小组讨论的环节。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内部动机来自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而外部动机则往往源于奖励、惩罚或社会压力。

当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好奇和热情时,他们会更主动地投入学习,这种内部动机是持久而强大的。

然而,外部动机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学习,比如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励学生在短期内提高表现。

但过度依赖外部动机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没有奖励时失去学习的动力。

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合理运用外部动机,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知识的获取和存储方面,教育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和规律。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组织、精细加工和复述。

组织是将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整理,使其更易于理解和记忆;精细加工则是通过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而复述则是多次重复学习内容,强化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反馈的作用不可小觑。

及时、明确和具体的反馈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要提供建设性的负面反馈,帮助学生改进不足。

同时,反馈的方式也很重要,面对面的交流往往比简单的书面评价更有效。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哎呀,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书里提到了好多有趣的观点和研究,其中有一个部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探讨。

以前我一直觉得,学生学习好不好,就看他们聪不聪明、用不用功。

但这本书告诉我,事情可没那么简单!比如说,有个叫小明的孩子。

小明在学校里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老师和家长都很着急。

每次考试过后,老师找他谈话,总是说:“小明啊,你要多用功,多花时间学习,你看别的同学成绩多好。

”家长呢,回到家也是不停地唠叨:“你怎么就不能像隔壁的小王一样,每次都考高分?”可小明呢,每次听到这些话,都是左耳进右耳出,根本没放在心上。

这是为啥呢?书里说,这是因为小明根本没有内在的学习动机。

他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不是为了自己。

那怎么样才能让他有学习的动力呢?后来啊,老师发现小明特别喜欢画画。

于是,老师就想了个办法。

在一次美术课上,老师表扬了小明的画,还把他的画贴在了教室的墙上。

小明可高兴了,这可是他第一次因为自己的努力得到表扬。

从那以后,老师经常给他一些关于画画的小任务,比如设计班级的黑板报,或者为学校的活动画宣传海报。

慢慢地,小明发现,要想把这些画画的任务完成得更好,他需要学习一些知识,比如怎么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怎么计算画面的比例。

为了能把画画得更出色,小明开始主动去学习语文和数学。

他不再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觉得学习能帮助他实现自己画画的梦想。

你看,这就是找到了内在的学习动机的力量。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学习环境的。

书里说,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我就想到了我表妹的经历。

我表妹上初中的时候,她们班特别吵。

上课的时候,总有同学在下面小声说话,或者传纸条。

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下面的同学却没几个认真听的。

我表妹本来是个挺爱学习的孩子,可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也很难静下心来。

回到家做作业也是,她弟弟总是在旁边看电视,声音开得老大。

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

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里规律的科学。

要做好教育工作,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问题,而通过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的了解问题,可以为我们的实际教学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可以帮助教师来预测并干预学生,可以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书中也给我们介绍了几种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和产品分析法等。

结合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能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观察法。

作为教师,我们要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来不断地了解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我们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深刻了解学生的内心,才能给我们的学生最需要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一、引言自教育出现之时就伴随着教育心理的产生,中外古代教育典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但教育心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刚走过的百年的历程其实就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分枝的历史过程。

期间,教育心理学家前赴后继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探索和实证研究,发表、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论文、著作、教材,使教育心理学的科学体系日臻成熟,教育心理学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不断提高,教育心理学已成为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之一。

但是,相较于国际领域学术前沿课题,和一些有代表性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国内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概念还亟待整合,而这恰恰可以从国内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概念与中小学实践工作明显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合拍”反映出来。

而《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的编写恰好是针对如何加强教育心理学与中小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它从教师角度,阐述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促使教师学会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

下面,首先对本书编者、全书内容做一简介,然后对该书的特点予以评述。

二、编者本书主编是吴庆麟博士,现任上海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心理学,曾著有《认知教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著作。

副主编胡谊博士,现任上海华东师大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专家心理学、能力发展与评估、教育心理学。

曾著有《专长心理学》、《成长的阶梯――成为专家教师之路》等著作。

三、内容简介本书以师范生和参加职后培训(如专升本教育、网络教育、研究生教育等)的各类中小学教师为阅读对象,做到了理论介绍与教学实践的统一,原理阐述的抽象与通俗的统一,阅读者的学会学习与学以致用的统一,使阅读者在系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学会初步运用甚至善于运用这些原理与教学实践。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篇1开展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

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咨询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咨询,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咨询素质。

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

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咨询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

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

心理咨询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咨询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咨询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咨询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第二章)读书笔记(共5篇)第一篇:《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第二章)读书笔记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天性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取决于无意识的需求和欲望;而行为主义者由于不研究人头脑内部的事件,因而认为人是否具有理性无关紧要,在他们看来,只要对环境中各种刺激进行精心的安排,引出有机体的反应并加以及时的强化,就可以控制和塑造人的行为。

(29)2、皮亚杰认为,人总是积极地、理性地试图学习。

他把儿童看作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会主动地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

(29)3、他认为“发生认识论就是企图根据认识的历史、它的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赖的概念与运算的心理起源,去解释认识尤其是科学认识的一门学科”(Piaget,1970)。

也就是说,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它要解决人(群体和个体)的智慧是通过何种机制,经历怎样的过程,怎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这类问题。

总之,发生认识论研究的主题是,认识是如何发生或起源的,以及认识是如何逐渐发展的。

(29)4、皮亚杰关于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被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

他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亲身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

(30)5、为什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呢?其理由是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事物如何运作的好奇心,即人具有一种探究世界的内部动机。

(30)6、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当个体面临环境中新的刺激,总是先试图去同化,如同化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原有图式无法同化新刺激,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节原有的图式甚至重建新图式,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31)7、个体后天建构的图式最初源于动作,这种主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构成了皮亚杰理论的核心。

具体地说,主体主动地组织图式去同化环境中新的信息,如同化成功,图式得到丰富;如同化失败,则原有图式得到改造或建构新的图式。

随着同化和顺应的进行,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31-32)8、在皮亚杰看来,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类: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32)9、教育的关键在于,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提出恰当、不超出儿童的同化能力,又能促进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中问题”。

(32)10、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化过程在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32)1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的主要特征是: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并构筑感知动作图式。

(33)12、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获得两大成就: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及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

(34)13、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逐渐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开始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

(34)14、在前概念或象征性思维阶段,儿童已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但儿童运用的概念与成人运用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

(34)15、在直觉思维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他们的思维直接受到知觉到的事物表面显著特征的影响。

(35)16、处于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的儿童的逻辑推理是具体的,不是形式的。

他们只能对具体事物、具体情境进行思考,如果在纯粹语言叙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儿童就会感到困难。

(37)17、处于形式运算(11、12岁以上)阶段的儿童,倾向于从可能性开始,然后进展到现实;当面临问题时,他们会细致考察问题情境,并试图确定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再来系统地检验哪一种方法才是现实的。

(39)18、在维果斯基看来,由于儿童自出生以来就处在其周围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中,他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文字符号的学习,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的过程中,他以其所掌握的心理工具为中介,他的高级心理机能逐步从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在整个认知发展过程中,对高级心理机能而言,主要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42)19、儿童的心理机能发展的原因何在?维果斯基强调以下三点:其一,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以及社会规律制约的结果。

其二,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了能对高级心理机能起中介作用的工具——语言、符号——的结果。

其三,高级心理机能本身不断内化的结果。

(43)20、语言与发展:语言是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维果斯基认为,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语言是儿童用以认识与理解世界的一种中介工具,也即一种思维工具。

语言在发展中还有一种功能,即使得儿童能与他人进行交往,从而开始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或观念交换。

“活动”这一概念也是维果斯基理论的一个重要因素。

儿童在“做”中学,即通过与更有能力的人一起进行有意义活动来学习。

活动提供了使对话可能发生的情境。

语言在发展中还有第三个作用,即为人们提供了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思与调控的工具。

个人言语是引导个体思维与行为的自我谈话。

个人言语,最初是大声咕哝出来的,然后逐渐被内化,进而成为复杂认知技能的基础,这些技能包括保持注意、记忆新信息和问题解决。

(44-45)21、学习与发展:维果斯基认为,至少应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根据这两个发展水平的界说,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其意指认知发展真实水平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这两者之间的距离。

(47)22、教学与发展:维果斯基认为,发展和教学相互影响,甚至教学要先于发展。

教学支架就是然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在操作上,教学支架应该考虑学生的需要:当学生需要更多的帮助时,教师就进一步提供“支架”;当学生需要较少的帮助时,教师就撤销“支架”,以便学生能独自完成任务。

(48)第二篇:《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第一章)读书笔记第一章主要讲什么是专家型教师和优秀学生?以及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培养专家型教师和优秀学生。

光看目录就吸引了我。

因为我想成为专家型教师,我也想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

所以虽然刚开始看有些难度,但我坚持下去了;而且发现静下心来看后竟然收获不少:一、要想成为专家型教师必须掌握内容知识,即有关所授学科内容的知识。

可以通过以内容为基础的课程和学校外的经验来提高你的内容知识水平。

(比如我的内容知识来自我学过的英语课程,还有在校外运用英语、阅读和讨论有关英语问题的经验。

从现在起我得多阅读英语资料或是有关于英语教学的书籍。

因为我缺少这方面的知识。

)二、“反省式教学实践”对成为专家型教师具有重要性。

重视反省式教学实践,不断地从经验中学习。

专家型教师会对具体情形进行反省思考并加以利用。

这跟我们时常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是一样的,但是专家型教师更善于在反思过后想出好的解决方法,从而解决了教学实践中的难题。

(今后在反思过后,应该积极地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怨天尤人)三、熟练掌握技能使其达到自动化对成为专家型教师具有重要性。

熟练掌握技能(即技能自动化)就可以用同样或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比新手更多的事情,这样,专家型教师就可以凭借他们所拥有的丰富经验的优势,不费什么力气便可以表现得很出色,而新手(教师)则要花费巨大的努力来完成工作。

(必须努力学习所教的英语学科内容、教学方法和讲授英语的特定教学方法,且使其达到自动化)四、懂得如何有效地与他人一起工作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部分,这一点和有关教学的知识同样重要。

因为与其他教师和上级领导友好往来相处,可以期待在今后得到回报。

这些回报包括同事的忠诚依赖、许诺,在需要时提供帮助。

这种实践性的能力或者称之为智慧是教学技能的重要部分。

(不要“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或者是排挤同事,怕他们超过自己,这种做法都是不利于进步的,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绊脚石)第三篇:读《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有感读《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有感盐城市北龙港初中陶建春假期中,匆匆拜读了吴庆麟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

吴教授以其精深的专业知识、典型生动的教学案例、轻松活泼的文字,为我们解读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使我对教学心理学的内涵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枯燥乏味的假期生活因而增添了一抹绚丽的亮色。

吴教授从我国心理学发展观念百花齐放但又缺乏整合的现状,结合教育实践编撰了该专著,意在切实解决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21世纪初我国教育心理学的改革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该专著分为绪论和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三个部分,条理清晰、思维严密。

绪论部分又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从心理学角度对教育现象的种种探索、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等章节。

第一部分:学生心理,包括认知发展、社会和情感发展、智力与创造力、特殊学生等章节;第二部分:学习心理,涵盖学习的行为主义观、学习的认知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复杂的认知过程等章节;第三部分:教学心理,包括制定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动机、有效课堂教学、学习结果的测评等章节。

皇皇巨著得以面世,不仅包含了吴教授的智慧和心血,也凝聚着教育心理学教研组工作者的汗水。

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由吴庆麟教授总负责。

初稿分别由胡谊(第一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刘明波和张振新(第二章、第四章)、陈云儿和胡谊(第三章、第八章)、谢立波(第五章)、杜伟宇(第六章)、张振新(第七章第一、二、三节)、郝宁和余建华(第九章、第十章)、李同吉和胡谊(第七章第四节、第十二章)、袁薇薇(第十三章)等撰写;后经吴庆麟、钱文、汪航等审阅并修改;最后由吴庆麟、胡谊定稿。

本教材的试教,是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第二专业(2001级学员)和网络学院“教育学”专业(2002级学员)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完成。

本教材一个显著亮点就是在每部分教育心理学知识专业讲解之后,都编排了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总结、重要概念、参考文献等内容。

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由浅入深、由理性学习到经验总结的系统的阐述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便于学者自学和研究,是教育心理学专著中的典范。

例如在《绪论》第一章节“教师与教育心理学”中,就在“引言”、“教学设疑”(第一节: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二节:从心理学角度对教育现象的种种探索、第三节: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等)专业讲解之后,设计了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总结、重要概念、参考文献等环节。

“绪论”中引言部分设计了这样的情景:如果你是师范生,你认为今后择业,特别是应聘中小学教师时,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如果你是物理系学生,与数学系学生相比,教授中学物理是否具有明显优势?如果你已经是教师,是否感觉自己从事这一职业很艰苦?如果你是小有成就的青年教师,可否总结几条成功的经验?这些都是教师教育过程中师范生和教师面临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