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肿瘤病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间质瘤ppt课件
![间质瘤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d18626b90d6c85ec3ac6dd.png)
研究历史
•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 少数,但却种类繁多,形态复杂。过去由 于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 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被 诊断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 现在的研究认为其中大多数为c-kit阳性或 CD34阳性类似Cajal间质细胞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 的间叶性肿瘤,即目前的定义的胃肠道间 质瘤,而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只占 极少数。
• GISTs常需与下列肿瘤鉴别,这些胃肠 道肿瘤常有与GISTs类似的临床表现。 1、胃肠道平滑肌瘤/肉瘤 • GISTs大多CD117和CD34弥漫性阳性表 达,SMA不表达或为局灶性表达,而平 滑肌瘤/肉瘤CD117和CD34阴性表达, SMA弥漫性阳性表达。
组织学特点
• GISTs主要是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 两种细胞可同时出现于不同的肿瘤中,但 形态学变化范围大。依据两种细胞的多少 可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以及梭 形和上皮细胞混合型。肿瘤细胞的排列也 呈多样化,以束状和片状排列居多。胃与 小肠的形态学变化大,直肠的形态学变化 小,大部分为梭形细胞型,交叉束状排列 多。肿瘤细胞分化不等,可出现核端空泡 细胞和印戒样细胞。
临床表现
• 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 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 约为1~2/10000,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 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大部分GISTs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 (20~30%),结直肠约占10~20%,食 道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
病理特点
• 大体形态 • 肿瘤大小不一,自0.2cm~44cm不等,起 源于胃肠道壁固有肌层,可向腔内、腔外 或同时向腔内、腔外生长。向腔内生长可 形成溃疡,因此根据肿瘤主体位臵可分为 腔内型、壁内型、哑铃型、腔外型和腹内 胃肠道外型。大多数肿瘤呈膨胀生长,边 界清楚,质硬易碎;切面鱼肉状,灰红色, 中心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 变。肿瘤数目可为多个。
课件胃癌-PPT课件【68页】
![课件胃癌-PPT课件【68页】](https://img.taocdn.com/s3/m/3830fad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b.png)
编辑版ppt
12
+ Hp感染与胃癌相关的一些特征符合流行病学的规 律:
+ ①胃癌高发区人群中,Hp感染的年龄早且感染率 高,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也重于低发区;
+ ②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者,胃癌发生率高,Hp感染 率也高;
+ ③发达国家胃癌发生率低,Hp感染率也低;发展 中国家胃癌发生率高,Hp感染率也高。提示环境 因素在Hp与胃癌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X线钡餐检查示直径1cm左右、边界完整的圆形 充盈缺损。
胃镜检查可见肿瘤表面光滑,无结节,半球状,
基底境界清楚,胃镜活检有诊断意义。
编辑版ppt
44
编辑版ppt
45
*有长期饮用烈酒、浓茶、过度吸烟、饮食不 当史。气候变化、情绪波动或过度疲劳能使 症状发作。
*经调节饮食、解痉止痛等治疗可使症状缓解。 *胃镜检查与黏膜活检可确诊。
硝酸盐)、环境、土壤、水源
• 疾病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
生与不典型增生、胃息肉、残胃、胃溃 疡、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
编辑版ppt
6
不良生活习惯(熏制食品)
编辑版ppt
7
编辑版ppt
8
+ HP是一种微弯曲棒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存在 于多数慢性胃炎病人的胃型上皮表面和腺体内 的粘液层中。HP通过其产生的粘附素粘附到胃 上皮细胞表面,分泌尿素酶、细胞毒素相关蛋 白和细胞空泡毒素及其他一些物质而致病。
移者,术后5年存活率仍可达60-70%;如已 深达肌层或浆膜层而局部淋巴结转移较多者则
预后很差,5年存活率仅20%左右。
编辑版ppt
67
编辑版ppt
68
*胃镜检查见巨大的胃粘膜皱襞、单发或多发息肉样结节, 肿瘤表面黏膜有糜烂、溃疡。
胃肠道癌讲课PPT课件
![胃肠道癌讲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27029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c.png)
病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 发病机制:细胞异常增生、基因突变、细胞凋亡受阻等
早期症状:胃肠道癌早 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 出现消化不良、腹部不 适、大便潜血等轻微症 状。
中晚期症状:随着病情 发展,可能出现腹痛、 腹胀、体重减轻、食欲 不振、消化道出血等症 状。
诊断方法:胃肠道癌的 诊断通常包括内镜检查、 组织活检、影像学检查 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
病例二:进展 期结直肠癌
病例四:转移 性胃肠间质瘤
总结:胃肠道 癌的病因、症 状、诊断、治 疗和预防等方
面的知识
展望:未来胃 肠道癌的研究 方向和治疗方 法,以及如何 更好地预防胃 肠道癌的发生
PART FOUR
介绍课件的目的和意义 简要概述胃肠道癌的背景和现状 强调课件内容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引导听众对后续内容件封面
课件大纲
课件内容
PART ONE
PART TWO
课件封面:胃肠道癌讲课PPT课件
课件作者:XXX医生
课件标题:胃肠道癌的预防与治疗
课件版权:版权归XXX医生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使用
姓名:XXX 单位:XXX医院消化内科
2023年1月1日 2023年3月31日
汇报人:
病理变化:胃肠道癌的病理变化包括局部组织增生、浸润和转移。
临床表现:胃肠道癌的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早期症状:胃肠道癌早 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可 能出现的症状包括腹部 不适、消化不良、食欲 减退等
中晚期症状:随着病 情发展,可能出现的 症状包括腹痛、体重 减轻、消化道出血等
病例4:预防胃肠道癌的生 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总结:胃肠道癌 的流行病学、病 因、诊断、治疗 等方面的研究进
消化道肿瘤ppt课件
![消化道肿瘤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8d7ac3f7ec4afe04a1dfdc.png)
由食管黏膜上皮或腺体所发生的 恶性肿瘤。
鳞状上皮 黏膜上皮
Barrett食管的腺上皮
腺体 食管腺
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我
国食管癌的高发地区是……
四十岁以上男性多发。
进行性加重的不同程度的吞
咽困难。
PPT学习交流
4
(一)病因:
1.饮食习惯: 长期食用过烫、过硬和太粗糙食物; 进食过快、饮酒、吞咽烟叶残渣及嚼槟榔 喜食含较多亚硝酸盐的食物,缺乏新鲜蔬菜和动物蛋白 2.环境因素: 土壤中微量元素缺乏(钼、锌等)→ 农作物中硝酸盐含量增高 3.病毒感染:HPV感染 4.遗传因素:
第十节 消化道常见 肿瘤的临床和病理
PPT学习交流
1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 主要学习消化管肿瘤 良性肿瘤仅占约2%,主要为恶性肿瘤; 癌占绝大部分,肉瘤较为少见; 癌在食管、胃和大肠较为多见,小肠极少发生癌。
PPT学习交流
2
PPT学习交流
3
一、食管癌:(Carcinoma of esophagus)
发现癌。
PPT学习交流
20
2、肉眼观: 三种类型 隆起型(I型): 肿瘤从粘膜面明显隆起或 呈息肉状,较少见。
表浅型(II型): 肿瘤呈扁平状,稍隆起
于粘膜表面或表浅糜烂。
凹陷型(III型): 又名溃疡周边性糜烂,系溃疡周 边粘膜的早期癌,最常见。
PPT学习交流
21
PPT学习交流
22
PPT学习交流
8
3.中晚期癌: (1)肉眼观: 四种类型
①髓质型: 最多见 浸润性生长为主; 食管壁均匀增厚,管腔变狭窄; 切面灰白色,软似脑髓。
PPT学习交流
9
②蕈伞型: 外生性生长为主,
鳞状上皮 黏膜上皮
Barrett食管的腺上皮
腺体 食管腺
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我
国食管癌的高发地区是……
四十岁以上男性多发。
进行性加重的不同程度的吞
咽困难。
PPT学习交流
4
(一)病因:
1.饮食习惯: 长期食用过烫、过硬和太粗糙食物; 进食过快、饮酒、吞咽烟叶残渣及嚼槟榔 喜食含较多亚硝酸盐的食物,缺乏新鲜蔬菜和动物蛋白 2.环境因素: 土壤中微量元素缺乏(钼、锌等)→ 农作物中硝酸盐含量增高 3.病毒感染:HPV感染 4.遗传因素:
第十节 消化道常见 肿瘤的临床和病理
PPT学习交流
1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 主要学习消化管肿瘤 良性肿瘤仅占约2%,主要为恶性肿瘤; 癌占绝大部分,肉瘤较为少见; 癌在食管、胃和大肠较为多见,小肠极少发生癌。
PPT学习交流
2
PPT学习交流
3
一、食管癌:(Carcinoma of esophagus)
发现癌。
PPT学习交流
20
2、肉眼观: 三种类型 隆起型(I型): 肿瘤从粘膜面明显隆起或 呈息肉状,较少见。
表浅型(II型): 肿瘤呈扁平状,稍隆起
于粘膜表面或表浅糜烂。
凹陷型(III型): 又名溃疡周边性糜烂,系溃疡周 边粘膜的早期癌,最常见。
PPT学习交流
21
PPT学习交流
22
PPT学习交流
8
3.中晚期癌: (1)肉眼观: 四种类型
①髓质型: 最多见 浸润性生长为主; 食管壁均匀增厚,管腔变狭窄; 切面灰白色,软似脑髓。
PPT学习交流
9
②蕈伞型: 外生性生长为主,
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PPT课件
![胃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c2c450c0912a2161479297f.png)
恶性危险度
低
< 5 cm 低 无到少有 < 5/50HPF 非浸润性 无
高
> 5 cm 高 较明显
> 5/50HPF 可侵犯临近结构 常有
注:HPF = 高倍镜视野,400 ×(高放大显微镜)
20
各危险度组的总体生存率
Estimated proportion surviving
1.0
Risk Groups
function)变异,它导致了c-kit蛋白结构的改变,反过 来引起了受体的非配体依赖性活化,不可调节的c-kit活 性被认为可产生不可控制的信号传导,从而导致细胞增 生加速和/或凋亡的减少,最终导致含有c-kit突变的细 胞产生了生存优势。
6
GIST中KIT的突变
KIT
PDGFRA
Overall mutation frequency: 87.2%
PET扫描:目前还没有被大多数医师接受
17
GIST定义:
发生于胃肠道的有c-kit/CD117阳性表达,并 常有CD34表达的间叶性(间质性或结蒂组织) 肿瘤,同时具有特异性的组织学特点。当胃肠肿 瘤的组织学特点和临床表现与GIST一致时,ckit/CD117染色阳性可确定诊断。
﹡所有组织学和临床特点都应由一个有经验 的病理学家来评价并做出正确的诊断。
Kindblom等提出了卡哈尔细胞的概念 (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s)
1998年,在几乎所有GISTs中都发现了ckit蛋白(受体酪氨酸激酶)的表达
2
卡哈尔细胞(ICCs)
胃肠道内的卡哈尔细胞(ICCs)在胃肠道肌 层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他们作为肌肉的 起搏系统来控制内脏运动,调节胃肠蠕动。 目前认为ICCs是GISTs起源的细胞类型。更 深入的研究表明ICCs与间质瘤细胞在免疫组 化及显微结构上有许多重要的相似之处,它 们都是CD117(+)及CD34(+)的细胞。由于 这些原因,GIST也偶尔称为胃肠起博细胞肿 瘤(GIPACT)。
《胃肠道间质瘤》课件
![《胃肠道间质瘤》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9a6a59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1.png)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深入了解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以及探索 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
面临的挑战包括提高患者对治疗的响应率、克服耐药性问题以及降低治疗副作用等 。
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推动胃肠道间质瘤领域的持续发展。
流行病学
发病率
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相 对较低,但近年来呈上升 趋势。
发病年龄
患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 上,但也可发生于儿童和 青少年。
性别分布
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当,无 明显性别差异。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不明显
全身症状
胃肠道间质瘤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 ,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出现腹痛、 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
发病机制
01
02
03
基因突变
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与基 因突变密切相关,特别是 CD117(c-kit)基因突变 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于某些环境因素 ,如辐射、化学物质等, 可能增加胃肠道间质瘤的 风险。
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性在胃肠道间质 瘤发病中也有一定影响,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 象。
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乏力等 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重 下降等全身症状。
消化系统异常
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 、便秘等症状,有时还可能出现肠梗 阻。
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
通过胃镜、肠镜等内镜检查,可 以直接观察到肿瘤的位置、大小
和形态,并可进行组织活检。
影像学检查
包括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 ,可以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浸 润深度以及是否有转移。
有助于诊断和预后评估。
消化道肿瘤ppt课件
![消化道肿瘤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5cf22a4693daef5ff73dca.png)
完整版课件
24
完整版课件
25
Ⅱ、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 1、判断标准: 癌组织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或浸润胃壁全层的胃癌, 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癌组织侵袭越深,转移的可能性越大,预后越差。 2、肉眼观: 三种类型
完整版课件
26
① 息肉型(polypoid type): 呈息肉、菜花或蕈伞状, 突入胃腔内。
完整版课件
60
小结:
消化管(食管、胃、大肠)的癌,是由粘膜上皮及腺 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癌组织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 未侵犯肌层者称为早期癌;超越粘膜下层,侵犯肌层者称 为中晚期(进展期)癌。
肉眼观分型有共同特点:突入管腔生长者产生蕈伞型、 息肉型、隆起型等,癌块中心坏死形成溃疡者产生溃疡型, 沿管壁浸润生长者产生浸润型、髓质型、缩窄型等。
再发现癌。
完整版课件
20
2、肉眼观: 三种类型 隆起型(I型): 肿瘤从粘膜面明显隆起或 呈息肉状,较少见。
表浅型(II型): 肿瘤呈扁平状,稍隆起
于粘膜表面或表浅糜烂。
凹陷型(III型): 又名溃疡周边性糜烂,系溃疡周 边粘膜的早期癌,最常见。
完整版课件
21
完整版课件
22
完整版课件
23
3、镜下观: 原位癌或者高分化管状腺癌。
②病变范围较为局限;
③浸润深度多为原位癌或黏膜内癌,未侵犯肌层;
④ 无淋巴结转移。
完整版课件
6
(2)镜下观: 多为鳞状细胞癌
(原位癌、黏膜内癌)
(3)肉眼观: ① 大多数病人看不 出明显病变
完整版课件
7
②部分病人表现出糜烂或颗粒 状、微小乳头状外观
肿瘤(病理学) ppt课件
![肿瘤(病理学)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261ec06c175f0e7dd13779.png)
▪ 3.胞浆呈嗜碱性
ppt课件
24
ppt课件
25
三、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 1.糖代谢—糖酵解为主
▪ 2.蛋白质代谢—合成多于分解,合成肿瘤蛋 白
▪ ①掠夺正常细胞蛋白致恶液(病)质 ▪ ②肿瘤相关抗原 ▪ 3.核酸代谢—DNA、RNA合成代谢增强 ▪ 4.酶系统改变—酶含量与活性改变 ▪ 肝癌—碱性磷酸酶增加和AFP(+)骨肉瘤—碱
ppt课件
20
纤维组织 纤维瘤 纤维肉瘤
ppt课件
21
▪ (二)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 1.肿瘤细胞的多形性 恶性肿瘤细胞一般比来源 细胞大,且大小不一,形 态各异,有瘤巨细胞。
▪
ppt课瘤件细胞排列紊乱,层次增多
22
正常核分裂像
ppt课件
23
▪ 2.核的多形性
▪ 核大、可出现双核、多核、分叶核、巨核、 奇异核、核大小不一,核染色质粗颗粒状、核染 色加深、核膜增厚、核仁增大、数目增多,有病 理性核分裂(如不对称核分裂、三极、四级核分 裂),核浆比例增大接近1:1(正常1:4至1:6)
▪ 部位:腺、柱、立上皮
▪ 类型:①囊腺瘤②纤维腺瘤
▪
③多形性腺瘤④息肉状腺瘤
乳腺 纤维 腺瘤
ppt课件
58
▪ (二)恶性上皮性肿瘤 ▪ 1.鳞状细胞癌 ▪ 部位:原有鳞状上皮覆盖部位皮肤、 ▪ 唇、喉、子宫颈、阴道、食管、阴茎及鳞 ▪ 化上皮等 ▪ 大体---菜花,溃疡。 ▪ 镜下---巢状 条索状 间、实质清楚 ▪ 2.腺上皮癌 ▪ 胃肠 胆囊 子宫体 ▪ 大小、形状不一,腺样、细胞排列紊乱
肉瘤多见 肝 肺多见
原发瘤 血管
转移瘤
V/Cap) 肺、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6个(PN1)
• 7-15个(PN2) • >15个(PN3)
5年生存率 44% 30% 11%
浸润深度
粘膜及粘膜下层 肌 浆
膜
层 层
95% 60-80% 50%
侵犯十二指肠
浸润并跨越出门环
8% 浸至出门环 22% 无明显十二指肠浸润 58%
组织病理学分型与预后的相关性有争议
Borrmann分型
I型 息肉型,向胃腔内生长,呈息肉状,浸润不明显,
界限较清楚,转移发生较晚 II型 溃疡限局型,溃疡明显,向周围浸润不明显 III型 溃疡浸润型,有明显溃疡形成,浸润明显,界 限不清楚 IV型 弥漫浸润型,无明显溃疡或隆起,弥漫浸润生 长,胃壁增厚僵硬,皱襞消失不规整,富于纤维间质 特殊类型 浅表扩散型,浸润较浅,范围较大;Borrmann O型; 不能归入以上类型者,称Borrmann II型。
胃癌的组织病理分型 WHO分型 管状腺癌 高、中、低分化 乳头状腺癌 粘液腺癌 印戒细胞癌
少见的亚型 腺鳞癌 鳞状细胞癌 未分化癌 肝样腺癌 小细胞癌 绒毛膜癌等
Lauren分型 肠型胃癌
形成腺样结构,高-中分化,也可有低分化 成分 弥漫性胃癌 癌细胞粘着性差,弥漫浸润,有少量腺体 或无腺体形成 混合型 不确定型
2.十二指肠溃疡型 约占感染人群的15%,胃窦炎显著,胃体部 基本不受累,胃酸分泌水平显著升高。可 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和幽门溃疡。HP是十二 指肠溃疡最强的致病因素。在60-80%的胃 溃疡和95%十二指肠溃疡中都能检测到HP。
3.胃癌型 在感染人群中约占1%。特点是胃体部炎症 显著,并伴有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罹患胃 癌的风险性增加。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感 染者患胃癌的风险下降。二者有排斥效应。
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 上皮内肿瘤(不典型增生)(Intraepithelial neoplasm,Dysplasia):低级别,高级别.可
发生自胃上皮细胞或肠化生细胞,约80%的上 皮内肿瘤可进展为浸润性胃癌。
预后因素 TNM分期 进展期胃癌常可见脉管癌栓,这是预后差的 一个重要原因 淋巴结转移数与5年生存率显著相关
IIa —表浅隆起型
呈平盘状,稍高于周围正常粘膜,不超过正常粘膜高度 的2倍,约占7.3%
IIb—表浅平坦型
无肉眼可见的隆起或凹陷,病变可稍显粗糙或色泽异常, 易漏诊,约占10%
IIc—表浅凹陷型
病变呈边缘不规则的浅凹陷,深度不超过粘膜层,最常 见,约占39.5%
III型——凹陷型 病变呈明显凹陷,形成达粘膜下层的溃疡,约占23%
HP感染与胃癌的类型(肠型、弥漫型)无
关,而与胃癌的部位有关(与近端胃癌无 关,而与远端胃癌有关)。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定义:GIST是一类特殊的、通常为CD117阳性的胃 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发生的肿瘤。 CD117是c-kit 基因的蛋白产物。该肿瘤的发生是由c-kit基因突变 或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突变驱动。 过去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大部 分为GIST。 部位:胃最常见(60-70%),其次是小肠(2030%),结直肠和食管(总共<10%)。在肠系膜和 网膜等部位也可发生。
复合型,如III+IIc,IIa+IIc等。
预后及影响因素 5年生存率为90% 影响因素: 1. 淋巴结转移; 2. 浸润深度:粘膜层vs粘膜下层; 3. 分化程度:分化好的预后差; 4. 生长浸润方式:PenA(挤压式)比PenB(多 呈浸润)预后差,前者5年生存率仅为64.8%
二.进展期胃癌大体分型
无相关性。 OG癌的类型:腺癌、腺鳞癌、幽门—贲门癌、 小细胞癌。 癌前病变:上皮内肿瘤(不典型增生),肠上 皮化生。 扩散和分期:多通过淋巴管向上扩散,主要至 食管粘膜下层。在手术中应对近端食管切缘送 病理冰冻切片检查。上行扩散也可到低位纵膈 淋巴结,而贲门区的淋巴路转移多向下到胃角 部淋巴结及左动脉旁淋巴结
1. 食管胃交界处的腺癌称为OG交界腺癌,不管
肿瘤的主体在何处。
2. 腺癌完全位于OG的上方,应看作是食管腺 癌。 3. 完全位于OG下方的腺癌应看作是原发于胃。 不主张使用“胃贲门癌”,可称作近端胃 癌或胃体癌。 4. 发生在OG交界处的鳞状细胞癌,即使跨越 了OG交界,仍看做是远端食管癌。
OG腺瘤今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最重要的致病原因是胃食管反流,而与HP感染
胃肠道肿瘤病 理
食管胃交界腺癌
食管胃交界的定义 食管胃交界(Oesophagastric Junction, OG)
是食管进入胃的解剖学区域。鳞柱交界在 其上方,胃贲门为胃临近食管的区域,起 始于胃食管交界处,其远端很难明确界定。
OG交界是一条虚构的线,解剖学上是食管的末端和胃的起始处
胃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通路 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多种分子通 路的激活,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致使胃癌的 组织病理学和遗传学有显著的异质性。
EGFR通路 VEGFR通路 IGFR通路 Cell cycle通路 C-Met通路等
HP感染与胃癌
基于HP感染与胃癌及胃粘膜相关淋巴瘤,
在流行病学上的显著相关性,1994年WHO 将HP定位I级致癌物,这也是第一个被确定 为致癌性的细菌。
胃癌病理
一.早期胃癌
定义:癌组织浸润不超过粘膜下层,不管肿瘤 大小或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大体形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型——隆起型
病变明显高于周围正 常粘膜,隆起高度超 过 正常粘膜厚度的2 倍以上。少见,约占 4%。
II型——表浅型
病变无明显隆起或凹 陷,较平坦。进一步 分为三个亚型:IIa, IIb,IIc
实际上,在HP感染的人群中,只有1%左右
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80-90%的感染者 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也不会发生严重 的胃肠疾病。
HP感染的临床表现有三种类型
单纯型或轻度胃炎型 1. 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感染人群的80-90%, 表现为轻度的广泛性胃炎,轻度胃酸降低, 没有临床症状或轻微,不会发生严重的胃 肠疾病。
• 7-15个(PN2) • >15个(PN3)
5年生存率 44% 30% 11%
浸润深度
粘膜及粘膜下层 肌 浆
膜
层 层
95% 60-80% 50%
侵犯十二指肠
浸润并跨越出门环
8% 浸至出门环 22% 无明显十二指肠浸润 58%
组织病理学分型与预后的相关性有争议
Borrmann分型
I型 息肉型,向胃腔内生长,呈息肉状,浸润不明显,
界限较清楚,转移发生较晚 II型 溃疡限局型,溃疡明显,向周围浸润不明显 III型 溃疡浸润型,有明显溃疡形成,浸润明显,界 限不清楚 IV型 弥漫浸润型,无明显溃疡或隆起,弥漫浸润生 长,胃壁增厚僵硬,皱襞消失不规整,富于纤维间质 特殊类型 浅表扩散型,浸润较浅,范围较大;Borrmann O型; 不能归入以上类型者,称Borrmann II型。
胃癌的组织病理分型 WHO分型 管状腺癌 高、中、低分化 乳头状腺癌 粘液腺癌 印戒细胞癌
少见的亚型 腺鳞癌 鳞状细胞癌 未分化癌 肝样腺癌 小细胞癌 绒毛膜癌等
Lauren分型 肠型胃癌
形成腺样结构,高-中分化,也可有低分化 成分 弥漫性胃癌 癌细胞粘着性差,弥漫浸润,有少量腺体 或无腺体形成 混合型 不确定型
2.十二指肠溃疡型 约占感染人群的15%,胃窦炎显著,胃体部 基本不受累,胃酸分泌水平显著升高。可 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和幽门溃疡。HP是十二 指肠溃疡最强的致病因素。在60-80%的胃 溃疡和95%十二指肠溃疡中都能检测到HP。
3.胃癌型 在感染人群中约占1%。特点是胃体部炎症 显著,并伴有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罹患胃 癌的风险性增加。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感 染者患胃癌的风险下降。二者有排斥效应。
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 上皮内肿瘤(不典型增生)(Intraepithelial neoplasm,Dysplasia):低级别,高级别.可
发生自胃上皮细胞或肠化生细胞,约80%的上 皮内肿瘤可进展为浸润性胃癌。
预后因素 TNM分期 进展期胃癌常可见脉管癌栓,这是预后差的 一个重要原因 淋巴结转移数与5年生存率显著相关
IIa —表浅隆起型
呈平盘状,稍高于周围正常粘膜,不超过正常粘膜高度 的2倍,约占7.3%
IIb—表浅平坦型
无肉眼可见的隆起或凹陷,病变可稍显粗糙或色泽异常, 易漏诊,约占10%
IIc—表浅凹陷型
病变呈边缘不规则的浅凹陷,深度不超过粘膜层,最常 见,约占39.5%
III型——凹陷型 病变呈明显凹陷,形成达粘膜下层的溃疡,约占23%
HP感染与胃癌的类型(肠型、弥漫型)无
关,而与胃癌的部位有关(与近端胃癌无 关,而与远端胃癌有关)。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定义:GIST是一类特殊的、通常为CD117阳性的胃 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发生的肿瘤。 CD117是c-kit 基因的蛋白产物。该肿瘤的发生是由c-kit基因突变 或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突变驱动。 过去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大部 分为GIST。 部位:胃最常见(60-70%),其次是小肠(2030%),结直肠和食管(总共<10%)。在肠系膜和 网膜等部位也可发生。
复合型,如III+IIc,IIa+IIc等。
预后及影响因素 5年生存率为90% 影响因素: 1. 淋巴结转移; 2. 浸润深度:粘膜层vs粘膜下层; 3. 分化程度:分化好的预后差; 4. 生长浸润方式:PenA(挤压式)比PenB(多 呈浸润)预后差,前者5年生存率仅为64.8%
二.进展期胃癌大体分型
无相关性。 OG癌的类型:腺癌、腺鳞癌、幽门—贲门癌、 小细胞癌。 癌前病变:上皮内肿瘤(不典型增生),肠上 皮化生。 扩散和分期:多通过淋巴管向上扩散,主要至 食管粘膜下层。在手术中应对近端食管切缘送 病理冰冻切片检查。上行扩散也可到低位纵膈 淋巴结,而贲门区的淋巴路转移多向下到胃角 部淋巴结及左动脉旁淋巴结
1. 食管胃交界处的腺癌称为OG交界腺癌,不管
肿瘤的主体在何处。
2. 腺癌完全位于OG的上方,应看作是食管腺 癌。 3. 完全位于OG下方的腺癌应看作是原发于胃。 不主张使用“胃贲门癌”,可称作近端胃 癌或胃体癌。 4. 发生在OG交界处的鳞状细胞癌,即使跨越 了OG交界,仍看做是远端食管癌。
OG腺瘤今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最重要的致病原因是胃食管反流,而与HP感染
胃肠道肿瘤病 理
食管胃交界腺癌
食管胃交界的定义 食管胃交界(Oesophagastric Junction, OG)
是食管进入胃的解剖学区域。鳞柱交界在 其上方,胃贲门为胃临近食管的区域,起 始于胃食管交界处,其远端很难明确界定。
OG交界是一条虚构的线,解剖学上是食管的末端和胃的起始处
胃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通路 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多种分子通 路的激活,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致使胃癌的 组织病理学和遗传学有显著的异质性。
EGFR通路 VEGFR通路 IGFR通路 Cell cycle通路 C-Met通路等
HP感染与胃癌
基于HP感染与胃癌及胃粘膜相关淋巴瘤,
在流行病学上的显著相关性,1994年WHO 将HP定位I级致癌物,这也是第一个被确定 为致癌性的细菌。
胃癌病理
一.早期胃癌
定义:癌组织浸润不超过粘膜下层,不管肿瘤 大小或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大体形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型——隆起型
病变明显高于周围正 常粘膜,隆起高度超 过 正常粘膜厚度的2 倍以上。少见,约占 4%。
II型——表浅型
病变无明显隆起或凹 陷,较平坦。进一步 分为三个亚型:IIa, IIb,IIc
实际上,在HP感染的人群中,只有1%左右
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80-90%的感染者 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也不会发生严重 的胃肠疾病。
HP感染的临床表现有三种类型
单纯型或轻度胃炎型 1. 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感染人群的80-90%, 表现为轻度的广泛性胃炎,轻度胃酸降低, 没有临床症状或轻微,不会发生严重的胃 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