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有关资料
《出师表》课文资料
【课文资料】《出师表》的写作特色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他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
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
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
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
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之情贯穿全篇,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
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
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
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刘禅和诸葛亮的矛盾在《前出师表》中,诸葛亮一方面表达了对刘备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种种不谐的信息。
例如,诸葛亮一再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居然把“宫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这不是严重地破坏了朝廷的正常礼义和官场的秩序吗?还需要指出的是,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难道这种态度符合当时的君臣大义吗?将心比心,刘禅怎能对他没有意见和看法?根据史书记载,刘禅对诸葛亮的不满情绪是在后者死后才逐渐地显露出来的。
出师表知识点归纳总结
出师表知识点归纳总结1. 背景介绍《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一,创作于东汉末年。
该文是一封刘备致益州太守刘璋的表状,表达了刘备愿意出山平乱的决心,并请求刘璋接纳自己的投降。
这封表状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2. 文学价值2.1 表达出己方的决心和诚意文中通过表述刘备向刘璋表达自己出山平乱的决心和诚意,表现出刘备的聪明才智和统治才能。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加了该文的说服力,也显示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志。
2.2 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在《出师表》这篇文章中,刘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等,使全文更富有艺术感和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3. 历史文化价值3.1 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动荡和战争状态《出师表》是东汉末年的一封历史文献,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和战争状态。
这封表状体现了刘备致力于平定乱世的决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正义与公平的渴望。
3.2 展现了刘备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刘备在这封表状中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表明他有能力统一天下、平定乱世。
这种表现不仅为刘备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也对后世的政治家和领导者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4. 文化传承意义4.1 对中国人传统文化的影响《出师表》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忠诚、孝道和正义,体现了中国人对正直和道德的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2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出师表》弘扬了忠诚、正义和公平,对现代社会及个人的生活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坚守道义、勇往直前,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对于培养优秀的领导者和公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5. 结语总结来说,《出师表》这篇经典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期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它也对现代社会和个人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出师表》参考资料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四课出师表一、整体把握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其时蜀汉已从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
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
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
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
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
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
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
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
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
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
出师表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内容
出师表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内容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背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死,将刘
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疏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内容: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出师表》全文以四字句行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也不引用古老的典故。
如需更多三国时期历史故事,可以阅读《三国志》《三国演义》等文献。
《出师表》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理解拓展)
《出师表》一、文学常识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2、“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
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二、基础知识1、通假字(1)必得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疏漏(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选拔(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2、古今异义(1)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指品质低劣、下流。
(2)由是感激古义:感动激奋今义:指激动感谢。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指十分憎恨。
(4)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5)晓畅军事古义:通晓,熟悉今义:明白通达(6)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4、一词多义(1)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深追先帝遗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2)效恐托付不效。
(成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效果)(3)益有所广益(好处)斟酌损益(增加)(4)以以光先帝遗德(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悉以咨之(拿)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遂许先帝以驱驰(替、为)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5)于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未尝不叹息痛恨(对)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6)之危急存亡之秋也(的)欲报之于陛下也(代先帝的殊遇)悉以咨之(代他们即郭攸之费袆允等)先帝称之曰能(代他,将军向宠)愿陛下亲之信之(代他们,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三、语句翻译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如今天下分成(魏、蜀、吴)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
原创1:第22课 出师表
裨补(bì)
阙漏(quē)
桓灵(huán)
苟全(gǒu)
猥自枉屈(wěi) 涕零(tì)
草庐(lú)
渡泸(lú)
斟酌(zhēn zhuó) 攘除(rǎng)
以彰其咎(zhāng jiù)
倾颓(tuí) 卑鄙(bǐ) 二十有一年(yòu) 庶竭驽钝(nú) 夙夜(sù)
课文翻译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荐 宫中之事 贤 臣 营中之事
小
先帝简拔之臣 先帝称能之臣
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人 (引 亲教 贤训
亲贤臣,远小人 亲小人,远贤臣
先汉兴隆 正反 历史
后汉倾颓 教训
远
佞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
总结
以上五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从当前形势出发,劝勉刘禅 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 远佞三条建议。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 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 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 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234年与司马懿的军队在渭南对垒,相持百余日,终因操劳过度, 于当年八月病死五丈原军中。这次战争虽未取胜,却实践了他“鞠 躬尽瘁,死而后矣”的誓言,崇高精神震慑千古。因此感动后世英 雄们泪流满襟。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来
连词——表结果,相当于“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以:以致
通假字——同“已”。
固以怪之矣 以:同“已”,已经。
头奉命出使,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出师表资料
抒发感情
抒情
希望刘禅咨诹善道,察 希望刘禅咨诹善道 察 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深追先帝遗诏。 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
第八、九段分析 第八、
明确归纳各方面责任( ) 明确归纳各方面责任(8)
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托 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治臣之罪 不效 治 兴德之言——攸之、祎、允 攸之、 兴德之言 攸之
公元214年(34岁): 刘备 年 公元 岁 占领益州,被封为军师将军 军师将军, 占领益州,被封为军师将军, 坐镇成都,处理事务。 坐镇成都,处理事务。 公元221年(41岁):刘备登 年 公元 岁):刘备登 基称帝,被封为丞相 丞相。 基称帝,被封为丞相。 公元223年(43岁):刘备 年 公元 岁):刘备 病危,白帝城托孤。 病危,白帝城托孤。后主刘 禅即位,被封武乡侯 武乡侯, 禅即位,被封武乡侯,又领 益州牧。 益州牧。 公元225年(45岁):率众 公元 年 岁):率众 南征,平定南部各郡。 南征,平定南部各郡。
四、虚词
10) 10)于: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在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欲报之于陛下也: ②欲报之于陛下也: 给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 11) 11)以: 用来, 连词: ①连词:以光先帝遗德 用来,表目的 以致, 以伤先帝之明 以致,表结果 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为 介词: ②介词:咨臣以当世之事 拿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 受命以来 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表时间、 12)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2)而: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表转折 可计日而待也: ② 可计日而待也:表修饰 报先帝而忠陛下: ③ 报先帝而忠陛下: 表并列
第六七段分析
第六段:叙经历, 第六段:叙经历,表感激 叙己身份、 1、叙己身份、本志 三顾茅庐 2、叙述先帝之殊遇 临危受命
课件1:第22课 出师表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
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 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坏 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 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 而亲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 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 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 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兵,武器。 甲,装备 勉励 洛阳
但愿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 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 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复兴汉朝,回到旧日的都城。
都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 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愿:希望。信:信任。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 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 就可以指日可待了。
阅读第六段
平民的代称
亲自 姑且保存
扬名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46岁: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 行丞相事。 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50岁:蜀建兴8年。诸葛亮再次北伐。 51岁: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颌。 54岁: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出师表》复习资料汇编
1 《出师表》资料1.作者诸葛亮,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重点实词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大。
失义:适当、恰当。
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
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
刑赏:罚。
以遗:给予。
布衣:平民。
躬:亲自。
倾覆:兵败。
夙夜:早晚。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攘除:排除、铲除。
以彰:表明。
之慢:怠慢、疏忽。
以咨诹(询问)善道,雅言(正言)之理:治。
3.通假字阙(通“缺”,缺点、疏漏)漏。
简(通“检”,选拔)拔有(通“又”)4.古今异义词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感激:感动振奋。
(今)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
(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驱驰:奔走效劳。
(今)5.一字多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6.特殊用法之秋:时。
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猥(这里指:降低身份)自。
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
7.成语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重点句子】1.名句掌握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⑵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
重点句子翻译(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翻译: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翻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九年上册出师表期末复习资料
九年上册《出师表》期末复习资料一、作者: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
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1、中道崩殂(死。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死亡)2、益州疲弊(人力物力缺乏)3、不懈于内(懈怠)4、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实在)(这里是"时"的意思)5、忠志之士(忠诚有志)6、追先帝之殊遇(追念)(优待,厚遇)7、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这里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8、以光先帝(发扬光大)9、恢弘志士之气(动词,发扬扩大。
也作"恢宏")10、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
指自轻自贱,自暴自弃)11、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引喻失,称引、譬喻。
义,适宜、恰当。
)12、以塞忠谏之路(堵塞)13、陟罚臧否(陟,奖励。
臧,善。
否,坏、恶。
)14、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15、付有司论其刑赏(给予,交付)(罚)16、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显示。
)(平,公平。
明,明察。
)(治)17、不宜偏私(偏爱)18、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19、志虑忠纯(忠诚无二)20、是以先帝(以是,因此)21、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22、愚以为(自称的谦辞。
我)23、悉以咨之(咨询)24、裨补阙漏(增益补阙)(通"缺",过失)25、性行淑均(淑,善)(均,平)26、晓畅军事(明晓、通达)27、举宠为督(推举)28、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军队行阵)(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29、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轻浮、衰败)30、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怨恨、遗憾)31、贞良死节(贞,坚贞。
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32、躬耕于南阳(亲自)3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保全)33、不求闻达(显达,有名望)34、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卑鄙)35、猥自枉屈(辱,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屈尊就卑)36、由是感激(感动奋发)37、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38、后值倾覆(遇到)(兵败)39、尔来(那时)40、寄臣以大事(托付)41、夙夜忧叹(早,早晨)42、以伤先帝之明(损害)43、深入不毛(谷物,这里是动词长庄稼)44、庶竭驽钝(希望)(比喻才能平庸。
出师表_资料
〈〈出师表〉〉附作题2008、1、12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呸,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讣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位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倾之,又领益州牧。
政事无巨西,咸决于亮。
南中诸郡,并节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顾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出师表》译文: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要十倍于曹呸,必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
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
”诸葛亮哭着说到:“我一定就我所能,精忠卫国,死而后已!”先主又传诏,命令后主对待丞相就如对待父亲。
建兴元年,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始治理国家的事务。
后来,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
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
南部和中部的几个郡联合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刘备刚刚去世,没有轻易用兵作战,而是让使者去吴国下聘礼,和他们结亲,成了友好邻国。
三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到秋季就把叛乱全部平息了。
军备充足,国家富饶,于是开始练兵习武,以待将来大举进军中原。
五年,率领各部军队向北出发,进驻汉中,临出发时,上疏了《出师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先主于永安病笃必能安国若嗣子可辅事之如父2、用现代汉语翻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3、请用一个历来为人们称赞诸葛亮的成语,来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物的高风亮节:4、我们学过的《出师表》文中最能表达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思想感情的一句是:5、《出师表》一文中有“深追先帝遗诏”句,请默写出刘备给后主遗诏中的一句名句:成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解释〗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15、《出师表》复习资料
《出师表》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1、《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散文选注》。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诸葛亮的《出师表》分《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本文是《前出师表》。
“表”,是古代文章体裁的一种,是臣下给皇帝的奏章,多用于陈述衷情。
二、词语解释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
是以:因此。
简拔:选拔。
遗:给予。
4、必能裨补阙漏。
阙:同“缺”,欠缺,不足,缺点。
5、恐托付不效,效:实现。
6、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重任。
7、中道崩殂,中道:中途。
崩殂:死。
崩:古代帝王死。
殂:死亡。
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确实。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追先帝之殊遇,殊遇:优待,厚遇。
9、诚宜开张圣听。
宜:应该。
圣听:圣明的听闻。
意在劝谏后主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
10、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11、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发扬振奋。
12、不宜妄自菲薄。
妄自菲薄:13、引喻失义。
引喻:称引譬喻。
失义:不合道理。
义:适宜、恰当。
14、陟罚臧否:陟:升。
臧否:善恶。
15、作奸犯科:做奸邪的事情,犯科条法令。
16、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有司:主管的官吏。
刑:罚。
1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显示、表明。
平明:公平英明。
理:治。
18、使内外异法也,内:宫中。
外:府中。
19、此皆良实,良实:忠良笃实。
20、志虑忠纯,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21、性行淑均,性行:性格与行为。
淑均:和善公平。
22、必能使行阵和睦,行阵:军队的行列,泛指军队。
2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痛心,遗憾。
24、贞良死节,坚贞忠直,能以死报国。
25、臣本布衣,布衣:平民。
26、躬耕于南阳,躬:亲自。
27、不求闻达于诸侯,闻达:显达。
28、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陋。
29、猥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屈尊前来相访。
30、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看望,拜访。
31、由是感激,感激:感动激励。
出师表有关资料
出师表有关资料出师表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一篇陈述表白,由蜀汉丞相诸葛亮撰写。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向刘备上表藉此表达自己出征北伐的决心和对国家大事的忠诚,同时也是向刘备表明要借助自身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
《出师表》是古代文学中独特的一种文体,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善文化代表之一。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首先表明自己对刘备的忠诚,对国家大事是非常关注的。
他言辞慷慨激昂地描绘了当时的国家局势,以打破刘备的困局,恢复正统的疆土和秩序。
他感叹当时的国家状况,因为吴国的小心眼和曹魏的欺诈手段,导致刘备的势力受到严重限制。
他通过表达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理解和关切来让刘备知道他对国家的忠心。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还向刘备解释了自己之前不愿出征北伐的原因。
他谦虚地提到自己知识有限,缺乏实际经验。
然而,他在文中明确表达出他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决心,以及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的强烈愿望。
他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在北伐中为刘备建立伟大的功勋。
在《出师表》的后半部分,诸葛亮详细地列举了自己为国家忠诚所做出的贡献和才能。
他提到了自己对政务的了解,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意见建议和实际行动。
诸葛亮向刘备展示了他为国家做出的种种努力,以及为达成国家统一和繁荣所做出的承诺。
通过《出师表》,诸葛亮向刘备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忠诚和绝对信任,并且向他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和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意志。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份陈述表白,更是诸葛亮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和责任的一种方式。
《出师表》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和人物形象,还展示了古代文学的卓越艺术价值。
通过其忠诚、爱国和自信的表达方式,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充分理解,诸葛亮以“出师表”这一独特的文体,激发了读者对国家团结和进步的思考。
它也成为了后来文学作品中表达忠诚、志向和抱负的范例之一。
总而言之,《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篇杰出的陈述表白,通过它诸葛亮向刘备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对国家的忠诚,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
《出师表》的相关资料
《出师表》的相关资料【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建安十三年(208),先主遣亮自结于孙权,与曹军战于赤壁,大破之。
建安十六年(211),先主入蜀,亮与关羽守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先主攻刘璋,亮与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诸地。
建安十九年(214),先主领益州牧,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建安二十三年(218),先主占汉中,进位汉中王。
蜀汉章武元年(221),先主称帝,以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秋七月,先主率师伐吴,亮留守成都。
章武三年(223),先主兵败后还白帝城,亮自成都到白帝,先主托孤于丞相亮。
后主即位,亮遣邓芝通好吴国。
建兴三年(225)春,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
十二月,亮还成都。
建兴五年(227),亮出屯汉中,上《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春,亮出攻祁山,不克。
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
建兴七年(229),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克定二郡。
建兴九年(231),亮复出军祁山,始以木牛运,粮尽退军。
建兴十年(232),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建兴十一年(233),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
建兴十二年(234)春,亮由斜谷出。
秋八月,卒于渭滨。
【对诸葛亮的评价】1、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传末评语: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扶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袁子》曰:……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先主敕后主遗诏全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出师表资料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
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
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
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
之如父!”‟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
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政。
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
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本文是上表陈说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
又因诸葛亮对刘备有知遇之恩,要报恩于刘禅,他真诚地辅佐刘禅,希望刘禅能够支持自己,共同完成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
所以文中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
在议论和叙述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朗读停顿备课资料
出师表朗读停顿备课资料出师表朗读停顿备课资料大家都读过出师表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出师表朗读停顿备课资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师表(朗读节奏划分)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有关资料【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建安十三年(208),先主遣亮自结于孙权,与曹军战于赤壁,大破之。
建安十六年(211),先主入蜀,亮与关羽守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先主攻刘璋,亮与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诸地。
建安十九年(214),先主领益州牧,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建安二十三年(218),先主占汉中,进位汉中王。
蜀汉章武元年(221),先主称帝,以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秋七月,先主率师伐吴,亮留守成都。
章武三年(223),先主兵败后还白帝城,亮自成都到白帝,先主托孤于丞相亮。
后主即位,亮遣邓芝通好吴国。
建兴三年(225)春,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
十二月,亮还成都。
建兴五年(227),亮出屯汉中,上《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春,亮出攻祁山,不克。
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
建兴七年(229),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克定二郡。
建兴九年(231),亮复出军祁山,始以木牛运,粮尽退军。
建兴十年(232),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建兴十一年(233),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
建兴十二年(234)春,亮由斜谷出。
秋八月,卒于渭滨。
【对诸葛亮的评价】1、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传末评语: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扶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袁子》曰:……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先主敕后主遗诏全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射君(人名)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引自《诸葛亮集》【表文中提到的几位蜀国大臣】1、蒋琬(即表中提到的“参军”):字公琰,零陵湘乡人。
为人和顺,曾为广都长。
诸葛亮曾称赞他是“社稷之器”。
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后迁为参军。
亮数次北伐,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亮曾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亮卒,琬为尚书令。
延熙九年(246),病卒。
2、费:字文伟,江夏人。
后主即位,为黄门侍郎。
诸葛亮南征还,特命同载。
曾多次奉命使吴。
亮死后不久,代蒋琬为尚书令。
延熙十五年(252)开府。
次年被魏刺客杀害。
3、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蜀名臣董和之子。
曾为太子洗马,后迁黄门侍郎。
亮北伐时,允为侍中,统宿卫亲兵。
曾止后主纳妃,辞封土。
多次斥责宦官黄皓。
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延熙七年(244),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副贰。
九年(246),卒。
蜀人称诸葛亮和上述三人为“四相”。
4、陈震(即表中提到的“尚书”):字孝起,南阳人。
刘备任荆州牧时,曾辟为从事。
建兴三年(225),入拜尚书,奉命使吴。
诸葛亮曾说:“孝起忠纯之性,老而益笃。
”5、张裔(即表中提到的“长史”):字君嗣,蜀郡成都人。
曾为巴郡太守,后为益州太守。
亮出汉中,裔以射击校尉领留府长史。
建兴八年(230),卒。
6、郭攸之:南阳人,为人和顺,以器识才学知名于时。
建兴二年(224)任黄门侍郎,后迁侍中。
7、向宠:原为牙门将。
亭战役中,他所率领的部队完整地回到大本营,受到刘备称赞。
【译文(斌杰)】臣诸葛亮上表进言: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
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
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
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
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
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
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
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
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
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选自《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93年版【《出师表》赏析(徐余、周洲)】《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
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
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
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时。
这时蜀偏居一隅,国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的凉州(今甘肃部分地区),向后主刘禅上了两道表文,“前表开守昏庸,后表审量形势”,即出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这里谈的是《前出师表》。
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
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汉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
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
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对诸葛亮无比信赖。
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禅继位,即后主。
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力排众疑,申明大义以拯其愚,吐露忠爱以药其顽,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
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
这三项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
为了治愚医顽,作者在行文上颇费深思。
由势入理,起笔峥嵘。
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振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
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
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嵘峻拔。
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
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那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由主而次,肌理缜密。
以情动人,更要以理服人。
说理应主次分明,先后有序。
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因而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
在打通了忠谏之路的前提下,再言执法公平、亲贤远佞两项。
谈执讼公平,又先总提“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继而就宫中、府中两方面分述之。
分述时,又切紧“开张圣听”的精神,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而且要“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则“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