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发展之一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1976年到1989年

当代文学1976年到1989年

当代⽂学1976年到1989年当代⽂学第⼀章新时期⽂学(1976-1989)⼀、1976年10⽉,⽂⾰结束。

⽂⾰结束后的中国社会被称为社会主义⾰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学界也把⽂⾰后的⽂学称为“新时期⽂学”。

“新时期⽂学”指的是⼀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学。

指⽂学发展空间和⾃由度⼤为拓展的时期,是⼀个⽂学回归⽂学并按⾃⾝的规律发展的时期,是⼀个⽂学的主体性和独⽴性被张扬的时期。

⼆、思想解放运动:⽂⾰后期的突破思想禁区的潜流,到70年代末才冲出地表,即所谓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6年4⽉“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7年底,批判“⽂艺⿊线专政”论。

1978年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发表,揭开思想解放的序幕。

1978年12⽉,⼗⼀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10⽉,第四次⽂代会召开。

“⼆为”⽅向。

双百⽅针。

1984年,提出“创作⾃由”。

⽂艺界的争鸣和批评不断(⽂学与政治,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三、80年代有影响的作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在50年代受挫的作家,被称为“归来作家”或“复出作家”“五七族”如艾青、汪曾祺、王蒙、⾼晓声、张贤亮等。

2、知青作家群。

如王安忆、张承志、史铁⽣、韩少功、梁晓声、阿城、铁凝等。

他们是80年代⾮常活跃的⼀群。

3、⼋⼗年代⽂学的总体特征(新时期语境:⾃由,⼈道主义,多元化)1对历史和现实的强烈关怀和承担题材选择:对“历史”的清算和记忆。

⽂学精神:普遍存在⼀种沉重的、紧张的精神倾向。

2、强烈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开放的⽂学环境带来对中国⽂学现状的不满,作家们普遍希望创造有思想深度和艺术独创性的作品。

3⽂学创作的潮流化特征:80年代的⽂学界热衷于归纳命名⽂学现象,有意识的组织⽂学派别,掀起创作潮流。

如:朦胧诗、伤痕⽂学、反思⽂学、改⾰⽂学、寻根⽂学、先锋⼩说等等。

四、80年代后期⽂学思潮1、全⾯改⾰的形势。

2、“⽂学⽅法年”。

各种⽂学⽅法被引进。

3、⽂学主体性的讨论。

围绕刘再复的《论⽂学的主体性》⽽展开的讨论。

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

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

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现实主义:流变与探索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复苏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文学界迎来了新的生机。

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复苏,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

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的简单描绘,而是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挖掘和批判。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多元化发展1. 伤痕文学与反思八十年代初,伤痕文学崛起,它以揭示“文革”造成的创伤为主题,关注人性的扭曲与复苏。

这一时期的作品,如《人生》、《子夜》等,通过对现实的深入剖析,展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刻力量。

2. 寻根文学与民族认同随着伤痕文学的深入,寻根文学应运而生。

作家们开始关注民族的历史、文化与传统,试图在历史长河中寻找民族的精神家园。

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白鹿原》等,这些作品将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3. 市井文学与平民视角八十年代中后期,市井文学崛起,以平民视角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类作品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通过对底层民众生活的描绘,展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民生关怀。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创新1. 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在八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在叙事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作家们尝试运用多角度、多线索的叙事方式,使作品更具立体感。

如《人生》采用双重叙事视角,展现了主人公命运的波折。

2. 语言风格的个性化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作家们力求用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将山东方言融入作品,增强了作品的地域色彩。

3. 现实与虚构的交融八十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不再拘泥于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

这种现实与虚构的交融,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如《白鹿原》通过对家族历史的虚构,展现了民族命运的沧桑。

四、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度探索1. 社会问题的直面与批判八十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在深度上有了进一步的探索,作家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现实描绘,而是勇敢地直面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批判。

三毛散文的审美意趣和叙述视角

三毛散文的审美意趣和叙述视角

三毛散文的审美意趣和叙述视角作者:蒋云迪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0期摘要:三毛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为独特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之一,其源于生活创作的散文作品在整个东南亚掀起了“三毛热”。

独特的流浪美感使得三毛文学具有特殊的文学审美意趣,实现了一种对于“安土重迁”等中国传统思想的突破和结构。

而同时,由于三毛的作品叙述者就是作者本身,体现出真实性与虚构性相结合的特点,其叙述视角又往往内聚焦于真善美,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三毛;审美意趣;叙述视角一如《三毛流浪记》,三毛选择的这个笔名也带着流浪式的生命色彩。

三毛大起大落独特的人生遭遇以及对于漂泊流浪的浪漫追求使得三毛散文的创作也带有着真实、不羁、想象丰富等特点,而三毛文学则在八十年代于整个东南亚风靡一时,掀起了影响深远的“三毛热”。

《撒哈拉的故事》作为三毛的成名作,除了反映三毛的诗意的异域生活及精神追求外,更是集中体现了三毛文学创作独特的审美意趣和叙述视角,带有着浓厚的女性色彩。

本文尝试从审美意趣和叙述视角的维度,通过分析三毛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来探究三毛散文独特的生命意蕴和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有疏漏,望海涵。

一、三毛文学与三毛热改革开放以前,40多年的两岸相隔使得大陆和台湾的文学发展都相对孤立。

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渐缓和,两岸文学作为由物质基础决定的精神产物必然地顺应时代的文化潮流,开始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发展,其整体特点也从单一逐渐转化为融合。

可以说,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坛的一个文学发展高潮,一方面,大量有才华的作家涌现,如大陆的莫言、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余華、张抗抗等,台湾的林清玄、席慕容、三毛、张晓风等;而另一方面,“两岸文学在主题、题材、风格、流派、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多元化的审美倾向”[1],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都有长足发展,而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也更为自由,“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等文学流派大量涌现。

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发展之一

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发展之一

❖ 女性在挣脱了历史枷锁的同时,失去了自己的精神性别。
❖ 花木兰,一个化装成男人的、以男性身份成为英雄的女人, 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女性的重要镜像。
❖ “解放的妇女”的“花木兰式境遇”——也就是象花木兰那 样,“化装成男人”加入社会生活和行动。但是《木兰辞》 中的花木兰,从战场回到家后还可以“脱我战时袍,着我旧 时装”,重新作回一个女儿。但是现实中的花木兰并没有那 么幸运,回到家中的花木兰并不可能遗忘她的战争经历,不 会那么容易回到女人的角色。同样,战争岁月中和男人一起 征战沙场的女人们在50年代的和平岁月中也不可能恢复到女 人的心态。
❖ 在男女平等的政治神话笼罩下,女性区别于男性的 特殊生理/心理特征与审美规范被抹煞掉,其性别身 份消失在宏大叙事中,于是强调妇女等同于男子 参与各项工作成为主导思想,“不爱红装爱武装 ” 成为妇女最高审美规范。从40年代到70年代,人们 的性别意识,呈现出从-性别(gender)到-中性 (neutral)再到-无性(sexless)这样的发展轨迹,一 种忽视女性生理/心理特殊性的“拟男主义”也在 这种口号下滋长起来,在“在男女都一样”、“妇 女能顶半边天”的语域里,以妇女解放的名义解构 了妇女。

❖ 2、空泛虚假的妇女解放的话语与现实中感到的极度 疲惫与厌倦。(对男女平等假象的反思)
❖ 女性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可以凭借 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赢得一份尊严,但在人们的意识 深处,女性的身份还是必须靠婚姻获得。
❖ “没有男人的女人什么都不是” ❖ (《桃花运》台词) ❖ 《方舟》中的三个女性——当她们终于挣脱了没有幸
❖ “我们无法在男权文化的天空下另辟 苍穹 ”(劳拉·莫尔维 )
二、女性自身困惑茫然的性别意识
❖ 1、分裂的自我与双重性别 角色的重负;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现代派文学代表作家
刘索拉、徐星等,代表作品有 《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
奏》等。
02
CATALOGUE
现实主义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发 展
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文学定义
以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基本特征的文学流 派。
八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表达人民心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使命 感。
张洁及其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
张洁的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通过讲述一个爱情故事,探讨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被动地 位和追求真爱的勇气。
女性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地位和贡献
女性文学的崛起
八十达空间。
女性文学的贡献
女性文学在八十年代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女性文学也促进了社会对 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文学思潮的涌现
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多种 文学思潮,这些思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学理论的创新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文学理论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关于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以及关于文学 主体性、文学审美性等的探讨。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女性文学的特点
女性文学注重情感表达,关注女性命运和女性解放,强调女性的独立意 识和自我价值。
代表作家及作品分析
铁凝及其作品《哦,香雪》
铁凝是八十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哦,香雪》通过描写一个女孩的成 长经历,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残雪及其作品《山上的小屋》
残雪是另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山上的小屋》以荒诞和象征的手法,揭示了女 性内心的孤独和追求自我解放的渴望。

女性化的民间叙事:评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女性化的民间叙事:评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内容提要女性文学是近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创作领域,王安忆的《长恨歌》在女性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长恨歌》以女性化视角,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王琦瑶的一生,再现了旧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

本文通过对《长恨歌》的分析来研究其女性化的民间叙事方式。

本文从“城”的女性文化载体、日常生活的民间书写、女性体验的审美观照和对《长恨歌》语言魅力的分析,及与其他女作家的比较五方面入手,分析了《长恨歌》独特的叙事方式。

将城市作为女性文化的载体,王琦瑶成为城市的化身,二者是融为一体的。

以民间叙事的方式对日常琐屑之事进行细致的描述,来反映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风情。

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温婉,反映城市,反映生活。

生动的细节、繁复的叙事方式、抒情性的叙事语言,是《长恨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文还涉及同其他女作家,如张爱玲、梅娘、池莉、方方的比较来说明《长恨歌》的独特之处,及其在女性文学中所占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女性化、民间叙事、王琦瑶目录一、引言 (1)二、“城”的女性文化载体 (1)三、日常生活的民间书写 (7)四、女性体验的审美观照 (11)五、《长恨歌》中的语言魅力 (14)六、与其他女作家的比较 (17)七、小结 (22)八、注释 (23)九、中文摘要 (24)十、英文摘要 (27)一、引言在中国,没有哪座城市像上海这样繁华而有韵致,也没有哪个统称能够像“上海人”这样富于特定而又有丰富的含义。

王安忆的《长恨歌》就是通过“沪上淑媛”王琦瑶的一生,向人们展现了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

整部作品采用了女性化民间叙事方式,从平凡琐细入手,表现了女性作家所特有的细腻和雅致。

二、“城”的女性文化载体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是琐碎的,也是精致的。

她在市民文化内涵中找到了相融点,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去执着地表现上海的每一个细小部分,她将这座城市看成是一个传奇。

王安忆说:“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女性文学的三类主题_从张洁_王安忆到林白

女性文学的三类主题_从张洁_王安忆到林白

第29卷第5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29, No.5 2009年5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May. 2009, 066~067女性文学的三类主题——从张洁、王安忆到林白黎雪琴(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肇庆 526020)[内容提要]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呈现出三类主题,分别是找回失落的女性、寻找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新定位、建构女性的内心世界。

张洁、王安忆和林白的作品分别反映了这三种主题。

同时,三位女作家在女性意识的觉醒上程度不同。

[关键词] 女性意识;女性价值;女性欲望;生命体验;个人化写作[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9)05-0066-02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文学腾起,在社会文化转型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下,女性作家开始用一种与传统叙事视角相区别的眼光重新审视所生存的这个世界,采取极端的文学形式对传统、现实、父权秩序进行颠覆,她们从性别角度出发,以纯粹的女性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她们宣称要用体现女人差别的创作方法来写作,通过女性经验的开掘来解构父权制的二元对立思维。

基于这种女性意识的整体自觉,出现了对被遮蔽的女性经验的自我解读和对身体、性的大胆表述,企图破解男性神话、颠覆男性中心社会建构的政治、历史、道德等方面的私人化的女性写作。

张洁、陆星儿、王安忆、张抗抗、铁凝、残雪、林白等一大批女作家涌现,张洁、王安忆和林白就是其中的代表,她们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的偏重和写作的主题有着不同的阶段,因此暂且可以把这时期女性文学主题总结出三种主题类型,即找回失落的女性、寻找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新定位、建构女性的内心世界。

这三位女作家的作品也折射出女性写作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一、找回失落的女性在八十年代早期,当时的人们对妇女解放以简单化的理解,即男女平等,这是一种模糊性别差异的“平等”,不仅使女性们依旧失落了自己,而且使女性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使女性不得不在社会认同和女性自我认同的困境中辗转。

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创作类别。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从最初的萌芽状态,发展到了如今的勃兴状态,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但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与不足,本文从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笔者认为,女性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已经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也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

一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背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创作潮流,并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趋势。

在这一时期,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再崛起成为了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主要是以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男权思想为理论依据的,其对女性群体所具有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

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开始兴起之后,这一问题便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传统女权思想向现代女权思想的转变。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而在此之前,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一直是以传统女权思想为理论依据的。

而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国女性文学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初获得一定的发展与壮大,与当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逐渐实行了市场经济制度,这对于传统女性文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其不仅使女性文学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得以暴露出来,而且使其发展面临挑战。

正因为如此,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才能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吸收了传统女性文学的优秀因素,另一方面又受到了西方女权思想的影响,从而实现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自身发展动力与活力的增强。

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

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

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女作家和女性文学以及女性写作一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坛出现了两次女作家创作的高潮,一次是五四时期,另一次就是八十年代。

女作家的大量出现,主要得益于文学环境的变化,社会文化意义上性别的加强,文学创作取材、艺术方法的开放趋势,都破除了女作家在进入文学写作领域的若干障碍。

这些女作家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大概也是按照复出和知青的身份来分的,一类是文革之前就已经知名的中年“复出”作家,另一部分则是知青的群体的青年作家。

中年作家有文革之前就已经很出名的,文革后又重新开始写作,比如杨绛,宗璞,韦君宜,茹志鹃等。

还有一些是文革后才表现出创作活力的作家,比如戴厚英,张洁,谌容等。

青年作家大都有知青身份,出生于50年代,经历过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比如张抗抗、舒婷、王安忆等。

80年代初,女作家并不以性别群体的面貌出现,普遍的观点是女作家和男作家,女读者和男读者,没有也不应该有什么差别,她们一起参与了伤痕、反思、寻根文学的运动,参与了知青作家,朦胧诗的写作,也不会刻意追求与女性身份关联的独特性。

社会生活和文化表达都普标忽视,也有意遮蔽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女性参与写作也不再是一种需要争取的权利,女性写作上的非性别化倾向,一般也会受到鼓励,不少女作家也反对被称为女作家,或者被划归女性文学的类别,因为这隐含着对其文学能力的贬损,至少是有降低标准加以照顾的意味。

到了80年代中期,逐渐出现了女性文学的概念,其涉及了一些女性特有的题材和问题,显示了某种女性视角和女性的自我反思,而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引进,也和女性创作实践的发展,女性文学得到更多的认同。

这在文化上的背景是女性身份的重新发现,80年代对激进文化的反拨,有着向潜在的传统文学倾向退却的倾向,纯净抒情细腻等风格,习惯上被认为是属于女性的特有风格,被读者和评者所认可和欢迎。

因为女性文学问题的复杂,后来主要使用女性写作的概念,强调这不是一个固有的写作框架,而是对写作行为和文本的女性特征的寻找和发现——但这似乎也没有解决问题。

简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基础

简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基础
2 0 1 3 - 0 3
文 艺生活 L I T ER AT UR E L I F E
文 学 新 论
简述 中国女性 主义文学发展 的基础
骆 乐
( 江西师 范大学 , 江西 南昌 3 3 0 0 2 2 )
摘 要: 在 不 同的时期 , 受 3时社会 " - 环境 的影响 ,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 也呈现 出不同特 色。
文革结束之后 的七 、八 十年代是我国当代历史的全新发
展时期 。 随着改革开放 的深入 和西方文化思想的引入 , 当代文 学进入到又一个蓬勃生长期 。思想解 放和“ 人” 的个 性解 放问
题重新被 引起高 度关 注 , “ 伤痕文 学 ” 、 “ 反思 文学 ” 、 “ 寻根 文 学” 、 “ 先锋 文学 ” 等一连 串的文学现象中都 有女性作 家的积极
的》 、 张抗 抗《 北 极光》 等, 都将笔 墨投 注到爱情 问题上所要求
的男女 平等 和女 性 自我 解放 的 价值 追求 之上 。“ 我如 果爱 你——绝不像攀援 的凌霄花 ,借你 的高枝炫耀 自己……我必 须是你近旁 的一株木棉 , 作为树 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 在《 爱
的女. f 生 作 家都 表现 出鲜 明的女 l 生意识 , 随着革命 的全面爆发 , 她们的作品也反映出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特色 。这 就包 括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0 8 : 女性 主义文学; 女性意识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6
在二十世纪 中国女性文学史上 , 秋瑾 ( 1 8 7 5 — 1 9 0 7 ) 被认 为 是一位先驱 , 她首先是一名 民主革 命志士 , 同时也创作 了许多 具有 强烈 反叛 和批判意识 的旧体诗文作 品。 阎纯德先生认为 ,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

如王蒙、王安忆、张洁、冯骥才等。

在她们的作品中,均深刻地体现了她们对女性意识的理解与感悟,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揭示和追求。

但是,随着女性文学的不断发展,女性作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80年代中期出生的许多女作家已经不再局限于自己的私人世界,而是把关注对象转移到了社会现实之中。

例如李娟等人写下了大量关于新疆农村生活的作品,她们开始对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风俗等进行观察与探索,并且在作品中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创作类别。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从最初的萌芽状态,发展到了如今的勃兴状态,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但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与不足,本文从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笔者认为,女性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已经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也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从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进行研究的背景出发,进而分析其崛起与特征。

“女性文学”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由女性作家群体所创作的一种文学作品,其所体现的是特定历史阶段之下社会女性群体的生活状况、审美情趣以及思想感情等。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女性文学也呈现出了独特的特征。

女性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男作家”与“女作家”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导致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性别化倾向。

八十年代后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特点

八十年代后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特点

八十年代后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特点八十年代后,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女性作家们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和声音探索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和社会期望,而是展现了女性独立思考、自我认同和自由表达的精神。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意识觉醒、身体话语的解放以及情感表达的多样性等方面,探讨八十年代后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特点。

首先,八十年代后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女性主义意识觉醒。

在这一时期,女性开始反思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开始对传统的性别观念和社会制度提出质疑。

女性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性别歧视和压迫的不满和抗争。

例如,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这种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文学创作,为后来的女性文学开辟了道路,也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的社会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八十年代后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身体话语的解放。

女性作家们开始大胆地探讨和表达女性的身体经验和性欲。

过去,女性的身体话语往往被忽视或压抑,而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作品中,女性的身体成为表达自我、追求自由和权益的重要媒介。

例如,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中,女主人公通过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描述,展现了对性爱和情感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身体话语的解放,使女性文学创作更加真实和生动,也为女性的身体权益争取提供了声音和支持。

最后,八十年代后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情感表达的多样性。

女性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包括爱情、友情、家庭关系等。

这些情感的表达不再受到传统的道德和社会规范的束缚,而是真实地展现了女性内心的世界。

例如,王蒙的小说《黄金时代》中,女主人公通过对自己的情感经历的描述,展现了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追求。

这种情感表达的多样性,使女性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入,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情感共鸣和思考的空间。

综上所述,八十年代后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女性主义意识觉醒、身体话语的解放以及情感表达的多样性等方面。

(完整word版)现代文学史详解

(完整word版)现代文学史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1、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其中小说代表作家是(分数:1分)A。

刘索拉B。

林白C. 池莉D. 伊蕾标准答案是:B。

您的答案是:D2、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其中诗歌的代表诗人是(分数:1分)A。

林白B。

伊蕾C。

舒婷D. 陈染标准答案是:B。

您的答案是:C3、小说《与往事干杯》被看作是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其作者是(分数:1分)A. 翟永明B. 林白C。

王安忆D. 陈染标准答案是:D。

您的答案是:D4、描绘社会结构中人的悲剧处境的《单位》、《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分数:1分)A。

刘震云B。

阿城C。

范小青D. 方方标准答案是:A.您的答案是:B5、第三代诗人中最具浪漫性和唯美性的诗群是(分数:1分)A. 四川诗群B. 上海诗群C. 北京诗群D。

他们诗群标准答案是:C。

您的答案是:C6、被认为是“讲真话的大书”的散文集是(分数:1分)A。

《干校六记》B. 《随想录》C. 《我与地坛》D。

《晚华集》标准答案是:B。

您的答案是:B7、沙叶新的话剧《陈毅市长》的结构方式是(分数:1分)A。

冰糖葫芦式B. 一人一事式C。

人像展览式D。

锁闭式标准答案是:A.您的答案是:C8、下列属于“七月诗派”的一组诗人是(分数:1分)A. 穆旦、郑敏、杜运燮B。

辛笛、陈敬容、冀汸C. 穆旦、唐湜、曾卓D。

鲁藜、绿原、阿垅标准答案是:D.您的答案是:B9、穆旦的《诗八首》抒写的是(分数:1分)A。

爱情B. 自我C。

爱情与自我D. 爱国之情标准答案是:C。

您的答案是:C10、因诗作有着强烈的生活色彩和铿锵的节奏而被闻一多赞誉为“时代的鼓手的诗人是(分数:1分)A。

何其芳B. 田间C。

李广田D. 艾青标准答案是:B。

您的答案是:B11、延安文艺整风后解放区最早出现的富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是(分数:1分)A。

《火把》B. 《赶车传》C。

《王贵与李香香》D。

《漳河水》标准答案是:C。

您的答案是:C12、20世纪50至70年代,小说题材选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第五讲 女性主义文学

第五讲 女性主义文学

• “新女性主义”:批判传统观念对于女性 作为“人”的权利和尊严的扼杀,呼吁消 除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要求建立男 女平等、两性和谐的理想社会,同时强调 女性的自我觉悟和自我完善。
• 新女性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对女性生存 模式的反思与重建;表现从传统女性到现 代女性之间角色转换的艰难。
1. 七十年代:女性意识开始觉醒。诉说女人 的不幸,要求女性的独立。
廖辉英(1948—):
“纯粹的女性问题作家”。
• 《油麻菜籽》:母 亲/阿惠两代女人 的故事。 • 描写女性丧失自我, 扮演婚姻的悲剧角 色,并传播以男性 为中心的命运观。
《油麻菜籽》电影海报
• 《今夜微雨》《红尘劫》《盲点》描写女 性经由困惑走上寻找自我的征途,正面表 现女性的价值。
朱秀娟(1936—)
• 曾心仪(原名曾台生,
1948—): • 表现女性已具有了自立自 强意识,但在现实中还摆 脱不了传统观念的压力。 • 小说《彩凤的心愿》塑造 了自尊自重自爱颠覆,力求 写出女人怎样摆脱不幸,为女性的解放指 出一条道路。代表作家:李昂、廖辉英 、 袁琼琼、朱秀娟、吕秀莲。 • 吕秀莲《新女性主义》:‚以生为女人自 傲,能充分发挥志趣,适度保持自我,负 责任,尽本份,有独立的人格思想,与男 女两性均维持真挚和睦相处关系的女人。‛
• 《杀夫》:忍辱负重的女性走上抗争之路的 悲剧。主人公林市。 • 通过“杀夫”这样一种极端行为,发出女人 争取作为“人”的权利的呼声,同时揭开了 男性中心文化的丑恶面目。
林叔——封建礼教代表 陈江水——大男子主义的性虐待狂 整个社会——处在男权文化的笼罩下
• 张惠娟《直道相思了无益》:‚林市最后将 陈江水‘切斩成一块块’,在象征意义上, 可说代表了对于女性遭受物化的反抗和控诉, 将女性分崩离析、饱受切割的自我主体,投 射到男性的肉体上。‛(见郑明娳主编《当 代台湾女性文学论》,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 1993年版)

80年代小说

80年代小说

文学的“寻根”



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 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 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 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 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 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 类生存的迷。” 代表作
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
特征

知青小说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 非常历史岁月的真实面目,凭吊流逝的青春 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 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 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 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凝重而奇特的组 成部分。
知青小说

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
第一阶段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 血泪的控诉为特征。主要作品: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 孔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第二阶段 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 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史铁生《我的遥远的 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 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第三阶段 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 为特征。 主要作品: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
代表作家



韩少功,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 人。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 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 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 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 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 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 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在当代作家中,韩少功以思想深邃复杂 著称。他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大都蕴 涵较强的文化意味,其内涵既具传统意 象又有强烈的现代色彩。 代表作: 《爸爸爸》、《女女女》

中国现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的不断引介,使得中国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外的影响下日趋成熟。

本文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展露研究女性文学在中国发展历程。

标签:女性文学女性意识主体一、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的萌芽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发现,极大的唤醒了人的性别意识,一些女性作家陈衡哲、冰心、冯沅君、石平梅、凌叔华、庐隐、萧红、张爱玲等逐渐登上文学的舞台。

在1918年,陈衡哲《新青年》发表对话体小说《老夫妻》真正揭开了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历史帷幕。

突破男性作家的藩篱,作品中细致地表现出女性内心世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人性的压抑,寻求女性自身解放的自由意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树立起女性文学的旗帜。

对社会、人生、婚姻、家庭等人生的诸多问题的思考是她们最为关贴的。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冰心用“爱的哲学”提出改变旧家庭、解放妇女、建立一个新的生活的出路,开出建立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的药方。

妇女的生活现状,妇女地位进行全面的审问与思考都体现出这些女作家鲜明与独特的女性体悟,从自身经历女性出发以独特的视角抒写社会、表现自我仍然是是驾轻就熟。

庐隐的《海滨故人》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苦闷彷徨的心理。

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最终毁灭的娜拉形象在白薇的自传体小说《悲剧生涯》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她们的创作极力表现妇女的人格尊严与抗争精神,要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追求人的自身的解放,对吃人、愚昧的封建制度进行抨击,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旗帜。

伍尔夫在她的专著《一件自己的屋子》中曾说,女人必须有自己的独立的一间房间,有一定的独立物质基础才可以达到文学作品的写作的条件,一间屋子是做为女性主体一个想像的空间,精神解放和话语创造的空间。

而在五四时期,不管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未达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女性的经济独立远远物质独立到支撑自身独立的程度,在“五四”大浪的逐渐退潮中第一代女性作家也由兴盛走向沉寂。

萧红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萧红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萧红小说情节结构模式萧红的小说有着独特的情节结构模式,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以情结为贯穿全文线索的小说模式,情节大多是简单散乱的,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非情节的因素,这种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在萧红的大多数文章中都有体现,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标签:萧红;小说情节;结构模式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上身世最为坎坷的女作家,她短暂的一生饱经沧桑,历经艰苦磨难,在战火弥漫的中国大地上辗转多地,颠沛流离,最终在香港遗憾离世,去时年仅31岁。

这样一位女作家,在她不足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创作了近百万的文字,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八十年代以前,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萧红的文学成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

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之后,掀起“萧红热”,萧红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逐渐获得研究者的肯定。

研究者纷纷从多方面来研究萧红文学作品,萧红研究得以拓宽和发展,到现在萧红研究已有近八十年的研究历程,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在此基础上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但是在当时萧红小说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后期小说的艺术成就并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可,认为萧红后期的小说相比于《生死场》来说是倒退。

矛盾将《呼兰河传》的基调定位寂寞,认为呼兰河传是作者被困与狭小的私生活圈子不能投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的产物,虽然文中对《呼兰河传》有一定的赞扬,但总体基调是批评的。

[1]石怀池从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角度,认为萧红的自我改造是一个悲剧,认为如果有所谓的“上坡路”和“下坡路”的话,萧红在自我改造的斗争中,还是向下坡滑着了。

[2]骆宾基的《萧红小传》是关于萧红的第一部传记,他认为:“萧红就是以强者的姿态生长,壮大的途中又软弱下来”。

[3]九十年代之后萧红后期作品的艺术成就才逐渐获得了学界的认可。

前人也有对萧红情节进行研究,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这样几种。

温存超认为:“萧红小说一反传统情节叙事小说靠单纯的因果逻辑来组织起完整的故事情节的表层结构,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形式,使自己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在的秩序的情理线索的深层结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下)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第一节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三):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四):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2):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区分)。

(3):中年作家。

(4):从性别角度看,可以分出一个特定的群体“女性作家”。

(5):新派作家。

有莫言、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方方等。

2: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第二节80年代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一):八十年代文学意识80年代文学环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族民主国家。

这样的文学环境造就了新的文学意识——现代性文学意识,即在现代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性意识很复杂,包括:启蒙意识(五四文学),民族国家意识(左翼、解放区文学),现代主义意识(海派)等。

在中国现代,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现代意识表现为两种,17年和文革可以看作是民族国家意识的极端发展。

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启蒙意识2:现代意识(二):80年代文学创作80年代文学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85年为界,之前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之后,文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小说创作,85年之前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主题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

先后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前者破,后者立。

以伤痕、反思为发端,引起了作家们在启蒙主义精神指引下,对文革以及文革前的历史作全面反思。

继伤痕、反思文学之后出现的“知青文学”也属于这一类型的创作。

85年之后,小说开始转向自身现代性的实验,先后有寻根文学、现代派实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出现。

第七章 女性写作的兴起和繁盛

第七章 女性写作的兴起和繁盛

总体氛围,同时再加上那种“躯体语言”的
弥漫及其隐语式的传达,所有这些,和西方 女性主义者“妇女必须写妇女自己”、必须 “将身体嵌入历史”的口号式的倡导是完全 一致的。
2.林白(1958—)
主要作品集有:《玫瑰过道》、
《子弹穿过苹果》、《同心爱者不能
分手》、《致命的飞翔》、《回廊之
椅》,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
《无字》。
2002年,张洁出版了三卷本长篇小说
《无字》,演绎着女性人生的苦难与命运的
沉重,书写着爱的伤痛、生命的悲苦和人性
的善恶。小说以女作家吴为为主线,在战争、
动乱和革命的交替叙述里,描写了其一家三
代女人悲惨的人生命运和破碎的情感婚姻。
女人最大的敌人是女人自身,这是张洁借 叙述者之口在《无字》中得出的结论。
《小鲍庄》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
一。作者以特定的环境和角度,独特
的文笔围绕表现农民以仁爱为核心的
传统伦理价值观念,从中体现了作家
对农民世代因袭的、约定俗成的文化
心理结构的深刻洞悉与体察。
在1986年后,王安忆发表了引起 颇多争议的“三恋”(《荒山之恋》、 《锦绣谷之恋》,《小城之恋》)开 始进入了从女性视角探讨女性命运、 男权文化与性问题的自觉的女性写作 阶段。
3.徐坤(1965—)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白话》、《先 锋》、《游行》、《女娲》、《狗日的足 球》、《厨房》,进入新世纪后又写有长 篇小说《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爱你 两周半》。
徐坤的小说注重对既有的小说材料 的再处理,尤其重视以一种调侃的方 式消解80年代形成的诸种中心话语。
徐坤的女性写作与陈染、林白不同,
花垛》(1989)、《青草垛》(1995)开始,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1]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1]

下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3课时)具体到中国,特别是30年代民族矛盾加深后,文学渐渐成为政治的仆役;17年中,文学几近毁灭。

但是,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一个总的特征和趋势是政治放松了对文学的控制。

1:原因(1):文革推行的极权和极左的封建专制模式使人们思想僵化,要想彻底根除文革影响,使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步入正轨,就必须推行一种思想解放运动。

使人们思想自由独立,也就必然要使文学脱离政治的束缚。

(2):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学有自身的独特性,要遵从文学的自身规律,加以引导,不能横加干涉。

2:过程,我们重点看一下文学解放的过程,分两个层面:(1):政治批判阶段——批四人帮。

即配合全党全国上下的批判四人帮运动,在文学领域对四人帮的罪行进行揭批。

这一批判来自并服从于当时的政治斗争:A:批判四人帮的“阴谋文艺”,揭露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反革命图谋和极左政治路线。

“阴谋文艺”指四人帮为夺权而炮制的一些作品:包括《反击》、《欢腾的小河》、《春苗》、《盛大的节日》等,写所谓的革命群众和走资派之间的斗争。

同时还对其中体现出来的创作方法“三突出”、“根本任务论”、“主题先行论”等唯心和实用主义进行批判。

B:批判“文艺黑线论”。

文艺黑线论否定17年甚至五四以来的文学成就,造成一种文学空白,为自己炮制阴谋文艺找借口。

1977年《人民文学》开辟了彻底批判文艺黑线专政的专栏。

但文革结束的头两年,对四人帮的批判在形式上是激烈的,在思想理论上并未摆脱左倾。

特别是中央推行的两个凡是方针,压制了对左的错误的批判,因此这一时期的批判仍是在肯定和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进行的。

只是批判四人帮,并不批文革,这说明文学界只是把批判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来看待,用错误观点来批判错误的事件。

要彻底拨乱反正,必须建立正确的思想路线。

(2):思想层面:思想反思阶段——批文革1978年《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展开讨论,目的是破除两个凡是,寻求思想解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中国女性在伴随新政权的成立而到来的妇女 解放运动中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经济、政治 权利,本应顺着这样一个道路继续寻求文化、 观念方面的解放,可是当时的中国女性并没 有自觉的解放意识,就连那一次妇女解放运 动也是男性鼓动的,是新中国成立的一个附 加产物,所以根本就不可能再进行女性文化 领域的革命。这实际上是由中国女性的自身 局限性导致的一个悲哀结局,只有在中国女 性自身清醒后才能够由这些女性的后代继续 完成前辈未竟的事业。
v
戴锦华“花木兰式境遇”
v
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发展之一
❖ “铁姑娘”与“贤内助” 的双肩挑的新女性形象。 (意味着新社会中事业 与家庭的双重担子压在 女人身上,这其实加重 了女人身上的负担)
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发展之一
❖ 胡玉音:《芙蓉镇》 中的女主人公。小 说通过这一个人称 为“芙蓉仙子”的 美丽女性在“四清” 至“文革”20年间 的饱受迫害的坎坷 经历展示整个民族 国家这些年的风雨 路程,颇有象征意 义。
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发展之一
v 男性规范作为唯一的行为与性别规范。 这是整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后的一 个事实。女性没有自己的历史没有自己 的话语权,女性的一切都笼罩在男性的 巨大阴影下。不仅男作家,即使是新时 期的女性作家都无法忽视这样一个客观 事实,以男性的观察视角、思想观念来 对待现实中的一切。
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发展 之一
2020/11/5
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发展之一
一、一个历史的悖论——新中国“男 女都一样”口号掩藏下的性别消失
v 当代中国女性因为获得“解放”而隐没于历史之 外(女性性别身份被历史消灭人为抹杀);在一 次历史倒退过程后重新浮出历史地表(“文革”后 新时期文坛上,女性重新呈现出多种风貌)。
v “我们无法在男权文化的天空下另辟 苍穹 ”(劳拉·莫尔维 )
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发展之一
二、女性自身困惑茫然的性别意识
❖ 1、分裂的自我与双重性别 角色的重负;
❖ 与男性相同的“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传统的贤妻良母角色成为全国人民解 放后压在女性身上的新的两座大山。 两种角色的撕扯与承担使得女性承担 了比传统社会中女性更重的责任和负 担。
v 女性在挣脱了历史枷木兰,一个化装成男人的、以男性身份成为英雄的女人, 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女性的重要镜像。
v “解放的妇女”的“花木兰式境遇”——也就是象花木兰那 样,“化装成男人”加入社会生活和行动。但是《木兰辞》 中的花木兰,从战场回到家后还可以“脱我战时袍,着我旧 时装”,重新作回一个女儿。但是现实中的花木兰并没有那 么幸运,回到家中的花木兰并不可能遗忘她的战争经历,不 会那么容易回到女人的角色。同样,战争岁月中和男人一起 征战沙场的女人们在50年代的和平岁月中也不可能恢复到女 人的心态。
v 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中女性以一个与男性相比 有差异的形象——“弱者”的身份出现在灾难岁 月的视域中,成为灾难的承受者与历史耻辱的蒙 羞者。似乎中国的历史要再次凭借女性形象的复 位来完成秩序的重建。(张贤亮——乔安萍、黄 香久;王蒙——海云;梁晓声——张萌;古华— —胡玉音)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无不是作为历史 灾难的承受者面目出现。
❖ 《人到中年》陆文婷——80年代初一 个人到中年的女医生,一方面承担了 沉重的医务工作,另一方面又要承担 四口之家的繁重家务,最后不堪重负 病倒在工作岗位上。而她的内心深处 一直在为自己没有扮演好妻子母亲角 色而深深愧疚。这是身为女性的一种 出自于本能的角色自觉,尽管陆文婷 是新社会的大学生,她也不能够摆脱 这样一个性别认识。
福可言的家庭束缚时,她们坠入的却是一张试图将她 们吞没的世俗与偏见的罗网,而这张网更结实、更阔 大,她们已无路可逃
v “一个离了婚的女人,不属于自己的丈夫,那就属于 所有的男人”;“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 人……”
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发展之一
v 3、本应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到来的女性文化 革命的缺席。
v “旧社会好比是那黑咕隆咚的古井万丈深,井底 下压着咱受苦人,妇女在最底层”。
v 关于妇女解放是在两幅女性镜像间的徘徊: v 被侮辱、被损害的弱女子秦香莲;(新社会要改
变的对象) v 僭越男权社会的女性典范花木兰。(新社会提倡
的女性榜样)
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发展之一
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发展之一
v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作为权威话语与指令,以强有力 的国家机器支持并保护了妇女解放的实现。在颠覆性别歧视 的社会体制与文化传统的同时(旧社会),也完成了对女性 作为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的否认。意味着对男女两性间深刻 的文化对立与差异的抹杀与遮蔽。

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发展之一
v 2、空泛虚假的妇女解放的话语与现实中感到的极度 疲惫与厌倦。(对男女平等假象的反思)
v 女性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可以凭借 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赢得一份尊严,但在人们的意识 深处,女性的身份还是必须靠婚姻获得。
v “没有男人的女人什么都不是” v (《桃花运》台词) v 《方舟》中的三个女性——当她们终于挣脱了没有幸
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发展之一
v 在男女平等的政治神话笼罩下,女性区别于男性的 特殊生理/心理特征与审美规范被抹煞掉,其性别身 份消失在宏大叙事中,于是强调妇女等同于男子 参与各项工作成为主导思想,“不爱红装爱武装 ” 成为妇女最高审美规范。从40年代到70年代,人们 的性别意识,呈现出从-性别(gender)到-中性 (neutral)再到-无性(sexless)这样的发展轨迹,一 种忽视女性生理/心理特殊性的“拟男主义”也在 这种口号下滋长起来,在“在男女都一样”、“妇 女能顶半边天”的语域里,以妇女解放的名义解构 了妇女。
v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发展之一
三、新中国多数女性的现状
v 历史的断代法,在划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旧社会与新时代)的同时,遮蔽了新中国妇女 面临的系列问题,将五四以来的女性文化隔绝于 文化视域之外。
v (《莎菲女士的日记》所明确表露的对女性自身 的反思、对女性欲望的探寻在新政权的强大攻势 下消失殆尽。女性失去了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