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脂质体转染法和电穿孔法

合集下载

细胞转染实验总结

细胞转染实验总结

细胞转染实验总结引言细胞转染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将外源DNA、RNA或蛋白质引入到目标细胞中。

通过细胞转染,可以实现基因表达、基因敲除、蛋白质定位等多种研究目的。

本文总结了细胞转染实验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基本原理细胞转染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外源DNA、RNA或蛋白质传递到目标细胞内。

细胞内的转染物质可以在细胞内进行表达、干扰或定位,从而实现对目标细胞功能的研究。

常见的细胞转染方法包括:1.电穿孔法:通过应用电流使细胞膜发生临时孔洞,从而使转染物质进入细胞内。

2.化学转染法:利用聚合物、脂质体等化学物质,将目标物质载体化,并与细胞膜结合,实现内源化学转染。

3.病毒载体介导转染法:利用病毒(如腺病毒、逆转录病毒等)作为载体,传递目标物质到细胞内。

常用方法1. 电穿孔法电穿孔法是细胞转染中常用的物理方法之一。

通过应用高电压或脉冲电场,可以使细胞膜发生临时性孔洞,从而使外源DNA、RNA或蛋白质进入细胞内。

常用的电穿孔方法包括:•电转染:将转染物质与细胞悬浮液混合后施加电脉冲,使细胞膜发生孔洞并吸收转染物质。

•静电转染:将转染物质与带正电荷的载体(如聚乙烯亚胺)混合后,与带负电荷的细胞膜相互吸引,从而将转染物质导入细胞内。

2. 化学转染法化学转染法是一种通过化学物质介导的细胞转染方法。

常用的化学转染法有:•使用聚合物:聚合物(如聚乙烯亚胺、聚合丙烯酸等)能与转染物质结合成复合物,使其稳定且易于细胞摄取。

•脂质体转染:脂质体是由磷脂、胆固醇等成分构成的脂质双层结构,可以包裹转染物质形成脂质体-转染物复合物,通过与细胞膜融合实现内源转染。

3. 病毒载体介导转染法病毒载体介导转染法是细胞转染中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见的病毒载体包括:•腺病毒:腺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可以携带大片段的外源DNA,并有效地传递到目标细胞内。

•逆转录病毒:逆转录病毒(如 lentivirus、retrovirus等)可以将外源RNA逆转录成DNA,然后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脂质体转染实验步骤和细胞转染技术总述

脂质体转染实验步骤和细胞转染技术总述

脂质体转染实验步骤脂质体(LR)试剂是阳离子脂质体DOTMA和DOPE的混合物(1:1)。

它适用于把DNA转染入悬浮或贴壁培养细胞中,是目前条件下最方面的转染方法之一。

转染率高,优于磷酸钙法,比它高5-100倍,能把DNA和RNA转染到各种细胞。

用LR进行转染时,首先需要优化转染条件,应找出该批LR对转染某一特定细胞适合的用量、作用时间等,对每批LR都要做。

先要固定一个DNA的量和DNA/LR混合物与细胞相互作用的时间,DNA可从1-5ug和孵育时间6h,开始,按这两个参数绘出相应LR需用量的曲线,再选用LR和DNA两者最佳的剂量,确定出转染时间。

因LR对细胞有一定的毒性,转染时间以不超过24h为宜。

细胞种类:COS-7、BHK、NIH-3T3、Hela和Jurkat等任何一种细胞均可作为受体细胞。

1、操作步骤(方法一):(1):取6孔培养板,向每孔中加入2ml含(1-2) x 10^5个细胞的培养基,37℃、18% CO2培养基40%-60%汇合时。

(2)转染液制备:在聚苯乙烯管中制备以下两液(为转染1个空细胞所用的量)。

A液:用不含血清培养基稀释DNA使浓度为1-10ug,终量100ul。

B液:用不含血清培养基稀释LR,使终浓度为2-50ug,终量100ul。

轻轻混合A液、B液,室温中置10-15min,稍后会出现微浊现象,但并不妨碍转染。

(3)转染准备:用2ml不含血清培养基漂洗2次,再加入1ml不含血清培养基。

(4)转染:把A/B复合物缓缓加入培养基中,摇匀,置37℃温箱中6-24h,吸除无血清转染液,换入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

(5)其余处理:如观察、筛选、检测等与其他转染法相同。

(6)注意:转染时切勿加血清,血清对转染效率有很大影响。

2、快速脂质体转染法操作步骤(方法二):●∙∙∙∙∙∙∙ 将细胞以5 x 10^5个/孔接种于6孔板中培养24h,使其达到50%-60%板底面积。

●∙∙∙∙∙∙∙ 在试管中配制DNA-脂质体复合物。

细胞转染实验报告结论(3篇)

细胞转染实验报告结论(3篇)

一、实验背景细胞转染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它可以将外源DNA、RNA或其他生物大分子导入细胞内,从而实现对细胞功能的研究和调控。

本实验旨在通过细胞转染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内,研究该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和生物学功能。

二、实验目的1. 确保目的基因成功导入细胞内;2. 观察目的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3. 分析目的基因在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

三、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将HEK293细胞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2. 基因构建: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克隆至载体pEGFP-C1中;3. 转染:采用脂质体转染试剂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内;4. 重组蛋白表达检测: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5. 细胞功能分析:通过细胞实验(如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分析目的基因在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

四、实验结果1. 成功构建目的基因表达载体: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长度符合预期,测序结果与预期序列一致;2. 成功导入目的基因:转染后,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阳性;3. 目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转染细胞中目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转染细胞;4. 细胞功能分析:通过细胞实验发现,目的基因的过表达对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生物学功能有显著影响。

1. 本实验成功构建了目的基因表达载体,并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内;2. 目的基因在细胞内得到了有效表达,且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转染细胞;3. 目的基因的过表达对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生物学功能有显著影响,表明该基因在细胞中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

本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转染技术是研究目的基因在细胞中表达和生物学功能的有效手段。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目的基因在细胞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详细分析:1. 成功构建目的基因表达载体: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并克隆至载体pEGFP-C1中。

质粒转染的注意事项

质粒转染的注意事项

质粒转染的注意事项质粒转染是一种常用的基因工程技术,可用于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中,从而研究基因功能、基因表达等。

在进行质粒转染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质粒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质粒非常重要。

质粒应具有适当的载体背景,含有适合宿主细胞的选择标记,如抗生素抗性基因。

此外,质粒应具有高复制稳定性、适当的DNA大小,以便在转染过程中高效地将质粒导入细胞内。

2. 细胞系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宿主细胞系非常关键。

宿主细胞的增殖率和转染效率应尽可能高,以便获得足够的转染细胞。

一般常用的细胞系有293细胞、CHO细胞、HEK293细胞等。

此外,细胞系的鉴定和维护也很重要,例如对细胞的鉴定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3. 转染方法的选择:质粒转染有多种方法,如钙磷法、聚合物法、电穿孔法、脂质体转染法等。

选择适当的转染方法可以使质粒高效地导入细胞内。

不同的细胞系和质粒可以有不同的转染条件,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来选择。

4. DNA的纯化:在进行质粒转染之前,需要对DNA进行纯化。

纯化的DNA 应该具有高质量和高浓度,以确保转染效率和表达效果。

DNA纯化可以通过常见的方法,如碱提取法、商业化妆品纯化盒等。

5. 转染条件的优化:转染条件包括细胞密度、转染时间、DNA浓度、转染剂的用量等。

这些条件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来进行优化。

通过调整这些条件,可以提高转染效率和表达效果。

6. 转染后的处理:转染后,细胞需要恢复一定的时间,以便表达外源基因。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培养条件的控制,如增加抗生素选择压力以去除未转染的细胞,同时注意细胞的生长状况并进行细胞培养。

7. 转染效率和表达效果的检测:转染效率和表达效果是衡量质粒转染效果的重要指标。

可以通过观察转染细胞的形态、颜色等来初步判断转染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PCR、Western blot、荧光显微镜等方法来进一步检测转染效率和表达效果。

8. 防止污染:在进行质粒转染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环境的无菌性,以防止实验过程中的污染。

细胞获取外源基因的方式

细胞获取外源基因的方式

细胞获取外源基因的方式细胞获取外源基因的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细胞内,以实现特定的功能。

这种方法在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基因治疗、转基因生物的制备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胞获取外源基因的方式。

1.质粒转染质粒转染是一种常用的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的方法。

通过将外源基因插入质粒中,然后将质粒导入目标细胞内,使外源基因稳定地存在于细胞内。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适用于多种细胞类型,是基因工程研究中常用的手段。

2.病毒载体介导转染病毒载体介导转染是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将外源基因送入细胞内的方法。

病毒具有高效率的基因传递能力,可以将外源基因稳定地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这种方法在基因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地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

3.脂质体介导转染脂质体介导转染是利用脂质体作为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内的方法。

脂质体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小囊泡,可以与外源基因形成复合物,通过细胞膜融合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内。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适用于多种细胞类型,是转基因研究中常用的手段。

4.电穿孔法电穿孔法是利用高压电脉冲使细胞膜通透,从而实现外源基因的导入。

通过瞬时的电场作用,细胞膜形成孔道,使外源基因能够进入细胞内。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细胞类型,操作简单,但对细胞有一定的损伤。

5.微注射法微注射法是将外源基因直接注入到细胞内的方法。

通过显微镜下的微注射器将外源基因注射到细胞内,实现外源基因的导入。

这种方法精准度高,适用于少量细胞的转染,但操作复杂,需要专业技术支持。

细胞获取外源基因的方式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

在进行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研究时,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各种细胞转染方法比较

各种细胞转染方法比较
细胞建议用CSCL梯度离心,转染是拷贝数较多
GIBCO BRL,Promega
阳离子脂质体法
带正电的脂质体与核酸带负电的磷酸基团形成复合物,然后脂质体上剩余的电核与细胞膜上的唾液酸残基的负电核结合;另一种解释是通过细胞是内吞作用而被进入细胞。(若DNA浓度过高,中和脂质体表面电核,而降低了与细胞的结合能力)
显微注射法
用显微操作将DNA直接注入靶细胞核
稳定转染,瞬时转染
转染细胞数有限,多用于工程改造或转基因动物的胚胎细胞
电穿孔法
高脉冲电压破坏细胞膜电位,DNA通过膜上形成的小孔导入
稳定转染,瞬时转染,所有细胞
适用性广,除了质粒外,还可转染大的基因组(>65kb)但细胞致死率高,DNA和细胞用量大,需根据不同细胞类型优化电穿孔实验条件,拷贝数较少1-20
Roche(Dosper,DOTAP,FuGENE6)
CPG Biotech Co(GeneLimoPlus,GeneLimoSuper)
Promega(Transfast,Tfx,Transfectam)
阳离子聚合物
带正电的聚合物与核酸带负电的磷酸基团形成带正电的复合物后与细胞表面带负电的蛋白多糖相互作用,并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瞬时转染,特定宿主细胞
可用于难转染的细胞,需考虑安全因素
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
Biolistic颗粒传递法(基因枪粒子轰击法)
将DNA用显微重金属颗粒沉淀,再将包被好的颗粒用弹道装置投射入细胞,DNA在胞内逐步释放,表达
瞬时性转染,稳定转染
可用于:人的表皮细胞,纤维原细胞,淋巴细胞系以及原代细胞
稳定转染,瞬时转染,所有细胞
使用方法简单,可携带大片段DNA,通用于各种类型的裸露DNA或RNA,能转染各种类型的细胞,没有免疫原性。虽在体外基因转染中有很高的效率,但在体内,能被血清清除,并在肺组织内累积,诱发强烈的抗炎反应,导致高水平的毒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各种转染方法比较

各种转染方法比较

各种转染方法比较转染是将外源DNA或RNA导入体细胞的一种常用技术,用于研究基因功能、疾病机制、基因治疗等领域。

常用的转染方法包括化学法、电穿孔法、病毒载体介导转染和生物矢量直接注射法等。

下面将对这些转染方法进行详细比较。

1.化学法:化学法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转染方法之一,主要通过化学试剂与DNA或RNA形成复合物,进而被细胞摄取。

常用的化学试剂有钙磷酸盐、聚乙烯亚胺(PEI)、脂质体、高分子聚合物等。

化学法的优势在于易操作、适用于不同细胞类型,且无需特殊设备。

但其转染效率相对较低,引起细胞毒性的风险较高。

2.电穿孔法:电穿孔法又称为电转染法,通过利用电场作用使细胞膜发生瞬时通透性,使外源DNA或RNA进入细胞。

这种方法可使用电脉冲仪或特殊转染设备进行操作,适用于多种细胞类型。

相比于化学法,电穿孔法的转染效率更高,但对细胞的毒性稍高。

3.病毒载体介导转染:病毒载体介导转染是一种高效的转染方法,常用的病毒载体有腺病毒(Adenovirus)、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和慢病毒(Lentivirus)等。

这些病毒载体不仅能将外源DNA或RNA导入细胞,还能使其在细胞内稳定表达。

病毒载体介导转染的优势在于高转染效率、稳定表达,适用于许多细胞类型。

然而,为了避免潜在的致病性和免疫反应,需要选择无毒性、无致病性的病毒载体。

4.生物矢量直接注射法:生物矢量直接注射法是将外源DNA或RNA直接注射到体内,让其进入目标细胞。

这种方法适用于许多动物模型研究,如小鼠、斑马鱼等。

生物矢量直接注射法的优势在于转染效率高、实验操作简单,但对于人体病理研究等实验要求较高的场景,其应用范围较窄。

根据以上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研究需求和细胞类型的转染方法非常重要。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转染效率、细胞毒性、操作难度、成本等。

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也可结合多种方法,例如将化学法与电穿孔法相结合,能够提高转染效率。

详细描述细胞转染步骤

详细描述细胞转染步骤

详细描述细胞转染步骤细胞转染是指将外源DNA或RNA引入细胞内,使其表达或干扰靶基因的过程。

该技术在基因工程、药物筛选和疾病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细胞转染的步骤。

1. 细胞培养准备在进行细胞转染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细胞培养基和细胞。

常用的细胞包括哺乳动物细胞(如HEK293细胞、HeLa细胞等)和昆虫细胞(如Sf9细胞、S2细胞等)。

细胞应保持在良好的生长状态,通常需要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并在适当的培养基中维持其生长。

2. DNA/RNA准备在进行细胞转染之前,需要准备好要转染的DNA或RNA。

DNA可以是质粒DNA、线性DNA或合成DNA,而RNA可以是mRNA或siRNA。

这些外源DNA/RNA应在实验室中进行合成或提取,并经过纯化、测序等步骤进行质检。

3. 转染试剂选择根据实验需要和细胞类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转染试剂。

常用的转染试剂包括离子脂质体、阳离子聚合物和电穿孔等。

离子脂质体适用于多种细胞类型,而阳离子聚合物则更适用于特定细胞类型。

电穿孔则可用于绝大多数细胞类型。

4. 转染操作将细胞用适当的细胞培养基进行洗涤,以去除残留的培养基和细胞代谢物。

然后将细胞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中,并使其适应新的培养条件。

接下来,将转染试剂与DNA/RNA混合,并在室温下孵育一段时间,以使其形成复合物。

然后将复合物加入到细胞培养基中,与细胞进行共培养。

5. 转染后处理转染后,细胞需要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以使其表达或干扰靶基因。

在此期间,可以根据实验需要添加适当的选择抗生素或标记物,以筛选或鉴定转染细胞。

同时,还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并进行定量分析。

6. 细胞检测和分析在转染后的一段时间内,可以通过PCR、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和分析靶基因的表达或干扰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等实验,研究转染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7. 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

转染步骤及经验(精华)

转染步骤及经验(精华)

转染步骤及经验(精华)一、基础理论转染是将外源性基因导入细胞内的一种专门技术。

分类:物理介导方法:电穿孔法、显微注射和基因枪;化学介导方法:如经典的磷酸钙共沉淀法、脂质体转染方法、和多种阳离子物质介导的技术;生物介导方法:有较为原始的原生质体转染,和现在比较多见的各种病毒介导的转染技术。

理想细胞转染方法,应该具有转染效率高、细胞毒性小等优点。

病毒介导的转染技术,是目前转染效率最高的方法,同时具有细胞毒性很低的优势。

但是,病毒转染方法的准备程序复杂,常常对细胞类型有很强的选择性,在一般实验室中很难普及。

其它物理和化学介导的转染方法,则各有其特点。

需要指出的一点,无论采用哪种转染技术,要获得最优的转染结果,可能都需要对转染条件进行优化。

影响转染效率的因素很多,从细胞类型、细胞培养条件和细胞生长状态到转染方法的操作细节(见后文)。

二、转染操作流程(以常用的6孔板为例)(1) 细胞培养:取6孔培养板,以3x104/cm2密度铺板,37℃5%CO2培养箱中培养至70%~90%汇合。

(不同细胞略有不同,根据实验室优化的条件进行,汇合过分,转染后不利筛选细胞)。

(2) 转染液制备:在EP管中制备以下两液(为转染每一个孔细胞所用的量)A液:用不含血清培养基稀释1-10μg DNA,终量100μL,B液:用不含血清培养基稀释对应量的转染试剂,终量100μL;轻轻混合A、B液(1:1混匀),室温中置15分钟,稍后会出现微浊现象,但并不妨碍转染。

(3) 转染准备:用2mL不含血清培养液漂洗两次,再加入2mL不含血清及PS的培养液。

(4) 转染:把A/B复合物缓缓加入培养液中(缓慢滴加),轻轻摇匀,37℃温箱置6~8小时,吸除无血清转染液,换入正常培养液继续培养。

三、转染注意事项1. 血清A. DNA-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形成时不能含血清,因为血清会影响复合物的形成。

B.一般细胞对无血清培养可以耐受几个小时没问题,转染用的培养液可以含血清也可以不加,但血清一度曾被认为会降低转染效率,转染培养基中加入血清需要对条件进行优化。

细胞转染原理

细胞转染原理

细胞转染原理细胞转染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将外源DNA、RNA或蛋白质等分子引入细胞内,以实现基因敲除、过表达、信号转导研究等目的。

细胞转染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化学、物理或生物学方法,使外源分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

本文将介绍细胞转染的原理及常用的转染方法。

细胞转染的原理主要包括细胞膜渗透性增加、内吞作用和融合作用。

首先,细胞膜渗透性增加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外源分子能够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其次,内吞作用是指细胞通过吞噬囊泡将外源分子包裹起来,形成内吞泡,然后将其输送到细胞内部。

最后,融合作用是指外源分子与细胞膜融合,直接进入细胞内。

常用的细胞转染方法包括化学转染、电穿孔法、基因枪法和病毒载体法。

化学转染是利用化学试剂(如聚乙烯亚胺、脂质体等)破坏细胞膜,使外源分子进入细胞内。

电穿孔法是利用电场作用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外源分子进入细胞内。

基因枪法是将外源分子包裹在微粒上,通过高速射击使其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病毒载体法是利用病毒载体将外源分子转染入细胞内。

细胞转染技术在基因工程、细胞治疗、药物筛选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转染技术,可以实现基因敲除、外源基因表达、蛋白质功能研究等多种实验目的。

在细胞治疗领域,细胞转染技术可以用于将修饰后的细胞注入患者体内,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或癌症。

在药物筛选领域,细胞转染技术可以用于快速筛选药物的活性和毒性,加快新药研发的速度。

总之,细胞转染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手段,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进行基因功能研究、新药筛选和细胞治疗等工作。

通过深入了解细胞转染的原理和常用方法,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一技术,推动科学研究和医学进步。

多种细胞染色方法比较

多种细胞染色方法比较
磷酸钙法
磷酸钙DNA复合物吸附细胞膜被细胞内吞
稳定转染,
瞬时转染
不适用于原代细胞(所需的DNA浓度较高),操作简便但重复性差,有些细胞不适用;细胞建议用CSCL梯度离心,转染是拷贝数较多
GIBCO BRL,Promega
阳离子脂质体法
带正电的脂质体与核酸带负电的磷酸基团形成复合物,然后脂质体上剩余的电核与细胞膜上的唾液酸残基的负电核结合;另一种解释是通过细胞是内吞作用而被进入细胞。(若DNA浓度过高,中和脂质体表面电核,而降低了与细胞的结合能力)
通过病毒中膜糖蛋白和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而进入宿主细胞,之后反转入酶启动合成DNA并随机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
稳定转染,
特定宿主细胞
可用于难转染的细胞、原代细胞,体内细胞等,但携带基因不能太大(<8kb),细胞需处分裂期,需考虑安全因素
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
腺病毒(双链DNA)
先和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继而在αv整合素介导下被细胞内吞
稳定转染,
瞬时转染,
所有细胞
除了具有阳离子脂质体的转染效率高,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重复性好等特点外,还具有在体内,转染效率高,细胞毒性低等特点,是新一代的转染试剂。
Sunma(梭华-Sofast®)
Qbiogene(jetPEI™)
Qiagen(SuperFect,Polyfect)
病毒介导法
逆转录病毒(RNA)
稳定转染,
瞬时转染,
所有细胞
使用方法简单,可携带大片段DNA,通用于各种类型的裸露DNA或RNA,能转染各种类型的细胞,没有免疫原性。虽在体外基因转染中有很高的效率,但在体内,能被血清清除,并在肺组织内累积,诱发强烈的抗炎反应,导致高水平的毒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细胞转染技术

细胞转染技术

细胞转染细胞转染转染,是将外源性基因导入细胞内的一种专门技术。

随着基因与蛋白功能研究的深入,转染目前已成为实验室工作中经常涉及的基本方法。

转染大致可分为物理介导、化学介导和生物介导三类途径。

电穿孔法、显微注射和基因枪属于通过物理方法将基因导入细胞的范例;化学介导方法很多,如经典的磷酸钙共沉淀法、脂质体转染方法、和多种阳离子物质介导的技术;生物介导方法,有较为原始的原生质体转染,和现在比较多见的各种病毒介导的转染技术。

理想的细胞转染方法,应该具有转染效率高、细胞毒性小等优点。

病毒介导的转染技术,是目前转染效率最高的方法,同时具有细胞毒性很低的优势。

但是,病毒转染方法的准备程序复杂,常常对细胞类型有很强的选择性,在一般实验室中很难普及。

其它物理和化学介导的转染方法,则各有其特点。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无论采用哪种转染技术,要获得最优的转染结果,可能都需要对转染条件进行优化。

影响转染效率的因素很多,从细胞类型、细胞培养条件和细胞生长状态,到转染方法的操作细节,都需要考虑。

常用转染方法一、脂质体转染法阳离子脂质体表面带正电荷,能与核酸的磷酸根通过静电作用,将DNA分子包裹入内,形成DNA-脂质体复合物,也能被表面带负电的细胞膜吸附,再通过融合或细胞内吞进入细胞。

脂质体转染适用于把DNA转染入悬浮或贴壁培养细胞中,是目前实验室最方便的转染方法之一,其转染率较高,优于磷酸钙法。

由于脂质体对细胞有一定的毒性,所以转染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二、电穿孔转染法电流能够可逆地击穿细胞膜形成瞬时的水通路或膜上小孔促使DNA分子进入胞内,这种方法就是电穿孔转染法。

当遇到某些脂质体转染效率很低或儿乎无法转入时建议使用电穿孔法转染。

一般情况下,高电场强度会杀死50%-70% 的细胞。

现在针对电穿孔转染会引起大量细胞死亡而开发出了一种电转保护剂,可以大大的降低细胞的死亡率,同时提高电穿孔转染效率。

三、病毒感染对于脂质体转染与电穿孔转染都无法成功转染的细胞系建议用病毒感染,此法可以快速100%感染,检测成功率高。

外源基因导入真核细胞的基本方法

外源基因导入真核细胞的基本方法

《外源基因导入真核细胞的基本方法》外源基因导入真核细胞是现代生物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方法一:农杆菌介导法。

农杆菌是一种土壤细菌,它可以将自己的Ti 质粒上的一段DNA(T-DNA)转移到植物细胞中,并整合到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将外源基因插入到Ti 质粒的T-DNA 中,然后通过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

例如,在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中,经常使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

方法二:基因枪法。

基因枪是一种利用高压气体将包裹有外源基因的金属颗粒加速,然后射入真核细胞中的设备。

基因枪法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各种真核细胞中,包括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等。

例如,在一些动物细胞的转基因研究中,使用基因枪法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基因组中。

方法三:电穿孔法。

电穿孔法是利用高压电场在细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外源基因能够通过这些小孔进入细胞中。

电穿孔法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各种真核细胞中,并且操作相对简单。

例如,在一些细胞培养实验中,使用电穿孔法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中,进行基因功能的研究。

方法四:脂质体转染法。

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微小囊泡,可以将外源基因包裹在其中。

然后,通过与真核细胞融合,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中。

脂质体转染法具有转染效率高、对细胞毒性小等优点。

例如,在一些基因治疗的研究中,使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治疗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中。

方法五:病毒载体法。

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真核细胞中。

病毒可以感染真核细胞,并将自己的基因组整合到细胞的基因组中。

将外源基因插入到病毒的基因组中,然后利用病毒感染真核细胞,就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中。

例如,在一些基因治疗的研究中,使用腺病毒、慢病毒等作为载体,将治疗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中。

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用于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内,以实现基因表达或功能研究。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一、化学转染法化学转染法是一种简单、经济、高效的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一些化学试剂,如聚乙烯亚胺(PEI)或脂质体,将质粒DNA转染到受体细胞内。

首先,将质粒DNA与转染试剂混合,形成质粒-转染试剂复合物。

然后,将复合物加入到受体细胞培养物中,使其与细胞膜结合,进入细胞质。

最后,复合物被细胞吞噬体内的溶酶体降解,释放出质粒DNA,并在细胞核内实现基因转染。

二、电穿孔法电穿孔法是一种利用高压电脉冲破坏细胞膜的方法,使质粒DNA 能够进入受体细胞。

首先,将质粒DNA与受体细胞混合。

然后,将混合物置于电穿孔仪中,通过施加高压电脉冲,使细胞膜发生短暂的破坏,形成微孔,从而使质粒DNA能够进入细胞质。

最后,细胞膜恢复正常,质粒DNA进入细胞核,并在其中实现基因转染。

三、病毒载体介导法病毒载体介导法是一种常用的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经改造的病毒载体,如腺病毒或腺相关病毒(AAV),将质粒DNA导入受体细胞。

首先,将质粒DNA与病毒载体进行重组,形成重组病毒。

然后,将重组病毒加入到受体细胞培养物中,使其与细胞膜结合。

接下来,病毒进入细胞内部,质粒DNA被释放并进入细胞核。

最后,质粒DNA在细胞核中实现基因转染,并在受体细胞中进行基因表达。

四、基因枪法基因枪法是一种利用高压气体驱动金属微粒,将质粒DNA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首先,将质粒DNA与金属微粒混合,并涂覆在载体上。

然后,将载体放置在基因枪上,利用高压气体将金属微粒射入受体细胞中。

金属微粒会穿过细胞膜,将质粒DNA带入细胞质。

最后,质粒DNA进入细胞核,并在其中实现基因转染。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适合的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细胞类型、实验目的、质粒大小等。

细胞转染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细胞转染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细胞转染的方法和基本原理细胞转染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将外源DNA、RNA或蛋白质引入到靶细胞中。

本文将介绍细胞转染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一、细胞转染的方法1. 化学法转染:化学法转染是最常用的细胞转染方法之一。

通过利用化学物质如聚乙烯亚胺(PEI)或脂质体等,将外源DNA或RNA 包裹成复合物,与细胞膜结合后进入细胞。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多种细胞类型。

但转染效率较低,对细胞有一定毒性。

2. 病毒载体转染:病毒载体转染是一种高效的细胞转染方法。

病毒载体可以将外源基因嵌入病毒基因组中,然后通过感染细胞的方式将基因导入细胞内。

常用的病毒载体有腺病毒、逆转录病毒等。

这种方法转染效率高,适用于多种细胞类型,但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同时也有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

3. 电穿孔法转染:电穿孔法利用高压脉冲作用于细胞膜,破坏细胞膜结构,从而使外源DNA或RNA进入细胞。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转染效率较高,但对细胞有一定的毒性,并且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细胞类型。

4. 基因枪法转染:基因枪法是一种生理穿孔法,通过利用高压气体或火药驱动基因枪,将外源DNA或RNA以微粒形式直接射入细胞。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细胞类型,转染效率较高,但需要特殊设备和技术,并且对细胞有一定的毒性。

二、细胞转染的基本原理细胞转染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外源DNA、RNA或蛋白质引入靶细胞,使其在细胞内表达或功能发挥。

转染后的细胞可以用于研究基因功能、蛋白质表达及相互作用等。

细胞转染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吸附、内化和表达。

1. 吸附:在化学法转染中,外源DNA或RNA会与载体相结合形成复合物,通过静电作用与细胞膜结合。

在病毒载体转染中,病毒载体会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

吸附是转染的第一步,直接影响转染效率。

2. 内化:吸附后,外源DNA、RNA或蛋白质需要进入细胞内部。

在化学法转染中,复合物通过细胞膜的内吞作用或直接渗透进入细胞质。

细胞转染方法

细胞转染方法

细胞转染方法根据不同的试验目的,外源DNA导入哺乳细胞有两种类型:瞬时转染和稳定转染。

瞬时转染是指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存在于游离的载体上,不整合到细胞的染色体上,在外源基因导入细胞1-4天后收获细胞进行分析;稳定转染需要外源基因整合到细胞的染色体上,从而得到稳定的转染细胞株。

下面介绍几种转染方法:DEAE-葡聚糖:这是早在1965年出现的转染方法。

带正电的DEAE-葡聚糖或polybrene(多聚季胺)多聚体可以结合带负电的DNA分子,使得DNA复合物结合在带负电的细胞表面。

通过使用DMSO或甘油获得的渗透休克,也可能是细胞内吞作用使得DNA复合体进入细胞。

DEAE-葡聚糖仅限于瞬时转染,可重复性好,转染时要除掉血清。

磷酸钙共沉淀转染:最早在1973年开始采用。

氯化钙+DNA+磷酸缓冲液按一定的比例混和,形成极小的磷酸钙-DNA复合物沉淀黏附在细胞膜表面,借助内吞作用进入细胞质。

沉淀颗粒的大小和质量对于转染的成功至关重要,pH值、钙离子浓度、DNA浓度、沉淀反应时间、细胞孵育时间乃至各组分加入顺序和混合的方式都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重复性不佳。

此法较易得到稳定转染,但转染原代细胞比较困难。

电穿孔法:通过短暂的高电场电脉冲处理细胞,沿细胞膜的电压差异会导致细胞膜的暂时穿孔。

DNA被认为是穿过孔扩散到细胞内的。

电脉冲和场强的优化对于成功的转染非常重要,因为过高的场强和过长的电脉冲时间会不可逆地伤害细胞膜而裂解细胞。

理论上说电穿孔法可用于各种细胞,且不需要另外采购特殊试剂,但需要昂贵的电转仪。

此法每次转染需要更多的细胞和DNA,因为细胞的死亡率高。

每种细胞电转的条件都需要进行多次优化。

脂质体法:中性脂质体是利用脂质膜包裹DNA,借助脂质膜将DNA 导入细胞膜内。

带正电的阳离子脂质体则不同,DNA并没有预先包埋在脂质体中,而是带负电的DNA自动结合到带正电的脂质体上,形成DNA-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物,从而吸附到带负电的细胞膜表面,经过内吞被导入细胞。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一、背景介绍基因导入是将外源DNA序列引入到目标细胞内的过程,可以用于基因治疗、基因工程等领域。

而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则是指接受外源DNA的细胞。

本文将介绍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二、选择适当的载体在进行基因导入前,需要选择适当的载体。

常见的载体有质粒、病毒和纳米颗粒等。

其中,质粒是最常用的载体之一,它可以通过电穿孔、钙磷共沉淀和脂质体转染等方式导入目标细胞中。

三、电穿孔法1. 准备工作准备所需实验器材和试剂,如电穿孔仪、电极、培养皿、培养基和质粒等。

2. 细胞处理将目标细胞进行处理,使其处于良好生长状态。

3. 质粒处理将所需质粒进行线性化处理,并在无菌条件下纯化。

4. 电穿孔操作将目标细胞与线性化质粒混合后放置在电穿孔仪中,设置适当参数进行电穿孔操作。

5. 培养将电穿孔后的细胞转移到培养皿中,添加适当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四、钙磷共沉淀法1. 准备工作准备所需实验器材和试剂,如质粒、钙盐和磷酸盐等。

2. 细胞处理将目标细胞进行处理,使其处于良好生长状态。

3. 质粒处理将所需质粒进行线性化处理,并在无菌条件下纯化。

4. 钙磷共沉淀操作将线性化质粒与钙盐和磷酸盐混合后加入到目标细胞中,进行共沉淀反应。

5. 培养将共沉淀后的细胞转移到培养皿中,添加适当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五、脂质体转染法1. 准备工作准备所需实验器材和试剂,如脂质体、DNA和转染试剂等。

2. 细胞处理将目标细胞进行处理,使其处于良好生长状态。

3. DNA处理将所需DNA进行线性化处理,并在无菌条件下纯化。

4. 脂质体转染操作将线性化DNA与脂质体和转染试剂混合后加入到目标细胞中,进行脂质体转染反应。

5. 培养将转染后的细胞转移到培养皿中,添加适当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六、总结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有多种选择,如电穿孔法、钙磷共沉淀法和脂质体转染法等。

在选择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验需求和目标细胞特性进行选择。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规范和无菌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学科,对于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其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涵盖了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再到整体生物个体水平的多个层次。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来深入探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分子克隆技术分子克隆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能够实现特定 DNA 片段的复制和扩增。

例题:假设我们需要从一个复杂的基因组中克隆出编码某种特定蛋白质的基因。

首先,我们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扩增出目标基因片段。

然后,将这个片段插入到合适的载体(如质粒)中,转化到宿主细胞(如大肠杆菌)中进行扩增和表达。

知识点:1、 PCR 技术的原理:基于 DNA 半保留复制的原理,通过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温延伸的循环过程,实现 DNA 片段的指数级扩增。

2、载体的选择:常见的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病毒等,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宿主细胞的特性来选择。

3、转化方法:包括化学转化法、电穿孔法等,目的是将重组载体导入宿主细胞。

二、核酸杂交技术核酸杂交技术是基于核酸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用于检测特定核酸序列的存在。

例题:为了检测某一细胞样本中是否存在特定的 mRNA 分子,我们可以设计与之互补的 DNA 探针,进行 Northern 杂交实验。

知识点:1、 Southern 杂交:用于检测 DNA 分子。

2、 Northern 杂交:用于检测 RNA 分子。

3、探针的标记:可以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或非放射性标记(如荧光标记、生物素标记等)。

4、杂交条件的优化:包括温度、离子强度等,以保证特异性杂交的发生。

三、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能够确定 DNA 或 RNA 分子的核苷酸序列。

例题:对一个未知基因进行测序,以确定其碱基组成和排列顺序。

知识点:1、 Sanger 测序法:通过双脱氧核苷酸终止法进行测序。

动物细胞转染知识大全

动物细胞转染知识大全

转染转染(transfection)指真核细胞由于外源DNA掺入而获得新的遗传标志的过程。

转染方法的分类对外源基因转染方法的要求包括:转移效率高,不影响细胞正常生理活动,低毒性,容易使用,重复性好,易获得稳定转化子.根据转染的机制不同可划分为化学转染法和物理转染法两大类.化学转染法1.DEAE-葡聚糖法DEAE葡聚是最早应用哺乳动物细胞转染试剂之一,DEAE-葡聚糖是阳离子多聚物,它与带负电的核酸结合后接近细胞膜而被摄取,用DEAE-葡聚糖转染成功地用用于瞬时表达的研究,但用于稳定转染却不是十分可靠。

2.磷酸钙法磷酸钙法是磷酸钙共沉淀转染法,因为试剂易取得,价格便宜而被广泛用于瞬时转染和稳定转染的研究,先将DNA和氯化钙混合,然后加入到PBS中慢慢形成DNA磷酸钙沉淀,最后把含有沉淀的混悬液加到培养的细胞上,通过细胞胞膜的内吞作用摄入DNA。

磷酸钙似乎还通过抑制血清中和细胞内的核酸酶活性而保护外源DNA 免受降解.3.人工脂质体法人工脂质体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不但可以转染其他化学方法不易转染的细胞系,而且还能转染从寡核苷酸到人工酵母染色体不同长度的DNA,以及RNA,和蛋白质。

此外,脂质体体外转染同时适用于瞬时表达和稳定表达,与以往不同的是脂质体还可以介导DNA和RNA 转入动物和人的体内用于基因治疗。

人工合成的阳离子脂质体和带负电荷的核酸结合后形成复合物,当复合物接近细胞膜时被内吞成为内体进入细胞质,随后DNA 复合物被释放进入细胞核内,至于DNA 是如何穿过核膜的,其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物理方法1.显微注射显微注射虽然费力,但是非常有效的将核酸导入细胞或细胞核的方法。

2.电穿孔这种方法常用来制备转基因动物,但却不适用于需要大量转染细胞的研究。

电穿孔法常用来转染如植物园生智体这样的常规方法不容易转染的细胞。

电穿孔靠脉冲电流在细胞膜上打孔而将核酸导入细胞内。

导入的效率与脉冲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系。

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一、背景和简介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是一种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技术。

该技术用于将外源基因引入到目标细胞的基因组中,以研究这些基因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基因导入至细胞中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用将质粒DNA加载到特定的载体中,并将其引入到目标细胞中。

本文将介绍10个常用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这些方法包括:1. 电穿孔法2. 化学转染法3. 脂质体转染法4. 基因枪法5. 内化法6. 计算机电介质法7. 病毒介导的转染法8. 磁性导向法9. 基因释放法10. sonoporation法二、电穿孔法电穿孔法是一种基因导入至细胞中的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应用短暂的高电压脉冲使目标细胞膜发生破裂,从而使DNA进入细胞。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固体细胞的基因转移,如肿瘤组织。

实验条件应根据细胞类型进行优化调整,并应小心避免电刺激损伤细胞,并引起死亡。

三、化学转染法化学转染法是将基因载体和化学分子混合,然后将混合物转移到目标细胞的方法。

该方法常用的试剂包括二十烷基支链胺盐酸盐和聚乙烯亚胺。

这种方法很容易实施,但通常需要足够的试剂来转移基因载体使其更容易进入细胞。

四、脂质体转染法脂质体转染法是将脂质体与基因载体结合并转移到目标细胞的方法。

这种方法使用的重要试剂是阳离子脂质体。

该方法优点在于不需要高强度脉冲即可将DNA转移至细胞,并且每次实验精度较高。

脂质体不能与所有的细胞类型结合,因此需要优化实验操作方式以适用不同的细胞类型。

五、基因枪法基因枪法是将基因载体通过利用高压气流将纳米级金属微粒加速投射到细胞上,进而将载体引入到细胞内。

这个方法需要专业仪器的支持,因此它不是所有研究者的选择。

该方法可以在细胞内产生高效的转染,并且还可以精确控制DNA的投射位置。

六、内化法内化法是将基因载体置于“内化复合物”中,以提高基因载体进入细胞的效率。

这些复合物通常由多个蛋白质、聚合物和药物组成,以提高基因枪法或化学转染法等技术的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的脂质体转染法和电穿孔转染法
(一)脂质体转染
一、实验试剂及器材
Lipofectamine® 3000 Transfection Reagent,质粒DNA(0.5-5 μg/μL储液),Opti-MEM®减血清培养基,培养板,酒精灯,离心机,微量移液器,离心管等。

二、实验步骤
1. 接种细胞至70-90%汇合度时转染;
2. 使用Opti-MEM®减血清培养基稀释Lipofectamine® 3000试剂(2管),充分混匀(6孔板Opti-MEM®培养基为125 μL× 2,Lipofectamine® 3000为
3.75和7.5 μL);
3. 在每管已稀释的Lipofectamine® 3000试剂中加入稀释的DNA(用P3000TM试剂稀释)(1:1比例);
4. 室温孵育5分钟;
5. 加入DNA-脂质体复合物至细胞中;
6. 37°C(PK-15在39°C下培养)孵育细胞2–4天,然后分析转染细胞。

三、注意事项
1. 在无血清培养基(如Opti-MEM®减血清培养基)中制备DNA-Lipofectamine® 3000脂质体复合物,直接将其加入含细胞培养基的细胞中(在血清/抗生素存在或不存在时均可);
2. 转染后无需去除转染复合物或者更换/添加培养基;
3. Lipofectamine® 3000试剂用量各有不同,测试推荐的两种浓度的Lipofectamine® 3000试剂,以确定最佳用量,开始新的转染;
4. Lipofectamine® 3000试剂应放在4℃储存(切勿冷冻)。

附上Lipofectamine 3000 REagent Protocol:
(二)电穿孔转染法
一、实验试剂及器材
BTX ECM2001®2001细胞电融合仪,细胞,胰蛋白酶,电转液,DMEM,培养板,离心机等。

二、实验步骤
1. 电穿孔前一天,以合适密度传代细胞,使细胞在转染时处于对数生长期(细胞达到70
-90%汇合度);
2. 根据细胞密度和数量取适量的胰蛋白酶消化收集贴壁细胞(对于PK15,一般6孔板
需要加入0.25%胰酶溶液0.5-1mL/孔,39°C培养箱孵育5-10min,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有少量细胞开始脱落即加入含血清的培养基终止消化),反复吹打使贴壁细胞完全脱离下来并分散成单细胞;
3. 将细胞悬液收集到洁净无菌的离心管中,先用DPBS重悬细胞,2400rpm离心3.5min,
弃上清,再用电转缓冲液将细胞重悬,再次离心(为了确保将细胞彻底洗涤干净,可以用电转缓冲液洗细胞两次);
4. 弃上清,加入适量电转缓冲液和质粒,反复吹打使细胞、质粒和电转液充分混匀,细
胞浓度最好在2×106-2×107之间(需要对细胞进行计数);
5. 设置好电转参数(90V-110 V, 3ms, 1pulse,具体电压值需要摸索)吸取适量的细胞混
合液加入洁净的电击杯(电击杯直径10mm对应样品总体积50μL)尽量混匀,避免
气泡,然后将电击杯放入电击卡槽里,放置电击杯时一定要使电击杯金属面和卡槽电极紧贴,关上盖子,按Automatic start进行电击;
6. 电击完成后可见wait指示灯停止闪烁后,取出电击杯,用细长的吸头吸出样品转入提
前预热好的非选择性培养基内;
7. 做好相关的标记,将培养板放入39°C、5%CO2培养箱培养,关闭仪器电源并清洗电
击杯(清水-蒸馏水-酒精-干燥);
8. 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细胞生长情况,计数,统计转染效率,拍照记录。

稀释15倍以
上,用选择培养基培养。

2-4天换液,直至抗性克隆形成。

如用于筛选单克隆,HeLa 细胞电击24小时后计数,细胞用选择培养基(G418,0.5mg/mL)稀释。

三、注意事项
1. 细胞电融合仪开机预运行1-2min;
2. 参数设置:包括电压、电击时间和电击次数,工作电压=所需电压×电击杯宽度,单位
一定要统一(PK15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参数相似:130V,3ms,1pulse,实际可能浮动);
3. 细胞状态一定要好,转染前一天以合适密度传代细胞,使细胞在转染时处于对数生长
期(细胞达到70-90%汇合度)。

附:电转缓冲液配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