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释意理论下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祯妮

(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法国巴黎释意理论下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理论认为口译的过程是一种通过获取原文,转换成译员译语表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员抛开源语讲话的语言形式,只留下对意义的记忆。因此口译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应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源语表层结构的对译。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口译现场,在向译语转换的过程中,译员使用“套语”转换、言语结构调整和代码转换等技巧,摆脱语言字面意义,而将注意力集中于特定语境中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上,加工成译者自己的语言。

关键词:释意理论;“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套语”转换;言语结构调整;代码转换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69-02

一、“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理论

口译的对象是意义而非语言。译员在完全掌握了工作语言和相关专业知识时,口译的言语理解便会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源语和目的语如果在词汇及句式结构上相似,译员便于完成目的语词汇及句子的构建,但如果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英汉的结构差异就不一样,这些会对口译过程有影响。塞莱斯科维奇,世界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曾任巴黎高等翻译学校校长,长期从事口译和国际口译员协会工作,后来全身心投入口译理论和教学工作,她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对意思的意识过程,在口语连续的语流中,每7到8秒钟,我们便会忘记语言的形式,产生对意义的‘意识’,所谓‘得意忘言’就是忘记讲话使用的字词,头脑中只剩下对意义的意识状态,从这种意识状态出发,译员可以完全脱离源语的语言形式,自发的表达自己的理解。”[1]由于源语和目的语在结构上的差异导致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必须“脱离源语言外壳”,只有意义与语言的分离才能正确理解源语并表达出来。此时的意义与语言分离,只能以某种意识状态留存在译员的记忆中[2]。而Gile也同样认为“没有任语言载体的痕迹、唯有意义留存在译员大脑中的阶段”[3]。

二、口译技巧及分析

所谓的口译技巧,指的是为了做好口译而应采取的一系列步骤,有助于减轻口译员的负担,熟练运用于实务的层面。常见的口译技巧有:笔记技巧、逻辑技巧、断词断句、句间衔接、补充与省略、词序调整、注意力的分配、套词套句的记忆等。下面以2011年温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的讲话为例,就外交部译员张璐在现场做口译时运用的口译技巧进行分析。

(一)“套语”转译

口译转译过程中,经常出现若干具有特定表达、典型的“套语”。对此,要求译员牢记在心里以备在口译中使用。诸如常见的“套语”包括欢迎、祝贺、感谢、敬意、期许、感想等社交辞令的词句。虽然考虑到现场语境、交际环境等语言外信息因素,机械的死背早已熟记的“套语”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传递的失误。可为了提高现场口译的熟练程度,改善译语的质量,译员有必要熟记一些“套语”以应对现场的传译,当然前提条件是针对现场交际需要译员应适时做出一定的调整。这类“套语”包括一些常见的成语,一些耳熟的熟语。例如2011年两会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上,译员用到的“套语”:

[原文]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我们高兴地邀请到温家宝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并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现在请总理先讲话。

(二)言语结构调整

针对源语,译员做出结构性调整以适应自己习惯的表达。这里说的对源语语言结构进行调整的技术主要是整体语篇结构层次上的,较少涉及语法层次上的。在传译过程中,译员抛弃源语语言形式,直接使用译语构建的语法结构。

译员在听、说过程中摆脱对源语句子的束缚,抛开源语讲话的语言形式,只留下对意义的记忆。原文中出现的“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现在就应该提到日程上来”和“如果丢掉了,

十分可惜”和“使将来它的管理也得到保证”等语句,译员对句子的顺序和结构巧妙的做了删减、浓缩,提取出发言人要表达的重要信息,使得译文语流不间断、流畅。口译工作的即时性对译员的双语转换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使得译员无法像笔译译员那样静下心来逐字逐句斟酌、推敲具体的措辞。译员迫切需要“脱离语言的外在形式意义”,靠内部思维进行一种多头绪、“跳跃”性的信息加工[4]。由此看出原文的内部言语不具有任何意义,译员无需了解源语发言人的内部言语组织状况,可以使用自身内部言语,提取重点信息,分析隐性关键信息,实现信息的重新构建。

(三)代码转换

在传译过程中,译员针对术语、专有名词、数字等进行“译语搜寻”工作。这包括:术语的代码转换,专有名词的意译和数字的传译。代码转换要求译员在听辨术语时立即感知预先对应存储在大脑词库内的另一种语言形式,呈现的是“不完全脱离源语外壳”的转换,例如: [原文]但是有一些民企提出,政府对非公经济的支持,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民间投资仍然面临较多有形或无形的障碍,“玻璃门”的现象并未有效解决。

作为一种口头跨文化交际活动,口译有其自身的特点。口译即时性与即席性的特点决定了口译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多重任务,将源语信息迅速转换成目的语。但在口译过程中,译员的精力是有限的,他需要在进行记者招待会的口译任务时,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任何的干扰或疏忽都将直接导致信息流失。口译员不能拘泥于每一个字词,也没有时间去仔细斟酌,为保证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确保输出的信息完整、准确与连贯,除了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临场应变的能力,还需要译员灵活的进行双语互译,而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存在着某种“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现象,它涉及的是源语信息储存到译语表达过渡的中间状态,在传译过程中,译员很自然的通过语言这个载体,传递信息意义,进行交际活动。在向译语转换的过程中,译员使用“套语”转换\言语结构调整和代码转换等技巧,根据语境来解读所要翻译的材料,摆脱语言字面意义,而将注意力集中于特定语境中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上。可以看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释意理论被用来指导翻译实践,指导译员抛开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分析理解其意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释意理论强调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现象,使译者拥有了更大的表达自由,增强了他们的交际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