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养成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养成分析

摘要:道德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涵盖着知、情、行等方面的发展,并意味着对道德养成外部环境条件的要求。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同辈群体中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较强的心理认同感和内聚力、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平等的成员关系和角色体验机会等特征与养成教育对外部环境的要求相契合,有利于道德养成的实现。同辈群体内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主要是通过群体所提供的道德氛围、角色承担机会以及归属感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从众、摹仿、移情等心理效应而得以实现的。

关键词: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养成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外界的影响非常敏感。据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青年专项“传媒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因素,依次为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学校和家庭。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1]。同辈群体作为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群体,在青少年道德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道德养成的内涵及其对外部环境的要求

道德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构成,三者皆为道德生活所必须,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构不成道德的真正内涵,而道德养成就是要养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素质。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准则的认识,它以道德概念和规则为内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不仅依赖于学校的教育,更依赖于青少年自身一般认知能力和特定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定社会认知能力即角色承担或观点采择。发展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是道德认知发展的前提之一,观点采择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与他人或群体保持相互作用、相互交往的关系。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思想意图等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具有内隐性、个别性及主观性的特点,它只能通过体验而产生。情感性是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情感体验相伴的道德认知是僵化的教条,无法实现对行为的指导作用,而没有情感驱动的行为也只能是机械的、虚假的,失去了道德本来的意义。移情的过程(包括同辈群体内角色承担的过程)有助于道德情感的产生与发展。道德行为就是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指导下,在一定的道德环境(含同辈群体)的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行为。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真实地反映了他的道德认知水平[2]。在那些平等、民主,没有外界权威介入的环境中,个体的道德行为会更为真实地反映和体现出人的道德认知水平。而同辈群体的特征及其所具备的提高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功能与价值恰好与这些要求相契合,能满足青少年道德养成的需求。

二、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价值分析

同辈群体一般是由年龄、地域、爱好、兴趣、价值观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比较接近或相似的人所组成的一种关系密切的社会初级、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是青少年从家庭中心向社会中心转换的重要过程和场所,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大影响,是青少年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的重要场所,是道德践行的土壤。同辈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和道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着青少年的情感与认知以及道德践行能力的发展。同辈群体的特征及其对道德养成的价值,具体来说有下面几点:

1.具有较强的心理认同感和内聚力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处在成年早期的人的社会化需求,主要是在家人之外寻求情感归属对象,包括与同性朋友建立友谊,与异性朋友恋爱。若情感归属得不到满足,就会处在痛苦的孤独之中。同辈群体是以相似的年龄、爱好、生活、学习模式和感情接近的个体自由组合而成的群体,他们相互间交往频繁且相互信任,容易得到理解、支持、尊重与关心,可以满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归属感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故容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从而吸引凝聚青少年。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在其确立道德认知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同辈群体的影响会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对青少年来说,同辈群体就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感受和体验的领域。

2.具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同辈群体由成员之间相互的社会交往和互动而存在,并通过对行为的反思与讨论,在认可中、否定中逐渐沉积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行为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尤其在剧烈的经济、文化和道德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急剧碰撞,传统的伦理道德为多元的价值文化所冲击,价值底线不断受到复杂的社会现实的侵蚀,致使不同的同辈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也正是由于同辈群体的存在,才使他们有了自己的价值标准、榜样、交往方式、行为规范,成为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蓝本[3]。

3.具有比较权威的核心人物

同辈群体的核心人物是通过群体活动,凭借个人的才能、品德等个人内在的因素被群体其他成员普遍认可而形成的,他对群体成员的影响是权威的。核心人物的品德和行为会对群体内的其他成员起到一定的引导及被效仿的作用,进而对群体内个体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4.具有平等的成员关系和角色体验机会

同辈群体是个体自由选择和组合的结果,成员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交往,个体根据自己的意愿参加群体的活动,即使有领导与服从,也是以成员的自愿为前提的。在同辈群体的交往中,青少年有角色选择的自由,可以体会到角色的多样

性。这种自由使得青少年能较早地学会承担责任与履行义务,为他们将来走向并适应社会提供了角色实践的机会。在同辈群体所具有的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其主观判断能力得到了发展,促进了青少年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提高了其道德践行的能力。

三、同辈群体内青少年道德养成价值的实现

青少年时期个体正处于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代替的作用,同伴关系在确定一个人的角色和自我价值方面能提供支持和引导,同伴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的行为具有参照作用[4]。班杜拉指出,“一个人与什么人交往,不管是他自己选择的还是被强迫的,都限定了他能学到的行为类型,因为这些行为类型被多次观察”[5]。马克思也曾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生活在同辈群体中的青少年,其道德观念和行为表现方式往往会与群体保持一致。一般来说,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道德认同更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并在社会生活中接受和执行其中的道德标准与道德行为。

同辈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认同和内聚力使得他们之间容易相互影响,在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上更易接受同辈的意见,群体内的青少年往往会不自觉地按照群体所提供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去思考和行动。“许多情况下,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努力改进个人做出道德决定时的道德气氛”[6]167。同辈群体内的内聚力、心理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行为。积极向上的群体道德氛围有利于青少年做出符合社会期望和群体期待的行为,并对群体内其他人产生正向的示范作用;消沉、压抑的群体氛围则会导致道德冷漠,造成集体冲突和行为偏差。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期,在确立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上急需寻找参考与蓝本,群体内的道德氛围会借助感染、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社会心理机制,使青少年对和他们面对同样处境和问题的同辈进行观察与摹仿,进而影响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