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养成分析

合集下载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干预研究的开题报告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干预研究的开题报告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干预研究的开题报告研究背景与意义:同辈群体作为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其道德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也出现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具体来说,同辈之间的互动和交往中,可能存在负面情境和行为,如暴力、欺凌、攀比等,这些负面情境和行为不仅会对受到影响的青少年学生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伤害,还会对其道德社会化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此,针对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干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问题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干预的研究问题,具体包括:1.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有哪些?2. 如何进行教育干预,缓解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3. 教育干预的效果如何?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干预的研究现状。

2. 调查研究:针对某市中学的初二学生进行量化调查,了解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情况,以及学校进行的教育干预情况。

3. 教育干预方案设计:在深入理解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情况和学校进行的教育干预情况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方案。

4. 效果评估与分析:对教育干预方案进行实施,进行效果评估和分析,了解教育干预对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缓解情况。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量化调查、教育干预方案设计和效果评估等方法进行。

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干预的现状和问题,并且为进一步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同时,可以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方案,缓解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为学校提高道德教育水平和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思路和建议。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社会与个体、内部与外部等多重因素的互动。

一般认为,同辈群体的规范和文化是唯一的,相互为约束,而青少年正处于这种同龄人约束的环境中,所以他们的道德行为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

首先,同辈群体具有模仿和学习的作用。

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的行为模式和文化习惯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青少年在同辈之间建立模仿和学习的关系,往往会模仿同辈群体中的行为模式和文化习惯,从而形成类似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这种模仿和学习的作用,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但是它却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往往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行为。

其次,同辈群体具有社会支持和认同感作用。

青少年在参与同辈群体活动的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认同感,会受到同龄人的肯定和赞赏,从而感到更加自信和自豪。

这种自信和自豪感的产生,能够增强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主动性,促进青少年对道德行为的持续追求和坚守。

最后,同辈群体具有情感归属感作用。

青少年同辈群体通常会建立起友谊、合作和团队精神,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归属感,在这种情感归属感的基础上,青少年既能够借助同辈群体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同时也能够在同辈群体中得到满足、支持和鼓励,更加自信、更加乐观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总之,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包括模仿和学习、社会支持和认同感、情感归属感三个方面,这些因素互相作用,共同促进了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建设与引导,打造积极、健康、正面的道德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doc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doc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同辈群体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心理状况、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应高度重视同辈群体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本文阐述了同辈群体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在客观分析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引导同辈群体,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旨在为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同辈群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一、同辈群体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同辈群体是价值观、生活态度、家庭背景、年龄、爱好较为接近的人组成的互动频繁且关系密切的松散性群体,因此,这个群体又称同辈集团或同龄群体。

同辈群体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一)价值追求多元化。

随着西方消极道德观念的涌入,使得青少年在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人生理想和行为准则上产生了迷茫,导致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追求从注重理想、无私奉献、注重知识转变为注重现实和功利、注重索取、注重金钱价值和感官享受,价值追求从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

(二)交往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传统的面对面直接单一的交往方式逐渐被电话、手机、微信、微博等多样化交往方式所代替,多样化的交往方式不仅促进了同辈群体间交流的频繁化和日常化,而且还满足了青少年同辈群体情感发展的多重需要。

(三)核心人物的权威性。

作为非正式组织的同辈群体,群体内的核心人物一般不是通过选举、派遣或任命产生的,而是核心人物在群体活动中凭借自身卓越的才华、良好的品德修养等获得成员的认可后自然而然产生的。

(四)行为规范及价值准则的独立性。

在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方面,同辈群体从服装、发型、交往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标准,为避免群体内部的压力和排斥、避免群成员彼此间的冲突,群体成员一般都会自觉遵守这种具有独立性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

(五)群体成员意愿的自由性。

同辈群体是在无意中建立的一种非正式群体,群成员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同伴自由选择和组合,并根据群体内大部分成员和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活动内容。

同辈群体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同辈群体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Theory Researc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4-02-01作者简介:李慧萍(1980-),女,重庆人,讲师,从事法学、伦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同辈群体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李慧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1120)“所谓同辈群体是指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群体。

”[1]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同辈群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际环境。

群体内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凝聚力,群体成员交流的内容十分广泛,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亚文化。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朋友、伙伴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他们对于老师与家长不再是完全信服,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平台。

青少年同辈群体往往是青少年渴望的理想平台,对其思想与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思想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老师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2]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同辈群体的作用。

一、同辈群体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同辈群体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通过同辈群体了解青少年真实的内心想法。

青少年处在身心快速变化的时期,在遇到问题与烦恼时往往会避开老师和家人,选择伙伴、朋友来倾诉,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通过同辈群体掌握青少年的真实想法,才能对症下药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青少年在同辈群体中所学习的内容是家庭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补充。

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交往的对象,自由地进行交流不受任何束缚。

在学校不能讨论的话题在群体内可以畅所欲言,彼此间交流、传递自己所掌握的信息。

与家人交往相比,青少年同辈群体成员间交往自由且随意,他们可以自由地讨论一些问题,彼此交流意见可以在心理上与感情上相容。

最后,相比家人和老师,青少年作为受教育者更乐意接受同辈群体成员的意见。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个体心理、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形成机制。

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与个体心理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他们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

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青少年会经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的形成。

他们会意识到某些行为是好的、正确的,而某些行为是不好的、错误的。

这种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需要与同龄人进行交流、讨论和互动,通过观察和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来培养对道德的认同和理解。

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关。

家庭、学校、社交圈等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往往是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重要塑造力量。

青少年在与同龄人互动的过程中,会受到同伴的评价和认同的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如果同辈群体中对道德行为给予肯定和赞扬,青少年就更有可能采纳这种行为,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行为。

文化传统也是同辈群体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文化对道德行为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期望。

青少年在接触并学习他们所处文化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模式。

同辈群体中的道德行为也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青少年会在社交互动中接触到自己文化中被认为是好的、正确的行为模式,从而影响自己的道德行为。

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还受到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

个体的性格特点、家庭教育模式、社会经济地位等都会对道德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

有些青少年可能更容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而有些青少年可能会表现出独立的思考和决策能力。

同样,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对于道德行为的重视程度也是影响青少年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到个体心理、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等多个因素的作用。

从个体的成长发展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再到文化传统的塑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使青少年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青少年同辈群体的道德行为形成机制是指在青少年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中,个体逐渐形成和塑造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以下是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形成机制的一些主要方面。

一、模仿和榜样效应: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的成员会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表现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

尤其是对具有良好道德行为的同伴,他们的行为表现会对其他成员产生积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成员会倾向于模仿那些在群体中受到赞赏和认可的行为,从而帮助塑造自己的道德准则。

二、互动和对话: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的成员通过互动和对话来交流彼此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群体中,成员之间会讨论和辩论有关道德的问题,通过交流彼此的看法和理解,从而使自己的道德观念不断得到碰撞和升华。

通过这种互动和对话的过程,青少年能够逐渐明确和坚定自己的道德信仰和规范。

三、同伴压力和规范:青少年同辈群体中存在着同伴压力和规范,这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也产生了影响。

同伴压力是指群体中对某种行为的期望或者要求,青少年为了被群体接纳和认可,往往会受到同伴的激励和影响,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群体的要求。

规范是指群体中大家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青少年会在这种规范的影响下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四、情感共鸣和社会认同: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的成员在道德行为方面会倾向于与自己有情感共鸣和社会认同的同伴保持接触和交往。

青少年往往会看重彼此的情感认同和社交关系,他们更愿意选择和那些具有相似或相近道德价值观的同伴交流和建立友谊。

在情感共鸣和社会认同的影响下,青少年会通过模仿和学习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并与同伴保持一致。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模仿和榜样效应、互动和对话、同伴压力和规范以及情感共鸣和社会认同等多个因素的作用。

这些机制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塑造着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了解这些机制的存在和作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引导和培养青少年的良好道德行为。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标题: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引言: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他们的道德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探讨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并讨论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通过深入剖析青少年与同辈互动的情形,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这一主题的全面理解,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

一、同辈群体的定义和重要性1. 同辈群体是指与个体芳龄相近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

2. 青少年时期是同辈群体对道德社会化影响最为显著的阶段。

二、同辈群体对道德社会化的心理机制1. 社会认同与同辈影响a. 青少年倾向于与同龄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以获得社会认同感。

b. 同辈影响通过增强或削弱个体的社会认同,影响其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形成。

2. 角色建构与同辈模仿a. 青少年通过观察和模仿同辈行为,来塑造和调整自己的角色认同。

b. 同辈模仿在道德社会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因为青少年更容易模仿和接受与自己同龄的人的行为。

3. 社会比较与竞争a. 青少年会通过与同辈的比较和竞争来评估自己的道德行为。

b. 同辈群体之间的竞争和比较有助于形成和塑造个体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三、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影响1. 遵从同辈压力与道德困境a. 青少年会因为与同辈的关系而面临道德困境。

b. 遵从同辈压力可能导致道德取向的偏移或违背个体内心的道德判断。

2. 同辈互动与道德决策能力a. 青少年通过与同辈的互动来进行道德决策,而不只是依靠成人的教导。

b. 同辈互动的过程中,青少年逐渐培养和发展出道德决策能力。

3. 同辈群体与道德发展的发展轨迹a. 同辈群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对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

b. 随着发展成长,个体逐渐从外在同辈群体的影响中脱离,形成自己的独立道德观念。

结论:本文全面分析了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并阐述了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影响。

青少年同辈群体与思想道德养成

青少年同辈群体与思想道德养成
等特点。
1 . 自由性 。在 学校 和社会 组织 中 , 人 们 的交往 一般
辈群体对其成员的思想有较大的影响。
二 、青少 年 同辈群体 在青 少年思想道 德养 要按正式的规则进行 , 其言行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 有时 不得 不做 一些 违心 的事 , 接 触不 愿接 触 的人 。 而 同辈群 成 中的影响 体是个体根据 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进行 自由组合 和 自由 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青少年同辈群体

思想、 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而同辈群体却 价值准则 。 其价值标准可 同辈群体又称同辈集团或 同龄群体 ,是指在相同 有 自己独特的一套行为规范、

青 少年 同辈群体 的特质
也可能与其不符 , 有的 年龄层次上 , 由地位 、 兴趣 、 爱好 、 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 能和社会主导的价值标准一致 , 背道而驰。同辈群体特有 的思想观念 、 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群体【 1 ] 。 以交往的 目 甚至尖锐对立 , 的为依据 , 划分为兴趣爱好较一致的娱乐型、 情感上相 价值标准 、行为规范对其成员会产生相当大的无形压 个体往往会依从核心人物或随大流 , 在这种特殊的 互支持的知 己型 、 学习上互相帮助的求知型群体等等。 力, 导致同辈群体成员与之发生认同 。 这就决定同 同辈群体在思想交流方面具有 自由性 、 渗透性 、 独特性 环境下 ,
性。
系来寻求慰藉 ; 同时将情绪向亲密的同伴释放。 个体在 2 . 青少年 同辈群体为思想道德养成 营造轻松 良好 亲密 的友谊关 系中和一般 同伴 团体中所寻求的社会需
要 是 不 同的 。爱 、 亲密 感 和可靠 感 , 更 多是从 亲 密 的 同
的教 育氛 围。

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德育教育 >>232论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张正茂山东师范大学摘要:同辈群体是个体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只有发挥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并对其不足之处加以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确保当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同辈群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加快,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愈来愈多层次和多样化。

有学者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1]。

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我们要重视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环境的优化。

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同辈群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这种分化是由青少年同辈群体内部所普遍认同的亚文化的性质决定的。

其中的有利影响我们要好好把握,充分加以利用,对于不利影响,我们要及时制止,防止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逐渐打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进步的同辈群体环境,使之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和行为相一致。

一、优良的同辈群体产生的积极影响(一)满足青少年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现在的青少年,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从小玩伴不多,父母多忙于工作,很容易产生孤独感,与以前的多子女家庭大不一样。

在这种孤独感的支配下,他们会尝试与年龄相仿的同学相识交往。

一个优良的同辈群体,其内部成员之间往往关系融洽,且饱含对其他成员的理解、支持与关心,以此满足青春期少年的各类需要。

同时,一个优良的同辈群体可以帮助其成员减少来自家庭内部的不良情感,能促进其成员的心理健康朝着积极向上的轨道前进,有利于促进其全面发展。

青少年长期处于和谐的环境中,就会自觉地、潜移默化地收到心灵上的慰藉,陶冶高尚的情操,锻炼坚强的意志,塑造完美的人格。

此外,同辈群体中所开展的健康有益的活动,有利于青少年获得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例如同伴一起做志愿者、一起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一起约定目标努力考大学等,这些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青少年期是个体道德发展和形成的重要阶段,而同辈群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社会文化和个体心理等因素。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综合分析,探讨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家庭教育对于塑造青少年的道德品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榜样行为对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更容易形成积极的道德行为模式,具备责任心和同情心。

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消极行为则会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导致道德心理障碍的形成。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社会化环境,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生交往等方面都对青少年的道德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环境,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应该发挥榜样作用,促进学生成长为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社会文化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形成也有深远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塑造了每一个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社会法律、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都会对青少年道德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是这些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影响,使得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个体心理对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形成至关重要。

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行为模式与个体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等都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道德行为。

如有自尊心和责任感的青少年,往往更容易形成积极的道德行为模式。

而心理障碍、自卑感等则会导致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出现问题,甚至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体心理等多个方面因素。

家庭教育的良好、学校环境的积极、社会文化的传承、个体心理的健康都是青少年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保障。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青少年同辈群体的道德行为形成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同辈关系等。

本文将分别从这几个方面介绍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格、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母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道德养成,明理讲道德、遵纪守法的家庭成员能够在家庭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并通过模范示范和道德教育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青少年同辈群体中,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道德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和继承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青少年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依托。

社会是孩子成长的舞台,社会环境对于孩子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的道德风气对于孩子的道德行为有着直接的塑造作用,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够促进孩子的良好道德行为,恶劣的社会风气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道德行为。

社会的法制建设和道德规范对于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帮助他们形成规范的道德行为方式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同辈群体中,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同辈关系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为了促进青少年的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应该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和同辈关系的引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健康成长。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调查分析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调查分析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调查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青少年道德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道德发展对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特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意识淡薄。

由于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还不够成熟,他们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层面,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 道德观念相对模糊。

青少年缺乏坚定的道德观念,对道德问题的看法常常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缺乏自主的道德判断能力。

3. 道德行为不稳定。

青少年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行为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外界诱导和影响。

在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些现状问题:1. 道德观念混乱。

许多青少年对道德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对于是非曲直常常感到迷惑。

2. 道德观念相对浮躁。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的道德观念常常表现出浮躁、不够稳定的特点。

3. 道德行为不够规范。

在生活中,许多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不够规范,经常出现撒谎、欺骗、打架等现象。

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问题,主要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1. 家庭教育不足。

许多家庭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存在疏漏,家长缺乏对于孩子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导致青少年对道德的认识不够清晰。

2. 社会环境影响深远。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很大,许多负面的社会风气会对青少年的道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 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针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家庭教育要加强。

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要多沟通、多交流,不断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社会环境要优化。

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道德风气,积极倡导诚信、守纪守法的社会风尚。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青少年阶段是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群体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同辈群体对个体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探讨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同辈群体是青少年的重要社交场所,青少年在同辈群体中对道德行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都会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辈群体是青少年在各种情境下获取道德信息和学习道德规范的重要场所。

首先,同辈群体中的道德标准和认同感可以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

我们知道,在同辈群体中,人们往往存在一种被同伴认同的需求。

在该需求的驱动下,青少年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以求在群体中获得认同和接受。

如果同辈群体对于道德准则的认同感强烈,那么青少年个体也会对这一准则产生认同感,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坚持这一规范。

其次,同辈群体中的道德引领和规范可以促进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同辈群体作为社会化场所,会对青少年个体的道德行为产生影响。

如果同辈群体中主流的行为是积极的、道德的,那么青少年个体会从中汲取能量,从而推动自己的道德行为发展。

同时,如果同辈群体中存在道德规范的塑造和引领,青少年个体也会从中获取到正确的道德范本,在实践中学习到合理的道德行为。

最后,同辈群体中的互相监督和支持可以促进道德行为的发展和坚持。

青少年个体在道德行为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往往需要外部支持和监督。

同辈群体具有这种特质,可以为个体提供情感交流、行为参照和心理支持。

通过互相监督和支持,青少年个体更容易坚持道德行为,从而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模式。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调查分析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调查分析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调查分析引言:道德发展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他们的终身发展起到关键影响。

本文将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探讨青少年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共有500名青少年参与。

调查内容包括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行为的选择等。

二、调查结果1. 道德观念的形成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被调查者认为家庭教育是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教育对道德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社会环境和同伴之间的影响程度则相对较低。

2. 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在初中阶段,约40%的被调查者仍然以外在规范为主导,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高中生则更多地注重道德原则和内在规范的引导。

成年后,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将更为成熟、稳定。

3. 道德行为的选择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往往受到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的共同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在道德行为方面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且主要是基于内在的道德原则而不是外在的奖惩机制。

被调查者普遍认为自己的道德行为会受到同伴和家庭的影响。

三、分析与讨论1. 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道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面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2. 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学校教育在青少年道德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学校应加强对道德教育的重视,通过开展主题班会、道德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和价值观念。

3. 社会环境的影响虽然调查结果显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较低,但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环境的重要作用。

社会应营造正能量的社会氛围,提供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青少年正确发展。

四、结论青少年道德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青少年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对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青少年同辈群体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形成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成长提供参考。

一、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道德行为形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主要包括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等。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父母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对于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的道德行为和态度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的道德行为模式。

二、学校教育学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和师生关系。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通过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观念。

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可以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培养出积极的道德行为,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

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风气、媒体影响和同辈关系。

社会风气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的道德行为,而不良的社会风气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产生消极影响。

媒体影响也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良的媒体信息可能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产生消极影响,而积极向上的媒体信息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的道德行为。

在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同辈群体对于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在同辈群体中学习和接受道德行为规范。

同辈群体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形成道德行为观念和模式。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青少年同辈群体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青少年们通常倾向于与同龄人交往、建立亲密关系并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

这些群体有助于青少年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首先,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与身份认同感密切相关。

青少年通常倾向于寻求同伴之间的认可和赞许,特别是在道德问题方面。

因此,如果一个青少年所处的同辈群体强调规范的道德行为,那么他或她的身份认同感就可能与这种道德行为联系起来。

反之亦然。

如果一个青少年所处的同辈群体没有强调道德行为,或者这些行为被忽视或受到贬低,那么这个青少年的身份认同感也许不会与这种道德行为联系起来。

其次,青少年所处的同辈群体的行为对其道德发展影响较大。

正如上文所述,青少年通常会与同龄人交往,而不是成年人。

这些同伴会引导他们所接受的信息和模仿的行为。

如果这些同辈群体中有一些人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或者更加敏感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那么这些道德行为也会成为群体中其他成员仿效的对象。

这可以促进同辈间道德行为的传递和模仿。

第三,家庭背景对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也会产生影响。

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可以影响他或她对道德行为的概念和发展的态度。

如果家庭教育重视道德行为并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那么这些经验和观念通常会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给青少年。

因此,家庭环境可以为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提供一个基础。

最后,社会环境也会对青少年所处的同辈群体的道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如果在社会环境中,正义、公平和诚实这些价值观被广泛强调并普及化,那么这些价值观也就会在同辈群体中得到认可和支持。

因此,正确异常的社会环境非常关键。

综上所述,青少年同辈群体对于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道德行为发展非常重要。

在形成过程中,身份认同感、行为模仿、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

因此,家长、教师和社会都需要意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地为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提供支持和引导。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调查分析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调查分析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调查分析一、道德行为意识的形成阶段青少年在道德发展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对他人的伤害或不公正的对待,开始形成道德行为的意识。

调查分析表明,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开始有所认知,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会伤害他人。

此时,他们可能会推测出道德规范的意义,但还缺乏正确的伦理判断能力。

二、道德价值观的确立阶段在青少年的道德发展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调查分析显示,在这一阶段,青少年会受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开始明确自己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确的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也会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学习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此时,青少年需要有正确的引导和榜样。

三、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阶段在青少年的道德发展过程中,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渐提高。

调查分析发现,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伦理判断。

他们可以更好地权衡不同的道德观点,并做出自己的决策。

此时,青少年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维护道德准则。

四、道德责任感的增强阶段在青少年的道德发展过程中,他们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和他人负有责任。

调查分析显示,在这一阶段,青少年会开始主动参与公益活动,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会关注社会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此时,青少年需要得到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可以总结为道德行为意识的形成阶段、道德价值观的确立阶段、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阶段和道德责任感的增强阶段。

通过调查分析这些阶段的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情况,并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引导措施,帮助他们成长为有责任感和道德素养的公民。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身心发育、心理转换和社会适应的关键期。

这个时期,青少年会通过和同辈的接触学习道德和行为规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以下将从心理、社会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

一、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在青少年行为表现的形成过程中,个体的思想、情感、动机等因素所扮演的角色。

在同辈群体中,青少年会相互接受和赞同某些行为的表现方式,如帮助他人或遵守规则等。

而这些道德行为的表现可能来自于对他人的同情、对社会的责任感等多种心理因素。

在长期的交往中,这些偏好和价值观将渐渐深化和巩固,形成自我认同和行为模式。

青少年的个体心理特点是导致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青少年常常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导致难以自动调节自己的行为和信仰。

这正好与青少年互相影响机制紧密相关。

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和信仰会被同侪视为规范,因此,道德行为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辈群体中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即使自己知道某些行为是不好的,但当同辈小伙伴过多地接纳时,个体还是会形成对这一行为的认可和信仰。

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在同辈群体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些因素与同辈交往产生联系,并在不断的互动中深化、扩展和修正。

同辈群体中的社会信仰和行为准则是高度互动和协调的,而同辈群体中的交往活动则是道德行为的重要源泉。

首先,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社会,也是道德行为的最初理解来源。

青少年在家庭中不仅学习伦理道德,还建立了一个自我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家庭对自我观念和行为的塑造对于形成道德行为的认知基础和行为准则更是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在形成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同辈群体和家庭会相互影响。

其次,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中的重要途径,它教育了青少年基本知识,也教授了他们道德所需的知识和行为准则。

学校的教育经常强调道德、正义、公平和自我牺牲等重要的成人价值观。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调查分析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调查分析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调查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道德发展成为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问题。

青少年道德发展是指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他们对于道德规范的认知和行为逐渐形成和巩固的过程。

道德发展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的未来成长、社会责任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我们选择了一所中学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共计1000人。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他们的基本情况以及对道德发展的认知和看法。

二、调查内容1. 道德问题认知:我们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道德问题,并询问了青少年对于这些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看法。

包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问题。

2. 道德规范认同:我们了解了青少年对于社会和家庭中的道德规范的认同程度,包括学校纪律、家庭规矩、社会公德等方面。

3. 道德行为表现:我们询问了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道德行为表现,包括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友善待人等方面。

4. 道德发展需求:我们了解了青少年对于道德教育的需求和期望,包括在学校和社会中对于道德教育的看法和意见。

三、调查结果分析1. 道德问题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青少年对于一些基本的道德问题的认知还是比较清晰的,比如诚实守信和尊敬师长等方面。

但是在一些道德问题上,比如网络欺凌和暴力行为等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和模糊不清的情况。

3. 道德行为表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能够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比如诚实守信和友善待人等方面。

但是也存在一些青少年在一些情况下表现不佳,甚至违反道德规范的情况。

四、问题和建议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1. 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和理论上,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活动来引导和教育青少年。

比如开展一些道德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激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养成分析
摘要:道德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涵盖着知、情、行等方面的发展,并意味着对道德养成外部环境条件的要求。

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

同辈群体中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较强的心理认同感和内聚力、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平等的成员关系和角色体验机会等特征与养成教育对外部环境的要求相契合,有利于道德养成的实现。

同辈群体内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主要是通过群体所提供的道德氛围、角色承担机会以及归属感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从众、摹仿、移情等心理效应而得以实现的。

关键词: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养成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外界的影响非常敏感。

据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青年专项“传媒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因素,依次为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学校和家庭。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1]。

同辈群体作为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群体,在青少年道德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道德养成的内涵及其对外部环境的要求
道德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构成,三者皆为道德生活所必须,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构不成道德的真正内涵,而道德养成就是要养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素质。

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准则的认识,它以道德概念和规则为内容。

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不仅依赖于学校的教育,更依赖于青少年自身一般认知能力和特定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特定社会认知能力即角色承担或观点采择。

发展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是道德认知发展的前提之一,观点采择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与他人或群体保持相互作用、相互交往的关系。

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思想意图等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具有内隐性、个别性及主观性的特点,它只能通过体验而产生。

情感性是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情感体验相伴的道德认知是僵化的教条,无法实现对行为的指导作用,而没有情感驱动的行为也只能是机械的、虚假的,失去了道德本来的意义。

移情的过程(包括同辈群体内角色承担的过程)有助于道德情感的产生与发展。

道德行为就是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指导下,在一定的道德环境(含同辈群体)的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行为。

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真实地反映了他的道德认知水平[2]。

在那些平等、民主,没有外界权威介入的环境中,个体的道德行为会更为真实地反映和体现出人的道德认知水平。

而同辈群体的特征及其所具备的提高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功能与价值恰好与这些要求相契合,能满足青少年道德养成的需求。

二、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价值分析
同辈群体一般是由年龄、地域、爱好、兴趣、价值观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比较接近或相似的人所组成的一种关系密切的社会初级、非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是青少年从家庭中心向社会中心转换的重要过程和场所,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大影响,是青少年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的重要场所,是道德践行的土壤。

同辈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和道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着青少年的情感与认知以及道德践行能力的发展。

同辈群体的特征及其对道德养成的价值,具体来说有下面几点:
1.具有较强的心理认同感和内聚力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处在成年早期的人的社会化需求,主要是在家人之外寻求情感归属对象,包括与同性朋友建立友谊,与异性朋友恋爱。

若情感归属得不到满足,就会处在痛苦的孤独之中。

同辈群体是以相似的年龄、爱好、生活、学习模式和感情接近的个体自由组合而成的群体,他们相互间交往频繁且相互信任,容易得到理解、支持、尊重与关心,可以满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归属感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故容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从而吸引凝聚青少年。

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在其确立道德认知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同辈群体的影响会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

对青少年来说,同辈群体就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感受和体验的领域。

2.具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同辈群体由成员之间相互的社会交往和互动而存在,并通过对行为的反思与讨论,在认可中、否定中逐渐沉积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行为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尤其在剧烈的经济、文化和道德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急剧碰撞,传统的伦理道德为多元的价值文化所冲击,价值底线不断受到复杂的社会现实的侵蚀,致使不同的同辈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也正是由于同辈群体的存在,才使他们有了自己的价值标准、榜样、交往方式、行为规范,成为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蓝本[3]。

3.具有比较权威的核心人物
同辈群体的核心人物是通过群体活动,凭借个人的才能、品德等个人内在的因素被群体其他成员普遍认可而形成的,他对群体成员的影响是权威的。

核心人物的品德和行为会对群体内的其他成员起到一定的引导及被效仿的作用,进而对群体内个体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4.具有平等的成员关系和角色体验机会
同辈群体是个体自由选择和组合的结果,成员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交往,个体根据自己的意愿参加群体的活动,即使有领导与服从,也是以成员的自愿为前提的。

在同辈群体的交往中,青少年有角色选择的自由,可以体会到角色的多样
性。

这种自由使得青少年能较早地学会承担责任与履行义务,为他们将来走向并适应社会提供了角色实践的机会。

在同辈群体所具有的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其主观判断能力得到了发展,促进了青少年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提高了其道德践行的能力。

三、同辈群体内青少年道德养成价值的实现
青少年时期个体正处于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代替的作用,同伴关系在确定一个人的角色和自我价值方面能提供支持和引导,同伴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的行为具有参照作用[4]。

班杜拉指出,“一个人与什么人交往,不管是他自己选择的还是被强迫的,都限定了他能学到的行为类型,因为这些行为类型被多次观察”[5]。

马克思也曾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生活在同辈群体中的青少年,其道德观念和行为表现方式往往会与群体保持一致。

一般来说,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道德认同更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并在社会生活中接受和执行其中的道德标准与道德行为。

同辈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认同和内聚力使得他们之间容易相互影响,在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上更易接受同辈的意见,群体内的青少年往往会不自觉地按照群体所提供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去思考和行动。

“许多情况下,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努力改进个人做出道德决定时的道德气氛”[6]167。

同辈群体内的内聚力、心理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行为。

积极向上的群体道德氛围有利于青少年做出符合社会期望和群体期待的行为,并对群体内其他人产生正向的示范作用;消沉、压抑的群体氛围则会导致道德冷漠,造成集体冲突和行为偏差。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期,在确立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上急需寻找参考与蓝本,群体内的道德氛围会借助感染、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社会心理机制,使青少年对和他们面对同样处境和问题的同辈进行观察与摹仿,进而影响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