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裙子的历史
古代裙子知识大全
古代裙子知识大全据史记记载,裙子的创造与战国时期的西施有关。
据说西施为了救国而牺牲,死的时候身上仅用窗帘布包裹着。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裙子学问大全,期望对您有所帮忙。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罩衫罩衫也许是服装界中最古老的存在了,从古埃准时期诞生开头始终存在至今。
它的外形和功能自古以来几乎很少发生变化,主要就是爱护衣服在工作时不被磨损。
百褶裙最初的百褶裙消失在古埃准时期,百褶裙是由加热定型后得到的褶皱布料制成的。
最初的百褶裙消失在古埃准时期,是当时特别典型的男性服装,被称之为“Skentis”。
几个世纪以来,褶皱在服装界中极盛而衰,来来往往不计其数。
在如今的欧洲,百褶裙多常见于传统民族服装之中,比如希腊和苏格兰。
钟形裙宽大的钟形裙,这种宽大的裙子灵感来自于钟,而它的体积是对女性生育力的一种致敬。
衬裙衬裙使松软的裙子也可以得到强有力的支撑,衬裙由马鬃制成,是一种典型的“刚性结构”。
一开头这种结构用于为士兵支撑衣领,后来渐渐演化为女性服装的一种。
有了衬裙的存在,即使是再过松软的裙子也可以得到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变得宽大有型。
上世纪的衬裙主要由木支架(或者钢丝)、鲸须、竹圈和气囊构成。
据记载,最早的衬裙来自1848年。
裙裾裙裾让裙子轮廓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裙裾不仅让女性拥有了一份更精致的心态,也让裙子轮廓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实际上,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只有贵族家庭才能用得起这种东西。
裙裾通常被固定在双肩上,或者作为裙体部分的延长。
在一些欧洲宫廷中,裙裾的长度是由贵族阶层规定的。
在巴洛克时尚中,裙裾曾消逝了一段时间,却又在1680年伴随着一款名为“bouffantes”的裙子回归。
裙撑裙撑是一种后面有填充的衬裙,裙撑通常由钢圈或鲸须制成,多用蝴蝶结或者褶皱装饰来点缀。
裙撑首次消失于十八世纪,后来于1880年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线当中。
霍步裙霍步裙在1910到1914年间是时尚界的宠儿,这种在脚踝处收口的长裙在德国被称之为“Humple-rock”,法国人们将其称作“intraves”,而在意大利它则被称之为“intoppo”。
汉服的起源及各朝代发展简介
汉服的起源及各朝代发展简介神话及传说时代汉服(前26世纪初—前21世纪初)夏朝汉服(前22世纪末—前17世纪初)神话及传说起源——中华始祖,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黄帝统⼀华夏部落。
在他治下,政治安定,⽂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如⽂字,农业,⾳乐,历法等。
黄帝的正妃嫘祖,传说中就是她⾸创养蚕制丝织绢,从⽽发明了汉服。
嫘祖⾐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实际起源——远古时期,⽣产⼒极端低下,对⼈类来说,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
⽯器时代后,⼈们掌握了制造⼯具和使⽤⼯具的⽅法,发明了⾻锥和⾻针.从⽽创造了原始服装。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器时代的仰韶⽂化时期,⼈们的⽣活⽇趋稳定,产⽣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织成的⿇布来做⾐服,后⼜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们的⾐冠服饰⽇臻完备。
中国汉服⽂化——商朝汉服(前17世纪初—前11世纪)简介商朝汉服样式商朝是中国第⼀个有⽂字记载的朝代。
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
这⼀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和下裳(裙)。
袖⼝较窄,没有扣⼦,在腰部束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条像裙⼀样的“蔽膝”,⽤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以暖⾊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和褐⾊,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
只是以朱砂和⽯黄制成的红黄⼆⾊,⽐其他颜⾊更鲜艳,渗透⼒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直保存⾄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法往往染绘并⽤,尤其是红、黄等正⾊,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画笔添绘。
上⾐下裳:据考证,商朝时期就出现了上⾐下裳(注:上穿⾐下穿裳(裙),上下配套)款式,只不过那时的上袖⼦较短,下裳也较窄,那时已出现交领,后来⼀直延续到明。
常服礼服那时就已分开,礼服制度,初步建⽴在那时,但还不完善。
上⾐下裳为举国通⾏的统⼀款式。
综上所述,那时民族服装属性已经确⽴,上⾐下裳为漢服体系的第⼀个款式,也是在后期属于最本原的款式。
学习强国中国读书感悟服装史
学习强国中国读书感悟服装史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
从三皇五帝到清朝的几千年间,中华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其中又以女子服饰最为多变。
今天我们(天使的随心意气)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女子服饰演变史吧。
第一阶段:春秋时期古代女性流行“襦裙套装”。
在所有穿着中,古代中国女性夏天穿得最多的还是裙子。
裙子,也是最传统的女性服装之一,而古代中国女性最经典的着装方法,是“襦裙套装”(襦裙本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流行的一种服装款式。
襦,是一种短上衣,长至腰间,紧身窄袖;裙,即裙子,由多幅布制成,上面多织有方格花纹,常与襦配穿。
这种短衣长裙的一种搭配服式,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影响极大,现代女孩子都喜欢这种搭配。
)第二阶段:战国时期古代女性流行“胡服”。
胡服在战国时期呗中原人普遍接受,并结合胫衣的款式,将其发展为“裈”,成为士兵和劳动者的服装。
夏天穿的裈较短,俗称“犊鼻裈”。
当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酤酒”,所穿的便是这种服装。
第三阶段:汉代时期古代女性流行“无缘裙”在汉代,普通人穿的裙子不用任何纹饰,不加边缘,因此又名“无缘裙”。
无缘裙是当年农家女孩子眼中最漂亮的夏季服装,长及膝部,外罩围裙蔽膝。
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的采桑女孩秦罗敷穿的,就是这样:“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第四阶段:南北朝/隋朝时期古代女性流行“半袖裙襦”。
半袖,通俗来说,是古代的短袖衫,又称半臂,是在汉魏时期“半袖”款式上改过来的,在当时相当前卫,是着装上的一种突破。
它的形状一般为对襟设计,但袖子不会掩盖手肘,长度会到达腰部,如果与襦裙配套穿着,被称为“半袖裙襦”,隋炀帝杨广后宫女性多穿这种半袖装。
第五阶段:唐朝时期古代女性流行“袒胸裙”“薄纱裙”“石榴裙”1.袒胸裙薄、透、露,这似乎是现代前卫女性的一种着装元素,也是大家对夏季女装的感觉。
事实上,不论是“薄”,还是“透”,现代中国女性都没有唐代女性敢“露”。
连衣裙的文化与魅力
连衣裙的文化与魅力连衣裙,这一女性服饰的瑰宝,以其优雅、柔美和实用性,深受女性喜爱。
从设计到制作,从材质到款式,连衣裙都展现了无尽的创意与匠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连衣裙的历史渊源、设计艺术、文化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的独特地位,以期更全面地展现连衣裙的魅力。
一、连衣裙的历史渊源连衣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女性就已经开始穿着简单的连衣裙样式的服饰。
这些裙子通常由轻盈的布料制成,设计简洁大方,展现了女性优雅的身姿。
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衣裙的样式和材质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演变成为女性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饰之一。
二、连衣裙的设计艺术连衣裙的设计艺术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款式设计,从简约的A字裙到华丽的礼服裙,各种款式应有尽有,满足了不同场合和审美需求。
其次是色彩搭配,连衣裙的色彩丰富多样,既有清新淡雅的色调,也有热烈奔放的色彩,为女性提供了展现个性的空间。
最后是细节处理,如蕾丝、刺绣、珠片等装饰元素的运用,为连衣裙增添了更多魅力。
三、连衣裙的文化意义连衣裙不仅仅是一件服饰,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连衣裙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连衣裙被视为女性优雅和魅力的象征;而在其他文化中,连衣裙则代表着纯洁和端庄。
此外,连衣裙还与各种节日、庆典等活动紧密相连,成为女性展示自己风采的重要道具。
四、连衣裙在现代社会的独特地位在现代社会,连衣裙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正式场合,女性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连衣裙。
在时尚界,连衣裙更是备受关注,各大品牌和设计师都在不断推出新款连衣裙,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连衣裙也成为了女性表达自我、追求个性的一种方式。
从材质到款式,从颜色到配饰,连衣裙都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让女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风格进行自由搭配。
五、结论连衣裙作为一种深受女性喜爱的服饰,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设计艺术,还承载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裙子历史
中国裙子历史50年流行时间:上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
追美殊不易,而今旗袍秀世界。
流行裙子样式:布拉吉、江青裙、黄裙子、百褶裙、八片裙、一步裙、超短裙、吊带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援华女专家成了时尚风向标。
流行裙装:布拉吉流行背景:当时的中国女性服装除了原始的美化功能之外,还兼具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容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意识形态使命。
款式特点:宽松的短袖,褶皱裙,简单的圆领,腰际系一条布带。
但由于布拉吉宽松,肥大,布料颜色、花样比较单调(主要是碎花、格子和条纹),质地粗糙,对女性风采的体现有限街头效果:是中青年女性的最爱,是文教界女性夏季的必备服装。
在近期热播的各类同时代影视剧中,《金婚》里的小学教员文丽,便以一身布拉吉引领了厂区家属的着衣时尚。
点击图片翻页流行插曲:当时,因为大量制作布拉吉连衣裙,小花布或大花布进入中国。
为了完成销售任务,还发生过要求共青团员等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带头穿的事儿。
一时间,甚至街头的三轮车夫也穿起了花布衣服。
上世纪70年代:江青裙上世纪70年代:江青裙流行背景:上世纪70 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的大门打开,外面的世界使中国人眼花缭乱。
别人的生活方式使中国女性开始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穿戴,中国人开始认同这样一个真理:美是没有阶级性的,穿衣戴帽不一定与意识形态的健康与否有必然联系。
流行红裙子款式特点:各种款式,但无一例外的是同样的红或同样的黄。
街头效果:似乎是一夜之间,全城的人都流行穿红裙子、黄裙子,你不穿就显得过时和落伍。
各式各样的红、黄裙子成了80年代中期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女性的时髦装束流行插曲:2007年杨恭如在某选秀节目做评委时,接受了某记者的采访,事后,出现的报道说其“穿老土的黄裙子”。
如果记者知道当年黄裙子的风靡程度,是不是就可以把杨恭如往怀旧上靠了?但不知是黄色真老土了还是人们怕穿黄的招虫,如今,还真少见黄裙子。
1984年拍摄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反映的是纺织厂的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的矛盾冲突,由当时的偶像级女星姜黎黎和赵静主演。
汉服发展历程
汉服发展历程汉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
下面是汉服发展的主要历程。
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华夏文明,最早的汉服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古代文明。
古代华夏先民主要以裘皮为衣服,随着时代的进步,他们开始使用织布技术,制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服装。
到了商代,汉服的基本形态开始逐渐形成。
商代的汉服以束腰身著,长袍腰带为主要特征。
到了周代,汉服的样式更趋多样化,成为当时各个阶层的区分和身份的标志。
其中,礼服和冠带是周代汉服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族的衣服逐渐演变为包袱衫和襦裙。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汉服的样式更加多元化。
其中,汉民族子民开始穿戴深衣,祭祀时则穿着祭袍,这是汉服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到了秦汉时期,汉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制度,汉服也因此规范化和统一化。
在这个时期,围腰的裙子是主要的汉服款式。
而汉代则进一步规范了汉服的款式和使用,成为后世汉服研究的重要依据。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服逐渐受到异族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衣着装饰。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多为窄袖和细衫。
唐代汉服的样式更趋宽松和华丽,衣袖长而宽大,衣襟有明显的对襟和交叉。
宋代是汉服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兼收并蓄了契丹、夏、南诏等少数民族服饰的风格。
元代则继续这种趋势,加入了西域的影响,使得汉服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明代是中国汉族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中期,汉族服饰开始逐渐恢复传统风格。
到了清朝,汉服的样式又受到了满族的影响,汉族子民逐渐用满族的服饰作为身份标志,汉服的样式逐渐被淘汰。
20世纪初,随着新思潮的出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汉服开始被西方服饰取而代之。
直到20世纪80年代,汉服才重新受到关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汉服,并举办各种汉服文化节庆活动,对汉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总结起来,汉服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华夏文明,经历了起伏和变迁,吸收了不同文化的影响,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女子服装发展
故故冠
明朝女子服饰
• 公元1368年,明朝建国。为重新振兴 中国社会,明朝政府采取了上承周汉, 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对整顿和恢复 礼仪极其重视,并根据汉族传统重新 规定了服饰制度。在政治、经济、文 化技术发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饰 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成为中国 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
比甲,背子,水田衣
清朝裙子
百褶裙
凤尾裙
总结
• 中国服装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政治、经济文 化的进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辽阔无边。通过服装,我们可以了解古代 中国、古代先贤圣者创作的文明成果。我 们赞叹古代服饰的艺术之美,赞叹它的自 然,赞叹它的细致,赞叹它的色彩缤纷, 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从他身上发现了清澈 的文化和艺术之泉,并把它吸取,开创现 代的服饰艺术的事业。展现中华民族风采。
古代女子服装发展史
朱心怡制作
唐朝女子服饰
•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 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 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 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 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 局面.而这一时期 的女子服饰,可谓 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 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 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 服饰形象,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 胡服三种配套服宽的平幅 裙门,裙门的下半部为主要的装饰区,上 绣各种华丽的纹饰,以花鸟虫蝶最为流行, 边加缘饰。两侧各打细褶,细褶上也绣有 精细的花纹,上加围腰和系带。底摆加镶 边。 2,凤尾裙: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裙 腰间下缀绣花条凤尾;第二种是在裙子外 面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 铛;第三种是上衣与下裙相连,裙子外面 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 铛。
襦裙服
• 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 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襦,一般 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 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 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 。襦的领口 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 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 垂青,从唐 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 已经遍及 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 形象为数实在不少。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 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 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 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 隐隐显露。
一条裙子的千年历史
一条裙子的千年历史摘要:裙子的美,被人从诗经赞美到宋词,直到现在人们依旧在诉说它的美丽!裙子的美被人从诗经赞美到宋词直到现在人们依旧在诉说它的美丽作为一种环绕于下半身的服饰,裙子出现的很早。
据说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了“上衣下裳”的说法,这里的“裳”,便是指裙子。
(图为西汉曲裾袍复原)从粗毛编织到精丝刺绣,几千年来裙子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创造发展,而且凝结了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的深刻内涵,其中“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纹饰艺术,龙凤呈祥的图腾文化,都是民族文化审美趣味在传统服饰艺术中的展示。
(图为明华堂-盘龙翔凤四季花卉·妆花织金襴裙)深衣深衣来源于先秦经典《礼记》的《深衣》篇,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
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服装之一,因其“被体深邃”,故名“深衣”。
也就是说,裙子在深衣中是与上衣缝合在一起的哦~(图为深衣-直裾袍)(图为马王堆曲裾袍实物)襦裙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襦裙属于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
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
可见,“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
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逐渐减少。
但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
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图为东汉晚期贵族妆束复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襦裙继承了汉朝的旧制,主要还是上襦下裙。
下裙面料比汉代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佛教的兴起,莲花、忍冬等纹饰大量出现在服装上,女裙讲究材质、色泽、花纹鲜艳华丽,素白无花的裙子也受到欢迎。
(图为魏晋十六国襦裙复原)唐代长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长裙,但盛唐以后,贵族衣著又转向阔大拖沓。
中国传统裙子简史
中国传统裙子简史中国裙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众所周知,在远古时代,祖先用树叶或皮革连在一起以抵御寒冷,并成为裙子的雏形。
先秦时期的中国裙子据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黄帝建立了“上衣下裳”制度,规定不同身份的人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
当时的“ 裳”是裙子。
深衣河南省安阳市出土的雕像身穿平顶帽,衣领,裙子,皮带和尖头鞋。
它总体上反映了商代的服装状况。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普遍穿着深衣,上衣与下衣相连。
深衣类似于衣服,但略有不同。
汉在汉代,裙子开始流行,短上衣和长裙子。
汉代现存的兵马俑和歌妓的服装都有如此清晰的反映。
当时,这些裙子都有褶皱,被称为“百褶裙”。
根据文献记载,汉代皇帝赵飞燕身着裙子,在太液池边跳舞。
同时,强风上升,皇后被风吹散。
皇帝急忙命令他的服务员抱住她。
出乎意料的是,服务员慌乱地抓住了裙子。
王后得救了,但她的裙子上有很多皱纹。
但是,褶皱的裙子看起来比以前没有褶皱的裙子要好。
从那以后,宫女们互相模仿。
这就是“仙女裙”。
仙女裙从汉代开始,裙子的风格逐渐接近现代风格。
在长沙的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一条完整的裙子。
它由4根普通丝制成。
顶部较窄,底部较宽。
它是梯形的。
裙子的腰部也用素丝制成。
裙部腰部的两端分别延伸以进行捆扎。
整个裙子被称为“无边裙子”,没有任何装饰。
在汉代,一些普通男人也穿着短裙。
为了方便工作,穿着裙子的人抬起裙子,塞进腰间。
隋唐时期隋代的裙装风格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
在隋唐时期,裙子变得越来越流行。
其中一些增加了裙子的尺寸,使它们更加丰满。
长裙在隋朝特别流行,而间隔色裙在这一时期仍然很流行。
隋唐时期的中国裙子与上一代相比,唐代的裙长显著增加。
唐朝的服装主要包括衬衫,裙子和佩。
裙子很长,肩膀被佩覆盖。
唐代有三百多首关于中国裙子和穿裙子的诗。
宋在宋代,裙子的颜色主要是素雅,裙子很宽松,共同点是很多褶皱。
裙子上的图案更加鲜艳,有些是彩绘的,有些是刺绣的,有些是用珍珠装饰的。
一种名为郁金的中药,染成黄色是最高贵的。
马面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作文
马面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作文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种超级特别、超级有范儿的裙子——马面裙。
说起马面裙,那可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宝贝。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这
一路走来,见证了无数的岁月变迁。
想象一下,在古代的大街上,姑娘们穿着马面裙摇曳生姿。
那裙摆一甩一
甩的,别提多迷人啦!马面裙的名字也挺有意思,为啥叫“马面”呢?因为它
的裙门看起来就像马的脸,是不是很形象?
它的文化价值那可真是不容小觑。
这是咱们老祖宗智慧的结晶,从布料的
选择到图案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工匠们的心血和巧思。
那精美的刺绣、华丽的花纹,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还传递着各种美好的寓意和祝福。
而且呀,马面裙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穿的马面
裙在材质、颜色和装饰上都有讲究。
贵族小姐们的马面裙那自然是用最好的料子,绣着最繁复的花样;而普通人家的女子,也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自己
的马面裙打扮得漂漂亮亮。
马面裙还承载着咱们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它的端庄、典雅,
展现了咱们对美的独特理解。
就算放到现在,马面裙依然能让人眼前一亮,成
为时尚的焦点。
马面裙不仅仅是一条裙子,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
咱们得
好好珍惜这份宝贵的遗产,让马面裙的魅力永远绽放下去!
怎么样,朋友们,是不是对马面裙有了新的认识和喜爱呢?。
连 衣 裙 的 由 来
连衣裙的由来服装名称,又称“连衫裙”、“布拉吉”(这是俄语的汉语译音)。
这是由衬衫式的上衣和各类裙子相连接成的连体服装样式。
款式种类繁多,有长袖的、短袖的,有领式的和无领式的各种式样变化。
连衣裙是一个品种的总称,是人们,特别是青年男女喜欢的夏装之一。
连衣裙在各种款式造型中被誉为“款式皇后”,是变化莫测、种类最多、最受青睐的款式。
根据穿着对象的不同,可有童式连衣裙和成人连衣裙。
在上衣和裙体上可以变化的各种因素几乎都可以组合构成连衣裙的样式。
连衣裙还可以根据造型的需要,形成各种不同的轮廓和腰节位置。
古今中外,几乎没有女子能够抵挡连衣裙的诱惑。
它的婉约、它的潇洒、它的多情、它的端庄、它的魅惑,它的曲线……都让女士们不得不为之动容。
连衣裙,已经无形中成为女性装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连衣裙的由来,也同样充满了诱惑和神秘,它的扑朔迷离让更多女性为疯狂。
关于连衣裙的由来和发源地,众说纷纭。
有故事传说是年轻貌美的武则天在当上皇帝后,由于心宽体胖,穿上绸缎的裤子,走起路来,蹭的“哧哧”直响,而且煞不美观,于是干脆用一块缎子裹住了全身。
结果发现,虽然这样看不见腿,但是由于有绸缎的束缚,却显得线条更优美,迈起步来更显娇柔、风情万种。
穿出后宫女们纷纷效仿,穿上后个个别有韵味。
而后这种穿法慢慢流传到宫外,人们非常感激武则天的发明,又因为她是一国之君,所以在君字加个“衣”字旁,名为“裙”。
于是“裙子”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成了女人们的最爱。
而据史记载,裙子的发明与战国时期美女西施有关。
她为救国而牺牲,死时身上却只有窗帘包裹。
越国国王为西施的精神感动,便记全国的妇女们用窗帘包裹全身,借以纪念西施。
这个习俗,做为爱国传统,慢慢流传下来。
还有一个版本流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们的主流便是连衣裙。
在出席各种礼仪场合时,大方而典雅的连衣裙被当作正式服装被推行。
随着时代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连衣裙的种类越来越多。
并在近代传入我成为中国女性的日常服装之一。
中国历朝女子服装的变迁:从秦汉到新中国,18款女装,你喜欢哪种?
中国历朝女子服装的变迁:从秦汉到新中国,18款女装,你喜欢哪种?摘要:服装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各个时代的历史,从服装的演变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后220年),妇女服装以深色为主,衣襟绕转层数较多,下摆较大。
魏晋时期(公元221-420年),沿用秦汉时期的风格,衣普遍比较宽松,这个时期,襦裙开始流行。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文化重新复苏,开始酝酿隋唐盛世的时代。
以中原文化为核心而辐射到四周,四周的胡文化在经历秦汉的辐射后反过来反哺汉文化,从而酝酿出了空前强大的隋唐盛世。
特点是:上衣对襟、束腰,袖口宽大,下裳条纹间色裙,还有其他裙饰。
隋朝时期(公元581-618年),因为隋朝统一全国时,是从北向南的,所以受到北方服饰的影响很大。
裙腰一般比较高,甚至在腋下,有修长的感觉。
(小编语:很像韩国的衣服吧!)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唐朝统一全国后,与外文化融合,各种技艺飞速提升。
初唐时期,仿造隋朝,襦裙为主。
中晚唐时候,开启了丝绸之路,融合了外来的技艺,绘画、雕刻水平提高。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这里值得说的是:“裹小脚”缠足的陋习出现了,第一人是李煜的宫嫔窅娘,直到民国,改变了女性命运。
元朝时期(公元1271-1368年),此时中国在蒙古人的统治下,而蒙古人的习惯是比较紧,比较窄,这种衣服适合骑射,这时期的服装有被同化的趋势。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元朝留下的习俗被废除,又恢复到原来的习惯。
明朝贵妇一般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淡色的颜色。
清朝时期(公元1644-1911年),满族妇女以旗袍为主。
因旗袍用料节省,取代了古代衣裙,这也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因。
民国时期(公元1911-1920年),提出了“男子去长衫,女子去裙子”的口号,最先倡议的是各地女学生,于是也被称作“文明学生装”。
民国时期(公元1930-1940年),新式旗袍不是为了效忠满清,而是带有女权色彩的改革。
襦裙名词解释
襦裙名词解释襦裙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服饰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中国春秋时期,一直流传至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襦裙历经漫长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受到大众的喜爱。
襦裙服装主要由裙子、上衣、外套组成,以缝纫方式结合在一起。
裙子一般采用棉布或其它面料制作,里面搭配一些毛衣或绒衣。
上衣一般采用棉布和棉质绉布制作,外套则选择棉布或乔其绸等轻薄面料制作。
这些服装按照中国传统服装的风格进行制作,有意地保留了古代服饰的风格特征。
襦裙的设计风格也很丰富,一些襦裙的设计上运用了各种花纹,有时还配以饰物,使其更加精美。
不过,有些襦裙以简约、素雅的设计彰显传统服饰的韵味。
襦裙也有着一定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襦裙被广泛用于妇女服装。
传统服装的设计往往体现出一种礼仪意识,以及严厉的道德要求。
传统的襦裙设计,几乎可以代表女性的地位。
此外,襦裙也可以用于男性服装。
襦裙在清朝时期,也被用于男性的衣装,但男性的襦裙更加简单,采用的面料也与女性服装有一定的不同。
而随着清朝的灭亡,襦裙也逐渐消失了。
襦裙也有着深厚的宗教意义。
传统的襦裙,往往作为佛教和道教仪式的标志,是佛法护身符之一。
当然,由于襦裙是中国传统服饰,也有古代婚俗中的使用,是新娘必备之物。
襦裙作为中国传统服装的经典之作,历经了无数次变化,仍然受到大众的喜爱,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襦裙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设计风格,拥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仍然受到大众的喜爱。
基于此,在今天的社会风尚中,这种传统服饰仍然受到人们的推崇,被认为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裙子是中国古代的时装
裙子是中国古代的时装裙子是中国古代的时装作者/汪闻裙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围裙,抵御寒冷,据东汉末年刘熙撰写的《释名·释衣服》所说:“裙,群也”,即裙子就是把许多小片树叶和兽皮连接起来。
秦汉以后,妇女穿裙子的情形逐渐多了起来,而且裙子的样式也不断发生变化。
《西京杂记》讲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汉成帝时,有一位体轻善舞的宫女名叫赵飞燕,深得成帝宠爱,被立为皇后,她穿裙子非常讲究。
一次,她穿了一件十分漂亮的云英紫裙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
突然大风四起,她像燕子那样被风吹起来,成帝慌忙命侍从拉住她的裙子,她得救了,而裙子却被拉出许多皱纹。
说也奇怪,有皱纹的裙子比原先没有皱纹的反而更好看了。
从此,打褶的裙子开始在宫内风行,人们还给它起了个顶漂亮的名字,叫“留仙裙”.到了晋代,裙子的花色品种逐渐多了起来。
皇帝妃子们穿的裙子就有绛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和紫碧纹缨双裙等。
隋唐时,裙子更加盛行,有的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既可以折叠又能蓬开。
渐渐的,裙子不仅是皇妃贵妇们的常服,也成了民间女子的服装。
“裙钗”也就成了妇女的代称。
这个时期,彩裙翩翩,引出了不少诗情画意。
唐代妇女还喜欢穿红色的裙子,有“血色轻罗碎褶裙”的诗句。
天宝年间,妇女则爱穿黄色的裙子,如杨贵妃就爱穿“黄罗银泥裙”.此外,唐代很多诗句里都有描写裙子的内容,这不仅反映了古代裙子流行之盛,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裙子所用的面料已是绫罗绸缎,五彩缤纷,在制作工艺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入元后,中原服饰虽受少数民族的影响,但妇女穿的裙子仍然是传统式样,甚至盛唐流行的色彩艳丽的红裙、绿裙还占主流。
元代诗人方回的《村女》诗写道:“青荷叶伞茜裙红,随母归宁省外翁。
莫笑梳妆未京样,兵余犹见太平风。
”动荡不安的年代过去了,乡村里一片宁静。
穿着大红裙子的小姑娘跟着母亲去探外翁。
从姑娘飘舞的裙带上,人们似乎看到了元代的风俗习惯。
汉服曲裾的前身——深衣(中国最早的连衣裙)
汉服曲裾的前身——深衣(中国最早的连衣裙)深衣:深衣是战国到西汉广泛流行的服饰,“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这种从春秋战国之交开始流行的服饰,将以前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又保持着一分为二的界限,堪称中国最早的连衣裙。
它将身体深藏,充满着礼的内涵;它变形发展出缠绕的曲裾,重叠的衣领,张扬着美的旋律。
深衣有深意,由《礼记》可知,深衣象征着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美德,每一部分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寓意。
既然是《礼记》中记录在案的衣服,就不是随随便便穿的,必须“讲礼”。
长了不行,短了不行。
短了会暴露肌肤,失礼;太长,又拖到地上,沾到尘土,蒙垢。
所以要“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大概,以到脚裸的长度最为适宜。
深衣有着具体的穿着讲究,短不能露肤,长不能接触尘土。
三角形的衣襟绕到身后,紧裹身体,用大的腰带扎系,炅得体态修长,纤腰袅袅。
有时候,衣裳下摆甚至长到曳地,更是格外的隆重、端庄。
缝制时从中缝处接出三角形的衣襟,采用对折的一块布作为衣缘,体现出其“续衽勾边”的特点。
穿上后使人气质庄严肃穆。
大带:大带较普通腰带更为宽、长,故名大带,是搭配深衣的必备配件。
幅巾:是指裹住头部的一块帛巾,现在是一种表示儒雅的首服装束。
袖口是圆形的,如圆规,象征举手抬脚都要合乎规矩;方领如矩,象征品行方正。
背线垂直,象征着为人刚正不阿;下摆平直,象征平允公道。
剪裁要以十二幅为准,以应一年十二月的数字。
颜色也不能穿错。
如果父母和祖父母健在,可以用带有五彩花纹的布来镶边;如果只有父母健在,就用青布镶边;如果30岁以下没了父亲,就只能用白布来镶边。
一切以“孝”为标准,而总体来说颜色是素雅。
如此看来,深衣穿的不是衣裳,而是礼仪。
skirts的中文翻译
skirts的中文翻译
“skirts”的中文翻译是“裙子”,是一种女性常用的衣服。
裙
子的历史很久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的古埃及文明时期。
当时
的裙子是由一块布料直接缠绕在身上制成的,类似于今天的各种纱巾、披肩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裙子的制作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当时社
会风尚的推波助澜,形态不断更新。
如同世界各地流行的裙子一样,
中国的裙子也是多样而古老的。
比如说,唐朝时期有裙钩式、直裰式、晚唐式等形式的裙子;明清时代的裙子则有“海澄裙”、“镶边裙”、“莲瓣裙”等多种式样。
当今的裙子种类琳琅满目,有短裙、长裙、中裙、A字裙、包裙
等等。
每个品牌在祖传传统、潮流趋势上都添加了自己独特的设计元素,让裙子这个单品成为不同品牌和文化背景的集合。
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穿裙子。
宽松、通风、舒适、
时髦成为了女性穿裙子的标志。
穿着一条适合自己体型、风格的裙子,往往会让女性呈现出迷人的优雅和自信。
无论是短裙还是长裙,每一
条裙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女性带来了充足的选择余地。
总的来说,裙子是女性穿搭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带有浓
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越来越被女性们所钟爱。
寻找一条最适合自
己的裙子,成为了每一位女性的必修课。
中国裙装史简论
栖 曲》 : ” 交 龙成锦斗风文 , 芙 蓉 为带 石 榴 裙 。” 这里 ” 石 榴” 主 要
指颜 色 。 ” 石 榴裙 ” 即为红裙 , 这 些 红 裙 多 为 石 榴 花 提 炼 出 来 的
染料染成 。 到 隋唐 时期 更 是 千 家 万 户 染 红 裙 的壮 观 景 象 。 也 可 用茜草浸染上色 , 也成” 茜裙” 。
衣 普遍流行 , 但汉 代妇女并 没有完全 的摒弃 这种服饰 . 在 汉 乐 府诗 中有” 长裙连理带 , 广 袖合欢儒” 的 诗 句 来 描 写 当时 裙 装 的 样 式。具有代表性 的有” 无缘裙 ” 和” 留仙裙” 。 湖 南 长 沙 马 王 堆汉墓 出土的一条女裙 , 是 由 4幅 裁 成 上 窄 下 宽 梯 形 的单 层 素 娟 拼 合 而成 , 成扇形 , 再于上端缝上素娟裙腰 , 在 裙 腰 两 端 长 出
经
中国裙装史简 论
何 艳迪
( 鲁迅 美术 学院 , 辽宁 沈阳 1 1 0 0 0 4 )
摘 要: 裙, 作 为女 性 服 装 的 重 要 形 制 , 在 中 国历 代 服 饰 中都 占据 重要 地 位 。 在 长 达 两 千 多 年 的 时 间里 , 中 国服 饰 都 采 用 上 衣 下 裳 的着 装形制 , 裙 子- 9儒袄 相搭 配, 作为最基本 的形制 , 与上下连属 的广袖长袍相容并 蓄。 关键词 : 裙; 历 史; 时代 特 色
复, 绚丽 , 喜爱热烈 , 明艳 , 织绣 印染 工艺空前的发展 , 西域文化
的交流 . 使 唐 裙 呈 现 出色 彩 斑 斓 的盛 况 。 唐 代 绘 画 中 我 们看 到 , 唐裙为 了彰显丰 满之色 , 特意将 裙子做成 六幅 , 八幅 , 十 二 幅 故有” 六幅罗裙 牢地 ” 、 ” 裙 拖六 幅湘江水 ” 的形 容 , 后 世 将 宽 大 的 裙 子 称 之 为” 湘裙 ” 。 为了增加裙子长度 , 不 显腰 身 , 隋 唐 妇 女
服装简史:中国风从留仙裙到旗袍每件都那么美
服装简史:中国风从留仙裙到旗袍每件都那么美核心提示:先秦时期,人们常说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为衣,下为裳。
汉朝,女性不穿裤子穿裙子,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汉朝女人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层层叠叠可以超过3层,名曰三重衣。
那个年代,黑色是经典流行色,宽大的衣袖也许不适合你干活,但显得端庄大气。
秦汉服魏晋服饰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南北朝服饰隋朝服饰唐朝中前期服饰唐朝服饰慢束罗裙半露胸——唐朝女性开放装束穿戴也分场合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带来社会观点,服饰风尚的开放,这是毋庸置疑的。
大概因为开放、开明、开化,后人便一股脑的把开化服饰都挪到唐朝,以爆乳装、露乳装作为唐朝女性服饰的代表,实在是曲解了唐朝的女服。
唐朝前期妇女服装,主要有裙、衫、帔子三种,下身束裙。
“上穿小袖短襦,下著谨慎长裙,裙腰束至腋下,中用绸带系之。
以后数百年间,虽屡经变化,但始终保持这个基本样式。
”露乳的裙,为束胸、曳地大幅长裙,领口之低、胸部之袒露,实为当今妇女常服所不及。
但是唐朝女性袒露服饰,也是在特定场合下穿戴的,例如在宫廷、在闺房,并不是走在大街小巷都穿着袒胸装、露乳装,毕竟唐朝社会仍然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顶峰阶段,汉民族的礼仪、制度对服饰仍然具有约束作用。
我们今天看到的反映唐朝女性开放服饰的绘画《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其实所反映的还是特定的环境——宫廷。
即便是宫中贵妃、夫人游春,也依然是经过净场的出行,不会与社会民众混杂。
而且,这些绘画是由宫廷御用画家所画,表现的是形式,并不一定是生活的100%写真,其中有艺术加工的成分。
生活中贵妇人出行的服饰,自然要端正、庄严、华贵,又岂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展露肌肤?艺术所表现的意境,与现实的真实,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
贵妇、宫女确实会有袒胸的服饰,但是并不一定要在踏青郊游时穿戴。
同样,在唐诗中有若干记录女性服饰袒露、裸露的诗句,以笔者陋见,也是在特定场合下,针对特定人物的艺术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裙子的历史
姓名:肖运阳学号:109064440
【远古时期】
裙子这种服装,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
在远古时代,我们先祖为御寒冷,用树叶或者兽皮连在一起,便成了裙子的雏形。
据东汉末年刘熙撰写的《释名·释衣服》上说:“裙”,“群”也,即把许多小片树叶和兽皮连接起来。
【先秦时期】
相传在四千多年前,黄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规定不同的地位的人着不同颜色的衣裳。
那时的“裳”,就是裙子。
五代《实录》说:“古所贵衣裳连,下有裙随衣色而有缘(沿边而装饰曰“缘”。
);尧舜已降,有六破(破者,析也,即皱褶。
)及直缝,皆去缘;商周以其太质,加花绣,上缀五色。
盖自垂衣裳则有之,后世加文饰耳。
”《实录》又说:“隋炀帝作长裙,十二破,名仙裙。
”说明了裙子的演变。
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
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
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普遍着深衣,上衣与下裳相连.深衣类似连衣裙,但略有不同之处.
【汉朝】
汉代时裙子便流传开来,不过上衣甚短,裙子甚长,如现代朝鲜人的裙装。
现存的汉代陶俑、舞伎俑所着服饰就有如此明确的反映。
那时裙子都有皱褶,即所谓“褶裥裙”。
据文献汉人刘歆所著《西京杂记》,和汉人伶玄撰写的《飞燕外传》都记载了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故事,赵飞燕身穿云英紫裙,裙裾飘飘;鼓乐声中,在太液池畔翩翩起舞,恰时大风突起,身若轻盈的燕子被风吹起。
成帝忙命侍从将她拉住,没想到惊慌之中却拽住了裙子。
皇后得救了,而裙子上却被弄出了不少褶皱。
可是,起了皱的裙子却比先前没有褶皱的更好看了。
从此,宫女们竞相效仿,这便是当时的“留仙裙”。
从汉代开始,裙子的样式逐渐接近现在的样式.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完整的裙子实物,它是用4幅素绢拼制而成的,上窄下宽,呈梯形,裙腰也用素绢为之,裙腰的两端分别延长一截,以便系结。
整条裙子不用任何纹饰,称"无缘裙"。
汉代,普通男子中也有穿着短襦裙的。
穿襦裙的人在劳动时将裙撩起来塞在腰间,以便于劳动。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载,“(管)宁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
【魏晋南北朝】
魏晋以后,裙子的式样不断增多,除了普通的长裙之外,还有绛色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目.两晋十六国时期,流行起"间色裙".据《宋书·羊欣传》载,王献之当吴太守时,曾趁羊欣睡觉时,在羊欣所著新白绢裙子上题书数幅而去。
羊欣本善书,得此真迹,书法大有长进。
裙子是六朝时富贵子弟的常见装束,有“裙屐少年”之称。
《北史·邢峦传》载:“萧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治政务”即可为证。
【隋唐】
隋代的裙子样式基本承袭南北朝时的风格,下长曳地的长裙在隋代特别受到人们的欢迎,间色裙在这个时期依然为人们所采用,唐代的裙子长度,与前代相比有明显的增加.隋唐时,裙子更加风行,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更加蓬然丰满。
裙子被各个阶层所钟爱。
唐代的服装主要由裙、衫、帔三件组成。
裙长曳少女纤纤的细腰裁剪的,苗条的身材,合体的长裙,在湖面的微风中摇曳生姿。
“郎船安两桨,侬舸动双桡。
扫黛开宫额,裁裙约楚腰。
”白居易的《小曲新词》把穿着红裙的少女放在早秋的明月夜里,月色和裙色相映生辉。
“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
好向昭阳宿,天凉玉漏迟。
”杜审言的《戏赠赵使君美人》则是另一番情
景。
楚天寥廓,美女骑士在蓝天白云下,桃花红艳中,鲜红如石榴花的裙子在飘曳。
“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孟浩然的《春情》更把长裙的风姿摹写地曼妙无比。
“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元稹的《晚宴湘亭》中,舞女红裙碧袖。
“花低愁露醉,絮起觉春狂;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
”
【宋辽金元时期】
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为主,裙身仍然很宽.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征是折裥很多。
裙子上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有彩绘的,有染缬的,有作销金刺绣的,有缀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郁金香根染的黄色最为高贵;也有红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艳丽的石榴裙最负盛名。
宋代因袭了唐代的襦裙,将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饰。
由于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宋代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以右为主;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常挂有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玉环绶”,用来压住裙幅,使裙子在人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舞而失优雅庄重之仪。
辽金元时期是由少数民族执政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汉族所用裙式,基本上沿袭宋代遗制。
至于少数民族裙,则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
如辽金时期的契丹、女真族,多穿一种襜裙,颜色以深暗为主,上绣连枝花木,周身折为6裥,通常穿在团衫之下。
【明朝】
明代恢复了汉族传统习俗,裙子形制仍然保存着唐宋时的特色。
曾风靡于唐代的红裙,到了明代则再度流行。
明代流行褶裥长裙,并规定民间只能用紫色、桃红、绿色等浅淡颜色。
但花式繁多,品种各异,有的裙子和现代人的裙子已无多大区别。
《水浒传》:“(洪教头)脱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
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京城时兴一种“马尾裙”。
这裙据说始于朝鲜国。
裙式蓬大,舒适美观。
传入京师后,京师人多“买服之”。
最初,能织做者很少,价钱昂贵,只在一些富商贵公子中流行。
以后商家及贩售者增多,“于是无贵无贱,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连朝官亦“多服之者矣”(陆容《菽园杂记》)。
【清朝】
清代,由于清朝贵族的压迫,汉族"上衣下裳"的制度被破坏,裙子基本退出男装领域,但广大汉族妇女仍沿袭明朝的服装。
清代初期的裙子,仍保存着明代的遗俗,有凤尾裙、月华裙等式样。
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也有许多新型的裙式问世。
"弹墨裙"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以浅色绸缎为底,上用弹墨工艺印上黑色小花,因色彩素雅,花纹别致而深受欢迎,尤以士庶妇女所著为多。
以后裙子的式样越来越多,随时有变,有在裙上装满各种飘带的;有在裙幅底下缀以无数小铃,使之叮当叮当的;也有裙幅下绣满水纹,随着人体的行动,一折一闪,异常美观。
传统的百裥裙在这个时候也经过了改制:以数幅布帛为之,折成细裥,折裥之间以丝线交叉串联,因展开后形似鲤鱼的鳞甲,故被称之为"鱼鳞百裙裥",这种裙式流行于晚清同治年间,有诗为证:"凤尾为何久不闻,皮绵单夹弗纷纭。
而今无论何时节,都著鱼鳞百裥裙。
”至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及内外命妇,遇有朝贺、祭祀等重大礼节,都要穿著朝裙。
朝裙通常穿在外褂之内。
按照季节,朝裙被分为冬、夏两种形制,冬朝裙用料以缎为主,缘以兽皮;夏朝裙以纱为主,缘以织锦。
制作是分为两截,上用红色或绿色,下用石青色,周身折有细裥,所用纹样有严格区别:嫔妃以上可用龙纹,以下则用蟒纹。
清朝后期,穿裙渐少。
古代人穿裙子,一是为掩体,二是和礼节有关,并存在着严格规定。
无论老太太和少奶奶,即使家居也要整整齐齐,否则被认为轻薄无礼。
在家一般着黑色的裙子,式样为褶裥裙,裙幅家居为六幅,会客为八幅,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来形容着裙之美。
在清末民初时,红裙子是一种礼服,要夫妇双全者才可以穿。
夫妇之间,惟正室可以穿红裙,姨太太亦不允穿红裙。
【近现代时期】
近代,西式裙传入我国,成为人们日常穿着的重要服装,逐渐取代了以前传统的裙子。
上
世纪五六十年代,受苏联影响,流行布拉吉连衣裙。
文革期间,裙装受严格限制。
改革开放后,裙装重新流行。
超短裙,吊带裙等纷纷传入中国内地,裙子的种类日渐增多。
一步裙 长裙 短裙 打褶裙
鱼尾裙 片裙 喇嘛裙 牛仔裙
太阳裙 节裙 腰裙 罗马裙
螺旋裙 松紧裙 连衣裙 迷你裙(超短裙)开衩裙
裙裤 旗袍裙 筒裙 吊带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