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用法讲解

合集下载

2023年最新的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2023年最新的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2023年最新的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七种句式. 只要同学们花功夫扎实地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难度不大。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是来表示。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解析:者表判断,译为四个人是。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解析:也表判断,译为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

⑤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解析:也表判断,译为这作战是靠勇气的啊。

⑥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啊。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解析:乃表判断,译为应当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解析:则表判断,译为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象啊。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解析: 即表判断,译为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解析:皆表判断,译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解析:为表判断,译文现在人家正好是刀俎,我们是鱼肉,辞什么呢?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解析:是表判断,译为问现在是什么世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常用文言代词

常用文言代词

常用文言代词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精炼、表达深刻,给人一种独特而庄重的感觉。

在文言文中,代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替代名词并引导整个篇章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文言代词以及其用法。

一、人称代词1. 吾:我吾欲言之者,乃众生也。

2. 余:我余所欲为者,则以仁义为基础。

3. 兄弟:我们兄弟同舟共济,方可克服困难。

4. 邦家:我们邦家之恩,念念不忘。

二、指示代词1. 是:这个是乃吾师之言也。

2. 此:这个此言甚是,可参详思虑。

3. 彼:那个彼乃圣贤之行也。

三、疑问代词1. 何人:谁何人敢当此重任?2. 何事:什么事何事如此重要,值得我们付出所有努力?3. 何故:为什么何故不思进取,却束手待毙?四、指代代词1. 其:他/它/她其人才高八斗,不可小视。

2. 其中:其中其技艺之高超,举世瞩目。

3. 若:如果若有变故,务必密切注意。

五、反身代词1. 己: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吾体:我的身体吾体尚且不适,焉能效力他人?六、指向代词1. 是故:因此是故,我们必须努力向前。

2. 非此:不是这个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

3. 云云:等等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宽容、理解,云云。

七、连接代词1. 而:而且学习不仅要刻苦,而且要坚持不懈。

2. 又:再加上山高水长,又有何妨?3. 乃:于是事情发展至此,乃不可逆转。

八、相对代词1. 非之:不是吾之过失均应自省,非之他人。

2. 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九、数量代词1. 众:许多众人皆醒,方能无往而不胜。

2. 无几:几乎没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无几。

十、疑问代词1. 客曰:请问客曰:“贵姓大名可否告诉在下?”2. 居乎:在哪里我前日曾见一人,不知其居乎何处。

以上是常用文言代词的介绍,这些代词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熟悉它们的用法有助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文章。

希望读者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代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何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何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何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一、何的词义和文言文用法「何」字,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个词,既可以作为疑问代词,表示询问的意思,也可以作为介词或副词使用。

1. 作为疑问代词:在句子中起着询问事物性质和关系的作用。

例句1:人各有所好,吾不知正心之姝何如?解析:这句话中的「何如」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样」,表示不了解与正心有关的姿色是什么样子。

例句2: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白首壯心吾所付,欲悟實成道安邱?解析:这里所指向「安邱」表示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学习实现自己的心愿。

2. 作为介词或副词:在句子中起到补充说明、修饰限定其他名词或动词等作用。

例句3:孔明出巡回屋間,彷佛天上觀星懸。

解析:此处,“懸”是介詞“於”的通假字。

賀衡《尚書註》:“謂彌山曰枾,曰何於爲语也”。

例句4:近世通易僻安。

典雅詞調,近僻之耳,凡是未入民之常轨者必被以為俗,未保洁之问题是何罪?解析:这里,“是何罪”表示「这有什么过错?」的意思。

二、何在文言文中的运用示例1. 《论语·雍也》:“小子当五十而学为天子。

”解析:这句话中的「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表示提出了疑问。

2. 《红楼梦·第二回》:“黛玉听见道、水如此说:偏自己有点愕然心想已经被他发现”。

解析:此处“偏自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幸亏我”,加强了主观感情色彩和客观事实关系的紧密性。

3. 蔡邕《大谢天神居功诗》:“故人勋业誇蜚霾,常以抚终侥幸好。

”解析:这段诗中,“侥幸好”表达了赞美与对过去事情半途而废又得到收获之间的一种复杂心情。

4. 《尚书·传》:“天下有道,则不臣;何人与不孤?”解析:这句话中的「何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哪个人」,表示提出质疑。

5. 鲍溶《晏子使楚自赦诗》:“一鱼逆旅何穷辛?”解析:这句诗中,“何穷辛”表达了反问和感慨之意,形象地描绘了被流离异乡的困苦和忧愁。

三、文言文运用总结在文言文中,“何”字不仅承载着疑问代词的含义,起到询问事物性质和关系的作用,还可以作为介词或副词使用,起到补充说明、修饰限定其他名词或动词等作用。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及例句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及例句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及例句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可太有趣啦!咱先来说说“何”这个字。

“何”就像是个好奇宝宝,老是在问问题呢。

像“君何患焉”,这就相当于说“您担心什么呀”,感觉就像是一个朋友在安慰另一个朋友,很贴心的那种。

还有“安”,这个字也很有意思。

比如说“沛公安在”,就好像是有人在着急地找刘邦,大声喊着“刘邦在哪里呢”,是不是画面感很强呀?这让我想到小伙伴们捉迷藏的时候,找的人到处问“那个谁在哪呢”,就这种感觉。

“孰”也是个常用的疑问代词呢。

“孰为汝多知乎”,这就像是小朋友之间在争论,一个说“你以为你懂得很多呀”,带着点小傲娇和小不服气呢。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争论谁更聪明,互相斗嘴的情景。

“奚”也不示弱哦。

“奚惆怅而独悲”,就好像是一个人在那儿自怨自艾,别人就很不解地问“你为啥这么惆怅,一个人在这儿悲伤呀”,就像朋友看到你不开心,过来关心你一样。

再说说“胡”吧,“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就像是在质问一个人,“你为什么这么慌慌张张地要到哪里去呀”,就像妈妈看到孩子乱跑,忍不住问一句的感觉。

这些疑问代词在文言文中就像一个个小精灵,它们让文言文变得生动起来。

每一个疑问代词都像是带着一种情绪,或疑惑,或焦急,或好奇。

我们读文言文的时候,要是能好好理解这些疑问代词,就好像能跟古人对话似的。

就好像穿越到了古代,和那些古人坐在
一起聊天,听他们诉说自己的烦恼,好奇他们的好奇,焦急他们的焦急。

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聚会,真的很奇妙呢。

我们可不能小瞧这些疑问代词呀,它们可是我们打开文言文世界的小钥匙,通过它们,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想法和生活呢。

疑问副词文言文

疑问副词文言文

疑问副词文言文1. 初中语文文言文疑问副词和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代指主语或宾语为疑问代词,当句子结构完整时出现对整个句子提问,就是疑问副词了疑问代词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古汉语文言虚词-疑问代词助词副词归类(转)

第三节疑问代词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wū)”“安”“焉”“几”“几何”。

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于“什么”。

“谁”“孰”主要用来询问人。

例如:(1)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歧予望之。

(《诗经·卫风·河广》)——按:歧,通“企”,踮起脚跟。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尚书》里有一“畴”字,也是用来询问人的,相当于“谁”。

例如:(4)帝曰:“畴咨若时登庸?”(《尚书·尧典》)——按:此例《史记》翻译成“尧曰:‘谁可顺此事?’”“谁”在汉魏以后也说成“阿谁”。

例如:(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何”“奚”主要用来询问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

其中“何”偶尔也写作“可”。

例如:(1)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2)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诗经·小雅·苕之华》)——按:此例意思是,人拿什么吃,拿什么饱?(3)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诗经》里“以”有时也是疑问代词,当“何”字解。

例如:(4)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诗经·召南·采蘩》)汉魏时期产生的“何物”“何等”相当于上古的“何”,也是询问事物的,可以翻译成“什么”。

例如:(5)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论衡·虚道》)(6)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

”禇因举手答曰:“河南禇季野。

”(《世说新语·雅量》)(7)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卿何物?”(《世说新语·方正》)(8)大鬼过后,捉得一小鬼,问:“此何物?”曰:“杀人以此矛戟……”(《搜神记·夏侯弘》)“胡”有人说是“何故”的合音,用来询问原因,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但也可以用来询问其它事物,可以翻译成“什么”。

文言文翻译的何

文言文翻译的何

何字本义为疑问代词,意为“什么”、“哪里”。

如《论语·为政》中有:“子曰:‘何谓仁?’子曰:‘爱人。

’”此句中,何字即疑问代词,询问仁的定义。

何字亦可用作副词,表示“为什么”、“为何”。

如《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孔子曰:‘何为其然也?’”此句中,何字用作副词,表示疑问,询问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

何字尚有“多么”、“何等”之意。

如《庄子·逍遥游》中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此句中,何字用作副词,表示程度,意为“多么”。

何字在文言文中,亦可用作代词,指代事物或人。

如《诗经·小雅·鹿鸣》中有:“何草不黄?何日不雨?”此句中,何字指代草,表示草皆黄,意指草皆枯萎。

何字在文言文中,尚有“如何”、“怎样”之意。

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有:“吾其还也,何如?”此句中,何字表示疑问,询问如何行事。

以下试举数例,以见何字在文言文中的运用:1.《孟子·梁惠王上》:“何为而然?”翻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2.《庄子·逍遥游》:“何物而不为?”翻译: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做的。

3.《史记·陈涉世家》:“何故而反?”翻译:为什么起义?4.《诗经·周南·关雎》:“何人斯?”翻译:这是什么人?5.《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何为而惧?”翻译:为什么害怕?6.《庄子·养生主》:“何为其然也?”翻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7.《论语·为政》:“何谓仁?”翻译:什么是仁?8.《诗经·小雅·鹿鸣》:“何草不黄?”翻译:什么样的草不黄?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何字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何字作为疑问代词、副词、代词、连词等,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何字的用法,对于我们阅读、翻译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何字作为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其义丰富,用法多样。

焉的用法文言文举例

焉的用法文言文举例

焉的用法文言文举例一、焉的基本含义及用法解析在文言文中,焉是一个常见的副词,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

它在句子中可以担任疑问代词、关系代词、地点副词、方法副词等角色。

下面将逐一介绍其具体用法,并通过举例进行说明。

二、焉作为疑问代词的用法1. 焉可以单独使用,表示询问“何处”或“何地”。

例如,“人焉”的意思是“人在哪里”,即询问某人的所在地。

2. 焉还可以与动词联合使用,构成“谓焉”结构,表示对谓语动作的疑问。

例如,“行焉”意为“行走到哪里”,即询问某人要去哪里行走。

三、焉作为关系代词的用法1. 焉可以引导定语从句,表示原因或条件。

例如,“得天禄焉者多运少才也”,这句话中的“禄焉者”表示那些得到天赋之福报而运气较好、才能较差的人。

2. 焉还可以引导并列句,在第二个分句中表达原因或条件。

例如,“承之者,其年焉忧乎哉?”这句话中的“焉”表示了承担某项责任的人们所面临的困难和忧愁。

四、焉作为地点副词的用法1. 焉可以表示某事发生或存在的地点。

例如,“乌江清洛之间,民亦甚焉。

”这句话中的“焉”表示了乌江与清洛两地之间民众对某情况(未明示)的感受。

2. 焉还可以构成“会焉”或“居焉”的结构,表示某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

例如,“入而论道者,则与士会焉;入而论义者,则与君会焉”,这里的“会焉”指探讨问题或交流思想活动所进行的具体场所。

五、焉作为方法副词的用法1. 焉可以组成“从焉”或“因之而焉”的结构,表示采取某种方法或由此而产生某个结果。

例如,“《晏子春秋》善言高下于王公大人之前称贤形势,自可曰盖学因之而乘祸福也”,这句话中的“因之而焉”意味着基于从前述方式推理得出一定结论。

2. 焉还可以构成“焉则”或“于焉”的结构,表示某种行动的方式、目的或原因。

例如,“好学不倦,则智焉”,这里的“智焉”表示通过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致使人变得聪明。

六、总结在文言文中,焉作为一个多义词,在句子中能够担任疑问代词、关系代词、地点副词和方法副词等不同角色。

常见文言文疑问代词汇总原文及翻译

常见文言文疑问代词汇总原文及翻译

常见文言文疑问代词汇总原文及翻译何- 原文:何人?何事?- 翻译:谁?什么事?誰- 原文:誰來?誰去?- 翻译:谁来?谁去?孰- 原文:孰敢?孰知?- 翻译:谁敢?谁知道?哪- 原文:哪吒?哪路?- 翻译:哪吒?哪条路?焉- 原文:焉來?焉去?- 翻译:从哪来?从哪去?安- 原文:安居?安然?- 翻译:居住在哪里?平安无事?凡- 原文:凡人?凡事?- 翻译:普通人?一切事物?之- 原文:之人?之事?- 翻译:这个人?这个事情?若- 原文:若何?若念?- 翻译:如何?思考如何?卒- 原文:卒哭?卒去?- 翻译:突然哭起来?突然离开?噫- 原文:噫嘻?噫慚?- 翻译:表示叹息?表示惭愧?安- 原文:安能?安所?- 翻译:怎么能?在哪里?辱- 原文:辱骂?辱没?- 翻译:侮辱言语?丧失尊严?凡- 原文:凡人?凡事?- 翻译:普通人?所有事情?蓋- 原文:蓋然?蓋世?- 翻译:肯定的意思?非常出众?故- 原文:故人?故事?- 翻译:过去的人?故事?若- 原文:若何?若驚?- 翻译:如何?是否感到惊讶?能- 原文:不能?能否?- 翻译:不可以?是否能?宜- 原文:宜人?宜爾?- 翻译:舒适的?对你来说?其- 原文:其人?其事?- 翻译:那个人?那个事情?- 原文: 何? 者?- 翻译:怎样?谁?为- 原文:为何?为神?- 翻译:为什么?为神灵?幾- 原文:幾度?幾时?- 翻译:多少次?多少时候?乃- 原文:乃天?乃是?- 翻译:是天?就是?欲- 原文:欲行?欲作?- 翻译:想要去做?想要创作?哉- 原文:哉美?哉哉?- 翻译:表示赞美?表示欢呼?卒- 原文:卒然?卒然?- 翻译:突然的?突然?膺- 原文:膺是?膺膺?- 翻译:同样是?同样?驚- 原文:驚惶?驚覺?- 翻译:惊慌?突然意识到?如- 原文:如何?如辱?- 翻译:如何?像被侮辱?奚- 原文:奚人?奚知?- 翻译:什么人?什么知识?意- 原文:意思?意想?- 翻译:意思?心中所想?物- 原文:物事?物非?- 翻译:事物?事物是否正确?兮- 原文:兮何?兮若?- 翻译:何等?如果?邪- 原文:邪非?邪惡?- 翻译:不是?邪恶?毋- 原文:毋敢?毋知?- 翻译:不敢?不知道?曷- 原文:曷瑕?曷何?- 翻译:为什么有缺陷?为什么?故- 原文:故人?故事?- 翻译:过去的人?故事?凡- 原文:凡人?凡事?- 翻译:普通人?一切事物?在- 原文:在何?在何?- 翻译:在哪里?在哪里?乎- 原文:乎何?乎然?- 翻译:属于哪个?果然?ick- 原文:不期?不识?- 翻译:不期待?不了解?凡- 原文:凡人?凡事?- 翻译:普通人?所有的事情?汝- 原文:汝何?汝莫?- 翻译:你是什么?不要?其- 原文:其人?其事?- 翻译:那个人?那个事物?抑- 原文:抑興?抑是?- 翻译:提出?或者?勿- 原文:勿忘?勿負?- 翻译:不要忘记?不要背负?宁- 原文:宁子?宁可?- 翻译:你的名字?更愿意?蘇- 原文:蘇武?蘇峻?- 翻译:苏武?苏峻?猶- 原文:猶豫?猶得?- 翻译:犹豫不决?和什么类似?何- 原文:何事?何人?- 翻译:什么事情?谁?皆- 原文:皆是?皆可?- 翻译:都是?都可以?而- 原文:而何?而为?- 翻译:为什么?进行什么行为?也- 原文:也是?也有?- 翻译:是的?有的?哪- 原文:哪里?哪一位?- 翻译:在哪里?是哪一位?几- 原文:几何?几时?- 翻译:几何?几时?何- 原文:何人?何事?- 翻译:谁?什么事情?。

疑问代词文言文

疑问代词文言文

疑问代词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用于表达疑问,询问人或事物的情况、性质、特征等。

常见的文言文疑问代词有:
1、谁:用于询问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谁”、“什么人”。

例句:沛公在帐中,不见张良,问左右,左右曰:“不知所之。

”(史记·项羽本纪》)
2、何:用于询问事物的情况、性质、特征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怎么样”。

例句:子何为其间也?(战国策·秦策)
3、胡:用于询问人或事物的情况、性质、特征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为什么”。

例句: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式微)
4、奚:用于询问人或事物的情况、性质、特征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哪里”。

例句:奚以知其然也?(列子·汤问)
5、孰:用于询问人或事物的情况、性质、特征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谁”、“哪一个”。

例句:孰为夫子?(论语·述而)
6、曷:用于询问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何时”、“什么时候”。

例句:终不早封禅者,其议云何?(史记·封禅书)
以上是常见的文言文疑问代词,它们在句子中起到关键作用,帮助表达疑问和获取信息。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高中语文基础知识TAG:代词编者按:本文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专题之一。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TAG:代词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文言文中焉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一、焉的基本意思
在文言文中,"焉"是一个常见的副词,主要起着疑问代词、动词语气助词和介
词的作用。

它的基本意思是“何处”、“何事”等。

二、焉作为疑问代词的使用
1. 焉可以用来表示“何处”,提问地点。

例如《庄子·秋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周旋乎其间,而莫我知也。

沌沌者,天也!浑浑者,形也!之化也然。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悉去之;去之而后归。


句中的“沌沌者,天也!”就是一个明显的疑问句,“置于何处”的意思。

2. 焉可以用来表示“为何”,提问原因或目的。

例如《论语·颜渊》:“君子以练
乎身,不教练乎庙。

”这句话中,“教练乎庙”的“焉”就是问原因或目的。

3. 焉可以用来表示“如何”,提问方式或方法。

例如《庄子·彼且》:“。

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一、虚词的概念及作用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指的是那些在句子结构上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语法功能上起到连接和修饰其他成分的作用的词语。

它们常常用于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等。

通过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虚词,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并且能够增加写作时的表达能力。

下面将逐一介绍其中几个常见虚词及其例句。

二、“之”字的用法及例句1. 虚化代词功能:在文言文中,“之”可用于指示前面所述事物,起到限定或强调作用。

例句:圣人居治必先正己以定家,乃至以养天下。

此生活之大原则也。

2. 功能表示结果或程度:一些副词与“之”连用,表示结果或程度。

例句:“明月之照耀”、“碧波荡漾之处”。

3. 状语从句引导词:当“之”后接一个完整的动词短语时,可引导一个状语从句。

例句:“明明朝稻谷丰登而食者多富饶矣。

”三、“乎”的用法及例句1. 疑问代词性:在文言文中,“乎”可用作疑问代词,引起反问或表示不确定的语气。

例句:“夫人之为道,岂特偶然诞生而已乎?”2. 强调语气:在感叹或强调的语句中使用“乎”,增强语气。

例句:“吾闻孔子之德,观其周身非常之物也!愿效法焉。

”四、“所”字的用法及例句1. 动宾关系:当“所”置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时,表示主动发送者与被动接收者之间的关系。

例句:“君子能专心致志于学术,使外界所知革命。

”2. 虚化动作结果成分:有时在文言文中,“所”可以虚化一个动作或行为的结果部分。

例句:“骨肉未寒而内外人所以忧那三桓禽。

”五、“得”字的用法及例句1. 表示可能性:在条件状语从句中,“得”可以表示可能性、许可或条件约束。

例句:“上得则兼备六艺,下达则原本清净一无是非。

”2. 虚化助词:当“得”置于动词之后时,可以虚化动作的行为者。

例句:“黄昏未晩,犹得及入城。

”六、“焉”的用法及例句1. 疑问代词性:在文言文中,“焉”可用作疑问代词,引起问题或表示不确定的语气。

例句:“曷以遗君?”2. 介词或方位副词:在表示地点、时间、状态等方面,“焉”可起到介词或方位副词的作用。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的位置及成分辨析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的位置及成分辨析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的位置及成分辨析在古代汉语中,上古汉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之后、介词之前。

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还有一种现象,一些疑问句在形式上相似而实则句法关系大不一样,容易使人迷惑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和理解。

本文就古汉语中疑问代词的位置及成分辨析问题作一论述。

标签:古汉语疑问代词位置在古代汉语中,上古汉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面,这在古代汉语教材中已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在这里我们首先提出这样一种现象来谈谈:一些疑问句在形式上相似而实则句法关系大不一样,容易使人迷惑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理解。

先看下面课文中的一些用例:(1)费曰:“我奚御哉!”(《左传·公孙无忌之乱》)(2)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3)陵尚复何顾乎?(《汉书·苏武传》)(4)且许子何不为陶冶?(《孟子·许行》)(5)虽欲报恩将安归?(《汉书·苏武传》)(6)小子安知壮士志哉?(《汉书·班超传》)(7)非汝,谁与成之?(《淝水之战》)(8)上令下从,其谁敢违!(《北魏孝文帝变法》)(9)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郭隗说燕昭王求士》)由于疑问代词在句中可以担当主语、状语、宾语,而这三种成分的位置一般都在谓语之前(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位置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因此有时会导致形式上的相似。

如例(1)与例(2),主语分别是“我”和“彼”,谓语分别是动词“御”和“适”,疑问代词“奚”都处于动词位于之前,但两句的句法关系却不一样。

例(1)是徒人费对暴乱者说的话,意思是“我怎么会抵抗你呢?”这里,疑问代词“奚”是状语,是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御”的。

而例(2)的意思是“那(大鹏)将要到什么地方去呢?”疑问代词“奚”是动词“适”的宾语,所以位置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3)和例(4)相同,“何顾乎”是说“还顾恋什么呢?”,“何”是“顾”的宾语。

“何不为陶冶”是说“为什么不从事烧陶、冶炼”,“何”是动词“为”的状语。

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

“胡为”即“为什么”。

古代汉语语法学 疑问代词

古代汉语语法学 疑问代词

12.几、几何 0次
– 《论语》里没有出现几、几何的例子。 – “几” 用来询问数量,译为“多少”。例如: – 死丧无日,无几相见。《诗经·小雅·頍弁》 – 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左传·文公十七年》
– “几何”也是固定短语,用来询问数量,译为“多少”。在句子中 作谓语。例如:
– 显犹将多,尔居图几何?《诗经·小雅·巧言》
文第4期,2000 – 王天霞.《浅析古代汉语中“何”的考释及现代化意义》.南昌教
育学院学报,2012年
–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作主语) – 16.01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
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 之过与?”(作定语) –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 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甯死於二三子之手 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作宾语)
5.曷(害、割)
– 问事物,译为“什么”,一般作宾语 – 厥命曷以?引养引活。(《尚书·梓才》) – (王的诰命是什么呢? )
– 问时间,译为“何时” “什么时候”,作状语 –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王风·君子割)
– 问原因,译为“为什么”,作状语或介词宾语 –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 – 表示反问,译为“怎么”“哪”,作状语
区分
《论疑问副词和疑问代词的区别》
参考文献
– 张玉金.古代汉语语法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6. – 张玉金.《西周汉语代词研究》.中华书局,2006 – 王玉鼎.《论疑问副词和疑问代词的区别》.固原师专学报,1993 – 贝罗贝、吴福祥.《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中国语

文言文中何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何字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何字的用法及例句一、何字的用法概述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表达方式在许多古代文言文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个常见的字,那就是「何」。

它在古代汉语中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和含义。

在不同上下文中,「何」字可以表示疑问、反问、询问原因、探求理由等等。

本文将对「何」字的常见用法及相关例句进行详细讨论。

二、「何」字表示疑问与反问1. 表示疑问「何」字作为疑问代词使用时,往往放在句首或动词前面,用以提出问题或表示困惑之情感。

例如:「吾所忧者,吾知之乎?」(《庄子·逍遥游》)意为:“我所忧虑的事情,我该如何对待呢?”又如:「先生教子安能教此?至于成人如是,余未之闻也。

」(《荀子·儒效》)意为:“先生拿什么来教孩子成功?至于成年人如此,我尚未听说过。

”这些例句中的「何」字都起到了提出问题和表达困惑之情感的作用。

2. 表示反问除了表示疑问外,「何」字在文言文中还常用来表达反问的语气。

例如:「美其名曰去夫差之害则已。

得先生者,不亦善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意为:“美其名曰摆脱了夫差的危害,那就好了。

得到先生,难道不是好事吗?”这个例句中的「何」字通过反问的方式加强语气,表达出一种讽刺和质疑的态度。

三、「何」字表示询问原因和理由1. 询问原因「何」字在文言文中经常用来表示询问某件事情或行为的原因。

例如:「且以汝之母死矣,则吾谁与居焉?」(《庄子·逍遥游》)意为:“而且你母亲已经去世了,那我应该和谁一起生活呢?”这个例句中的「何」字就代表着询问原因。

2. 探求理由除了对于特定事件进行询问原因外,在一些文言文中,「何」字还可以用来探寻某种理由或目的。

例如:「山不能陵也,河不能渡也,舆不能览也,则岁数有几何?」(《左传·孝公十九年》)意为:“山不能攀登,河不能渡过,车子无法行驶,那么我们的年纪有多大了?”这个例句中的「何」字就暗示着在探寻事物的理由或目的。

四、「何」字在文言文中的典型例句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疑问代词恶的文言例句

疑问代词恶的文言例句

疑问代词恶的文言例句1.引言1.1 概述概述:疑问代词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文言文中的现象,指的是以疑问代词作为修饰语的句子结构不当或用词不当的情况。

在文言文写作中,疑问代词的使用具有丰富的表达功能,可以引导读者思考,增添文辞的变化和趣味。

然而,当疑问代词被错误地应用时,就会影响文言文的质量和理解。

在历史上的文言文作品中,疑问代词恶的现象时有发生。

无论是因为作者的个人才思不够或是在表达时出现一时的失误,这种错误使用疑问代词的情况都会导致作品的语言不准确、欠缺逻辑性,影响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本文将通过分析疑问代词恶的文言例句,探讨其对文言文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对具体例子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疑问代词的正确运用以及注意事项,以避免出现该类错误。

同时,通过研究这些例句,我们也能够更好地领会历史文献中的思想观点和作者意图。

在以下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几个疑问代词恶的文言例句,并分析其问题所在。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例句对文言文的影响和意义,并探讨如何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通过这样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对文言文的认识和运用水平,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说明。

可以按照以下几个部分展开阐述:首先,介绍文章的布局和结构。

阐明文章的整体框架,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等部分。

说明各个部分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它们在整篇文章中的位置关系。

其次,详细描述每个部分内部的组成。

对于引言部分,可以说明其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针对正文部分,可以描述各个小节或段落的内容和次序,比如疑问代词恶的例句1和例句2。

最后,对结论部分进行说明,包括总结疑问代词恶的文言例句和探讨对它们的影响和意义。

最后,强调整个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指出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对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思路清晰并掌握重点非常关键。

此外,还可以提及文章结构的精心设计可以提升文章的逻辑性和可读性。

何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何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何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一、何字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级标题】引言自古以来,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而在古代文言文中,何字是一个常见且多功能的字词,其用法广泛而独特。

本文将围绕“何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展开探讨。

二、何字作为代词的使用【二级标题】何为疑问代词在古代汉语中,“何”具有疑问代词的含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如:“吾问曰:‘公何人也?’”(《东周列国志·吴策》),其中,“何”起到了询问对方身份或职业的作用。

这种使用方式非常普遍,并且可见于许多古籍典故之中。

【二级标题】何为追问代词此外,“何”还可作为追问代词来使用。

例如:“韩信刚回应了秦缪然后他又向盘庚表达了极高度关注说:‘公鉴此弟之情与余者不同乎?’”(《淮南子·议致命篇》)。

这里,“何”用于追问韩信对盘庚的情感与自己是否不同。

其含义是以“何”引出疑问,寻求对方进一步阐述或细化。

三、何字作为连词的使用【二级标题】何为并列连词在文言文中,除了作为代词之外,何字还常作为并列连词使用,起到衔接前后两个句子或短语的作用。

例如:“曜秦公南征百越……楚令尹冯厚背丞相公良计以从楚襄王则有投第安见陈胜……再东则道通大足十馀万戶人也。

”(《史记·楚汉传》)其中,“何”连接了两个并列的动作,使得文章逻辑清晰、紧凑。

【二级标题】何为原因连词此外,“何”还可用作原因连词,在句子中表示由于、因此等意思。

例如:“守介恶左右伴郮茂序将申易摯舆遣所招故将梁匡考彼区邵士行吏司九卿九官及国孙成侯行览跨台斥曷闇事竟天祸焉。

”(《汉书·袁盎传》)这个例子中,“何”起到了说明由于天祸的原因,导致某些人物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动和行动。

四、何字作为副词的使用【二级标题】何为程度副词在古代文言文中,“何”还具备程度副词的含义,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动词。

例如:“病徵知何難;疲委几不勝。

”(《明皇杂录·莱阳所居》)这里,“何”修饰“难”、“勝”,表示“多么、十分”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用法讲解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

“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

如以下例句:
“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
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
“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
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

“胡为”即“为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后充当状语,意思是“凭什么”。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

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

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沛公安在?”——“安”充当“在”的前置宾语。

“安在”即“在哪里”。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充当“在”的前置宾语,“恶在”即“在哪里”,这句意思是,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且焉置土石?”——“焉置”即“安放在哪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