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正比例的量(教案)
正比例-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比例-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正比例的解题方法;3.练习应用正比例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
教学重难点1.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2.正比例的解题方法;3.如何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概念和性质1.通过图例和具体数值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2.从比例中引出正比例的定义。
3.引出正比例的性质,包括比例系数相等、比例的两个量成正比例时,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受规定单位的影响等。
二、正比例的解题方法1.教师通过举例子,讲解正比例的解题方法。
2.要求学生独立进行练习。
3.课堂上讲解部分习题,引导学生理解解题方法。
三、应用正比例解题1.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应用正比例解答问题。
2.导入教师辅助学生解答一些复杂的问题。
3.课堂分享解题方法,共同讨论解答方法和过程。
学法指导1.学生需要先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再通过举例子掌握正比例的解题方法。
2.学生需要多做题练习,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应用练习。
3.学生需要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探索并积累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课堂互动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引出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学生通过解题、分享、讨论能够掌握正比例的解题方法。
3.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竞赛,巩固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
2.自选一道与本课相关的题目进行独立解答,并写下解答过程。
反思总结1.教师需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节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学生需要通过反思总结,提高对正比例概念和解题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
《正比例》教案和试讲稿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正比例的规律。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相当于一个恒等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正比例关系的判断,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比例的规律。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关系。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2. 探究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实例,分析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归纳正比例的定义。
3. 讲解正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数学推导和实例验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4. 应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与正比例有关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正比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试讲稿件: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数学关系——正比例关系。
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停顿片刻,让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通过同学们的举例,我发现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呢?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比值是否一定。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借助具体事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正确理解正比例的含义,学会运用正比例的含义,判断相互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二)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在对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感受数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不断感受数学与生活现象的密切联系,增强借助生活现象,不断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借助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准确理解正比例的含义,并结合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正比例意义的揭示过程,根据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启趣激学谈话: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会用数量关系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二)合作探究。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能够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及辨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成正比例的量。
2. 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
2. 相关生活情境的图片或视频。
3. 成正比例的实例数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如购物、交通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成正比例的量。
2. 讲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讲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3. 辨识成正比例的量: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引导学生运用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行辨识。
4. 练习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成正比例的自然现象,如植物的生长、人口的增长等,让学生感受成正比例的量在自然界的普遍性。
2. 引导学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经济、科技、环保等领域。
七、课堂小结:2. 强调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课后作业:1. 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交通等。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成正比例的量,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评价与反馈:1.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辨识成正比例的量、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表现。
《正比例》教学设计【优秀6篇】
《正比例》教学设计【优秀6篇】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
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1。
出示例l。
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
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
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2)长方形的面积随着那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你能看出它们变化的特点吗?(3)分别找出面积与款项对应的数,面积与宽的比各是几比几?比值各是多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1)表里的两种量是长方形的宽与面积(长与面积)。
宽与面积(长与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面积随着宽(长)的变化而变化。
(2)宽(长)扩大,面积也扩大;宽(长)缩小,面积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面积与宽(面积与长)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板书: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因为面积和宽(面积与长)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2)。
提问:这里比值5(2)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板书:面积/宽=长(一定)面积/长=宽(一定)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比的比值一定)2.教学例2。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第一章:正比例的概念介绍1.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两个变量x和y,如果它们的比值(x/y)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变量就称为成正比例的量。
1.2 解释正比例的数学表达式:x/y = k(其中k是常数,称为比例常数)。
1.3 举例说明正比例的关系:如身高与脚长的关系,当身高增加时,脚长也随之增加,且它们的比值保持不变。
第二章:比例常数的确定2.1 解释比例常数k的意义:比例常数k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2.2 方法一:通过两组具体的成正比例的量,计算它们的比值,求得比例常数k。
2.3 方法二:利用图形(如直线图)观察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趋势,确定比例常数k。
第三章:正比例的性质3.1 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成正比例的量在直角坐标系中形成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3.2 成正比例的量的运算性质: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相加(或相减)后,它们的比值仍等于原来的比例常数k。
3.3 成正比例的量的比例运算:已知两个成正比例的量x1和y1,以及它们的比例常数k,求第三个成正比例的量x2和y2的关系。
第四章:正比例的应用4.1 成正比例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单价、计算速度等。
4.2 利用成正比例的关系解决问题:已知两个成正比例的量中的一个,求解另一个未知量。
4.3 成正比例的量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如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第五章:正比例的拓展5.1 反比例的概念介绍:两个变量x和y,如果它们的乘积(xy)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变量就称为成反比例的量。
5.2 解释反比例的数学表达式:xy = k(其中k是常数)。
5.3 举例说明反比例的关系:如车速与时间的乘积等于路程,当车速增加时,所需时间减少,且它们的乘积保持不变。
第六章: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1 介绍正比例函数的图像:y = kx(k为常数)。
6.2 解释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斜率为k。
6.3 探讨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随着x的增大或减小,y值按比例增大或减小;当x=0时,y=0。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正比例的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征。
能够识别成正比例的量。
1.2 教学内容引入正比例的概念。
解释正比例的定义和特征。
举例说明成正比例的量。
1.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或图片展示成正比例的量。
分组讨论和分享例子。
1.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回答正比例的定义和特征。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成正比例的量。
第二章:正比例的计算2.1 教学目标学会计算成正比例的量的比例。
能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介绍比例的概念。
解释如何计算比例。
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3 教学方法使用示例和练习题进行讲解和练习。
分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2.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计算成正比例的量的比例。
学生能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正比例的图表示3.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图表表示成正比例的量。
能够解读和分析正比例图表。
3.2 教学内容介绍正比例图表的类型。
解释如何绘制正比例图表。
解读和分析正比例图表。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表示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分组讨论和合作绘制图表。
3.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绘制正比例图表。
学生能够正确解读和分析正比例图表。
第四章: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举例说明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释如何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和练习。
分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4.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了解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正比例的综合练习5.1 教学目标巩固和加深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能够解决综合性的正比例问题。
5.2 教学内容提供综合性的练习题。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5.3 教学方法提供练习题和指导。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学生能够完成综合性的练习题。
学生能够解决综合性的正比例问题。
第六章:正比例与相关联的量的区分6.1 教学目标理解正比例与相关联的量的区别。
六数下第五单元教案
课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数学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表格。
提问: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的变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指名回答。
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关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2.我们已经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自由发言。
3.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呢?现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
根据交流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请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求出比值,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80 =80 =80 ……提问:观察这些比值,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速度)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讲述: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
《正比例》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正比例》教案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中正比例关系的抽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2.通过探究正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据分析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正比例的定义和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正比例关系,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正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商品价格与数量的关系。
《正比例》教案
一、教学内容
《正比例》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比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认识正比例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比例关系,以及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定义,理解正比例中各量的变化规律。
3.正比例函数: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点,学会用函数表达式表示正比例关系。
在难点解析部分,我发现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正比例关系中的难点内容。但在讲解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有时候可能会过于关注细节,导致学生把握不住重点。因此,我需要调整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地讲解难点,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点,但仍有部分学生提出疑问。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准而发现正比例的基本原理。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教案背景:正比例与反比例都是特殊的函数关系,函数思想是指导本单元学习的基本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用这种思想方法研究问题,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研究数学问题的自觉性,明确研究的方向。
教材简析: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通过对数据进行观察,初步认识到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再通过引导学生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使学生进一步发现这两种量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在此基础上,教材对正比例的意义进行了抽象,即用字母公式表示为yx=k(一定)。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教学过程:1.基本练习1.1按问题列出数量关系式。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速度=路程÷时间(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单价=总价÷数量(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1.2列式计算(1)一辆汽车4小时行驶240千米,问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小明用15元钱买了5支同样的钢笔,问这种钢笔的单价是多少元?(3)甲乙俩人一起做同一种零件,甲4小时做了28个零件,乙7小时做了49个零件,问:甲乙谁做的快一些,为什么?1.3教师:小结学生练习情况并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探讨研究2.1教学例1(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 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定义: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2. 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观察两个量是否随着第三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变化方向相同,且比值不变,则成正比例。
3. 正比例的实际应用: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实际应用,灵活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正比例的概念。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讲解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含义。
3.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判断方法。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物理学等。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2 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就看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比值不一定,就不成正比例。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3.2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4.2 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归纳出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4.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并进行点评。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必做题:运用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解决课后练习题。
5.2 选做题:生活中的正比例现象,让学生举例并解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点评。
课后作业的设计,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检验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
6.3 评价内容:判断正比例关系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
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以及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成正比例的量。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正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对比例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比例的表示方法。
但学生对于正比例的判断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成正比例的量的判断方法。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正比例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正比例的意义,理解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丰富实例的教学PPT,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图片、实物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公园,速度保持不变,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相关推荐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精选1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篇1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总复习83—85页《正比例、反比例》。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回顾与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整理知识,形成系统。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二)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通过复习与整理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函数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学会区分正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1)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教法学法自主复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互帮互学教学准备表格、、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复习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②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③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④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一)比的知识:1.谁来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列举:“按比例分配”、“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例)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3.完成教科书p83“回顾与交流”的3题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正比例与反比例-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与反比例-正比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2. 能够识别和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3. 能够运用正比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2.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正比例的概念;2. 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教学素材(如图片、故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如身高与鞋子号码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二、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介绍正比例的定义:当两个量的比值保持不变时,我们称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2. 强调正比例的特点: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且比值始终保持不变。
3. 举例说明正比例的特点,如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10分钟)1. 介绍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观察两个量的比值是否始终保持不变。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 练习题: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四、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介绍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先确定成正比例的量,根据已知量求解未知量。
2. 举例讲解如何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
3. 练习题: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正比例的定义、特点和运用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反比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2.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探讨正比例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掌握正比例的定义、特点和运用方法。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教案、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成正比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成正比例的量”为主题,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5.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成正比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出一个与成正比例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答。
作业要求:
1.做作业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完成作业后,及时检查,确保答案正确,对错题进行订正。
3.家长协助监督,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4.教师批改作业后,及时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遇到问题时,可以与同桌或教师讨论。
3.教师指导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解题方法,及时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成正比例的概念、判断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活动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成正比例知识的关键点。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索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详细教案
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详细教案教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
本篇文章就将提供一份关于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详细教案,帮助各位学员更好地掌握这一教学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
2.掌握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计算方法。
3.了解如何通过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指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教师越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
2.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计算方法(1) 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 = 教师的教学能力 / 学生的学习效果(2) 计算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 = 教师的教育背景 + 教学经验 + 教学技巧 + 个人素质等因素。
(3) 计算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 = 学生的知识水平 + 学生的学习能力 + 学生的兴趣 + 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因素。
3.如何通过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1) 教育背景: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
不同的学历和专业背景会给教师带来不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
(2) 教学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都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 教学技巧:教学技巧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适当的引导和调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个人素质: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富有人格魅力,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1) 引入概念: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是什么?(2) 引入目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和主要目标。
《正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正比例》(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正比例的概念,知道正比例的基本性质;2. 能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 正比例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2. 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正比例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正比例的概念,正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练习:通过PPT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1. 正比例的概念;2. 正比例的基本性质;3. 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课后习题;2. 实际问题解决。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正比例的概念,正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正比例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PPT展示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练习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正比例关系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核心,学生需要掌握正比例的基本定义:如果两个量的比值保持不变,那么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正比例关系,如物品的重量和价格、速度和时间等。
《正比例》教案【3篇】
《正比例》教案【3篇】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例1,第5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二1,2,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教学例1用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案第一讲:认识正比例的量教学内容江苏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56〜57页。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让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理解和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在观察与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互有关的量,也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寻找“不变”可能出现的答案:(1)—种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一种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另一种量也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用路程除以时间商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两种量中每—组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相等。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教师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等)
引入:我们共同研究这些数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二、新知识交流探究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小组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
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
= 速度(一定) 5.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 和y 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x
y =k (一定) 三、学以致用
1.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1题。
提问:题中生产零件数量和时间这两个数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1)写出几组对应的生产零件数量和时间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
指名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完成后集体订正。
(2)生产零件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尝试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判断的理由。
小结:当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且它们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2.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2题。
师:题中的两种量是否相关联,小组内讨论本题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说说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强调:两种量若要成正比例必须是相关联的量,但相关联的量不一定成正比例,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四、联系生活实际,课件出示一些相关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
是否成正比例。
(加以巩固)
五、课时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路程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时间
总价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数量
Y
=K(一定) Y和X成正比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