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病毒性脑炎234例临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病毒性脑炎234例临床分析
王君萍,周 兰
(罗定市人民医院 感染科,广东 云浮 527200)
摘要: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方法 对234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34例患者中治愈226例,好转4例,死亡4例。

结论 尽早确诊及合理、全面的综合治疗是降低患者病死率与减少其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的关键。

关键词:儿童;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 512.3 文献标识码:B
病毒性脑炎是常见的急性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数为肠道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虫媒病毒感染而引起,以皮质功能障碍及侵害脑实质为主,属于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病情在临床上表现多样化,轻者可自行康复,重者可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留有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

本病在一年四季都有发病,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夏秋季,我科2010-2012年共收治病毒性脑膜炎患儿234例,现对本组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4例病者,其中女134例,男100例,主要集中于6-9月份,各个月份均有发病,年龄4月-13岁,4月-1岁34例,1-2岁50例,2-6岁88例,6-13岁62例。

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

其中呕吐伴头痛133例,发热190例,头痛主诉180例,有呕吐158例,惊厥发作19例(其中全身阵挛发作8例),精神症状5O例,主要表现为多眠、兴奋、萎靡、淡漠、躁动或兴奋抑郁交替,运动障碍23例,颈强直39例,意识障碍19例,锥体束征20例。

1.2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本组患者中常规行腰椎穿刺术,其中54例腰椎穿刺有损伤,脑脊液外观为淡红色,微混,其余外观均为无色透明状。

蛋白质表现轻度增高有46例;有核细胞增多10×106-350×106共100例,均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中<200×106者78例,>2OO×106者32例。

蛋白质和有核细胞同时异常者28例,氯化物均正常;脑脊液涂片及培养均未见细菌。

颅脑MRI检测有98例异常,表现为脑自质密度减低,边缘不清晰。

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 完全正常88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以下的有83例,白细胞数量大于20×109L的有151例。

1.3 治疗方法
①本组患儿都应用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5 mg/(kg.次),每隔12h静脉点滴,或利巴韦林10-15mg/(kg.d),共10-14 d;
②激素:重症患者加用地塞米松10-20mg/d或甲基强的松龙250-500mg/d冲击治疗,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及抑酸剂以防止消化道出血;③脱水剂控制脑水肿和颅压内高压,应用护脑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合理营养供给,对营养状况不良者给予静脉营养剂或白蛋白;④静滴大剂量丙种球蛋白;⑤药物或物理降温,必要时行人工冬眠,控制惊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1.4 疗效标准
①未愈:症状及体征都没有改善,或者有恶化的表现;
②好转:颈项抵抗、嗜睡、呕吐、头痛、脑膜刺激征及其他临床体征和症状有显著改善,体温有所降低,抽搐时间和次数均减少,意识清楚;③治愈:颈项抵抗、呕吐、嗜睡、头痛、脑膜刺激征及其他临床体征和症状消失,没有意识障碍和抽搐,体温正常。

2 治疗结果
本组234例患者中治愈186例,占79.49%,好转44例,占18.80%,死亡4例,死亡率为1.70%,其中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l例。

3 讨论
儿童病毒性脑炎早期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但现有的辅助检查方法都不能确诊。

尽管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诊断病毒性脑炎不具特异性,但在病程早期其异常检出率高,如再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资料则会对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因此,对临床疑似病毒性脑炎的早期患儿特别是脑脊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时,应尽早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1]。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作为一个病毒性脑炎重要的诊断依据,就是由于疾病早期病毒性脑炎细胞变化处在中性粒细胞反应阶段,而中性粒细胞出现是一过性的。

此检查有利于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与脑脊液常规相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可是不同病毒的毒力大小差异,导致临床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大部分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3]①有明显的季节性,我科收治的患者基本都集中在6-9月份。

②发病多见于学龄儿童。

③起病急,多数在12小时内达到高峰,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抽搐以及精神异常,偶有昏迷和瘫痪。

④多数患儿外周血常规检查正常,部分患儿白细胞有升高或者降低的表现,但临床上无细菌感染的表现,但无相关性。

⑤多数患儿在急性发病前的一段时间内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的临床表现,部分患儿在发病过程中已经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病毒感染症状。

⑥颅脑MRI检查显示为低密度改变。

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都有一定的重复性,这有利于我们的临床诊断。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除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合理营养供给,以及对营养状况不良者给予静脉营养剂或白蛋白治疗外,抗病毒治疗更是重要,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可以抑制细胞内病毒DNA的合成。

同时糖皮质激素使用也是极其重要的,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控制炎症发展、控制抗原抗体反应,同时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水肿,保护血脑屏障。

在治疗过程中能控制脑水肿和降低颅压,就可以迅速控制惊厥,能减少脑疝的出现,还能使动脉血流降低,使椎动脉血流增加,提高脑干网状系统氧分压,从而有效改善大脑的供氧。

大剂量使用丙种球蛋白可以再一定的程度上控制高热,同时可有效抑制病情发展,提高预后。

病毒性脑炎起病急骤,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情危重,患者的临床表现是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的关键,其中脑脊液
收稿日期:2012-11-19
临床研究
・ ・
・ ・
82
常规生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诊断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特异性不强,故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需要对此病有足够的警惕性,要对本疾病特点,诊治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尽量早诊断,早治疗,这样才可以尽量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本病的预后。

参 考 文 献[1] 汪伟,张坤龙.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细胞学的早期诊断价值
中华全科医学[J],2011,9(2):219-220.
[2] 郑楠,孙若鹏,马玉燕.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研究[J].山东
医药,1998,38(7):11-12.
[3] 韩玉坤,陈菊梅.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多系统损害[J].中国实
用儿科杂志,1994,9(6):369-371.
(王东颖 编辑 )
肺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高 伟
(本溪市中心医院东兴分院 综合内科病房,辽宁 本溪 117022)
摘要:目的 探讨肺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06月份-2012年02月份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无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人4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员全部进行肺功能检测,回顾性分析检测结果。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平均肺活量:79.4±10.8(%),平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66.7±11.4(%),平均最大通气量:83.2±12.4(%),平均残气量:141.5±10.7(%),经统计分析,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随着疾病的加重,肺功能指标异常越加明显。

观察组患者诊断率为52.4%,漏诊率47.6%。

结论 肺功能检测能够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提供参考,但其有较高的漏诊率,建议临床继续深入研究。

关键词:肺功能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R 563 文献标识码:B
肺功能检测是呼吸系统疾病常用的检测方式,主要用于评价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呼吸功能,例如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和支气管哮喘。

肺功能检测对于临床疾病分期的判断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以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1]。

回顾性分析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检测情况,旨在为临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对象
随机选取2010年06月份-2012年02月份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56岁-81岁,平均年龄(65.9±4.8)岁,选择无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人4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58岁-82岁,平均年龄(65.7±4.4)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基础疾病等临床资料经数据统计,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检测方法
所有人员全部进行肺功能检测,使用机器为日本生产的CHESTAGC-33(8800)Series D type,每次检测由同一位技术人员进行操作,质量控制参照美国胸科协会制定的肺功能测定标准。

具体方法:患者保持平静状态,取坐位,在3-5次的用力呼吸后记录肺活量(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MVV) 及残气量(RV)等指标。

1.3 评价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观察组诊断标准参照相关文献报道[2],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小于7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包SPSS.19.0版本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P<0.01,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平均肺活量:99.5±11.4(%),平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96.7±10.5(%),平均最大通气量:103.5±12.8(%),平均残气量:88.5±11.4(%);观察组平均肺活量:79.4±10.8(%),平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66.7±11.4(%),平均最大通气量:83.2±12.4(%),平均残气量:141.5±10.7(%),经统计分析,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随着疾病的加重,肺功能指标异常越加明显。

观察组患者诊断22例,诊断率为52.4%,漏诊20例,漏诊率47.6%。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临床的常见疾病,气流受阻是其主要的临床特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呈进行性加重,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对控制疾病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目前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有较高的病死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随着疾病的发展,明显下降,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肺功能检测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中[3]。

肺功能检测能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而且对疾病的进展以及预后进行判断,但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检测存在一定的漏诊情况。

有研究[1]证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随着病情的加重,其肺功能下降越加明显,病情越轻,漏诊率越高,其中I级和Ⅱ级的漏诊率较高。

由本实验研究结果可知,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随着疾病的加重,肺功能指标异常越加明显,经统计分析,P<0.05,差异存在显著性。

观察组患者诊断率为52.4%,漏诊率47.6%。

由于患者的心理、机体状态如疲劳等能够对肺功能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笔者建议在检测前,患者平静休息一段时间,保持平静状态下进行。

综上所述,肺功能检测能够较好的反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气流受阻的情况,为疾病的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但是仍有一定的漏诊情况发生,建议临床逐步推广应用,深入研究,共同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参 考 文 献
[1] 吴海花,王芳,王祥林.8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检测
结果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6):3534.
[2] 张妮.肺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诊断意义[J].中国
当代医药,2011,18(1):175-176.
[3] 李晓峰,张锋英,杭晶卿.肺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
断应用现状[J].临床荟萃,2009,12(5):89-90.
(王东颖 编辑 )
收稿日期:2012-10-17
临床研究
・ ・
・ ・
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