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

合集下载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每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晋朝的兴衰原因等。
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归纳整理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思维品质。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如让学生绘制三国鼎立局面示意图、撰写关于晋朝兴衰的短文等。
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提高。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视频,以及创设生动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最后,我以“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与文化发展的特点。通过分析北方民族的大迁徙、民族间的婚姻联姻以及文化交流的盛况,让学生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地图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课堂效果。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
一、案例背景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的一课。本节课主要内容涵盖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两晋南北朝的更迭以及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的历史时期,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导向: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重点难点】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经济重心南移2.难点:十六国与北朝的民族交融【时空坐标】【知识要点】知识点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2、西晋(1)概况: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西晋实行分封制,引发八王之乱。

五胡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等。

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2)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较长的分裂时期。

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知识点二、东晋与南朝1.政权更迭政治特点:士阶级的兴起(1)成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2)表现: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4)特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3、经济特点:江南的开发(1)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南方农业、手工业都有明显进步,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处于对峙状态,东晋南朝逐渐处于下风,到陈朝,覆亡大局已定。

知识点三、十六国与北朝概念: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时间:304—439年、示意图:政权特点:(1)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2)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5.设计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历史角色,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生活,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和情境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热情。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尊重历史事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通过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现象,培养学生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观。
(三)小组合作
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讲解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过程中,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如在讲解三国时期,让学生分组讨论各个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在讲解民族融合时,让学生分组探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现象。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的影响的短文,或者让学生绘制一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图等。通过作业的完成,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整个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认识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接着,我详细讲解各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让学生了解政权更迭的具体情况。在讲解民族融合时,我介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现象,如佛教的传播、民族通婚等,让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0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0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3.重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如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建立、南北朝对峙等。
难点: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脉络,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如运用多媒体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图、人物画像、古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历史场景,感受历史的真行以下操作:
1.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强调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3.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影响。
难点:分析政权更迭背后的历史原因,理解民族交融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重点:曹操、刘备、孙权等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难点:从多角度、多层面评价历史人物,深入剖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民族交融的促进作用。
3.教师点评: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教学目标】1.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2.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

3.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方战乱,体会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重难点】1.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2.难点:五胡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过程】导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之后,楚汉分争,并入于汉········,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罗贯中《三国演义》新课讲授一、三国鼎立(220—280)1.官渡之战(200-201年):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4.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5.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中,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及江南地区的开发。

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266——316)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蜀汉君主刘禅被送至洛阳,封安乐公。

建立: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统一: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吴末代皇帝孙皓被押送洛阳,封为归命侯,284年于洛阳病亡。

3.五胡内迁“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江统《徙戎论》,见(唐)房玄龄等《晋书·江统传》“魏初人寡,西北诸郡皆为戎居。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是人教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节内容涉及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而又丰富多彩的时代,政权更迭频繁,民族交融加剧,为提高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认识和理解,本教学案例将围绕课程主要内容,结合学科特点和年级知识深度,设计一系列生动、实用的教学活动。
在讲授完新知识后,我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几个问题,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对你的启示是什么?”,“你觉得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回顾本节课讲授的主要内容,确保学生对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接着,我会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在复习时要注意。最后,我会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唯物史观。
(二)过程与方法
为了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timeline教学法:通过时间轴的形式,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四)反思与评价
本章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事件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影响?”,“我们可以从这个事件中学到哪些教训?”等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评价和反思。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我选择使用图片和歌曲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我会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学生在激昂的音乐中感受到三国时期的烽火连天;接着,我会展示一系列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关的图片,如三国地图、南北朝陶瓷等,让学生在视觉上对这一时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是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5课。本节课主要内容涵的主要表现。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的了解,使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教学手段,详细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环节,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布置作业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在学习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2.实施多元化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外,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表现、团队合作、史料实证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那么这个阶段都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和特点呢?”
(二)讲授新知
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讲授的新知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学生归纳: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本节课内容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演变与民族交融教案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演变与民族交融教案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演变与民
族交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的演变和特点;
2. 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3. 通过多媒体、图表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现象。

二、教学内容
1. 三国时期政权的演变与魏、蜀、吴的特点;
2. 两晋时期政权的演变与“玄学”思想的兴起;
3. 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演变与南北方文化的差异;
4. 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演变及其特点;
2. 难点:如何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法;
2. 问答互动法;
3. 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规划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问答;
2. 学生小组展示;
3. 课后作业检查。

七、课后拓展
1. 阅读三国演义、《晋书》等历史资料;
2. 深入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差异;
3. 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迹。

八、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设备;
2. 三国演义、《晋书》等历史资料;
3. 图书馆、博物馆等教学场所。

九、教学反思
延长教学时间,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环节,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文化现象及其影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年)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年)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教师点拨】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更迭情况。

【关键问题】政权频繁更迭通过什么实现?【设计意图】通过讲述魏晋南北朝流氓的分类,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材料四:“自顷中州丧乱,连兵积年,或遇倾城之败,覆军之祸,坑师沈卒,往往而然,孤孙茕子,十室而九”——《晋书·慕容载记》“朕承统之始,群凶纵逸,四方未宾,所在逆僭……故频年屡征,有事西北,运输之役,百姓勤劳,废失农业。

”——《魏书·世祖纪上》“自晋以后,初则有八王之乱,不断杀戮者达六年之久;继复有桓温、苏峻、桓玄等之乱,兵革未休,而南北朝之对立,战事踵接更无宁日。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教师点拨】魏晋时期政权的更迭往往通过战争的形式实现,并且各个政权之间甚至政权内部也会出现冲突。

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这些人往往就会成为流氓。

材料五:“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

”——陈寿《三国志·孙皓传》“詈辱祖考,以为戏谑。

行游莫止,淫纵无度。

”——《宋书·前废帝纪》“后主因削弱之余,锺灭亡之运,刑政不树,加以荒淫。

”——《南唐书·后主本纪》【关键问题】以上几位皇帝的共性?【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的残暴、奢靡,而这些享受是建立在广大劳苦人民之上的,广大百姓不堪重负,破产失业沦为流氓。

材料六:帝(晋元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

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关键问题】门阀士族的生活是怎样的?材料七:“然性奢豪,务在华侈。

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

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

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晋书·何曾传》“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习目标正确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的历史过程,理解由分裂到统一这样的历史趋势,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选的历史脉络;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难点: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总特征,具体表现基础知识一、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史称"孙吴"二、民族融合1.西晋的统治(1)五族内迁①时间:东汉末到魏晋时期。

②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

(2)八王之乱性质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影响史进入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2.江南开发(1)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促进了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4.十六国(1)民族交融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②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2)淝水之战原因①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②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概况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结果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战败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5.北朝(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时间5世纪后期措施①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改籍贯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③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④改鲜卑姓为汉姓⑤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意义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三、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原因、途径1.原因(1)统治者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学习目标:时空观念: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梳理政权更迭的顺序和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历程。

史料实证:分析史料,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把握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

历史解释: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唯物史观: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史实,认识其孕育的统一因素。

家国情怀:认识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过程和影响时空坐标:教学设计: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220—280年)(1)背景:①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华夏认同;②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2)形成:①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②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魏国:220 年曹丕代汉称帝,定洛阳,国号魏。

④吴国: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⑤蜀汉: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后世简称蜀。

问题探究: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局面?提示:(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2)三国时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阶段;(3)为了战胜对方,并存的三个政权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为以后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

(1)短暂统一: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②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西晋的统治(265316)①五族内迁:时间:东汉末到魏晋时期。

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

②八王之乱:晋武帝司马炎死后,惠帝即位。

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大臣杨骏发生矛盾。

291年贾皇后杀杨骏,内部发生政乱,先后有8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一历史上中外历史纲要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一历史上中外历史纲要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学习,使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培养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人生态度。
5.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3.教师批改与反馈: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2.教学内容:
(1)回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政权更迭的原因和影响、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等。
2.教师提问: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形成,谁能来说说三国鼎立后,我国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3.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补充,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教学过渡:通过回顾三国鼎立,我们知道了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那么,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是如何发展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3.阅读作业:
(1)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晋书》、《南北史》等相关历史书籍,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拓展知识面。
(2)阅读有关民族交融的历史资料,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文章,加深对民族交融历史意义的理解。
4.思考题:
(1)请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1.通过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这一时期的重要改革和制度变化、区域开发、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两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关系。

【单元导读】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胡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

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疾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强调其民族交融的历史特色。

隋唐时期,更突出其大一统的时代特征。

本专题的设置,突出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体现了历史发展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基本趋势,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本课立意】关注较长时间段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从中易于把握朝代更迭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而探寻其中的历史发展规律。

从纵向看,本课在内容上涵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叙述这段时期政权分合演变、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的情况,客观上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从横向看,通过对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进而认识历史发展变化的深层原因和内在联系,从而对历史发展变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时空坐标】【历史解释】1.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对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和优越的社会地方给予确认的制度。

该制度萌芽于东汉,兴盛于东晋,衰落于隋唐。

实质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2.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指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班级】高一一班【时间】周一上午第一节【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明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制度变化与创新、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国家分裂、民族交融的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历史发展的过渡时期。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时间、标志等。

史料实证: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具体内容等。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的冲突与和平交往,感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材分析】第五课是第二单元的开篇,上承繁荣的两汉时期,下启昌盛的隋唐时期,是历史发展的过渡时期。

本课共六页,分为四个子目,是按照王朝建立的时间顺序进行讲述的,整体来说内容较为分散,需要进行整理,可以将其总结为政权更迭、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三个部分进行教授。

教材所示政权形势图、民族分布图等需要稍加补充和利用。

【学情分析】在初中时期,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致上了解政权更迭,没有深入学习有关江南开发与民族融合的具体内容;此外也没有具体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江南经济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导入】(给出“桃园三结义”图片)大家应该都认识图片上的这三个人,这张图讲的就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桃园结义,此后三人同心协力共同建立了一番伟业。

桃园结义也算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名场面”,真实的历史是否与这部书所讲述的相同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历史。

【新课讲授】【第一课时】第一部分·政局变化: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一、汉末割据到三国鼎立(给出“汉末诸侯割据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上节课我们学到东汉末年时期各地长官趁社会危机尖锐拥兵自重,军阀割据混战,其中实力比较强大的有董卓、袁绍等人,但是经过常年混战攻伐,最终胜出的是大家最熟悉的三个人物:刘备、曹操、孙权。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地图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详细讲解赤壁之战、魏蜀吴的建立等关键历史事件。
2.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
3.讲述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3.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历史的发展规律?民族交融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看法,以及对于民族交融现象的思考。
1.以“三国演义”的故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讲述刘备、曹操、孙权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让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产生好奇心。
2.提问学生:“你们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认知和看法。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明确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知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史实,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南北朝的更迭等。
2.掌握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各个政权之间的争夺和民族交融现象。
3.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4.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地图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2.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

【学习目标】1.通过利用历史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提高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

2.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开发和孝文帝改革,提升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能力。

3.认识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一、政权更迭【三国鼎立】1、三国的概况:23、三国鼎立的影响: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灭亡原因:统治集团奢侈腐化;八王之乱,耗竭国力;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东晋】——衣冠南渡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政治特点:士族专权(门阀政治)【十六国】政治特点:大多由內迁少数民族建立;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民族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依然在。

【北朝】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2、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

4、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

5、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6、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7、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

开皇九年(589),隋军灭陈。

590年,岭南诸州悉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二、民族融合1、概念: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

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历史现象时,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难以理解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将注重引导学生在分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批判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2. 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
3. 提出本节课的主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解政权更迭的原因,分析政治、经济、民族、军事等方面的因素。
3. 认识民族交融在这一时期的重要地位,了解各民族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4. 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概括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资料,了解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过程。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意见和建议。
4. 长期效果:通过阶段性的历史知识测试,评估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的进步情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
2.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历史事件的演绎,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必修1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

人教版必修1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

第5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历史纲要导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学科素养对接知识点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西晋建立266 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3.五族内迁(1)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2) 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

[ 学习聚焦]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是西晋的短暂统一。

[ 特别提醒](1) 魏国的建立者不是曹操,所以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而是生活在东汉末年。

(2)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

知识点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的建立和“士族”的形成(1) 317 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3)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南朝的政权更替(1)420 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

(2)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 个王朝,合称“南朝”。

4 个王朝均定都建康。

3.江南的开发(1)江南开发的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江南开发的表现①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的进步。

③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④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 学习聚焦] 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 特别提醒] 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a.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b.代表发言: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
c.教师点评:教师对各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3.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
5.案例分析:选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典型民族交融案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引导学生深入剖析。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3)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教学策略:
(1)针对重点内容,设计典型教学案例,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2)运用比较法,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其他时期进行比较,突出其特点,揭示历史规律。
3.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知识体系。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年表等工具,提高历史时空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
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口头总结,结合板书进行梳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历史纲要导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学科素养对接知识点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西晋建立266 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3.五族内迁(1)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2) 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

[ 学习聚焦]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是西晋的短暂统一。

[ 特别提醒](1) 魏国的建立者不是曹操,所以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而是生活在东汉末年。

(2)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

知识点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的建立和“士族”的形成(1) 317 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3)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南朝的政权更替(1)420 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

(2)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 个王朝,合称“南朝”。

4 个王朝均定都建康。

3.江南的开发(1)江南开发的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江南开发的表现①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的进步。

③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④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 学习聚焦] 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 特别提醒] 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

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知识点三十六国与北朝2.淝水之战(1)4 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

(2)由于内部各族尚未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

3.北魏孝文帝改革(1) 北魏统一北方4 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 年统一北方。

(2)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①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①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 学习聚焦]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 知识拓展]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

[知识拓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 思维升华]我国古代史上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民族之间相互通婚;民族之间友好往来;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等等。

探究点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提示: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

(2)材料二反映南方经济哪些发展?并指出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发展: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

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材料一摘自《史记·货殖列传》,反映了西汉“楚越之地”即南方经济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论从史出——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江南的发展为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的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江南开发也使长期的南北经济不平衡的状况逐渐消失,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深化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及成因(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

秦汉时期江南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动乱多发生在北方,且持续时间长,而南方相对安定。

(2)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

(3) 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战乱破坏了城市和自然经济。

(4) 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民族大融合的加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融合中汲入了新的发展能量,又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探究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 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

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

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

提示: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

特点:不断南迁。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汉化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

提示:表现: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

影响:孝文帝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社会繁荣,为隋唐盛世出现打下了基础。

材料一反映北魏统一北方后,从平城迁都洛阳。

材料二反映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已经汉化,肯定了孝文帝改革的成功。

材料三指出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论从史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孝文帝重点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3) 北魏孝文帝迁都是整个改革的关键,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社会改革。

深化拓展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鲜卑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分裂局面。

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已成为趋势。

(2)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3) 措施: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

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

迁都后,进一步改革,主要内容:改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等;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4)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社会发展,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规范解题]例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与题干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不吻合,B 项可排除。

并不是南方老百姓饮食习惯变化的原因,C 项可排除。

该选项与题干主食格局的变化无关,可排除。

答案:A审题干:我国老百姓主食呈现“北麦南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面食也摆上了老百姓的餐桌,要求分析判断其原因。

验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各民族相互交融,饮食、服饰、文化等相互影响,故选A 项。

[ 随堂检测]1.《三国演义》讲述魏、蜀、吴三国鼎立,吴国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

该政权的建立者是( )A .孙权B.刘备C.曹操 D .曹丕[ 尝试解答] __A__ 要注意区分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

2.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 )A .庶族B .士族C.党人D.博士[ 尝试解答] __B__ 应围绕“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特殊的社会阶层”分析判断。

3.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最主要的有15 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的民族交融突出表现在( )①“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②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③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④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 尝试解答] __A__注意分析判断符合“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史实。

4.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B.北方人民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尝试解答] __B__ 分析判断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即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5. “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在“淝水之战”中,被击败的一方是( )A .东晋B.前秦C.成汉D.北魏[ 尝试解答] __B__从“淝水之战”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分析被击败的一方。

6. 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

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迁过都。

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A .长安B.洛阳C.平城D.建康[ 尝试解答] __B__注意分析判断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迁都课时作业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