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体制改革案例

合集下载

开发区好的改革经验做法案例

开发区好的改革经验做法案例

开发区好的改革经验做法案例开发区是指在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设立的具有独立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的特定地区,通常以促进经济发展、吸引投资和创新为目标。

在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好的改革经验和做法。

本文将列举10个关于开发区的好的改革经验和做法案例。

1.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某开发区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取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的措施,实现了企业开办时间的大幅度缩短,提高了办事效率,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

2. 推行“一站式”服务:某开发区建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将各相关部门集中在一个地方,提供企业办事所需的各项服务,包括注册登记、税务登记、用地审批等,实现了办事流程的简化和效率的提升。

3. 引进外资优惠政策:某开发区为吸引外资,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用地优惠、人才引进等,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进驻,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4. 建立产业联盟:某开发区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将一些相关行业的企业集合起来,共同研发、共享资源,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5.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某开发区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进行了大力度的投入,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和引才政策,吸引了大量高级人才和技术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6. 推动科技创新:某开发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了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7. 建立金融服务平台:某开发区建立了金融服务平台,提供融资、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支持企业的发展和扩大生产规模。

8.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某开发区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措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9. 加强与市场的对接:某开发区积极与市场对接,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10.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某开发区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摸着石头过河行政立法案例

摸着石头过河行政立法案例

摸着石头过河行政立法案例“摸着石头过河”方法应用的典型案例在“摸着石头过河”方法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实际出发,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以下是“摸着石头过河”方法论应用的三个典型案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露,“大锅饭”体制下的生产大队缺乏活力、社员缺乏生产积极性。

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吃“大锅饭”的弊端暴露无遗。

为改变现状,安徽省小岗村率先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1980年,邓小平对此表示认同和赞扬,中共中央也召开座谈会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75号文件)给予正式认可。

小岗村的做法随即在全国推行开来。

经过多轮改革,我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得到释放,这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改革和城市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沿海开放城市。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启之后,为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共中央于1980年选定4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实施对外开放,1984年又增加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开放城市开展外贸业务和对外交流。

经过试点,这些城市在对外合作上发展良好,经济效益明显。

1985年起,中央逐步将长三角、珠三角、闽南金三角、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地区确定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他们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这些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我国不仅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迅猛,还吸引了众多外资进驻我国,这些开放措施的逐步实施显著提升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我国新兴产业发展。

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一直是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但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基础薄弱,我国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发展方式。

因此,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自己来摸索。

例如,我国物联网产业经历了技术研发、产业化基础建设和市场化推广等十多年的分阶段探索。

公务员行政管理案例

公务员行政管理案例

公务员行政管理案例近年来,公务员行政管理案例屡屡在媒体上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

在这些案例中,公务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和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讲述公务员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案例一:X市环保局执法人员渎职事件近期,X市环保局执法人员被曝光在执行职务时疏于履责,导致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存在。

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和对政府监管机构的质疑。

分析该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行政监督不严、执法标准不明确以及处罚不力等问题是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并加强执法能力的培训与提升。

案例二:某地教育局干部违规揽才事件在某地教育局,一位干部因违规揽才而受到舆论批评。

该干部利用职务便利,将亲友安排到教育局工作岗位,违反了公务员招录的公平公正原则。

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公务员选拔与监管制度不完善的诟病。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严格遵守公务员招录制度,强化选拔的公正性与透明度,并加强对公务员职责与廉政要求的培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专业素质与道德水准。

案例三:某县城管部门不当执法事件在某县,城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因不当执法行为而引发了公共舆情的波动。

这些执法人员滥用职权、乱罚款、横行霸道,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与困扰。

面对这一类案例,应当重视培养公务员的公共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对城管部门的规范与监督,确保执法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共利益。

综上所述,公务员行政管理案例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其职业素质与执法能力,同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务员行政管理的公正、透明与高效,为社会发展与公民利益提供更好的保障。

行政组织学案例选【精选文档】

行政组织学案例选【精选文档】

行政组织学案例选案例一:局长的失误案例二:1460个公章与机构的“增长”案例三:分分合合几时休案例四:机构设立与工作效率案例五:徘徊中的某市政府机构改革案例六:“盖章承包”的启示案例七:非常设机构为何撤而复增案例八:城建工作应该由谁来管案例九:投资公司的机构如何设置案例十:火灾的教训案例十一:海南省“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案例十二:无锡县政府职能的转变案例十三:佛山市的体制改革案例十四:陕西省的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案例十五:该机构应如何设置案例一:局长的失误[案例正文]某局是一个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单位,为社会主义建设干了不少实事,政绩不凡,在公众心目中有较好的形象。

局长在这个单位呆了近20年,从科员升科长,从科长升处长,从处长升局长。

几年前他当了局的第一把手以后,很重视搞好与同事的关系,很能体贴部属的甘苦。

他想,我能当上局长全靠老同事们的支持,只有给他们晋升提拔,才能对得起他们,才能维护自己的领导地位。

于是,他多方努力,说通上级,打通关节,在局内增设了机构,多设了副职,使许多老同事、新同事得到了晋升。

这样一来,这个局原来只有4个处,现在扩展为8个处;原来每个处辖3个科,现在扩展为5~6个科;原来每个处(科)只设2~3个处(科)长、副处(科)长,现在扩展为5~8个处(科)长、副处(科)长。

有一个处,正副处长共8人,群众戏称为“八大处”;有一个科有正副科长5人,群众戏称为“五官科”。

这位局长原以为这是一种巧安排,既照顾了老同事、老部属,又加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人多好办事,工作一定能更好地开展。

而实际上事与愿违:由于机构臃肿,人员素质不高,造成互相扯皮,办不成事,这位局长吃了苦头,这个局的工作也受到挫折。

[案例思考]1.这位局长对局行政组织建设有何失误?2.这个局的行政组织结构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案例二:1460个公章与机构的“增长”[案例正文]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县计划修建一座水电站,从县委、县政府打第一个报告起,前后共盖公章1460个,有关公文和设计图纸重达170公斤,历时两年半才定下修建方案。

行政组织学案例选

行政组织学案例选

行政组织学案例选案例一:局长的失误案例二:1460个公章与机构的“增长”案例三:分分合合几时休案例四:机构设立与工作效率案例五:徘徊中的某市政府机构改革案例六:“盖章承包”的启示案例七:非常设机构为何撤而复增案例八:城建工作应该由谁来管案例九:投资公司的机构如何设置案例十:火灾的教训案例十一:海南省“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案例十二:无锡县政府职能的转变案例十三:佛山市的体制改革案例十四:陕西省的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案例十五:该机构应如何设置案例一:局长的失误[案例正文]某局是一个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单位,为社会主义建设干了不少实事,政绩不凡,在公众心目中有较好的形象。

局长在这个单位呆了近20年,从科员升科长,从科长升处长,从处长升局长。

几年前他当了局的第一把手以后,很重视搞好与同事的关系,很能体贴部属的甘苦。

他想,我能当上局长全靠老同事们的支持,只有给他们晋升提拔,才能对得起他们,才能维护自己的领导地位。

于是,他多方努力,说通上级,打通关节,在局内增设了机构,多设了副职,使许多老同事、新同事得到了晋升。

这样一来,这个局原来只有4个处,现在扩展为8个处;原来每个处辖3个科,现在扩展为5~6个科;原来每个处(科)只设2~3个处(科)长、副处(科)长,现在扩展为5~8个处(科)长、副处(科)长。

有一个处,正副处长共8人,群众戏称为“八大处”;有一个科有正副科长5人,群众戏称为“五官科”。

这位局长原以为这是一种巧安排,既照顾了老同事、老部属,又加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人多好办事,工作一定能更好地开展。

而实际上事与愿违:由于机构臃肿,人员素质不高,造成互相扯皮,办不成事,这位局长吃了苦头,这个局的工作也受到挫折。

[案例思考]1.这位局长对局行政组织建设有何失误?2.这个局的行政组织结构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案例二:1460个公章与机构的“增长”[案例正文]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县计划修建一座水电站,从县委、县政府打第一个报告起,前后共盖公章1460个,有关公文和设计图纸重达170公斤,历时两年半才定下修建方案。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案例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案例

政治体制改革案例宁乡“新政”:人事行政新举措案例提示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点之一是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我们既要按照中央精神讲好“普通话”,又要立足现实讲“宁乡话”。

湖南省宁乡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熊志扬所谓的“宁乡话”是指县委、县政府为了应对严重制约发展的“人才荒”,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探索政府雇员制。

宁乡政府雇员制探索以“引得进、用得起、留得住”为目标,运行至今已经初具成效,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解决政府人才问题的新途径。

案例正文作为一个中部传统农业大县,宁乡推行的政府雇员制与北京、珠海等大城市不同,既没有令人咋舌的高薪厚禄,引进的人才也以初级人才为主而并非人们眼中的“高、精、尖”。

以“引得进、用得起、留得住”为目标的宁乡政府雇员制探索,运行至今已经渐显成效。

一些组织和人事部门的官员坦言,“人才新政”虽不能完全解决“人才荒”,但却对现行的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队伍起到了“激活”与“催化”的作用。

而要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则还存在着一些发育中的难题。

“人才荒”逼出来的政府雇员制“宁乡女人会养猪,宁乡伢子会读书”的俗话在湖南流传很广。

然而近年来,这个“人才大县”却出现了人才“收支”的严重失衡。

据宁乡县人事局局长彭辉介绍,由于编制有限、“出口不畅”、“老人”包袱重导致宁乡公务员队伍基本冻结,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现有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严重老化。

小学教师平均年龄接近四十岁,机关事业单位最年轻的干部也都三十好几。

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干部多毕业于上世纪80年代。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缺乏高、精、尖人才,一些普通的专业技术岗位如农技、计算机、安全监督、卫生等人才也奇缺。

据了解,宁乡全县吃“皇粮”的人近3万多人,其中县直机关单位就有2000多人。

受编制制约,相当一部分人因为资历浅、年纪轻而被挤在公务员“笼子”之外。

在此背景下,公务员身份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越来越变得有些遥不可及。

在一些地方,公务员考试被形容为比“选美”还难,某地甚至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提出“女性双乳必须对称”等荒唐可笑的条件,变相提高公务员门槛。

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合一(案例分析)

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合一(案例分析)

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合一(案例分析)开发区与行政区体制合一的成功实践——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案例分析案例: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谋划发展,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本文主要讲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成功实现与行政区管理体制合一的案例。

案例背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原规划面积为15平方公里,建在与青岛隔海相望的黄岛区内。

黄岛原来是青岛市所属的一个县级区,下辖四个乡镇,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主的城乡接合部,面积220平方公里(现两区总面积为274平方公里)。

黄岛区内有大型电厂、大型油库、港口,基础条件与浦东有类似之处。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我国掀起了新一轮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高潮,在这一背景下,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尽快形成由东向西、由沿海到内地对外开放的整体布局。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体制优势和政策优势,带动黄岛的发展,实现两区优势互补,1992年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将青岛开发区扩展到黄岛全区,开发区管委会与黄岛区政府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开了全国沿海城市把经济区与行政区融为一体的先河。

案例分析:事务、公共服务、农村经济等。

涉及经济发展、外经外贸和规划建设等的部门,以开发区管委管理为主。

开发区管委还设置少量精干的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和协调服务机构,按事业单位管理,实行公司化运作,其工作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搞活分配,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激励的用人和分配机制。

同时,向开发区管委会下放了工商、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和规划、环保、广播电视等6个垂直管理部门的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包括人、财、物)。

总体而言,两区体制合一是“利”远大于“弊”,促进了开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其有利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第一,减少区域内的行政运行成本。

行政管理案例

行政管理案例

案例3 案例3:美国社区管理工作
请结合案例,分析美国地方政府、社区管理者、 物业开发管理商在社区管理中各自担当的角色是 否适当? 美国社区管理工作对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借鉴 意义
参观美国人的住宅区后,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房子外墙总是很鲜艳、 干净—尽管这些房子可能已经修建了百余年。其实这并非主人很勤快, 而是社区管理者的功劳。即使是一般的社区,所有房子的外墙都要每年 统一漆刷一遍,由社区管理者组织实施,而房主只需要交100美元—这 还包括其他社区服务项目的费用,如社区内道路的维护和环境的统一美 化、栽花养草剪草坪、维护和管理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不仅房子外面的 事都给你管完了,甚至连室内灭嶂螂灭老鼠之类的事,也都在不打扰住 户的情况下统一进行,令居民觉得非常方便。 有趣的是,社区管理者不是中国的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那样的机构, 而是物业开发管理商。房地产开发商不仅要负责住房的规划、修建、出 售,还要在居民入住后提供管理和配套服务,比如治安、环境卫生和美 化等。如果你家门前的路未铺平而导致你摔了一跤,你可以据此控告开 发商,没准还能得到可观的赔偿。
案例4 案例4:吉林行政改革助推县域经济
分析吉林行政改革对于政府角色定位的启示
人民网长春5月15日电 记者刘亮明报道:站在百万吨粮食仓储项目建 设工地上,吉林扶余县县委书记金育辉喜不自禁:他头天去省国土资源厅汇报 项目情况,第二天厅里就派人来实地考察,没两天就批了,不到一周就动工了。 “要在过去,这项目跑下来至少也得半年啊!”这是吉林省实施“扩权强县” 要在过去,这项目跑下来至少也得半年啊!”这是吉林省实施“扩权强县” 行政改革后出现的新局面。 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县域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省委、省政府认识到,根 本问题在于体制机制性障碍。2005年4月,吉林省出台《 本问题在于体制机制性障碍。2005年4月,吉林省出台《进一步支持县域 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各部门还分别制定了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 实施细则;在具体工作中,采取下放、委托、分级管理、授权、改变管理方式、 暂停执行和取消等7种灵活的放权方式,先后两批共下放876项行政审批权 力,调整200项收费项目。

中国行政管理支出改革的实践案例

中国行政管理支出改革的实践案例

中国行政管理支出改革的实践案例1.行政管理经费(亿元)本身的增长快:11978年为52.9亿元,1995年为996.54亿元,2006年为7,571.05亿元,2008年达到9,795.92亿元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年均增长3.5倍,而且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3%。

2.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为4.71%,1985年为8.53%,1986年为10%,1995年为14.60%,2003年达到19.03%,2005年则上升到20%,2006年上升到18.73%,提高了10个百分点。

中国2007年的行政事业支出占了当年财政支出的接近20%,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5.6%的标准,我国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昂贵的国家之一,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4.71%上升到19.38%,远远高出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因的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美国的9.9%。

(行政支出水平在财政总支出的五大类型支出中比重排列在第三位,以2003年为例,经济建设费占30.05%,社会文教费占26.24%,3.2006年中国财政支出中行政事业支出公车出行和吃饭招待成了行政事业支出的重头,2006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行政事业支出超出财政支出部分高达5780多亿元,公车出行支出3000多亿元,吃饭3700多亿元。

据九三学社中央提供的我国目前公车消费的数据,有350万辆以上的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年耗3000亿元人民币。

一些县乡政府年年财政赤字,七成财政资金使用与吃喝有关。

《中国青年报》报道,仅2005年,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公车消费就高达3000亿元,公款吃喝2000亿元,公款考察旅游1000亿元,三项合计高达6000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教育投入的5倍。

行政管理费占19.0%,国防费占7.74%,其他经费占16.91%案例评析:1现象阐述:本案例通过具体的案例通过具体数据说明了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巨大比例,揭示了行政管理支出增长速度快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这样异常现象让民众不得不对此产生质疑:这笔巨大的支出背后实际的“公私”比例是如何分配的呢?因此行改管理支出便被奠定了“灰色”的主基调,是政府信用收到质疑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破坏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公信度。

行政案例分析

行政案例分析

行政案例分析题目1《郑州馒头办》案例中的“馒头办”属于什么类别的机构?非常设机构题目2结合《郑州馒头办》案例和行政机构设置的相关原理,你认为“馒头办”是否应该设立?不应该设立题目3《郑州馒头办》案例中,“馒头办”真实的职责或作用是?罚款, 收取办证费, 获得指定面粉供应商的利润题目4《所长儿子15岁开始领空饷》案例中,调查发现丫县河道管理所竟有10人未成年就上班,这暴露了该县编制管理存在什么问题?编制管理工作无人认真负责, 编制管理缺乏基本的资料审查程序, 编制管理人员严重渎职题目5《所长儿子15岁开始领空饷》案例中,2008年该所的编制从18人调到81人,而2013年实有在编人员是69 人。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编制弹性过大,有随意性, 扩编没有实际依据, 监督缺位, 公共权力被滥用题目1 《为何选用老唐担任副市长》案例中,从老唐担任 E 市副市长的过程来看,这属于哪种行政领导产生方式?选任制题目2《为何选用老唐担任副市长》案例中,洪部长和丁书记提议选用老唐为副市长体现了领导者用人的什么原则?唯才是举, 知人善任, 用人所长, 敢用比自己强的人题目3结合《年轻副市长的烦恼》案例和行政领导相关知识原理分析,行政首长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决策, 用人题目4结合《年轻副市长的烦恼》案例,把李辉副市长日程安排表的几项事情按照“必须亲力亲为的事”和“不必要亲力亲为的事”两类进行分类,你认为副市长必须亲力亲为的事应该是:参加市长办公会议, 在市委听取全市上月工业生产情况的汇报, 批阅文件题目5《27 岁副县长被免职》案例中,你认为徐某被快速提拔过程中有哪些违反了我国干部任免与选拔程序?未通过选举成为副县长之前,已经进入县政府党组成员之列, 连续破格提拔, 缺乏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缺乏任职公示程序题目1 《听证会怎么成了“走过场”?》案例中,按照行政决策体制相关理论,听证会应归类于哪一决策系统?公民磋商和参与系统题目2《三峡工程论证》案例主要反映了决策中的什么问题?方案论证的科学化问题题目3《三峡工程论证》案例中,三峡工程论证小组作为专家咨询系统,其主要作用是科学研究, 拟定方案, 方案论证题目4《D镇计生政策执行失误》案例中,某镇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犯了哪些错误?高额罚款, 没收财产, 砸房子, 抓走超生的小孩题目5《 D 镇计生政策执行失误》案例中,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宣传教育, 没有完善的配套措施题目1《深圳拟整顿“文山会海” 》案例中,你觉得政府“文山会海”的主要根源是什么行政事务的推行对文件、会议的过度依赖题目2《佛山人大督办妇女儿童医院搬迁》案例中,人大、政协的监督分别属于行政监督中的哪一类的监督?法制监督和社会监督题目3结合《深圳拟整顿“文山会海” 》案例,你认为应如何为“文山会海”瘦身?简化文件、控制篇幅与数量, 会议简洁化, 办公自动化题目4结合《G市地税局建16层豪华办公楼》案例,针对“违规兴建豪华办公楼”此类现象屡禁不止,你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严控立项审批环节, 严查“擦边球”项目, 严惩违建负责人题目5《佛山人大督办妇女儿童医院搬迁》案例中,在佛山市妇女儿童医院的新址建设上,佛山市人大、政协起到了哪些作用?调研, 列入督办项目, 提议案推动执行题目1《H市钓鱼执法事件》案例中,H市“钓鱼执法”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有哪些?执法者受利益驱动, 执法者执法素质低题目2结合《H市钓鱼执法事件》案例,你认为钓鱼执法有哪些社会危害?损害政府公信力, 打击做好人好事的公德底线题目3《H 市钓鱼执法事件》案例中,行政钓鱼执法的直接动力源是什么? 交通执法大队的罚款经济指标, “钩子”们的月收入题目4《红头文件抗衡判决书》案例中,你认为导致红头文件对抗法律判决的根源是什么? 利益驱动, 法律意识差题目 5 《“省直管县”改革》案例中,进行“省直管县”改革探索,主要是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什么问题而提出的?机构层级过多造成行政系统规模过大, 行政成本过高, 管理效率比较低题目1《郑州馒头办》案例中的“馒头办”属于什么类别的机构? 非常设机构题目2《听证会怎么成了“走过场”?》案例中,按照行政决策体制相关理论,听证会应归类于哪一决策系统?公民磋商和参与系统题目3《所长儿子15岁开始领空饷》案例中,调查发现丫县河道管理所竟有10人未成年就上班,这暴露了该县编制管理存在什么问题?编制管理工作无人认真负责, 编制管理缺乏基本的资料审查程序, 编制管理人员严重渎职题目4《为何选用老唐担任副市长》案例中,洪部长和丁书记提议选用老唐为副市长体现了领导者用人的什么原则?唯才是举, 知人善任, 用人所长, 敢用比自己强的人题目5《27 岁副县长被免职》案例中,你认为徐某被快速提拔过程中有哪些违反了我国干部任免与选拔程序?未通过选举成为副县长之前,已经进入县政府党组成员之列, 连续破格提拔, 缺乏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缺乏任职公示程序题目6《三峡工程论证》案例中,三峡工程论证小组作为专家咨询系统,其主要作用是科学研究, 拟定方案, 方案论证题目7《D镇计生政策执行失误》案例中,某镇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犯了哪些错误?高额罚款, 没收财产, 砸房子, 抓走超生的小孩题目8结合《H市钓鱼执法事件》案例,你认为钓鱼执法有哪些社会危害?损害政府公信力, 打击做好人好事的公德底线题目9《“省直管县”改革》案例中,进行“省直管县”改革探索,主要是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什么问题而提出的?机构层级过多造成行政系统规模过大, 行政成本过高, 管理效率比较低。

行政案例分析答案详解

行政案例分析答案详解

行政案例分析答案详解案例1 贫困县的“摆谱症”本案例反映了贫困县铺张浪费,没根据行政的具体经济与社会环境,高调消费的行政现象。

摆谱症就是摆阔绰,讲排场,爱面子的浮躁做法,这件事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行政风气不良,行政道德失范,监督机制不完整,考核体制不健全等。

基本举措:大力整治官场浮夸风,建立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估体制;完善干部任用体制;加强监督,完善监督体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整风运动,改造官员的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行政价值与目标案例1 消费者维权行动的无奈本案例反映了:消费者所买热水器爆炸,想维护权益但被高额检测费吓退。

属于政府的一个下属部门,承担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得不到保障,质量检测费用太高。

可能的举措:法律上的维权保障,建立相应的机构管理维权事宜;加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观念;完善质量认证体系,从源头上打击伪劣产品等。

第三章行政功能与职能案例1 广州不明病毒危机1政府职能行为的发生是从社会问题着手,解决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等发展问题以及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问题。

但政府还要管理好政府本身的问题,主要解决因素在于社会行政的目标,行政价值,社会问题的影响范围。

可控制度等。

2广州市政府,卫生厅,都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了非典有关问题。

稳定了民心、应对公共卫生危险事件。

得到初步效果,恢复了社会秩序,担任然需要加强管理。

毕竟让谣言占领了三天,造成一定的损失。

3当公共危机来临时,如本案例中的卫生事件。

政府应在第一时间解答有关问题,避免谣言漫延,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定,稳定民心,加强管理。

提高应对危机的效果。

取信于民。

第四章政府间关系案例1 武陵源规划困局1纵向上关系构成: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政治间纵向关系。

横向上关系构成;竞争与合作。

地方政府间为处理某一共同问题而形成合作,基于协议而形成合作。

以协议的形式而形成合作关系。

基本要求。

地方服从中央的领导,各地区政府间相互合作。

协调发展。

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服务。

行政领导案例

行政领导案例

扭曲的权力观:李铁成的“卖官真言”2003年初,吉林省白山市原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李铁成,因卖官受贿140余万元,被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吉林省人民检察院2002年11月中旬的侦查报告显示:李铁成案发后,其个人总财产已高达数百万元,其中房产就有6处(大连市两处、长春市两处、白山市1处、靖宇县1处)。

实际上,这些不义之财很大一部分是李在1994年到2000年间出任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县委书记时聚敛的。

李铁成于1992年起先后担任靖宇县副县长、县长,1994年到2000年出任靖宇县县委书记,2001年任白山市政协副主席。

在担任靖宇县副县长、县长期间,特别是1994年至2000年担任靖宇县县委书记期间,他借调整、提拔干部之机,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收受贿赂,其收受的款物折合人民币144万余元。

他在忏悔书中吐露了自己的“卖官真言”。

“我的蜕变是从1992年当上靖宇县代县长时开始的。

1993年我大儿子结婚的时候,本来不想大操大办,也没想告诉几个人,当时就在我住的一个小平房里搞了个简单的婚礼仪式。

尽管这样,在靖宇这个小县城里,消息却传得很快,还是有许多人来参加我儿子的婚礼,他们都送了礼金,从几百元、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开始的时候,我也有不收钱的想法,但我住的平房特殊,我在屋里不收,他们把钱放在窗台上就走人,也有通过我熟悉的第三者送来的,迫使我不得不收。

就这样,我开始了走上犯罪道路的第一步。

应该说,这些人搞感情铺垫、投资,目的都是要求得到我的提拔、重用,都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得到满足。

他们都是以谋取自我利益的大小来设计礼金厚薄的。

既然收了他们的礼,就得给他们回报才行。

说老朋友也好,说老感情也好,最终还是要看谁送的礼多,我给谁的回报就多,给谁照顾就大,一句话就是论钱行赏。

怎么个‘赏’法,还是要体现在他们的政治利益上,也就是通过选人、用人的途径,体现在他们的官职、官位的提升或保留上。

别的县委书记怎么选人、用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是这样办的:通常情况下;每次调整干部时,组织部都要先对符合条件的人进行考核,然后把被考核的人员名单和结果交给主管干部的副书记。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案例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案例
曾培炎国务院原副总理董建华全国政协副主席蒋正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唐家璇原国务委员徐匡迪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刘遵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魏礼群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案例
推进部门预算加速公开三公消费
政府行政成本过高已是有目共睹了,它挤占公共 事业财政支出,减少了财政对经济建设支持的力 度。据调查政府行政成本过高主要是:接待费用、 招商考察(差旅)费用、车辆费用过高。这三大 费用约占整个政府行政成本的40—50%,而真正 规范这些费用后其约占整个政府行政成本的10— 20%,这样,一年可平均节约30%左右政府行政 成本。一个乡级政府一年可节约几百万元,一个 县级政府一年可节约几千万元,一个市级政府一 年可节约近亿元,全国一年可节约数千亿元。政 府行政成本过高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现行财政预算 与决算以及政府事业财政体制改革) 社会事业财政体制改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理事长: 理事长: 曾培炎 国务院原副总理 顾 问: 董建华 全国政协副主席 蒋正华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唐家璇 原国务委员 徐匡迪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执行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 执行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 王春正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 厉以宁 北京大学教授 刘遵义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张晓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陈 元 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蒋洁敏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 魏礼群 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常务副理事长: 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 冯国经 国际商会主席;卢瑞华 广东省原省长;刘华秋 中央外事办公室原主任;张 玉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国宝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 长;李荣融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徐荣凯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楼继伟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滕文生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戴 相龙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秘书长:魏建国 商务部原副部长 秘书长: 秘书长

行政职能案例1

行政职能案例1

非典事件与治道变革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政府的治理之道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职能得到迅速转变,政府行为越来越转向法制化,政府权力日益分散到经济、社会和基层政治结构,政府人事选拔任命和决策越来越民主化,政府运作逐渐透明化。

2002年秋冬之交开始,中国高层政治权力首次实现制度化交替,2003年春新一届政府正式执政,恰逢整个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高速发展时期,政治稳定,万象更新,社会到处充满了活力,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新政府踌躇满志,先制定各项工作的制度安排,然后开始针对性地逐项展开具体工作。

但不曾想,就在这一过程中,灾变出现了。

在已享受了20多年持续增长、刚开始过上较富裕体面生活的中国,开始出现全新的传染病:非典型肺炎。

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且致死率达到3%以上。

此病2002年11月在广东发现首个病例,到4月下旬,全国各地除了个别省份,都报告发现病例。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从公共政策角度来看,此病的爆发与广泛传播,与政策问题没有及时定位密切相关。

其原因有多方面,一是这种病本身是未知疾病,卫生部门需要掌握足够信息后才能了解其特征,确定新传染病的爆发模式,这是技术原因;二是改革开放20多年里,传染病防疫等公共卫生体系发展不健全,公共医疗体制等方面的社会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水平,也使得政府和社会未能及时掌握传染病发生、传播的情况;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职能从政治工作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直把经济增长和确保经济增长的社会政治稳定当作核心政策目标,一旦发生传染病等公共问题,政府本能反应是为了不影响经济增长,不影响旅游、商务活动,尽量淡化处理。

这使得各方面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疫情。

人们虽然通过手机短信、网络论坛和电子邮件了解到一些信息,但大多支离破碎,相互矛盾,无助于准确识别真相。

此病传播到香港和台湾地区、新加坡,尤其是加拿大和美国,这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注意,世界卫生组织应邀介入,各国政府和外国公司纷纷取消北京会议和旅游,并要求本国公民、留学生和非必要的使馆人员回国等等,这一切终于使非典问题演变成了变相的国际“制裁”。

依法行政经典案例分析

依法行政经典案例分析

依法行政经典案例分析篇一:依法行政案例教学依法行政案例教学今天,我们学习的专题是依法行政案例教学,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了解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国务院在,,,,年,月,,日颁布了《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信用、权责统一的要求,建设法治政府,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就是到,,,,年,要把我们的政府建设成法治政府,最终达到法治政府的理想状态。

现在离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还有四年的时间。

法治政府的理想状态,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要建设服务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高效政府。

下面,我们谈谈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行为要遵循合法性要求对于什么是合法性要求,它的含义比较简单,指的就是要合乎法律的规定,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界定政府职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当然是有限政府,那么,有限政府到底有限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对政府职能的界定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政府可以1说是全能政府、万能政府,不仅要管政治,执行政治职能,还要管经济、管生产、管分配,也管消费,事无巨细,全面、直接地管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不成功的,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文章中指出的,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

所以,在1988年,我们第一次提出来要转变政府职能,到了2002年,我们对政府职能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在 1会管理、公共服务,政府职能是明确了,但是,政府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促使我们在行政管理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到了2003年,我们颁布了行政许可法,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它规范了政府的行政许可行为,对于哪些领域的事项需要政府通过行政许可进行管理,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指出,通过下列方式能够予以规范的,可以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也就是说,政府在实施行政许可的时候,要遵循四个凡是:凡是老百姓能够自主决定的,凡是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凡是行业组织、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凡是政府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方式能够解决的,都可以不要行政许可,这一规定,大大减少了行政审批项目,使政府职能的界定更加科学、合理,从以上这些,我2们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职能的界定,从过去的万能政府到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到把政府职能界定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到行政许可法的出台,标志着我们对政府职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更加科学、合理的过程。

行政体制改革案例.doc

行政体制改革案例.doc

行政体制改革案例:回顾八次行政机构改革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受人民群众尊敬和拥戴的公共服务创新与治理完善的强有力政府,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研究讨论的前沿热点问题。

中国共产党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基于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此来推动中国的各项改革开放事业。

在此大的背景下,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重点突破的领域,被认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这是因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又连接政治体制改革,处于中心环节,可以把全面改革带动起来。

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受人民群众尊敬和拥戴的公共服务创新与治理完善的强有力政府,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研究讨论的前沿热点问题。

回顾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经验教训,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战略研究,探索创新思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改革。

前五次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进行的,从1993年开始的第六次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从改革的目标来看,正在进行的第八次改革目标更加明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适应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需要,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行政体制与政府机构改革,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一些问题,缓解了一些压力和矛盾,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有所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前五次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进行的,从1993年开始的第六次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从改革的目标来看,正在进行的第八次改革目标更加明确。

一、第一次行政机构改革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政务院(即国务院的前身),作为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体制改革案例:回顾八次行政机构改革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受人民群众尊敬和拥戴的公共服务创新与治理完善的强有力政府,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研究讨论的前沿热点问题。

中国共产党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基于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此来推动中国的各项改革开放事业。

在此大的背景下,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重点突破的领域,被认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这是因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又连接政治体制改革,处于中心环节,可以把全面改革带动起来。

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受人民群众尊敬和拥戴的公共服务创新与治理完善的强有力政府,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研究讨论的前沿热点问题。

回顾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经验教训,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战略研究,探索创新思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改革。

前五次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进行的,从1993年开始的第六次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从改革的目标来看,正在进行的第八次改革目标更加明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适应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需要,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行政体制与政府机构改革,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一些问题,缓解了一些压力和矛盾,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有所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前五次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进行的,从1993年开始的第六次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从改革的目标来看,正在进行的第八次改革目标更加明确。

一、第一次行政机构改革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政务院(即国务院的前身),作为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

政务院设置了35个工作部门,管理国家行政工作。

1952年,中国开始转向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国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便从1952年底开始,因为从1953年起要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计划中的大型建设项目,而地方缺乏组织管理能力,故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

与此相适应,政务院的部门由35个增加到42个。

其中经济部门增加到22个。

这样,从1949年到1952年,三年的时间内,机构数净增百分之20%。

这是一次小膨胀。

1954年,为了加强中央对经济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加强省、市、自治区的领导,撤销了各大区行政委员会。

同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国务院,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国务院设立部委机构35个、直属机构20个、办公机构八个以及秘书厅共64个部门。

这是一次较大的膨胀。

1955年和1956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和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整个经济工作的领导,国务院对所属机构做了较大调整。

调整后的国务院,由64个职能部门增加到81个。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趋向单一化,国家直接计划的领域增多,同时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迅速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体制中集权过多,统得过死,国家行政机构臃肿庞大,办事效率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逐渐突出出来。

同时,机构的膨胀造成中央高度集权,地方失去了自主权,纷纷抱怨,要求中央放权。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们不能像前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于是,从1958年开始,中央向地方下放了由中央集中管理的企业和事业单位。

国务院所属机构也进行了精简合并,经济管理部门由50个减为36个。

二、第二、三次行政机构改革1959年的精简由于受大跃进等“左”的干扰,引发了中央宏观失控的问题。

这一点,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有所察觉。

1959年7月2日,他在谈到体制问题时讲:“现在有些半无政府主义。

四权过去下放多了一些、快了一些,造成混乱,应该强调一个统一领导,中央集权。

下放的权力要适当收回。

对下放要适当控制,反对半无政府主义。

”按照毛泽东的这个意见,从1960年起,中央重新强调集中统一。

1961年,为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原来撤销的机构又相继恢复,而且又增设了新的部门。

至1965年底,国务院已有79个工作部门,成为建国以后第二次高峰。

其中经济部门的变化最大,数目由36个增加到53个。

与此同时,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二级机关进行了两次比较集中的干部精简运动。

第一次是1960年7月至1961年9月,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机关。

这次干部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对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同时进行精简。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机构方面,中央各部门司局级机关减少15%,事业单位减少26%;行政机关精简16000余人,事业单位精简65000余人。

第二次精简从1962年2月至1964年,范围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中央国家机关在1961年精简的基础上,又精简了10000人。

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1960年至1965年,第三次改革,精简干部810000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冲击,陷入了动乱之中,处于停顿和半停顿的状况。

国务院根据毛泽东指示的,把鞍钢下放给辽宁省的精神和《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的精神,要求各部门在1970年内把绝大多数直属企事业单位下放给地方管理。

同时,又在进行所谓“斗、批、改”中,大量裁并原有的政府机构和下放工作人员。

1970年底,国务院工作部门只设置了32个,其中包括划归军委办事组管理的国防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机械工业部,划归总参谋部、空军、海军领导的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国家海洋局以及划归“中央文革小组”和中央对外联络部领导的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局、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等13个部门。

这样,国务院实际只领导了19个部门。

三、第四次行政机构改革1971年以后,国务院开始整顿陷入崩溃状态的国民经济,从而恢复了一些工作部门。

1975年1月,召开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周恩来总理在向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我国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设想。

同时,中央决定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国务院工作,对工业、交通、文化、教育、科技等系统进行全面整顿。

在这种形势之下,四届人大通过决议,批准国务院恢复建立部、委等52个机构。

1976年10月,我国结束了十年动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任务繁重。

国务院为了恢复国家行政机关正常工作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在1977年至1981年五年中,先后恢复和增设了48个工作部门,其中,在三中全会前后,即1978、1979两年恢复、增设38个。

这些机构属于恢复的,将近一半。

新增设的主要有对对外开放加强领导的综合性委员会。

有些行业为了建立条条管理系统,设立若干总局,加强司法和计划生育工作。

到1981年底共设100个工作部门,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1982年,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已定,经济调整取得很大成绩,改革的重点工作有了进展,特别是农村改革成效显著。

在安定团结的局面日益巩固的形势下,国务院为了改变部门林立、机构臃肿、层次重叠、工作扯皮、效率极低的状况,以便更有效地领导经济建设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决定进行机构改革。

根据重叠的机构撤销,业务相近的机构合并的原则,撤委并部,大大减少直属机构。

经过改革,部委减为43个,直属机构减为15个,办公机构减为3个,国务院共设置61个部门。

四、第五次行政机构改革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不久,1983年和1984年,增设了审计署、国家安全部和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原由国家经济委员会领导的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共增设了4个部门。

到1984年底,国务院工作部门共65个。

由于各项工作的开展,机构又出现增多,截至1986年底,国务院工作部门共设置72个。

1986年夏,邓小平反复提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认为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非搞不可。

为了适应政治体制改革和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87年中央成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围绕政治体制改革制订方案。

1988年4月9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这次机构改革,提出了要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具有中国特色,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的长远目标,以及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当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转变职能,精干机构,精简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逐步理顺政府同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减少政府机构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增强宏观调控职能,初步改变机构设置不合理和行政效率低下的状况。

按照这个改革方案,适当裁减一些专业管理部门,完善一些综合和行业管理机构,国务院原有机构72个,第五次改革后调整为65个。

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1989年春夏之后,进一步的改革暂停下来。

1988年的机构改革,到头来成了旧体制的又一次回归。

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的工作部门膨胀至86个之多,地方党政部门平均数,省级达70多个、地区达50多个、城市达65个、县级达45个。

1991年末,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人员达到920万人,当年全国行政管理开支达370多亿元,加上事业费,共支出1400多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百分之37%。

五、第六次行政机构改革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作出了“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决策,并提出从1993年开始三年内基本完成机构改革。

在解释这次机构改革方案时,当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罗干说:这次机构改革和以往机构改革的不同,就是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改革的目标……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这次改革方案中引人注目的,一是综合经济部门中组建了国家经贸委,以“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中重大问题的协调”,二是专业经济部门的改革被分为三类,其中一类由政府部门改为经济实体,另两类改为行业总会。

改革后,国务院部委和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由86个减为59个。

非常设机构由85个减到30个。

原有机关行政编制36700人,改革后核定为29200人,精简达20%。

其后,改革继续在省市地方政府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