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辨伪成就述论

合集下载

论戴震的治诗方式及其成就

论戴震的治诗方式及其成就

论戴震的治诗方式及其成就孙改芳【摘要】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Qing Dynasty features with the textology. Dai Zhen is a master of textology in Qing Dynasty. Dai Zhen's study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was based on profound knowledge and precise judgment. He pioneered phonological achievement of the same meaning the same consonants, the ancient Chinese phonetic, inspire and guide the research of later generations. Dai Zhen's academic pursuits become a generation of academic thoughts, and his scholarly approach also influence on the academic orientation of scholars in Qing dynasty.%清代经学主要以考据学为特征,戴震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专家。

戴震治诗主要通过博考百家,识断精审,从而取得同位同声通义、假借等开创性的音韵成就,启发引导了后人的研究。

戴震的学术追求成为一代学术思潮,同时他的治学方式也影响了清代学术走向。

【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107-109)【关键词】戴震;治诗;成就【作者】孙改芳【作者单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2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清代经学主要以考据学为特征。

论戴震散文的论辩技巧

论戴震散文的论辩技巧
论 戴 震 散 文 的 论 辩 技 巧
0刘 莉
摘 要:戴震是清代著名皖派经学大师,他的文章具有强烈的论辩 色彩与批判精神。戴震散 文的论辩技巧主要表
现为三点:首先 ,以重释儒家经典的方式实现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其次 ,引述对方论据 、观点进行推理 ,得出荒
谬 的结论,从 而证明对方观点的虚妄性;再次,善用譬喻 ,善于将抽 象的道理具体化。
申、推 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归纳 ,最 终建 立 起 了 自己的哲 学 体 系 。他 认 为程
《 原善》、 《 孟子字义疏证》 、 《 答彭进士允初书》、 《 与 朱 之徒 “ 古圣 哲 既远 ,治 经之 士 ,莫 能综 贯 , 习所 见 闻 , 去
惧 某书》等一系列颇具论辩色彩 的文章。他公开声明 自己的哲 积 非 成 是 ” , 自 己重 释 经 典 的 目的 就 是 “ 学 者 蔽 以异 趣
关键词:戴震 散文 论辩技巧
戴 震 ( 73 1 7 ),字 慎修 ,又字 东原 , 安徽 徽 州休 威地位,依附儒家经典阐释 自己的哲学观念 ,易为读书人接 1 2— 7 7
宁隆阜人,皖派经学大师 ,清代著名思想家 ,考据学家。他
受;另一方面,戴震若将论辩重心放在 自己的一家之言上,
出生于小 商贩 家庭 , 四十岁 中举人,晚年 ,经 由纪昀等推 以一 己之 力 对 抗 依托 于 儒家 经 典 的程 朱 理 学 ,必 将 冒天 下 之
荐 , 出任 四 库全 书 纂 修官 。戴 震不 仅 是汉 学名 流 , 于天 文 、 算 学 、地 理亦 甚 精 通 。他 不 仅在 文 字 训诂 等 领 域取 得 了重 大 大不 韪 ,而 且 ,这 种 论 辩 首先 就 不存 在 平 等 的前 提 。故 而 , 戴震 借助 其 深 厚 的训 诂 学 、文 字 学 、音 韵 学功 底 ,从重 释 儒

5戴震在朴学上的成就

5戴震在朴学上的成就

戴震在朴学上的成就范松 10应化 21007031011朴学思潮发端于清初,经过百余年的酝酿,迄乾嘉年间达至鼎盛,其间,惠栋与戴震的贡献尤著,经他们创立的学术与学派,非但占领了当时的学坛高地,而且还成为朴学思潮的引领,颉颃前行,声势阔然。

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

在中国经学史上,清代徽派朴学被称为皖派、皖学,皖学创始于江永而成于戴震。

皖派的出现,是清代汉学发展达到高峰期的标志,也最终宣告了兴于宋、固于元、盛于明的新安理学作为一个学派的寥落。

戴震是徽州朴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在批判程朱理学方面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戴震,字慎修,一字东原,号杲溪。

安徽休宁人。

出身徽州小商贾之家,乾隆举人,屡考进士不中,后纂修《四库全书》,殿试赐同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少时勤学好问,成年后,对经学、天文、历算、地理、音韵、训诂等都有深入研究,为18 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考据学大师及“徽派朴学”集大成者。

戴震幼从塾学,遍览诸经及小学之书。

自十七岁时即有志闻道,已尔精通《十三经注疏》,“谓当先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以通六经之语言。

考诸篆书,由《说文》以观古圣人制作本始。

更念《尔雅》为承学津筏,又殚心其书,旁推交勘,尽得古画古义古音声。

有一字不准六书,一解不贯群经,即无稽者不信,不信者必反复参证而后即安。

”自言曰:“余于疏不尽记,经、注则无不能背诵也。

”至二十岁,在郡城紫阳书院从师徽派朴学的创始人江永,与程瑶田、金榜、郑牧、汪肇龙、方矩等同学于歙县西溪不疏园,学问益进。

其后至京师,与王鸣盛、钱大昕、朱筠、纪昀、卢文绍、王昶、惠栋等知名学者交往,共同研讨学问。

此外常与洪朴、洪榜兄弟等相与交游。

戴震的周围聚积了诸多良师益友,他们之间学术方面的切磋探讨对其学识建树大有俾益,并使他得以与当时考据学的主流相往还。

戴震生平无嗜好,惟喜读书,博闻强记,于小学、经学、哲学、天文、数学、机械、历史、地理都有研究。

浅论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

浅论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

浅论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清代学术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继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之后的又一个学术发展高峰。

考察这一前后相续的学术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学术发展的内在脉络。

清代学术是在扬弃宋明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新的时代风气的学术类型。

通观清代学术,可以将其大体上分成康雍初期、乾嘉中期和道咸以降这样三个阶段。

其中乾嘉中期的学术是清代学术的全盛期,也是最能代表清代学术成就和特点的发展阶段。

而在乾嘉学术之中,乾嘉朴学最盛。

因此,学界常以“朴学”代称乾嘉学术或清代学术。

①乾嘉朴学纠谬考辨,注重证据的治学方法和特质,奠定了朴学的坚实基础。

清代大师辈出,各领风骚。

可以说没有乾嘉朴学就没有清代学术的盛大成就。

梁启超对清代学术有一总体评价,“康雍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

”一各“精”字,凸显了乾嘉学术的总体特点。

乾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派别,即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吴派以其“不问真不真,惟问汉不汉”的之学宗旨,笃守“汉学”壁垒,因其盲从、偏好,排斥异己的态度,在“精”字上不及皖派。

戴震曾言:“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有名之见,其蔽有二:非掊击以自表暴,即依傍昔贤以骥尾,无鄙陋之心,而失与之等。

”②“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此种学术精神,实为一科学求真之精神也。

故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

③本文试通过对戴震学术成就及其特点的考察,窥测乾嘉学术成就及特点之一二。

戴震(1723——1777),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

少聪慧,“就传读书,过目成诵”,幼时一段佳事常被人引用。

私塾先生教授《大学》章句,念及又经一章,戴震便问先生:“此何以知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先生答:“此子朱子云尔。

”又问:“朱子何时人?”先生答:“南宋时人。

”复问:“曾子何时人。

戴震文献学著作述评

戴震文献学著作述评

戴震文献学著作述评余国庆中文提要:戴震是乾嘉时代考据学“皖派”朴学大师,一生著述宏富。

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就戴氏在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天算学以及参修《四库全书》等方面的成就作出述评。

高度评价他在传统经学、文字学、《水经注》整理等方面的卓越见解。

关键词:戴震文献学徽学戴震(1724~1777),清安徽休宁人,字慎修,一字东原,号杲溪。

一生著述宏富,其著作有《尚书义考》二卷、《毛诗补传》二十六卷、《毛郑诗考正》四卷、《杲溪诗经补注》二卷、《中庸补注》一卷、《深衣解》一卷、《石经补字正非》四卷、《经考》五卷、《经考附录》七卷、《经雅》五卷、《方言疏证》十三卷、《续方言手稿》二卷、《声类表》十卷、《声韵考》四卷、《屈原赋注初稿》三卷、《屈原赋注》十二卷、《原象》一卷、《续天文略》一卷、《水地记初稿》五卷、《水地记》一卷、《水经考次》一卷、《句股割圜记》三卷、《策算》一卷、《九章算术订讹补图》九卷、《五经算术考证》一卷、《考工记图》二卷、《原善》三卷、《孟子私淑录》三卷、《绪言》三卷、《孟子字义疏证》三卷、《东原文集》十二卷、《算学初稿四种》一册、《戴东原先生文》一册、《戴氏杂录》一册、《与段茂堂十一札》一册、《补遗》一册。

他还参修《汾州府志》和《汾阳县志》。

此外,《四库全书》天算类提要也出自戴震之手。

戴震对于传统经学、小学、哲学、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深刻研究,而尤专精于小学、数学、地理,是考据派中“皖派”重要人物。

他精通古音,提出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首创阴阳入对转理论。

他治经学,旁及名物训诂,从训诂入手探讨古书义理;他对于古代名物考释也有创获,在考据学方面卓然成一代大师。

他治经宗汉学,重证据而不轻信,实事求是,不主一家。

晚年,他精研哲学,以考证、训诂阐发哲理,建立了戴氏哲学体系。

下面就其一生文献学重要著作作约略的介绍。

一、经学部分《经考》,五卷。

是戴震早年读经时所写的札记,亦即经学考证,它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记经文及各家注疏,然后于卷中或卷末加“按语”,从“按语”可看出戴氏的思想观点,知识论方法,以书本知识为领域的实事求是研究法。

戴震

戴震

戴震(1724——1777),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

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属屯溪)人。

进士,曾任纂修、翰林院庶吉士之职。

在哲学上,他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本原,阴阳、五行、道都是物质性的气。

认为理是事物的条理,是事物的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理就在事物之中,“理化气中”。

他还认为宇宙是气化流行的总过程,“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天地之化”,通过耳目鼻口之官接触外物,心就能发现外物的规则,致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考察研究,只有经过观察和分析,才能认识事物的道理。

他还提出“光照说”,认为心之认识如同火光照物,光小照得近,光大照得远,这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直观的反映论。

在伦理思想方面,认为人“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之为人”。

他主张要区别欲与私的界限,认为私是“欲之失”,不能“因私而咎欲”。

要“理存乎欲”,使人的自然情欲得到合理的满足,而不能只“存理灭欲”。

他还提出“以情洁情”的主张,反对道学家的伪善,“以理杀人”。

一生著作很多,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考据、哲学等多方面内容。

有《戴震文集》(中华书局版,1980)、《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0)等。

针对当时对汉儒传注株守笃信的学术倾向,提出“志乎闻道”的为学宗旨,主张寓义理于考证,在对儒家经典的训诂中去求义理。

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及《答彭进士允初书》等,批判宋明以来程朱陆王之学,集中阐明其哲学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提出了“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的见解。

认为理就是条理,而宋明理学家的所谓理,不同于儒家经典中的理。

指出:“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

”抨击程朱“以理为气之主宰”是“诬圣乱经”。

痛斥宋明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是“适成忍而残杀之具”,是“以理杀人”。

与之针锋相对,他提出了“欲,其物;理,其则也”的命题,认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

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

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

浅论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清代学术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继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之后的又一个学术发展高峰。

考察这一前后相续的学术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学术发展的内在脉络。

清代学术是在扬弃宋明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新的时代风气的学术类型。

通观清代学术,可以将其大体上分成康雍初期、乾嘉中期和道咸以降这样三个阶段。

其中乾嘉中期的学术是清代学术的全盛期,也是最能代表清代学术成就和特点的发展阶段。

而在乾嘉学术之中,乾嘉朴学最盛。

因此,学界常以“朴学”代称乾嘉学术或清代学术。

①乾嘉朴学纠谬考辨,注重证据的治学方法和特质,奠定了朴学的坚实基础。

清代大师辈出,各领风骚。

可以说没有乾嘉朴学就没有清代学术的盛大成就。

梁启超对清代学术有一总体评价,“康雍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

”一各“精”字,凸显了乾嘉学术的总体特点。

乾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派别,即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吴派以其“不问真不真,惟问汉不汉”的之学宗旨,笃守“汉学”壁垒,因其盲从、偏好,排斥异己的态度,在“精”字上不及皖派。

戴震曾言:“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有名之见,其蔽有二:非掊击以自表暴,即依傍昔贤以骥尾,无鄙陋之心,而失与之等。

”②“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此种学术精神,实为一科学求真之精神也。

故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

③本文试通过对戴震学术成就及其特点的考察,窥测乾嘉学术成就及特点之一二。

戴震(1723——1777),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

少聪慧,“就传读书,过目成诵”,幼时一段佳事常被人引用。

私塾先生教授《大学》章句,念及又经一章,戴震便问先生:“此何以知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先生答:“此子朱子云尔。

”又问:“朱子何时人?”先生答:“南宋时人。

”复问:“曾子何时人。

戴震的历史文献学成就

戴震的历史文献学成就

戴震的历史文献学成就石开玉【摘要】戴震是清代著名考据大师.他创立考据原则,训释大量古籍,提出新音韵说,校定《水经注》,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许多古籍,编撰了许多方志并独创出新的方志理论.【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06(028)003【总页数】3页(P68-70)【关键词】戴震;文献;历史文献学【作者】石开玉【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杂志社,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1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前期著名思想家、考据学家。

他一生著述丰富,对我国古代典籍有深入的研究,在古文献的考据原则、训诂、音韵、校订、辑佚以及地方史志文献的修撰方面,都有巨大成就,为我国历史文献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戴震自幼好读诗书,力学多思。

“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

”[1](P13198)到十六、七岁时,便能研精注疏,“性强记,《十三经》注,能举其辞无遗。

”[2]20多岁时即有著述问世。

少时的博闻强记,为其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清代是我国古代考据学的鼎盛时期。

清初顾炎武、阎若璩开始深入、精确地考证古书、古文字,至乾嘉时形成全面考证学高潮。

学者们搜集大量资料,对古代经典作综合深入分析,不臆断,不制造伪证,对古书和古代典制能纠正前人之误,得出较正确认识。

戴震即是一位中坚人物和巨擘。

他研读经典,并确定科学的文献考证方法:其一为循序渐进、取得理解原则。

他指出,考证的一般方法,由文字入手再研讨古书,进而理解典籍的古义。

“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

”[3](P370)其二为实事求是对待资料原则。

他不迷信古人,不崇拜某一家一派,而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文献史料。

《清史稿》记载他“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

”[1](P13198)戴震本人也曾说:“《毛诗》误用《尔雅》者甚多,先儒言《尔雅》,往往取诸《毛诗》,非也。

简述戴震的辨伪成就

简述戴震的辨伪成就

简述戴震的辨伪成就戴震是清代引领一时学术风尚的考据学大师,治学注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古人作伪之书能够博综群籍,参互考证,使伪者自出,真者自存,充分体现出“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的治学风格,其态度和方法对于后来学者有着深刻影响。

古籍整理必须以辩求真伪为工作基础,如果凭借的资料有问题,那么研究出来的问题也随之而出现问题。

我国古书辨伪历史悠久,历史上因辨伪而留名的学者大多都有自己的辨伪特殊方法。

然而戴震辨伪的实践观点至今却无人能及。

首先戴震辨伪是在引经据史的基础上,经过严密的考究对其进行修补订正。

他考证是极其细心,辨伪存真又能对古书随时修正。

然而辨伪却不是那么容易,这要结合众多史书资料,仔细考察其真伪,去其伪存其真。

戴震在四库馆期间对所接触到的许多古书首先条别参证,辨明真伪,对所校官书从撰人名氏、著述时代、著录传授、思想渊源、材料来源、原书文体等方面综合考辨,这体现出辨伪方法的高明和见解的审慎。

戴震治学主张淹博、识断、精审,精深贯通于小学礼制,天算舆地,以为治经之用。

对于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时代出现的托名之作,既能考明是非,又能适当采用。

戴氏辨伪别异多随处而论,言简意明,不作长篇大论。

学术研究最紧要处在于实事求是,伪书虽然不是假托的某时某人所作,但其中所保存下来的古代资料,于今亦有非常之价值。

实际上,戴震在辨伪的同时就已充分认识和利用伪书,于汉唐以前的伪书,戴氏能以正确态度重视其中的史料价值。

辨别伪书应实事求是,而正确地利用伪书也是实事求是,戴震能在辨伪的同时又用伪书以为相应之考证,正是其治学求是的体现。

戴震力辨《小尔雅》之伪而又能加以利用,以同时代之资料证明同时代之问题,今天看来是完全正确的思想方法。

戴氏虽辨伪,却能以客观的态度和历史的眼光对待之,非如有些学者,一知是伪书,便完全弃之不用,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失却公正、客观、求是的态度。

戴氏既能认识到伪书消极的一面,又能从积极方面寻其有益之用,真正体现出能够识其本而明其用,“空所依傍”,“不以己自蔽”的精神。

戴震的古籍版本学成就

戴震的古籍版本学成就

戴震的古籍版本学成就石开玉【摘要】戴震是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大师.在古籍版本学方面,他注重研究《诗经》《尚书》《方言》等古籍的不同版本,并形成了推崇文献善本、不迷信宋本、集众本择善而从、利用古籍的版式行款来考订文献、辨明古籍版本的源流变迁来校勘古书的思想与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40)001【总页数】6页(P27-32)【关键词】戴震;古籍;古籍版本学【作者】石开玉【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教研部,安徽芜湖 2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9古籍版本指同一古书在编辑、传抄、刻印、装帧、流传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主要有抄写本和刻印本。

古书版本优劣杂陈,治文献考据学应选择可靠的版本,否则容易受误本之欺。

古籍校勘有对校、他校、本校、理校四种方法,其中对校是最基本的方法。

对校的前提是广备同一书的各种版本,在考清版本源流后,确定底本和校本。

作为清代乾嘉皖派考据大师,戴震在进行古文献整理时,注重研究古籍版本,并阐述了一些古籍版本学思想,探讨了一些古籍版本学的方法,在古籍版本学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一、戴震的古籍版本学思想与方法(一)推崇文献古本、善本文献版本越古,所记载的内容越接近事实,杂乱臆改和倒衍讹脱现象越少,其真实程度、可信程度也就越高,所以古本、善本比近世多次传抄的抄写本的史料价值要大得多。

宋、元时期的版本,由于流布较稀少,加上传抄、刻印次数少,讹错谬误较少,因此宋版、元版古籍一般都是珍籍善本。

对此,戴震在多年的古籍整理实践中,也有这种认识:“书,年代略旧,便有些子好处。

”[1]清代学者多通晓古籍版本学,广备众本、精选珍本,作为考据的重要前提。

戴震也是如此,他在对古籍的考证、校勘时,多方搜集异本并精心挑选善本为底本,以纠正讹舛、订正错漏。

如他在早年校勘《大戴礼记》时,共搜集到五种版本(宋本一,元、明本四),对其中的宋本,戴震更为珍视,将之作为最重要的底本,再比对其它四个版本而互相校对。

徽州文化题目答案

徽州文化题目答案

徽州文化1徽州文化的内涵由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内容要素四个部分构成。

正确答案:√2如果简单一点说的话,所谓徽州文化就是指宋代以来“一府七县”的徽州人所创造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的总称。

正确答案:×3徽州文化的主体要素是徽州人。

正确答案:√4徽州文化的内容要素是以物质、制度精神和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又有()的典型文化。

A、区域性、丰富性B、区域性、独特性C、区域性、普遍性D、独特性、普遍性正确答案:C5徽州文化的空间要素是徽州本土。

正确答案:×1徽州文化的总体特点,一言以蔽之:博大精深。

正确答案:√2徽州文化的三大特点指的是丰富性、独特性、普遍性性。

正确答案:×3徽州地处偏僻山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最多时不超过百万。

A、一B、二C、三D、四正确答案:A4徽州文化流派纷呈,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徽派版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最高成就,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是宋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具有典型标本研究价值。

正确答案:√5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之称。

A、海滨邹鲁B、东南邹鲁C、岭海名邦D、文献名邦正确答案:B1在徽州文化形成之前,经历了江南越文化、山越文化和新安文化三个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些文化特别是山越文化,虽然与后来的徽州文化有质的不同,但为后来的徽州文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铺垫和催生作用,它们无疑是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正确答案:×2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改为徽州,从此进入徽州时代,徽州文化的时代随之到来。

A、宣州B、抚州C、歙州D、青州正确答案:C3徽州文化在进入元代以后,继续得到曲折发展。

正确答案:√4明代中叶以后,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在全国崛起,并在嘉靖和()之间得到繁盛发展。

A、万历B、隆庆C、泰昌D、天启正确答案:A5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徽州本土数十万份徽州文书的被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被誉为“继汉晋简帛、甲骨文、敦煌文献、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华历史文化的第五大重要发现”。

戴震在朴学上的成就

戴震在朴学上的成就

简述答:徽派朴学始于江永而成于戴震,戴震是徽州朴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在批判程朱理学方面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戴震每一字必求其义,一字之义,必本诸六书,贯群经以为定诂。

他以考据训诂为主要治学方法,但又并不囿于汉儒,而是从实求真,不主一家。

在中国经学史无前例,清代徽派朴学被称为皖派,皖派经学和皖学。

他创造性地构建阐发了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并融会贯通于声韵训诂、名物制度、经籍考证、天算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都成就斐然卓越。

戴震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代宗师。

朴学思潮发端于清初,经过百余年的酝酿,迄乾嘉年间达至鼎盛,史称:乾嘉中兴。

其间,惠栋与戴震的贡献尤著,经他们创立的学术与学派,非但占领了当时的学坛高地,而且还成为朴学思潮的引领,颉颃前行,声势阔然。

这一好局的构筑,来之不易,学术上的相争相融、得失互补就是一个关键的成因。

过去纵论朴学伟业,学界“共推惠、戴”,其实,戴震的贡献应在惠栋之上。

一、惠学之得失惠学结珠于江南吴地,功成于“惠氏三世”,故亦称“三惠之学”。

其发端于惠栋的祖父惠周惕,中继于周惕之子惠士奇,自周惕之孙惠栋而大放异彩。

惠学对朴学思潮的发展贡献卓著,具体而言,做成了四件大事:一是峻立汉学家法,开启了汉学时代。

从思想史的角度审视,峻立汉学家法使清代学术上了一个台阶,它既衔接了朴学先导大师以及汉学先驱们的反宋学传统;同时又抬升了朴学的规格,使启蒙期“粗引端绪”、“研究之漏略者不一而足”的缺陷得到纠正,改变了汉宋芜杂、规法不严的混沌状况,为朴学自主成军、出一宗派,继而占领全学界奠定了基础。

二是使经学研究从革命性的辨伪转向建设性的求真。

1/ 1。

翁方纲《苏诗补注》的文献价值与注释成就

翁方纲《苏诗补注》的文献价值与注释成就

翁方纲《苏诗补注》的文献价值与注释成就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又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人。

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至内阁学士。

生平可见《清史列传》、《翁覃溪先生年谱》等。

一翁方纲的学术特长与《苏诗补注》成书过程(一)翁方纲的学术特长及著作1.经学翁方纲生活在乾嘉时期,平生精研经术。

他认为:“考订之学,以衷于义理为主,其嗜博、嗜琐、嗜异、矜己者,非也。

” [1 ]翁方纲论经学,无汉宋门户之见,而调停其中。

同时代学者中,钱载与戴震有过激烈的争论。

戴震之学,宗于汉儒,强调训诂、名物考证。

钱载宗宋学,诋之为“破碎大道”。

《清史列传·翁方纲传》记录他对此的评论:“诂训、名物,岂可目为破碎?考订、诂训,然后能讲义理也。

钱戴之争,究以戴说为正。

然戴谓圣人之道,必由典故、名物得之,此却不尽然。

” [2 ]可见,翁方纲的态度最为持平公正。

翁方纲的经学著作有《论语附记》、《孟子附记》、《诗附记》、《书附记》、《礼附记》。

他又校正朱彝尊的《经义考》,合为《经义考补正》12卷,此外还著有《礼经目次》、《春秋分年系传表》、《十三经注疏姓氏》、《通志堂经解》目录各一卷。

2.书法与金石学翁方纲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并称为四大书家,其书初学颜真卿,后学欧阳询,隶书仿史晨、韩敕诸碑。

翁方纲又是著名的金石学家,尝取东汉熹平石经残字12段,勒于南昌学宫。

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引张维屏《听松庐文钞》,称其“于金石谱录书画碑版之学,尤能剖析毫芒,如肉贯串。

” [3 ]著有《两汉金石记》22卷、《粤东金石录》12卷、《苏米斋兰亭考》8卷、《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

3.诗歌创作与诗学主张翁方纲一生存诗六千余篇,辑为《复初堂诗集》70卷,又著《复初斋文集》35卷。

于诗文创作之外,又撰《石洲诗话》8卷、《苏诗补注》8卷。

翁方纲论诗,认为王士祯力主“神韵”之说,虽然超妙,但其弊处往往流于空调,因此拈出“肌理”二字,欲以实救虚。

徐道彬的徽学贡献

徐道彬的徽学贡献

戴震研究的集大成者——徐道彬先生的徽学研究贡献徐道彬,男,汉族, 1966年12月生,文学博士。

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大型学术研究丛刊《徽学》编辑部主任,历史文献学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字学、古文献学、学术思想史。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中国训诂学会会员、安徽省徽学学会理事、安徽省朱子学会理事、安徽省黄山文化书院理事。

曾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整理研究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并参与了教育部人文基地重大课题研究等;2006年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5年在韩国国学振兴院从事文献整理及研究,回国后继续此项研究工作;2007年与韩国全南大学进行学术合作研究;2008—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

在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著作《戴震考据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近50万字,系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丛刊之一。

并参与了安徽省社科资助项目《徽学百题》和《徽州文化史》的研究和撰述工作。

主持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项目《戴震屈赋研究》和《徽州朴学方法论研究》。

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整理研究项目《戴震考据学研究》、《四书古人典林》校点。

主持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乾嘉时期苏皖地区考据学风研究》。

负责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课题《新安学术史研究》的子项目《戴东原学术论稿》的撰述。

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传统职业变迁与明清人口流动研究》的研究。

一戴震考据学的研究徐道彬先生对徽学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徽州人物戴震的研究。

对清代学术大师戴东原的学术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既总结了戴氏的学术成就,也探索了戴氏的治学途径,特别是对戴氏治学方法作了详尽的分析和归纳,对今天的古文献研究和徽学研究者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戴震(1724-1777)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

字东原,安徽休宁人。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百科全书式学者戴震的学术成就戴震的学问文章冠绝一世,当时学者莫不赞羡称道。

然而戴震的科举考试道路却崎岖坎坷。

29岁考上秀才,40岁才中举人,其后六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最后经特批参加殿试才获得同进士出身。

这中间的悲苦辛酸、对戴震的精神打击与折磨可想而知。

旧时读书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谋取一官半职,才能保证衣食无忧,否则就要长期忍受贫困清寒之苦。

戴震就是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为谋生而冲风冒雪南北奔波。

戴震科举不中,不是因为戴震不会写文章,恰恰是因为戴震文章写的太好,学问太大,部分也是由于主考官平庸浅薄,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人才。

戴震年纪轻轻就满腹经纶,少年时学习古文,选取《史记》《项羽本纪》等十篇,皆密密细字,评其结构、用意、用笔之妙。

戴震文章风格纯朴高古。

每写文章,下笔立成,洋洋洒洒,旁征博引,在戴震是自然而然,厚积薄发,但对才疏学浅之人则如读天书,往往不知所云。

戴震年轻时学写科举文章,穷幽极渺,每有所作,意既奥曲,辞復超远,浅学读之茫如,或相与非笑之。

读不懂戴震的文章,反过来却笑戴震不会写文章。

只有深见卓识者可达其深妙之旨。

同族戴长源戴瀚就是其中之一。

他读了戴震的文章大加嗟赏,几乎推举为当世第一人。

淳安方楘如先生也深识戴震,他一见戴震文,就大为折服,并自叹不如。

有同学认为其中有几句文字不通(说明读书不多),方先生一一指出某句出于某经某史,因言其名意之精,同学张口结舌,骇叹不已,由此知道戴震不是不能写文章,而是能写一手好文章。

相传戴震参加秀才考试的题目是《乡人傩》三字,戴震为文旁征博引,考证详明,主考官虽然欣赏其文,但看到戴震引用材料故实幽眇难寻,怀疑是抄袭,但承蒙主考官网开一面,放戴震通过了。

发榜后当面向戴震提出质疑。

戴震历举所出,如数家珍,考官大为激赏,赠给戴震衣冠。

由此可见,戴震参加科举考试屡屡落第,责任可能主要在考官。

戴震为人耿介,不愿攀附权贵,37岁那年在北京参加乡试,考官想要戴震投在他门下,按说这是戴震进入官场人际关系网的好机会,但戴震不为所动,结果,尽管戴震已名重京师,但考官竟以戴震的考卷“不知避忌”将其弃置一边。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六:清代朴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六:清代朴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六:清代朴学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有清一代,是国学全面总结的阶段,三百年学术精博而又深广,分量重而价值高。

清代学术汲取晚明学术游谈心性、空疏误国的惨痛教训,以求真务实的考据之学为主导,考据、义理、辞章相结合,形成质朴实在的学风,因而清代学术被称为“朴学”或“实学”。

汉代经学尤其是古文经学重诂训的实证学风在清代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扬,故清代学术又被称为“汉学”。

梁启超认为:该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还有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1]1644年,清兵入关,中原大地开始了新一轮的政权更迭,进入了异族统治汉族的时代。

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满清统治者,为了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了笼络与牵制并举的政策。

一方面,推行汉化政策,沿袭明制,开科取士,重用博儒,网罗天下人才,开馆修明史,校理历代典籍,编纂《四库全书》,使民族矛盾渐趋缓和,满清政权逐步得到汉族知识分子的认同。

另一方面,严格控制社会舆论,禁锢自由思想,大兴文字狱,杜绝一切对满清统治不利的思想和言行,最大限度地限制汉族知识分子的主观思考。

社会环境的变换,促使传统学术在清代发生重大转向,众多学者只能埋头整理、发掘历代流传下来的典籍,考据之风大炽,成为清代国学的主流。

清代国学的形态,以经学考据为中心,考据之风渐次衍及众多学科。

经学方面,又以汉学为主、宋学为次,以古文经为主、今文经为辅。

顺治、康熙两朝是清代国学初兴时期,也是学术范式的创制时期,“清初三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开风气之先。

乾隆、嘉庆两朝,考据之学遍行,虽在不同地域和师承的基础上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学术支派,但总体精神相似,形成了声势浩大、成果辉煌的“乾嘉学派”,标志着国学的鼎盛期。

道光朝以后,清代国学发展到了第三期,其特征为今文经学的兴起,融合外来新学,以及出土文献的研究。

同时,清代后期也是国学走向衰落的时期。

一、清初学风的转变与朴学范式的建立明代王阳明心学的出现,纠正了宋代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的偏颇,形成晚明长于思辨的学术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震辨伪成就述论作者:徐道彬摘要:戴震是清代引领一时学术风尚的考据学大师,治学注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古人作伪之书能够博综群籍,参互考证,使伪者自出,真者自存,充分体现出“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的治学风格,其态度和方法对于后来学者有着深刻影响。

然而,关于戴震在辨伪方面的实践及观点,至今无人提及。

本文从实例出发,略述戴氏在辨伪方面的成就。

关键词:戴震;考据学;辨伪成就;影响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7)01-0077-04古籍整理与研究必须以辨伪求真为基础工作,如果凭借的资料实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之而伪,研究工作便算白费了。

古书辨伪的历史很悠久,宋代学者疑古最勇,辨伪之书多,但主观臆断亦多;清人辨别古书真伪的方法和态度,较之前代审慎而周密。

他们一方面崇尚古学,另一方面又善于辨伪,治学以实事求是为本,以信而有征为据,此中尤以戴震为代表。

戴震治学重视辨章学术,考订真伪,对古人作伪之书和原为真书而被后人妄疑者,皆能博考参证,使伪者自出,真者自存,覃思精勘,深究本源,以达辨伪存真之效。

从戴震的辨伪实践和观点里,能充分体现出“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 [1](6P373)的为学风格,是则正之,非则驳之,此种治学态度和方法对于后来学者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戴氏在辨伪方面的实践及观点至今无人提及。

本文从实例出发,略述其在辨伪方面的成绩和影响。

一、承继前修,补证考伪清儒辨伪杰出者当首推阎若璩,其《古文尚书疏证》引经据史,考证周密。

后续补证者,有惠栋《古文尚书考》、戴震《尚书义考》、程廷祚《晚书订疑》,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等接续证伪,使伪古文《尚书》已成定谳。

戴震《尚书义考》虽为考证疏义之作,然于辨伪之事多有涉足,可以补证阎氏不足。

如《尧典》:“帝曰:我其试哉”,戴氏《尚书义考》案:“‘我其试哉’之上,孔颖达云:‘马、郑、王本说此经皆无“帝曰”’,《史记》于此作“尧曰吾其试哉”,东晋所出之古文《尚书》,殆因《史记》之文加之耳。

”[1](1P68)戴氏以马、郑、王本之言与《史记》所载对校,推定伪古文《尚书》“因《史记》之文加之”。

东晋所出古文不明史实,故而沿袭致误,露出作伪马脚。

又同书卷一“平章百姓,百姓照明”下,戴案:“百姓之称,周时犹不指民,而谓唐虞时即以指民,非也。

‘罔咈百姓’,语见伪古文,不足引以相证。

” [1](1P29)戴氏由上古典制考证的角度,指出“百姓”在上古时不称民众,而为“百官”之名。

伪古文不明古义,显为误用。

此条辨伪又见于《毛郑诗考正·天保》,云:“韦昭注《国语》云:‘百姓,百官有世功者’。

又云:‘百姓,百官也。

官有世功,受氏姓也。

’凡经传言百姓,皆此义。

惟东晋梅赜奏上之《古文尚书》谓庶民为百姓,与伏生所传二十八篇中异指。

” [1](1P617)此处虽为补证《尚书义考》,也为阎氏辨伪加一力证。

戴氏于古文《尚书》辨伪极为留心,考证古书中随时指正。

如《水地记初稿·济水》中评《水经注》:“今济水重源,出温城西北平地”下,戴注:“北魏时,济水源为轵县境,当云出轵县西北平地。

东晋《古文尚书》孔传云:‘泉源为沇,流去为济’。

郦道元殆袭其文欤?孔冲远《义疏》云:‘见今济水所出,在温之西北七十余里’。

” [1](4P224)同卷又于《水经》“菏泽水自泽别,东入于泗”下,戴注:“《汉志》山阳郡湖陵下云:‘《禹贡》浮于泗、淮(戴按:当作淮、泗)通于河(戴按:当作菏),水在南’。

许叔重《说文解字》菏字下云:‘菏水在山阳湖陵南,《禹贡》“浮淮、泗,达于菏”。

’今《禹贡》及《汉书》‘菏’皆转写讹作‘河’。

惟《说文》足资证实。

东晋《古文尚书》孔传曰:‘菏泽在湖陵’,袭叔重之言。

菏泽水者,以为泽之所在,谬矣。

” [1](4P236)此二例分别从温城与轵县的地名辨析,以及菏与河的文字考证来考察伪古文作伪行迹。

戴氏所言对东晋《古文尚书》的继续辨伪又提供了有力证据。

《经考附录》是戴震研治群经的心得体会,其中也有对伪《古文尚书》考论的文字,间有卓见按语,颇得其正。

如《经考附录·赝孔安国书传》云:“孔冲远引《晋书》言,梅赜所上孔氏《古文》出于郑冲。

必当时赜进书饰辞,而史录之,非实能考得其源流也。

至以为王肃似私见《古文》,而阎百诗证之为作伪者窃王肃,是固然矣。

钱编修晓征尝与予论及此,疑《古文尚书》乃肃私为之,故东晋始出。

肃未见《逸书》十六篇,乃博采传记所引《书》辞,为伪书二十五篇,假托于孔氏而为之传,其意欲以证己之言,而难郑。

盖即伪作《孔子家语》之故智耳。

非王肃无此淹博,亦不能如此善摹古也。

肃既自为今文作解,又为伪《古文》书传,使后人得之,惊服其解之精确,与古人合。

《家语》、《古文尚书》皆肃伪本。

其近理处,摹古处,及有时背道处,俱相类。

斯言似得其实。

” [1](2P466)戴震曾与钱大昕共论东晋《古文尚书》为王肃伪作,批评孔疏未能“考得其源流”,肯定阎氏辨伪之功。

同时又客观公允地评价王肃“淹博”、“善摹古”,采摭经注,多存古义而时有“与古人合”者,指斥其未见逸书十六篇而博采他书引《书》之语,“有时背道”,文过饰非,有明显作伪之痕。

《经考附录》所论伪《尚书》,多为摘引前人辨伪之言,取舍之间已见其意,并在《古文尚书》的许多伪篇目上冠以“赝”字,以示己意,如《赝大禹谟》、《赝五子之歌》、《赝胤征》、《赝仲虺之诰》、《赝汤诰》、《赝伊训》、《赝太甲三篇》、《赝咸有一德》、《赝太誓三篇》、《赝武成》、《赝旅獒》、《赝微子之命》、《赝蔡仲之命》、《赝周官》、《赝君陈》、《赝毕命》、《赝冏命》、《赝孔安国序》、《赝序所言坟典丘索》、《赝序所言科斗书》、《赝序所言篇卷》、《赝序所言会国有巫蛊事》、《赝孔安国书传》、《赝书传所言水道地名》、《隶古赝书》、《赝朝鲜日本尚书》等,皆采摭前修,引申触类之说,或将阎若璩、冯景、梅鷟、姚际恒、王应麟、顾炎武、朱熹、叶适、朱彝尊之论参互考校,排比钩稽,而其意自明;或间加案语,曲致其思,所引所论多匡谬正讹,必有依据。

如《隶古赝书》一条引晁公武、王应麟语之后,云:“郭忠恕既定《古文尚书》并《释文》,而又存其字于《汗简》中,以六书之义考之不合,殆好奇所至,伪托之前人也。

梅赜所上孔氏《古文》,且属伪作,况又因其书,而傅会为隶古者乎?” [1](2P470)又如《赝胤征》引阎氏语而又详加补证云:“《左氏传》引《夏书》‘辰不集于房’。

而东晋《古文尚书》加‘季秋月朔’者,由误解‘房’字,且傅会《月令》:‘季秋之月,日在房’之文。

不知虞夏时,季秋日在箕尾之间,食不得在房也。

《月令》乃周未日躔所在,校虞夏差及一次,阎百诗推九月日食在氐末,五月在东井,亦未计岁差而云然。

杜元凯注:‘房,舍也’最确。

‘房’,犹皆火房也之房。

” [1](2P432)戴氏从考证上古天文历法的变化情况切入,认为鲁太史引以为正阳之月孟夏,而东晋《古文尚书》系之季秋,因误释“房”字而露出破绽。

阎氏于此亦未深考,戴氏继事易工,于阎氏《尚书》辨伪又添一证。

戴氏辨伪极重证据,未尝率尔立论,常云:“凡立言者,慎之又慎,有疑则阙,毋凿说,毋改经,其斯为今日读书之法律与。

” [1](2P327)“非周察而得其实,不敢以为言;非精心于稽古,不敢轻笔之书。

” [1](6P466)针对前人为逞私臆而改经作伪之迹,戴氏皆细加辨析,如《经考附录·孔子家语》题下附记:“今则王肃赝本。

”并引《汉志》认为《孔子家语》二十七卷。

师古以为非当时所有之《家语》。

又引马昭、郎瑛以为王肃伪作之言相证。

戴氏在《家语赝本袭大戴记》中云:“《大戴礼记》多同《家语》者,《家语》出于王肃窃取是书为之。

史绳祖引《公冠篇》‘陛下显离先帝之光耀’,已下俱为成王冠辞。

盖读书不审章句,遂加讥评。

书中明言:‘考昭冠辞’。

而史氏误连成王冠辞读之,何也?此误要不始于绳祖,王肃窜改《大戴记》及诸书以为《家语》,已并章句不辨矣。

《家语》袭《大戴》,非《大戴》袭《家语》。

就此一条,亦其明证。

而史氏乃曰:‘当以《家语》为正’,岂不谬哉”。

[1](2P544)此段文字较为完整地出现在《四库全书总目·孔子家语》条,由此也可推测《孔子家语提要》也为戴氏所作。

戴震之后的孙志祖《家语疏证》、范家相《家语证讹》承前人之说,把《孔子家语》是王肃所伪作的公案定谳了。

戴震在四库馆期间对所接触到的许多古书首先条别参证,辨明真伪,对所校官书从撰人名氏、著述时代、著录传授、思想渊源、材料来源、原书文体等方面综合考辨,体现出辨伪方法的高明和见解的审慎。

如《仪礼释宫》,有言为朱熹所作,戴氏辨析云:“考《朱子大全集》亦载其文,与此大略相同,惟无序引。

《宋中兴艺文志》称朱子当与之校定《礼》书,疑朱子固尝录如圭是篇。

而集朱子之文者,遂疑为朱子所撰,取以入集,犹苏轼书刘禹锡语题姜秀课册,遂误编入轼集耳。

观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于《乡饮酒礼》‘荐出自左房’,《聘礼》‘负右房’,皆但存贾疏,与是篇所言不同,是亦不出朱子之一证也。

” [1](6P622)戴氏从著录传授和思想渊源考察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中所释二段文字与《仪礼释宫》释言不同,证其不为朱子作,推测为汇录朱子文集者误入朱子集中,如此类事情前代亦不乏例证。

戴氏慧眼独具,辨析精当,情理俱宜。

二、辨伪用伪,启发后学戴震治学主张淹博、识断、精审,精深贯通于小学礼制,天算舆地,以为治经之用。

对于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时代出现的托名之作,既能考明是非,又能适当采用。

如《续天文略》云:“世所传《甘石星经》,出于后人伪托。

其积古已来,由略而详者,《天官书》集其大成。

篇内云:‘汉之为天数者,星则唐都,气则王朔,占岁则魏鲜’。

又自序云:‘谈为太史公,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

’然则迁述《天官》,即所谓唐都分其天部者也,虽兼存占气、占岁之说,而以星为本。

” [1](4P45)《甘石星经》旧题汉甘公、石申撰,实为后人伪托之书,撰人名氏及时代皆不明,内容不及《史记·天官书》。

尤其对于象《步天歌》之类伪书,因不明其时其人,故用之于考证汉历则为用非其时,言而无信。

《中国伪书综考》就此事论云:“宋以后称它为《甘石星经》,但该书有唐代地名,而且有巫咸氏的星官。

因此它与战国、西汉所流传的原著完全是两回事了。

”“《步天歌》首创把整个天空分三垣二十八宿,共三十一个天区,每区包含多少不等的星官和星数。

此区分法和《晋书·天文志》以及《隋书·天文志》完全不同,而与宋代以后的天文书大体相同。

” [2](P621)戴氏见闻既博,辨别尤精,得一书必推求本原,稽核伪谬,其说也多为今人所接受。

戴氏辨伪别异多随处而论,言简意明,不作长篇大论。

如《策算》一书以数学考据方法研究历法时差问题,认为后汉所用为《四分历》,而《史记·历书》中的《历术甲子篇》与《四分历》相同,便推论今《史记》之文也有伪托司马迁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