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戴震的治诗方式及其成就

合集下载

论述戴震的主要思想

论述戴震的主要思想

论述戴震的主要思想、着作及其影响一主要思想教育思想: 1,但却,“人虽有智有愚”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素质是有差别的,但只是“等差凡几”。

所以他强调人只要通过学习,虽愚也可以“极而至“而智愚之甚远者盖鲜”“大致相近”,。

“虽愚必明”乎圣人之神明”。

他认为愚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加之以学,则日近于智”,。

因此,他强调“君子慎习而贵学”“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他认为学生首当通经,这是学问的根本,他说:”以适于化理。

在学习方法上,戴震反对死记硬背或生吞活肃的“食而不化”的办法,认为“食而不化”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

因此,他主张自学自得。

“其得于学,不以人蔽已,不以已自蔽,不为一时之此外,戴震反对沽名而学。

他说:”认为为学者不应为了表现自己而挟击前人,也不应依傍过去人物,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作前人的尾巴;不应以先入之见为主,也不应私智穿凿附会。

凡此都是说要注重独立思考。

而独立思考又必须“实事求是,不主一家”哲学思想2“执义理而后能考核”的学术思想,既反对程朱理学空谈义他提出过“由故训以明义理”、理的虚玄无物,又反对乾嘉考据的矫枉过正。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他坚持“气化即道”的宇宙观,谓:”也就是说,阴阳五行永不停息的运动构成了道的“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

”并且说:道。

.真实内容。

、“生生者”与“生生而条理者”以及“自然”他重新梳理了“化之原”与“化之流”、“变,“本然”的关系,认为宇宙生命及其变化的源头是“仁”,“仁”是“生生者”“必然”、。

换言之,人道本于性,而人性源于天道;天道固,即“理”化之流”是“生生之条理者”“天无不善,人道、人性自然也就无不善;人的生命价值与宇宙生命的意义就融汇于于是,人合一”的境界:基于本然之德,归于必然之常,以全其自然之顺。

“就事求理”主要理学思想,可分为以下四种:?的自然观。

“气化即道,理到气中”“理欲统一”的伦理观。

的认识论。

“自然人性论”,训诂学思想3“因声而知义”等训诂学主张。

穿越两千年的共鸣_戴震_屈原赋注_成因管见

穿越两千年的共鸣_戴震_屈原赋注_成因管见

151

大者 , 为 孟子字义疏 证 一书 , 此正人心 之要。 # 又 说 : ∀ 今人 无论正 邪 , 尽 以意见 误名之 曰理而 祸斯 民 , 故 疏 证 不得不作# 。故章学诚深刻地理解戴震说 : ∀ 戴震生雍正末 & &发愤著 原善 、 孟子字义疏证 , 专务平恕 , 为逆民诉上天# 。这里举一反例 , 那就是嘉庆年间私淑戴震的哲学家焦循 , 曾经摹仿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 试著 论语通释 , 正是因为缺少戴震的胆识而未成功。因此屈戴精神 的承传可以说前有古人 , 后有来者。 其次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 , 屈 原张扬 个性、 人性的 求索精 神在戴 震身上 的体现。∀ 屈 平疾 王之不 聪 也 , 谗诌之蔽明也 , 邪曲之害虫也 , 方正之不容也 , 故忧愁 幽思而作 离骚 。 #∀ 屈 平之作 离骚 , 盖自怨 生也。 # 司马迁对 离骚 的创作动因在于∀ 疾# 、 ∀ 怨# 的理解 , 准确地揭示出屈原精神最重要的底蕴。戴震一生 , 充满坎 坷 , 使他对屈子及其作品充满了感情和理解 , 其认识和观点甚于司马迁。且看他的一段批注 : ∀ 惟党人之偷乐兮 , 路幽昧以险隘 , 岂余身之惮殃兮 , 恐皇舆之败绩# 。戴震批注 : ∀ 君之疏 己 , 皆由党人 , 故 先入党人 , 通篇反复言此 , 不敢怼君也# 。 ∀ 忽奔走以先后兮 , 及前王之踵武。荃不 察余中 情兮 , 反信谗 而 出 , 又祗云信谗 , 立言婉曲之至。 # 旧注未敢言怨恨国君的 , 而戴震敢言 , 引 惜诵 说∀ 国君不可依 靠# 这 里显然继承 晚明以来 的早期启蒙 思 想。黄宗羲 原君 曾 说 : ∀ 天下 之大害者 , ∃ 君% 而已矣 ! 向使无君 , 人各得 自私也。 # 屈原赋注 中戴 震强烈 谴 责∀ 君# , 与黄宗羲痛斥∀ 君# 何等相象 ! 黄 明夷待访录 一直是禁书 , 戴震写∀ 君不可恃# 一类的话 , 在乾 雍年间 是何等危险。顾炎武曾以为读屈赋有确立人格的作用 , 人格不立 , 一切学 问皆成废 话 , 并认 为忌圆滑 , 行方 严 是要紧的。他说 : ∀ 读 屈子 离骚 之篇 , 乃知尧舜所以行出乎人者以其耿介。同乎流俗 , 合乎污世 , 则不 可与入 尧舜之道矣。 # 而在雍乾年间注释 楚辞 是凶多吉少的事 , 一是屈 原亡国破家的哀痛 , 二是楚王的昏庸 , 都极易 惹出是非来。戴震恰恰在此时著 屈原赋注 , 其桀然不驯、 苏世独立的人格及蕴藏于胸中的深意不言而自明。 况且∀ 创作有寄托# 在整个清代 , 尤其清前半期 , 可谓呼声 高炽 , 蜚 声文坛。明清 楚辞三之大 家之一的 王夫之 , 其生平事迹 学界相当熟悉 , 他是崇祯 ( 1642) 举人 。清 兵入关 南侵 , 在民族 生死存 亡之危 急关头 , 他投 袂奋起 , 组织衡山义军抗清 , 失败后 , 又入南明王政府继续抗清。但王夫之没有料到 , 即使国难当头 , 民族危亡之际 , 一 个偏于南方隅角的小朝廷居然还党争内讧不已。王夫之险 遭迫害 , 辗转于湘 西、 郴 州、 永州 等地 , 后愤而潜 入 深山 , 闭门著书三十多年 , 清王朝多次礼聘 , 均被坚决拒 绝 , 表现出令人叹服的民族气节 , 他的 楚辞通释 所以 取得很高成就 , 主要就在于王夫之的亡国之痛、 黍离之悲 深寓其中。而三 大家中另 外一位蒋骥 , 其 山带阁 注 楚辞后序 云 : ∀ 甲午 ( 康熙五十三年 , 即 1714) , 游京师 , 有睹是书者 , 窃议曰 : 方今文教大行 , 苟从事经籍理学及 诗章算术 , 皆可立致青紫。顾穷年毕精为此凶衰不详之 书奚取焉。 # 在康熙的专制之时 , 蒋弃功名富贵 , 冒险著 此∀ 凶衰不祥# 之书 , 没有一种深沉的民族情感寄 寓其中是不 可能的。蒋、 戴所处的 社会现状 相同。只要结 合 上述写作背景 , 联系戴氏生年思想 , 其 赋注 寄寓的戴之深意还是不难体会的。段玉裁曾评价此时的戴震云 : ∀ 盖先生之处困而亨如此。 # 一个∀ 亨# 字 , 昂 扬挺拔 , 不 为愁苦堕 其志 , 不为 富贵易其 节 , 活现出 戴震 的早年 之 志。所以 , 尽管戴氏身世经历不如屈子之艰辛 , 其愁苦类之 , 通过 笺释屈赋 , 他找到了自己个性的张扬处 , 感情 的渲泄口。与 离骚 的∀ 盖自怨生# 一样体现了作者的抗争意识。 更为重要的是 , 以治经闻道为业的戴震 , 当时无官无职 , 甚至一 日三餐都难 以为继 , 居然闭户 累月给屈 赋 作注。在该书刻版刊行之时 , 他还亲命胞弟专程将书稿 呈送学士卢文 弓 召, 约请为序。晚年在四库馆校书时 , 又 一直为该书未能被收入 四库全书 而深感遗憾 , 戴对屈 赋的撰注 , 印行与存传如此热忱和郑重 , 已不限于学者 对其著作的自我珍爱之情 , 正如前文所述 , 戴氏对屈子∀ 三至纯# 的评说及对屈作∀ 二十五篇之书 , 盖经之亚# 的 认定 , 再充分不过地表现了戴对屈原的推崇敬 仰程度。另有一事也表明屈原及其作品在戴心目中地位非同寻 常 , 可备一说。戴震不喜欢使用别号 , 这与其它的许多学者名人多不同。段玉裁说 : ∀ 先生不随俗为号 , 天下人 称东原先生而已# 。但戴震生前用过一个别号 , 两枚闲章。别号是∀ 茸荷散 人# , 其中∀ 茸荷# 一 词取自 湘夫人 ∀ 茸之兮荷盖# 一句的缩略。闲章是∀ 恐修名之不立# 与∀ 白玉兮 为镇 , 疏 石兰兮为 芳# 二 枚 , 这明 显取自 离骚 与 湘夫人 中的成句 , 根据现有资料可以肯定 , 戴氏一生用 过的别号仅 此一个 , 闲章仅此 二枚 , 而它们竟全 部 取材、 取意于屈原作品 , 它不很值得令人玩味吗 ? ( 下转 184 页 ) 怒。 # 戴批 曰 : 说到君 便住 , 若 因党人 带

戴震辨伪成就述论

戴震辨伪成就述论

戴震辨伪成就述论作者:徐道彬摘要:戴震是清代引领一时学术风尚的考据学大师,治学注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古人作伪之书能够博综群籍,参互考证,使伪者自出,真者自存,充分体现出“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的治学风格,其态度和方法对于后来学者有着深刻影响。

然而,关于戴震在辨伪方面的实践及观点,至今无人提及。

本文从实例出发,略述戴氏在辨伪方面的成就。

关键词:戴震;考据学;辨伪成就;影响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7)01-0077-04古籍整理与研究必须以辨伪求真为基础工作,如果凭借的资料实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之而伪,研究工作便算白费了。

古书辨伪的历史很悠久,宋代学者疑古最勇,辨伪之书多,但主观臆断亦多;清人辨别古书真伪的方法和态度,较之前代审慎而周密。

他们一方面崇尚古学,另一方面又善于辨伪,治学以实事求是为本,以信而有征为据,此中尤以戴震为代表。

戴震治学重视辨章学术,考订真伪,对古人作伪之书和原为真书而被后人妄疑者,皆能博考参证,使伪者自出,真者自存,覃思精勘,深究本源,以达辨伪存真之效。

从戴震的辨伪实践和观点里,能充分体现出“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 [1](6P373)的为学风格,是则正之,非则驳之,此种治学态度和方法对于后来学者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戴氏在辨伪方面的实践及观点至今无人提及。

本文从实例出发,略述其在辨伪方面的成绩和影响。

一、承继前修,补证考伪清儒辨伪杰出者当首推阎若璩,其《古文尚书疏证》引经据史,考证周密。

后续补证者,有惠栋《古文尚书考》、戴震《尚书义考》、程廷祚《晚书订疑》,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等接续证伪,使伪古文《尚书》已成定谳。

戴震《尚书义考》虽为考证疏义之作,然于辨伪之事多有涉足,可以补证阎氏不足。

如《尧典》:“帝曰:我其试哉”,戴氏《尚书义考》案:“‘我其试哉’之上,孔颖达云:‘马、郑、王本说此经皆无“帝曰”’,《史记》于此作“尧曰吾其试哉”,东晋所出之古文《尚书》,殆因《史记》之文加之耳。

戴震(清考据学家,思想家)

戴震(清考据学家,思想家)

戴震(清考据学家,思想家)戴震(1723——1777),字慎修,⼀字东原,号杲溪。

安徽休宁⼈。

出⾝徽州⼩商贾之家,乾隆举⼈,屡考进⼠不中,后纂修《四库全书》,殿试赐同进⼠,任翰林院庶吉⼠。

少时勤学好问,成年后,对经学、天⽂、历算、地理、⾳韵、训诂等都有深⼊研究,为18 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考据学⼤师及“徽派朴学”集⼤成者。

戴震幼从塾学,遍览诸经及⼩学之书。

⾃⼗七岁时即有志闻道,已尔精通《⼗三经注疏》,“谓当先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以通六经之语⾔。

考诸篆书,由《说⽂》以观古圣⼈制作本始。

更念《尔雅》为承学津筏,⼜殚⼼其书,旁推交勘,尽得古画古义古⾳声。

有⼀字不准六书,⼀解不贯群经,即⽆稽者不信,不信者必反复参证⽽后即安。

”(⽀伟成《清代朴学⼤师列传》)⾃⾔⽈:“余于疏不尽记,经、注则⽆不能背诵也。

”⾄⼆⼗岁,在郡城紫阳书院从师徽派朴学的创始⼈江永,与程瑶⽥、⾦榜、郑牧、汪肇龙、⽅矩等同学于歙县西溪不疏园,学问益进。

其后⾄京师,与王鸣盛、钱⼤昕、朱筠、纪昀、卢⽂绍、王昶、惠栋等知名学者交往,共同研讨学问。

此外常与洪朴、洪榜兄弟等相与交游。

戴震的周围聚积了诸多良师益友,他们之间学术⽅⾯的切磋探讨对其学识建树⼤有俾益,并使他得以与当时考据学的主流相往还。

戴震⽣平⽆嗜好,惟喜读书,博闻强记,于⼩学、经学、哲学、天⽂、数学、机械、历史、地理都有研究。

戴震治学志存闻道,领域⼴博,有着强烈的经世⾊彩,从考据出发⽽⼜不囿于考据,在考据的基础上阐发义理,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

戴震在⼩学研究⽅⾯始终贯穿着⼀种既注重汉学师承⼜锐意创新的精神,以“精专”为最⾼的学术追求,“贵精专不贵博,与其知⼗⽽皆⾮真,不若知⼀⽽为真”,开乾嘉朴学精专学术风尚,发明六书“四体⼆⽤”说,提出声转说,作“转语”以补“尔雅”、“⽅⾔”、“释名”之缺,阐释“训诂声⾳,相为表⾥”的训诂原理和“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证之”的⾳义互证⽅法,主张以字考经,以经考义,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训诂与校雠密切联系。

浅论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

浅论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

浅论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清代学术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继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之后的又一个学术发展高峰。

考察这一前后相续的学术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学术发展的内在脉络。

清代学术是在扬弃宋明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新的时代风气的学术类型。

通观清代学术,可以将其大体上分成康雍初期、乾嘉中期和道咸以降这样三个阶段。

其中乾嘉中期的学术是清代学术的全盛期,也是最能代表清代学术成就和特点的发展阶段。

而在乾嘉学术之中,乾嘉朴学最盛。

因此,学界常以“朴学”代称乾嘉学术或清代学术。

①乾嘉朴学纠谬考辨,注重证据的治学方法和特质,奠定了朴学的坚实基础。

清代大师辈出,各领风骚。

可以说没有乾嘉朴学就没有清代学术的盛大成就。

梁启超对清代学术有一总体评价,“康雍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

”一各“精”字,凸显了乾嘉学术的总体特点。

乾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派别,即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吴派以其“不问真不真,惟问汉不汉”的之学宗旨,笃守“汉学”壁垒,因其盲从、偏好,排斥异己的态度,在“精”字上不及皖派。

戴震曾言:“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有名之见,其蔽有二:非掊击以自表暴,即依傍昔贤以骥尾,无鄙陋之心,而失与之等。

”②“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此种学术精神,实为一科学求真之精神也。

故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

③本文试通过对戴震学术成就及其特点的考察,窥测乾嘉学术成就及特点之一二。

戴震(1723——1777),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

少聪慧,“就传读书,过目成诵”,幼时一段佳事常被人引用。

私塾先生教授《大学》章句,念及又经一章,戴震便问先生:“此何以知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先生答:“此子朱子云尔。

”又问:“朱子何时人?”先生答:“南宋时人。

”复问:“曾子何时人。

戴震文献学著作述评

戴震文献学著作述评

戴震文献学著作述评余国庆中文提要:戴震是乾嘉时代考据学“皖派”朴学大师,一生著述宏富。

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就戴氏在经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天算学以及参修《四库全书》等方面的成就作出述评。

高度评价他在传统经学、文字学、《水经注》整理等方面的卓越见解。

关键词:戴震文献学徽学戴震(1724~1777),清安徽休宁人,字慎修,一字东原,号杲溪。

一生著述宏富,其著作有《尚书义考》二卷、《毛诗补传》二十六卷、《毛郑诗考正》四卷、《杲溪诗经补注》二卷、《中庸补注》一卷、《深衣解》一卷、《石经补字正非》四卷、《经考》五卷、《经考附录》七卷、《经雅》五卷、《方言疏证》十三卷、《续方言手稿》二卷、《声类表》十卷、《声韵考》四卷、《屈原赋注初稿》三卷、《屈原赋注》十二卷、《原象》一卷、《续天文略》一卷、《水地记初稿》五卷、《水地记》一卷、《水经考次》一卷、《句股割圜记》三卷、《策算》一卷、《九章算术订讹补图》九卷、《五经算术考证》一卷、《考工记图》二卷、《原善》三卷、《孟子私淑录》三卷、《绪言》三卷、《孟子字义疏证》三卷、《东原文集》十二卷、《算学初稿四种》一册、《戴东原先生文》一册、《戴氏杂录》一册、《与段茂堂十一札》一册、《补遗》一册。

他还参修《汾州府志》和《汾阳县志》。

此外,《四库全书》天算类提要也出自戴震之手。

戴震对于传统经学、小学、哲学、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深刻研究,而尤专精于小学、数学、地理,是考据派中“皖派”重要人物。

他精通古音,提出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首创阴阳入对转理论。

他治经学,旁及名物训诂,从训诂入手探讨古书义理;他对于古代名物考释也有创获,在考据学方面卓然成一代大师。

他治经宗汉学,重证据而不轻信,实事求是,不主一家。

晚年,他精研哲学,以考证、训诂阐发哲理,建立了戴氏哲学体系。

下面就其一生文献学重要著作作约略的介绍。

一、经学部分《经考》,五卷。

是戴震早年读经时所写的札记,亦即经学考证,它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记经文及各家注疏,然后于卷中或卷末加“按语”,从“按语”可看出戴氏的思想观点,知识论方法,以书本知识为领域的实事求是研究法。

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

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

浅论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特点清代学术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继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之后的又一个学术发展高峰。

考察这一前后相续的学术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学术发展的内在脉络。

清代学术是在扬弃宋明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新的时代风气的学术类型。

通观清代学术,可以将其大体上分成康雍初期、乾嘉中期和道咸以降这样三个阶段。

其中乾嘉中期的学术是清代学术的全盛期,也是最能代表清代学术成就和特点的发展阶段。

而在乾嘉学术之中,乾嘉朴学最盛。

因此,学界常以“朴学”代称乾嘉学术或清代学术。

①乾嘉朴学纠谬考辨,注重证据的治学方法和特质,奠定了朴学的坚实基础。

清代大师辈出,各领风骚。

可以说没有乾嘉朴学就没有清代学术的盛大成就。

梁启超对清代学术有一总体评价,“康雍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

”一各“精”字,凸显了乾嘉学术的总体特点。

乾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派别,即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吴派以其“不问真不真,惟问汉不汉”的之学宗旨,笃守“汉学”壁垒,因其盲从、偏好,排斥异己的态度,在“精”字上不及皖派。

戴震曾言:“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有名之见,其蔽有二:非掊击以自表暴,即依傍昔贤以骥尾,无鄙陋之心,而失与之等。

”②“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此种学术精神,实为一科学求真之精神也。

故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

③本文试通过对戴震学术成就及其特点的考察,窥测乾嘉学术成就及特点之一二。

戴震(1723——1777),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

少聪慧,“就传读书,过目成诵”,幼时一段佳事常被人引用。

私塾先生教授《大学》章句,念及又经一章,戴震便问先生:“此何以知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先生答:“此子朱子云尔。

”又问:“朱子何时人?”先生答:“南宋时人。

”复问:“曾子何时人。

求真务实:戴震《诗经》研究特色

求真务实:戴震《诗经》研究特色

三易其稿 。 不 以 己 自 蔽
戴 震 以《 诗经 》 “ 三百 篇 皆忠 臣、 孝子、 贤妇 、 良 友 之言” l 3 1 ] 。 而精 心研究《 诗经 》 。他最 早 的《 诗经 》 研 究
著作是《 诗 补传 》 。据段 玉裁《 戴东 原年 谱 》 记载, 是 书 完成于 乾隆十八 年 , 戴震 时值三 十一 岁口 。戴震 于
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Vo 1 . 4 2, NO . 6 No ve m be r 。 20l 5
分, 卒达 于十分 , 于 是 认 为 定 理 而 主 张 之 。 其 不 能 至
十分者 , 或仍 存 为假 说 以俟 后 人 , 或 遂 自废弃 也 。凡
科 学家之 态度 , 固 当如是 也 。震 之此 论 , 实 从 甘苦 阅 历 得 来 。所 谓 昔 以为 直 而 今 见 其 曲 , 昔 以 为 平 而 今 见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6 — 0 1
基金项 目: 本 文 系 安 徽 省 教 育 厅 项 目“ 基 于 考 据 学 研 究 的 戴震 哲 学 思 想 性 质 考 察 ” ( S K2 0 1 3 B 0 3 9 ) 的 阶段 性 成 果 之 一 。
作者简介 : 徐玲英( 1 9 7 2 一) , 女, 安徽无为人 , 文学博士 , 《 安徽大学学报 》 编辑部副 编审 , 研 究 方 向为 语 占文 字学 。
3125他认为之所以一部分变诗被定性为淫诗一是因为对孔子郑声淫的误读二是因为说诗者比拟春秋书乱臣贼子之法认为诗经存淫诗以识其国乱无政使后人知有所惩所以将本非男女之诗而说者亦以淫奔之情类之于是目其诗则为亵狎戏谑之秽言

戴震 清代皖学大师、启蒙哲学家

戴震 清代皖学大师、启蒙哲学家

戴震清代皖学大师、启蒙哲学家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一生著述甚多,后世汇为《戴氏遗书》刊行。

其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及《答彭进士允初书》等,集中阐明其哲学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只是在整个乾嘉时期,考据之学风靡朝野,戴震的义理之学一直未能引起学术界重视,他只是作为一个考据家而深为一时学者所推崇。

他的思想的精华还体现在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的抨击。

他视每个人为真实、独立的个体,并以此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诸如此类的论述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都十分流行。

这些思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平等要求,包含着启蒙思想的因素,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先声。

戴震其人戴震(1724年—1777年),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一字东原,二字慎修,号杲溪,汉族,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

18岁时,戴震因家境困难辍学,随父前往江西南丰,以贩布为生,其间曾一度在邵武设馆讲学。

20岁返乡,拜婺源名儒江永为师研究学术,并往南京族人戴瀚处学习八股时文。

28岁补县学诸生。

33岁避仇人而入京城,寄居徽州会馆,在艰苦的环境下钻研。

1762年考中举人。

其后六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思想观念与程朱理学不尽吻合,均未及第。

51岁时,经《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昀推荐,入《四库全书》馆为专职纂修官。

53岁被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职务。

不久,因为劳累过度而患病,又被庸医误诊,不幸病逝于北京崇文门西的范氏颖园。

灵柩由夫人率子运回故乡,葬于休宁县商山乡几山头前。

戴震其思学术研究中,戴震首先是以乾嘉考据之学大师著称于世的。

但与清代中叶其他经师钻故纸堆不同的是,戴震考据学的出发点在于有意识地继承并发扬顾炎武以来的学术传统,他提出过“由故训以明义理”、“执义理而后能考核”的学术思想,既反对程朱理学空谈义理的虚玄无物,又反对乾嘉考据的矫枉过正。

论戴震的《诗》学思想及治《诗》特点

论戴震的《诗》学思想及治《诗》特点
艺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 A N G S A N G
论戴震的 《 诗》 学思 想及治 《 诗 》 特点
蔺 文龙


戴震是清代研治《 诗经》 的大师, 也是乾隆《 诗经》 考据学趋 向繁荣的真正推动者。 他主张实
事求是 , 反对恪守汉儒之说 ; 应用文字、 音韵、 训诂考定诗 旨, 使研究方法更加科学; 他 归纳文理 , 反对缘
三十卷 、 朱鹤龄 的《 诗经通义》 十二卷两部研究《 诗经》 秋, 鲁、 宋、 卫、 陈、 蔡复伐郑 , 败郑徒兵 , 取其禾而还。 诗 的专著 。乾隆年问经学全盛 , 除戴震外 , 鲜有专治《 诗 何 以云 ‘ 不我 以归 ’ , ‘ 于 嗟 阔兮 ’ 也? 州 吁之后 六 十年 至
经》 者, 直 到嘉 庆 、 道光年间 , 才 有 陈奂 《 诗 毛 氏传 释 》 、 戴公 , 左氏云 ‘ 庐 于曹焉 ’ 。《 诗序》 亦云 ‘ 野处漕 邑焉 ’
胡承珙 《 毛诗后笺》 、 马瑞辰《 毛诗传通释》 三部新疏相 ‘ 露 于漕 邑焉 ’ 。 岂其 已城 也而 云然 ? 以是 知 《 州 吁》 事不 继 面世 , 所 以戴 震 的《 诗经》 研究 , 可 谓开 乾嘉 考 据学 派 审 , 信也。” 『 1 ] ( 卷 三 H 8 8 ) 对于《 诗序》 之说无法确定 , 但 又 研究《 诗经》 之先河 , 在清代《 诗经》 学史上 占据十分重 无充足的证据来否定《 序》 说时 , 往往采用疑而不定 的 要的地位。对戴震《 诗》 学思想及治《 诗》 特点的研究与 方法 。 关注 , 将有助于学者深入探讨清代《 诗经》 学发展 的基 2 . 在 治 学 方 法上 , 戴 震 主 张 由字 通 词 , 由词 通 道 。 本脉络 , 对寻觅乾嘉 《 诗经》 考据学嬗变的规 律有重要 他认 为 : “ 经 之至 者道 也 , 所 以 明道者其 词也 , 所 以成 词

浅评戴震的义理之学

浅评戴震的义理之学

浅评戴震的义理之学戴震首先继承了经顾炎武等人倡导、惠栋确立的汉学的治学宗旨,高度重视文字、音韵、训诂等基本功的重要性。

他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

” 又说:“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

宋儒讥训诂之学,轻语言文字,是犹渡江河而弃舟揖,欲登高而无阶梯也。

” 可见其对基础工具类学问的重视。

不过,由于清学的主体(考据学)大都属于形而下的学问,对学者的天分要求相对并不高,梁启超写道:“凡加入派中者,苟能忠实从事,不拘大小,而总可以有所成。

” 而形而上的学问才相对更需要天分,再加上人的普遍心理又希望别人认为其成就来自于天分而非勤奋,所以一些高才之士往往不满足于自己的学问一直停留在形而下的阶段,去研究些形而上的学问也是人之常情。

作为清学最杰出的代表,尽管戴震继承和发展了汉学的基本治学理念,并且在考据学领域建立了非凡成就,可是针对当时学术界开始普遍形成的重考据轻义理的局面,戴震坚持主张两者的结合。

他说:“言者辄曰:‘有汉儒经学,有宋儒经学,一主于故训,一主于理义。

’此诚震之大不解也者。

夫所谓理义,苟可以舍经而空凭胸臆,将人人凿空得之,奚有于经学之云乎哉?惟空凭胸臆之卒无当于贤人圣人之理义,然后求之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县隔也,然后求之故训。

故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理义明,而我心之所同然者,乃因之而明。

贤人圣人之理义非它,在乎典章制度者是也。

” 由此可见戴震认为固然不可离开考据空谈义理,可考据本身也存在着为义理之学服务的意义,所以戴震晚年最得意的著作并非其《声类表》、《声韵考》等考据之作,却是大谈义理的《孟子字义疏证》,这便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戴震首先斥责程朱理学导致的“后儒以理杀人”,把原因归为理学之理欲二分之说。

戴震说:“然则谓‘不出于正则出于邪,不出于邪则出于正’,可也;谓‘不出于理则出于欲,不出于欲则出于理’,不可也。

论述戴震的主要思想

论述戴震的主要思想

精心整理论述戴震的主要思想、着作及其影响一主要思想1教育思想: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素质是有差别的,但只是“等差凡几”,“人虽有智有愚”,但却“大致相近”,“而智愚之甚远者盖鲜”。

所以他强调人只要通过学习,虽愚也可以“极而至乎圣人之神明”。

他认为愚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加之以学,则日近于智”,“虽愚必明”。

因此,他强调“君子慎习而贵学”。

他认为学生首当通经,这是学问的根本,他说:“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以适于化理。

”在学习方法上,戴震反对死记硬背或生吞活肃的“食而不化”的办法,认为“食而不化”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

因此,他主张自学自得。

此外,戴震反对沽名而学。

他说:“其得于学,不以人蔽已,不以已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认为为学者不应为了表现自己而挟击前人,也不应依傍过去人物,作前人的尾巴;不应以先入之见为主,也不应私智穿凿附会。

凡此都是说要注重独立思考。

而独立思考又必须“实事求是,不主一家”。

2哲学思想他提出过“由故训以明义理”、“执义理而后能考核”的学术思想,既反对程朱理学空谈义理的虚玄无物,又反对乾嘉考据的矫枉过正。

他坚持“气化即道”的宇宙观,谓:“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并且说:“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

”也就是说,阴阳五行永不停息的运动构成了道的真实内容。

精心整理他重新梳理了“化之原”与“化之流”、“生生者”与“生生而条理者”以及“自然”、“必然”、“本然”的关系,认为宇宙生命及其变化的源头是“仁”,“仁”是“生生者”,“变化之流”是“生生之条理者”,即“理”。

换言之,人道本于性,而人性源于天道;天道固无不善,人道、人性自然也就无不善;于是,人的生命价值与宇宙生命的意义就融汇于“天人合一”的境界:基于本然之德,归于必然之常,以全其自然之顺。

主要理学思想,可分为以下四种:“气化即道,理到气中”?的自然观。

“就事求理”的认识论。

“自然人性论”。

“理欲统一”的伦理观。

戴震在朴学上的成就

戴震在朴学上的成就

简述答:徽派朴学始于江永而成于戴震,戴震是徽州朴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在批判程朱理学方面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戴震每一字必求其义,一字之义,必本诸六书,贯群经以为定诂。

他以考据训诂为主要治学方法,但又并不囿于汉儒,而是从实求真,不主一家。

在中国经学史无前例,清代徽派朴学被称为皖派,皖派经学和皖学。

他创造性地构建阐发了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并融会贯通于声韵训诂、名物制度、经籍考证、天算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都成就斐然卓越。

戴震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代宗师。

朴学思潮发端于清初,经过百余年的酝酿,迄乾嘉年间达至鼎盛,史称:乾嘉中兴。

其间,惠栋与戴震的贡献尤著,经他们创立的学术与学派,非但占领了当时的学坛高地,而且还成为朴学思潮的引领,颉颃前行,声势阔然。

这一好局的构筑,来之不易,学术上的相争相融、得失互补就是一个关键的成因。

过去纵论朴学伟业,学界“共推惠、戴”,其实,戴震的贡献应在惠栋之上。

一、惠学之得失惠学结珠于江南吴地,功成于“惠氏三世”,故亦称“三惠之学”。

其发端于惠栋的祖父惠周惕,中继于周惕之子惠士奇,自周惕之孙惠栋而大放异彩。

惠学对朴学思潮的发展贡献卓著,具体而言,做成了四件大事:一是峻立汉学家法,开启了汉学时代。

从思想史的角度审视,峻立汉学家法使清代学术上了一个台阶,它既衔接了朴学先导大师以及汉学先驱们的反宋学传统;同时又抬升了朴学的规格,使启蒙期“粗引端绪”、“研究之漏略者不一而足”的缺陷得到纠正,改变了汉宋芜杂、规法不严的混沌状况,为朴学自主成军、出一宗派,继而占领全学界奠定了基础。

二是使经学研究从革命性的辨伪转向建设性的求真。

1/ 1。

论戴震的诗经学

论戴震的诗经学

《 风》虽 有 贞淫 , 所 以 美 贞而 刺 淫 , 诗
则上之教 化 有 时 寝微 , 作 诗 者 犹欲 挽 救 而
于万一 , 《 》 贵也 , 三 百》 无邪 恩 故 诗 足 《 皆 也… … 司马 氏有 日 : 《 “ 国风 》 色而 不 淫 , 好 《 小雅》 诽 而 不 乱 。 又 日 : 《 百篇 》 怨 ” “三 ,
其 中 ,诗 之辞 不可 知 ” 由 “ ” 夺 ; 作 诗 之志 愈 “ , 志 定 “
不 可知 ” 又 由“ , 思无邪 ” 定夺 。可 见 , 思 无邪 ” “ 为戴
的一 晶莹 水滴 , 的诗 经 学 成果 主要 体 现 在治 诗 著 他 作 以及单篇 论文 中。戴震 治诗 著作 主要包 括早期 作
震 说诗宗 旨所 在 , 毛诗补传 ・ 对 “ 《 序》 思无 邪 ” 之语
又 细作 推衍 :
品《 毛诗补 传》、毛 郑 诗考 正 》 晚 期作 品《 溪 诗 《 与 呆 经补 注》, 过 , 于 《 诗 补 传 》 戴 震 治 诗 完 成 不 由 毛 是
稿, 最能体 现戴 震 的治诗方 法与 治诗 思想 , 并且 在 内 容上 与其 他 二 作 有 较 多 重 合 , 此本 文 主要 从 《 因 毛 诗补 传 》 方面来 试作 论述 。
维普资讯
南 昌 大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20 0 6拄
圣人 又播 其秽 言 于 万世 ; 是 可 以 考 见其 谓
国之 无 政 , 以 使 后 之 人 知 所 惩 , 以 与 可 可
郑 注《 乐记 》 桑 间 濮上 之 音 ” 引 “ “ , 纣 作 靡靡 之 乐” 为证 , 引《 中》 诗 , 桑 不 桑 之 明 间濮上 其 音 之 由 来 已 久 , 因 《 中》 不 桑 诗 也 。许 氏 《 义 》 《 诗》解 “ 声 淫 ” 异 以 郑 郑 。

戴震的古代文学治学方法探微

戴震的古代文学治学方法探微

戴震的古代文学治学方法探微摘要:作为清代首屈一指的考据学家,在中国古代文学治学方面,戴震的作品为后代研究者提供了很多有益借鉴。

笔者拟以其《毛郑诗考正》为例,通过戴震的学术研究文本分析其治学方法。

在了解戴震这些治诗方法后,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戴震思想的形成。

关键词:戴震;《毛郑诗考正》;治学方法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2-017-02十八世纪的中国,学术界考证之风盛行,这是继宋明理学的一种学术发展新方向,这种情况与清朝统治者的高压政治是分不开的。

那个时代的学者,在对古籍整理、校勘等过程中,大多拘囿于字句解说,沦为琐碎知识的研究者。

戴震的出现打破了寂静,他以一种不甘沦为琐碎知识的思想家姿态出现,以孜孜不倦的努力阐明了他的治学思想与方法。

《戴震全书》中有关于戴震考据学研究的具体文章,《毛郑诗考正》只是考据大师治学和思想的一隅。

倘若能透过这些文章,来发现戴震的治学方法,也可以为后人治学提供借鉴。

本文将通过戴震精湛的小学求证、严谨的互证总结、文一词一道三位一体的研究思路以及去蔽求是的思想指导等,结合《毛郑诗考正》例证分析戴震的治诗方法。

一、精湛的小学求证在戴震之前,中国古代有许多从事小学研究的训诂学家、注解家,如毛亨、孔安国等等。

产生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诸如《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小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在戴震的时代,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投身小学研究,造成了清代考据学的空前兴盛。

戴震本人也是小学研究之集大成者,他是一个天才少年,记诵能力尤佳。

黄侃曾评价他道,戴氏之于小学,可谓能集其成。

褒扬之词中可见戴震小学功底之深厚。

凡故训之失传者,于此亦可因声而知意矣。

戴震就是通过这个方法,把古代文学中通过文字训诂无法推知其意的,用以声来做推导。

此外,戴震还提倡把本义和假借义分开,如《毛郑诗考正》中《诗经·小雅》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一句,戴震在这条下注贤,劳也。

戴震乡试制艺三篇述略

戴震乡试制艺三篇述略

第1期新时期以来,在《安徽丛书》本基础上,裒辑整理戴震著作最为显著者,一是黄山市戴震研究会领衔点校的《戴震全集》全六册,一是安徽大学杨应芹、诸伟奇等整理的《戴震全书》全七册。

两种全集编排各有优劣。

两种全集出版以来,学者仍致力于戴震佚文的搜罗。

吉林省图书馆所藏戴震撰作的《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颂》,《戴震全集》和修订版《戴震全书》均未见收录。

此文为宫廷奏折原本,无疑为戴震的一篇可靠佚文,笔者发现后初步整理,并有专文述论①。

戴震早年曾从江宁同族戴瀚习时文,乾隆十五年(1750)于紫阳书院从方楘如游,颇得方氏作文之法,方氏亦极推许戴震。

而戴震于乾隆十六年29岁始补县学生后,一度绝意科考。

乾隆十九年,因乡豪欺凌,戴震孑然赴京,获交钱大昕、纪昀等京师学者名流。

乾隆二十二年,戴震南下扬州,又与著名学人惠栋相识。

至乾隆二十四年,戴震首次参加乡试(北闱顺天乡试),因不欲出主考门下而落第。

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四十岁。

……是年,举于乡。

考官为嘉兴少司寇钱先生东麓讳汝诚;大庾戴太史筤圃讳第元;同考官为金匮县知县青田韩先生介屏讳锡胙。

钱、韩二先生,即庚辰恩科玉裁之座师、房师也。

韩先生尝语玉裁曰,‘闱中阅东原卷,文笔古奥,定为读书之士。

榜发,窃自喜藻鉴不谬’云。

”[1]乾隆二十七年(1762)秋,年届不惑的戴震参加江南乡试,中举第二十九名。

主考官为嘉兴少司寇钱汝诚、大庾戴第元,同考官为金匮县知县青田韩锡胙。

戴震乡试制艺文所有戴震文集同样均未收录,而见于《乾隆壬午科江南乡试诗四房同门录》中,其刻本今浙江温州市图书馆有藏,而长期乏人关注,唯方勇骏先生对此有初步论述,然仅引录其中一篇文字[2]。

清代江南乡试为江苏、安徽两省合闱,设定同考官十八名,分掌十八房。

据史学家赵翼《陔馀丛考》,所谓十八房即《易》《诗》各五房,《书》四房,《春秋》《礼记》各二房[3]。

《乾隆壬午科江南乡试诗四房同门录》即为其中“诗四房”中式者试题合刊,当由本房同考官韩锡胙荟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戴震的治诗方式及其成就孙改芳【摘要】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Qing Dynasty features with the textology. Dai Zhen is a master of textology in Qing Dynasty. Dai Zhen's study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was based on profound knowledge and precise judgment. He pioneered phonological achievement of the same meaning the same consonants, the ancient Chinese phonetic, inspire and guide the research of later generations. Dai Zhen's academic pursuits become a generation of academic thoughts, and his scholarly approach also influence on the academic orientation of scholars in Qing dynasty.%清代经学主要以考据学为特征,戴震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专家。

戴震治诗主要通过博考百家,识断精审,从而取得同位同声通义、假借等开创性的音韵成就,启发引导了后人的研究。

戴震的学术追求成为一代学术思潮,同时他的治学方式也影响了清代学术走向。

【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107-109)【关键词】戴震;治诗;成就【作者】孙改芳【作者单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2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清代经学主要以考据学为特征。

《诗经》成为当时考据学专家潜心研究的首要课题,诗学著作层出不穷。

戴震生活在乾嘉时期,此时考据学方兴未艾,他的诗学著作《毛郑诗考正》《诗补传》《杲溪诗经补注》等引领了考据潮流。

戴震博学而专精,治诗是戴震学术研究的一部分,本文由其治诗入手研究其治学方式,以及他在清代学术史上所处的地位。

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谈到自己的治学,“求其一经,启而读之,茫茫然无觉。

寻思之久,计之于心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以通其词就,由词其以其道,必有渐。

求所谓字,考诸篆书,得许氏于故训未能尽,从友人价《十三经注疏》读之,则知一字之义当贯全经,本六书,然后为定。

”[1]“贯全经”就是要通贯群经传注的解说以求其是,就要“援《尔雅》以释《诗》、《书》,据《诗》、《书》以证《尔雅》,由是旁及先秦以上”[2];而“本六书”即根据文字六书结构分析,因为“六书者,文字之纲领,而治经之津涉也。

载籍极博,统之不外文字;文字虽广,统之不越六书”[3]。

戴震治《诗》从渊博知识出发,每释一字,必广搜群籍,博考百家,运用训诂、音韵等方法进行“识断精审”。

因声求义是训诂学的一种方法,戴震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推进,达到很高的水平,他在《转语十二章序》指出“人之语言万变,而声气之微,有自然之节限。

是故六书依声记事,假借相禅,其用至博,操之至约也。

学士茫然莫究。

今别为二十章,各从乎声,以原其义”[4],例如“《诗》中曰‘宁莫之知’,曰‘胡宁忍予’,曰‘宁莫我听’曰‘宁丁我躬’,曰‘宁俾我遯’,曰‘胡宁瘨我以旱’。

‘宁’字之义,传诗者失之,以转语之法类推,‘宁’之言‘乃’也凡故训失传者,于此亦可用因声而知义矣。

”[5]由此可以看出,因为“宁”“乃”声母相同,运用转语的原理类推,两者的字义接近。

戴震从文字的发音推求字义,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

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则其义亦可以比之然。

”[6]而在戴震看来,文字发音可以从“同位”和“位同”两个角度分析,而“同位”指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位同”则指声母的发音方法相同,由此根据声母的规律来寻求语义的变化,总结出有关音转的两大基本规律,虽然简略,却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

之后他的学生段玉裁把声调方面的音转独立出来,学者刘师培也承袭了这种思维,他也认为“字义起于字音,非惟古文可证也。

试观古人名物,凡义象相同,所从之声亦同。

则以造字之初,重义略形,故数字同从一声者,即该于所从得之字,不必物各一字也。

”[7]戴震曾说“夫六经字多假借,音声失而假借之意何以得?故训音声相表里,故训明,六经乃可明。

”[8]他还作了具体分析,“字书主于故训,韵书主于音声,然两者恒相因。

音声有不随故训变者,则一音或数义;音声有随故训变者,则一字或数音。

大致一字既定其本义,则外此音义引申,咸六书之假借。

”[9],并且他把假借分为三类“义由声出”“声同义别”“声义各别”,在《考正》中,他多处运用假借分析的中诗句的情况,如《鹊巢》篇的分析是运用“义由声出”。

《鹊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毛传》曰:“方,有之也。

”“古字‘房’通用‘方’。

《小雅》‘既方既阜’,《大雅》‘实方实苞’,《笺》于《小雅》云:‘方,房也。

谓孚甲始生而未和合时也。

’是‘方’有‘房’义。

《汉书》:山阳郡‘方与’,晋灼云‘音房豫’。

是‘方’有‘房’音。

‘方之’犹‘居之’也。

”[10]戴震在释诗时,运用相同或相近的字音,因音求义,更好地理解字句,使文意浅显易懂。

在戴震的影响下,弟子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更为发扬光大。

段玉裁的《诗经小学序》里,阮元为之作序,曰:“六书假借之谊,乃明庶免穿凿附会之谈。

”[11]尤其王念孙《广雅疏证·序》“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

”[12]他的这本书贯穿着因音求义的科学训诂方法,集中了丰富的假借、声训例证和古今正俗的文字形体资料,这种治学的思想无不深受戴震的影响。

戴震的治诗研究,尤其注重音韵学的相关原理,从诗歌的用韵、语音发展的角度释诗,从而突破古代音韵学的藩篱。

钱大昕为阮元的《经籍纂诂》作序,提出“即字而审其义,依韵而类其字。

有本训,有转训,次序不列,皆网在纲。

”[13]戴震在此基础上,他首先判断“古有韵之文,亦未易读,稍不精细,或韵在上而求诸下,韵在下而求诸上,韵在彼而误叶此;或本分而合之;或间句散文,而以为韵;或是韵而反不韵,甚则读破句,据误本,杂乡音。

其误不在古人而在我。

二家亦往往不免,此精深之难言也。

”[14]这种“精深之难言”,正是富有创见性的古代音韵学的见解,体现其治学的严谨态度。

戴震在治诗的过程中,不仅以音韵的相关原理分析《诗经》,而且发现了阴声韵与阳声韵,以入声韵为枢纽的“音声相配”的规律,写成《诗经韵分若干部表》。

同时他指出“务要得其条理,由合而分,由分而合”[15],又在他的《声类表》中分上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黄侃分古音二十八部,直接受戴震的影响,他在《音略·古韵》中说:“爰逮清朝,有顾、江、戴、段诸人,毕世勤劬,各有启悟;余复益以戴君所明,成为二十八部”。

[16]王国维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古音韵学之发明有三:一为连江陈氏(陈弟)古本音不同今韵说,二为戴氏阴阳相配说,三为段氏四声不同今韵说,而部目之分析,其小者也。

陈氏之说,开顾、江以后言韵之端;戴氏之说,孔氏(广森)取之以或《诗声类》,其规模亦略具矣”[17],比较戴震的《声类表》和孔广森《诗声类》,以及王国维的评价,可以看出戴震首创阴阳入三分理论,并以入声为阴阳通转的枢纽,这对孔广森“阴阳对转”学说有直接影响,戴震在古音韵学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戴震屡试不中,以布衣入翰林,全国上下轰动,戴震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引起世人的关注,而他的治学方式也得到朝廷以及众人的推崇。

文人士子无不以考订经传为追求,“海内浸浸然趋实学矣”。

[18]戴震博考众家,“凡学未至贯本末,彻精粗,徒以意衡量,就令载籍极博,犹所谓‘思而不学则殆也’。

”[19]同时强调治学要“综形名、任裁断”。

[20]这不仅引领了当时的学术潮流,而且对乾嘉学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且在乾嘉学术史上形成了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学术流派,“震在乡里,衍其学者,有金榜、程瑶田、凌廷堪、三胡—匡衷、培翚、春乔—等。

其教于京师,弟子之显著有任大椿、卢文弨、孔广森、段玉裁、王念孙、念孙以其授子引之。

玉裁、念孙、引之最能光大震学,世称戴、段、二王焉。

”[21],“凡戴学数家,分析条理,皆缜密严厉,上溯古义,而断以己之律令,与苏州诸学殊矣”[22]。

戴震作为皖派代表,为清代学术作出卓著的贡献。

■【相关文献】[1]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戴震集(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83.[2]戴震.尔雅文字考序,戴震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1.[3]戴震.六书论序,戴震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7.[4]转语十二章序,戴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6.[5]戴震.论韵书中字义答秦尚书蕙田,戴震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5.[6]转语十二章序,戴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07.[7]刘师培.刘师培论学杂稿·字义起于字音说,清儒得失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49.[8]六书音韵表序,戴震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00.[9]戴震.论韵书中字义答秦尚书蕙田,戴震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5.[10]戴震.杲溪诗经补注,戴震全书(第二册),黄山书社,1994:23.[11]段玉裁.诗经小学·序,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79.[12]王念孙.广雅疏证·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1.[13]阮元.经籍纂诂·序,中华书局,1982.[14]戴震.古音叶韵,戴震全书(第二册),黄山书社,1994:262.[15]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98.[16]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中华书局,1964:87-88.[17]王国维.五声说,观堂集林(卷八),中华书局:348.[18]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五),邵二云先生事略,岳麓书社,1991:981.[19]戴震.与任孝廉幼植书,戴震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81.[20]章太炎.章太炎学术论术集·清儒,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17.[2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22]章太炎.章太炎学术论术集·清儒,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