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单元知识结构图
高三政治复习发挥知识结构图的作用
高三政治复习发挥知识结构图的作用作者:潘永志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11期【摘要】笔者结合高三政治复习中学生一讲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尝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学生绘制结构图以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复习质量。
实践证明,在复习中绘制知识结构图、掌握知识体系不但有助于牢固的掌握概念和原理,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结构图学生建构体系【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61-01高三政治复习中似乎一讲就懂、一看就会,却一做就错,这样的顽疾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不深,分析不透,简单重复,不重视思考,别人指出关键才豁然开朗;二是知识不成系统,胡乱堆砌,用时找不着,不重视联系,别人建起联系才理清思路。
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联系、建构知识体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长久地保持信息,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合理组织,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建构成一个整体,这一思维的过程可以通过绘制知识结构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也是再次理解、加工所学知识的过程。
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分析、归纳、概括、联想,从而同化、吸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学习理论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一、简单的图,丰富的阐述图一是一位同学在复习完“影响价格的因素”后所画的“价格形成原理”的结构图,这张图非常简单,只有三个概念(价格、供、求)四个字,却概述了一框题的内容,也是《经济生活》的第一个重要原理。
这个结构图在黑板上一画出来,就有同学质疑:决定商品价格的是价值,图中漏了商品价格形成的一个原因,而这位学生的解释是: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供给方即生产者生产的效率直接决定了商品的价格,效率越高自然价格越低,反之亦然,当然这也受到需求方即消费者的影响,供求双方的博弈影响商品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反之亦然。
政治文化生活思维导图复习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五课文化创新
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解题思维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单元优化总结知识架构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单元优化总结知识架构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优化总结
知识架构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单元优化总结知识架构。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模块第五课第二框
难点: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依据:虽然我们早已意识到文化创新的重要 性,但在创新过程中,总不免会走一些弯路, 犯一些错误。加强对这一知识点的分析,既 能让学生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认清发展的正确 方向,看清错误 倾向的本质,同时,也 能对其作出必要的警示, 避免走向极端。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积极创设有效情景,使知识形象 化、生动化、立体化,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程度的提高。
三、说学法 由于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的思维活 跃度较高,且已具备一定归纳、分析和综合能 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 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生作 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在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因此,在 学法方面主要采取了 合作学习法、自主探 究法等。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实效。
实践探究法:引导学生在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 中获取知识,这种由学生就某一主题开展自主探
究的活动,在本课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中收到了
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这一教学重点顺利突破。更
重要的是,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能真正融入
课堂,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
动组织能力均有不同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社会实践是文
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
长”均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初步运用辩
证观点说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应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视 频、图片、文字材料等,使课堂内容更加丰 富充实。运用情景创设、合作探究等教学方 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知识框架图
1、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才、教育推动经 济发展 2、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越来越突 出
文化与 政治 相 互交融
1、(国内)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增强参政意识和能力,推动民主和法制的发展 2、(国际)文化渗透加剧,反对文化霸 权主义
宁乡十三中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一 单元<<文化与生活 >>知识结构图期末复习资 料 内部资料 妥善保管 班级
文化的外延 什么是文化
1、文化形式(如文学、艺术、思想、理念、信念等)丰富多彩 2、文化活动(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 3、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4、文化特色(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 然环境,也有不同的 文化环境) 5、文化形态(有古今地域 之别)6、文化性质(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合探究:文化竞争力
为什么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竞争力倍受关注,其中科技、教
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
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是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精神武器 。
不仅表现
,而且表现在
不同性质的文化的作用 不同:先进的健康 的文化会
;落后的腐朽 的文化会
文化 对社 会发 展的 作用
文化与 经济、 政治相 互影 响
文化与 经济 相 互交融
·经 济、政 治、文 化 的 关 系:
·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不同民族的 文化„„;不同性质的 文化„„)
文化与 综合 国 力竞争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 用: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 力的 2、中国在文化发展的国际竞争中应如 何应对
最新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知识结构全图
高二一部政治2015.09.18《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知识框架【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基础工程: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主要内容 地位 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主要内容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如何加强 (地位主要内容作用) 加强修养追求目标①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有喜有忧,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冲击、交汇、融合中,我们要奏响主旋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先 Why 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 进文化 展的必然要求。
③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How ③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⑤How思想道德修养与 知识文化修养解决思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关系 什么是知识文化修养?什么是思想道德修养? 二者关系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①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我们要不断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的编排问题与修订方向——以《文化生活》为例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的编排问题与修订方向——以《文化生活》为例发布时间:2021-03-08T11:02:21.9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下)第18期作者:李军[导读] 相对新课标,现在正在使用的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军神农架林区高级中学湖北省神农架林区 442400相对新课标,现在正在使用的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年4月第5版,2016年12月第7次印刷。
经过多次修订,内容观点很好的契合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精神,结构也更趋合理,材料引用紧扣时代脉搏,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包括笔者自身在内的一线教师也还是发现了很多教学中不好用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被称作瑕疵,学生也反映感觉和以前用的教材有些不一样,感觉更懵了。
为了更好教和更好学,以达到教的更好和学得更好的目的,我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下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值得商榷的地方,以求达到更好的完善教材以更好教和更好学,以达到教的更好和学得更好的目的。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主要围绕文化及其影响,或者作用来进行理论编排的。
从纵向的角度,开宗明义,教材一开篇就直接由现象入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文化,并在明确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阐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但是“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的核心观点,是后面相应观点和理论展开的基石,说清楚,讲透彻是很有必要的,尽管有的专家和老师认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首先是一门思想政治课,而不是一门文化理论课程,有其思想性。
比如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晓妹、谢树平老师在所著《《文化生活》教材第二单元解读》一文中,这样的观点就很明显,但这并不是说因此我们就可以不注重理论的逻辑完整和核心概念交代清晰讲解透彻。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中“文化”这一核心概念就存在交代不清晰讲解不透彻的问题,概念扎堆,有“淡化定义”过甚的嫌疑。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结构一、单元学习目标:1.能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2.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细观察、勤思索、常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社戏 3课时端午日 1课时本命年的回想 2课时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2课时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单元小结1课时三、教材分析: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民俗风情,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追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江浙地区农村演社戏祈福的民俗风情。
读罢这些文章,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这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无穷乐趣,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增加对我们民族乃至世界灿烂文化、悠久历史的热爱。
四、教学内容及设计:单元整体学习(一):课前预习:1、开始本单元学习,刚好是“国庆”节后,“重阳节”将临。
要求:同学们利用假期,回家向家人、长辈或者通过图书、网络了解“重阳节”的来历、活动形式、和现今的发展变化,作好记录以备交流。
除此外,你还知道哪些节日?(二):课堂学习:1、交流课前所积累的知识,明确“重阳节”之类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2、浏览课文,了解单元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目标问题情境:(1)、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2)、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为什么?(3)、了解单元内容后,你有何感受?3、布置任务: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对应的学习目标。
)《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本文通过描述看戏、偷豆的故事情节,描绘出了美丽的江南特有的景色,写出了农村孩子纯真的品格。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结构图
文化生活知识结构图文化内涵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特点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的作用(一)1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七年级历史上册_知识结构图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夏朝的兴亡 夏 、 商ຫໍສະໝຸດ 、 西 周 的 兴 亡商朝的兴亡
西周分封制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化
出现:原始社会末期。盛行: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特点: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代表作: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与商周同期,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举世闻名,出土的青铜面 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像等 陶瓷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玉器制造业:制造业兴盛,雕刻工艺达很高水平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的 原始农耕
原 始 的 农 耕 生 活 距今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地点:位于浙江余姚 生产生活状况:活动范围位于长江流域,已使用磨制石器(这种磨制石器时代叫新石器时代) 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会建造房屋,住干栏式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制作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距今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位于陕西西安 生产生活状况:活动范围位于黄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屋里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 会制造彩陶,陶器上有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是我国早期文字雏形 距今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地点:位于山东泰安 生产生活状况:农耕经济发展,原始手工业发展,能够制造黑陶、白陶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中 华 文 化 的 勃 兴 ( 一 )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春秋争霸 春 秋 战 国 的 纷 争
战国七雄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铁农具和牛 铁农具的使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耕的使用 影响: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著名的都江 概况: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 意义: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岷江水患,灌溉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 堰 之国”的美誉 背景: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出现了新兴的封建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新兴的地主 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商鞅变法 内容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 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 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ppt课件29张
3.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居民收入偏低,没有精力参加社区活动。 本社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气候、资源环境等问题,交通不便,经济不景气, 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人们在文化方面的投入不高。年轻人为了生活,时间都投入 到工作当中了,几乎不参加任何社区活动;而中老年人,也只有那些生活条件较为 优越的才参加文化活动。
③结语 结语是调查报告的结束部分,常揭示作者的观点,是对主体部分的内容的概括、升 华。结语的写法有以下几种:a.概括调查内容,明确观点结论;b.指出存在的问题, 引发深入思考;c.明确解决方法,提出改进建议;d.展望未来前景,发出鼓舞号召。 ④署名 署名一般居于标题下方,写作日期居于全文右下角。
2.完成调查报告的写作 依据自己选取的活动主题,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调查并记录
(2)硬件投入加大力度。 区财政加大社区文化建设投入,在各个社区设置各式宣传栏、阅读栏、图书室 及一室多用的活动室等,这在我们走访的几个社区都有见到。另外,据有关数据统 计,仅2011年就建立了55个公共阅报栏,政府还出资建设小书屋,修缮非国有的不 可移动文物,修缮街头雕塑,整理大街小巷等。可见,社区文化建设得到了政府的 高度重视,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加大。 (3)居民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有别于过去家庭主妇仅局限于日常家务活动,现在许多家庭主妇走出家门,积 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比如,参加腰鼓队、合唱团、广场舞表演或三五相邀外出郊 游;老人们也不再每天窝在家里看电视,而是经常出门找同伴下棋、玩纸牌或者去 阅览室读书看报。
图中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社区文化建设满意度表示一般,还有部分人对其不 太满意和不满意,这表明社区文化建设的效果不太好,没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也 没能达到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素质的目的。
(3)居民最希望社区开展的活动类型。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结构图表
《文化生活》知识结构图表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文化的形式意识形态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非意识形态部分(科技、教育、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
文化对国家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
响、相互交融)
文化现象
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所创造、是人所特有。
文化是人们
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文化作为一种精
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
人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是个人的一种素养:①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要靠后天的生活、实
践和受教育才能形成。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
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个人文化素养的表现: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
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所以文
化素养总要通过一定的言行活动和物质载体表现
出来。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对个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
文化的作用
(精神力量)
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文化塑造人生(三个方面)
文化传播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中环节
(思想道
德建设)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13(四点)。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结构图
一、教材概貌
“灿烂的中国文化”
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表达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
二、单元教学目标
• 识字与写字
1.识字、写字
2.学会使用字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水平。
3.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 阅读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在发展语言水平的同时,启迪思想,增强留心观察,擅长思考的水平。
《盘古开天地》理解课文脉络,激发阅读的想象力,复述课文
《赵州桥》积累语言,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阅读课文,理解画面内容;培养自学水平
• 语言积累
《孔子拜师》抄写喜欢的句子
《盘古开天地》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偏正短语
《赵州桥》生动的第三自然段
四、课后思考
这些内容与要求,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扎实地落实,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形成水平,在考试中能灵活使用。
2.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谊方面的作用。
4.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信心。
2、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
•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高中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结构图 和知识点总结
汉字
见证
源远流长史书典籍
历程近代:衰微
现在:再创新辉煌(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华古代:辉煌历程
文化原因:包容性
文学艺术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科学技术
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关系?
是什么?革命时期:延安精神、长征精神……
(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重点)
(2)中华名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重点)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特点: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3、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重点)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知识点集锦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现象实质上的精神现象。
3、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1)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2)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3)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4)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特点: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5、文化由其自身的传承性、相互独立性,所以说那种认为“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的观点是错误的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7、发展中国家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家乡文化生活》ppt课件
龙泉塔的始建年代
根据史料记载,龙泉塔在明宣德三年、清代道光年间、1984年都进行 过重修。明代维修时在塔身一层七面各镶嵌碑刻八通,分别是明宣德三年的 大佛顶尊胜神咒、重修龙泉禅寺塔记、大明六字真言、助缘题名(两通)、 庄塑释迦佛像记、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鼎塑昆庐佛像之记。清代重修的碑 刻不知遗失何处。这只是目前我们所知的维修,实际维修次数应该还要多, 在历次维修时限于当时的认知及技术条件,难免走样,留下的文字记载及保 留的历史信息有限,以至于不能够完整地表现出来。参照志书,结合龙泉塔 的建筑结构、建造方法、布局、样式都具备宋元时期的风格,取原古砖经北 京史博馆作陶器粉化验,结论具有唐代特征,定为北宋为宜。
●5.分访谈小组(以不超10 人为宜)。
●6.制访谈表单。 ●自制访谈表格或选用老师
提供的任务清单。 7.列访谈提纲。
访谈问题示例:
● (1)您觉得咱们家乡最出色(最让你难忘)的人是谁?您可以具体谈谈他(她)的情况吗? ● (2)您觉得在您记忆中咱们家乡最重大的事件是什么?您可以具体谈谈吗? ● (3)您觉得咱们家乡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什么? 您可以具体谈谈它的历史和特点吗? ● (4)您觉得咱们家乡最有特色的习俗是什么?您可以具体谈谈吗? ● (5)您觉得咱们家乡近年修建的新建筑中哪一座可以作为标志性建筑?您可以谈谈您的看法
●唐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宝历元年五月任苏州刺史,翌年九月因 病离任。任苏州刺史时,勤政除弊,主持修筑苏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于病涉,亦可以 障流潦”,后人纪念他,与西湖之堤同称之为“白堤”。他离任苏州时,百姓啼哭相送,刘 禹锡赠诗云:“姑苏十万户,皆作婴儿啼。”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长于诗,多至数千篇,在 苏州时也有歌颂姑苏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民族综合素质、国际竞 争力、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二课: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 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 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 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 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5、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6、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在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 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①主要表现 ②特点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正确态度、原则与要求 文化传播的方式与媒介
①表现 ②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 ③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 态度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①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②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 因素
①重要途径 ②传媒 ③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传承。
第六课: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包容性(含义、意义) 2、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第七课:民族精神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2、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如何在文化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怎样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 ①个人: 1、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 能力。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②企业: 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 统一。 2、生产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的、先进的文化产品。 ③国家: 1、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正确引导,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的文化。 2、奏响主旋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挥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3、加强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 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国家: 1、推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2、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必要性、措施) 3、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2)个人: 1、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 的思想道德目标。 2、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3、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 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一)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传统文化的特点 第四课:文化继承与发展 ①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 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 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作用 若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则起促进作用;一成不变则起阻碍作用。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 继承,古为今用。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符合社会发展 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 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 或剔除。 (二)文化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三)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3、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古代辉煌的历程 中华 文化 集 植 中 根 表 于 现 源远流长 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重 包 要 容 原 性 因 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博大精深
独特性 区域性 民族性——中华各民族 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基本内涵
核心(爱国主义)
中华 民族 精神
中华民族之魂(重要性) 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 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怎样弘扬民族精神?5点
第三课: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 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研 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 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文化 个性,又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怎样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①尊重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在对外文化交流中遵循一律平等的原 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既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 在中国的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 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 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1)如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 之路。(原因4点) 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 文化自信。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 践、推动工作。 4、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 化素质。 2、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3、调动人民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身体力行,做新时期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作用 ①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 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 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⑤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个重要”)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播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继承 文化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 新的源泉、动力 ②文化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克服错误倾向 ⑤发挥人民群众..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从社会发展看文化
从人的发展看文化 文化影 响人 ①表现 ②特点:潜移默 化、深远持久
文化
①含义 ②特点 ③精神力量
物质力量
文化与 经济、 政治的 关系
①相互影响 (经济、政治决定文 化,文化反作用于经 济、政治。) ②相互交融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优秀文化 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塑造人生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