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共23页文档
第4讲 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第四讲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含“第二编”)1.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谁的研究。
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巴甫洛夫的研究。
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他研究消化系统,成就卓著,于1904年获得诺贝尔奖。
巴甫洛夫在研究中注意到一种现象,即实验用的狗每到进食时,只要听见饲养员的脚步声就会分泌大量唾液。
巴甫洛夫猜想这是脚步声与食物在狗的头脑里形成了某种联系的缘故,遂以细致缜密的实验来检验这个猜想,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
条件反射学说主要属于生理学,但是心理学家却看出它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可以成为一种学习理论,遂把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而把形成的“条件反射”改称为“条件反应”。
由于心理学家后来也发现了另一种条件作用,因此就按科学中的通例,对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冠以“经典”一词以示区别。
2.US、UR、CS、CR的意思在经典条件作用程序里,US 表示“无条件刺激”;UR 表示“无条件反应”。
CS 表示“条件刺激”;CR 表示“条件反应”。
3.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步骤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为了保持一项条件反应,需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为了消退一项条件反应,只需不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例如,图中标的A点表示经典条件反射充分形成4.两种信号系统巴甫洛夫把一切非语言的条件刺激称为第一信号。
指出人和其他动物都有处理第一信号的系统。
巴甫洛夫把语言命名为第二信号。
只有人拥有第二信号系统。
5.系统脱敏法的主要用途系统脱敏法和暴露法,都是用来矫治学生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如焦虑和恐惧)的专门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技术。
系统脱敏这个术语里的“系统(的)”一词指一种逐步渐进的学习程序。
6.华生的小阿尔伯特案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等做的“小阿尔伯特案例”,说明条件性情绪反应的问题。
实验表明,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用在情绪行为学习方面是效果最明显的。
换言之,老师掌握了这个学习理论后,要让学生学到好的情绪反应行为很容易,要让学生学到糟的情绪反应行为同样是立竿见影的。
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理论
(三)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论的学习实质
• 经典条件作用之所以是学习理论中的基础实验,它的 重要性和基础性体现在:
• 一、解释了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这是条件刺激取 代无条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反应关系获得过程;
• 二、解释了泛化,这是人或动物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扩 展运用其他类似的情境中去的倾向;
• 第一阶段:无条件刺激:自己不会解答 问题或是解答不好;无条件反应:紧张 。 第二阶段:中性刺激:课堂提问 第三阶段: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结合 ,就可能产生无条件反应。由于学生对 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或 是由于自己语言组织能力欠缺等因素, 自己不能很好的回答提出的问题,
• 因此学生就会害怕自己被点名回答问题 ,害怕如果自己回答的不好或是回答不 上来会让自己很难堪,会受到老师和同 学另类的眼光,从而在课堂提问时就会 感到紧张。这也是学生不自信的表现。
•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 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 应。如让狗区分圆和椭圆光圈。实际教学中分辨勇敢 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 。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 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3.高级条件作用律
消退律: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 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比获得这个 反应要困难得多。
• 2、刺激泛化与分化律:
• 刺激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 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 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如曾被大狗咬,也怕小狗)。
获得
消退
经典条件反射 主要规律
泛化
分化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需要区分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本能,比如:见风流泪、婴儿吸吮、尝梅生津、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后天学习的。
那在条件反射当中,我们还需掌握两个系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人和动物都有的,物理性条件刺激(声、光、电、味),比如:狗听到名字就会跑过来、风声鹤唳、望梅生津等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人所独有的,与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包括口头语言(谈虎色变;谈到考试就焦虑);书面语言(画饼充饥;看到红灯停等交通标志);肢体语言(交警的手势)等,第二信号系统只有人才有。
综上可知,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是呈现具体的刺激,而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还有肢体语言等。
例如,人看到红灯停,并不是看到具体的刺激,而是把“红灯”赋予了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比如,铃声与食物相结合,狗学会只有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例如,只摇铃不给它食物,慢慢地狗就不会分泌唾液。
(2)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PPT精选文档25页文档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
巴甫洛夫
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一)、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 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 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 液分泌反应。 消退:在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条件刺激反复 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 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 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 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
故事分享: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 时经常以踢小区的垃圾桶为乐,居民们不 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 们踢得越来劲。后来,小区搬来了一位老 人,想了一个办法让他们踢垃圾桶。
有一天,当他们又踢垃圾桶时,老人来到他们面 前说,我喜欢听垃圾桶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 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几 个年轻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的踢。过了几 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 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三 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再踢时就不那么使劲了。又 过了几天,老人又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 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10美分了,请你们谅解。 “10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10美分浪费 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个人 也说:“太少了,我们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 而去,再也不踢垃圾桶了。
故事分析:在故事中,老人通过给予报酬 的方式,使年轻人踢垃圾桶的条件反射加 强;在年轻人建立了踢垃圾桶可以得一美 元的条件反射后,当年轻人仍就去踢垃圾 桶而“报酬”却减少时,年轻人的条件反 射并会减弱;当给年轻人的“报酬”进一 步减少时,这种条件反射就消失了。
(二)、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 之相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如狗 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音 也会产生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便 是获得与泛化的最好例证。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 的相似度。即新刺激与原条件刺激越相似,其诱 发的条件反应就越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 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 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 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 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 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 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 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 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 逐渐“学会” 只在有铃响 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 液。
★ 巴普洛夫的实验,狗对食物的条件反射,留口水,通 过每次喂食摇铃铛的转化,之后对摇铃铛产生条件反射,听 到摇铃铛就流口水
经典性条件学习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
谈 虎 色 变
●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 间隔太久难于建立联系。
●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 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
★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 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 消失。
★1886年,他自德国归来后重回大学是实验室,继续进行狗的“心脏分 离手术”。
★1887年,他逐渐将研究的方向转向人体的消化系统。 从1888年开始,巴甫洛夫对消化生理进行研究。 从1903年起,巴甫洛夫连续30多年致力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Page 6
经典条件反射:
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 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 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主要观点
进外科医学学院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将来有资格去主持生理学讲座。
谢经切典诺条夫件当反时射正理是论★这的里主的要1生启8理示49学年教授9,月而2年6轻日的,门捷巴列甫夫则洛是夫化学(教P授a。vlov)出生在俄国中部小城梁赞, 创始人:伊凡·彼他德罗的维父·巴甫亲洛是夫 位乡村牧师,母亲是一位牧师的女儿
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理论ppt课件
10
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解释如下 问题
一、分析考试中学生产生焦虑感的条件作用 阶段一:无条件刺激: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无条件 反应:学生感到害怕。 阶段二:中性刺激:考试。面对考试这一中性刺激, 学生并不会产生焦虑感。 阶段三: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结合,即学生在考 试后如果考不好就往往会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 受到批评会使学生感到害怕、羞涩等。 阶段四:中性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学生一遇到考 试就会感到害怕,由这种对考试的畏惧就导致学生 在考试中焦虑的心理状态。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知识要点
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2:经典条件的主要规律 3:经典条件的实质 4:经典条件的评价 5:经典条件在现实中的解释
1
(一)经典实验:狗分泌唾液实验。
2
3
巴刺 激物(铃声、红灯),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 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 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 反射。后人称这种反射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两种刺激物必须经过多次的结合,中性刺激 物成为条件刺激物的信号后,这种反射才会 形成。
13
害怕如果自己回答的不好或是回答不上来 会让自己很难堪,会受到老师和同学另类 的眼光,从而在课堂提问时就会感到紧张。 这也是学生不自信的表现。 第四阶段:中性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无 条件反应变成条件反应。当老师进行课堂 提问时,即使问题很容易,自己能够回答, 学生也会习惯性地感到紧张。
14
15
消退律: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 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比获得这 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经典条件反射
约翰·华生的小阿尔伯特
约翰·华生认为人类的情绪(如恐惧)也是能够被条件的。并相信行为的产生,能够透过由非条件刺激伴随 原来无法产生任何反应的中性刺激,在自然而然地产生非条件反应之后,使中性刺激成为能够单独产生条件反应 的条件刺激。
在他的实验中,华生制造了一个恐惧反应,对象是医院中一位孤儿阿尔伯特。在实验开始之前,华生经过测 试之后发现这位男孩不害怕包括老鼠、兔子、猴子、狗、棉絮、和没有头发的面具之类的东西。并发现阿尔伯对 铁锤敲打的巨大声响产生恐惧。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引起预期的、需 要学习的反应,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即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第二个刺激是无条 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反应(本能)——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 就引起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 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被刺激)而开始发生的反应(流口水)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 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 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寄生于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 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一个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单独出现即可引起条件 反应(唾液分泌)。
以下实验俱可简化为三部分:
非条件前提:非条件刺激 →非条件反应
非条件插入:非条件刺激 +中性刺激 →非条件反应
条件效果:条件刺激(=中性刺激) →条件反应(=非条件反应)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心理学部分会出现有关于学习的理论,其中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占有重要地位,考查频率较高,一般是以客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本文将与大家共同认识一下巴甫洛夫以及他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是第一位在生理学领域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巴甫洛夫做过一项著名实验,狗进食摇铃实验(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也是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研究表明,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A.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
例如迎风流泪,尝梅生津等。
B.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例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等。
在条件反射中,由于刺激物性质不同又可以将其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在条件反射中,要区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关键在于找准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的性质,例如狗进食摇铃实验中,狗听到铃声开始分泌唾液,铃声是物理性刺激,因此是第一信号系统。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及运用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及运⽤(⼀)巴甫洛夫发现巴甫洛夫(1849-1936),是苏联著名的⽣理学家,曾因为对动物消化腺的创造性研究⽽获1904年诺贝尔⽣理学奖。
虽然巴甫洛夫对⼼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并不是⼀名⼼理学家,⽽是苏联研究消化过程的著名⽣理学家。
⽽使他的职业⽣涯和⼼理学史发⽣巨⼤改变的发现却纯属偶然。
巴甫洛夫的⽣理学研究主要是以狗为被试,研究唾液在消化中的作⽤。
他和他的助⼿为了科学地测量唾液量,他们在狗⾝上做了个⼩⼿术,即在狗的⾯颊上划⼀⼩⼝,插⼈⼀根导管,⽤来收集唾液。
这样就可以对分泌进⾏测理和分析。
为了产⽣分泌液,他的助⼿要把⾁末放到狗的嘴⾥。
这种程序重复⼏次后,巴甫洛夫注意到某些完全出乎意料的现象。
狗在⾷物放⼈嘴⾥之前,甚⾄在闻到⾷物的⽓味之前,就已经开始分泌唾液。
事实上,任何有规律的先于⾷物出现的刺激都能诱唾液分泌。
这对巴甫洛夫来说是⾯临抉择的重要关头,他观察到与消化似乎并⽆关系的刺激引起了消化反射。
纯粹的⽣理学理论不可能解释这种现象,问题的答案只能到⼼理学中去找。
在20世纪早期,⼼理学还是⼀门⼗分年轻的科学,很多⼈认为它不是真正的科学。
因此,对巴甫洛夫来说,从更可靠、更令⼈信服的⽣理科学转向⼼理学,是职业上很冒险的⼀种改变。
他写下了⽣理学家在研究⼤脑时所⾯临的两难境地:“从逻辑上讲,⽣理学家对⽣物的⾏为分析应该建⽴在更先进、更精确的科学,即物理和化学的墓础上。
但是我们如果试着⾛近⼼理科学……我们将把我们的上层建筑建⽴在这门并不猜确的学科上……事实上,⼼理学是否是⼀门⾃然科学,或者是否可以被看做⼀门科学,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回顾巴甫洛夫的科学发现,我们庆幸他冒着风险转变了职业,这对于⼼理科学的进步和我们对⼈类⾏为的理解都是⼀种幸运。
(⼆)经典条件作⽤形成的三个阶段—形成前⾮条件刺激(UCS)=====》⾮条件反应(UCR)条件刺激(CS)=====》不能引出UCR经典条件作⽤形成的三个阶段—形成中⾮条件刺激(UCS)+ =====》⾮条件反应(UCR)条件刺激(CS)经典条件作⽤形成的三个阶段—形成后条件刺激(CS)条件反应(CR)(三)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习得:条件刺激(CS)与条件反应(CR)的⼀次成对呈现称为⼀次实验,学习这两个刺激之间的联结关系的过程叫做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模型,也叫Van der Waals力,是由德国物理学家Johannes Diderik van der Waals在1873年提出的。
该模型是一种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短距离相互作用的一种描述。
该模型假定原子或分子之间存在一种电子间的双向作用力,即Van der Waals力。
Van der Waals力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电荷分布引起的静电力,另一部分是由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短距离振动引起的力。
Van der Waals力是一种弱的、短距离的力,它可以解释液体和固体的结构,以及分子的结合。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就是某一中性环境刺激(无关刺激)通过反复与非条件刺激(UCS)相结合的强化,最终成为条件刺激(CS),引起了原本只有非条件刺激(UCS)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CR)的过程。
1.实验与解释巴甫洛夫在动物实验中,把食物为引起动物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称为非条件反射,食物便称为非条件刺激(UCS)。
而当食物等非条件刺激和与唾液分泌无关的中性刺激(如铃声)反复结合后,铃声就成为食物的信号,转化为条件刺激(CS)。
此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过程就被巴甫洛夫称为条件反射(CR)。
也称为经典条件作用。
条件反射就是在大脑皮质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
它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强化而获得的习得性行为,个体无法随意操作和控制条件反射的过程。
2.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1)强化(reinforcement):环境刺激使个体某一行为反应增加的过程称为强化。
条件反射形成就越巩固,程度随强化次数的增多而增强。
(2)泛化(generalization):不仅条件刺激本身能够引起条件反射,而且某些与之相似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的现象称为泛化。
这是在反复强化的过程中会出现的一种结果,主要机制是大脑皮质内兴奋过程的扩散。
(3)消退(extinction):如果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相结合,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
消退是取消强化作用的结果。
国外的一些研究认为,躯体的不愉快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就较难消退。
这是因为个体在条件刺激引起条件性(恐惧、害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反射的同时,还会随之产生回避行为以减轻躯体反应,形成回避操作条件反射,这种回避操作条件反射使躯体反应减轻,增强了原有的条件刺激与躯体反应之间的经典条件反射的联系,因而不易产生消退作用。
3.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的影响,认为任何环境刺激,都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影响个体的行为(包括内脏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试误说
• 根据上述实验,他认为学习是一渐进的、盲 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 随着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 加,终于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即在刺激与 反应之间形成了联结。 •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探式的、 尝试与错误式的学习,从而提出了他的“尝 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所以,他的学习理 论又被称为错误说或试误说。
• (3)泛化律 • 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个体对条件刺激之一 (CS1) 形成条件反射后,也可能对另外的与CS1相类似 的条件刺激之二(CS2)、之三(CS3)不经强化而引起条 件反射。 • 例如:幼儿因怕鼠,而致怕兔,“一朝被蛇咬,十年 怕井绳”等。 • (4)辨别律 • 泛化的反面,即在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只对某特定刺 激产生反应,不泛化的现象。如炼钢工人辨别钢花, 体操运动员保持姿势,儿童辨别是非,学生区别概念 等,都可看作是分化的结果。
• 斯金纳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卓著。他发展了巴甫洛夫 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 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 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 • 他在哈佛大学的鸽子实验室名垂青史。 • 他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 机器”并设计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 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 为表彰斯金纳在心理科学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1958年 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卓越科学贡献奖”,1968年他荣 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这是美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励。 1971年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他一枚金质奖章。1990年8 月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心理学毕生贡献奖”荣誉证 书。8天后,即8月18日斯金纳去世。
• 也就是说狗学会了辨别刺激,知道了灯光或铃 声所表示的“食物即将到来”的信号意义。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一)经典实验:狗分泌唾液实验。
条件反射中四个基本事项: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如曾被大狗咬,也怕小狗),叫刺激泛化。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如让狗区分圆和椭圆光圈。
实际教学中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
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三)缺点: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作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国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日前在香港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的行政区划改革将在今年年内正式启动,改革方案将于今后两年内完成。
改革后,中国设大约50个省级政区,为此至少有4个城市将升格为直辖市。
按照中国“财经网”透露的消息,新增直辖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必须是大的区域里的首位中心城市,同现有直辖市保持一定距离。
第二,人口不能少于200万。
第三,经济总量应高于全国大城市平均值,财政至少能够自给自足。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如书写,讨论,演讲等。
这种操作性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学习,其关键是强化的作用。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与应答性行为相对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对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