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教材理解

合集下载

语文五年级上册《浙江潮》说课稿

语文五年级上册《浙江潮》说课稿

语文五年级上册《浙江潮》说课稿《观潮》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也表现的是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4 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很有顺序,很直观形象。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语文五年级上册《浙江潮》说课稿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阅读参考学习!我说的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浙江潮》。

本课将内容相近的两篇文章编排在一起,一篇是文言散文《浙江潮》,另一篇是现代散文《观潮》。

这样编排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更深刻地感受到钱塘潮的雄奇的同时,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感性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由衷的热爱。

《浙江潮》全文共五句话,开头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明题意。

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自即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然后对潮水由远及近,传神地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潮的特点,表现了海潮的雄奇壮丽。

描写形与色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比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描写声势则在比喻之处还运用了夸张,例如“际天而来”“如雷霆”“吞天沃日”等。

这些手法将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最后引用杨万理和诗句进行形象的概括,呼应首句,结构极为严谨。

《观潮》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也表现的是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4 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很有顺序,很直观形象。

总之,这两篇文章都使人如临其境,令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根据以上情况,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领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文字,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表现大潮的方法。

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掌握古文的读法。

其中第2和第3条是本课和教学重点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用这两篇文章中写景的方法去写景。

对于学生来讲,应该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文言散文,以前学的都是古诗,没有这样严谨的结构需要领悟和学习,可以说难度加大了,因此学生在理清结构朗读方面都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浙江潮》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浙江潮》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浙江潮》教案三篇篇一教材分析:古文《浙江潮》中作者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的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现代散文《观潮》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更深刻的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的景象的同时,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感性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的景象,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认识。

教学构想:先学习《观潮》,现代文比较容易理解,按潮来之前、之时、之后的顺序去理解大潮的壮观,然后再学习《浙江潮》,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古文虽然简洁,但仍能体现大潮的壮观,并知道古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内容结构上的不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学生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

(目标教学法)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3.组建合作小组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

(引导发现法)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

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

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

浙江潮说课

浙江潮说课

——《浙江潮》第一课时说课稿杨玉萍《浙江潮》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奇观》中的一篇散文。

与以往的课文所不同的是,这篇文章包括两篇文章,一篇古文,一篇现代文。

两篇文章描写的是同一景观,同样写出了浙江潮排山倒海、惊心动魄的壮观。

第一篇古文是北师大教材中第一次作为课文的形式让学生接触古文,因此,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学生难免会出现畏难心理,再加上文章体裁是写景,生活中没有亲身经历,课堂上学习兴趣可能不高。

作为一种不同课型的尝试,我选择了这篇课文为今天的作课内容,旨在为大家搭建起研讨古文学习的平台。

在设计本课时,我针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注重体现了北师大教材的总体特点“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文化积累”以及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古文的具体要求。

课堂上着眼大目标,落实小目标,以读为载体,以悟为途径,读好书,务好本,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品味浓郁的文字馨香。

具体的设计理念为:一、着眼大目标落实小目标如果说,课标是航线,课本是航船,我们教师则是带领学生遨游文字大海的舵手。

只有我们把握住了方向,才能顺利带领学生到达成功的彼岸。

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着眼大目标。

宏观上不但要明确大纲对古文学习的具体要求——在小学阶段没有学习古代汉语的任务,学习古文重在积累,感受古文的韵味美,感知古代汉语的语言魅力;而且要明确北师大版教材的特点,也就是对语文素养的具体阐释以及如何高效实现三维目标。

微观上了解学习本课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浙江潮的雄伟壮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完成课后习题。

为高效完成教学内容,我把目标进行分解,第一课时读懂读好古文,并能做到背诵课文,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浙江潮的大概意思,感受它的壮观;第二课时学习观潮,练习列提纲,在语言上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

二、以读为载体以悟为途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已经有了“以读为本”的理念,课堂上有了朗朗的读书声,但如何指导读好是我们长期以来关注和研究的难点问题,这节课,我尝试以读为载体,在读好方面做到以下五点:1、体现读书层进(1)从“整体感知”——“细节品味”——“整体回归”。

北师小学语文五上第二单元《浙江潮——观潮》课文解读

北师小学语文五上第二单元《浙江潮——观潮》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观潮》是传统课文,与《浙江之潮》描写的是同一景观,同样写出了浙江潮排山倒海、惊心动魄的气势。

这两篇开头一句都是中心句,“伟观”和“奇观”是中心词,中心句、中心词概括了浙江潮(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学习《观潮》有两点需注意:
第一,江面上有个从“风平浪静”到“风号浪吼”,最后又归于“平静”的过程。

静是为了衬托动,衬托声。

第二,如何“观”写得很具体,既从侧面烘托钱塘江潮多么震撼人心,又直接抒发作者对自然“雄伟奇观”的赞叹。

观潮人的表现按照潮头来前——潮头来时——潮头过后三个阶段的顺序描写。

潮头来前潮水是下午来,“我们”却“早上”就到了盐官镇,为的是占到“观潮最好的地方”,晚点就没有了,因为“这时候”,“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

既写出了钱塘江潮声名远播,也写出了人们对这种奇观的神往。

潮头来时潮在远处,人们“踮着脚”望;潮至近处,人群“沸腾起来”;潮在眼前,人们感到“惊心动魄”。

过去“几百人猝不及防,被潮水席卷而去”的事件,既说明潮水来势凶猛,排山倒海,也说明观潮人倾心观潮,被这“大自然的雄伟奇观”震慑,以致离潮太近,忽略了安全问题。

潮头过后潮头已“奔腾西去”,“过了很久”,观潮的人还没有离去,“再看”,又“看看”,潮头已去,人们还沉浸在当时那种情境中。

浙江潮叶圣陶阅读理解及答案

浙江潮叶圣陶阅读理解及答案

《浙江之潮》阅读训练及答案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景象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骑马C.随波而逝逝:去,往D.珠翠罗绮溢目溢:满,充满2.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则玉城雪岭迹天而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D. 以此夸能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

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进行描绘,表现了江潮的.雄奇壮观。

C.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D.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画出弄潮儿上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答案及解析:1.B. 解析:骑是马的意思,名词,读jì。

乘是骑、坐的意思。

2.D解析:A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B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浙江潮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推荐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浙江潮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推荐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浙江潮》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推荐《浙江潮》课堂实录1本课教材分析《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

文章描述生动、形象、细致入微。

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示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和观潮局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和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当中、以后的描述,表示大潮的宏伟壮丽。

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加见地,学习作者的观看和表达方式,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情感。

学校和学生情形分析我校位于文化底蕴丰厚的西安南郊文化区,周围文化气氛浓郁,加上我校经历了五年的课程改革实验活动,学生已经深深喜爱上了语文,课前预习、做摘录笔记、练习批注等良好的学习适应已大体养成,在课堂中教师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学生勇于发表自身的观点,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在语文小课堂上感受到欢乐,陶冶了情操,整体素养普遍提高。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踊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明白得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取得思想启发,享受审美乐趣。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针对本课既有文言文,又有现代文的特点,通过对照阅读,激发学生念书的热情,让学生领会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体会到文章的比喻、夸张和衬托渲染等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学生体味文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现代文的内容来明白得、疏通古文的文意。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观,培育学生酷爱自然,靠近自然,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通过对照阅读,激发学生念书的热情,使学生领会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体会到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衬托渲染等方式的作用,提高学生体味文句的能力。

3.通过“读、悟、议、赏、品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浙江潮阅读理解四年级

浙江潮阅读理解四年级

浙江潮阅读理解四年级《浙江潮》是一篇写景的散文。

文章以新奇的视角,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和迅猛磅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海宁潮”来临时惊心动魄的情景;运用细致准确的动词,具体而详尽地写出了自己观看钱塘江潮时内心所产生的激动兴奋感受。

本文作者通过描述海宁潮这一盛况,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这也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坚强去面对,只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就能战胜一切困难!浙江海塘是世界上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石构筑物之一,南北纵贯全省1047千米,气势雄伟。

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开始修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对此,人们很早就发现并且认识到它在抵御外敌侵略中的重要作用。

每当农历八月十八潮汛来临之际,站在海塘上观赏钱塘潮汹涌澎湃的场面,使人留连忘返,因为海塘东西横亘千余里,犹如巨龙飞腾在万顷波涛之上,钱塘潮被称为“天下第一潮”。

在诗人笔下,雄浑壮丽的海潮更成了引人入胜的风光奇景。

郭沫若的名句“浙江潮,天下奇观也,自古以来,游者如云”便是最好的概括。

我不由得赞叹:古人真会说话呀!可谁又知道,当初把“钱塘潮”喻为“天下第一潮”,却饱含了多少辛酸呢?那些伟大的劳动人民哪个没有抱着渺茫的希望,怀着沉重的忧虑,把眼泪洒遍大地。

如今,事实摆在眼前——它是世界上罕见的天下奇观。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宋代范仲淹的这首诗,正道出了先辈为抗击外族入侵而付出的鲜血和生命换取来的最终结果。

也许你认为这仅仅是后人的骄傲,但我却觉得这里面还蕴藏着令人震撼的悲痛。

总之,这种悲痛深深烙印在我幼小的心灵上,并让我铭记于心,也启迪了我的人生观。

浙江在经济发展方面与其他沿海地区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因此我们必须走科技兴国之路,才能增加创汇能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从历史上来看,杭州、温州等城市率先开放,吸收西方资金,然后再转化为商品,进行输出,这样既解决了国家的紧急需要,同时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其他落后地区树立榜样,给他们带来信心,因此就出现了“温州模式”。

2.浙江潮(教案)

2.浙江潮(教案)

2.《浙江潮》教案教材简析“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这该有多么雄伟、气势磅礴啊,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潮”。

课文带领学生走近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2.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3.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

时间暂定五分钟。

(生合作学习。

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2.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3.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

(古筝曲)5.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浙江潮》教材理解

《浙江潮》教材理解

《浙江潮》教材理解导读:《浙江潮》这篇课文的编排形式比较新颖,它的主体课文《浙江潮》是南宋文学家周密创作的《观潮》节选,不足80字。

在这短短80字的文章中描写了潮来之时的形、色、声、势四个层次,文章生动传神、一气呵成,贴切的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传神的夸张(际天而来、如雷霆、吞天沃日……)、精当的用词(震撼激射、势极雄豪……),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潮的特点,刻画了浙江潮的雄奇壮观,传情之处只用一两个字就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它后面附了我们大家熟悉的那篇现代散文《观潮》。

文言文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晦涩的,其中的语法和每一个虚词实词的字义并不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内容。

怎样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文言文的精炼之美、严谨之美、音律之美以及怎样处理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的关系成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是第一批参加教改实验的学生,一直在学习北京师大新世纪(版)小语教材。

学生的特点是理解、表达、想象能力很强,但是基础不是很牢固。

学生之间差别也比较大。

教学目标1.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自制幻灯片课件,浙江潮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中秋节,相信在这一天你感受到了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你知道吗?每年从中秋节后的第二天起,一浪浪海水受到了月亮的召唤聚集到了浙江江口,它们的“团圆”造就了一个闻名天下的自然奇观——浙江潮。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学课件剖析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浙江潮教学课件剖析


声音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气势 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夸张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体会结尾
作者引用了杨诚斋的诗“海涌银 为郭,江横玉系腰”作为课文的结尾,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
杨诚斋的诗句既是对上文的形象概括, 又是对开头的呼应,这样写使全文结构 十分严谨。这一诗句也说明了浙江潮的 “伟观”被广为称颂。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
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熟悉江潮的人告诉我们说:
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向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
见东边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
腾起来。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找出文章中与《浙江潮》内容相 对应的句子。 2.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提示: 可以从内容结构、思想感情、语言 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
浏览《观潮》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过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 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出现白线,横贯江面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
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 多高的白色
城墙。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
日积月累: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人山人海 惊心动魄 猝不及防 席卷而去 有惊无险 漫天卷地 若隐若现 吞天沃日 齐头并进 吞天沃日 震撼激射 天下奇观 昂首东望 浩浩荡荡 风号浪吼
人声鼎沸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水天相接 全神贯注 习惯 潮水 吞下 县长 古塔 亭子 隆隆声 闷雷 坦克 分裂 涨水 浙江 震撼 书斋 贯彻 鼎盛 涨潮

分享《浙江潮》教案设计的实践经验

分享《浙江潮》教案设计的实践经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教授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过程中,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其中,我认为一份好的教案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总结了一份《浙江潮》教案设计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在教案设计之前,必须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

我们选用的是七年级语文课本《浙江潮》,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内容涉及了浙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

在教材分析中,我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的难度和层次。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语文能力,确定教材的难度和层次。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要识别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3.教材的内涵和外延。

要通过教材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4.与教学目标的结合。

要将教材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经过教材的仔细分析和理解,我为《浙江潮》教案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教学目标是一份好教案设计的必要条件。

在为《浙江潮》编写教案时,我先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浙江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意识。

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我可以有针对性地编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编写教学内容的编写是教案设计的关键环节。

在为《浙江潮》编写教案时,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编写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和难点。

2.教材的核心内容。

通过理解教材文本的核心内容,编写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

3.学生的实际需求。

以幼儿园课程为例,探索《浙江潮》教案的应用

以幼儿园课程为例,探索《浙江潮》教案的应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关注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这种趋势也引出了一些有关幼儿园课程和教案的讨论。

其中,浙江省的一种以《浙江潮》为教材的教案备受关注。

此项教材不仅引进了生活化、泛在化、体验式等教育理念,还注重了“情境营造,趣味引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故事、音乐等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本文就以幼儿园课程为例,探索一下该教案的应用及其效果。

浙江潮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把童年还给孩子”。

这意味着将童年还原为儿童最初的、自然的生活状态,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学习和成长。

该教案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方面,更注重幼儿的兴趣和特点,通过引导和设定情境,营造有趣、自然的学习氛围,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浙江潮课程将生活化融入到整个课程中来,更加注重幼儿的现实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寓教于乐。

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模拟真实情境中学习,促进他们的肢体协调、沟通表达和求知欲,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浙江潮课程依托着泛在教育理念,通过体验式教育来促进幼儿发展。

该教育理念认为,教育需要融入幼儿日常生活的全方位经验,以及学习式、生活式、文化式等方式,让幼儿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成长。

比如,采用思维导图、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幼儿在讨论中学习,不断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浙江潮课程以艺术、音乐等文化形态也为幼儿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学习机会。

该教案认为,艺术、音乐等是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感悟力和想象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可见,浙江潮课程通过促进不同素质的培养,为幼儿园教育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在总体上,浙江潮课程的应用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通过该教案的应用,教育工作者可以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认知发展和生命技能的发展,有益于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和优化。

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应用和运用该教案。

北师大五年级浙江潮解读

北师大五年级浙江潮解读

• 【猝不及防】

突然来到,不及防备。
• 吞天沃日 若隐若现 人声鼎沸 • 山崩地裂 猝不及防 风号浪吼 • 漫天卷地 县城 观潮 • 雷霆 震撼 古塔 隆隆 • 闷雷 坦克 领略 涨潮
浙江之潮
南宋文学家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 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 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 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 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潮来前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 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 说这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 流,登上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 前。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 阳下,笼罩着一层白蒙蒙的薄雾。远处,几 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近处,镇海古塔、 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时
• 当潮水远远地出现在钱塘江的入海口时, 仅仅像一条银线。
过了一会儿
•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天边
• 过了一会儿,潮水渐渐涌进,就像玉砌 的城墙、大雪覆盖的山岭一样,从天边 涌来。
•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势极雄豪。
• 涨潮时洪水的声音好像雷霆一样,震动 摇撼,冲激飞溅,好像要吞下天空,淹 没太阳,气势非常雄壮。
涌来。涨潮时洪水的声音好像雷霆一样,
震动摇撼,冲激飞溅,好像要吞下天空,
淹没太阳,气势非常雄壮。杨诚斋的诗
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说的就
是这种景象。
吞天沃日
• 沃,用水淋洗 。 • 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
表明一种气壮山河的气势。
看 观潮
• 钱塘江大潮

北师小学语文五上第二单元《浙江潮——浙江之潮》课文解读

北师小学语文五上第二单元《浙江潮——浙江之潮》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南宋时,周密的《武林旧事》辑录了许多旧闻,寄托故国旧事之思,其中《观潮》一文描写了浙江怒涛,水军演习,吴儿弄潮和兵民、皇室观潮的情态。

课文为《观潮》第一段,略去了“观”的内容,只截取写“潮”的部分。

“浙江之潮”指的是钱塘江的潮水,因钱塘江入海口在浙江,故名。

钱塘江大潮是由于天文和地理(包括河口形状、河床地貌、水文、气候等)综合因素形成的。

钱塘江入海口呈一个很大的喇叭形,每当大海涨潮,海水向陆地漫卷而来,广袤的海水涌入钱塘江入海口,水道越来越窄(钱塘江入海口外江面宽100千米,向内90千米,海盐镇江面只有20千米)。

水的流量越来越大,水面也就迅速壅高。

加上河底有大量淤积的泥沙形成沙坎,潮水遇阻强行变缓,后潮又至,于是形成涌潮。

从涌潮的强度和壮观场面看,钱塘江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可以等量齐观,但论涌潮潮景变化万千,钱塘江潮可以说是无与伦比,堪称“奇观”。

第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从大处落笔,统领全文。

“伟观”的意思是雄伟的景象。

第二句“既望”是阴历十六日,交代每年八月十六日至八月十八日海潮最盛大。

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海潮由远及近的浩大声势。

“既而”,过了一会儿。

“际天”,连着天。

“沃”,灌溉,这里是淹没的意思。

江面开阔,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似一条白色的银线而已。

过了一会儿越来越逼近了,白浪高耸就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潮》教材理解
《浙江潮》这篇课文的编排形式比较新颖,它的主体课文《浙江潮》是南宋文学家周密创作的《观潮》节选,不足80字。

在这短短80字的文章中描写了潮来之时的形、色、声、势四个层次,文章生动传神、一气呵成,贴切的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传神的夸张(际天而来、如雷霆、吞天沃日……)、精当的用词(震撼激射、势极雄豪……),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潮的特点,刻画了浙江潮的雄奇壮观,传情之处只用一两个字就表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它后面附了我们大家熟悉的那篇现代散文《观潮》。

文言文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晦涩的,其中的语法和每一个虚词实词的字义并不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内容。

怎样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文言文的精炼之美、严谨之美、音律之美以及怎样处理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的关系成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是第一批参加教改实验的学生,一直在学习北京师大新世纪(版)小语教材。

学生的特点是理解、表达、想象能力很强,但是基础不是很牢固。

学生之间差别也比较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感受文章中词语句子的精确美妙,感悟到恰当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方法所带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认识古今语言的异同,增强语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
自制幻灯片课件,浙江潮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中秋节,相信在这一天你感受到了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你知道吗?每年从中秋节后的第二天起,一浪浪海水受到了月亮的召唤聚集到了浙江江口,它们的“团圆”造就了一个闻名天下的自然奇观——浙江潮。

你对
此感兴趣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孩子们还陶醉在中秋节快乐的回忆里,老师的话让他们立刻提起了精神,饶有兴趣的拿起了书。

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渲染特定的背景,可以牵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深入体验文章的美感。

)
二、初谈感受
观看浙江潮视频。

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景象。

(设计思考: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使学生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感受其中之美,产生和作者同样炽热的爱和心理共鸣。

因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适当采用直观手段,如图片、声音、影像等,可以增强课文中描述的美的感染力,把学生领到美境中去,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爱美情趣。

) 学生用词:雄伟、神气、很有气势、气势磅礴……(对学生的概括给以适当评价,不适合、不优美的给予建议,规范提高学生的语言。

)
三、初读课文
让我们看一看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周密是怎样来描写他眼中
的浙江潮吧。

再看视频,自己放声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句,质疑提问。

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断句抑扬。

(设计思考:因为这篇课文是文言文,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不知道该怎样去读,这时候老师的范读让学生知道了该如何断句,什么时候抑什么时候扬,为下面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时候找几个学生读不好的地方由老师范读,如描写江潮由远及近的这个过程的时候声调也应该是由弱到强的,在“继而渐进”这个词上也要表现出这个变化,学生没有体悟到,经老师的范读点拨学生较好的把握了这种气势的变化。

)
四、浏览课文
哪一句是概括写浙江潮的?(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抓住“天下之伟观也”中的“伟”字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字之妙。

“伟”,罕见的、奇特的、壮观的、有气势的。

五、再读课文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伟观”?拿“信号笔”作批注。

(设计思考:作批注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很有好处。

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开始此项训练。

但是批注的形式和方法并不唯一。

)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能读出来吗?
(自读,指读,谈体会,再读,老师范读,齐读,老师引读……)
在读远观大潮时,老师轻声而喜悦地说:“盼望着、盼望着,远远的,潮来了……”学生会意轻柔跟读“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师(渐强,振奋):“大潮越来越近了!”生(大声,振奋):“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师(短促有力):“那声音……”生:“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师:“那气势……”生(充满激情):“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设计思考:这句话是课文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描写之妙。

“势极雄豪”中的“极”字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字之妙。

“极”,极致的、顶级的、不可比拟和超越的。

体会之后再回到诵读中,通过重读表现出作者用意,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并读出了“浙江潮”之奇。

为了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诵读体会文章意境,老师的语言穿针引线,一波接一波地造势,老师几个字的引导使学生读得激情四射,把孩子的情绪推向高潮,如大潮汹涌于眼前。

)
六、体会写法
形:银线、玉城雪岭。

色:银、雪。

声:大声如雷霆。

势: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通过朗读反复体会古汉语的凝炼、精当,积累词语。

在下面和现代文的比较阅读上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繁简之妙。

文章结尾运用了杨诚斋的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体
会作者以此作为结尾的用意。

1.体会诗句对浙江潮的高度概括。

体会语言和韵律美。

2.浙江潮的伟观被广为称颂。

(第一点作用是老师在教案中设计好的,第二点却是学生自己在思考后提出的,很出老师意料。

可见学生是学进去了,动脑筋了,而且有着良好的分析、思考和想象力。

)
七、浏览现代文
找出和古文相对应的句子。

和古文中的句子对照着读一读,体会二者的不同(从语言文字、内容结构、朗读感受上体会)促进对课文的朗读。

1.过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层楼高的白色城墙。

”“继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令人惊心动魄。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设计思考:使学生在比较阅读后从语言文字、内容结构、朗读感受上体会出了两篇文章的不同,对古今语言的异同产生
了感性的认识,感悟到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了语感,反馈到诵读上就更加充满激情。

)
八、再看视频
再看一次浙江潮视频。

假如你就是周密,站在浙江边观看气势磅礴的浙江潮,通过朗读,抒发出你的感慨吧。

(这段视频在课上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导入时,学生在观看时不断发出唏嘘赞叹之声,马上有兴趣走进课文。

第二次是在理解语言文字之时让学生通过观看体会,学生对“银线”、“玉城雪岭”、“大声如雷霆”有了形象的体会,转化到读的时候就更加到位。

第三次是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学生这时通过反复读书已经基本做到了熟读成诵,并且对大潮的整个过程有了到位的理解,在读的时候学生有的手指录像画面,有的摇头晃脑诵得有滋有味。

当然,这种资源在语文课上的作用只能是辅助的,所以在考虑运用时一定要明确用的目的,避免搞花哨走形式。

)
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