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惊厥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儿童热性惊厥的诊断及治疗

儿童热性惊厥的诊断及治疗
• 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 病
• 正常儿童热性惊厥的发病率为2%-4% • 1/2有第2次发作 • 1/10第3次或3次以上复发 • 热性惊厥复发均发生在首次发作后3年内
定义
热性惊厥是在颅外感染性疾病初期的发热 过程中出现的惊厥发作。诊断应具备以 下条件:
①首发年龄多在3个月-5岁; ②惊厥发作时伴有发热
单纯性热性惊厥次要条件
1.在一次热程中只发作一次 2.发作后没持续意识障碍 3.体格和智力发育正常 4.体温≥38℃ 5.有遗传倾向
复杂性热性惊厥: ①局限性惊厥发作,常呈偏侧性或局灶性发作;
②一次发作>15分钟 ③1年内热性惊厥发作频率达5次以上。 ④发作后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包括Todd麻痹等;
• 用时最好有心电监护,注意血压下降,呼吸、 心率减慢。
苯巴比妥(鲁米那)
频繁惊厥发作时可肌肉注射负荷量15-20mg/kg, 第一次取负荷量一半8-10mg/kg肌注,余量分 1-2次间隔2-4小时肌注。24小时后给维持量,
3-5mg/kg。
丙戊酸钠
静脉注射剂可用于2岁以上惊厥持续状态。首 次剂量15 mg/kg静脉注射,以后按1 mg/kg.h 速度静脉滴注(加到0.9%生理盐水或5%葡萄 糖液中),总量20~30 mg/kg.d。
(1).发热前已有神经系统异常 (2).发作持续时间15-20分钟,属长程发作者 (3).呈部分性发作或者伴有泛化者. (4).父母或同胞有无热惊厥或者癫痫者. (5).初发年龄<1岁或者>6岁. (6).24小时内复发2-3次者 (7).发热前体温不足37.5度. (8).单纯热性惊厥1年反复发作4-5次以上 (9).脑电图有特异性痫波发放者.
⑤24小时≥2次发作 ⑥发作前有非进展性脑器质改变 ⑦有癫痫家族史

简约医疗儿童热性惊厥诊断与处理

简约医疗儿童热性惊厥诊断与处理
加强患者教育
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强对儿童热性惊厥患 者的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发病原因及机制
发病原因
热性惊厥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儿童中枢 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对高热的耐受 能力较差。
发病机制
高热状态下,儿童脑部神经元兴奋性 增高,容易出现异常放电,导致惊厥 发作。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 经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

年龄分布
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6个月至5 岁的儿童,其中1-2岁为发病高 峰。
发作后症状
发作后患儿可能表现为疲 倦、头痛、恶心等。
辅助检查方法
脑电图(EEG)
用于排除癫痫等脑部疾病 ,热性惊厥患儿的EEG通 常正常。
影像学检查
如头颅CT或MRI,用于排 除颅内病变,一般情况下 不常规进行。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血 糖等,用于评估患儿的一 般状况及排除其他病因。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并发症防范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
脑部损伤
由于惊厥时脑部缺氧或外伤导致,表现为头痛、 呕吐、意识障碍等。
呼吸系统并发症
如吸入性肺炎、窒息等,由惊厥时呼吸道分泌物 增多或呕吐物误吸引起。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如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由惊厥时心脏负荷加重 或感染引起。
并发症预防措施
加强护理
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避免误吸 。
定期随访评估
病情监测
01
定期随访评估孩子的病情,包括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
状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子的病情变化和随访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最新)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最新)

第五节热性惊厥【ICD-10编码】R56、0【定义】为小儿时期最常见得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3个月至6岁)。

惊厥大多在发热性疾病初期,70%得热性惊厥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伴发于中耳炎、胃肠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初期.惊厥多于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然上升时发生。

【病因】高热引起惊厥得机制可能与下面3个因素有关:1、发热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脑细胞对内外环境得各种刺激得敏感度增高。

2、发热可使神经元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高,糖代谢增高,使脑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异常放电,引起惊厥。

3、发热惊厥有特异性遗传倾向,为单一基因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代为杂合子,可遗传。

【诊断要点】1、症状与体征:热性惊厥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与复杂型热性惊厥。

(1)单纯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80%.①初次发作在6个月至3岁之间,末次发作多数不超过4岁;②大多数惊厥发生在38.5℃以上、在高热24小时内;③同一热程中仅发作1次;④惊厥发作形式主要为全身性发作;⑤发作每次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很少超过10分钟;⑥发作后意识较快恢复,发作后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⑦惊厥发作10天后脑电图无异常。

⑧总发作次数不超过5次。

(2)复杂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20%。

①可见于任何年龄;②38℃以下也可发作;③同一热程中可发作2次或以上;④惊厥发作较长,可达15分钟以上;⑤发作形式可为全身性,也可为局限性;⑥发作后神经系统可遗留不同程度异常体征;⑦总发作次数大于5次。

(3)简单型热性惊厥与复杂型热性惊厥明确诊断前,需排除颅内感染与其她导致惊厥得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若有热性惊厥史更支持本病诊断。

2、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尿液分析,快速C反应蛋白(CRP)、心电图、胸片等(2)临床需排除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可行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生化、血糖、血氨、血乳酸、微量元素、遗传代谢病筛查(尿有机酸分析、血氨基酸分析、酰基肉碱等)检查。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概述】热性惊厥( Febrile Seizures, FS )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病因,儿童期患病率2%~5%,在小儿各类惊厥中占30%。

热性惊厥的发作与颅外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有关,70%以上的热性惊厥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初期。

目前热性惊厥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一般认为3个月~5岁的婴幼儿(常见发病年龄为6个月~3岁,高峰年龄为生后18个月,),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和代谢性疾病,既往无热惊厥史者,可诊断为FS。

大多数FS的临床经过及预后良好,大约30%~40%的患儿可出现FS复发,严重的FS(如热性惊厥持续状态)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导致脑组织水肿、海马硬化萎缩及神经元变性坏死等,与日后情感行为异常、学习困难、智能发育落后及颞叶癫痫等存在一定的联系。

每例FS患儿复发情况变化很大,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如反复感染高热)的相互作用。

大多研究认为FS复发的危险因素有:①有FS或癫痫家族史;②首次FS的年龄<18个月;③低热出现惊厥;④发热早期出现惊厥。

发生FS持续状态的危险因素包括:①首次FS年龄小;②首次FS为部分复FS持续时间长,FS性发作;③有癫痫家族史。

如果首次.发往往持续时问也长。

部分FS患儿可能继发癫痫,尤其是具有以下危险因素者:①复杂性热性惊厥;②有癫痫家族史;③惊厥发作前已经有运动智能发育落后。

具有的危险因素越多,FS复发或继发癫痫的可能性越大。

【病史要点】1、发热初期(常在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升时突然出现的急性惊厥发作。

2、初发年龄、惊厥前后体温、惊厥发作形式、持续时间、一次热程中的惊厥次数及惊厥发作后表现。

3、复发者应询问复发次数、每次复发时的惊厥类型及持续时间。

4、是否伴有头痛、呕吐、持续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脑病症状。

5、伴随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出疹性疾病、中耳炎等)及全身情况。

6、有无围生期脑损伤、有无颅内感染及外伤史,有无智力、运动发育的障碍。

热性惊厥入出院参考标准和转诊指导原则

热性惊厥入出院参考标准和转诊指导原则

热性惊厥入出院参考标准和转诊指导原则
【ICD-10】R56.0
【诊断标准】
1.初次发作在3个月至5岁之间;
2.体温升高,多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
3.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疾病或代谢性异常;
4.既往没有无热惊厥史;
5.临床分型:
(1)简单型热性惊厥:惊厥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内,惊厥发作类型为全面性,24小时惊厥发生的次数1次,惊厥时体温>38℃;
(2)复杂型热性惊厥:惊厥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上,惊厥发作类型为部分性,24小时惊厥发生的次数≥2 次,惊厥时体温<38℃。

【入院标准】
1.惊厥持续时间长(>10-15 分钟);
2.反复发作;
3.惊厥缓解后仍存在意识障碍或精神状况欠佳者;
4.不能除外中枢感染的发热惊厥。

【出院标准】
惊厥控制,病情好转并稳定,排除引起惊厥的其他病因。

热性惊厥的诊治

热性惊厥的诊治

热性惊厥热性惊厥(febrile conuvulsions)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

发病年龄为3个月至6岁,高峰发病年龄为6个月至3岁。

5岁小儿约2%-3%有过有过热性惊厥历史。

长时间的热性惊厥可引起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不仅影响智力发育,而且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70%的热性惊厥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有明显遗传性,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诊断要点】一、诊断标准:初次在3个月至5-6岁之间,在上感或其他传染病的初期,当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或代谢性异常后,可诊断为热性惊厥。

二、临床表现:分两型。

(一)单纯性热性惊厥:首发年龄在3个月-6岁,6月至3岁为高峰年龄组,3岁后发作减少,6随后不再发作。

多有高热惊厥家族史。

先有高热,体温多在38.5-39℃以上,很快出现惊厥(一般在6-12小时之内,最迟不超过24小时),发作为全身性,伴有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短,多在10分钟之内停止。

同一次病程中只发作一次,惊厥发作后很快清醒,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热退1-2周后脑电图正常,预后良好。

(二)复杂性热性惊厥:发病年龄不定,初发可在小于3月,大于6岁;惊厥发生在发热24小时以后;发作时体温低于38-38.5℃;开始为高热惊厥,随着发作次数增多,逐渐变成无热惊厥,惊厥持续时间长(15分钟以上),可反复累计发作5次以上;惊厥多为局限性,持续时间超过10-15分钟,或一次发热性疾病过程中出现反复惊厥发作;可有异常神经系统体征,热退1-2周后脑电图可有异常波形。

三、辅助检查:(一)脑脊液检查:首次高热惊厥或婴儿期发生热性惊厥,必要时做脑脊液检查,以除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其他颅内疾病,高热惊厥时脑脊液正常。

(二)其他检查根据情况可选做生化检查,如血糖、血钙、血磷、血钠、血、尿、便常规及培养,脑电图、颅脑彩超、CT扫描、MRI等检查,进一步做出病因诊断。

热性惊厥诊疗规范

热性惊厥诊疗规范

大多数FS的临床经过及预后良好,大 约30%~40%的患儿可出现FS复发, 严重的FS(如热性惊厥持续状态)也可 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导致脑组织 水肿、海马硬化萎缩及神经元变性坏 死等,与日后情感行为异常、学习困 难、智能发育落后及颞叶癫痫等存在 一定的联系。
每例FS患儿复发情况变化很大,取决 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如反复感染高热) 的相互作用。大多研究认为FS复发的 危险因素有:①有FS或癫痫家族史; ②首次FS的年龄<18个月;③低热出 现惊厥;④发热早期出现惊厥 。发生 FS持续状态的危险因素包括:①首次 FS年龄小;②首次FS为部分性发作; ③有癫痫家族史。
【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若疑为低血糖、低 血钙、低血钠及酸中毒等代谢性病因 时,应完善相关的生化学检查。
2、病原学检查:血、尿、便常规检查 及血、尿、便、呼吸道分泌物等相关 的细菌、病毒学检查有助于确定发热 疾病的性质。
3、脑脊液:临床上疑有颅内感染时, 尤其是婴幼儿期首次热性惊厥,可行 脑脊液检查与颅内感染鉴别。按美国 儿科学会推荐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常需 要进行脑脊液检查(除外颅内感染)。
【治疗】
1、针对引起发热的感染性疾病进行抗 感染治疗(遵循儿科用药的方法); 2、惊厥发作时止惊治疗:安定 0.3~0.5mg/Kg/次(总量<10mg/次, 推注速度<1mg/min),或咪达唑仑 0.1~0.3mg/Kg/次,静脉缓推或直肠 给药,必要时15~20分钟后可重复用 药;发作频繁者可合用鲁米那 5~8mg/Kg/次; 3、对症治疗,加强降温处理(物理或 药物降温)。
4、脑电图:有助于鉴别癫痫,一般在 热退热后1周检查,以除外发作后一周 内可能出现短暂慢波背景改变。
5、头颅CT或MRI检查:有明显定位体 征者,常需要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 若需与先天性脑发育异常、脑出血、 颅内感染、某些遗传性疾病如结节性 硬化症、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疾病鉴 别时,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相关 诊断。

小儿热性惊厥诊断与治疗PPT

小儿热性惊厥诊断与治疗PPT

病情评估
观察患儿的体温、呼吸、脉搏 等生命体征
检查患儿的神志状态、皮肤颜 色、瞳孔反应等
询问患儿的家长或监护人关于 发病前的情况,如饮食、睡眠、 活动等
评估患儿的呼吸、循环、消化 等系统功能,以及是否有其他 并发症
诊断流程
病史询问:了解患儿的年龄、性别、既 往病史、家族史等
体格检查:观察患儿的神志、呼吸、脉 搏、体温等
定期随访:每3-6个月进行一 次随访,了解患儿病情变化
药物调整:根据患儿病情变 化,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和教 育,帮助患儿和家长适应疾病
和治疗过程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 套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
脑电图检查:了解患儿的脑电活动情况
诊断标准:符合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和 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小儿热性惊厥的 治疗
药物治疗
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用于控制惊厥发作 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用于降低体温,缓解症状 镇静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用于缓解惊厥发作时的紧张和焦虑
小儿热性惊厥的 预防
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避免过热或过冷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提高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饮食均衡、 睡眠充足等
避免接触传染源, 如感冒、流感等疾 病患者
家庭护理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空气污染 保持孩子衣着舒适,避免过厚或过薄
保持孩子饮食均衡,避免过度饮食或营 养不良
治疗原则
及时降温:使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降至正常范围
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

高热惊厥诊疗指南

高热惊厥诊疗指南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惊厥最常见的原因,患病率为3%~5%。

关于热性惊厥的定义、临床诊断及评估、治疗和预防等问题,近年来有一些新的认识。

为促进临床儿科医生全面、正确地诊断和处理热性惊厥及相关癫痫综合征,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成立专家组,讨论并制定儿童热性惊厥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旨在对热性惊厥患儿进行规范化诊治,避免过度的检查和治疗。

一、概念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年龄依赖性的疾病,首次发作多见于6月龄至5岁。

根据2011年美国儿科学会(AAP)标准,热性惊厥为发热状态下(肛温≥38.5 ℃,腋温≥38 ℃)出现的惊厥发作,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证据及导致惊厥的其他原因,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病史。

部分热性惊厥患儿以惊厥起病,发作前可能未察觉到发热,但发作时或发作后立即发现发热,临床上应注意避免误诊为癫痫首次发作。

热性惊厥通常发生于发热后24 h内,如发热≥3 d才出现惊厥发作,注意应寻找其他导致惊厥发作的原因。

热性惊厥的确切发病机制未明,主要系脑发育未成熟、发热、遗传易感性三方面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引起发热的常见病因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炎、中耳炎、肺炎、急性胃肠炎、幼儿急疹、尿路感染以及个别非感染性的疾病等,病毒感染是主要原因。

本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常为多基因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同卵双胎同病率高于异卵双胎(62%比16%)。

热性惊厥发病的遗传相关机制涉及个人与家族易感性、炎症与免疫调节反应、神经元兴奋与抑制以及机体与病毒等病原体的相互作用。

已报道多个基因和(或)染色体异常与热性惊厥相关,有些变异和癫痫重叠(表1)。

对首发年龄小或发作频繁者可行基因检测,为进一步精准治疗及预后评估奠定基础。

二、临床诊断及评估1.诊断:热性惊厥绝大多数预后良好,根据临床特征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发作情况见表2。

单纯性占70%~80%,表现为全面性发作,24 h内无复发,无异常神经系统体征。

幼儿热性惊厥操作流程

幼儿热性惊厥操作流程

幼儿热性惊厥操作流程
内容:
一、评估病情
1.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症状,判断是否为热性惊厥。

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阵挛性痉挛,伴有发热症状。

2. 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脉搏、血压等。

二、处理惊厥
1. 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

可将患儿置于左侧卧位。

2. 给予氧气吸入。

3. 尽快降温。

可用冰袋敷额头、颈部、腋窝等处,或使用风扇等辅助降温。

4. 肌肉注射小剂量地塞米松,可以缩短惊厥发作时间。

三、观察病情变化
1.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2. 观察惊厥反复发作的情况。

3. 判断是否需要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四、惊厥结束后的处理
1. 惊厥结束后,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儿侧卧,观察意识恢复情况。

2. 继续物理降温措施。

3. 补充水分。

4. 安抚患儿情绪。

五、预后评估
评估患儿的神志恢复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治疗。

大部分热性惊厥预后良好,但也有可能代表隐藏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警惕。

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惊厥性疾病,是指小儿体温超过38℃发生的全身性惊厥,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起病年龄多在4个月至5岁之间。

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和继发癫痫的危险性,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

一、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1)单纯热性惊厥发病年龄6个月至6岁,体温骤升时很快出现惊厥,发作形式为全身强直-阵挛、阵挛或强直发作,少数为失张力发作,持续时间不超过5-10分钟,发作前后无异常神经体征,一次热程中仅有一次发作,热退1周后脑电图检查正常。

2)复杂性热性惊厥发病年龄小于6月或6岁以上仍有发作,惊厥时体温不足38℃,有局部性发作表现,一次热程有1次以上惊厥发作,或惊厥时间超过15分钟,或惊厥后2周脑电图仍有异常。

二、辅助检查1.脑电图热退后1-2周以后检查。

单纯热性惊厥背景活动基本正常。

复杂性热性惊厥可有持续存在一侧性慢波、阵发性癫痫放电。

可做随访。

2.头颅CT及MRI 对除外颅内疾病或发育异常有诊断意义,必要时选用3.血生化可除外电解质及低血糖引起的惊厥发作4.脑脊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难以鉴别时需行此检查5.血、尿、便常规检查三、治疗原则1.急诊处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反复惊厥发作伴缺氧青紫者应吸入氧气2)立即止惊,止惊药物选用如下:①地西泮(安定)静脉缓慢注射,多次复发需重复使用。

或地西泮直肠给药②苯巴比妥(鲁米那)肌内注射③劳拉西泮(氯羟安定)静脉注射3)解除高热应用物理降温及非甾体降热药物4)积极查找并控制原发病5)间歇用药预防①用药指征有长程发作(15~20分钟)史,热性惊厥发作≥2次②用药方法地西泮(安定)直肠给药,8小时后可改口服至体温正常。

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2.长期连续用药预防1)预防指征①反复发作,1年内发作5次或以上②发作呈持续状态③热性惊厥转为无热惊厥或癫痫④热性惊厥发作后2周,脑电图有特效癫痫波2)药物:丙戊酸钠或苯巴比妥口服。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最新)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最新)

第五节热性惊厥【ICD-10编码】 R 56.0【定义】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3个月至6岁)。

惊厥大多在发热性疾病初期,70%的热性惊厥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伴发于中耳炎、胃肠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初期。

惊厥多于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然上升时发生。

【病因】高热引起惊厥的机制可能与下面3个因素有关:1.发热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脑细胞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的敏感度增高。

2.发热可使神经元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高,糖代谢增高,使脑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异常放电,引起惊厥。

3.发热惊厥有特异性遗传倾向,为单一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代为杂合子,可遗传。

【诊断要点】1. 症状与体征:热性惊厥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

(1)单纯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80%。

①初次发作在6个月至3岁之间,末次发作多数不超过4岁;②大多数惊厥发生在38.5℃以上、在高热24小时内;③同一热程中仅发作1次;④惊厥发作形式主要为全身性发作;⑤发作每次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很少超过10分钟;⑥发作后意识较快恢复,发作后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⑦惊厥发作10天后脑电图无异常。

⑧总发作次数不超过5次。

(2)复杂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20%。

①可见于任何年龄;②38℃以下也可发作;③同一热程中可发作2次或以上;④惊厥发作较长,可达15分钟以上;⑤发作形式可为全身性,也可为局限性;⑥发作后神经系统可遗留不同程度异常体征;⑦总发作次数大于5次。

(3)简单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明确诊断前,需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若有热性惊厥史更支持本病诊断。

2.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尿液分析,快速C反应蛋白(CRP)、心电图、胸片等(2)临床需排除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可行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生化、血糖、血氨、血乳酸、微量元素、遗传代谢病筛查(尿有机酸分析、血氨基酸分析、酰基肉碱等)检查。

急诊科小儿高热惊厥临床诊疗指南

急诊科小儿高热惊厥临床诊疗指南

急诊科小儿高热惊厥临床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1.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4-5岁以上少见。

2.突然高热,24h内体温达39摄氏度以上。

3.惊厥常呈全身性(也有伴身性)抽搐,并伴有意识丧失,发作时间短,数秒至数分钟。

其前后意识清楚,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4.各种非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感染发热均可引起,尤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见。

【急救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头侧位。

用牙垫防止舌咬伤。

必要时吸氧。

2.止惊:以下药物科交替使用。

(1)地西泮(安定)为首选。

剂量为每次0.25-0.5mg/kg,缓慢静脉注射,不超过1mg/min,最大剂量10mg/次,5min 内生效。

(2)每次10%水合氯醛50mg/kg,加1-2倍生理盐水保留灌肠。

(3)每次苯巴比妥钠5-10mg/kg肌肉注射。

新生儿用量要减少,以免引起呼吸抑制。

(4)针刺:人中,百会,合谷穴。

3.降温
(1)物理降温:冰袋或冷湿毛巾置额部或枕部;30%-50%乙醇擦浴(颈部,腋下,腹股沟和四肢);冷生理盐水灌肠,婴儿每次100-300ml,儿童300-500ml。

(2)药物降温:3个月以内婴儿一般不用药物降温。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不良反应少,对胃无刺激。

剂量每次10-15mg/kg,每次4-6h1次,每日可用2-3次。

泰诺,百服宁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

年长儿可选用柴胡或安痛定注射退热。

4.病因治疗
如有2次以上发作或有家族史应做脑电图进一步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
【概述】
热性惊厥( Febrile Seizures, FS )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
厥病因,儿童期患病率2%~5%,在小儿各类惊厥中占30%。

热性惊厥的发作与颅外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有关, 70%以上的热性惊厥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初期。

目前热性惊厥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一般认为3个月~5岁的婴幼儿(常见发病年龄为6个月~3岁,高峰年龄为生后18个月,),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和代谢性疾病,既往无热惊厥史者,可诊断为FS。

大多数FS的临床经过及预后良好,大约30%~40%的患儿可出现FS复发,严重的FS(如热性惊厥持续状态)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导致脑组织水肿、海马硬化萎缩及神经元变性坏死等,与日后情感行为异常、学习困难、智能发育落后及颞叶癫痫等存在一定的联系。

每例FS患儿复发情况变化很大,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如反复感染高热)的相互作用。

大多研究认为FS复发的危险因素有:①有FS或癫痫家族史;②首次FS的年龄<18个月;③低热出现惊厥;④发热早期出现惊厥。

发生FS持续状态的危险因素包括:①首次FS年龄小;②首次FS为部分性发作;③有癫痫家族史。

如果首次FS持续时间长,FS复
发往往持续时问也长。

部分FS患儿可能继发癫痫,尤其是具有以下危险因素者:①复杂性热性惊厥;②有癫痫家族史;
③惊厥发作前已经有运动智能发育落后。

具有的危险因素越多,FS复发或继发癫痫的可能性越大。

【病史要点】
1、发热初期(常在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升时突然出现的急性惊厥发作。

2、初发年龄、惊厥前后体温、惊厥发作形式、持续时间、一次热程中的惊厥次数及惊厥发作后表现。

3、复发者应询问复发次数、每次复发时的惊厥类型及持续时间。

4、是否伴有头痛、呕吐、持续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脑病症状。

5、伴随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出疹性疾病、中耳炎等)及全身情况。

6、有无围生期脑损伤、有无颅内感染及外伤史,有无智力、运动发育的障碍。

7、有无热性惊厥、癫痫、智力低下及其他遗传代谢病家族史。

【体检要点】
1、一般体检中注意体温、呼吸、心率、血压,注意有无循环衰竭。

2、全身体检:注意原发病体征,有无皮疹、外耳流脓、咽峡炎,注意肺部体征,必要时直肠指检。

3、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头围、有无异常皮肤损害(色素脱失、牛奶咖啡斑等),注意有无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症、病理反射及肌力、肌张力的改变。

【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若疑为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钠及酸中毒等代谢性病因时,应完善相关的生化学检查。

2、病原学检查:血、尿、便常规检查及血、尿、便、呼吸道分泌物等相关的细菌、病毒学检查有助于确定发热疾病的性质。

3、脑脊液:临床上疑有颅内感染时,尤其是婴幼儿期首次热性惊厥,可行脑脊液检查与颅内感染鉴别。

按美国儿科学会推荐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常需要进行脑脊液检查(除外颅内感染)。

4、脑电图:有助于鉴别癫痫,一般在热退热后1周检查,以除外发作后一周内可能出现短暂慢波背景改变。

5、头颅CT或MRI检查:有明显定位体征者,常需要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

若需与先天性脑发育异常、脑出血、颅内感染、某些遗传性疾病如结节性硬化症、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疾病鉴别时,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相关诊断。

【诊断要点或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年龄:6个月到5岁;
(2)发热初期所致惊厥发作;
(3)需除外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

2、分型标准:临床上主要根据惊厥发作形式、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将热性惊厥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表1-14)。

⑴单纯性热性惊厥:全身性发作,持续时间<15分钟,24小时内无复发;不伴神经系统异常(如围产期脑损伤、神经运动发育异常、既往有无热惊厥史);
⑵复杂性热性惊厥:局限性或不对称发作,持续时间>15分钟,24小时内发作≥2次;(符合以上标准之一);和/或伴有发作后神经系统异常征象(如Todd’s 麻痹),或发作前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表1-15 热性惊厥的临床分类
单纯型复杂型惊厥发作类型全身性发作局灶性发作
惊厥持续时间<15分钟≥15分钟
1次热程惊厥次数<2次≥2次
发作后有无神经系统阳
无可有
性体征
总发作次数<5次≥5次
3、鉴别诊断:
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婴幼儿多见,常有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有惊厥、意识障碍等急性脑功能障碍表现,伴前囟膨隆、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或病理征阳性,脑脊液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婴幼儿患脑膜炎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被误诊,故2岁以下首次热性惊厥发作患儿,尤其应注意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

⑵中毒性菌痢:夏季为高峰季节,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极为凶险,主要发生在2~7岁儿童,临床以严重毒血症为主要表现,病初肠道症状轻甚至缺乏。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粪便检查或直肠指检有助于鉴别诊断。

⑶全身性代谢紊乱: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钠等常引起婴儿惊厥,诊断时应注意鉴别,相关血生化检查不难鉴别。

⑷癫痫:癫痫是一组由于多种病因导致的神经元反复异常放电所致的慢性脑功能障碍,临床上出现反复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痫性发作,具有慢性、反复发作性及刻板性特点,而不伴明显感染中毒症状。

脑电图可见发作间期或发作期痫
性放电。

目前已证实部分热敏感性癫痫综合征与热性惊厥存在某些遗传学联系,尤其是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1.急性期密切观察随访生命体征变化,警惕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引起窒息。

2.记录体温、意识和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

大多数患儿惊厥持续时间短暂,很快
自行缓解,只要及时治疗原发病及注射或口服退热剂,多数惊厥不再复发。

3、随访脑电图改变,有无复发或转变为无热惊厥(癫痫)。

4、根据患儿的临床特征,评估是否具有FS复发或继发癫痫的危险性,并对患儿家长进行宣教;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药物预防。

【治疗】
1、针对引起发热的感染性疾病进行抗感染治疗(遵循儿科用药的方法);
2、惊厥发作时止惊治疗:安定0.3~0.5mg/Kg/次(总量<10mg/次,推注速度<1mg/min),或咪达唑仑0.1~0.3mg/Kg/次,静脉缓推或直肠给药,必要时15~20分钟后可重复用药;发作频繁者可合用鲁米那5~8mg/Kg/次;
3、对症治疗,加强降温处理(物理或药物降温)。

【预防】
具有热性惊厥复发危险因素,尤其是对已经有复发者,临床上可采用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或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预防复发。

1、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适应证为:首次FS后有FS 复发危险因素者;②无复发危险因素,但已有FS复发者也可应用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

具体方法为平时不用药,在患儿每次患发热性疾病时口服地西泮,或直肠注入地西泮(溶液或栓剂)。

若8 h后仍发热,可再次直肠注入或口服地西泮0.5~1mg/kg/天,每8 h后重复给药,发热初期48~72小时内给药。

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的疗程一般为2年,或用至患儿4~5岁。

2、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FS患儿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的指征尚存在争议。

Fukuyama等制定的FS处理指南中指出,对于既往热性惊厥持续时间>15 min或已有2次以上体温<38℃发作者,若不能保证发热时及时使用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或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无效者,可建议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预防发作。

选择苯巴比妥3~5 mg/(kg·d)或丙戊酸钠20~30 mg/(kg·d)口服,使稳态血药质量浓度维持在有效范围。

疗程一般2年,服药期间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医患沟通】
1. 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病因,常有遗传背
景,惊厥多发生于急性发热的24~48小时内,临床经过大多良好,但亦可能在一次热程中出现丛集样发作,或惊厥持续状态。

2. 急性惊厥发作时需控制惊厥和体温,同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发病因。

3. 大多数热性惊厥患儿预后良好,约30%~40%的患儿可出现热性惊厥复发,针对复发的情况制定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或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预防的方案。

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应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详见抗癫痫药物使用知情同意书。

4. 约4%~8%热性惊厥患儿可转变成癫痫,与海马硬化、颞叶癫痫、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热性惊厥附加症(FS+)等存在一定的联系。

婴儿期发作应随访鉴别Dravet 综合征、Doose综合征等癫痫脑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