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祝福》内涵新探
鲁迅《祝福》祭祀文化探析
鲁迅《祝福》祭祀文化探析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深刻揭示旧社会黑暗面的经典作品,其中涉及到的祭祀文化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情节展开、深入展开、分析三个层面,探析《祝福》中的祭祀文化。
在《祝福》中,鲁迅通过描述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变迁,展现了祭祀文化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
祥林嫂被迫改嫁、失去儿子之后,在沦为乞丐的途中,参加了一次村里的祭祀活动。
在祭祀中,祥林嫂被视为不祥之人,不仅不允许她碰触祭品,还被赶出了祠堂。
这一情节生动地展示了祭祀文化在旧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深入展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祭祀文化在《祝福》中的表现和意义。
祭祀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低下,改嫁被认为是耻辱的事情。
因此,祥林嫂被视为不祥之人,不能参加祭祀活动。
祭祀活动还被用来维护封建秩序和权力。
祭祀文化还体现了人们的信仰和追求。
在《祝福》中,村民们把祭祀看作是向祖先表达敬意和祈求福祉的机会。
他们相信祖先会保佑他们及其后代,因此对祭祀活动十分重视。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祭祀文化的身影。
在《祝福》中,鲁迅通过祭祀文化这一象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和信仰体系。
鲁迅也借助祭祀文化揭示了人性的冷漠和社会的黑暗面。
这种文化现象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如《药》、《阿Q正传》等。
通过深入剖析鲁迅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祭祀文化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以及鲁迅所传达的深刻思想。
鲁迅的《祝福》是一部展现了祭祀文化重要性的经典之作。
通过分析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祭祀文化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鲁迅如何借助祭祀文化来揭示社会黑暗面。
希望这种深入的文化探析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的作品和当时社会的背景。
也希望这种研究能够为当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让人们更加和重视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和价值。
中国祭祀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
这一文化传统在民间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神灵的敬仰以及对丰收、平安的祈愿。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沉重的悲剧色彩,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与腐朽。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辛亥革命后的鲁镇,这是一个看似平静却充满封建礼教束缚的地方。
祥林嫂,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成为了这个社会悲剧的主角。
祥林嫂的命运多舛。
她初到鲁镇时,年轻有力,干活勤快,“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然而,好景不长,她被婆婆强行带走,改嫁他人。
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改嫁被视为不贞,这给她的命运蒙上了一层阴影。
再次回到鲁镇,她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
人们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同情到后来的冷漠和嘲讽。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命运的起伏。
如“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这是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模样,还带着几分生机。
而后来“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样的描写让人深刻感受到她的悲惨与绝望。
小说中的“我”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遭遇感到同情,却又无力改变什么。
“我”的存在,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迷茫和无奈。
在情节的发展上,《祝福》紧凑而富有张力。
祥林嫂的两次婚姻、儿子的死亡,以及她不断地向人们讲述自己的遭遇,都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情和封建礼教的压迫。
尤其是她对灵魂有无的追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这一问,既是她内心深处的困惑和恐惧,也是对封建迷信和礼教的一种质疑。
鲁迅先生还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氛围,增强小说的悲剧色彩。
鲁镇在祝福的热闹中,祥林嫂却在孤独和痛苦中死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而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则成为了对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进行控诉的象征。
她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因为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而最终丧命。
祥林嫂的悲剧始于她不幸的婚姻。
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小十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逝了。
随后,她被迫再嫁,然而再度丧夫,她的儿子还被野兽所食。
在那个时代,妇女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时,她只希望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她连这个低微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
这些“吃人”的人把祥林嫂逼到了绝境,让她完全丢了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人。
她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完全是因为这个社会用封建思想杀人。
在这个社会里,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残忍和血腥也比比皆是。
祥林嫂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
然而,她的反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迅通过《祝福》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他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以及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的批判。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推翻封建礼教,才能真正解放妇女,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类似的悲剧。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其中,他以《祝福》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女性角色祥林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角,她是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
她遭受了婆婆的虐待,丈夫的早逝,儿子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祝福》中的祥林嫂之死新探
去拿祭祀用的酒 杯和筷子时 ,四婶
慌 忙止住 了她 ,这让 原本 以为已被
鬼 神原 谅 了的祥林嫂 像是受 了炮 烙 似 的 ,脸色 同时变作灰黑 ……从 此
不独怕暗夜 , 怕黑影 ,即使看见人,
虽 是 自己的主人 ,也总惴惴 的 ……
祥林嫂来 到鲁 四老爷家后 ,食
台天 2 0 711 地 0 4 10
啦 蒙 | 椎 器■I
简直是一个 木偶人 了j她的虔 诚并没 有让鬼神赦 免她 的罪过 ,她的 “ 不干
不净”会坏 了祖宗 、福神的 胃口。鬼 神没有同情她婚姻的不幸 ,失去丈夫 儿子的痛 苦,反剥夺了她帮忙 祭祀的
l ■■II l l■
影 ,脸上也 白胖 了。 ”由此看来 .她
予 以承认 ,鲁镇 人认为祥林 嫂改嫁
躏, 弄得她们 “ 走投无路” 。
三. “ 从 天地 圣众”之眷顾看祥
林嫂之死
那是 “ 伤风 败俗”的事 ,祥 林嫂是 不干不净 的人 ,应给干人 踏 ,万人 跨 ,祖 宗是 不会原 谅她 的罪 过 的。
西 方人信仰上帝 ,认为 善人死 后灵魂会升人 天堂 ;东方人 相信鬼 神 ,认 为 人 的 命 运 由鬼 神 掌 控 。
不 懒 ,且工作 繁重。 “ 然而 她反满
的命名往往起 到展示人物性 格 、暗
足 ,E角边渐渐 的有 了笑影 ,脸上 l
示人物命运 、 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 也 白胖 了” ,我们可 以想见祥林嫂死 祥林 嫂死于封建 礼教 ,这是 无 了当家人之后 ,在 婆婆家过 的是 什
可非议的 。仅从她 的命名来看 就知 么生活。然而也就是 这样一个最 简 单 的想 活下去的权利 也很快就被 剥 夺 了。新年剐过 ,夫家 “ 伯”就 堂 寻她 而来 ,随 即婆 婆就来卷走 了她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的《祝福》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描
写和对人性的思考,引起了我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
暗和残酷。
主人公作为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却在社会的洪流中挣扎,最终被无情地碾压。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旧社会的残酷和不公,也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小说中对人性的思考也让我深受触动。
主人公在遭遇不
公和困难时,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和奋斗。
这种顽强
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通过阅读《祝福》,我对中国社会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
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眼前的幸福,也能够对社
会的不公和不平等有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祝福鲁迅赏析(精选5篇)
祝福鲁迅赏析祝福鲁迅赏析(精选5篇)鲁迅的《祝福》描写了中国贫苦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
却遭到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丧了命。
祥林嫂本不该死,但如果“吃人”的思想还存在,还会有千千万万的祥林嫂会被害死。
以下是祝福鲁迅赏析,欢迎阅读。
祝福鲁迅赏析篇1祥林嫂被迫与比自己小十岁的男人结婚,丈夫死后又被迫再嫁,可是却又再度丧夫,他的儿子还做了野兽的食物。
祥林嫂是一个人生充满着坎坷的人物。
可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女性,让人为她的遭遇感到同情的女性。
却被这些人当做物品卖来卖去,先是被她的父母卖,这样还不够,接着又被她的婆婆卖,捆着把她送进了花轿,没经过她的同意便稀里糊涂的嫁给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
但我们在文章中可以看到,祥林嫂是做出反抗的,她额头上的疤痕便是她反抗留下的证据,可是她的反抗不是为自己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反抗。
她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她想以其被别人的目光杀死,还不如自己自杀死,这样还得个烈女的名声。
但让祥林嫂没想到的事,他重新嫁的这个男人很勤劳,对她也很好,这些都给她重新生活的希望,可再度丧夫的悲剧,让她完全丢了魂,她知道这次丧夫意味着什么。
别人不仅会说她不坚守贞操,还会说她是克夫相、扫把星。
她已经不被这个吃人的社会所容纳了。
我们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完全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着,因为她不用封建礼教禁锢着自己她会死的更快,因为这个社会就是用封建思想杀人的社会,到处是残忍和血腥,道貌岸然只是它的假面具罢了。
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她只希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可在吃人的社会里她连这点低微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败坏风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被看成了一个不祥之物。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
毫无同情怜悯可言,这群人完全就是一群没有心肝,没有思想的动物。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黑暗。
小说开篇便营造了一种压抑而沉闷的氛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然而,这种新年的气象对于祥林嫂来说,却毫无喜悦可言。
她在这个世界上孤独地挣扎着,承受着无尽的苦难。
祥林嫂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她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然而,命运却对她极其不公。
她先是经历了丈夫的早逝,被迫改嫁,后来第二任丈夫也离世,儿子阿毛又被狼叼走,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的精神几近崩溃。
但更残酷的是,周围人的冷漠和歧视,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无处可逃。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命运的悲惨变化。
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此时的祥林嫂虽然遭遇了不幸,但仍有一丝生气。
然而,当她再次回到鲁镇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此时的她已经被生活折磨得不成样子,精神也极度萎靡。
在小说中,祥林嫂不断地向人们讲述着自己的遭遇,“我真傻,真的……”她希望能得到一些同情和安慰,然而得到的却是人们的厌烦和嘲笑。
鲁镇的人们,那些看似正常的普通人,在面对祥林嫂的苦难时,表现出的是冷漠和麻木。
他们把祥林嫂的痛苦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对她进行指责和嘲讽。
这种人性的冷漠,让人感到心寒。
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迫害更是深入骨髓。
她改嫁被认为是不贞不洁,她的遭遇被视为不祥之兆。
在祭祀这样的重要场合,她被剥夺了参与的权利,因为她“不干净”。
这种礼教的束缚,不仅在身体上限制了她,更在精神上摧毁了她。
小说中的“我”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角色。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却无力改变什么。
鲁迅《祝福》解读
鲁迅《祝福》解读鲁迅《祝福》解读读鲁迅的小说,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总会纠结着我们的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祝福》解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鲁迅《祝福》解读篇1鲁迅在小说中以“为人生、为人性”的主旨,重点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
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
他们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
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深刻的人性探究价值。
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贵之处,应让学生从这几处分析小说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媳。
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
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
如果一直做童养媳,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
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
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
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
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
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
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
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
关于鲁迅小说《祝福》内涵的初探
关于鲁迅小说《祝福》内涵的初探作者:马溯男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17期摘要:仪式是一种传达观念的重要观念,对于众的思维方式与意识行为有着强烈的规约作用与召唤作用。
仪式意象书写在《祝福》里作为一种叙事策略与叙事手段,是文章内涵阐发与意义赋予的重要途径。
文章右祥林嫂作为文章中十分的重要的叙事视角,在仪式意象的渲染下,对祥林嫂当下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写照,对旧社会下女性生活中的现实遭际与生命伦理进行了深入的描写。
关键词:初步探究《祝福》鲁迅小说鲁迅对我国旧社会“吃人”的现象十分痛心,在文章中多是对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省。
“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是其文章材料的主要来源,“改良社会”鲁迅先生创作的根本目的。
《祝福》是鲁迅先生十分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当前我国学界不乏对该作品的研究,然而相关的研究主要从叙述视角、人物形象、文化转型以及思想启蒙等方面的角度出发,针对《祝福》中相关的仪式研究得比较少。
通过对《祝福》一文的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该文章对相关仪式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写,比如祥林的再婚仪式、鲁四家的祭祀仪式以及“祝福”仪式本身。
对这些仪式的描写想要表达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是本文要重要阐述的问题。
[1]一、仪式意象与传统的羁绊鲁迅选择是我国在思想启蒙时期所出现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创作普遍体现出了对旧思想与旧社会的批判与指斥。
在以各种残酷现实进行批判的同时,将“被吃者”的虚幻意识与愚昧深刻地体现出来。
在《祝福》一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鲁迅先生对于传统道德与封建“吃人”真相的痛恨,从未来学与本体论的角度上来看,《祝福》一文对我国旧社会女性的艰难与不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鲁迅先生的使用以“立人”和“改造国民”为根本目标,对旧社会“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祝福》里,尤其是在以仪式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对祥林嫂人物的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对于现实社会来说,没有籍贯、没有姓氏的祥林嫂在归属上没有任何值得当时人们考虑的地方,她只是男人的附属品。
鲁迅作品《祝福》中心思想
鲁迅作品《祝福》中心思想文章简介:《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并且拿走了她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所有工钱,然后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行尸走肉,于是,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
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但是,人们非但没有可怜她,还都骂她是一个谬种。
中心思想: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中控诉。
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
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也更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这一现状的无动于衷而不知所措。
这篇小说更深刻有力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周树人。
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
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邓当世、晓角等笔名。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
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但是因为一部影片,深知仅仅医生是不能拯救人类,从此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关于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思考
要 组 成部 分封 建礼 教 ,也是 封建 思想 的 主要 内容 。 因此 , 《 祝福 》的另一个主题思想 揭露的是封建礼教 和封建思想 的
吃人本质 ,整个文章 中无不 体现打碎 旧社会 的精 神枷锁 的呼 丧 夫又丧子 的悲惨经历后 ,遭 受的还有鲁镇人们 的讥讽和厌
人们对于 《 祝 福 》主题 的理 解 ,随着 时 代在 不 断 变 化 。2 0 世 纪 中期 的人们 从革 命 的角度 来分 析 《 祝福 》的主
题 ,对 祥 林 嫂 的形 象 理 解 为 被 压 迫 和被 奴 役 ;后 期 更 有
二、从祥林嫂的人生分析 《 祝福》的主题
对于 《 祝 福 》中的主要人 物祥林嫂 的形象 ,人们多数
字 的真义 ,为所有先知先觉者送上 了深深的祝福 。作者在小
说 中布下叙事表象 ,一重是对 祥林 嫂身世的表述 ,另一重是 祥林嫂精神上 的痛苦 与遭 受的折磨 。祥林嫂一生坎坷 ,两 次
丧夫 ,又被变卖 、改嫁 ,最后丧子 ,成为光身一人 ,着实 是
一
( 二 )揭露 “ 封建礼教 ”吃人 的本 质 鲁 迅作 为 当时 的知识分 子 ,是 “ 反对 旧道德 提倡新 道
祥林嫂一生坎坷两次丧夫又被变卖改嫁最后丧子成为光身一人着实是一种莫大悲哀的人生而对于这样一个需要同情和拯救的人类代表鲁迅先生并没有选择别的题目而是用祝福定题绝非知识对身世悲凉者的祝福也不仅仅是对精神遭受折磨的人们的祝福他的祝福应该是献给具有悲惨身世和精神痛苦的人们中为数不多的觉醒者的
2 0 1 4 年 第1 7 期
而祥林嫂正是 “ 梦醒 了”的人 ,祥林嫂 在梦醒之后感受到人
的意识 ,就是一种人 生价值 ,她用 自己的身躯作为对人世 的 祭献 。 从怀疑 者和觉醒 者的角度 分析祥林 嫂的形象 ,可 以帮 助我们深刻 的理解鲁 迅先生所表达 的主题 。祥林嫂可谓 承是 所有先知命运 的承受着 ,是一位觉醒者 的先知形象 ,她的遭 遇体现 的是 最早 和最先体会 的痛苦 ,而在承受之 后为痛苦思 考 并付 出 了生命 的代价 。而 《 祝福 》正式借 用 “ 祝 福 ”二
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精选8篇)
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精选8篇)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精选8篇)《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鲁迅名篇《祝福》赏析,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鲁迅名篇《祝福》赏析篇1在鉴赏小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来探究和鉴赏,学会品味小说的语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思想和主题,让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本文主要探究了《祝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中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好小说的情节和发展脉络。
通过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分析,学生会了解到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几个部分构成。
在《祝福》中,主要对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进行了叙述,通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作为小说的序幕,接着讲诉了祥林嫂的悲惨死去作为故事的结局。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首先向读者介绍了祥林嫂初到鲁镇,接着讲述了祥林嫂被卖改嫁,而祥林嫂再到鲁镇则是故事的高潮,作者描写的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则是故事的尾声。
在分析故事情节中,鲁迅先生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生活情境很多都是发生在春天,“春日之时,丈夫死亡”“孟春之时,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
在分析故事情节时,学生要把握好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关键时间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构建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鉴赏来了解故事的情境,知道小说发展的过程和其中的事件,从而在探究中在大脑中构建出一个清晰的故事情节,了解祥林嫂的命运和生活。
二、探究人物形象,深刻理解人物性格在《祝福》中有很多的人物,祥林嫂当然是最为关键的一个人物。
鲁迅祝福题目的含义
鲁迅祝福题目的含义鲁迅祝福题目的含义《祝福》是鲁迅小说中较为成功的一部。
小说主要叙述了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祥林嫂走向人生覆灭的过程。
从小说可以看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而小说的悲剧性也正是体现了这个悲剧人物的人生价值所在以及悲剧结构艺术所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祝福题目的含义,欢迎阅读。
鲁迅祝福题目的含义:首先,全文所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新年祈福之时,所以“祝福”点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再者,鲁迅用“祝福”一词是有其特定用意的,当时社会是极其黑暗、腐朽、残酷的,但是广大老百姓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包括祥林嫂在内,这“祝福”正是写出了祥林嫂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第三,“祝福”中也饱含辛辣与讽刺,体现了鲁迅一贯的文风,祝福声中,劳动人民却在默默地忍受着苦难,而统治阶级却在醉生梦死,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在,鲁迅一下子就捅破了那层纸,让事实真正显露出来,达到唤醒民众的目的;第四,这个“祝福”也是鲁迅本人对中国未来的祝福,在鲁迅思想当中,他对中国的未来没有失去希望,他认为中国还是有希望的,他的这种乐观主义对当时的“亡国论”者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号召全中国人民起来反抗是有积极作用的。
【拓展延伸】一、鲁迅小说中的悲剧观念解读我国的美学家都比较重视人生和悲剧之间的联系,其中王国维立足于人的生存,提出“人生之命运,固无异于悲剧”的结论;而朱光潜则认为,悲剧的表现是理想化的生活,是放在人为的框架中的生活。
这两位学者的悲剧理论实质上都属于西方近代悲剧理论。
而“现实人生,主张正义”的悲剧观是由鲁迅先生所提出的,他认为悲剧是表现真实人性的舞台,其主要关注的是人们生存境遇以及遭遇的悲剧性命运。
从鲁迅先生的角度看,处于当时社会的国民如同压在大石头底下的稻草一样,活在麻木和愚昧中,你如果不去唤醒他们,他们就不知道反抗,只能在无声无息中毁灭了自己。
鲁迅先生认为,只有通过对人生的不幸与痛苦的描写,才能引导人们去思索找出不幸与痛苦的根本原因。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小说通过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性的摧残,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农村,这是一个封建礼教依旧根深蒂固、封建迷信盛行的社会环境。
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历了一次次的打击和折磨。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她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通过这段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虽然遭遇了丧夫之痛,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和劳动能力。
她在鲁四老爷家兢兢业业地干活,“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勤劳的妇女,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祥林嫂的第一次婚姻是不幸的,她被婆婆强行嫁给了贺老六。
虽然祥林嫂起初反抗,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命运。
然而,命运并没有因此放过她,贺老六的死和儿子阿毛的被狼叼走,让她的精神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再次回到鲁镇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此时的祥林嫂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变得麻木、呆滞。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外貌和神态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命运的悲惨和精神的崩溃。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她们的命运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左右。
小说中的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
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冷酷无情。
他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认为她是“败坏风俗”的不祥之人,不许她参与祭祀活动。
这种冷漠和歧视,进一步加剧了祥林嫂的痛苦。
除了鲁四老爷,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柳妈,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祥林嫂的命运产生了影响。
鲁迅祝福分析鉴赏
鲁迅祝福分析鉴赏《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
下面是鲁迅《祝福》分析鉴赏,一起来看看吧!祝福是鲁迅写于1924年2月7日的一篇短篇小说收于《彷徨》之中,小说的主题是反映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现实情况,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社会矛盾,体现出以祥林嫂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妇女在当时所受到的压迫和残害,揭露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暗指彻底反帝反封重要性,宣传革命思想。
全文的写作背景实在辛亥革命结束后,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却有出现的地主官僚统治的时代。
国内战争频发,人民保受战争之苦和官僚地主的压迫过着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
虽然传统的专制制度已经被废除,但是传统的封建礼教仍然深深的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饱受封建礼教压迫的中国古代普通农村妇女的形象,她的一生是极其悲惨的,在她的第一任丈夫死后,她无情的婆婆更是狠心的想要将她卖掉。
在她费劲千辛万苦逃脱后她第一次来到鲁镇,到鲁四老爷家去做佣工。
在此期间她备受鄙视和欺辱,但是这并没有使她逃脱被卖掉的命运,很快她就被她的婆婆给抢了回去并卖到了贺家成亲。
而她的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是一个淳朴老实的农民,祥林嫂在这一段时间内过上了相对安稳快乐的日子,然而这样幸福快乐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不久贺老六就因为伤寒病复发而远离了人世,而她的苦痛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不久之后她的唯一的亲人她的儿子阿毛也在她外出干活的时候被狼吃掉了。
接连经受了两次如此重大打击的祥林嫂被现实折磨的丧魂落魄,精神萎靡不振人也没有从前那么有精神了。
这样的祥林嫂受生活所迫又一次来到了鲁镇来到了鲁四老爷家,鲁四老爷虽然对她俩次克死丈夫的事很在意但是还是最终留下了她。
但是鲁四老爷从内心深处看不起祥林嫂,在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鲁四老爷仍然不让她摆供品仍然歧视她。
最终伤心欲绝的祥林嫂死在了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中。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
《祝福》是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
文章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矛盾以及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
《祝福》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之一,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的悲惨景象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鲁镇,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
她初到鲁镇时,年轻有力,手脚伶俐,“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在鲁四老爷家做工,虽然辛苦,但也还能自食其力。
然而,命运却对她十分残酷。
先是丈夫去世,她被迫改嫁,后来第二个丈夫也死了,儿子阿毛又被狼叼走,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的精神遭受了重创。
当她再次回到鲁镇时,人们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鲁四老爷认为她“败坏风俗”,不让她参与祭祀等重要活动。
而镇上的人们,也只是把她的悲惨遭遇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带着几分嘲笑和冷漠。
祥林嫂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讲述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同情和安慰,但换来的却是更多的厌烦和歧视。
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这个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毒害。
祥林嫂深受“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改嫁是一种罪过,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恐惧。
同时,她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惜花费自己微薄的工钱去捐门槛,以为这样就可以“赎罪”,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被歧视的命运。
这充分说明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它不仅束缚了人们的身体,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还巧妙地运用了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和揭示主题。
鲁镇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地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这样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也暗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在这里的根深蒂固。
此外,小说的叙事视角也非常独特。
作者以“我”这个回乡的知识分子为视角,通过“我”与祥林嫂的相遇和对话,展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无奈与困惑。
“我”既对祥林嫂的遭遇表示同情,又对无法改变她的命运感到无力,这种矛盾的心态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彷徨。
《祝福》的四重世界——鲁迅小说《祝福》的思想内涵解析
《祝福》的四重世界——鲁迅小说《祝福》的思想内涵解析董丽妮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
【年(卷),期】2024()14
【摘要】《祝福》中鲁迅构建了四重世界,即“我”的世界、鲁四老爷的世界、祥林嫂的世界以及鲁镇的世界,这四个世界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中国社会。
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阅读视角和理解层面,以全面领略鲁迅作品的伟大之处,唤起更多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总页数】3页(P86-88)
【作者】董丽妮
【作者单位】陕西渭南市瑞泉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
【相关文献】
1.凄冷之美祝福之痛——杨译鲁迅小说《祝福》的两个版本对比研究
2.鲁迅小说《祝福》内涵新探
3.浅析鲁迅小说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解读《狂人日记》《祝福》等小说
4.一篇《祝福》三重世界——赏析鲁迅小说《祝福》的思想内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祝福》中祝福的内涵
鲁迅《祝福》中祝福的内涵《解读〈祝福〉中祝福的内涵》在鲁迅的《祝福》里,那“祝福”二字可有着千般滋味。
咱先说说这表面上的祝福。
就像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上喜庆的春联,摆上丰盛的饭菜,人们互相道贺。
在鲁镇,这祝福也是热热闹闹的景象。
祭祀的仪式庄重又繁琐,空气中弥漫着香烛的味道,女人们忙着准备供品,男人们也在这氛围里有了些不一样的庄重。
这就好像咱们现在过年,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彼此说着吉祥话,盼着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这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神灵或者祖先的敬重,觉得他们能庇佑自己。
在鲁镇的祝福里,大家都遵循着传统的习俗,仿佛只要把这一套流程走下来,心里就踏实了,就像我们过年给压岁钱,图个吉利,也觉得能给孩子带来好运。
可再往深里看呢,这祝福对于祥林嫂来说,那可就是苦涩的酒。
她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丈夫死了,孩子也被狼叼走了,她满心的悲苦啊。
但周围的人呢,在这祝福的氛围里,对她更多的是歧视和冷漠。
她想参与到这祝福的准备当中,却被一次次拒绝。
这就好比一个受伤的人,在大家都庆祝的时候,被孤零零地丢在角落。
这祝福的热闹和祥林嫂的悲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候的祝福啊,就像是一把刀,在她的伤口上又割了一下。
这哪里是什么祝福,简直就是对她的一种折磨。
这就像在一群欢笑的人中间,有一个人在默默哭泣,可那些欢笑的人却视若无睹,还嫌这哭泣的人破坏了气氛。
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讲,这祝福背后隐藏着封建礼教的压抑。
大家都在这传统的习俗里打转,好像被无形的绳子捆住了手脚。
每个人都得按照既定的规矩来,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
就像笼子里的鸟,只能在那小小的空间里活动。
在这祝福的背后,是封建等级观念的森严。
祥林嫂是个寡妇,在那个社会里就低人一等。
她的遭遇没有人真正同情,大家只是按照封建礼教的标准来评判她。
这祝福,其实是封建礼教的一种体现,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
再看那些参与祝福的人,他们真的懂得祝福的意义吗?他们只是盲目地跟着传统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祝福》内涵新探仪式作为传达观念意识的一种方式,对人们的意识行为和思维方式有强烈召唤和规约作用。
仪式意象书写作为鲁迅小说《祝福》里的一种重要叙事手段和叙事策略,是文本意义赋予和内涵阐发的途径。
小说《祝福》以祥林嫂的现实存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存在为视角,以仪式意象为载体,通过仪式描写来审视祥林嫂的存在现实,直抵当时女性存在的生命伦理与现实遭际。
《祝福》的仪式意象书写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社会历史吃人、人吃人的普遍社会现象,揭穿了作为被“吃”者的虚幻自我存在感和自我维护方式,表达了对人的二律背反存在和“圆满存在”的探寻和追问。
鲁迅通过仪式意象书写表达了对旧社会中国妇女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标签:鲁迅;《祝福》;仪式书写;封建礼教;妇女命运一、引言鲁迅常常执念于从“吃人”社会来探讨国民性问题,以表达他对人的存在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他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①,写小说的目的是为了“改良社会”。
他的短篇小说《祝福》从本体论意义和未来学意义来关照祥林嫂的存在和生存问题。
目前,学界对《祝福》的研究颇多。
有从思想启蒙、文化转型、人物形象、叙述视角等角度来展开研究的,但还未见到从仪式角度展开研究的成果。
通过阅读小说,我们会发现小说《祝福》里频繁地书写了相关仪式,如:年终隆重的“祝福”仪式、鲁四爷家的祭祀仪式、祥林嫂的再婚仪式及其土地庙捐门槛仪式和“祝福”时节的禁忌等等。
《祝福》的仪式意象书写有什么内涵?这正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仪式活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亦是文学想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正如学者范捷平所说的那样:“仪式与文学述行密切相关,是文学述行的载体。
”②何谓仪式?通常而言,仪式含有典礼的秩序形式、取法、仪态或特定内容取向决定的法式制度等内涵。
仪式,作为一种充满文化意味的人类活动,与其他行为方式有着鲜明的区别。
它通常由一系列象征符号和一整套行为方式所构成。
仪式通过象征能强化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仪式能表达集体的认同感,具有社会性的内涵。
目前,学界已在不同文学领域以“仪式”为视角展开研究,取得一些较有创新意义的成果。
从“仪式”叙述角度研究小说所取得的成果已比较丰富;以“仪式”意象为视点研究诗歌所取得的实绩也比较可观;从“仪式”角度研究戏剧取得的成果也与日俱增;从“仪式”角度对散文的研究也正在展开。
相对而言,从“仪式”角度研究民俗学取得的成果最为丰富。
由此可见,从“仪式”角度深入开展文学研究,对开拓我们的学术视野,深入拓展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历史镜像的映射:仪式意象与传统的羁绊鲁迅作为“五四”时期高举思想启蒙大旗的先锋人物,他的创作大多是对旧社会、旧思想的指斥与批判。
在揭露“吃人”社会残忍冷酷的同时,更深刻地揭示了“被吃者”的愚昧无知和虚幻的自我存在感。
鲁迅在小说《祝福》里通过仪式书写揭露了封建礼制和传统道德的“吃人”真相,并从本体论和未来学的角度探讨了当时女性的存在本质,揭示了当时广大妇女生存的不幸与艰难。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直着眼于“改造国民性”和“立人”问题,也就是思考人的存在问题。
在《祝福》里,鲁迅通过仪式意象书写表达了祥林嫂的“存在问题”,这就是她无论在此岸还是在彼岸都遭遇了归属问题。
首先,在现实社会中,祥林嫂的此在归属有问题——没有姓氏、籍贯无考,她只是男人的附属性存在。
这是因为,我国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身份归属有明确的规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而现在已再嫁的祥林嫂,丈夫已死,儿子早夭,她的社会身份归属也就再次悬置。
作为深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的祥林嫂,她非常渴望确切的归依。
因此,祥林嫂无论是逃离夫家,还是对再嫁的反抗,其实都是对她遵从封建礼制而不得的抗争,也是对祥林嫂“卫道”的另类表达。
另外,祥林嫂的彼在归属也有问题。
因为她有两任丈夫,死后在阴司要被两个死去的男人争抢,还恐有被阎罗王锯开的风险。
因此,祥林嫂即便在阴间也依旧无法独立自主,甚至连保存一个完整的躯体都难。
祥林嫂虽然此在生存已非常艰难,依稀的彼岸也看不到希望,但她却以一次次的奋起“抗争”来遵循道统,以虚幻的自我确证方式来“护道”。
祥林嫂最让人慨叹的问题是,在临死前她还纠结着死后能否与死去的家人团聚。
因此,祥林嫂的死便是她的寄托,是对她未来希望的表达和对曾经存在的确证,更是她对家庭亲情、“圆满存在”的渴盼。
而对鲁镇人来说,祥林嫂在隆重的“祝福”仪式时节死去便触犯了大忌,她的死便是对看客们群体意识的表征。
“祝福”作为年终的大典,非常严肃隆重。
鲁镇的女人们不辞辛劳地准备福礼,而拜迎福神的却只限于男人。
这说明,“祝福”仪式表征了当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直指性别隶属关系,是对话语权的隐喻。
女人们习以为常的生存方式,反映了她们“历来惯了,不以为非”的思维方式,表征了对“吃人者”的敬畏。
作为失却自我意识的“他者”,女性的存在便成了一个扁平的历史符号。
这意味着仪式在特定的场域中具有角色功能和担当身份,塑造了社会上的认同感,在当时的社会共识中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让人感到仪式背后强大的规约力;同时,也是对当时封建伦理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转述。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约翰·费斯克曾这样给“仪式”定义:仪式是“组织化的象征活动与典礼活动,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的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
”③同样,《祝福》里的“祝福”仪式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特别的文化现象。
“祝福”作为年终特定的仪式大典,既是对个体信仰的呈示,又是对群体相同精神追求、共享互动的表达,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有某种召唤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所建构的价值体系体现了当时社会普遍的共识与准则,引导我们重新思考关于当时妇女的普遍命运和本真存在。
“祝福”仪式喻示了旧社会女性的存在历史与生存现实,以庄重的形式表征了当时社会普遍的情感倾向。
在强大的男权社会里,作为一种被压抑、被宰制的存在,女性缺失了作为人本应有的主体性,只是一个非人的存在,仅仅是依附于男人的“物”而已。
因此,祥林嫂的出逃与抗婚,并不是源自“五四”启蒙意识对她的启迪,而是源于几千年来封建思想和传统文化对她的濡染与因袭。
因此,她的“反抗”就是为了遵道、护道。
“祝福”仪式写出了妇女在历史的牵绊与现实的逼仄中,即便社会变革与启蒙运动正在悄然发生,但对祥林嫂的处境来说,却未曾产生任何影响和触动。
因此,鲁迅通过“祝福”仪式意象表达了对妇女解放、社会解放等时代话语的吁求与关切。
《祝福》里,祥林嫂在第一任丈夫死后,离开婆家孤身来到鲁镇鲁四爷家做工谋生。
虽然终日辛劳繁忙,然而她不仅没有感到离家的孤独,反而开心满足。
小说通过祥林嫂在鲁四爷家忙碌但满足的生活反映了她的生命追求,用迎合去维持最低的生存。
祥林嫂因传统因袭的影响,缺失了生命本应有的灵动与鲜活。
小说通过祥林嫂前后两次煮福礼的不同遭遇来呈现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对其的影响与束缚。
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四爷家里,虽然被人讨厌是寡妇,但在试工期内做事麻利踏实胜过男子被留下,第一次煮福礼时祥林嫂一个人担当;当祥林嫂因夫死及孩子死后再次来到鲁四爷家做帮佣,第二次煮福礼时祥林嫂就只烧火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祥林嫂当时的处境,因为祥林嫂“克死”了两任丈夫,被认为是不贞不洁的女人,也就意味着她失去了做“奴隶”的资格,这也是祥林嫂的痛苦之所在。
小说借祈福仪式与祥林嫂的死来揭示腐朽的封建社会“吃人”的普遍性。
仪式具有交流情感、表达思想观念的功能。
如果说“祝福”仪式是对集体情感的宣谕,而在鲁镇的“祝福”中,祥林嫂的存在就是对她被弃被疏离的表征。
在鲁四爷家的祭祀仪式中,祥林嫂作为在场者,渴望在这最庄重严肃的场域中能够帮忙;而作为人们眼中的”不洁”女人,她无法得到周围人的确切认同。
她期望以在祭祀中付出辛劳的形式来实现与贞洁女人身份相契合的想象与祈望,但祥林嫂被拒绝参与到这一仪式活动中,也就意味着她希望的失落——渴望做奴隶却不得,亦即她的现有身份无法更改。
小说通过祭祀仪揭示了祥林嫂对“被吃”的无知无觉,这说明有几千年吃人履历的中国封建社会是落后滞重的,其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道”的遵循与守望:仪式表达与叙述策略本篇小说的题目“祝福”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
“祝福”既是一种传统的隆重年终仪式,又表征了人的一种悖反性存在。
作家借用巧妙的叙事技巧,让祥林嫂生存的现实困苦与年终的美好祝福并置在了同一语境中。
两相对照,年终良好夙愿反衬了祥林嫂生活的凄凉与困顿,这一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讽。
通过仪式描写来审视祥林嫂的存在现实,直抵当时女性存在的生命伦理与现实遭际。
女性作为男权社会宰制下的附属存在,她们是失语的,甚至是失意、失重的存在。
仪式作为传达观念意识的一种方式,对人们的意识行为和思维方式有强烈召唤和规约作用。
婚礼仪式本应该是隆重喜庆的,但在祥林嫂的再婚仪式中,就成了一种痛苦和刑罚。
在传统观念中,女人的“贞节”比性命更重要,而祥林嫂的再嫁就违背了“从一而终”的封建教条。
小说通过祥林嫂在婚礼仪式上的激烈反抗,把旧社会女性的苦难与不幸通过婚礼仪式直观地呈现出来,揭示了祥林嫂想“卫道而不能”的痛苦与绝望。
仪式意象在这里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女性作为男尊女卑社会里被钳制的存在,自我意识与主体性阙如。
因此,祥林嫂的反抗就是从精神深处反映了她对封建礼教的皈依与遵循,也就从另一方面否定了她的自我主体性。
仪式不仅能对人的精神产生深刻影响,还是表达某种心理诉求的途径,能使我们的身外世界与内心世界建立联系,从而产生托付感与归宿感。
小说中写到祥林嫂得知死后将要被两个男人争抢,为了避免被阎罗王锯成两半的风险,她去土地庙通过捐门槛来赎罪。
当祥林嫂拿出所有的积蓄终于捐了“门槛”后,仿佛得到了神的宽宥,非常高兴,她“复活”了。
在这里,捐门槛仪式成了祥林嫂的精神支撑,直指她的未来存在,是她对寻求身份认同的渴盼与价值观的表达,具有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
祥林嫂以封建条规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处世态度,以捐门槛仪式来应对历史沉疴的掣肘和现实的挑战,这就意味着她无论做出何种应对,其实都是对封建传统的遵从与维护。
祥林嫂的尴尬身份与痛苦存在,就是对传统女性存在的缩微和封建礼教文化的象征。
仪式指向未来维度和精神寄托,是寻找社会归宿感的表达,表达了某种祈盼心态。
祥林嫂希望能重新循“道”;她期冀通过捐门槛仪式找到替代“身份”,渴求得到封建道统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从而重塑“贞洁”身份、拥有“圆满存在”的希望。
因此,捐门槛仪式在她的心里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祥林嫂的捐门槛仪式引申了妇女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历史传统对妇女的掣肘。
作为历史镜像里的无意识存在,祥林嫂的信念与希望源自于对“道”的维护和持守,捐门槛仪式是对祥林嫂寻求封建伦理归宿感和认同意识的表达,同时是对她当前尴尬身份不被认同的诠释,也是她对“他者”身份的想象与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