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第二课《冬阳童年骆驼队》。
本组课文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却又好像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将从以下方面对这一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模式四、说设计五、说板书六、说课堂评价七、说课程资源开发
一、教材分析: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它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
它切合本组课文以“童年”为主题,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童年生活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依据教材及学生实际,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通过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体会她对故乡北平的淡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思念之情。
二、说学情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主
要描写的是作者童年的一些趣事,虽然文中所描述的那些生活片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本身对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对平时生活的感知和童趣。
而且,四年级上册语文所选的第一篇课文《窃读记》也是林海音的作品,同样选自《城南旧事》,学生对于本文的语言风格把握起来也比较容易。
另外,在本篇课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语言材质,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赏咀嚼诵读,并展开想象,体会林海音的感情,达到和谐共鸣。
三、说教学模式: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自由,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理念。
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反对以教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切教学要做到以学定教。
根据以上原则,及我班实际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促悟、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读思议相结合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心构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要以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
习。
四、说教学设计对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唤起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的确,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播放歌曲《送别》,在背景音乐下请学生介绍林海音和《城南旧事》。
(林海音是作家中的幸运儿,因为她不仅在文学作品中留住了美丽的童年,更有导演将她的记忆拍成了电影,用胶片书写了那段北京城南的往事,片中的插曲《送别》也因脍炙人口的旋律被世人传唱。
现在让时光倒流80 年,让我们看看20 年代的北京,看看那的人和事。
)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想象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开放式导语,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课题产生的想象。
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仿佛看到了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仿佛看到了学骆驼咀嚼的英子等。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
同时,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也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
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导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动手画出你读不准的字音,并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谁的什么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跟大家说一说。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四年级学生有三千字左右的识字量,本课生字词在第一课时已经学过,在正式进入课文内容前,我再让学生复习一下,可以为下面的阅读文本扫清障碍。
读是语文教学中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由于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
因此我让学生生以自读自悟的形式和文本充分接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理清文章脉络,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交流板书
我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看骆驼)我与斑比争辩骆驼的脖子上为什么要挂一个铃铛(问驼铃)想休假骆驼皮下垂着的一块一块的毛(剪驼毛)
夏天问骆驼的去向(想骆驼)第三环节品读课文体会深情一件件往事,那是林海音美好的追忆,请同学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事,读一读,并做上读书记号,可以是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是写下自己一时的感受……(相机教学,学生对哪件事感兴趣就交流哪一部分。
)
学生自读。
2.交流“学咀嚼” 引导学生读出5 岁小英子看到骆驼时的惊奇。
体会“呆”字,知道什么是“呆”(眼睛直视一样事物,一动不动,目不转睛。
)感受英子呆的可爱,傻的纯真的样子。
继而提问时什么让她“呆”了。
请学生读好关于骆驼的描写,体会她观察的仔细,体会“那样”中的情感色彩。
林海音用自己的笔留住了那段珍贵的记忆。
在她写下这篇文章时已经42 岁了,请学生在文
章中找依据,当她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还会学骆驼咀嚼吗?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饱含深情地再读骆驼咀嚼的段落。
3.交流“谈驼铃” “念骆驼” “我”与爸爸争辩骆驼的脖子上为什么要挂一个铃铛,面对同一个问题,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全班交流“你认为谁的话有道理,为什么支持他的观点。
”(英子的观点是“驼铃声好听,增加一种行路的情趣”想法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充满诗意。
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
抓住“爸爸想了想,笑笑说,她的想法更美些。
”这句话)现实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却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又不那么现实,当年爸爸的想法更能说服42 岁的林海音,童年的想法只是孩提时代的记忆。
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1)师:这几段文字与“学咀嚼”这一段不一样,同学们发现没有?(对话描写)
(2)师:既然是对话,我们就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
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指名说。
(3)学生同桌互练,指名一桌桌分角色读。
师点评。
(4)师:对于为什么系驼铃,爸爸的观点是——
小英子的观点是——那你更喜欢谁的观点呢?
(5)师:从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6)师:这就是童年的小英子,一个对所有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的小英子。
课文中除了讲她问爸爸驼铃的事,还讲了她问什么?
生答
(7)指名生分角色读小英子与妈妈的对话。
(8)课文中妈妈怪小英子“总是问” ,你猜小英子还会问些什么事呢?(6)师: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和爸爸——谈驼铃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问妈妈骆驼去向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4.交流“剪驼毛”
(1)师:课文中还有一件事——剪驼毛,谁愿意来读读?
指名读。
(2)大家也读读,看看你们又从这段文字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3)交流:天真、可爱、充满童趣。
说说从哪儿看出来的?并读好相关句子。
(4)师:读着这段文字,我有一个疑问——文章中写“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的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 ,你们说拉骆驼的人像谁一样?
按常理,我们一般是说骆驼像人一样脱了旧驼绒袍子,可是文章中怎么写人像骆驼一样脱了反穿大羊皮呢?这不是写反了吗?
指名回答,进一步体会小英子的天真。
(5)师:多么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呀!可是再读文字: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想给骆驼剪旧毛皮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
4、想骆驼
问骆驼的去向,“总是问,总是问”请同学们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想想英子还会问什么?重点句研读对比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骆驼队来了,童年一去不还了。
体会“……又……又……却……”的情感。
四、链接拓展,最念是往昔(总结全文,感怀童年)
1.师:可是,她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林海音已经42 岁了,而且早已身居台湾,可是童年的一幕幕却依然清晰地在她的眼前浮现,同学们联系你们自己的童年,你们猜猜她或许还会想起什么事来呢?能不能也像这篇课文的题目一样取一个名字?
交流。
师:是呀,这些或许都会在她的脑海里浮现,她写这些景写这些人写这些事,又何尝不是在抒发自己的情呢!
2.同学们,虽然她早已身居台湾多年,可是50 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从来不曾有丝毫的改变,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
交流。
师:是的,她怀恋这个留下了她最美好时光的故土,怀恋那里的点点滴滴,有她的文章为证。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
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
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的“看红叶” ,冰鞋来不及拣出,我便离开她了。
飞机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绕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
滋味。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读。
3.师: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正如文中所说的: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生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4.师:《城南旧事》记录了林海音在北京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那个惠安馆前可怜的“疯”女人一一秀贞,那个儿时的好伙伴妞儿,那个厚嘴唇的年轻人……我把她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