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本走向民主——民本思想之我见
感悟民本思想心得体会(3篇)

第1篇民本思想,作为一种深刻的政治哲学观念,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
它源于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怀。
在学习民本思想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民本思想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
这句话意味着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只有关注民生、保障人民利益,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在学习这一理念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努力,而人民的生活幸福与否,则是衡量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准。
首先,民本思想要求我们关注民生。
民生问题涉及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多个方面,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其次,民本思想要求我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
最后,民本思想要求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我们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民本思想的实践要求。
这一理念强调,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首先,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再次,以人为本要求我们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在公平的环境中享有幸福生活。
中国民本思想的认识

中国民本思想的认识
中国民本思想是指将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在一起,以获得最大效益的思想体系。
它受到现代文化的大力推广,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本思想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和谐、自信、坚定的正义信念,以及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理念为核心,在追求人类统一和完善的生活质量方面提出了有力的思想观点和行动。
民本思想强调坚持传统文化和融入现代技术,使中华民族在现代社会建立新的现代思想,以促进新时期的发展。
它注重以人民为本,实行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大力启动社会改革、完善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求人民群众在新的文明中实现个人追求的最高目标。
民本思想既重视全民参与、拓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强调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努力营造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和谐文化环境,增强民族意识和自豪感,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骨和精神传承。
总而言之,中国民本思想鼓舞人们把每一件事物都安排好,将发展本土文化和进步科学技术的思想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作出努力;积极回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创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实现社会共同体的和谐幸福。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人为本传统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以“民”为立足点而提出的。
“民”的提法即不同于“官”,又有别于“人”。
首先,“民”是与“官”相对的概念,在使用“民”的场合,往往是指由于分工的存在,人被区分为不同的群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即“官”与“民”。
因而,“民本”的提法本身就默认整个社会可以划分为“民”与“官”两个群体。
“民本”是从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其出发点是“官”怎样处理好“官”与“民”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有序。
另外,“民”不等于“人”,在使用“人”的场合,往往是相对于“物”以及普遍人性而言的。
因而,“民本”不同于“人本”,人本思想强调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本思想的最终诉求是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中应该以人的地位为首,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每个人的平等.(一)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根源与发展传统的民本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精髓的体现。
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因素产生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首先,中国传统的经济条件是民本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社会经济是以农为本的小农经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给自足,不存在明确的社会分工。
分工程度的弱化明显地降低了人对人的依赖程度,造成了社会上单独的个体对整个社会状况的影响并不明显。
所以单个的民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民只有作为一个与君相对的整体,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从社会心理基础来看,中国自古的民众就缺乏个体意识,存在着对君主的依附心理。
在中国传统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民众在社会等级序列中处于最底层。
民众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君主的思想依附性,根本谈不上个体人的意识和行为,他们的思想观念是由君主来规定的,他们的一切必须听凭君主来为自己作主。
以民为本指导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论文

以民为本指导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论文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演进与发展;以民为本思想是社会政治观的根本核心;以民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论述。
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以其科学性和人文性揭示了以民为本思想在政治观视角上的独特意义、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并开始转入垄断资本主义、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及发展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斗争和革命仍然而且始终会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从萌芽到发展成熟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实行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历了从阶级政治观向社会政治观的演变,这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以民为本思想贯穿其中,并成为其核心。
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时必须考虑到以民为本,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关键词:社会政治观以民为本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以其科学性和人文性揭示了以民为本思想在政治观视角上的独特意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演进与发展的分析,推导出以民为本思想是社会政治观的根本核心,对于我们以民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演进与发展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并开始转入垄断资本主义,其整体制度矛盾开始暴露,被压迫的无产阶级走上了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危机与革命形成了第一浪潮,马克思、恩格斯就处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
他们对政治的理解与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历史脉络。
马克思早期曾认为:“人就是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政治是作为一种国家统治形式的“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
”“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
因此,凡是有关人与人的相互关系都是社会问题。
”1846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思想体系,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社会的政治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上层建筑,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浅谈民主与民本思想

浅谈民主与民本思想2019-07-22【摘要】基于不断变化的国内外政治局势,民主与民本思想具有实⽤主义⾊彩。
民主本⾝价值包括⾃由精神、容忍精神、制约权⼒等,这些精神往往是以具体权利的践⾏来表达。
民主的价值在管控社会秩序⽅⾯表现强烈且利弊相参,最近民主国家的政治活动中体现出强烈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这反映出社会⼒量逐渐成为影响政治发展的主要⼒量。
重新审视民主与民本思想,以期对我国当下改⾰提供⼀些参考。
【关键词】民主;民本;社会层⾯当下在改⾰过程中,⽭盾不断。
新的社会权⼒形成,社会秩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重新对民主与民本思想进⾏认识,打造公民社会,希望有助于推由缁岵忝娴拿裰鹘⼀步发展。
⼀、民主思想的内涵和分类民主即⼈民的权⼒,主要讲主权在民,⼈民拥有⼈权、政治权利,⽐如⽣命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论⾃由权等。
民主思想反对专制,平衡国家和⼈民之间的利益,保障⼈民权利的⾏使,制衡权⼒。
民主思想的基本价值包含⾃由、平等精神,容忍精神,制约权⼒。
在制度上体现民主思想的价值,对个⼈、社会、国家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从全球来看,⽆论是西⽅还是东⽅,民主思想追求秩序良性发展,往往需要平衡个⼈、社会、国家这三者之间的利益。
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利益,所遵循的便是民主思想中保障权利,制约权⼒,既得利益者是不可能⾃⼰限制⾃⼰的权⼒,⽽这就需要民主思想打造的制度去制约权⼒。
在实践中,政治⼒量向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量。
美国川普上台之后的限制移民⼊境政策受到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社会⼒量制约总统权⼒,双⽅在互相辩护中体现出美国民主制度背后公民意识的强⼤。
在结合具体需要的背景下,我国总结历史教训,建⽴了⼈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民服务是我国民主制度的根本⽬的。
虽然民主的内涵不断变化,但是民主的价值是不容抛弃的,没有民主的价值,就如同⼈没有了灵魂,民主就有可能随着统治阶级基于种种⽬的⽽滥⽤其名。
有⼈把民主分为“思想民主,社会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国际民主。
民本与民主

“民本”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的《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民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贵民。
重视民心向背。
第二,爱民。
强调爱民如子,关心人民疾苦,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三,恤民。
主张施仁政,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使人民富足。
第四,护民。
在普通百姓受到强大恶势力伤害时,要敢于为民作主,伸张正义。
由此可以看出,民本思想以人性善为前提,强调的是仁政德治,但这对统治者并不构成强制的规定,它只是将统治者限定在应然的道德范畴和道德自觉中,统治者的道德自觉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道德自觉完全依赖于心性修为,没有外在的强制性。
传统民本思想强调“人治”。
人治社会的法是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巩固最高统治权以及统治,压迫和奴役人民的工具,对统治者来说,它是法宝,对被统治者来说,则是沉重的枷锁统治者超然于法律之上他们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任意修改法律。
王思睿教授认为“用儒学‘道统’来干预‘政统’,儒学和儒士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构成一种事实上的制衡力量。
”但是,儒家的这种道德理想主义在传统社会究竟落实了多少?况且,传统中国“民本”是就君主而言的,而“君本民末”是就整个国家而言的。
“以民为本”是统治者标榜的理想境界,是统治者的表面文章,甚至可以说是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和手段,在整个国家和社会里并不是以民为根本,没有丝毫的民主政治内涵。
“民”依然是奴,是被统治者,与“君”相比,“民”没有丝毫的平等地位和民主权利。
而且,“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序如冠履之不可倒置。
”儒家的民本意识无论如何都不能超过“忠君”的界限。
可见,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政权的长治久安,其潜在的理念是把封建王朝的君臣凌驾于民众之上,是不平等社会的不平等思想。
二、现代“民主”思想内涵及其实质民主一词则源于古希腊文,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其含义是“人民的权力”和“多数人的统治”。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到“民主”的转变

021文艺评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到“民主”的转变历代儒家“民本”思想发展与变迁农业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长期以来的经济模式,其具有商品交换不足,极度分散的特点。
千千万万个彼此相似又极其分散的乡镇组成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一方面要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另一方面又要维护社会安定,因此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产生了“尊君”的传统思想。
更重要的是,农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靠农民,农业生产需要广大农民辛勤耕耘,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统治者提供赋税和劳役,达到国祚绵长的目的。
传统农业社会的必然产物是“民为邦本”的思想。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中的两架马车由“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而这里“重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尊君”。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统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民众、治理民众。
早在商代后期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了民众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尚书·盘庚》篇提到“重我民”“畜民”。
对于“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的儒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探讨。
作为一个始终关注民生问题的政治思想家,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努力贯彻爱民、富民、教民、养民的思想,通过大力改善普通人民的生存条件,酌情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等措施,“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强调了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改善民生是统治者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但是他希望统治者能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他把改善民众生活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认为只要统治者自觉爱民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这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形象地刻画出封建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依附与消长的关系。
秦汉时期,贾谊系统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民本思想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水平。
他回答了前人没有深刻剖析的问题:历史事实已经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明,民的重要性在于,在君民关系的此消彼长中,最终的胜利者是人民。
他希望统治者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以此来巩固统治者的地位,从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简析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关系

简析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关系作者:冯璞来源:《商情》2014年第28期【摘要】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两个不同的思想范畴,特别是民本思想在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现在许多人经常把这两种思想混淆起来,甚至还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思想,这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建设显然起着消极作用。
本文对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的概念及其关系试作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两种思想。
【关键词】民本思想民主思想一、相关概念的理解(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民本思想大致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的发展历程。
民本思想的基本价值理念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爱民仁民、安民保民等。
(二)民主思想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由于民主有着许多不同的概念和定义,民主的历史也相当复杂,民主一词所代表的制度也相当广泛,因此民主思想的内涵和外延是十分丰富的。
其基本要义主要包括人权平等、主权在民、治权民授、依法治国等。
民主思想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以民为主体,崇尚自由、平等和人格独立,同时重视法制规范。
它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不仅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而且是现代政治生活的主流,更是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关系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但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把握这一点是我们理解两个范畴关系的关键。
(一)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相通之处“民本”与“民主”相互依存,“民本”离不开“民主”,“民主”也离不开“民本”。
一方面,“民本”必须以“民主”为实现手段、途径和保障,离开了“民主”,“民本”终成虚话,为“雾中花,水中月”;另一方面,“民主”必须以“民本”为内在根据、逻辑前提和现实归宿,离开了“民本”,民主与专制无二。
从民本走向民主

民生服务 、 以民心 向背 为 政 治成 败 的关 键等 一 整套
治 国理论 。
二、 民本与民主的辨析
在 辨析 民本 与 民主 的关 系 时 , 先要 抛 开一 些 首
然而有人 却认 为 , 子 主张 君本 论 。说 法 如下 : 孟
“ 子认 为 。 孟 为官 即等于 ‘ 民父母 ’父母 官掌管 着权 为 ,
了 。 [ ’1 ’】
一
、
孟子 民本思想 的本意
孟子 日 : 民为贵 , 稷次 之 , 为轻 。是故 得乎 “ 社 君 丘 民而为 天子 , 得乎 天 子 为诸 侯 , 得乎 诸 侯 为大 夫 。 诸 侯危 社稷 , 则变 置 。牺牲 既 成 , 盛 既洁 , 祀 以 粢 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 然而旱干水溢, 则变置社稷。(孟子 ・ ”《 尽心 ・ ) 下》
第 l 卷第 2期 l
河海 大学 学报 ( 学社会科 学版 哲
20 0 9年 6月
从 民本走 向民主
蔡伟刚
( 苏州大学 王健 法学 院, 江苏 苏州 2.0 ) 10 6 5
摘
要: 民本 思想是 中 国古代政 治法 律思想 中的精华 , 以孟 子 为集 大 成者 。但 自孟 子 以后 , 屡屡 却
朱熹 解释 为 : 国 以民 为本 。社 稷 亦 为 民而 立 , “
显然这 种说法 是错 误 的。因为它 忽视 了孟 子学
说 的根本 出发 点 , 即人 性 善 的哲 学 观 点。孟 子 以 父 母子 女来 比喻君 民关 系 , 实 是说 天 下 没有 不 爱 自 其 己子 女 的父 母 , 母一 切都是 为 了子 女 , 以才 以子 父 所 女 为本位 , 因而也 就是 以民众 为本位 , 而这一切 都 源 自于人性善 。而 上 面 的说 法 却误 解 了孟子 的 原 意 。
从民本到民主_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路径的历史文化透视

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 初步胜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毛泽东民本思想解 决了近代中国的出路问题, 伸张和捍卫了中国人民 的尊严, 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从而在政权的根本 上保障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 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尤其崇尚民 本思想中以德治国的理念, 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逐步形成的官僚主义问题, 毛泽东没有理性化地认 识到它们应属于体制性弊端 , 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应该是大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而是认为解 决的根本方法应该是加强政治思想改造工作, 致使 毛泽东的政治理论难以具体化为一整套法制化、 规 范化的政治制度, 以至于 在实践中最终酿成了 文 化大革命 !的悲剧。 ( 二 ) 如果说在解放前我们党 所走过的艰苦历 程是在为争取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而奋斗的话, 那 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所做的一切 , 就是为巩固和 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而奋斗。因为民主既是一 种政治制度, 也是一种政治过程, 社会主义民主也要 经过由 建立 !走向 建成 !的过程。邓小平在探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解放思想, 实事 求是 , 冲破了 文 化大革 命 ! 以前在依 靠力量 上的 左 !的思想束缚, 真正确立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 认 识到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的力量源泉和可靠保证,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 民主和 社会主义不可分 !的思想, 指出民 主是社会主义的 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 其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保障人 民当家做主, 鲜明特点是将国家的富强、 人民的富裕 与保障个体的权利相结合, 并把发展人民民主、 保障 人民的权利与民主的制度化、 法制化结合起来, 走完 了从民本到民主转变的第一段里程。 针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人治传统, 邓小平认为, 要建立起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彻 底跳出沿袭几千年的专制集权的怪圈, 首先 , 必须实 现民主的制度化。他说: 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 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 , 从制度上 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经济管理的民主 化、 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 顺利 发展。 ! 他指 出: 领导制度、 组织制 度问题 更带有根本性、 全局性、 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
5月思想汇报:从传统民本思想到为人民服务

提供专业的word版文档,优质的服务,希望对您有帮助/双击去除5月思想汇报:从传统民本思想到为人民服务5月思想汇报:从传统民本思想到为人民服务5月思想汇报:从传统民本思想到为人民服务敬爱的党组织: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
民本是“以民为本”的缩语。
早在商、周之际,中国便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夏、商统治的覆亡,使商、周统治者认识到民众的力量,从而形成“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等治国思想。
至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墨家、儒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等一系列命题,汇成一股激昂奔腾的思想大潮。
如孔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3到了孟子,就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以民为本的治国理论和方案。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
君王应该:“乐民之乐者,民也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也忧其忧。
”荀子:“天之生命,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像这样的论述还有很多。
民众的主体性在形式上得到一定的重视,生产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这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但是透过这些民本思想现象的背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民本思想是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并且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它的实质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民众来服务于私人目的,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
这就深刻的体现了这种民本思想的阶级局限性。
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总结和继承,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中国的民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
1940年1月,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对如何批判地总结和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作了进一步阐述,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运用唯物辩证法,毛泽东从古代民本思想中吸取了大量人民性、民主性精华,并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加以扬弃和综合创新,把中国民本思想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民本到民主

中国政治传统的一大特色是民本主义,其含义可以"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概括。
"作之君",君王须负责民众的生育长养;"作之师",君王须负起民众的教化之责。
倘若君王没能很好地"养民"以致民众不得不"自养",那么这个君王就不合格。
仅仅做到"养民"而没有"教民",也还是不够的,"不教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
"(《孟子·告子下》)如果君王很好地做到了"养民"和"教民",那么他就是一个"仁君",君民之间就达致理想的和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亦天下,忧亦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后世范仲淹将孟子的这种思想还推进了一步,提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民众这一面来说,"仁人在上,百姓贵之如帝,视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
"(《荀子·富国》)自汉武帝时期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民本主义就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指导原则,以致两千多年后,中国的统治者依旧念兹在兹:"从来为君上之道,当视民如子。
""朕……抚育诚求,如保赤子,不惜劳一身以安天下之民,不惜惮一心以慰黎庶之愿,各期登之衽席,而无一夫不得其所,宵旰忧勤,不遑寝食。
"(雍正:《大义觉迷录》)民本主义的内容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所有的人分为两个群体:君和以君为核心的统治集团("治人者"),民众("治于人者");二、道德诉求是这两个群体作为政治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三、两个群体的道德诉求有所不同:"治人者"要求"爱民"("仁"),"治于人者"要求"忠君"("忠");四、道德诉求既来自于自身,也来自于对方,成为带有普遍性色彩的社会意识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民本走向民主——民本思想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2-06-19T10:37:32.09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刘燕[导读]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在诸侯争霸中,民众的向背起着重要的作用。
刘燕山东省无棣县第一中学 251900
摘要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儒家政治思想最核心的价值,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实施惠民政策。
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有它合理的方面。
中国近现代民主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今天我们重温儒家民本思想,目的是借鉴其精华部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民本思想民主以民为本为民做主人民做主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孕育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它发端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成熟于战国,孟子为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秦开创帝国以来继续发展。
“民本”一词源于《尚书•五子之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春秋毂梁传•桓公十四年》的“民者,君之本也”。
可以说,殷周时期就产生了民本思想的萌芽。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在诸侯争霸中,民众的向背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本”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左传》集中反映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儒家学派对“民本”思想作出了很好的阐释。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者爱人”,如果把“仁”的思想用于治国,则是要重视人民的利益,强调“德治”。
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使平民百姓可以接受教育。
这是实现“民本”思想的有效途经,也使“民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孟子》一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论述民本思想的。
孟子反对虐政,他劝说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还强调思想上要教民、化民,他认为好的政治措施不如好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
孟子的思想更加强调民众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得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结论。
孟子所谓王道,就是民本之道;所谓仁政,就是民本之政。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君主专制制度,董仲舒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同时也强调:“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由此可见,董仲舒仍然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尽管它与“屈民而伸君”有矛盾。
一直到宋、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基本未发生大的变化,都是把“三纲”之说与民本思想结合在一起。
虽然有矛盾,但也说明当君主专制达到一定程度时,儒家就可能重新考虑民本与政治制度的关系问题。
传统民本论始终强调民为邦本,强调统治者对广大人民的职责和恩惠,总是寄希望于用“天意”、“仁道”约束统治者让他们重民、爱民,而不强调民众个体的权利和能力,从未想到如何让百姓自己去争取实现自己的权利。
到明清之际,传统民本论表现出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此时的思想家站在民众立场上批判君民关系,强调民权的重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疾呼以“公天下”取代“私天下”,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包含了以权力来制约权力的思想,可以看作是从民本走向民主的开端。
中国近现代民主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中国历史从古代发展到近现代,就是从民本走向民主。
当然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民主和传统民本思想是不一样的,虽然周朝已经出现“民主”一词,但这个“民主”是指“为民作主”,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更是明确否认了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
民本思想是为封建专制政体服务的;民主思想是为现代共和政体、人民政权服务的。
统治者能以民为本固然是好事,但那只是专制时代人民的要求,而且并不可靠。
当代中国所追求的民主决不是“为民作主”的民主,而是“人民做主”的民主,必须把传统民本思想真正落实为人民的政治权力,才能真正地从民本走向民主。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认定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实施惠民政策。
表现出了一定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有它合理的方面,我们重温儒家民本思想,目的是借鉴其精华部分,使儒家民本思想的合理因素在当前的民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将儒家“恻隐仁爱”阐释为“尊重每个人应得的基本权益”,维护每个公民的人格尊严,捍卫每个公民的应得权益。
只有这样,儒家民本思想才可能对现代化的民主建设真正发挥正面效应。
参考文献
【1】徐靖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D】西南大学 2009年【2】王瑞明《民本思想源流说》【D】华中师范大学 2005年10月【3】张分田《民本思想和中国古代统治思想》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4】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5】《孟子》,[M],中华书局,2007
【6】《论语》,[M],中华书局,2007
【7】曹大为、赵世瑜《政治文明历程》,[M],岳麓书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