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法-文言倒装句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①马之千里者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千里马 铿然有声石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二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庙堂、远江湖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爪牙、强筋骨
③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陆离长铗、崔嵬切云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三 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
例: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6.“相”“见”等偏指一方的词作宾语。
例:躁而相逐、慈父见背
7. “自”解释为自己时,通常放在谓语动词前。 例: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1、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 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 )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例:沛公安在?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例:忌不自信。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突出强调宾语。 例:惟命是从。
4.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5.陈述句中,方位词作宾语。 8.诗词平仄押韵处。
例:亚父南向坐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于 (在)河北]作战、[于 (在)河南]作战
②遂与秦王会渑池。
[于 (在)渑池]会见 ③得璧,传之美人。
我在操场跑 我跑操场
[于(给)]美人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于(给)]秦王 有时,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
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 A )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入门(含文言词类活用及倒装句)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入门(含文言词类活用及倒装句)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入门(含文言词类活用及倒装句)词根据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就是有实在意义的词,虚词就是没有实在意义,在句子中只起一定语法作用的词。

实词可以分为: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1)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2)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3)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4)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5)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6)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目前、现在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1) 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 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 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高兴。

(4) 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 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 判断:是、就是、正是(7) 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3)状态:愉快、高兴、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2)序数:第一、三叔、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5)概数:十几概数、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5、量词:表示事物单位或行为、动作单位的词叫量词。

无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1)个体:个、位、尺、只、台、条(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3)不定量:些、点(4)度量衡:丈、尺、里、亩动量(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 (补)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一、定语后置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分析: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⑥(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分析:⑥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例如:⑧(古)尝贻余核舟一。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1. 主谓倒装呀,“甚矣,汝之不惠”,这不就是把谓语“甚矣”放在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嘛,就好像本来应该说“你真不聪明啊”,结果说成了“真的太过分了,你不聪明”。

2. 宾语前置呢,“何陋之有”,这里把宾语“何陋”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好像说“有什么简陋的呀”,而不是正常的“有何陋”,多有意思呀!
3. 定语后置也有哦,“马之千里者”,把定语“千里”放到了中心语“马”的后面,这不就像在说“能跑千里的马”,而不是“千里的马”,是不是挺神奇的?
4. 介宾短语后置也常见呀,“于我如浮云”,正常该是“于我如浮云者”,就好像说“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的东西”,倒置一下感觉还不一样了呢。

5. 还有状语后置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把“于蓝”这个状语放在了动词“取”的后面,多特别呀,就好像说“青是从蓝中取得的,而且比蓝还青”。

6. 再来一个状语后置,“具告以事”,把“以事”这个状语放到了“告”的后面,不就是在说“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而不是“以事具告”嘛。

这些文言文倒装句真的是太奇妙了,能让句子的表达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呢!我的观点就是:文言文倒装句真是充满了魅力呀,让我们对古代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高考语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高考语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2021年高考语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的为大家整理了2021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最新的资讯,会在第一时间大家,请大家持续关注。

ﻭ我们把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ﻭ1。

【高考语文】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ﻭ(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ﻭ(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ﻭ2。

【高考语文】宾语前置ﻭ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ﻭ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ﻭ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ﻭ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记》ﻭ(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卿欲言何《壁之战》ﻭ②沛在 -—沛公在安《》ﻭ③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ﻭ④王问:“何以知之”-- 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ﻭ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ﻭ⑥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楼记》ﻭ(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ﻭ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ﻭ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ﻭ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是依.—- 惟依兄《祭十二郎文》(4)宾语前置例句:(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记》)ﻭ(2)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句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通常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

根据倒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倒装谓语前置:主语+谓语+宾语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宾语前置:(宾语)+谓语+(主语)+名词性偏正结构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

(《聊斋志异·促织》)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后置:动词+以+宾语例如: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2.局部倒装定语前置:形容词性词语+之+名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前置:之+以+名词(短语)例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特殊倒装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宾语省略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状语后置: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状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定语后置:在“之者”结构中,“之”起结构助词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者”起辅助性作用,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即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4.固定结构中的倒装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固定结构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是以”结构(因此)、“虽然”结构(虽然)、“即使”结构(即使)等。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一人誉之,一人毁之,然终于无誉无毁。

(《进学解》)这些倒装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和文意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常见的倒装句式外,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倒装现象,如主谓之间有停顿的句子、省略句、判断句等,也需要适当了解。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
记》) 翻译: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 点改变。
方法点拨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 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 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因此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 词结构后置。辨析时,要抓住两种情况:一是“于”字结构后置。如:因 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二是“以”字结构后置。如: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 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结构把后置的介词结构调至状语的位置。
二、被动句
二、被动句
定义:主语是谓语所表 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
1.用介词“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地方不正是当年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 方吗?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 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二、被动句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言! 译文: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
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句式特点:省略句同时又是宾语前置句。“抱恨泉 壤”省略主语“我”和介词“于”,“何言”应为 “言何”,说什么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一般排列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一般句子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并不是
三、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之 斗卮 酒。
②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 以 事。
③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如在《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2. 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在《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

3. 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 状语后置或者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此外,还有谓语和宾语同时前置的倒装句式,例如在《陋室铭》中的“吾谁与归”。

除了上述几种倒装句式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倒装句式,如语气词前置的倒装句式等。

这些倒装句式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让文言文更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至关重要。

此外,还有被动句式。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式通常通过使用“被”、“为所”等词语来表达。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省略句、连动句、兼语句等。

这些句式的理解和分析需要借助上下文和语境,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同样至关重要。

总之,掌握文言文中的各种倒装句式和特殊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含义和深层意思,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1. “何陋之有?”这不是很经典的倒装句嘛!就像我们平常说“这有啥简陋的呀”,但在文言文中就成了“何陋之有”,多有意思啊!
2. “微斯人,吾谁与归?”哇,你看,这不是在说“没有这个人,我和谁一道呢”,用这种倒装的方式说出来,是不是感觉很特别呀!
3. “不吾知其亦已兮。

”哎呀呀,这不就是“不了解我也就罢了”的意思嘛,这样一倒装,立马就不一样了呢!
4. “忌不自信。

”这不就是说“邹忌不相信自己”嘛,文言文中这样一倒,还挺好玩的呢,对吧?
5. “宋何罪之有?”这就好比在问“宋国有什么罪过呀”,用倒装句表达,感觉好新奇呀!
6. “全石以为底。

”其实就是“以全石为底”,也就是“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样的倒装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呢?
7. “孔子云:何陋之有?”就像我们会说“孔子说:有啥简陋的呢”,但古人就是这么有创意地用倒装来表达,神奇吧!
8. “吾谁欺?欺天乎?”这是不是在问“我欺骗谁?欺骗天吗?”,用这种倒装的句式,真的很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呀!
9. “大哉问!”这不就是“这个问题真大呀”的意思嘛,用倒装来强调,真的很有感染力呢!
10. “沛公安在?”就好像在问“沛公在哪里呀”,这样的倒装句,真的会让我们对文言文更感兴趣呢!
我觉得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很独特的存在呀,让文言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呢!。

文言倒装句的几种形式

文言倒装句的几种形式

文言倒装句的几种形式
1. 主谓倒装呀!就像“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这不是很有趣吗?
2. 宾语前置可别忘了呀!“何陋之有”不就是把“有何陋”的宾语“何陋”前置了嘛,是不是挺神奇的?
3. 定语后置也得知道呀!“马之千里者”,其实就是“千里马”把定语“千里”后置了,你说妙不妙?
4. 介宾短语后置也常见呢!比如“于我如浮云”其实是“于我如浮云”把介宾短语“于我”后置了,这可别搞混了呀!
5. 还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呢,“忌不自信”就是把“自信”变成了“信自”,这多特别呀!
6.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也很有意思哦,“沛公安在”就是“沛公在安”呀,是不是很有感觉?
7. “唯……是”的宾语前置也很经典呀,“唯利是图”就是“唯图利”嘛,这多好理解!
8. 还有“之”“是”作为提宾标志的宾语前置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就是典型例子呀,难道不新奇吗?
9. 用“以”字的宾语前置也有哦,“何以战”就是“以何战”,你可别记错啦!
10.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会前置呢,“业文南向坐”就是把“向南”前置了呀,是不是很特别!
总之,文言倒装句的形式真的很多,也很有意思,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七年级语文倒装句

七年级语文倒装句

七年级语文倒装句
一、倒装句的概念。

在正常的句子语序中,句子成分有一定的顺序,如主谓宾等。

而倒装句是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用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

二、七年级人教版语文中的倒装句类型及例句。

1.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
- 作用:强调谓语部分。

2. 宾语前置。

- 类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 作用:遵循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宾语要前置。

- 类型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 作用:这也是古汉语中的常见语法现象,方便表达疑问。

3. 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 作用:把状语放在谓语后面,有时是为了调整句子节奏或突出谓语。

语文倒装句

语文倒装句

语文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宾语必须就是代词;二就是必须就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与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得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就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得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得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得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就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8226;氓》〈诗经〉就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就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就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就是听(成语)惟利就是图(成语)惟马首就是瞻《冯婉贞》惟兄嫂就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您就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得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得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就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得宾语也就是前置得、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得句子关键就是作宾语得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得就是,介词“以”得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就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就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得“就是”就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就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就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就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就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得“之”只就是宾语前置得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得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就是、”得格式、如:“唯利就是图”、“唯命就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得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就是“业文面向南坐、”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就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实施过程:(二)、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得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就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就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得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得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8226;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李朝威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就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实施过程:(四)、主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就是因为语言表达得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得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五、固定句式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得疑问词《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得疑问词《促织》蒲松龄求,无乃尔就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就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得句式,为什么要…呢《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得(办法)《劝学》〈荀子〉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逍遥游》〈庄子〉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得固定格式《柳毅传》李朝威“她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8226;秋水》)——…之谓也,…说得就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不亦……乎相当于“不就是……吗”以为、以……为……意思就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就是“就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得唯一性岂……哉(乎)、独……哉意思就是难道……吗例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⑴"如……何"、"奈……何"、"若……何"、这就是三个同义得说法、意思就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奈并累若属何?(把您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您怎么办呢?)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就是询问比较得结果,用法相同、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您们瞧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她们?)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得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就是三个同义得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世方乱,安以富为?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吾英王,奚跪为?(我就是英王,为什么要给您下跪呢?)⑸"何……之为"、这个格式得意思就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国仇未报,何以家为?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就是"该不会"、"莫不就是"、"只怕就是"、"岂不就是"、"莫非"等、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日饮食得无衰乎?得毋有病乎?"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就是"岂不就是"、"莫非就是"、"恐怕要"等、求,无乃尔就是过欤?(恐怕要责备您吧?)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就是晚了点吗?)固定句式总结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得语法特点就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得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得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得分类可按表达语气得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得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得)、无所(没有、得)、比及(等到、得时候)、为、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得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得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得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就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2015高三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2015高三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节选自《大唐新语》 ,有删改)
①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
译文: 循宪召见了他,把那些积压下来的不好解决的事情拿
来咨询他。
②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
译文:
于是召见嘉贞到内殿,隔着帘子和他说话。
(三)定语后置
——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
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 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的形 式主要有两种:
例句 (《鸿门宴》)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寡人之于国也》) 用“之”或“是”为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标志,强调宾语 ②唯利是图 (《师说》)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 1)、“大王来何操?” (2)、彼且奚适也? (3)、 彼且恶乎待哉 (动宾倒装) (4)、夫晋,何厌之有? (5)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9、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应用体验]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车者罪至刖。 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 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 弥子食桃而甘, 不尽而奉君。 君曰: “爱我哉, 忘其口而我! ” 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 “是尝矫驾吾车,又 尝食我以余桃。”故弥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 爱憎之至变也。
状语后置的形式 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 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
例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 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 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蓝取之,于蓝青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见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正确语序是“我少年中国美哉”,强调“美哉”。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以下情况,宾语要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正确语序是“沛公在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正确语序是“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正确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

”3、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之”没有实在意义。

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没有实在意义。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正确语序是“唯瞻余马首。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其相比两膝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即“居高庙堂”,“处江湖之远”即“处远江湖”。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文言文倒装句句式1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二)宾语前置例: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所思何)——《木兰诗》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何以(何)战——《曹刿论战》文言文倒装句句式2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

(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为:“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④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2、以否定性不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③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B) A. 子何恃而往?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宾语前置句小结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 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 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 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毋、无、莫 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C ) 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厌之有? 3、无乃尔是过矣? 4、唯利是图。 5、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6、唯才是举。 7、惟兄嫂是依。
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放 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 言文中也不多见) 。在今译时,一般 都作状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状语后置句小结

状语后置,即将介词短语放在动词 后面作补语, 标志性词语:“以”、 “于”、“乎” 等。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 语序:
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 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 在文言文中 ,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位 置,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 畅,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格式一: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翻译下面句子,并找出其共同点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格式二:中心词+之+定语+者
文言句式总结——倒装句
倒装句

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倒装形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大王来何操? 操何 何操 2.沛公安在? 在安 安在 3.之二虫又何知? 知何 何知 4.豫州今欲何至? 至何 何至 共同特点:1、都是疑问句。 2、宾语“何”“安” 都是疑问代词。 3、这些宾语都前置。

Hale Waihona Puke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E.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F.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B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厌之有? 3、无乃尔是过矣? 4、唯利是图。 5、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6、唯才是举。 7、惟兄嫂是依。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注意: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 宾语,往往用“唯(惟)……是……” 格式。 惟:只,只是。“是”“之”是提宾 的标志,不译。
D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 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 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于……”

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 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 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 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 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 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1言于郑伯曰:
2.以其无礼于晋
于郑伯言曰 以其于晋无礼


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急 4.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以军中多务辞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 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 逗号将主谓隔开。 甚矣,汝之不惠!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下面句子,并找出其共同点
马之千里者 僧之富者不能至 石之铿然有声者。
格式三:中心语+之+定语
翻译下面句子,并找出其共同点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格式四:中心语+而+定语+者
翻译下面句子,并找出其特点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与?
格式五:中心语十数量词(作定语)
翻译下面句子,并找出其共同点
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卒数万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定语后置句小结
1、中心语+定语+者 2、中心语+之+定语+者 3、中心语+之+定语 4、中心语+而+定语+者 5、中心语+数量词(作定语)
翻译注意: 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介词结构“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 4.而大声发于水上。
介词结构“以……”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放 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 言文中并不多见) 。在今译时,一般 都作状语。 具告以事。

介词结构“乎……”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安、焉。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 D ) A、吾谁欺,欺天乎? B、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其间旦暮闻何物?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不信自 不自信 1.忌不自信。 未有之 未之有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不欺余 不余欺 3.古之人不余欺也! 未闻之 未之闻 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共同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自”“之”“余” “之”都是代词 ,它 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