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阅读展示课《读山品水》教学设计_主题阅读展示《读山品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阅读展示课《读山品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走进经典,品悠悠古韵,随古代先贤圣哲的脚步去感悟山水的魅力。

2.静心展卷,读纯朴今风,觅今人徜徉山

水的足迹去品读山水的内涵。

课前延伸:

1.阅读主题丛书《读山品水》中《大地山

河》、《名胜流连》两个单元,体悟古贤

今人的山水情怀。

2.阅读学案附录部分的诗文并背诵积累。

3.搜集并阅读历代文人墨客的山水佳作。

课内探究:

一、诗意山水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并为之倾倒。

你能背出与山、水有关的名诗名文吗,来,试试看吧!

(分男、女生两个阵营,交替背诵自己积累的山水诗、文,内容尽量不重复。)

设计意图:既给每个学生创设展示自己课下积累的机会,也是检验学生学习实效性的途径,用男、女生交替背诵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仁山智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云山苍苍,江水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

让我们走进经典,品悠悠古韵,随古代先贤圣哲的脚步去体验徜徉于山水、感悟于人生的情怀。

设计意图:如果说古代的山水诗文是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那么古代先贤圣哲寄寓在山水中的情怀就是一笔无法估算的精神财富,引导学生体味这种情怀,进而感悟到一种人格魅力、一种人格操守、一种胸襟抱负,那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笔足以享用终生的财富!

三、品读山水

“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就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让我们静心展卷,读纯朴今风,觅今人徜徉山水的足迹去品读山水,感受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也把自己独特的感悟或美的享受与同学们分享。

设计意图:读山品水并非古人的专利,生活在喧嚣都市中的人们也爱徜徉山水,他们也有独特的体味,他们也赋予了山水新的内涵,引导学生跟随他们的足迹品读山水,也许更能寻觅到心灵相通之处。

四、拓展升华:诗意人生:

品读山水,可以陶冶心情,可以领悟世事的兴衰,可以洞悉人生的喜怒哀乐,寻觅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同学们,让我们也来读山品水吧,打造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

直接引用:

我喜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之春,我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田园,我更喜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豪迈。

生命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生命就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孤独与感伤;生命就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澄明和追求。

灵活化用: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设计意图: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方净土、一泓清泉、一种追求,十四五岁的学生更应该有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的激情、憧憬、梦想,甚至是浪漫的幻想,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

教学反思:

中国古代山水诗文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从东晋南北朝到清代,都有许多名家留下精美感人之作。如东晋的陶潜,唐代的李白、王维、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到清代李渔等,都留下很多作品,这些作品被历代文人奉为至宝。山水诗文往往不停留于对自然景物的单纯描摹,而是在简洁生动的写景过程中融入作者的感情,抒发感慨或阐明道理发表议论,从而使作品既有景趣又有理趣,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而读过这些诗文的人,心灵也会受到洗礼,情操也会被陶冶。

这节课的设计初衷就是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山水诗文中的情趣和情感;品味作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感慨和情趣;并且体验古人徜徉于山水、感悟于人生的情趣。

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思考:

1. 李白、王维、柳宗元、苏轼和王安石,这些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灿若星辰的山水佳作,指导学生在课下认真品读他们作品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他们寄寓在山水中的志趣、情操以及人生抱负是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是积极的、广泛的,也有自己独到的体验与思考,倘若在活动过程中能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体验,如结合自身经历或读过的文本来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活动会更具生活化。

2.读山品水,这个主题有些宽泛,缺少可操作性。读什么,品什么,指向应更明晰,如具体的一种情感、一种追求、一种抱负等。有选择的进行品析,有集中的讨论话题,才会有思维上的碰撞;而当学生讨论的话题过于分散时,老师及时引导显得尤为必要,这会使学生始终不偏离讨论的方向,保持一种高效的状态。

3.在引导学生品山读水时,老师可以直接与学生对话,也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即时生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观点碰撞、问难答辩。应该设计开展多形式的自我感受和自我内化活动,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空间去探究,促使学生更好地自我内化,自我熏陶,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

4.活动过程应更具开放性,小组合作的形式力求多样化,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应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对问题的思考要能不断向纵深开掘,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当然这有赖于学生深厚的语文功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只靠临时的突击显然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必须把功夫下到平时,在日积月累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