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隙碎笔》
《我的丁一之旅》
创作背景
《命若琴弦》创作于1985年,当时正处于中国“新 时期”小说创作潮流迭起的时候。伤痕小说、
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现代派小说、实验 小说以及新写实小说纷纷粉墨登场,作品 大多关注现实生活,注重从平凡的生活出 提炼有意义的事物。1985年是当代文学的 创作与评论均发生重要变化的一年, “寻 根小说”和“先锋小说”这两类“新的、 更切近于八十年代中国体验”的作品,以 不同以前的思想模式、变革的叙述方式和 艺术形态,使小说走出文革的阴影,面对 正在裂变的世界、中国社会和人的生存方
课文讲解
3.相关评论
我喜欢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 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纯正攀藤。他的手总 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 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 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陈村
课文讲解
3.相关评论
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 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课文讲解
(2)艺术特色
• • • • 叙述朴素、结构清晰、感情真挚 对“人”的命运和困境的反思 对生存的目的和过程的解读 对生命意义和生命轮回的探求
• 史铁生有两种刻骨铭心的体验,一种是成长于六、 七十年代中国青年的普遍体验,另一种是处于不 能自助自足的生存境况的个别体验。前一种体验 所建造的主体性呈现在对文革这段因史与人的得 失的反思之中,后一种体验所构成的主体性则表 现为一种残疾人在心理上自卑和自尊交织的痛苦 挣扎。《命若琴弦》属于后者,两个悲惨的瞎子 的生活,无疑要比普通人的生活不幸许多倍,也 正因如此,他们“看一眼世界”的梦想显得如此 悲壮而凄惨,那张无字药方对他们而言的重要性 也更加凸显出来。
延伸阅读
• “使一个人愿意活着比使一个人活着重要得多,也有效得多……”
• 人生最根本的两种面对,无非生与死。对于生,我从基督精神中受益; 对于死,我也相信佛说。通常所谓的死,不过是指某一生理现象的中 延伸阅读 断,但其实,宇宙间无限的消息并不因此而有丝毫减损,所以,死, 必牵系着对整个宇宙之奥秘的思悟。对此,佛说常让我惊佩。顿悟是 智者的专利,愚顽如我者只好倚重一个渐字。
• 人的生存是荒谬的,没有任何理由,但在一个理想主义者 看来,必须赋予它以意义,必须有东西证明它的意义。 “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 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康复文本断想》 ﹚对生存意义的追问,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 • 在读史铁生之时,常会使我们想到加缪。加缪认为荒谬是 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 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 活中获得意义。史铁生也是这样。他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 残缺,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意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生命 的残缺,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人战胜自己﹐超越困境 和证明存在的意义敞开了可能性空间。正如《命若琴弦》 里的老瞎子和小瞎子一样,在经历了无尽的绝望和折磨之 后,最终还是继续上路,继续说书卖唱了。生命在这两代 人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延续,虽然宿命,但毕竟还在流淌。
读一读
“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 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 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 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变成 ‘诗性的存在’” ——海德格尔
读一读
“谈到他的写作时,铁生说,‘谢谢电脑, 没它帮忙,真是要把人累死。’那种对上苍的每 一种赐与都心存感谢的心态感人至深。不便打搅 时间太长,我向他索要,《务虚笔记》一书,他 非常庄重地签上名字,先给我的司机递上一本, 然后才递给我一本。临走时,憨憨地一笑,真诚 地说:‘走好,慢一点。’” ——牧歌《愧对史铁生》
史铁生的话
“我觉得,艺术(或说美,——不等于漂亮的美)是由敬 畏和骄傲这两种感情演成的。 自然之神以其无限的奥秘生养了我们,又以无限的奥秘迷 惑甚至威胁我们,使我们不敢怠慢不敢轻狂,对着命运的无 常既敬且畏。 我们一边怀着敬畏滚动石头,一边怀着骄傲观赏我们不 屈的形象。后来,我们不光能从镜子里,而且能从山的峻拔 与狰狞、水的柔润与汹涌、风的和煦与狂暴、云的变换与永 恒、空间的辽阔与时间的悠久、草木的衰荣与虫兽的繁衍, 从万物万象中看见自己的柔弱而有刚劲的身影。心指家园的 无限恰与命运的无常构成和谐,构成美,构成艺术的精髓。 敬畏与骄傲,这两极!” ——《自言自语》
延伸阅读
1.胡河清:《史铁生论》,《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3期 2.史铁生:《宿命与反抗》,《理论与创作》,1997年第2期 3.史铁生:《记忆与印象》,北京出版社,2006 4.《史铁生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史铁生:《在家者说——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河南 文艺出版社,2006
——莫言
研习与思考
1. 你觉得小说的故事有多大的可信度?这种可信 度是否会影响这篇作品的价值? 2. 小说结尾处,老者为什么要告诉徒弟说他记错了 师父的遗言? 3. 结合全文,探讨作品结尾一段的象征意义。
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电影《边走边唱》
• • • • • • 导演:陈凯歌 主演:黄磊 许晴 类型:剧情 片长:110 分钟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1991年
作者生平
史铁生,中国现代作家。
• • • • • • 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 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作者生平
• 1996年11月,《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 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 《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 1996年十佳小说奖 • 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 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
命若琴弦
史铁生
教学要求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体会本文深沉诚挚的情 感。 2.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学习要点
1.解题关键字
• 命若琴弦,脆弱还是坚强; • 生存——由目的走向过程的救赎之路; • 史铁生,中国现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家。
学习要点
2.内容提示
• 小说情节简单,叙述朴素,结构清晰。故事的中 心人物试两个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瞎子师徒,以说 唱为生。 • “目的虽然试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 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课文讲解
2.课文难点讨论
• 琴弦在课文中有很强的象征意味,三代之间,从 800到1000,再从1000到1200,琴弦数量在增加, 那么这种增加代表着生存的希望更大了,还是更 渺茫了?
课文讲解
3.相关评论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 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 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 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了欢乐,他 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 史铁生授奖词
延伸阅读
6.史铁生语录
• • • • •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 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亦在创作道路上作出选择,那是一条 “寻根”与“先锋”结合的独特的路。 • “寻根”的取向,主要体现在精神追求和主题意 向方面,而“先锋”的特征则表现在艺术方法上。 《命若琴弦》即是他想要突破自己的另一种尝试。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语言也很朴素,作品的整个 重心都在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之上。显然有关琴弦 的意象是一种人生感悟的结晶,目的其实是虚设 的,但这虚设的目的又非得有。不然,弦拉不紧, 琴也弹不响。作者巧妙地将哲学思考与故事叙述 相结合,在平静的叙述下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悟, 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作者生平
作者作品
1.主要作品
• 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的遥远 的清平湾》等 • 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有关庙的 回忆》《秋天的怀念》《姻缘》等 • 文论:《理想的当代文学批评答自己问(上)、 (下)》《写作四谈》等
作者作品
2、创作阶段
(1)第一阶段:1979-1982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是《午餐半小时》《没 有太阳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和《白色 的纸帆》。
课文讲解
1.课文分析
(1)人物形象 • 两个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瞎子师徒,以说唱为生。 • 老瞎子 • 小瞎子
• 老瞎子:依照师父给的妙方,以为认真弹断1000 根琴弦之后就能看到世界。可惜希望破灭,那个 支撑他一辈子的药方居然是一张白纸! • “他只是不想动弹,吸引这他活下去、走下去、 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 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 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也是空的。老瞎 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 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 天迅速衰老。” • ——支撑生命的信念轰然倒塌,目的 本来没有
• 《命若琴弦》讲述了一个命运的故事,没有深沉的做作,平静甚至是 平淡中,浅白甚至是直白地告诉读者一个命定的无需太多思考的命题: 人的“命就在这琴弦上,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 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 这样的态度在宁静中蕴藏了起伏的隐忍,又在起伏中显示着宁静的微 颤。一老一少两个瞎子,命定了无法看见这个世界,也命定了无法得 到命运的垂青。然而,当老者幡然领悟时,他知晓了在他蒙在命运之 鼓中时,他活的是那么欢畅,一旦这面鼓被自己,往往是自以为是的 自己击破时,所有的真相被揭开,人的那根绷紧的精神之弦便不再紧 绷了。 • 小瞎子的命运不是老瞎子的命运,无论两个瞎子的命运如何不同,命 定这一事实却是相同的。老瞎子设置的一千二百根断弦在小瞎子的命 运中意味着什么并不重要,失去了兰秀儿的痛苦也会在命运的长河中 化为深沉,然而,无论结局如何,正如老瞎子的背影还在,残存的气 息还在,我们尚且不能给出答案,命定的事实已定,我们无法与之纠 缠。 • 就像生非我选,死亦非我选,一切归于命运,我们才能善待命运,也 才能在打开一张无字的药方后继续幻想。 • ——网友评论(选自榕树下)
• 《命若琴弦》中,史铁生告诉我们:目的是虚设的,但虚 设的目的却能引导着实在的过程。这就是人生的荒诞,也 是人生的悲剧。试想,你相信有一天可能会实现,你才有 了活着的动力。一旦发现药方实际上是一张白纸时,“老 瞎子的心弦断了,准确地说,是有一端空无所系了。一根 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 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的过程上弹响心 弦。”(《史铁生作品集》语)你的希望其实是无望,它 成了荒凉的企盼。正如史铁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 在爬很高很高的山。他很寂寞,于是他开始给自己讲一个 故事——有一只猫,如何爬上大树,如何跳上屋顶,又如 何弄到了一条鱼,又如何失去了这条鱼……他讲得兴奋 了……心里脚下都添了力量。在这里,这个人所想一切都 是虚幻的。承认人生目标的虚设,需要作家豁然的胸怀。
作者作品
(2)第二阶段:1983-1986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插队的故事》和《命若琴弦》。
作者作品
(3)第三阶段:1987-1990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是《礼拜日》《原罪· 宿命》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和《小说三篇》。
作者作品
(4)第四阶段:1990年至今 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是 《务虚笔记》
• 小瞎子:涉世未深,经历了爱情的萌芽与幻灭, 绝望之际从老瞎子那里继承了看世界的希望,但 需要弹断的琴弦也从1000根变成了1200根。 • “小瞎子正跌到在雪地里,一动也不动,想那么 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老瞎 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他也无力反抗。” •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是一千二。我没 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 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 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 ——因为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 哀,所以慈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