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珠光体的组织形貌和物理本质

合集下载

贝氏体、珠光体、马氏体的转变关系

贝氏体、珠光体、马氏体的转变关系

贝氏体、珠光体、马氏体的转变关系摘要: 贝氏体、珠光体、马氏体组织都是高温奥氏体在不同温度条件转变后得到的产物。

由于转变的温度条件不同,转变的机理也就不同,一次得到的转变产物也不尽相同。

本文主要针对贝氏体、珠光体、马氏体的基本特征、形成过程、组织形态、热力学与动力学转变条件、机械性能等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对比介绍。

关键词:对比、贝氏体、珠光体、马氏体、基本特征、组织形态、转变热力学、转变动力学、机械性能一、组织形态1、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共析碳钢加热到均匀的的奥氏体化状态后缓慢冷却,稍低于温度将形成珠光体组织,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其典型形态呈片状或层状。

片状珠光体是由一层铁素体与一层渗碳体交替堆叠而成。

片状珠光体组织中,一对铁素体和渗碳体片的总厚度,称为“珠光体片层间距”。

工业上所谓的片状珠光体,是指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明显看出铁素体与渗碳体呈层状分布的组织形态,其片层间距约在0.150.45之间。

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在退火状态下,珠光体中的铁素体位错密度小,渗碳体中的位错密度更小,片状珠光体中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交界处的为错密度高,在每一片铁素体中还有亚晶界,构成许多亚晶粒。

工业用钢中,也可以见到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粒状渗碳体组织,称为“粒状珠光体”或“球状珠光体”,一般是经球化退火处理后获得的。

2、马氏体的组织形态a、板条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是低、中碳钢,马氏体时效钢,不锈钢等铁系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

因其显微组织是由许多成群的板条组成,故称为板条状马氏体。

又因为这种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为位错,通常也称它为位错型马氏体。

板条状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如图所示),其中A为板条束,成不规则形状,尺寸约为20—35μm,是由若干单个马氏体板条所组成。

一个板条束又可分成几个平行的像图中B那样的区域,呈块状。

块界长尺寸方向与板条马氏体边界平行,块间成大角晶界。

每个块由若干板条组成,每一个板条为一个单晶体。

珠光体转变PPT课件

珠光体转变PPT课件
“派敦(登)处理”
T12球化退火组织
•4
2.粒状P: Fe3C颗粒的大小及分布 颗粒越小相界面硬度、强度 3.比较:①成分一定 HB、s 球P<片P 塑性 球P片P (F连续分布) ②强度相同:疲劳极限 球P片P ③球P在淬火时的变形开裂倾向小;
§4-2 珠光体转变机制
一、一般概述 二、珠光体的领先相 三、片状珠光体的形成 四、粒状珠光体的形成
重点: 1.掌握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与晶体结构; 2.掌握珠光体的形成机理; 3.掌握珠光体的力学性能; 4.掌握先共析转变; 难点: 1.珠光体(片状和粒状)的形成机理; 2.先共析产物的形成机理。
•1
T、转变温度降低驱动力、Fe、C原子活动能力
高温转变 Fe、C充分扩散 P 中温转变 C能扩散、 Fe不能 B 低温转变 Fe、C均不能扩散 M
F析出CA/F抑制F的长大析出碳化物CA/F
温度范围:A1点以下,B转变温度以上----含有Nb、V元素的合金钢中
•30
转变温度低,C及合金元素可能扩散的距离很小,加之钢中c,单位体 积内可提供的C原子数量很少从A中在晶界上析出的特殊碳化物只能呈细
小粒状分布。
碳化物是在A/F界面上形核与F保持共格或半共格关系并在F中长大
F和Fe3C向A晶粒内部纵向长大
•11
3、P的分枝形成机制
P只是以纵向长大的方式进行,至于横向的展宽,并不是通 过横向重复形核,而是以分岔的方式进行。
Fe3C晶核纵向长大不断分枝 F在枝间形成
片织
T12钢退火组织
•13
四、粒状P的形成
1.过冷A直接分解形成粒状P 2.由片状P球化而成 3.淬火组织回火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 右移----溶入A中 左移----未溶碳化物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珠光体的定义
严谨的定义:钢中的珠光体是共析铁素体和碳化物的 有机结合体。
(1)强调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来源是共析分解产物; (2)所谓有机结合是指两相以界面相结合,在界面处原
子呈键合状态,两相以一定的位向关系相配合。
γ→α+ Fe3C
本教科书定义:共析碳钢加热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 在稍低于A1温度时奥氏体将分解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的 混合物,称为珠光体。
到团絮状,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片层结构。
差别:实质是一致的,只是S0不同,从而使性能有差别。
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
珠光体
索氏体
屈氏体
珠光体
光镜下形貌
电镜下形貌
索氏体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屈氏体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大小主要取决于珠光体的 形成温度。 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冷却速度愈大,珠光体 的形成温度愈低,即过冷度愈大,则片层间 距就愈小。 S0与ΔT有关,(ΔT↑则 S0↓) S0与γ 晶粒度和均匀性无关。
• 该式表示反应中的各相具有固定的成分, 而且反应是可逆的,依加热或冷却而定。
共析碳钢加热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在稍低于A1温度时奥氏体将分解为铁素体与渗 碳体的混合物,称为珠光体,其典型形态呈片状或层状。
片状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S0
原奥氏体晶界
ααα
Fe3C Fe3C Fe3C Fe3C
(a) 珠光体片层间距
图9.16 T12钢珠光体片层间距与过冷度的关系
其原因是:由于形成温度降低,C原子的 扩散能力下降,不易进行较大距离的迁移,因 而只能形成片层间距较小的珠光体。
但片层间距减小,则使铁素体与渗碳体的 相界面积增大,即界面能增加,而这部分增加 的能量由增大过冷度所得到的化学自由能差来 提供。

3珠光体转变.

3珠光体转变.

2、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片状珠光体
珠光体形态
粒状珠光体
1)片状P的显微结构:
●由Fe3C片和F片互相交替排列组成的。 ●试样用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显示P由片状Fe3C(暗色)和F (白色)组成。 ●试样经深浸蚀将F优先腐蚀掉, 再用扫描电镜观察,片状 Fe3C成浮凸像。
片状珠光体
(T8钢990℃炉冷)500×
2)粒状P的显微结构:
球化退火显微组织 (T10钢球化退火)580X
粒状珠光体 (T8钢球化退火) 550×
关于粒状珠光体的几个要点
●粒状珠光体:Fe3C以粒状分布于F基体上形成
的混合组织。
●采用球化处理工艺可以得到粒状珠光体组织。
● Fe3C的量由钢的C%决定 ,
● Fe3C的尺寸,形状由球化工艺决定。
其中: C =8.02×10 3(nm· K);S0:珠光体的片间距(nm); △T:过冷度,即珠光体转变温度与临界点A1之差。
S0 = C /△ T
亚共析钢显微组织(45钢,退火)×580 铁素体为浅蓝颜色,珠光体为多种颜色
过共析钢显微组织(T12钢,退火)×580
珠光体+白色网状渗碳体
片状珠光体分为三种:
一般所谓的珠光体(P),是指光学 显微镜下能明显分辨出片层的珠光 体,此时片间距为150~450 nm, 当片间距为80~150 nm时,称为索 氏体(S),片间距为30~80 nm时, 称为屈氏体(T)。
珠光体形貌像
光镜下形貌
电镜下形貌
索氏体形貌像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屈氏体形貌像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②淬火变形、开裂倾向小,疲劳强度(σ-1)高。 ③可切性能好,对刀具磨损小。

原理第6.1章 珠光体转变

原理第6.1章 珠光体转变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片状渗碳体断裂机制示意图
第三章
(a)伪共析转变
珠光体转变
亚(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
图5 伪共析转变的温度范围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由图5可知,缓慢冷却时,亚共析钢自奥氏体区将沿 GS线析出先共析铁素 体。随着铁素体的析出,奥氏体的碳浓度逐渐向共析成分(S点) 接近,最后 具有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在 A 1点以下转变为珠光体。过共析钢的情况与此类似, 只不过析出的先共析相为渗碳体。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片状渗碳体球状化的主要原因是: 成分不均匀,存在高碳区和低碳区,直接在高碳区形成渗碳体晶核。 对于未熔渗碳体,已非片状或网状。第二相颗粒在基体中的溶解度与其曲 率半径有关。粒子的半径愈小,在母相中的溶解度越大。
获得粒状珠光体的关键:控制奥氏体化温度,在A1点以下较高温度范围内 缓冷。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图1(a)共析碳钢片状珠光体
图1(b)T12A钢的粒状珠光体组织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图2 片状珠光体片层间距和珠光体团示意图 研究指出:片层间距是一个统计平均值。片层间距大小主要取决于 珠光体的形成温度。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冷却速度愈大,珠光体的形成 温度愈低,即过冷度愈大,则片层间距就愈小。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粒状珠光体
一般是经过球化退火处理或淬火后再经过中、高温回火后获得的。 颗粒越细小,钢的强度及硬度越高;
碳化物越接近等轴状、分布越均匀,韧性越好;
粒状珠光体的塑性较片状的好,但硬度和强度稍低。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珠光体形成时,珠光体与奥氏体之间存在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使新相 和母相的原子在界面上能够较好地匹配。 珠光体形成时,其中铁素体与奥氏体的位向关系为 : (110) // (112) ; (111) // (110) ; [112] // [110] [110] // [111] 亚共析钢中,先共析铁素体与奥氏体的位向关系为: 这两种位向关系不同,说明珠光体中铁素体与先共析铁素体具有不同的转

贝氏体、马氏体、珠光体的比较知识

贝氏体、马氏体、珠光体的比较知识

贝氏体、马氏体、珠光体的比较知识一、组织形态珠光体由一层铁素体和一层渗碳体交替平行堆叠而形成的双相组织。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主要取决于珠光体形成时的过冷度,而与奥氏体晶粒度无关。

S0 = ( 8.02/∆T )×103(nm)贝氏体上贝氏体形成于贝氏体转变区较高温度范围,中、高碳钢大约在350-550℃形成。

上贝氏体为成束分布、平行排列的条状铁素体和夹于其间的断续条状渗碳体的混合物。

多在奥氏体晶界形核,自晶界的一侧或两侧向晶内长大,具有羽毛状特征。

亚结构是位错下贝氏体形成于贝氏体转变区较低温度范围,中、高碳钢大约在350℃-Ms之间温度形成。

下贝氏体是由过饱和片状铁素体和其内部沉淀的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铁素体片空间呈双凸透镜状,截面为针状或竹叶状,片间呈一定角度,可在奥氏体晶界形核,也可在奥氏体晶内形核。

下贝氏体的铁素体中碳化物细小、弥散、呈粒状或条状,沿着与铁素体长轴成一定角度平行排列。

下贝氏体铁素体的亚结构为位错,密度比上贝氏体高。

下贝氏体中铁素体过饱和碳含量高于上贝氏体。

马氏体板条马氏体是低、中碳钢中形成的一种典型马氏体组织,在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内部有几个(3-5个)马氏体板条束,板条束间取向随意;在一个板条束内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板条块,块间是大角晶界;在一个板条块内是若干个相互平行的马氏体板条,板条间是小角晶界。

马氏体板条内存在大量的位错,所以板条马氏体的亚结构是高密度的位错和位错缠结。

板条状马氏体也称为位错型马氏体。

片状马氏体是中、高碳钢中形成的一种典型马氏体组织,在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内部有许多相互有一定角度的马氏体片。

马氏体片的空间形态为双凸透镜状,横截面为针状或竹叶状。

在原奥氏体晶粒中首先形成的马氏体片贯穿整个晶粒,将奥氏体晶粒分割,以后陆续形成的马氏体片越来越小,所以马氏体片的尺寸取决于原始奥氏体晶粒的尺寸。

片状马氏体的形成温度较低,在马氏体片的周围往往存在着残余奥氏体。

片状马氏体的内部亚结构主要是孪晶。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1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导读
▪ 通过学习本章,重点掌握钢中珠光体的 概念,物理本质,组织结构特点,珠光 体转变的物理过程,分解动力学特征及 C曲线的影响因素。了解珠光体分解热力 学,形核长大机理等知识。
2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珠光体转变是过冷奥氏体在临界温度A1以下比较 高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转变,共析碳钢约在A1~500℃ 温度之间发生,又称高温转变。珠光体转变是单相奥 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新相的机械混合物的 相变过程,因此珠光体转变必然发生碳的重新分布和 铁的晶格改组。由于相变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铁、 碳原子都能进行扩散,所以珠光体转变是典型的扩散 型相变。
珠光体……Pearlite
3
3.1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3.1.1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珠光体是过冷奥氏体在A1以下的共析转变产物,
节 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P)。

形状分类:片状珠光体、粒状(球状)珠光体和针
光 体
状珠光体;片状和粒状最常见。
的 1、片状珠光体


渗碳体呈片状,是由一层铁素体和一层渗碳体层
镜下可辨,用符号S 表示。
珠 光 体 的 组 织 特 征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13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 ⑶ 托氏体
▪ 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
第 一
用符号T 表示。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材料科学基础PPT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材料科学基础PPT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层片状珠光体示意图
3.1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根据片层间距大小的不同,可将珠光体分为三种。 根据片层间距大小的不同,可将珠光体分为三种。
3.1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片间距取决于珠光体的形成温度。形成温度越低, 片间距取决于珠光体的形成温度。形成温度越低,片间距 越小,其过冷度与片间距的经验公式为: 越小,其过冷度与片间距的经验公式为:
3.3 珠光体动力学
珠光体转变也是形核和长大过程,转变速度也取决于形核 珠光体转变也是形核和长大过程,转变速度也取决于形核 形核 过程 长大速度。 率和长大速度。 与转变温度T的关系 (1)形核率 与转变温度 的关系 )形核率I与转变温度 在均匀形核时: 在均匀形核时:
I = C ⋅ exp( − Q +W Q W ) = C1 exp( − ) ⋅ C 2 exp( − ) kT kT kT
转变速度↑ 转变速度
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最稳定
珠光体动力学
(2)合金元素的影响 )
以外, 曲线右移; 除Co以外,所有常用合金元素使钢的 以外 所有常用合金元素使钢的TTT 曲线右移; 以外, 除Ni、Mn以外,常用合金元素使鼻尖温度移向高温。 、 以外 常用合金元素使鼻尖温度移向高温。
合金元素的影响机制 ① 合金元素自扩散的影响 一般认为,当转变温度较高以及合金元素含量较高时, 一般认为,当转变温度较高以及合金元素含量较高时, 转变一开始就能形成特殊碳化物( 转变一开始就能形成特殊碳化物(即使仍形成渗碳体型碳 化物,也是溶有合金元素的合金渗碳体), ),即合金元素在 化物,也是溶有合金元素的合金渗碳体),即合金元素在 转变一开始就通过扩散进行了再分配, 转变一开始就通过扩散进行了再分配,而合金元素的扩散 系数远远小于碳的扩散系数, 系数远远小于碳的扩散系数,使珠光体的转变速度大大减 慢。

珠光体转变

珠光体转变
D: 扩散系数
3 珠光体转变动力学曲线
当N、G不随转变时间改变时, 假设:均匀形核,形核率和长大 速度为常数,晶核孕育时间短 Johnson-Mehl方程:
G T 1 T S0
S0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
Vt 1 exp(

Vt :已转变的A体积分数 当N随转变时间改变时, Avrami方程:
热力学依据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片状组织单位体积所占 有的表面积大于球状的,因而片状的表面能大于球状的,总自由 能也是如此,所以片状组织能自发地变成球状的
过程:在加热、保温和冷却过程中通过片状或网状 Fe3C的断裂、溶解、C的扩散以及随后的碳化物的析 出完成的 等温球化退火工艺
缓冷球化退火工艺
片状渗碳体破断、球化过程示意图
才能分辩
电子显微镜下分辩
5
片状珠光体
4
珠光体组织形貌SEM
索氏体组织形貌SEM
屈氏体形貌SEM
6
西安交通大学
《材料热处理及应用》
第4章 珠光体转变
西安交通大学
《材料热处理及应用》
第4章 珠光体转变
西安交通大学
《材料热处理及应用》
第4章 珠光体转变
2 粒(球)状珠光体
(a)组织形态 在铁素体基本上分布着粒状渗碳体 的两相机械混合物称为粒状珠光体, 或者称为球状珠光体
三. 球状珠光体的形成机制
1) 形成粒状P的三种途径 (a) 特定条件下过冷奥氏体的分解 (b) 片状珠光体的低温退火 (c) 马氏体的高温回火 (d) 形变球化
2) 过冷奥氏体直接分解得到粒状珠光体
A1以上: 加热时,奥氏体的成分愈不均匀,愈容易得到球化组织 当奥氏体化温度较低时(略高于Ac1温度),加热后的奥氏体 的成分不均匀 a.存在富碳微区(碳化物溶解区);b.存在大量未溶解的、凹 凸不平的、厚薄不均的碳化物,该组织有利于粒状珠光体的 形成 A1以下: 转变为珠光体的等温温度高,等温时间长或冷速极慢 工具钢的球化退火

第3章 新1-珠光体组织形态与晶体结构

第3章 新1-珠光体组织形态与晶体结构
珠光体转变与钢的退火和正火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与晶体结构311珠光体的组织形态312珠光体的晶体结构珠光体转变扩散型相变珠光体转变在热处理过程的重要性本章内容前言珠光体的组织
第3章 珠光体转变与钢 的退火和正火
第1节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与晶体结构
3.1.1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3.1.2 珠光体的晶体结构
前言 珠光体转变 扩散型相变 珠光体转变在热处理过程的重要性 本章内容
一.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学
珠光体;索氏体;贝氏体;球化体
珠光体
托氏温度为 600℃,片层较薄. ℃ 片层较薄
电镜形貌
800-1000倍光镜 倍光镜 下可辨, 下可辨,用符号 S 表示。 表示。
光镜形貌
托氏体 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 ℃ 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 形成温度为 用符号T 表示。 用符号 表示。
一.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学
(一). 珠光体的组织: 一 珠光体的组织: 定义:片层相间的铁素体和渗碳体(7:1) 定义:片层相间的铁素体和渗碳体( ) 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A1-200——A1) 光泽(渗碳体衍射光栅) 光泽(渗碳体衍射光栅) 珠光体团;珠光体领域( 与 取向基本相同) 珠光体团;珠光体领域(F与Fe3C取向基本相同) 取向基本相同
End
一.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学
珠光体团;珠光体区域
珠光体团
三维珠光体如同放在水中的包心菜
光镜下形貌
电镜下形貌
一.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学
片层间距S0决定P机械性能
C S0 = ∆T
一.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和晶体学
4σVmTc S= ∆H∆T
1)S随转变温度降 ) 随转变温度降 低而减小。 低而减小。 2)S倒数与过冷度 ) 倒数与过冷度 呈线性关系。 呈线性关系。 3)S细小程度受驱 ) 细小程度受驱 动力的限制。 动力的限制。

珠光体(1)

珠光体(1)

珠光体组织珠光体是由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同时析出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组织,[1] 是铁碳合金中最基本的五种组织之一。

[2] 代号为P。

得名自其珍珠般(pearl-like)的光泽。

(珠光体组织呈指纹状,其中白色的基底为铁素体,黑色的片层为渗碳体)中文名:珠光体外文名:pearlite一、形态1、珠光体pearlite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叠压的层状复相物,也称片状珠光体。

用符号P表示,含碳量ωc=0.77%。

在珠光体中铁素体占88%,渗碳体占12%,由于铁素体的数量大大多于渗碳体,所以铁素体层片要比渗碳体厚得多.在球化退火条件下,珠光体中的渗碳体也可呈粒状,这样的珠光体称为粒状珠光体。

经2-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不同放大倍数的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不同特征的珠光体组织.当放大倍数较高时可以清晰地看到珠光体中平行排列分布的宽条铁素体和窄条渗碳体;当放大倍数较低时,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只能看到一条黑线;而当放大倍数继续降低或珠光体变细时,珠光体的层片状结构就不能分辨了,此时珠光体呈黑色的一团。

图为光学显微镜200倍下薄壁铸件基体.经3%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可见磷共晶体,片状石墨,珠光体及少量铁素体。

2、分类奥氏体化温度、转变前奥氏体晶粒大小,只影响珠光体团的大小,对片层间距无影响。

片状珠光体根据片间距的大小不同,可以分成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三类。

一般所谓的片状珠光体是指在A1~65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明显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层片状组织形态的珠光体,其片间距大约为150~450nm。

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明显分辨出片层的珠光体,其片间距约为150~450nm。

在650~600℃温度范围内形成的珠光体,其片间距较小,约为80~150n m,只有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下(放大800~1500倍时)才能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片层形态,这种片状珠光体称为索氏体。

片间距为80~150nm时,称为索氏体,其片层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

原理第6.1讲 珠光体转变

原理第6.1讲 珠光体转变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b)亚(过)共析钢先共析相的析出 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如图5中合金Ⅰ或Ⅱ)奥氏体化后冷却到先共析铁素 体区或先共析渗碳体区时,将有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析出。析出的先 共析相的量决定于奥氏体碳含量和析出温度或冷却速度。 碳含量愈高(或愈低),冷却速度愈大、析出温度愈低,则析出的先共析 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的量就愈少。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片状渗碳体球状化的主要原因是: 成分不均匀,存在高碳区和低碳区,直接在高碳区形成渗碳体晶核。 对于未熔渗碳体,已非片状或网状。第二相颗粒在基体中的溶解度与其曲 率半径有关。粒子的半径愈小,在母相中的溶解度越大。
获得粒状珠光体的关键:控制奥氏体化温度,在A1点以下较高温度范围内 缓冷。
第三章
(c)珠光体转变动力学
珠光体转变
(d)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化学成分的影响
碳含量和合金元素的影响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 应力和塑性变体转变
对于亚共析钢,碳含量增加,先共析铁素体的孕育期增长,析出速度减慢; 珠光体转变的孕育期亦随之增长,转变速度减慢。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在亚共析钢中,当奥氏体晶粒较细小,等温温度较高或冷却速度较慢时, Fe原子可以充分扩散,所形成的先共析铁素体一般呈等轴块状。
第三章
能沿奥氏体晶界呈网状析出。
珠光体转变
在亚共析钢中,当奥氏体晶粒较粗大,冷却速度较快时,先共析铁素体可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在亚共析钢中,当奥氏体成分均匀、晶粒粗大、冷却速度又比较适中 时,先共析铁素体有可能呈片(针)状,沿一定晶面向奥氏体晶内析出, 此时铁素体与奥氏体有共格关系。
5.消除方法

第三章__珠光体共析分解

第三章__珠光体共析分解

(2)低温时,过冷度大,驱动力△Gv大,扩散系数D小,原子扩散能力 小,以扩散系数D影响为主,随T升高,孕育期减小。
上述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550℃是驱动力和原子的扩散的作 用都充分发挥,使孕育期最短,使TTT图呈“C”字形。
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因素
①碳的影响:在碳钢中以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最稳定,碳含量增加或减少 都将使过冷奥氏体稳定性降低。 ②合金元素的影响:凡是熔于奥氏体中的合金元素(除钴外)都会增加奥 氏体的稳定性,而未熔入奥氏体,则由于存在未熔的碳化物或夹杂物,易 于形核,会促使奥氏体的稳定性降低。
片层间距=一片F和一片Fe3C厚度之和
S0=(8.02/T) ×103nm ?
珠光体片间距与形成温度的关系 (a)线性关系 (b)非线性关系
二、珠光体的组织形态(片状、粒状、类珠 光体)
1.片(层)状珠光体:一层F+一层Fe3C 珠光体领域(珠光体团、珠光体晶粒):片状珠光 体的片层位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称为珠光体领域。
坏为了恢复平衡析出F(C/ ) 析出Fe3C(/Fe3C )
F和Fe3C向A晶粒内部纵向长大
4、P的分枝形成机制
P只是以纵向长大的方式进行,至于横向的展宽,并不是通 过横向重复形核,而是以分岔的方式进行。
Fe3C晶核纵向长大不断分枝 F在枝间形成
片层相间的P
T8钢退火组织
T12钢退火组织
珠光体和屈氏体的TEM形貌比较
2. 粒(球)状珠光体
粒状珠光体:渗碳体以粒状 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中。它一般 通过特定的热处理获得。渗碳 体颗粒大小、形状与所采用的 热处理工艺有关。渗碳体颗粒 的多少与WC有关。 在高碳钢中按渗碳体颗粒大 小将粒状珠光体分为粒状P、细 粒状P、点状P。 其他类型的珠光体,如碳化 物呈纤维状和针状。

[高效]珠光体

[高效]珠光体

珠光体(P)1、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共析混合物(机械混合物)(铁素体+片状渗碳体)用符号P表示奥氏体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共析体。

,含碳量为ωc=0.77%。

2、珠光体的性能介于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 强度较高,硬度适中,强韧性较好。

其抗拉强度为750 ~900MPa,硬度180 ~280HBS(HB170-220),伸长率为20 ~25%,冲击功为24 ~32J,力学性能介于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 ,塑性和韧性较好σb=770MPa,180HBS,δ=20%~35%,AKU=24~32J)3、在珠光体中铁素体占88%,渗碳体占12%,由于铁素体的数量大大多于渗碳体,所以铁素体层片要比渗碳体厚得多。

铁素体的体积约是渗碳体的8倍,所以在金相显微镜下,较厚的是铁素体,较薄的是渗碳体。

4、有片状和珠状(粒状)两种,在相同的成分下,粒状珠光体的硬度比片状珠光体的硬度稍低,但塑性较好,但有较好的冷加工性能。

4、其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物,也称片状珠光体。

片状珠光体又可分为粗片状、中片状和细片状三种(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1)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

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2)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3)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4)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在球化退火条件下,珠光体中的渗碳休也可呈粒状,这样的珠光体称为粒状珠光体.珠光体经2-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后,在不同放大倍数的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不同特征的珠光体组织.当放大倍数较高时可以清晰地看到珠光体中平行排列分布的宽条铁素体和窄条渗碳体;当放大倍数较低时,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只能看到一条黑线;而当放大倍数继续降低或珠光体变细时,珠光体的层片状结构就不能分辨了,此时珠光体呈黑色的一团.珠光体(P)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共析混合物,片状珠光体一般经退火得到,是铁素体和渗碳体交替分布的层片状组织,疏密程度不同。

3.1 珠光体的组织形貌和物理本质

3.1 珠光体的组织形貌和物理本质

20世纪60~80年代,主要在马氏体和贝氏 体相变等方面集中进行研究,而珠光体转变理 论的研究缺乏迫切性;珠光体钢应用也有限, 故研究受到冷落。 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光体相变的研究又 引起人们的兴趣。主要是由于珠光体钢和珠光 体组织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如重轨钢的索氏 体组织及在线强化;非调质钢取代调质钢;高 强度冷拔钢丝等研究开发。使共析转变的研究 有了新的进展。
3.1 珠光体的物理本质 及其组织形态
(1)、珠光体的组织形貌


在钢中组成珠光体的相有铁素体、渗碳体、 合金渗碳体、各类合金碳化物。 各种相的形态形形色色。有片状、细片状、 极细片状的;点状、粒状、球状的;以及 碳化物形状不规则的类珠光体; 相间沉淀组织也是珠光体的一种特殊的组 织形态。
图3-1片状珠光体组织形貌

珠光体片间距与形成温度之间的关系

Marder把碳素钢中珠光体的片间距与过冷度的 关系处理为线性关系:
C So = DT
½Ö Ê Ð
4 ´ 10 C=8.02 ( A× K )
0
片间距与转变温度的线性关系图形(a); 珠光体的片间距与温度的非线性关系(b)。
珠光体片间距与形成温度之间的关系
1-原线性共 析;
珠光体的新定义:


钢中的珠光体是共析铁素体和共析碳化物的整 合组织。 不是“机械混合物”。 强调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来源是共析分解的,所 谓整合是指两相整体上以界面相结合,在界面 处原子呈键合状态取向关系 为:
(3)珠光体的片间距


片状珠光体中相邻两片渗碳体(或铁素体) 中心之间的距离称为珠光体的片间距 。 温度是影响片间距大小的一个主要因素。 随着冷却速度增加,奥氏体转变温度的降 低,也即过冷度不断增大,转变所得的珠 光体片间距不断减小 。

第三章珠光体相变

第三章珠光体相变
50-24
Cγ-α Cγ-k
图3-4 珠光体形成时碳的扩散
50-25
③ 珠光体的横向生长: Fe3C的横向生长使周围奥氏体产生贫碳区, 当碳浓度下降到Cα-k时,在Fe3C两侧通过 点阵重构,形成两小片铁素体。同样,铁 素体的横向生长也将产生富碳区,这又促 使渗碳体片的形核生长。如此协调地交替 形核生长,从而形成铁素体、渗碳体片相 间的层片组织。
图3-6 片状渗碳体溶断机制
50-29
图3-7 片状渗碳体在 A1 温度以下球化过程示意图
④当奥氏体化不充分时,也会以未溶 颗粒状渗碳体作为形核核心,直接 形成球状珠光体。
珠光体的形成
50-30
§3.3 珠光体转变的动力学 §3.3.1 形核率
NC ex pG * ()exp Q)( RT RT
50-43
§3.4.2 亚共析钢中的先共析铁素体形态
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的晶核,一侧为共格,另 一侧为非共格。
(1)形成温度较高时,非共格晶界易迁移,向奥 氏体晶粒一侧长成球冠状。
① 若原奥氏体含碳量较高,析出的铁素体量较少, 则铁素体易长成网状。
② 若原奥氏体含碳量较低,析出的铁素体量较多, 且单位体积排出的碳原子较少,非共格界面更 易迁移,铁素体长入奥氏体呈块状分布。
550 ℃ ~ 220 ℃,C 原子可扩散,Fe原子不 能扩散。
形成贝氏体----过饱和铁素体与渗碳体的非 层片状 混合物。
① 上贝氏体:550 ℃ 稍下形成,羽毛状。在平 行铁素体板条间分布有不连续的杆状渗碳体。
② 下贝氏体:220 ℃ 稍上形成,针状。在针状 铁素体内分布有细小渗碳体。
50-6
② 若S0过小,由于相界面面积增大,使 界面能增大,这时ΔGV不变,这会使 相变驱动力降低,也会使相变不易进 行。所以一定的ΔT对应一定的 S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修改后的 非线性关系。
(4)、珠光体的定义




许多教材和书刊称“珠光体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此概念不正确,理由有三: 其一,由铁素体+渗碳体构成的组织不完全是珠光体,如碳素钢中 的上贝氏体、回火索氏体等也可以由此两相组成。 其二,珠光体不是混合物,而是由铁素体+渗碳体或碳化物有机结 合的整合组织。是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有机结合,有序配合。铁素体 及碳化物两相是成比例的,有平衡相对量。 其三,珠光体中的铁素体和碳化物是从奥氏体中共析共生出来的。 而且两相以界面相结合,各相之间具有位向关系。
20世纪60~80年代,主要在马氏体和贝氏 体相变等方面集中进行研究,而珠光体转变理 论的研究缺乏迫切性;珠光体钢应用也有限, 故研究受到冷落。 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光体相变的研究又 引起人们的兴趣。主要是由于珠光体钢和珠光 体组织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如重轨钢的索氏 体组织及在线强化;非调质钢取代调质钢;高 强度冷拔钢丝等研究开发。使共析转变的研究 有了新的进展。
3.1 珠光体的物理本质 及其组织形态
(1)、珠光体的组织形貌


在钢中组成珠光体的相有铁素体、渗碳体、 合金渗碳体、各类合金碳化物。 各种相的形态形形色色。有片状、细片状、 极细片状的;点状、粒状、球状的;以及 碳化物形状不规则的类珠光体; 相间沉淀组织也是珠光体的一种特殊的组 织形态。
图3-1片状珠光体组织形貌
依片间距不同,分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三种。在光学显 微镜下能够明显分辨出片层的珠光体,其片间距约为150~ 450nm;片间距为80~150nm的称索氏体,其片层在光学显微 镜下难以分辨;片间距为30~80nm的珠光体,称托氏体,只 有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片层结构。
粒状珠光体形貌
图3-2 GrC15钢粒状珠光体 组织
珠光体的新定义:


钢中的珠光体是共析铁素体和共析碳化物的整 合组织。 不是“机械混合物”。 强调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来源是共析分解的,所 谓整合是指两相整体上以界面相结合,在界面 处原子呈键合状态,两相以一定的位向关系相 配合。
托氏体、相间沉淀、类珠光体的TEM照片
图3-6 SEM 亚共析 钢的铁素体+珠光 体组织
图3-7 过共析钢的 渗碳体+珠光体组 织
图3-8 Cu-11.8%Al800℃固溶处理后炉 冷的共析组织
(2)珠光体中的取向关系(经典说法)
珠光体领域各 相取向关系示 意图
奥氏体A1与珠光体中铁素体和渗 碳体之间的位向关系是:

在A1/F之间存在K-S关系: {011}F//{111}A, <111>F //<101>A
A1与渗碳体的位向关系

在A1/θ-渗碳体之间可存在Pitsch关系,该关 系接近于:
珠光体团中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的位 向关系,即F和θ-渗碳体分别存在 Pitsch-Petch关系:
珠光体团中的铁素体和θ-渗碳体 之间存在Bagayatski关系:
奥氏体与珠光体中两相的晶体学取向关系 为:
(3)珠光体的片间距


片状珠光体中相邻两片渗碳体(或铁素体) 中心之间的距离称为珠光体的片间距 。 温度是影响片间距大小的一个主要因素。 随着冷却速度增加,奥氏体转变温度的降 低,也即过冷度不断增大,转变所得的珠 光体片间距不断减小 。
有两点原因:
1)转变温度愈低,碳原子扩散速度愈小; 2)过冷度愈大,形核率愈高。 这两个因素与温度的关系都是非线性的。 因此,珠光体的片间距与温度的关系也应当是 非线性的。

珠光体片间距与形成温度之间的关系

Marder把碳素钢中珠光体的片间距与过冷度的 关系处理为线性关系:
C So = DT
½Ö Ê Ð
4 ´ 10 C=8.02 ( A× K )
0
片间距与转变温度的线性关系图形(a); 珠光体的片间距与温度的非线性关系(b)。
珠光体片间距与形成温度之间的关系
1-原线性共 析;
图3-3. 4Cr5MoV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i钢球 状退火组织,
类珠光体形貌
图3-4 X45CrNiMo4钢的类珠光体组织
图3-5 TEM, H13钢的珠光体组织 短棒状;(b)树林状;(c)丛针状
片状珠光体、类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的组织形貌。
a.片状 珠光体 b.类珠光体 c.粒状珠光体 各类珠光体组织 的电镜照片
3. 共析分解 与珠光体
内蒙古科技大学 刘宗昌教授


早在1864年,索拜(Sorby)首先在碳素钢中观察 到这种转变产物。他建议称为:“珠光的组成物”, 后来,定名为珠光体(Pearlite)。 20世纪上半叶对珠光体转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但在下半叶研究不够活跃。 珠光体转变研究较早,20世纪已经成形,但不够 成熟。 刘宗昌等人完成了珠光体转变理论上的更新。著有: 1)过冷奥氏体扩散型相变; 2)奥氏体形成与珠光体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