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仁爱,兼爱,博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仁爱”“兼爱”“博爱”
爱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是人类所倡导的一种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倡导“仁爱”,墨子倡导“兼爱”。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倡导“博爱”,资产阶级革命更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三者终归都是“爱人”,只是“仁爱”是有差别的爱,不平等的爱;兼爱是没有差别的爱,是平等的爱,博爱是对人宽泛的爱,包容的爱。
“仁”是以“复礼”来规范行动,尊崇君权、父权,维护封建贵族体系。孔子在其弟子樊迟问什么是“仁”的时候答以“爱人”,表明了“仁”的核心意义即“爱人”。“仁爱”并不是没有区别地爱一切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认为爱是人内心真实的情感,人总是爱自己的亲人胜过爱其他人。它要求以孝悌为本,从爱自己家中最亲近的人开始,逐步推及到社会其他人身上,在道德上实行一种推己及人的原则。
“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属兼而爱之。“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在墨子看来,人生来平等,主张无差别的人道主义,要求人们不分亲疏,无条件平等的去爱所有人。在平等兼爱的思想逻辑下,在政治上主张“义政”。“顺天意者。义政也。”“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
“博爱”,在西方文化中,尤其以基督教倡导,它倡导人们爱上帝,爱邻人,爱仇敌,神爱等。博爱是一种宽泛的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慈悲,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耶稣为神,但却愿为一群杀害他的罪人舍命代替他们的罪,便是博爱。博爱是宽容,是爱所有人。
“仁爱”“兼爱”“博爱”,同样是“爱人”,但却有所不同。
①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孔子提出“仁爱”是在“礼崩乐坏”之期,为“复礼”而维护封建贵族体系而提出;墨子提出“兼爱”代表平民利益,注重对少数派弱者的保护;西方“博爱”尤以基督教为代表,早期产生于古罗马帝国,同时与犹太民族苦难历史和耶稣道德情怀密不可分。后来,“博爱”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反抗压迫的口号。
②从表现形式来看,“仁爱”表现以孝悌为本,从身边最亲近的人来爱,“兼爱”表现为对所有人平等无差别的爱,“博爱”表现为所有人包容而宽泛的爱。
③从爱的实现途径来看,“仁爱”表现为“推己及人”;“兼爱”表现为“视人如己,平等对待”,“博爱”表现为“上帝爱人”“人爱上帝”“爱人如己”无私而不求回报。
但同时,它们都是基本的伦理价值,爱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也具有联系。
从现实来看,“仁爱”更符合人们的内心情感,更接近生活,“兼爱”所要求的无差别的爱,也应在人们爱身边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一个连自己身边人也不爱的人如何平等地谈爱其他人。而“博爱”便是更高的一个道德追求,包容的爱,它同时包含了“仁爱”的“亲亲之爱”又包含了“兼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亲亲之爱和兼爱,是基于道德上的理性的爱。“仁爱”是处理现代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促进现代公德建设,“兼爱”与“博爱”,有助于促进人的道德完善,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尊重、宽容与平等的关系。所以说“仁爱”“兼爱”“博爱”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于现时建设和谐社会,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