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欣赏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
注释∶
[唐]岑参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东望路漫漫,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
双袖龙钟泪不干。
安的家园。漫漫:形容路途 遥远。
马上相逢无纸笔,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凭君传语报平安。 ④凭:托。
译文: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 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弹琴复长啸.
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明月来相照。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 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 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 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 意境,融情景为一体,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 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 平淡淡,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 大手笔。
•作雪:装作雪,化作雪的模样。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意: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 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 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 色。一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意: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 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但是他们也不 自卑,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 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 章四大家”。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朗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xiáng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诗意速通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笛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 一夜都在望乡。
走近作者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人 ,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 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 情 , 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 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 降城闻笛》。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 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 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 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岑参
cén shēn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诗意速通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 灾祸的风俗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旁边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 (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 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 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 怎样的启迪? __此__句__运__用__了__一__语__双__关__的__手__法__。__自__然__界__的__雨__晴__既__属__寻__常__,__人__生__也__会__面__临_ _阴__晴__风__雨__,__面__对__成__功__要__淡__定__泰__然__,__面__对__苦__难__要__镇__定__从__容__。__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象征词人想扫荡黑暗,把光明 带给人间的句子是:__斫__去__桂__婆__娑__,__人__道__是__,__清__光__更__多__。
4.《浣溪沙》中意境寥廓,让人联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的句子是:__一__抹__晚__烟__荒__戍__垒__,__半__竿__斜__日__旧__关__城__。表达词人愁绪 纷乱、心情悲伤的句子是:__北__风__吹__断__马__嘶__声__,__深__秋__远__塞__若__为__情__!
(三)阅读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完成题目。 5.“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 赏析。 _____运__用__了__想__象__、__象__征__的__手__法__。__词__人__幻__想__飞__入__月__宫__,__砍__去__枝__叶__婆__娑__的__ _桂__树__,__这__样__洒__向__人__间__的__月__光__会__更__多__。__桂__树__象__征__朝__廷__中__阻__碍__北__伐__的__人__,__ _这__几__句__形__象__委__婉__地__表__达__了__词__人__要__扫__清__这__些__势__力__,__把__光__明__带__到__人__间__的__报__ _国__理__想__和__坚__定__信__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古诗文04:《课外古诗词诵读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课内古诗文04:《课外古诗词诵读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第四讲课外古诗词诵读1一、考点思想内容作者基础常识二、知识点讲(一)《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2.诗词鉴赏(1)“入”,“流”:“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2)表达情感:表达对故友深深的怀念和真挚情谊。

3、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2.诗词鉴赏(1)中心: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课外古诗词诵读 (2)

课外古诗词诵读 (2)

(12)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表明作者离家在外多 年的句子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3)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山村生活情趣的句 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4)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 序描写景物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5)孟郊在《游子吟》中表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2. 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用了对比的手法,首句用“少小离家” 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 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C.“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是作者间接 抒情,表达了对母爱尽情的讴歌。 D.开头两句,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 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解析】选C。是直接抒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 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 阳修常来此游览。②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课外古诗词诵读
回乡偶书(其一) 过故人庄 游子吟 春 日
【助读资料】
1
回乡偶书(其一)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与苏轼合称 “苏辛”,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
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美之处,有
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诗歌理解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 间在公元1181 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 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 非,自己却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 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背 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 景 之语。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此诗大约是许浑任监察御史时所写,当时唐朝已经
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
写下了这首七律。
诗歌赏析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
表现了诗人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和无穷无尽的思念。
诗歌赏析
颈联拟写女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 “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尾联希望青鸟传信,惆怅而又伤感。诗人将美好的愿望寄 托在结尾,给彼此留下一点念想,同时也暗示着诗人的相思之 苦与孜孜不倦的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诗歌理解
诗歌理解
·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
者 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
背 宋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代表作品 景 有《鹊桥仙》(纤云弄巧), 《满庭芳》
(山抹微云), 《踏莎行》(雾失楼台)。
该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
当时作者尚未出仕,在此期间作者也曾写过
同类题材的《田居四首》等诗。
诗歌理解
·

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

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 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阅读鉴赏题
1、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结 构上起的作用。(2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1) 结构上,根据诗句所在的位置去判断它的作用;(2)内 容上,理解诗歌大意,联系语境去分析这句话在诗中的作 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卒章显志,点明诗旨;(1分)升 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 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 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1分)
(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6分)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 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 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 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 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 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阅读鉴赏题
1、表达作者人老志仍在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龟虽寿》中强调了人的主观作用,表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旷 达胸襟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灵异的神龟虽然活几千年,但它总还会有完结的时日。飞腾的 异蛇虽然会乘云驾雾,但它最终一死仍会化为灰烬。古来雄才大略 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妄求不死,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 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2.龟虽寿
曹操

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1

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课件1


2.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 来互相 吹捧或 以竹自 诩,那 些落泊 荒野的 书生和 隐居“ 南山” 、待价 而沽的 名士, 也普遍 寓情于 竹、引 竹自况 。

3.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 子的诗 词歌赋 层出不 穷,画 竹成为 中国绘 画艺术 中的一 个重要 门类, 封建士 大夫在 私园、 庭院中 种竹养 竹以助 风雅, 亦成为 普遍风 气。
诗歌背诵
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4 梁甫行 曹植
名句赏析
整体欣赏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赏析:这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扩大了全诗的内涵,它不仅使 人想到逃民们的伤心落泪,而 且使人看到生产凋敝,村落萧 索的更广阔的社会环境。
课文古诗词诵读
1 庭中有奇树
诗歌背诵
名句赏析
整体赏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赏析:一个“盈”字,却暗示 《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 着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 思妇忆远的闺怨诗。写了一 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 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 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 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 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 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 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 愁。 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一、整首默写 《庭中有奇树》
___庭__中__有__奇__树___,__绿__叶__发__华__滋____。__攀__条__折__其__荣____,__将__以__遗__所__思____。 ___馨__香__盈__怀__袖___,__路__远__莫__致__之____。___此__物__何__足__贵___? ___但__感__别__经__时___。 二、理解默写 1. 诗中写主人公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寄托 了她深深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攀__条__折__其__荣____,___将__以__遗__所__思____。 2. “__此__物__何__足__贵____,___但__感__别__经__时____。”表达了主人公无可奈何、自 我宽慰的心情,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念的主题。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二)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二)

⼈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泊秦淮杜牧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的清辉洒在⽩⾊沙渚之上。

⼊夜,我将⼩⾈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陵歌⼥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树后庭花》。

赏析:这⾸诗是诗⼈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运⽤⽅⾯也颇见⼯夫。

⾸句写景,“烟”“⽔”“⽉”“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幅朦胧清冷的⽔⾊夜景,渲染⽓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

秦淮⼀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

因此昔⽇那种歌舞游宴的⽆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两句由⼀曲《⽟树后庭花》引发⽆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对“商⼥”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迷的达官贵⼈,即醉⽣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管世铭甚⾄称其为唐⼈七绝压卷之作。

诗⼈深夜泊⾈秦淮河畔,隔江传来商⼥《⽟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

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与诗⼈⼼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

这是⼀⾸触景⽣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醉⽣梦死的腐朽⽣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纵情声⾊、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夜泊秦淮,在茫茫沙⽉、迷蒙烟⽔中眼见灯红酒绿,⽿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情,顿⽣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下的晚唐命运。

最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含答案)

最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含答案)------------------------------------------作者xxxx------------------------------------------日期xxxx一、学习《泊秦淮》杜牧1、作者作品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

以济世之才自负。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

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诗歌欣赏烟笼寒水月笼沙写景——夜景夜泊秦淮近酒家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诗歌欣赏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

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

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

烟、寒水、月、沙,都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抒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诗人在此用了曲笔。

试想一下,歌女所唱,还不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吗?可见“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听歌的家伙。

“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一个“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

4、本诗主题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二、学习《贾生》李商隐1、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精美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精美课件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 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 战场开放了。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 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 之而又不得不为之(无奈)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 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 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 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 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 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 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 垫 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杜甫在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演唱,如今在 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 全诗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 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本诗的一、二句追忆李龟年 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当时的太平 繁 盛。第三句特意提起江南的好风景,大有 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叹。第四句以“落 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用一“又”字把 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不再,“同是天 涯沦落人”的感叹。早年在长安时看到的 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萧条动摇,使人不 堪回首。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 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峨眉山月歌》是( 唐 )代诗人 李白 ( )的作品。诗人在(秋)(季节) 夜晚)(时间)乘船远行,从( 峨眉山 ( ) 出发,驶向( )。 三峡),最后到达( 渝州 表达了诗人思念( 故乡和友人 )的思 想感情。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词赏析诵读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词赏析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清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情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一鹤直冲云霄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奋发进取的豪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怀。

这首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

诗的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气势不凡;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

仔细品读,约略能感觉到诗中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嫡、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

{寂寥}冷清萧条{春朝}春天{排}推开{碧霄}蓝天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情感:通过现实之境的凄苦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现了诗人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伤感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问归期而未有期,一问一答,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

接下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硲生,怀州河内人,唐代诗人。

{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何当}何时将要{却话}回头说,追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

但这不是诗人所要强调的意向,不自哀才是他要坚持的信念。

不以衰老自弃的诗人,内心燃烧着为国戌边的志愿。

他静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并把这些音响编入梦境,成为为国征战的铁骑踏冰之声。

情感:深沉的表现了诗人渴望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抒发了那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5、如何理解“幸甚至哉,歌以咏 志”这两句诗?
答: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曹操诗歌的 结尾大都有此两句,是为了配乐的需要。
最后两句文中作用?
答:①配乐完整 ②画龙点睛。
龟虽寿
神龟、腾蛇 比喻 老骥、烈士 自比 性命在天 否定 寿命有限 呼 继续奋斗 应 延年益寿
做人应旷达乐观、积 极进取、自强不息。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翻译】人的寿命的长短,不仅仅是上 天的安排(或:不完全决定于天)。
4、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翻译】保养身心健康的益处,就在于 能延年益寿。
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翻译】真是庆幸得很,好极了,写下 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1、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写作背景:
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 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了 《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抒写建功立 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 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曹操虽然 北征胜利,但他觉得仍然任重道远。因 此《龟虽寿》抒发人寿与功业的矛盾心 情。
三国·曹操
龟虽寿
终结,死去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骏马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马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有气节有 壮志的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寿命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的长短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保持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难道 遭受 严寒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 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多么 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 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受严寒?不,是 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1、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 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答:风的特点是:大、猛烈。 松的特点是:坚韧、刚劲。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象征手法。诗人借松柏挺立风中 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比喻自己 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 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外古诗词诵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外古诗词诵读

04
拓展阅读
同类题材诗词推荐
1 2
《卜算子·咏梅》
以梅花为题材,表达了作者的高洁情操和孤寂之 感。
《青玉案·元夕》
以元宵佳节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恋人的思念和 无奈之情。
3
《江城子·密州出猎》
以打猎为题材,表达了作者豪迈豁达的人生态度 。
同一作者诗词推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01
以江西风景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愁绪。
THANKS
感谢观看
《丑奴儿·古书诗博词山诵道读中壁》课外
2023-11-10
目录
• 背景介绍 • 诗词赏析 • 译文及注释 • 拓展阅读 • 总结与感悟
01
背景介绍
诗词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 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 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 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 本思想内容。
写作背景介绍
博山在江西广丰县西南,“丑奴儿”是词牌名。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 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 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诗词的创作目的
借景生情,抒发愁绪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这首词上片纯写愁情,下片具体细腻地写出了愁的具体内涵。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 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拟手法,抒写出郁结在胸中的愁闷和痛苦。
译文
注释
1. 丑奴儿:词牌名。南唐冯延巳词有“采桑子”调,即此词原调“丑奴儿”。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完整版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完整版

《子衿》解读
《子衿》这首诗写一位少女与心上人约会,久等不来,
急得团团转,似乎一天没有见着心上人,好像隔了三个月一 样。她想得入神,以致仿佛看见了心上人得青色衣领和配饰。 此时她一腔怨情油然而生,免不得要埋怨心上人不捎信来, 让她久等。首用倒叙的手法,很细腻地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 少女缠绵幽怨的心情。
这首诗是王勃在京城 长安做朝散郎时,送一位 姓杜的朋友前往蜀地任县 尉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中充满一种健康开朗的 情调,洋溢着作者对友人 的深厚感情,是王勃最负 盛名的诗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辅:护卫。津:渡口。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 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 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 “城阙”,指京城长安;五津”,是杜少府要去之地。为 下文抒情奠定基调。
式 微
郑 风
诗 经
子 矜
导入
二、新授:经典欣赏《子衿》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3?
青青子佩4,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5,在城阙兮6。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重点词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 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 你,难道你不能捎个音信?
①子衿:你的衣领。子,你。
衿,衣领。
②悠悠:深思的样子。 ③宁: 岂,难道。
④嗣音: 继续通音信。嗣, 继续。
重点词语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佩: 指佩玉的带子。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 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 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重点词语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 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 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
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
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 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 实的愤慨和反感。
八下课外古诗词(二)
5.《题破山寺后禅院》 6.《送友人》 7.《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8.《卜算子·咏梅》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诗名:破山寺简介
破山寺是指佛寺名。在今江苏省常 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 人郴chēn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 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写作背景
•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 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 寻幽探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 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 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 ,号 “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 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谥号文忠。他与他的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父子三人与唐代的 韩愈 、柳宗元 和宋 代的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 合称“唐 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 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3、诗中被后世广为传诵的名句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全诗的主旨句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5、诗中将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 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的诗句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本诗的哪一句: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7、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本诗 中有两句就表现了这种美学思想,它们是:
拎结构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点出告别的地点。
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 深切关怀。
抒发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 心情。
借用马的萧萧长鸣,表达诗 人与友人之间无限深情。
写景,分别处的 山水,色彩明丽。
送友人[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 首联对偶, 白水绕东城。 别开生面
对朋友飘泊生涯 的关切。
写依依惜别的心情。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
时间 1080 1080 1082 1082
词作
《卜算子》 《西江月》 《念奴娇》 《定风波》
诗句
思想感情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幽独凄清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凉北望。
人生空幻
失意自伤 壮志难酬
人生如梦,一尊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还酹明月。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间小路通向幽静 的去处,清静的禅房 更显得草木深深。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 特的景物,以静衬静, 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 清寂的景色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明媚的山野风光使飞 鸟更加快乐,潭中的清 影使人的心境得到净化。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 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现在通行的各个 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 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 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 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 《游定惠院记》一文。到黄州之初,亦因 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 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 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 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 竹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 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 且令人杂念顿消。中间四句不仅写 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 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常建简介
常建(708-765),生卒年、字号不详,唐 代诗人,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 年(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居 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 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 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 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 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 墓》和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 三卷和《常建集》两卷。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像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 鸣……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城:内城。郭:外城。
这两句诗点明了送别的 地 点,诗人送友,从内城一直送 到外城,送行之路程远,暗写 诗人与友人的不忍遽去,依依 惜别之情 。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来到古寺,初升的太子时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折小径直通幽静的后院,僧人禅房掩映于花木扶疏之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美丽山光使鸟儿们鸣啭欢腾,清澈潭影澄净了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然寂静,
只能听到寺院里的钟磬声。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qìng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清晨我走进这破山古 寺,初升的太阳映照着 高高的树林。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 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 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 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 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古 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 幽雅和宁静。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颔联点题, 分手时的离情 别绪。
颈联抒情,对偶 情景交融。
抒发与友人难舍难 分的情绪。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尾联细节描写。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写景 抒情 写景 抒情
总结:
这首送别诗的情感主要包括:
1、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2、对友人远行的真切关 心之情。
中心思想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 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 的隐逸胸怀。抓住山寺中独特的 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 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 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 界。
1、诗中交待出游的时间和地点的诗句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2、描写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 景色的幽静迷人的诗句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083 《浣溪沙》 门休前将流白水发尚唱能黄西鸡,。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成
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 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 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 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 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 汇成了湖,结果--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
李白诗歌想象丰富,意境瑰奇,对 后代产生深远影响,著有《李太白集》 。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8、诗中写环境极美极静,体现诗人内心旨趣 的两句是: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宣城风光速览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歌背景:
这首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
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 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 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 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
这两句诗,因景生情,含蓄隽永。表现 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既是 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抒发了诗人寄 情山水忘却尘俗的隐逸情怀。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人与友人挥手道别, 马儿似乎也懂得了离别之 伤,发出了鸣叫。以景结 情,暗写了诗人与友人的 离别。
本诗是怎样化用典故,抒发对友人的深情 厚谊的?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 君千里,终须一别。描写“萧萧班马鸣” 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 “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 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 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 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 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 古典诗句。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后期
中期
乐观豪迈
前期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
积极向上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 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 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 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 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 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之 人。
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 诗。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 的送别环境,营造出深情美 好的送别气氛,抒发了作者 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和依依惜别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