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什么是蒙学

合集下载

蒙学的概念

蒙学的概念

蒙学的概念蒙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它在古代中国教育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并对后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借鉴价值。

蒙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教育,其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开始发展成熟于汉代,成为唐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达到了鼎盛时期。

蒙学的教育内容包括文字、故事、总集、家训等,并以识字读书为主要目标,以家庭为基础,由家长或私塾先生担任教育者。

蒙学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逐字逐句的讲解、背诵和默写,并辅以请帖、纸牌、木牌等教具,通过反复锻炼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表达能力,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培养,强调知行合一、实践与思考。

传统蒙学重视德育,强调礼仪、道德、伦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

在蒙学的实践中,学生会经常接受师长的示范和影响,模仿身边人的行为和言谈举止,从而获得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蒙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蒙学以家庭为基础,辅以私塾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保留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传统,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家族传承。

其次,蒙学以师生互动为教学核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同时,蒙学尊重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节奏,不逼迫学生过早接受学习内容,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这种教育思想符合儒家的“四书五经”教育传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蒙学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借鉴价值。

蒙学强调先教育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这与现代教育注重德育、全面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

蒙学还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这与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另外,蒙学的教育模式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

蒙学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这为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启示。

什么是蒙学,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

什么是蒙学,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

什么是蒙学,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
展开全文
“蒙学”,即蒙养教育,是儿童初级阶段的教育。

在中国古代,官方把办学的重点放在了国子监等精英选拔型教育上,蒙养教育主要由家庭来承担,而私学则为那些没有能力或没有精力进行家庭教育的人家提供蒙养教育的机会。

民间举办的蒙学可统称为私塾。

私塾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由富裕人家聘请教师在家里设立的“家馆”,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二是由一村一族集资建立的村学或族学,延请教师教其子弟;三是教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这一类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塾,在蒙学教育中也最具有代表性。

宋朝的蒙学已相当发达,到了明清时期,蒙学已遍布城乡。

明清时期,蒙养教材已相当完备。

大致有以下四类:
以识字为主的教材。

使用最广泛的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伦理道德教材。

流传较广的有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小学》、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

综合知识类教材。

介绍掌故、名物、各科知识的蒙学课本。

使用
最广泛的有唐朝人李翰的《蒙求》、《龙文鞭影》,清朝人邹圣脉在明人程登吉《幼学须知》基础上增订的《幼学琼林》。

诗歌类教材。

以《千家诗》、《神童诗》为代表。

中国传统蒙学导读

中国传统蒙学导读


1、理学教材 宋吕本中《童蒙训》、吕祖谦《少仪外 传》、陈淳《小学诗札》 宋程端蒙《性理字训》,元程逢原又扩充 成《增广性理字训》,分为造化、情性、 学力、善恶、成德、治道等六门。
二、伦理课本



2、家训与格言 唐佚名《太公家教》、《武王家教》 明佚名《增广贤文》 明吕得胜《小儿语》、吕坤《续小儿语》 清李毓秀《弟子规》:伦理课本的集大成之作。 另外,《弟子职》是《管子》中的一篇,非蒙 书。记弟子事师、受业、饮食、洒扫、执烛、 进退之礼。
第三讲:《千字文》
一、《千字文》的成书与影响

1、成书: 唐李绰《尚书故实》:《千字文》,梁周 兴嗣编次,而有王右军书者,人皆不晓其 始。乃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 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 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 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 赏赐甚厚。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 散与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




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人若不遭 天祸,舍施能费几文。 气恼他家富贵,畅快人有灾殃。一些不由 自己,可惜坏了心肠。 天来大功,禁不得一句自称。海那深罪, 禁不得双膝下跪。 你看人家妇女,眼里偏好。人家看你妇女, 你心偏恼。
引申:关于“家训”


颜之推《颜氏家训》非蒙书,而是涉及很 广的子部书,原来归入儒家,后归入杂家。 二十篇: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 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 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书证, 音辞,杂艺,终制。
二、何谓“蒙学”


4、蒙学· 小学· 大学 蒙学:从字书发轫。 小学:就是字书。后发展为传统语言文字学。 大学:《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 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 《易· 蒙》:蒙以养正,圣功也。

国学漫谈 I 传统文化入门,蒙学“三百千”知多少?

国学漫谈 I 传统文化入门,蒙学“三百千”知多少?

国学漫谈┃传统文化入门,蒙学“三百千”知多少?蒙学,泛指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蒙学之“蒙”,源自《周易·蒙卦》所述:“蒙以养正,圣功也。

”在蒙童时期(3-6岁幼儿阶段),培养正直无邪的品质,具有深远的人文意蕴。

“蒙学”也称“蒙馆”,即启蒙教育的学校。

源自先秦时期的“私塾”,主要培养诵读、识字和书写能力,具备基本行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明清以降,“三百千”是必读的启蒙读物。

明代思想家吕坤《社学要略》指出:“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其一,《三字经》是传统文化启蒙读本,被称为“蒙学之冠”。

《三字经》取材典范,是最浅显易懂的蒙学读本,相传南宋时期王应麟所作。

1990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该书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起篇,三字一句,琅琅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文化常识、历史地理、伦理规范及民间传说等,是简明的“中国文化史纲要”。

《三字经》的版本众多,宋末元初1068字本、明末1122字本和清初1140字本等比较流行。

2008年,著名学者傅璇琮主编修订人教版《三字经》,共计1476字;对原文49处酌情修正与调整,并作了“下录者,三字经;七百年,广流行……”的总结,在中小学大力推广。

其二,《百家姓》是中华姓氏识字读本,被称为“姓氏文化之王”。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日常生活中,一句简单问候“您贵姓”,寻根问祖,礼敬宗亲,意义非凡。

《百家姓》的作者不详,相传北宋初年钱塘(杭州)一位儒生所作。

据说,宋朝皇帝姓“赵”、吴越国国王姓“钱”、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姓“孙”、南唐国王姓“李”,因此以“赵钱孙李”开篇。

该书采用四言体例,排列不同姓氏,句句押韵,便于诵读和识记,了解姓氏文化的简要发展历程。

宋版《百姓家》收录姓氏411个,如今流行本增补为504个(单姓444个,复姓60个),囊括国内现有大部分人口的姓氏。

中国古代的蒙学简介

中国古代的蒙学简介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演绎而成. 开蒙养正之最上乘,清代蒙学必读书,对后世影响 很大.
开篇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出则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谨而信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1、千字文
南北朝周兴嗣所作,将不重的千字编缀成韵文. 四字一句,共250句.精妙佳作.
基本内容: 天文岁时,上古历史;伦理道德,传统纲常; 宫廷宏伟,达官显贵;名人伟绩,名胜古迹.
开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介绍名物和科技知识的教材.名物蒙求
算学启蒙
小儿语举例:
儿小任情骄惯,大来负了亲心, 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 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 人若不遭天祸,舍施能费几文 乞儿口干力尽,终日不得一钱, 败子羹肉满桌,吃着只恨不甜. 蜂蛾也害饥寒,蝼蚁都知疼痛, 谁不怕死求活,休要杀生害命.
四、传统蒙学经典介绍
正文举例:
一东 粗成四字,诲尔童蒙. 经书暇日,子史须通. 重华大孝,武穆精忠. 尧眉八彩,舜目重瞳. 商王祷雨,汉祖歌风. 秀巡河北,策据江东. 太宗怀鹞,桓典乘骢.
弟子规
清代毓秀所著,伦理道德类蒙学读物. 三言句式,共360句,计1080字. 内容是依据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增广贤文

蒙学 - 声律启蒙_国学经典

蒙学 - 声律启蒙_国学经典

蒙学 - 声律启蒙_国学经典引言蒙学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声律启蒙是一部蒙学经典著作,被视为中国古代国学经典之一。

本文将介绍蒙学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声律启蒙的内容和地位。

什么是蒙学蒙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儿童的启蒙教育。

它强调通过认读文字、诵读经典和记忆知识来培养儿童的智慧和德行。

蒙学起源于古代中国民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教育体系,并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蒙学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蒙、诵、读、写几个环节。

蒙是让学生通过认读文字来记忆知识;诵是让学生用口中念出学习的内容;读是让学生熟读经典著作,提高阅读能力;写是让学生通过书写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声律启蒙的内容和特点声律启蒙是中国古代蒙学经典之一,由清代教育家李时中所著。

它以音韵学为基础,通过字音、声韵和诗歌等方式,来启蒙儿童的智慧和德行。

声律启蒙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字谜、练字、对仗、诗歌等。

其中,字谜是通过给出一些字的解释或者提示,让学生猜出正确的字的方法。

练字是让学生通过反复书写来提高字的习惯和书写能力。

对仗则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对仗来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诗歌则是通过诵读、背诵和创作诗歌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声律启蒙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调声音和韵律:声律启蒙通过对字音、声韵和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声音和韵律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2.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声律启蒙采用了字谜、练字、对仗和诗歌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习变得有趣且多样化。

3.注重德育教育:声律启蒙倡导德育教育,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和诗歌,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4.融入生活实践:声律启蒙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知识的运用和实际的意义。

声律启蒙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作为中国古代蒙学经典之一,声律启蒙在国学经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蒙学

中国传统蒙学

历代童谣之一
盘脚盘,盘三年。降龙虎,系马猿。 心如水,气如棉,不做神仙做圣贤。
东屋点灯西屋明,西屋无灯似有灯。 灯前一寸光如罩,可恨灯台不自照。灯 前不见灯后人,灯后看前真更真。道明 尤远,提防背后眼。
历代童谣之二
风来了,雨来了。儿女喜,翁 婆恼。鸣条破块已难禁,飞沙带雹 愁煞人。
烟儿烟儿休烟我,与你搬砖垒 灶火。垒了灶火烟还在,恼来逃却 烟儿外。烟里岂无人,烟自不粘身。
中国传统蒙学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一个族群也好,一个家庭也好,要有归 属,不能没有根,没有根就没有力量。
──柏杨
1、蒙学释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封建社 会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辞海》:蒙学又称蒙馆,是中国封 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辞源》:启蒙之学,犹今之小学。
《名贤集》成书
作者:南宋以后儒家学者编撰,具体不详。 内容:是一部宣扬儒家思想的儿童启蒙读物, 本集汇集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 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 学修德等方面格言谚语加以选择提炼而成。句 式对偶整齐,不拘字数,但句句押韵,读来顺 口。有四字为句,五字为句,七字为句。
《增广贤文》节文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幼学琼林》之一
何谓三从,从父从夫从子;何谓四德,妇德妇言妇工妇容。 父仇不共戴天,子道须当爱日。 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后生固为可畏,高年尤是当尊。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皋鱼增感;与其椎牛 而祭墓,不如鸡豚之逮存,曾子兴思。

蒙学善本,国学经典——蒙学的魅力

蒙学善本,国学经典——蒙学的魅力

蒙学善本,国学经典——蒙学的魅力蒙学是什么?所谓蒙学,既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

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古人十分注重少年儿童的早期教育。

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学者都强调教育贵早,'以豫为先'。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原因便在于'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因此,国学启蒙教育就此兴起,并逐渐形成完善的启蒙教育体系。

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蒙学善本有哪些?常见的蒙学善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即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

大多数人都熟知这些读本,有人甚至能够倒背如流,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古代普及文化知识、弘扬道德品质的载体,蒙学善本的数量以及其中蕴含的正能量绝对超出人类的想象。

蒙学善本大都出经入史,集百家之精华,并参以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人生哲学、处世方略等,易学易懂,琅琅上口。

重读古代蒙学经典,对于提高当代未成年人的国学素养,促进其道德修养及良好习惯的养成,仍大有裨益。

蒙学诗——宋·邵雍一去二三里,村烟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之花。

诗的大意: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

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一枝,两枝,三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

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

”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课堂提问:从这首诗中,你学到了什么道理?蒙学的魅力一个民族能否永远屹立于世,就在于她有没有源远流长的精神文化之泉。

国学常识 - 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_国学经典

国学常识 - 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_国学经典

国学常识 - 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_国学经典一、蒙学的定义蒙学,是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学校教育,旨在培养儿童的品德修养和基本知识。

它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重,并注重学生的性格培养和身心健康。

二、蒙学的历史背景蒙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周朝时期,至明清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它是一种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学校教育,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乡村地区,为农民子弟提供基本的教育和培养。

三、蒙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蒙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九种书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歌赋、算术、历法、射箭、乐律以及一些礼仪和仪容等方面的知识。

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强调品德的培养,重视礼仪规范和家国情怀的灌输。

蒙学的教育方式独特,采取师徒相传的方式,由老师亲自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

蒙学教育注重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蒙学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学教育强调德育,注重品德和修养的培养,对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稳定的教育和价值传承方式。

此外,蒙学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经典书籍和古代文化的传统知识,培养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蒙学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虽然现代社会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

蒙学教育强调德育和品德培养,这是当代社会教育体系所需的重要补充。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关注越来越多,蒙学教育的价值在于传承和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此外,蒙学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这对于当代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常识:什么是蒙学

国学常识:什么是蒙学

国学常识:什么是蒙学所谓蒙学,既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

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当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年龄段。

蒙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就是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同时,在孟学阶段也会让儿童接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目,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蒙学教育通常采用个别教育的手段施教,注重背诵与练习。

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水平,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朱子童蒙须知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

皆所当知。

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

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

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

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

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

著为童蒙须知。

使其由是而循循焉。

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

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

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为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衣服冠履第一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

谓头紧、腰紧、脚紧。

头,谓头巾。

未冠者,总髻。

腰,谓以条或带,束腰。

脚,谓鞋袜,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

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

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阙落。

蒙学发展历程

蒙学发展历程

蒙学发展历程
蒙学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教育方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蒙学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
1. 起源:蒙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私塾教育。

在这个时期,父母或者有学问的人会亲自教导子弟,通过口头传授的方式传承知识。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格。

2. 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蒙学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体系。

在唐代,蒙学开始出现专门的学校,成为正式的教育机构,并逐渐形成了以经书和诗词为主要教材的课程体系。

宋代时,蒙学进一步发展,学校的规模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成为主流的教育形式。

3. 归宿:明清时期,蒙学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主要教育形式。

在这个时期,蒙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很多城镇和乡村都有蒙学存在。

蒙学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典文化和礼仪规范,强调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培养。

同时,蒙学也起到了社会统治阶级对民众进行思想控制和教化的作用。

4. 逐渐式微:19世纪末,中国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传
统的蒙学教育开始受到挑战和质疑。

西方教育体制的引进以及科学知识的传播,让人们开始重新评估和思考传统教育的有效性。

蒙学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冲击,逐渐式微并退出了历史舞台。

粗略总结了蒙学发展的主要阶段,从其起源到最后的式微,蒙
学不仅是一个教育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蒙学概说

中国古代蒙学概说

中国古代蒙学概说作者:宋志霞来源:《人文天下》2019年第07期蒙学,通俗地讲就是儿童教育。

蒙学是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库全书》等大规模的丛书中都有单独的“蒙学”类目。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曾说过:“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同样可以看出古人对蒙学的重视。

一、蒙学的含义蒙学,又称开蒙、启蒙、发蒙、训蒙,相当于现代的幼儿园至小学阶段。

《周易·蒙卦·彖辞》曰:“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蒙者,蒙也,物之穉也。

”郑玄注曰:“屯在十二月丑,故为‘物之始生’,蒙在正月寅,故为‘物之长穉。

’施之于人,则幼穉为‘童蒙’也。

”郭齐家《文明薪火赖传承: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教育》指出:古人将儿童称为童蒙,童蒙就是不懂事的孩子。

《易经》有蒙卦,其实就是讲对儿童的启蒙教育。

蒙卦是上“艮”下“坎”,“艮”为山,“坎”为水,意为山下有泉。

就是说,童蒙好像安静的青山下一个清澈的源泉。

山静、泉清,象征着儿童未被开发的天然善性。

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说:“蒙,谓暗昧也,幼童于事多暗昧,是以谓之童蒙焉。

”蒙学就是在童稚之时开发心志的之义。

“蒙学”这个概念何时开始使用已无从可知。

《周易·蒙卦·彖辞》说:“蒙以养正,圣功也。

”这就是说启蒙的目的是希望蒙童“正”,这种“正”表现为思想纯正合乎道德要求。

蒙学一方面是教授蒙童识字、读书和作文,另一方面则是以传统的伦理道德来训导蒙童。

蒙学是一个体系,不仅包括蒙学文献这个主体,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教学对象、教学场所、教学方法、教育思想等。

二、蒙学的对象蒙学教育的对象是儿童。

古代儿童入学的年龄,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可能有所差异。

《漢书·食货志》说:“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岁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大戴礼记·保傅》说:“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国学常识之蒙学介绍

国学常识之蒙学介绍

国学常识之蒙学介绍国学常识之蒙学介绍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等。

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蒙学经典介绍的知识,欢迎阅读。

蒙学经典介绍《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百家姓》《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百家姓》并不依照各姓氏的人口数量排序,“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代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另有作为儿童读物的同名图书。

《千字文》《千字文》,即由一千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

南朝梁武帝时期(502 —549 年),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千字文》。

文中1000字本来不得有所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一个“洁”字(洁、絜为同义异体字)。

因此,此篇《千字文》实际只运用了999字。

继周兴嗣版千字文之后,还相继出现了《续千字文》、《叙古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不同版本的千字文。

《小儿语》《小儿语》,明代的吕得胜所撰。

吕得胜,是河南宁陵人,字近溪,生活在嘉靖时。

他很关心儿童的'教育工作,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

国学常识,-,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

国学常识,-,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

国学常识,-,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篇一:《国学常识》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一)《国学常识》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一)时间:20XX-12-3014:49简体|繁体点击:203次关键字:所谓蒙学,既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

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

蒙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就是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同时,在孟学阶段也会让儿童接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目,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蒙学教育通常采用个别教育的手段施教,注重背诵与练习。

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朱子童蒙须知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

皆所当知。

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

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

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

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

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

著为童蒙须知。

使其由是而循循焉。

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

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

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为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德性之养”,是一个关键问题——韩老师读后感想规矩先出于古人的数学概念:“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由矩阵可得出形形色色的图案与排列。

《中国传统文化》——02 蒙学

《中国传统文化》——02 蒙学
(三)《三字经》选读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读】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 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读】 如果一个人从小不好好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 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 致地去教育孩子。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读】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 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有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 布机的梭子来教育孟子。 ◎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读】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 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秦代的蒙学教材主要有《仓颉》《爱历》《博学》等,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是对《史籀篇》 的发展。到了汉代,《仓颉》《爱历》《博学》被编为一集,取名《仓颉篇》,此外,还有《凡将 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纂篇》《滂喜篇》《劝学篇》等。其中,《急就篇》流传最广,影 响最大。
二、蒙学的发展概况
·唐宋是我国古代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候的蒙学也 迎来空前的发展。唐宋时期,推行科举制,平民之 家的文化教育兴起,教材的内容也从识字拓宽到综 合知识、道德教育、阅读能力、陶冶性情等。以识 字为主的教材有《开蒙要训》《百家姓》《三字经》 《对相识字》《文字蒙求》和“杂字”书等。其中, 《百家姓》是集汉族姓氏为四言韵语的蒙学课本, 读起来朗朗上口,减少了儿童记忆上的障碍。元明 清时期的蒙学从内容到形式更加丰富。内容侧重经 义、歌赋,通过教习儿童对仗、声韵、写诗、习作 等,使他们具备应对科举考试的技能。

蒙学
Méngxué录壹贰蒙蒙学






国学大讲堂之 古代蒙学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国学大讲堂之 古代蒙学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建设新的教材体系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阶段,西周初期到唐代: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 德教育,兼授各种知识。
现存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周宣王时)。
秦代有《仓颉篇》(李斯)、《爰历篇》(赵高)、《博学篇》(胡 毋敬),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是对《史籀篇》的发展。汉代闾里 书师合并为《仓颉篇》, 成为当时学校使用的通行课本。
蒙学教材是古代语文教育的载体,称为“小儿书”、“蒙学书”,种类繁多, 且自成体系,凝结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大量的人生经验、做人的良方、 处世的诀窍。
蒙学教材的实际意义已经超过了启迪童蒙的范围,被很多人终生学习并广 泛应用到生活领域,成了人们汲取文化、获取信的一个重要源泉。
研究古代蒙学教材,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语文教育,了解教材在教育中的 作用,并发掘其合理的成分,这对于审视语文教育的沿革、发展、创新有
五是有关韵对类的蒙学读物,主要用以训练蒙童的古音韵知识,为作诗作 赋、作骈文、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做准备。如无名氏的《对类》、《时古 对类》,蒋义彬的《千金裘》、祝明的《声律启蒙》、李渔的《笠翁对韵 》等。
《声律启蒙》按照平水韵上下平声的顺序排列,涵盖了平水韵106韵部,是童蒙掌握音 韵的必读教材,教材内容丰厚,不仅包含了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也包括了名物典故、 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蒙童在掌握声韵的同时对知识进行综合的梳理。
四是诗歌类,如刘克庄的《千家诗》、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汪注的 《神童诗》等,既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又对他们进行语言和美感教育。现 传本《千家诗》共收录唐宋时诗人的诗作227首,其中包括七言绝句95首, 七言律诗48首,五言绝句39首,五言律诗45首。所选诗作大都浅显易懂, 通俗自然,充分注意了儿童的特点。

中国古代蒙学简介:以识字为基本技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道德观

中国古代蒙学简介:以识字为基本技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道德观

中国古代蒙学简介:以识字为基本技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道德观所谓蒙学就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

在历史上,“蒙学”一词到宋代才出现,不过古代对儿童的蒙学教育早就出现了。

一般来说,蒙学是古代系统教育的最初级阶段,它对人的性格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蒙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及教材。

了解古代的蒙学发展,是有利于今天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家庭教育发展的。

一,夏商周:官方垄断的小学教育宋朝之前,并无蒙学的概念,但是有小学的概念。

古人认为的小学教育阶段大概处于8岁到15岁之间。

不过实际上并没有多大年龄限制,有些儿童可能在3岁甚至2岁就开始接受蒙学教育了。

早在原始社会,早期的蒙学教育就已经出现,主要是教授生活技能、道德习惯。

到了夏商周,国家形成了,文字也形成了,教育开始成为了一个较为专业的部分。

贵族为了教育自己的后代,就开创了学校,其中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在小学进行。

《古今图书集成》说“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礼记》记载“殷人养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右”,郑玄认为左学就是小学,可见专门的小学学校已经出现。

西周时期,中国的学校制度进入了完善阶段,对于小学教育也有相对完善的体系。

三代的小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识字、道德、礼仪、书法、算术、舞蹈、音乐、体育、军事等。

在识字书法方面,史料记载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字书,以供小学教学之用。

《汉书》记载周宣王时期的太史写下了《史籀篇》,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教材,可惜已经失传。

在认字的同时,也要练习书写,当时练字的主要内容可能是从天干地支开始的,《内则》说“九年教之数日”与“十年学书计”,数日就是北背诵六十甲子,学书就是能够将之写出来。

这一点在殷墟出土甲骨中得到了证明。

甲骨中发现了一些练字骨片,基本都是选用干支作为练习的文字。

数学方面,先学习数字顺序,然后运用于甲子纪日,再学习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周礼》记载当时有了“九数”,也就是学习“九九乘法”。

蒙学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蒙学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蒙学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蒙学,是指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相传蒙学始于商周时期,《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汉代称蒙学为“书馆”、“学馆”、“书舍”等。

儿童八九岁入学,学习《仓颉》、《急就》等字书及《孝经》、《论语》。

没有固定的修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多属私学性质。

唐宋以后,蒙学的教学内容和程序开始相对稳定,主要是进行初步的道德行为训练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学,以认字、写字、背书为主。

每日功课一般是背书、授新书、作对、写字、读诗,以及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训练。

在基本知识教学上特别注重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如读书强调勤苦、认真、专一,学字要求姿势正确、几案净洁、字画端整。

在知识教学上重视对基本知识熟读牢记。

道德教育十分注意生活仪节和行为训练。

在教育教学教程中注重儿童的学习兴趣,因势利导,多采用诗歌、舞蹈、故事等内容和形式。

教材主要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小学》、《弟子规》、《训蒙诗》、《名物蒙求》等。

专为女童编写的蒙学教材有东汉的《曹大家女诫》、唐宋若莘的《女论语》等。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教育分为三级:蒙学堂、寻常小学堂、高等小学堂。

蒙学堂简称“蒙学”,入学年龄为5岁,修业4年,设修身、字课、读经、史学、舆地、算学、体操等课程。

但仅有章程,未能开办。

国学的基础——蒙学

国学的基础——蒙学

国学的基础——蒙学国学的基础——蒙学炜评“一虎一席谈”是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一个名牌节目。

2007年10月下旬,我参加过该节目关于“国学”的一期谈话。

这期谈话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大学是否应该设置国学专业并建立起梯级学位教育体制,二是目前由一些大学开办的“企业家国学讲座”、“高级国学研修班”之类是否能起到提高学员国学素养的作用,三是国学教育是否应该从孩子抓起和如何具体抓起。

现场争鸣的气氛十分热烈,足以见出国学问题的复杂性。

参与这次谈话的嘉宾中,有一位来自河南郑州的书法学校校长的“节目背景”颇为引人注目。

这位年青的校长名张森,他自己书写、印制了十万余册的《弟子规》免费送给当地的孩子们。

张森赠书的方式很特别——亲自在偌大的操场上跪地向孩子们一一赠送。

他解释这样做,是为了显示自己传播传统文化的诚意和决心。

对这种做法,人们看法不一。

我当时观看录像的心情,也比较复杂。

节目录制结束后,现场观众中的几个来自北大、人大的学生问我:“刘老师,《弟子规》是一本什么书?是古代学校的《学生守则》吗?”我说:“是一本著名的蒙学文,放在一百年前,初识文墨的中国人,大概没有不知道的。

理解成昔时的《学生守则》,也大致不差。

”时代确实变了,今天,知道《弟子规》为何物的中国人,委实很是稀见。

幸耶?不幸耶?《弟子规》原称《训蒙文》,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山西绛州人,生活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

《训蒙文》皆为三言,全文共1080字,通篇围绕《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展开,共由五部分组成,从居家、事亲、出行、尊师、待人、接物、勤学等方面对青少年的德行做了比较具体的训诲。

稍后,山西平阳儒生贾存仁又对《训蒙文》做了一些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传世。

由于内容平实,文字易懂,自清代中叶以降,此文流播极广,影响至大,被称为“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行”的蒙学上乘教材,私塾、义塾率多用之。

国学常识 - 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国学经典

国学常识 - 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国学经典

国学常识 - 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国学经典什么是蒙学?蒙学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指在孩子还未开始正式学习之前,借助一些卡片、物品等通过游戏或者娱乐的方式,将一些基础知识和文化传授给孩子们。

蒙学的字面意思即为在孩子头脑内灌输一些初步知识,在孩子学习之初便培养他们的好习惯和基础。

蒙学的最大特点是基于孩子的天性,通过形象的方法引导孩子学习。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被无限放大,因此,蒙学往往可以在自然生活中获得最好的效果。

蒙学的历史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早在唐代,就有「蒙学」之名,并且在宋、元时期,更是盛行于各地。

到了明清时期,蒙学逐渐演变为一种完整的教育体系。

在当时,父母和家庭教师教授孩子读写算诗、道德教育、礼仪等基本知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实施蒙学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蒙学逐渐式微。

但是,这样一种以孩子自然天性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仍然在很多家庭中传承。

而且如今,蒙学也经常成为家长选择的幼儿园教育的一种方式。

蒙学的经典三字经三字经是一本教育儿童的童谣,以三字一句式的方式,介绍了数学、道德、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生活常识。

三字经的作者是宋代王应麟,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此后一直流传至今。

三字经的内容简单易懂,是蒙学的入门读物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千字文千字文是中国古代一本流行的启蒙读物,于北魏时期创作。

它是用明文、音义的解释和注释来阐述经传、文史等学问,一共1000个汉字。

千字文的作者是米芾,他出生在宋朝,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从小学习书法、绘画。

米芾以其出色的书法和绘画技巧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

他创作的千字文以其明快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千字文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的识字教材,其经典地位不言自明。

百家姓百家姓又称家谱,是一本讲述中国人姓氏起源的书籍。

这本书是由宋朝的氏族学者撰写的,共收集了100个最常见的姓氏,介绍了每个姓氏的来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常识:什么是蒙学
所谓蒙学,既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

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当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 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年龄段。

蒙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就是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同时,在孟学阶段也会让儿童接触“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目,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蒙学教育通常采用个别教育的手段施教,注重背诵与练习。

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水平,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

皆所当知。

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

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

当次第晓达, 兹不复详著云。

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

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

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

著为童蒙须知。

使其由是而循循焉。

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

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

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为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衣服冠履第一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

谓头紧、腰紧、脚紧。

头,谓头巾。

未冠者,总髻。

腰,谓以条或带,束腰。

脚,谓鞋袜,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

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

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阙落。

饮食、照管,勿令污坏; 行路、看顾,勿令泥渍。

凡脱衣服,必齐整摺叠箱箧中。

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

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

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

须要勤勤洗浣。

破绽,则补缀之。

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

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

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着短便,爱护,勿使损污。

凡日中所着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不即敝坏。

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

晏子一狐裘三十年。

虽意在以俭化俗,亦其爱惜有道也,此最节身之要毋忽。

语言步趋第二
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闹,浮言戏笑。

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

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

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

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

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

凡闻人所为不善,下至婢仆违过,宜且包藏,不应便尔声言。

当相告语,使其知改。

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

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

洒扫涓洁第三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试几案,当令洁净。

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

取用既毕。

复置元所。

父兄长上坐起处,文字纸扎之属,或有散乱,当加意整齐,不
可辄自取用,凡借人文字,皆置簿抄录主名,即时取还。

窗壁,几案,文字间,不可书字。

前辈云,坏笔,污墨,瘝(解:旷废,音:同关)子弟职。

书几书砚,自黥(解:刺刻花纹并涂颜料,音:同晴)其面。

此为最不雅洁。

切宜深戒。

读书写文字第四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

令洁净端正。

将书册整齐顿放。

正身体,对书册, 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仅仅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法,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