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太极内功的运用
16气 功气功临床Health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December 2021 Vol.21 No.23太极内功的运用吴镜希在以前,太极拳内功一直是太极门中的秘中之秘,太极内功作为太极拳的镇拳之宝一直秘而不宣,即使是门内弟子也是择人而授,在那个年代那个江湖是这样,如今大不相同了,太极内功已不是不能说的秘密了。
李经梧先生所著的《太极内功》一书中就已经非常清晰地阐明了太极内功的修炼方法及注意事项,非常的完整和系统,很可惜的是,可能得之太易之缘故,很多习练者不去重视和研究它,更别说按其方法去实践了。
太极内功之功广义上包括气和劲,即太极内气和太极内劲,内气和内劲一体两用,太极内功为体,气与劲为用,本着分享和利益大众的心态,今天试着讲解一下其运用。
太极内功有所成就,其听劲功夫会异常灵敏,在推手上就会出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太极手,手上的功夫让人摸不透,也摸不着,当然这有功夫高低深浅之分,功夫高的肯定会比功夫低的人厉害。
这种听劲功夫很好“玩”,与人推手较技切磋能达到一些外行不懂的现象,比如给人腾空放出去,比如粘手让人进退两难,比如功深之人能帮助功浅之人打通经络。
这都是可实现的,不是力,就是太极劲和太极气的运用,喂劲、摸劲、打劲这是劲的层面,布气、运气又是另外一种层次,比如给人“捏架子”调拳姿,一眼就能看到别人的拳架毛病在哪里,胸腔是否憋气,手上是否挂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论。
太极内功于自身多了一层保护力,与人较技,胜负输赢立判,早已了然于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搭手就知道了,该攻、该守,还是该住手,全由自己做主,无需多少回合。
而在身心健康上就多了一层免疫力,自我身心的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7气功临床气 功现代养生 2021年12月第21卷第23期清明度很高,能对病象避之有方,如果身体出现了病症也能马上可以感知到,觉知到,是吃药还是运用自我的功力去消除它,由自我做主。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内功是太极拳技的核心,它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拳艺水平,增加技击力度,亦可强化人体抗御外力的能力。
这诸多功能均来自于“内气”锻炼,以及“气动”与“体动”的完美结合,而内功的独立修为则是前提。
大多数习练太极拳者都知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其实,这就是内功训练的总体内容和行拳要求。
所谓“以心行气”就是指用意识引导内气,并按人的意志循经运行;所谓“以气运身”就是把内气运送到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几个部位去,产生所需要的“内劲”,进而提高拳技。
这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修为目的:一是需要“意识”能动地参与,并作为内气的向导;二是需要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呼气时掤腹)作为引子启动内气运动;三是要练就的功夫是“内气”的细、慢、深、匀地运行和有秩序地开合。
其具体的训练内容、技理和程序,可做如下表述:一、以心行气,自然循经这里所说的自然循经,并不是按着经气在经脉中的自然流注规律,周而复始地进行气血流注循环,而是按着十二正经的走向循经。
即按《灵枢·逆顺肥瘦篇》记载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规律循经。
自然循经的方法是:首先,要在身静、心静的基础上,把意念放至两脚底部,内观隐白、大敦、涌泉穴,然后由意念引领,由上述三穴吸气上行,过内踝,沿腿内侧(足太阴、厥阴、少阴经)上行,连属脾、肝、肾,上行之内气聚于膻中穴与手之三阴经交接,此吸毕。
手三阴之气由肺、心包、心呼出,出腋下,沿臂内侧(手太阴、厥阴、少阴经)前行直达少商、中冲、少泽穴,此呼毕。
经气交接于商阳、关冲、少冲穴,沿手臂外侧(手阳明、少阳、太阳经)上行,连属大肠、三焦、小肠。
上行经气过肩胛,达头面,内气聚于百会穴,与足三阳经交接,此吸毕。
经气由百会穴呼出,入足三阳经下行(足阳明经入缺盐穴,从身体正面下行过膝,足少阳经经身侧线,足太阳经由背后下行),连属胃、胆、膀胱。
太极内功修为的三要素:明理、知法、练功
太极内功修为的三要素:明理、知法、练功太极内功修为的三要素:明理、知法、练功
李光昭
一:明理。
所谓明理即:太极阴阳之理。
太极之理的核心是阴阳之分合。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宇宙万事万物,无出一动一静,一分一合。
动与静分为二,合即一。
分则阴阳,合即太极。
故太极内功修为首要明此阴阳之理。
二:知法。
所谓知法即知道并把握正确的修为方法。
太极内功修为正确的方法即:身心双修,无有相生,虚实相变。
既不在此身,又不离此身;也不在此心,此心又为主宰。
其修为的方法核心即:有形之身:实而虚之;无形之心,虚而实之。
阴阳动静,身心虚实,似有似无,若无若有,其妙法之真义,即妙在似与不似之有无之间。
三:练功。
所谓太极内功之练功,就是在明理知法的基础上,遵理守法而知己、调己、变己。
练功的过程就是审视自我、改变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
此过程必须是对既有的"我"动刀做手术,用减法损弃一切不合太极之理的旧有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因此太极内功修为的主旨是:习惯的改变。
做到明理、知法而持之以恒的练功,还剩下一件事即结果如何。
剩下的所谓结果,已经不言而喻:就交给时间吧!时间会给出公正的结果。
欢迎大家关注李光昭老师
太极证道公众号:taijizhengdao。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础(3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础(三)由李经梧先师的弟子张天戈协助整理出版的《太极内功》一书的侧重点是医疗保健,而对内功在太极拳技及技击方面的作用没有展开论及。
我们在多年学练太极拳及其内功过程中,重点是对内功在拳艺和技击方面的作用,以及内、外功相结合的练法上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内功训练(修为)、拳架训练、推手训练,是太极拳技术训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既有各自单独训练的技理和内容,又有内、外功夫综合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这里仅就内功的技术理论和修为方法做一探讨。
一、内功的初始修为是“守静”内功和外功(盘架子、练推手),同是太极拳技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其关系是一静一动互为其根。
即在太极拳训练初级阶段,内功主要练“静”(外形静而内气动),而外功主要是练“动”(形体动而中规矩);到了太极拳中级阶段,则是内、外功互为其根,亦即带内功练拳,内、外功同时修为;在太极拳功夫的高级阶段,则主要是内功的运行,而外功则可至无形无象,即太极圈练得从外形上看不出来,亦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度。
我们认为这就是“内家”拳术的要旨。
前面谈过,太极拳的创造者们是把道家养生学和修练学的基本方法引入到太极拳的内功训练之中,因此,内功的初级修为也是从练静功开始的。
经梧先师在其《太极内功》中,多次反复谈及了内功的静练和意守身体某一部位的训练方法。
其中讲到的“调息”、“吐浊气”、“凝神”、“采物”等等,都是练静收心的具体方法。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
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才能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
我们所说的“守静”是“守一”和“身静”加“心静”的合称。
所谓“守一”,即《庄子·在宥》中所云:“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我守心(这里的“心”字不是指的心脏,而是指人的意识)一处,而处于身内阴阳二气()的和谐之中。
守心一处,或可大之而守于“道”,或可小之而守于“窍”。
这里的“守一”,说的即是“守窍”,亦即通常所说的“守丹田法”、“守祖窍法”、“守会阴法”等等。
李经梧太极内功(完整版)
李经梧太极内功(完整版)一太极内功气功疗法是祖国宝贵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种却病延年的养生方法。
古代许多医书中都有记载,如在两千多年前总结上古医学的医经《黄帝内经》中《素问》就是讲养生道理和方法的,例如在《素问》右天真论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瞻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遗篇刺法论中提到: “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饵舌下津无数”。
中古时代的名医扁鹊在他著的“难经”中曾专门计算过人的呼吸次数,并把“呼吸太阳”作为一种锻炼方法(“千金方”养性序第一)。
汉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适中经络。
未经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糜,勿令九窍闭塞”。
华陀的“五禽戏”是一套著名的古代医疗体育方法。
魏晋名医葛洪所著“抱朴子”中“别旨” 一篇专论吐纳导引的理论和方法。
陶弘景著的“养性延命录”也讲养生之道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著的“千金方”上记载:“心无烦,形无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乙,亦可长年,凡人不可无思,尚以渐遗除之”。
又说“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宝,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鸣毛著鼻而不为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
宋朝医书中,圣济总录中也可以找到许多养生方法。
元朝王中阳的“秦定养生论”中,明朝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中,清朝“沈氏尊生书”中都有练功方法的记载。
此外,在宗教界、武术界,修持方法和练功形式上也有不少和养生有关的内容。
祖国医学遗产中有关养生部分,其内容确实是丰富多采的。
尤其是解放以来,武术界已经把拳术从技击转到养生这方面来。
无论外家拳和内家拳对于锻炼身体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气功疗法的外功,如太极拳更是和气功有密切的关系。
我所要介绍的太极内功,就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的一种却病、保健、益寿、延年并增强鼓荡气能力的一种功法。
太极拳内功心法秘要举例
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
千百年来,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之秘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东西永远表述不清身心的感觉和身心的独特体验。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现在,我们择其要地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
内功心法从古至今"法不传六耳"
笔者曾听过一位师兄讲过一个向陈氏太极拳泰斗李经梧学习内功心法的经历:我每星期都到李经梧老师家学拳,几年后,李老师特别喜欢我,就教我练内功心法的方法,并吩咐我不要告诉别人。我回来自己练的时候,被一个也跟李老师学拳的朋友看到了,因我抹不开面子,就教给他了。有一天,我和这个朋友一起拜访李老师,结果,这个朋友不知不觉中就问起那套内功心法的问题。李经梧老师一听,马上呵斥我,让马上离开他家,不准再来。从此往后,我再也没有见到李老师。
其实,不轻易传授内功心法的习惯,和"传拳不传功,传功不传诀","教了徒弟,饿死师傅","法不传六耳"等规矩有关,更和这些内功心法得之不易有关。
什么是内功心法?
那么,什么是内功心法呢?由于太极拳来源于道家文化,所以其内功心法的表述多与道家文化的语汇和修道的阶梯进程有关。一般来说,太极拳是太极拳架、太极术、太极道的融合体。这里的太极架指的是形体动作,太极术指的是内功心法,太极道指道德修养。也就是说,真正的太极拳或者说太极文化应该包括以上3个方面的内容。如果只进行一方面的学练,则表明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谛。如果只练太极拳架而没有内功心法(太极术),则只是在空描,没有深刻的神意气之内涵和功夫上身的内在体验;只有内功心法没有拳架的变化,则生命活动就缺少了物质载体;只进行道德修养没有拳架(阳面)和内功(阴面)的滋润,则不易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等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
太极内功心法解要领
太极内功心法解要领太极拳走劲与对拉无处不在,对拉离不开走劲,走劲不能没有对拉。
没有走劲的对拉是空洞的,不是完整的。
没有对拉的走劲就会感到无可适从,会失去重心,没目的地,无定向,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劲。
我是以练传统杨氏l03氏太极拳为主,通过多年的演练,对对拉、走劲、腰肾的演练,略悟出点浅薄道道。
传统l03式太极拳,走劲与对拉从预备式劲的何去何从说起。
当两脚与肩同宽站立、两臂下垂腿的两侧,劲应从头的虚领顶劲处下降,由百会、大椎、两膀贯背到腰、尾闾(已通三关),劲再下行到腿足。
这时百会与尾闾、会阴、涌泉已形成对拉。
“走劲与对拉”全是在意识的引导下形成的。
起势劲由足跟引起,两臂两掌由两腿两侧领劲,由脚而腿而腰通背达臂、虚虚上提,当臂提到与肩同高与肩同宽时,劲行到两掌并达两手手指尖,与脚趾上下平行对拉,劲可达四梢。
两掌与脊与腰与背成前后对拉,百会与尾骨与脚跟上下对拉。
整体形象高大挺拔。
然后以意领劲。
使两臂两掌坠肘下落。
本人感觉是:两臂两掌虽然下落,劲也在由上而下行,而自我感觉身体并未跟着坠落,而是节节上拔拉长。
好像长高了许多。
充分体会到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的舒服感。
这种感觉的形成是因穴位与穴位之间在松拉、松拔中形成的。
如百会与会阴在松拉:百会与两肩、下落的两臂、两掌、两掌的劳宫穴、两掌手指在松拉:肩井与涌泉也在上下松拉。
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是:这些穴位的松舒对拉都离不开走脊背,整个脊椎布满了穴位。
如;会阴、长强、腰阳关、命门、大椎、哑门、百会等,是督脉必经之路。
所以练拳时能用意注重穴位之间的对拉与脊的充分利用,就会知道练太极拳有多么美、多么好。
接下来是左棚,右棚。
杨氏太极拳的左拥比较特别。
太极拳的外三合要求手与足合。
而杨氏太极拳的左掤,迈出去的左脚伸向正南(面朝南打),脚尖对准正南,面向正西,左臂左手向正西指出,棚向正南。
左手指与左脚趾确没法合。
但要求既要尾间中正,还要左膝与左足尖对齐,还不超出脚尖。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太极内功修炼方法,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投入和坚持的过程。
李经梧太极内功修为方法的核心目标是健康强身、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内力、调节气血、平衡心理和提升精神意识。
下面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太极内功修为方法:第一步:调整呼吸太极内功修炼的第一步是调整呼吸。
在一个放松舒适的姿势中,将注意力集中在低腹,深吸一口气,慢慢吐出。
吸气时,腹部膨胀;呼气时,腹部收缩。
通过练习深呼吸,可以有效地调整身体的能量和气血流动,增加气体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提高身体的整体机能。
第二步:静坐冥想静坐冥想是太极内功修炼的重要环节。
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尽量放松身体和心理。
通过冥想的练习,可以调节呼吸和平衡体内的能量。
冥想中可以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或将注意力放到丹田(脐部),或想象自己练习太极拳的场景。
冥想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决定,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第三步:身体调理太极内功修炼还需要进行身体调理,包括柔软身体、增强肌肉和韧带的弹性。
可以通过进行柔软体操、拉伸运动、传统的太极拳基本功练习等来实现。
柔软身体有助于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减少受伤的风险。
第四步:站桩功站桩功是太极内功修炼的核心练习。
站立于一个舒适的姿势中,脚距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腰部放松,身体重心下沉。
双手下垂,手掌略微向外张开。
保持这个姿势一段时间(可以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感受身体的能量流动和内力的积聚。
站桩功可以增强肌肉和韧带、改进身体的姿势和对重心的掌握,培养内力和提高能量的运转效果。
第五步:太极推手太极推手是太极内功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找一个太极拳的伙伴,面对面站立,互相用手臂、肩膀、胸部等部位进行轻微的接触,并模拟拳击动作。
通过推手的练习,可以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性,调整呼吸,调节内力和提高精神意识。
推手的难度可以逐渐增加,从慢慢的推手到快速的推手,并逐渐增加对手的力量和技巧。
李经梧传陈氏太极新架一路招式名称
李经梧传陈氏太极新架一路招式名称
1、预备式;
2、起势;
3、第一金刚捣碓;
4、懒扎衣;
5、六封四闭;
6、单鞭;
7、第二金刚捣碓;
8、白鹤亮翅;
9、斜行拗步;10、初收;
11、前趟拗步;12、斜行拗步;13、再收;14、前趟拗步;15、掩手肱捶;16、第三金刚捣碓17、披身捶;18、背折靠;19、青龙出水;
20、双推手;21、三换掌;22、肘底捶;23、倒卷肱;24、退步压肘;
25、中盘;26、白鹤亮翅;27、斜行拗步;28、闪通背;29、掩手肱捶;30、大六封四闭;31、单鞭;32、云手;33、高探马;34、右擦脚;35、左擦脚;36、左蹬一根;37、前趟拗步;38、击地捶;39、翻身二起脚;40、兽头势;41、护心捶;42、旋风脚;43、右蹬一根;
44、掩手肱捶;45、小擒打;46、抱头推山;47、三换掌;48、六封四闭;49、单鞭;50、前招;51、后招;52、野马分鬃;53、大六封四闭;54、单鞭;55、双震脚;56、玉女穿梭;57、懒扎衣;58、六封四闭;59、单鞭;60、云手;61、摆莲脚;62、跌叉;63、左右金鸡独立;64、倒卷肱;65、退步压肘;66、中盘;67、白鹤亮翅;68、斜行拗步;69、闪通背;70、掩手肱捶;71、大六封四闭;72、单鞭;
73、云手;74、高探马;75、十字摆莲;76、指裆捶;77、白猿献果;
78、六封四闭;79、单鞭;80、铺地锦;81、上步七星;82、退步跨虎;83、转身双摆莲;84、当头炮;85、第四刚捣碓;86、收势。
李经梧太极内功——练功方法
李经梧太极内功——练功方法李经梧太极内功-练功时间与进度太极内功法是一种动静功结合的导引法,主要通过意守、以息运气、呼吸锻炼等方法,以增强内气而产生祛病强身等功效。
太极内功原系太极拳的内炼功,早先在武术界中流传,以增强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
以其有良好的祛病保健功效,在本世纪60年代初,由李经梧等将本功法作为一种疗法试用于临床,经临床验证,效果颇佳。
练功时间与进度:根据病情、体质以及所用姿式、呼吸法、意守法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
若用以保健益寿,则练功须持之以恒。
-般用于治病约需1-6个月,病情较轻者时间较短,反之则长。
练静功时间宜长,动功宜短;卧式、靠式宜长,站式宜短,坐式居中。
以呼吸法而言,自然呼吸、沉气呼吸宜长,导引呼吸宜短,抓闭呼吸更短,每次以5 分钟之内为宜,最长不得超过15分钟。
本疗法可用于多种慢性病的治疗,有条件者,可全套锻炼,以防治各种疾病。
条件不容许者,则选择其中一法一式,皆可用以治病。
常见有如下用法:一、姿势选择1.以卧式为主:适用于身体虚弱、年老气衰及重病者,如胃下垂、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结核、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脑血栓形成后遗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均以卧式为主,辅以坐式和靠坐式。
2.以靠式为主:主要用于治疗较重的高血压、脑血栓后遗、症、半身不遂和较重的神经衰弱、失眠者,辅以卧式和坐式。
3.以坐式为主:适用于一般病情较轻、体质尚好,或经过卧式治疗已有所好转者,如神经衰弱、遗精、阳痿、风湿性关节炎、月经不调、附件炎等,或可与卧式、站式配合。
4.以站式为主:适用于身体较好,病情较轻,病种单纯的患者,如一般神经衰弱、失眠、轻度高血压、早期脑动脉硬化。
站式配合抓闭呼吸治疗遗精、早泄、阳痿等疗效最佳,或可用以固精养生,可辅以坐式或卧式。
姿势的选择不可机械固定,须依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运用时病者既要感到舒适自然,又要收到效果。
上述所列举的疾病与姿式选择之关系是相对的,可以灵活变通。
李经梧太极内功(完整版)
李经梧太极内功(完整版)(2006-10-28 22:40:37)转载分类:太极拳一太极内功气功疗法是祖国宝贵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种却病延年的养生方法。
古代许多医书中都有记载,如在两千多年前总结上古医学的医经《黄帝内经》中《素问》就是讲养生道理和方法的,例如在《素问》右天真论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瞻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遗篇刺法论中提到: “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饵舌下津无数”。
中古时代的名医扁鹊在他著的“难经”中曾专门计算过人的呼吸次数,并把“呼吸太阳”作为一种锻炼方法(“千金方”养性序第一)。
汉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适中经络。
未经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糜,勿令九窍闭塞”。
华陀的“五禽戏”是一套著名的古代医疗体育方法。
魏晋名医葛洪所著“抱朴子”中“别旨” 一篇专论吐纳导引的理论和方法。
陶弘景著的“养性延命录”也讲养生之道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著的“千金方”上记载:“心无烦,形无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乙,亦可长年,凡人不可无思,尚以渐遗除之”。
又说“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宝,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鸣毛著鼻而不为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
宋朝医书中,圣济总录中也可以找到许多养生方法。
元朝王中阳的“秦定养生论”中,明朝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中,清朝“沈氏尊生书”中都有练功方法的记载。
此外,在宗教界、武术界,修持方法和练功形式上也有不少和养生有关的内容。
祖国医学遗产中有关养生部分,其内容确实是丰富多采的。
尤其是解放以来,武术界已经把拳术从技击转到养生这方面来。
无论外家拳和内家拳对于锻炼身体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气功疗法的外功,如太极拳更是和气功有密切的关系。
我所要介绍的太极内功,就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的一种却病、保健、益寿、延年并增强鼓荡气能力的一种功法。
太极拳成功的诀窍终于找到了!就是李经梧桩功心法!具体做法是:意念
太极拳成功的诀窍终于找到了!就是李经梧桩功心法!具体做法是:意念太极拳成功的诀窍终于找到了!就是李经梧桩功心法!具体做法是:意念从百会到尾闾,尾闾找会阴,从会阴往前上翻内卷如丹田,在丹田立转一圈,出命门下行,经委中直落涌泉。
这个方法,有我个人的体验和总结。
我戏称为叼着尾巴打拳,基本上还算形象。
其好处是,什么虚领顶劲、垂尾闾、溜臀、提肛、空胸实腹、气沉丹田、意鼓命门、敛气入脊骨、松膝等要领贯通一气,能不出功快吗!还有一个关键点必须注意,就是下颌内收、舌抵上齿龈,这是沟通任督二脉的关键。
这个方法百金不换!为什么无偿的分享出来?因为——找不到传人!寄希望于天下有志斯技的有识之士、有心之人、苦苦摸索的同行中,能有三二知己能得其门径,也算没有失传。
怀疑不凭信,请自体察试,十年以上的入门者不出一年半载,即可成功!不然,一辈子也白练!吃水莫忘这个苦苦的挖井人啊!修炼出这个方法以后,只半年,我的命门至尾闾这一块,便如钢板一般强劲(当然是内劲)。
我这才体会到当年陈长兴为什么叫推不动的“牌位大王”了。
当然这是以三十年弯弯曲曲的练功之路做底的。
体验过程:2005年暑假到任丘,再次见到了老朋友,老婆的中学同学,现在的师兄陈德胜。
他是经梧太极第四代门人,主打陈式和吴式。
上中学时,他是班里的体育委员,以毅力见长,大冬天跑步穿裤衩。
大学时我们认识。
他师大外语,我河大历史,他晚我一届。
我1988年学拳,他1989年学拳。
那时我兴趣太广泛,他则非常专一,闲云野鹤,除了学习就是打拳。
那天早晨我们到公园试手,他单腿站立双手下垂,让我全力推他,他竟然纹丝不动!他说,放心,再来三个人也推不动。
这我相信。
因为给我的感觉是,他的腿就像一截没有关节的钢管插到地底下去了!后来看到陈小旺等人的表演,虽然单腿,但是另一腿别在支撑腿后面,那是一条半腿的力量。
有时候,有的人表演还手扶着对方。
不如陈德胜这个真隐士、真奇人(我们一起吃早餐,肉夹馍,他不吃肉,但是就着咸菜吃八个馍,瘦高)。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础1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础(一)一代太极拳宗师李经梧先生创编并传授的《太极内功》同其另一力作《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太极拳学财富。
他的太极内功,以其独创性、实用性和科学性而在武术、气功、医疗保健界独树一帜。
我们在学练过程中进行得更多的是理性思考和切身体悟,受益匪浅。
今付诸文字,以期与友好同道共同研讨。
上篇李经梧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础李先师的太极内功(以下简称内功),是集武、医、道于一体的上乘气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创编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公诸于1960年。
因为受到社会氛围的限制,而没有机会深入阐发其理论根源,只能是就练法讲练法。
这对于后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即使练了多年内功的人也不知内功所从何来,其指导理论是什么。
因此,不免在锻炼中产生一定的模糊认识。
加之一些过“左”人士的谬批和个别人所进行的神秘化解释,就更使初学者对于内功修为如雾里看花,难见其真本面目。
这对于内功训练水平的提高,功力的增强,进而推动太极拳技向上层攀升,是个很大的障碍。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她与本民族的哲学、文学、艺术、兵法的发生发展有着不可割裂的依存关系。
就太极拳的总体来说,它所依据的基础理论是华夏民族传统的大系统论哲学观。
而就太极拳的重要内核--内功来说,其理论基础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的“元气论”;二是中华医学基础理论和经络学;三是中华养生学和道家修炼学。
一、中华古典唯物主义的“元气论”是内功的哲学基础李经梧先生,生前在讲述太极内功时,反复强调过:“我所说练就的…气‟,古代典籍中写作…‟,即指先天之气、元气或称真气,而不同于后天之气(即呼吸往来于口鼻的空气)。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
这一学说是我国战国中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宋、尹文创立的(以下称宋、尹)。
它是一种在先秦哲学史上有着承先启后作用的哲学观。
李经梧先生内功与拳法
李经梧先生内功与拳法李经梧老先生的拳艺,有一个突出特点,便是以功运法,融通功法。
太极拳者,神妙之技也。
其锻炼的主要内容,过去恩师马虹先生曾经说:内劲、外形、拳理、拳法、功力、推手。
概括来说,内功与技法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而二者的融通,世间稀有,李经梧先生则为武林独步。
我眼福不浅:十几年来,从李经梧先生的高足单颖老师那里,陆续获睹一些资料,这为我打开太极拳的视野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所寓目的资料,有李经梧、张天戈所著《太极内功》、李经梧与王大勇、吕德和主编的《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后来又见到李经梧先生的拳照、视频资料若干,以及其哲嗣李树峻先生的少量资料。
与此同时,还在单颖老师那里见识了李经梧先生太极拳的真传,感受深切,大开眼界。
因此,对李经梧先生兼能诸派各式,融合道、功、法、术,臻至妙境的太极拳,无限钦慕。
现在,把一点学习的体会,提出来和太极同道分享。
本文认为李经梧老先生的拳艺,有一个突出特点,便是以功运法,融通功法。
今就此一点,略陈浅见,结撰成文。
一李经梧先生对太极内功的研究李经梧先生曾经为世人传授、介绍过太极内功,那是20世纪50年代末起他在北戴河疗养院传授太极拳与气功的时候,曾经把太极内功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后来由学生执笔,撰成一书,叫《太极内功》。
太极内功,是一种由拳术转到养生方面的气功。
“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修炼的一种却病、保健、延年并能增强太极拳技击和产生鼓荡气能力的一种气功。
”这种功法的关键,实即意守命门,吐纳导引。
“以练腰健肾,练气强身,并用于增强技击能力的一种功法。
又称动静相兼、内外合一的完整气功。
”(《太极内功》页2)可见,这种气功修炼,是兼顾养生和技击两方面的。
今天看来,当时李经梧先生对内功修炼的研究,非常细致而丰富,在他那本《太极内功》一书中,总共分17章。
从太极内功的实质讲起,述及以下内容:操练方法:如姿势、意守、呼吸和收功等;意守命门:使水火相济,肾气平衡;功法运用:如步骤、姿势意守呼吸的运用、时间、进度、与拳术的配合等,列表说明;通督周天:那是一种高级功法,旨在通督脉、运周天,实现意气贯通;查功方法:望、闻、问、触四法;注意事项:共22条,其中有通则,也有专门针对太极气功者;指导原则:病人治病为主,健康人健身防病并增强技击能力;练功反应:身体七种反应;临床应用:各种姿势、各步骤对治疗疾病的作用;个人心得:这部分犹为精要;结合针灸:意气行针,治病健身;持功练拳:按步骤持功练拳,妙不可言;出偏纠偏:分析出偏原因、类型,讲解纠偏方法;入静层次:分初、中、高三级;入静方法: 12种主要的入静方法;治疗病例:记录几个典型的验证病例。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
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2013-04-15 14:45:58)转载▼分类:转摘文章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
”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
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
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
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
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
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
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
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
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
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
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
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
李经梧《太极内功》(收藏)
李经梧《太极内功》(收藏)太极内功就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修练的一种祛病、保健、延年并能增强太极拳技击和产生鼓荡气能力的一种功法。
是内家拳术中内功与外功相结合的一种气功,以意守命门部位(不是丹田呢?)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的运气方法,以炼腰健肾,练气强身,并用于增强技击能力的一种功法。
也是动静相兼,内外合一的完整功法。
历来拳术家为了保持技击上的'地位'和'实力',视为至宝,密不传人。
太极内功操练方法姿势:太极内功的姿势很重要,与功法要求、意守部位、呼吸方法密切相关。
大致分为三类:静练式、动练式、活练式。
可根据需要选择。
(一)静练式初级阶段时应用,亦适用于治疗疾病。
分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
(注,各气功类书籍中均有详载,故不再赘述。
)初级阶段:练静阶段。
要求以静为主,以动为辅。
在练初级功法时辅以太极拳运动。
此段可分两步进行;1、以练神收心,也称虚静训练。
通过姿势、呼吸、意守的锻炼。
使心神安宁,修心养性,达到心平气和。
这里所说的“神”是古人所指心神,也就是大脑意识的修为。
通过意守丹田和内视合一、静守,排除杂念,以增强意识,谓之“练神”。
2、以练气入静。
在练神收心基础上即开始练气入静。
这里所说的“气”有两个含义:一是呼吸之气,亦大自然之气。
一是中医所说的“元气”,亦人之先天之气。
先天之气又叫真气或浩然正气,练之即生阳气、退阴气,补正气、退邪气。
阳气足则阴气散,正气足则邪气退。
静练式是练功初级阶段应用的姿势,可分为仰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行势进行锻炼。
(1)仰卧式:采取平时睡觉的仰卧姿势,头颈部端正,枕头略高一些(枕头25公分左右),肩下垫3---6公分,以舒适为宜。
两腿并拢伸直两足跟相靠,两足尖分开,成自然八字形。
两臂自然伸展,放置身体两侧,手心向下贴于床上,或手心向上,手背贴于床上,全身放松,可适当加盖衣物。
(2)靠式:靠式可分为靠卧式和靠坐式两种。
靠卧式:即采取平时休息的半卧姿势。
正宗·太极内功(全)
正宗·太极内功(全)武宗的愿景是“以武学打开世界”,使命是“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价值观是“爱国、强身、正义、修己、互助、和平”。
真正的中华武学是具有中华民族根本文化的核心内涵之道的,包括易学、中医、兵法、儒释道之学等高深而普世的民族文化。
武学诞生于这些优秀的文化中,历代无数武林先辈倾尽毕生心血,寒暑不易,血火交融,忍常人无法忍之痛楚,立常人无法坚持之志向,于无路处开山立派,开枝散叶,始有武术之百花争艳。
当今世界,也只有真正的中华武学可以科学而合理地阐释、修补、延长人的生命。
武有大小,大者卫国,小者卫民。
武学不仅是道学、哲学,训练人的智、仁、勇、能,提高人整个生命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更是术学,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力是武术之魂。
太极内功为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李经梧所创,是太极拳木达到高深阶段的一种锻炼方法。
它不夂可以提高拳术的鼓荡气和技击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如对高血玉、种经衰弱、溃疡病、阻痿等均有很好的疗效。
太极内功以意守命门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等运气方法,练功强身保健,具有动静相兼、内外合一的特点。
此功既适用于强壮者,也适用于虚弱人,既可用于病患者,也有益于健康人,且都不会出现任何副作用。
一、姿式太极内功可分为静式、动练式和活练式三类,毎一类又有不同的姿势,可依据患者需要和练功目的,任意选择和按步分段锻炼。
(一)静练式是练功初级阶段应用的形式,适于治疗疾病,它可分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姿势进行锻练。
1.仰卧式釆取平时睡觉时的仰卧姿势,头部端正,枕头略高(约25厘米),肩下垫高8~6厘米,以舒适为直。
两腿并拢伸直,两足跟相靠,或自然伸直,足头分开,成倒八字形。
两上肢自然伸直,手放于身体两侧,手心向下(或向上),平贴于床上。
全身关节、肌肉放松。
可根据情况适当加盖衣物(图1)。
2.靠式分靠卧式和靠坐式两种。
①靠卧式。
即采取平时休息的半卧姿势,半卧床上,枕头要高(约35~45厘米),背下垫起,成坡形。
神注则气聚,气聚则太极成:“开合、鼓荡”之体悟
神注则气聚,气聚则太极成:“开合、鼓荡”之体悟《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李经梧老师说:“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要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就是说只有会了开合鼓荡才能言懂劲,才能“引进落空合即出”。
故练太极拳讲开合,实际上练形意拳和八卦掌都应讲开合,只不过以前老拳师们叫法不一。
懂开合是内家拳的基本要求,开合的能量大小是衡量一位武师内功好坏的标准。
武功水平的不同又导致对开合不同的理解。
我体悟开合、鼓荡作如下释义。
外开合:拳式无非是一起一落,一去一回,一来一往而已。
‘以手为例,一去一回或一往一来手的运行路线是两个半圆弧,或一个圆,即去的半圆弧为开,回的半圆弧为合;弧的一端是起始,另一端是终止,内径日:“物极之谓变”,开到极点即变为合,合到极点即变为开,此是拳式躯体的开合,叫外开合。
内开合:开合是什么?开合是内劲的运用,开合又是练内劲的方法。
所谓内劲,王培生老师说:“丹书云,‘虚无一气’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
所谓金者,本质空固之意,丹者元气充满之形,此即拳之内劲,也是拳之奥旨。
”内劲即是金丹,金丹又叫“灵根”,叫“圣胎”,叫“人身太极”。
孙禄堂先辈把“金丹”叫“太极一气”。
“人身太极”简称太极,是练武“修道”、“神气合”、“神形合”、“天人合一”所生化的产物,是经过正确修炼在人身丹田中生化的高能物质。
此物质是能量、信息的统一体。
练武功就是锻炼、培养、壮大、圆满这种能量场,这种信息场。
过去凡得道之武功家、拳师,无一不是由“太极一气”的开合鼓荡之运用遨游天下,驰骋江湖的,故一直视为不传之秘。
所以有“宁传十手不传一口”之说。
故开合是太极的运用,开合又是修练太极的方法。
太极是“精气神”三宝的凝聚物。
炼太极靠精气神三品大药。
神为主宰,气为动力,精为基础。
气由神生,神注则气聚,气聚则太极成。
太极即先天真一之气,藏之为真空,发之为妙有,是人身至宝,是武功之内劲。
天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沁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
太极内功修炼的步骤有哪些
太极内功修炼的步骤有哪些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功拳,无论是用于技击还是养生,要想真正地起到作用,必须修炼太极内功。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内功修炼的步骤,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内功修炼的步骤一:松中求整、五弓一合太极拳讲“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什么叫放松?“一身备五弓”的含义;五弓怎样松得开:身弓(主弓)即脊柱的松法,先将两肩根、两腹股沟向回缩劲,使胸、腹松净,再将玉枕穴悬空领起、尾骶骨松垂入地,夹脊后贴,使三关竖起,感觉自己就像衣架上的衣服一样,即轻灵、又沉稳;手臂两张弓(辅弓)的松法,在两肩根回缩、肩井穴下沉的基础上,两手(梢节)领起,两肘(中节)下沉并有外撑之意、两肩外侧微前扣与夹脊联系起来,动作起来好象金鸡抖翎一般;从胯至足(两张弓)的松法,在两胯根(腹股沟)回缩的基础上,两膝外侧内扣、轻轻上提(中节运转),提到腹股沟,同时两足(梢节)脚跟外撑有碾地而起之意。
如此操作,四肢都系到了脊柱上,五弓合一,由松到整,有了真形,方可藏真精神。
太极内功修炼的步骤二:顺中用逆、运转丹田在周身松开和顺的基础上,顺中用逆,以意导体,使周身集中于肚脐,再使息息归根,亦到肚脐,道家功法称之为“凝神入炁穴”;老子称之谓“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身心能收于此,才能养育自身的浩然正气。
再通过顺呼吸的锻炼,即以肚脐为中心,牵动周身之气在呼吸和顺的基础上逐渐集中,利用意识呼吸法养足前丹田之气;前丹田充实后,再用逆呼吸法(意识呼吸),使周身之气集中于后丹田,待前、后丹田充实后,再通过内转呼吸(意识呼吸)法、射丹田法把丹田气激活,非有此过程,才能以腰腹为中心、以太极球带动周身,动作起来,才能即轻灵、又沉稳。
太极内功修炼的步骤三:文火、武火,启动命门命门,乃生命出入之门。
命门属火,肾属水,命门充实,肾气贯足,才能充分开发“太极腰”的能量,命门也是打通周天的钥匙,命门炼不出东西来,能量便不能达到尾闾、达于夹脊、玉枕,通周天便是纸上谈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内功是太极拳技的核心,它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拳艺水平,增加技击力度,亦可强化人体抗御外力的能力。
这诸多功能均来自于‚内气‛锻炼,以及‚气动‛与‚体动‛的完美结合,而内功的独立修为则是前提。
大多数习练太极拳者都知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其实,这就是内功训练的总体内容和行拳要求。
所谓‚以心行气‛就是指用意识引导内气,并按人的意志循经运行;所谓‚以气运身‛就是把内气运送到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几个部位去,产生所需要的‚内劲‛,进而提高拳技。
这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修为目的:一是需要‚意识‛能动地参与,并作为内气的向导;二是需要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呼气时掤腹)作为引子启动内气运动;三是要练就的功夫是‚内气‛的细、慢、深、匀地运行和有秩序地开合。
其具体的训练内容、技理和程序,可做如下表述:一、以心行气,自然循经这里所说的自然循经,并不是按着经气在经脉中的自然流注规律,周而复始地进行气血流注循环,而是按着十二正经的走向循经。
即按《灵枢〃逆顺肥瘦篇》记载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规律循经。
自然循经的方法是:首先,要在身静、心静的基础上,把意念放至两脚底部,内观隐白、大敦、涌泉穴,然后由意念引领,由上述三穴吸气上行,过内踝,沿腿内侧(足太阴、厥阴、少阴经)上行,连属脾、肝、肾,上行之内气聚于膻中穴与手之三阴经交接,此吸毕。
手三阴之气由肺、心包、心呼出,出腋下,沿臂内侧(手太阴、厥阴、少阴经)前行直达少商、中冲、少泽穴,此呼毕。
经气交接于商阳、关冲、少冲穴,沿手臂外侧(手阳明、少阳、太阳经)上行,连属大肠、三焦、小肠。
上行经气过肩胛,达头面,内气聚于百会穴,与足三阳经交接,此吸毕。
经气由百会穴呼出,入足三阳经下行(足阳明经入缺盐穴,从身体正面下行过膝,足少阳经经身侧线,足太阳经由背后下行),连属胃、胆、膀胱。
下行内气直达厉兑、窍阴、至阴穴,此时毕。
内气交接于隐白、大敦、涌泉穴,进行下个循环。
循环遍数自定,最后意念放回脚底。
这一训练内容的目的有三:一是温通经脉,二是摩荡内脏,三是进一步深度静心。
二、以心行气,充实带脉带脉的‚带‛字含有腰带的含义,它是人身经脉中唯—一条横向围身一周的经脉(其它经脉均为纵向)。
其主要功能是‚约束诸经‛,即循行于躯干的所有阴阳经脉均受到带脉的约束。
另外,《灵枢〃经别》中说:‚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这说明带脉的起点是命门穴(即在脊骨由上向下数第十四椎,亦即现代医学所说第二腰椎棘突下),亦即带脉同足少阴肾经在命门穴处相联属并出自督脉,行于腰腹,而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故带脉与J任、督、冲三脉有着密切关系。
充实带脉的方法是:用意念引导由涌泉穴吸气,循少阴经上行至会阴穴再转向臀后,过督脉长强穴,使内气提至命门穴,此为吸为合。
然后,内气由命门穴发出,沿腰两侧向任脉神阙穴及小腹运行,并使内气扣合,此为呼为开。
之后内气按原路收回‚命门穴,此为吸,为合,不再放至足下。
下一个循环即内气从命门穴发出达腹前会合,复又收回命门穴,即如此进行一开一合之运行。
开时,腹掤起(不是鼓肚子);合时,腹放松。
训练次数可自行掌握。
这一训练的技理和目的是:训练腰部的掤劲,使腰成为人身之强有力的机枢,从而成为全身运动的主宰,即拳论所说‚腰为第一主宰‛,同时训练了腰部的内气鼓荡,亦即经梧先师所说,把自己的腰练成一根‚铁轴‛(即如磨盘之铁轴)。
三、以心行气,丹田内转丹田内转的方法是:以意念为引导,由涌泉穴吸气,内气经前述路线上提至命门穴。
稍加停顿,内气由命门穴经腹内压向神阙穴,此为呼为开。
这股内气在腹内形成一个以‚下丹田‛为球心,以命门、神阙穴连线为直径的气球。
该球体具有三维运动的枢轴,即上下之纵轴、前后之横轴、左右之横轴。
首先,以意念引导此‚气球‛在前后之横轴上向左徐徐旋转三十六圈,意念中,此球越转越大,其球面外缘上达膻中穴,下达中极穴;然后向相反方向缓缓旋转二十四圈,意念中,此球越转越小,其球面外缘缩到小于‚丹田‛。
尔后,此球再在左右横轴上,先向前再向后各旋三十六圈和二十四圈;接着,此球又在上下纵轴上左、右旋转同样圈数,意念中球体大小变化同前。
还可以把纵轴旋转到四隅方向,进行‚丹田内转‛训练。
在整个‚丹田内转‛过程中,带脉始终为起始状态,口鼻呼吸自然。
做完此功,内气复归命门穴为之吸为合,带脉放松,内气按原路放回脚底。
这一训练的技理和目的:训练内气的阴阳既济和内气充盈,逐步达到‚劲由内换‛的目的。
四、以心行气,贯通二跷‚跷脉之‘跷’字,有足跟跷之义。
其具有疏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故能使下肢灵活。
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孙国杰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针灸学》第73页)。
阴跷脉起于足跟,沿内踝上行至头面;阳跷脉亦起于足跟,沿外踝上行于头面,二跷交接于面部睛明穴;阴阳二跷主肢体两侧之阴阳,阳跷主持阳气,阴跷主持阴气(同前)。
贯通二跷的训练方法是:意念由足心移至足跟,由内踝下至照海穴(又名阴跷,在内踝尖下凹陷处)吸气,内气沿大腿内侧,进人前阴部,然后沿腹部上行人胸内,入缺盆穴(锁骨上窝处)向上出人迎穴(喉结两旁颈动脉搏动处)前,达于鼻两旁,终于眼角下睛明穴,此吸毕,为合。
内气由意念引领由睛明穴发出为呼,沿鼻旁下行过嘴角地仓穴,下行至肩颈交界处,沿肩行身侧,绕肩肿后侧,沿身体侧线下行至髋骨尖后,继续下行至足外踝下申脉穴(足外踝下凹陷中)此呼毕,为开。
过足跟底,通申脉、照海穴,进行下一循环。
做此功次数自定。
这一训练内容的技理与目的:通过贯通二跷,可锻炼下肢运动的灵活与矫健敏捷,增强‚劲起于脚跟‛的力度亦增加下盘的稳定性。
五、以心行气,抓闭命门以心行气,抓闭命门,是李经梧先师太极内功的核心功法之一。
其训练方法虽简便易行,但却是内功修为的根本性环节。
其训练方法是:身体在太极式基础上,膝部慢慢向下弯曲,身体重心下降,并使腰脊呈弓形,虚领顶劲。
此时两手在身体两侧,五指张开,指尖朝前,手心向下,松肩松肘,达呈半蹲状。
由意念弓;领内气,自脚心涌泉穴吸气,沿足少阴经上行至会阴穴,转向臀后,过长强穴,达命门穴。
两手从吸气开始,抓气上提(手臂未动),手指的收拢与内气运行同步,内气达命门穴时,两手攥成实拳,拳心朝内,同时十趾抓地。
此时,命门穴掤起,带脉亦跟随掤起。
用意念把命门穴掤起之状保持住,即摒住内呼吸,口鼻之外呼吸正常进行而不影响腰间掤劲。
此时,意念专注命门穴,保持若干时间(长短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和内功之深浅自行掌握。
但应该是越练保持的时间越要加长才好)。
之后,把掤劲松开,意念引领内气按原路径放到脚底,两拳随内气下行而慢慢松开。
稍停后,再进行下一次抓闭命门训练。
训练时的抓闭次数可自行掌握,最好不少于五次。
这一训练的技理和目的是:以‚后天之气‛滋养‚真元之气‛,以水谷之精辅佐先天之精。
使之固本培元,强腰健肾,进而充盈骨、脊、脑三髓,达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科典论》)的目的。
六、以心行气,太极循经所谓太极循经,就是对内气进行循经训练。
其训练方法是:在太极式基础上,意念放于两脚底,内观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脉之井穴:隐白、大敦、涌泉穴;由意念引领此三穴同时吸气,内气沿三脉各自上行。
其中足少阴肾经过照海穴时,意念带动阴跷脉气动,一齐上行;足少阴经过筑宾穴时,意念带动阴维脉①气动上行。
此五经脉内气并行于大腿内侧,达前阴部,交于会阴穴。
此时,意念带动督脉、冲脉②气动,内气转向臀后,分为两股,其中一股沿冲脉别入脊柱内上行(此即为气敛入脊骨);另一股过长强穴,沿督脉上行,内气共达命门穴。
此吸毕,为合,为蓄,为阴(全部走阴脉,督脉除外)。
稍加停顿,内气由命门发出,上行经大椎穴,内气分别由手、足三阳经、阳跷脉、阳维脉③冲达四肢末端各经脉井穴和脚跟;与此同时,内气推动脉外之卫气,气达体表,毛发攻起,四肢末端掤起(不加拙力)。
在内气由命门发往四梢时,亦由命门发向神阙穴,带脉同时掤起,即为‚气沉丹田‛。
此呼毕,为开、为发、为阳(全部走阳脉)。
内气交接于各阴经井穴。
接着吸气,内气沿各阴经脉收回体内,手三阴经气聚于‚上气海‛(膻中穴);足三阴经脉聚于‚气街‛(中极穴至关元穴),尔后上、下两股内气沿任脉人神阙穴,过‚下丹田‛(亦为气沉丹田)达于命门,此时带脉松开,此吸毕,为合、为蓄、为阴(全部走阴脉)。
内气再由命门发出进行下一循环。
需要明确的是,内气合时应缓、深、细、匀,而开时应迅速达于四梢。
这就是《黄帝内经〃灵枢〃动输第六十二》所说‚气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
这一训练之技理已含文中,其训练目的只有一个,即为太极拳带功行拳或推手积蓄内在气机。
注:①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筑宾穴(足少阴经),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大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
②冲脉,起于小腹内,出会阴穴(任、督、冲脉为一源三歧之经脉,均过会阴穴)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气冲穴与足少阴经交会,沿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其为十二正经之海。
③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金门穴(足太阳经),向上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七、以心行气,太极看手太极看手式,又称活步川字桩。
是李经梧先师内功中的重要训练内容。
其训练方法是:在无极式基础上,左(或右)脚开步与肩同宽,两手自然垂于身侧,含胸拔背,百会穴向上虚虚领起。
意念放至两脚底涌泉穴。
由意引导内气,由涌泉穴吸气,沿足少阴经提至会阴穴,转向臀后,循冲脉人脊骨,同时循督脉提至命门穴,此为合、为吸、为蓄。
与提气的同时,两手握拳,手臂缓缓抬起,躯干半面向左(或右)转,左(或右)手在前举起与眼同高,并由拳变掌,掌心斜向前,为实;另一手提至前手肘弯里侧,亦由拳变掌,其‚小鱼际‛朝前下方,为虚;与此同时,左(或右)脚向前上半步,全脚掌落地为虚,后脚为实。
意念引导内气由命门穴发出,沿手足三阳经发至四梢各经脉井穴;此时手指、脚趾掤起,前手与后脚为实且内气呈对拉之势;后手与前脚为虚,内气助推实手、实脚;眼神由实手中指尖放出去。
此为呼、为放、为开。
但内气不外泄,掤在体内,外呼吸保持自然,不可憋气,内气在实手、实脚间反复涌动:实脚内气下沉,则实手亦助推出,反之即收回,眼神亦随之放与收。
如此反复涌动三至五次后,再换另一侧,从头练习,惟方向相反。
这一训练内容的技理与目的是:根据太极拳推手,两相对待时的要求,训练接劲和内气的虚实变化。
同时也训练了内呼吸同外呼吸的两相分开。
八、以心行气,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是太极拳行拳和推手过程中,使内劲与身形合一,产生八面弹性劲的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