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2.共同的习得条件: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都受到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输入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入来构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1.初始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语言规则的不熟悉,需要借助外语教学材料和教师的指导。
2.中期:学习者开始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但仍然存在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3.发展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4.准母语期: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已经达到与母语相近的程度,几乎能够毫无困难地实现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因素1.基础能力:个体的智力、工作记忆、认知能力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
3.情感因素:学习者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4.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影响。
四、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1.输出与输入平衡: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输入,同时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输出。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3.语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4.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习得情况,并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借鉴。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
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一、发展阶段(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1.偏误分析2.中介语理论假设3.习得顺序研究4.监控模式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1.语言学视角2.社会语言学视角3.认知视角4.社会文化视角二、理论成熟的标志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填空、判断类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5.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8.过度泛化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其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9.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14.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个人差异、学习者个人背景和情景社会因素等。
17.沉浸式教学法是采用目的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媒介,课堂上主要是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
18.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19.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考试复习题1、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这一阶段为理论初创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
2)20世纪70年代,理论研究大发展阶段,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
三个理论研究,即以Dulay和Burt 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
3)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开始走向成熟。
不同的发展途径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不同的发展途径体现在:1)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2)社会语言学及其研究范式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3)认知科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视角。
2、针对语言输入有哪几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基于以下假设:a,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 b,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 c,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输入不过是语言习得发生的“触发”因素而已,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3)“互动论”: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强调将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内在因素两者结合起来;社会互动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输入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3、学习策略的含义是什么?学习策略如何分类?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1)Skehan(1989)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境的能力来分:主动参与策略、解释与确认策略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跨语言比较策略、归纳策略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监控策略、自我评价策略2)O’Malley(1987)根据信息加工模型分类:认知策略(重复策略、记笔记策略、关联策略);元认知策略(直接注意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合作策略、要求解释策略)3)Oxford的分类(1990)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学习进行心理操作间接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感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间接影响语言学习4、如何区分下列概念: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类、社团使用的语言,也叫本族语,母语通常是指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5、简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主要内容:调节论:主要用于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在语言的调节下,儿童的认知从“客体调控”阶段发展到“他人调控”阶段,最后到“自我调控”阶段。
二语习得期末复习大纲
第一讲1、什么是第一语言、母语、本族语?P2第一语言是最先习得的语言(未必是你的母语)母语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第二语言在第一语言之后的语言,范围很广。
外语是外国语言(与母语相对)(下意识)(有意识)相同点: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的交际能力。
2、都是有意义的创造性过程。
3、会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差异:1、主体儿童←→成人2、动机生存←→动机各异3、起点4、环境自然的语言环境,不受时间限制←→课堂5、方式直接将语音与实物实景联系在一起←→常常通过母语来联结语音与概念6、教育者亲属输入←→教师7、过程儿童习得母语从不自觉到自觉←→成人习得二语从自觉到不自觉8、文化儿童沉浸在和母语息息相关的文化中←→成人往往未沉浸在相应的文化中第二讲1、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有哪些?动机、态度、性别、年龄、母语背景、外语背景、社会环境、性格特征、焦虑、文化2、性别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如何?有关系,但性别不是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这种语言能力的发展差异,可从两方面找原因:1、生理学角度在青春期之前,女性大脑左半球发育比男性快;青春期之后两者逐渐接近。
2、性格差别男:开朗好动;女:温柔喜静,在需要较多记忆的二语学习中更胜一筹。
3、年龄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如何?有关系,但年龄不是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关键期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Eric Lenneberg 认为关键期到12岁。
他认为人的大脑从两岁开始侧化(lateralization),在侧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大脑完成侧化后,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
人脑侧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好。
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侧化之前。
●年龄和习得速度许多研究结果显示,在习得速度上,儿童并不一定占有优势。
成人在学习二语的速度上比儿童快,特别是语法。
但儿童经过足够的环境浸泡后可以超越,这种情况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能性不及自然环境中大。
●年龄和习得顺序实验证明,年龄不会改变习得顺序。
4、什么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是指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固定的时期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容易习得语言,过了这段时期以后,一般很难习得完美的母语。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
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
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L.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
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第一章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概念P 1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2、了解两种环境:课堂环境、自然环境P2第二语言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
以汉语为例,如果一个人是在课堂上学习,他的环境就是“课堂环境”,也称“正式环境”;如果他不参加正式的课堂学习,而是在工作或生活中,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学习汉语,他的环境就是“自然环境”。
3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怎么理解“外”字P8对外汉语教学时对非母语者进行的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
“外”不是指国籍,而是语言4(名词解释)什么是母语者?什么是非母语者?P13把某种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来使用的是“母语者”,把这一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来使用的人是“非母语者”5理解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解直接消极证据、间接消极证据?儿童习得母语的特点P33. 消极证据:a直接消极证据:从他人纠错中获得的信息b间接消极证据:某一语言当中从来不出现某种形式积极证据:从环境中听到的话语儿童习得母语的特点:条件不利、结果完美、速度惊人、潜能相同、过程相同6 为什么儿童运用到积极证据?P36儿童的母语习得,是在外界刺激的激发下实现原有生物潜能的过程。
儿童所需的,仅仅是能够听到这种语言而已。
儿童在习得语言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积极证据上。
7 年龄和关键期,哪个最先提出来?列尼博格提出的语言习得关键期P49⏹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儿童开始说话是生理成熟的结果☐大脑的发育⏹(2岁——60%,6岁——90%,13岁——100%)⏹大脑功能“侧化”☐左半球偏于智力、逻辑、分析能力。
☐右半球偏于感情、社会需要、综合能力等方面的事情。
⏹孩子出生后两侧大脑半球均参与语言活动。
大脑的语言功能是随着孩子的发育,逐渐定位于大脑的左半球。
孩子一般是6—12岁完成侧化的过程。
2-13岁这段时期,列尼博格称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8 很好地理解“终极状态”和“年龄效应”的概念P54⏹终极状态:目的语学习达到的最高水平⏹年龄效应:年龄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二语习得理论复习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2.第二语言和外语3.习得和学习的区分及对这种区分的评价4.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几种不同学派对语言习得的认识5.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6.本族语和非本族语7.目的语(目标语)8.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语习得)的背景9.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及二语教学的母语者标准10.儿童第一语言习得过程11.刺激一反应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12.先天论的主要观点及争议13.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14.偏误分析15.对比分析假说16.中介语假说17.中介语的特点18.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19.词素习得研究的贡献及争议20.输入假说21.习得与学习假说22.自然顺序假说23.监控假说24.输入假说25.情感过滤假说26.普遍语法假说及其评价27.文化适应假说28.什么是偏误29.偏误分析的背景及发展30.科德的偏误分析观31.偏误分析的步骤32.偏误分析存在的问题33.整体性偏误和具体性偏误34.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35.显性偏误与隐性偏误36.前系统偏误、系统错误与后系统错误37.偏误的来源38.对待偏误的态度39.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40.汉语学习者语音偏误的造成语音偏误的原因41.汉语学习者常见的语音偏误的造成及正音方法42.欧美学生汉字偏误的情况43.日本学生容易出现的汉字偏误分析44.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词汇方面的偏误45.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的语用偏误46.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语法偏误的原因及类型及语法偏误的分析和解释47.对比分析假说的发展及对比分析假说的两种形式48.正迁移、负迁移和中性迁移49.对对比分析假说的评价50.语言迁移、跨语言影响和母语的作用51.制约语言迁移的因素52.母语在语言理解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53.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产生的理论背景54.习得顺序研究的基本观点55.SLA顺序研究的发展及理论争议56.对词素习得顺序研究的批评57.“习得顺序”和“习得序列”研究58.多元发展模型的主要内容:五个阶段、两个维度、言语加工策略59.中介语研究的理论背景60.中介语发展阶段61.中介语的形成模式及特点62.中介语石化及石化形成的原因63.中介语的变异性64.中介语研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65.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66.Krashen的输入假说及争议67.课堂教学中老师如何把握语言输入和输出68.语言输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69.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及对二语习得的影响70.语言学能71.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交际策略的类型72.元认知策略73.语言学习的动机74.影响语言学习态度的几个方面75.什么是语言环境?76.社会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77.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学习。
最新二语习得复习提纲
Chapter I Introduction Describing and Explaining L2 Acquisition 1.1What 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econd language refers to any language that is learned subsequent to the mother tongue.1.2What are the goals of second language?The goals of SLA are to describe how L2 acquisition proceeds and to explain this process and why some learners seem to be better at it than others.1.3Two case studies of L2 learners1.3.1 A case study of an adult learner1.3.2 A case study of two child learnersWhat do these case studies show us?a. They raise a number of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issues relating to how L2 acquisition should be studiedb. They raise issues relating to the description of learner languagec. They point out some of the problems researchers experience in trying to explain L2 acquisition.1.4Methodological issuesWhat is that needs to be described?a. What it means to say that a learner has acquired a fea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b. Whether learners have acquired a particular feature?c. How to measure whether acquisition has taken place? (Learner’s overuse of linguistic forms.)1.5Issues in the description of learner languagea. Learners make errors of different kinds.b. Learners acquired a large number of formulaic chunks, which will influence their performancein communication and the fluency of their unplanned speech.c. Whether learners acquire the language systematically?1.6Issues in the explanation of L2 acquisitionItem learning: formulaic chunksSystem learning: rulesInternal (mentalist) account:External account:Chapter2 the Nature of Learner Language2.1Errors and error analysis2.1.1 Identifying errors2.1.1.1 Compare the learner’s language with the normal ones.2.1.1.2 Distinguish errors and mistakes.Definition: Errors reflect gaps in a learner’s knowledgeMistakes reflect occasional lapses in performance.Methods: a. Check the consistency of learners’ performance.b. Ask them to correct their own utterance.Errors and mistakes:2.1.2 Describing errorsMethods: a. error type oriented:b. error maker oriented:Meaning: Classifying errors in these ways can help us to diagnose learners’learning problems at any one stage of their development and, also to plot how changes in error patterns occur over time.2.1.3 Explaining errorsErrors are systematic, predictable, and some of them are universal: (Learners has constructed some kind of “rule”, albeit a rul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target language)Eg: omission: leave out the article “the”, leave out the –s in plural nounsOvergeneralization error: eated---ateTransfer errors reflect learners attempt to make use of their L1 knowledge.2.1.4 Error evaluationTypes of errors: Global errors: violate the whole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Local errors: affect only a single constituent in the sentence2.2Developmental patterns2.2.1 The early stage of L2 acquisitionSilent period: children make no attempt to say anything to begin with.This period makes a preparation for subsequent production.Trials and errors: Mulaic chunks: they provide learners with the means of performing usefullanguage functions such as greetings and requests.Eg:“How do you do?”“My name is___”Propositional simplification: leave words outEg: “Me no blue”2.2.2 The order of acquisitionAccuracy order: there is a definite accuracy order and that this remains more or less the same irrespective of the learner’s mother tongues, age, and whether or not they have receive formal language instruction.2.2.3 Sequence of acquisitiona. The acquisition of a particular grammatical structure, therefore, must be seen as aprocess involving transitional constructions.b. Acquisition follows a U shaped course of development.c. The process in which learners reorganize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new knowledge is called restructuring.2.2.4 Some Implicationsa. L2 is systematic and universal, reflecting ways in which internal cognitive mechanisms control acquisition, irrespective of the personal background of learners or the settings in which they learn.b. Some linguistic features are inherently easier to learn than others.2.3Variability in learner languagea. Variability is also systematic, that is, learners use their linguistic sources in predictable ways.b. Learners vary in their us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cording tolinguistic context (George playing football/ ..all the time)situational context.(kids/daughter)& psycholinguistic context (prepared/unprepared)c. form-function mappingd. free variation:e. fossilization:石化成因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是可以追溯出它的原因的,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也是有着根本性的原因的。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docx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一、名词解释1、第二语言习得1笫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探求人们在掌握母语后如何习得笫二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
2、迁移3、关键期假设127也称临界期假设,上世纪60年代,Lenneberg在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led和Roberts的观点上,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
Lenneberg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耍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
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Z前,即人出生后的10V2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轻松进行。
青春期到來之后,多数人的人脑已发生了侧化,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难。
4、语言焦虑179指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产生的消极情绪。
冇研究表明,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倒U曲线,即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5、自我概念182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我自我各方面的知觉。
积极的自我概念不但是取得教育所向往的结果的保证,它民教育的培养目标。
6、外国人话语188指母语持有者与非母语持有者交流时所使用的话语。
7、教师话语189指在语言课堂环境屮教师对学生说的话语。
8、中介语话语190指学生从其他学生处接受的输入的话语,即学习者用第二语言对其他学习者说的话,这是许多学生获得输入的基木來源。
9、输入假说192一些研究者把可理解输入看做是二语习得的一个主导因素,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Krashen强调人类只通过理解信息或接受可理解输入习得语言。
他的输入假设的主要观点是:耍使语言习得得以发生,有必耍让学习者理解的输入语言包含稍高于其现冇水平的项目。
学习者利用情境提示理解这些语言,最后语言能力自然产生而无需传受。
他认为理想的输入应该有四个特征:可理解性,趣味及关联性,非语法程序安排,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10、Swain的输出假设195该假设的思想概括起来,即通过产生出语言,口头的或者书面的,语言习得可以发生。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一、引言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和掌握除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学科。
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掌握一门第二语言不仅能够拓宽交流渠道,还能增加个人的文化视野和职业发展机会。
在这篇复习资料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重要内容。
二、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成。
通过不断的刺激反应强化过程,学习者逐渐养成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
例如,反复练习某个语法结构或单词,在得到正确的反馈和强化后,就能熟练掌握。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
认为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归纳和推理来学习语言。
他们会主动构建语言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关注语言学习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实现的。
学习者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和指导,逐渐发展语言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一)语言输入丰富、准确、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这包括听、读等多种形式的输入。
例如,听英语广播、阅读英语书籍等。
(二)语言输出学习者不仅要接受输入,还需要有机会进行语言输出,如说、写。
通过输出,学习者能够检验自己的语言知识,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三)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推动学习者积极投入学习。
动机可以是内在的,如对语言本身的兴趣;也可以是外在的,如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得工作机会。
(四)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
学习者要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和运用合适的策略。
四、第二语言习得的阶段(一)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通常对第二语言的语音、词汇和基本语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接触,但使用能力有限。
(二)中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掌握更多的语法和词汇,但在表达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错误。
(三)高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较为流利和准确地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达到较高水平。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纲要附参考答案
《第二语习得理论》复习纲要第一章引言1、二语习得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0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研究结论也是对某个群体而言。
但作为二语教学的老师,他更加关注一个个的个体,他关心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很好的掌握第二语言。
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研究者得到的结论,很可能对进行教学的老师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
因此,二语习得研究者有必要加强对个体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群体。
2、你认为什么是学外语的最好方式?9第二章人1、什么是一语习得的行为主义模型?提出者是?16-17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天生论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习得的机制,小孩出生后在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中,都能利用这个语言习得机制学会所在环境的语言。
这种观点与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所以有较强的解释力。
2、什么是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18-193、什么是一语习得的社会互动模型,提出者是?20-214、什么是文化适应模型?如何评价?24-255、什么是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另一个是social distance,在文化适应模式节)26 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是与social distance相关的一个概念。
Social distance通常指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别,而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则指学习者内部因素的差别(比如对讲所学语言的人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社会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态度等)。
Acton研究了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态度介于两种语言文化价值观的学生,学习成绩最理想。
6、文化适应分哪几个阶段?29-307、什么是言语适应模型?是谁提出来的?30-31二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态度影响学习过程,言语适应模型认为人们之间的交谈包含三个不同的过程,即交谈双方保持他们各自的说话方式,让各自的说话方式与对方显得越发不同,双方采用对方的说话特点以相互靠拢。
(完整word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复习题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 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
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第二语言习得 复习资料
什么是二语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侧重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即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和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以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学习者学到了什么和没学到什么,研究为什么大部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无法达到母语的水平,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的过程,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体差异等等(蒋祖康,1999)。
Doughty和Ijn8(2003)指出,二语习得研究者认识到二语习得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并受到环境或大或小的影响。
然而,研究者同时也认识到语言学习和其他的学习一样,是不同的个体心灵内部的最大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语习得研究已经逐步被认为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主要研究人类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
它既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又是一种基础理论,因为学习理论注重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探讨行为是如何发生和变化的,并试图解释和预测行为的变化。
二语习得理论就是要为人们提供对二语习得的基本理解力,从而为形成人们的二语教育观奠定较为科学的基础。
第三节研究二语习得理论的意义和作用1.提供知识二语习得理论是人们对学习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指南和资源。
二语习得理论提供二语习得领域的知识,以及分析、探讨和从事学习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研究学习的框架,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值得研究的问题上。
2.知识的概括二语习得理论对有关二语习得法则的大量知识加以总结,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以便于学习者掌握。
掌提了理论,就可以降低材料的复杂性,以便于对其进行分桥。
任何理论在抽象和筏括大旦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失去一定的具体性和精确险,正因为这样。
理论才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3.描述与解释(descrZbing and interP:etin8)二语习得理论是对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语教育实践的理性阐述。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sition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1.Defini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t refers to a systematic study of how one person acquires a second language subsequent to his native language.Acquisition习得: 无意识地学会Learning学习:通过系统学习语法规律等学会2.Interlanguage 中介语Selinker (1972) coined the term “interlanguage” to refer to the systematic knowledge of an L2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both these learners’ L1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term has come to be used with different but related meanings: (1) to refer to the series of interlocking systems which characterize acquisition. (2) to refer to the system that is observed at a single stage of development. (“interlanguage”), and (3) to refer to particular L1/L2 combination (for example,L1 French/ L2 English v. L1 Japanese/L2 English). Other terms that refer to the same basic idea are “approximative system” and “transitional competence”.定义:中介语:中介语理论假设第二语言学习者有一个自行创造的独特的语言系统,介乎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并随学习的进展逐渐向目的语靠拢。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考试资料试题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考试资料试题知识点首先,为了更好地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相关知识点和考试内容,我们需要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并提供一些考试资料试题,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二语言习得概述在本部分,我们将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包括定义、研究方法和重要理论等。
第1知识点:第二语言习得的定义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个体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接触和学习第二语言来获得其语言能力的过程。
与第二语言学习不同,第二语言习得强调通过语言输入和交际环境的共同作用,自然地获得语言能力。
第2知识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研究、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等。
观察研究通过观察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行为和语言产出,来了解其习得过程。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实验性的研究。
问卷调查则通过调查问卷来收集第二语言习得者的相关数据。
第3知识点: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有多个重要理论被提出和讨论,比如克里奥特斯理论、输入假设以及认知语言学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为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在本部分,我们将介绍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主要因素,包括年龄因素、语言输入、认知因素等。
第4知识点: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年龄因素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儿童在早期习得第二语言时更容易实现母语水平的掌握,而成年人在第二语言习得上会遇到一些困难。
这主要与儿童期语言习得的生理机制和神经可塑性有关。
第5知识点:语言输入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语言输入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接触到的语言材料。
研究发现,输入的丰富性和质量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习得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语言输入能够提供更多的习得机会和语言模型,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语习得复习资料⼆语习得复习资料第⼀章(填空+名词解释)第⼀节第⼆语⾔习得的基本概念母语:通常指的是学习者幼年习得的语⾔。
由于母语是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的语⾔,因⽽也称作“本族语”。
⼀般说来,母语通常是⼉童出⽣以后最先接触、学会的语⾔。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语⾔”。
⽬的语:也称“⽬标语”,⼀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
第⼀语⾔:指⼉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
第⼆语⾔强调的是语⾔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习得环境⽆关。
“习得”是⼀种下意识、⾮正式的类似⼉童母语的获得过程。
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学习语⾔这⼀事实,但是能意识到他们正在⽤语⾔进⾏交际。
“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的学习语⾔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克拉申把这两个⽅式看作彼此独⽴的学习过程。
⽆接⼝观点、有接⼝的观点“第⼆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的语国家学习⽬的语。
该⽬的语在⽬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具,当然也是学习者⽤来交际的⼯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的语。
该⽬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具。
“⾃然的第⼆语⾔习得”是指以交际的⽅式获得第⼆语⾔,⽽且语⾔习得通常是在⾃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的。
“有指导的第⼆语⾔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式获得第⼆语⾔,语⾔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的。
“语⾔能⼒”美国语⾔学家乔姆斯基⾸先提出了“语⾔能⼒”的概念。
其含义是,⼈类先天具有的、受遗传因素决定的掌握语⾔规则的能⼒。
这⾥所说的语⾔能⼒是指⼈们掌握语⾔知识的能⼒。
“语⾔表达”——在实际⽣活中运⽤语⾔进⾏社会交往的能⼒。
美国社会语⾔学家海姆斯第⼀次提出交际能⼒的概念,它包括四个⽅⾯的内容:语法性、可⾏性、得体性、现实性。
第三节第⼆语⾔习得发端发展简要回顾1.第⼆语⾔习得研究作为⼀门独⽴的学科是以1967年S.P.Corder(科德)发表的颇具影响的论⽂《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以及1972年Selinker(塞林格)的《中介语》为标志。
二语习得复习提纲
Chapter I Introduction Describing and Explaining L2 Acquisition 1.1What i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econd language refers to any language that is learned subsequent to the mother tongue.1.2What are the goals of second language?The goals of SLA are to describe how L2 acquisition proceeds and to explain this process and why some learners seem to be better at it than others.1.3Two case studies of L2 learners1.3.1 A case study of an adult learner1.3.2 A case study of two child learnersWhat do these case studies show us?a. They raise a number of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issues relating to how L2 acquisition should be studiedb. They raise issues relating to the description of learner languagec. They point out some of the problems researchers experience in trying to explain L2 acquisition.1.4Methodological issuesWhat is that needs to be described?a. What it means to say that a learner has acquired a fea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b. Whether learners have acquired a particular feature?c. How to measure whether acquisition has taken place? (Learner’s overuse of linguistic forms.)1.5Issues in the description of learner languagea. Learners make errors of different kinds.b. Learners acquired a large number of formulaic chunks, which will influence their performancein communication and the fluency of their unplanned speech.c. Whether learners acquire the language systematically?1.6Issues in the explanation of L2 acquisitionItem learning: formulaic chunksSystem learning: rulesInternal (mentalist) account:External account:Chapter2 the Nature of Learner Language2.1Errors and error analysis2.1.1 Identifying errors2.1.1.1 Compare the learner’s language with the normal ones.2.1.1.2 Distinguish errors and mistakes.Definition: Errors reflect gaps in a learner’s knowledgeMistakes reflect occasional lapses in performance.Methods: a. Check the consistency of learners’ performance.b. Ask them to correct their own utterance.Errors and mistakes:2.1.2 Describing errorsMethods: a. error type oriented:b. error maker oriented:Meaning: Classifying errors in these ways can help us to diagnose learners’learning problems at any one stage of their development and, also to plot how changes in error patterns occur over time.2.1.3 Explaining errorsErrors are systematic, predictable, and some of them are universal: (Learners has constructed some kind of “rule”, albeit a rul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Eg: omission: leave out the article “the”, leave out the –s in plural nounsOvergeneralization error: eated---ateTransfer errors reflect learners attempt to make use of their L1 knowledge.2.1.4 Error evaluationTypes of errors: Global errors: violate the whole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Local errors: affect only a single constituent in the sentence2.2Developmental patterns2.2.1 The early stage of L2 acquisitionSilent period: children make no attempt to say anything to begin with.This period makes a preparation for subsequent production.Trials and errors: Mulaic chunks: they provide learners with the means of performing usefullanguage functions such as greetings and requests.Eg:“How do you do?”“My name is___”Propositional simplification: leave words outEg: “Me no blue”2.2.2 The order of acquisitionAccuracy order: there is a definite accuracy order and that this remains more or less the same irrespective of the learner’s mother tongues, age, and whether or not they have receive formal language instruction.2.2.3 Sequence of acquisitiona. The acquisition of a particular grammatical structure, therefore, must be seen as a process involving transitional constructions.b. Acquisition follows a U shaped course of development.c. The process in which learners reorganize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new knowledge is called restructuring.2.2.4 Some Implicationsa. L2 is systematic and universal, reflecting ways in which internal cognitive mechanisms control acquisition, irrespective of the personal background of learners or the settings in which they learn.b. Some linguistic features are inherently easier to learn than others.2.3Variability in learner languagea. Variability is also systematic, that is, learners use their linguistic sources in predictable ways.b. Learners vary in their us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cording tolinguistic context (George playing football/ ..all the time)situational context.(kids/daughter)& psycholinguistic context (prepared/unprepared)c. form-function mappingd. free variation:e. fossilization:石化成因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是可以追溯出它的原因的,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也是有着根本性的原因的。
二语习得期末复习大纲
一种是强假设( strong version ) :对比分析可以有预测学习者的学习困难,并针对困难准备有效的教
学材料。
一种是弱假设 (weak version) :认为对比分析只具有解释学习者的学习困难的功能。 瓦侯认为强假设是不现实的,
而弱假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4、 举例介绍 六级困难层次模式 。 零级:迁移 (transfer) ——两种语言中某一语言项相同。
2、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 是什么? P29
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进行静态分析;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迁移理论。
3、 对比分析的 强假设、弱假设 有何不同? P31
从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开始,从理论到实践对比分析假设暴露出大量缺陷和问题。在这种背景下,
瓦
侯 (Donald Wardhaugh,1970 )提出了对这一理论的修正,将对比分析分为两种:
的头 10 年。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 Eric Lenneberg 认为关键期到 12 岁。他认为人的大脑从两岁开始侧化
(lateralization)
,在侧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大脑完成侧化后,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
脑负责。人脑侧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好。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侧化之前。
越:这是词典的谁?) ;
二是汉语两个相同的疑问代词可先后出现越南语无此用法
(汉: 什么贵就买什么。 越:什么贵就买那个) 。
由此可见,越南语疑问代词≠汉语疑问代词。
四级:超差异 (over differentiation)
——第二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
学习者在习得这些项目时会产生阻碍性干扰。
年龄和习得顺序 实验证明,年龄不会改变习得顺序。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第十二章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第十二章学习大纲第一节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般因素一、年龄1、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2、年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因(生理原因,社会原因,认知原因)二、性格三、认知方式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的认知方式2、“审慎型”与“冲动型”认知方式四、语言学能1、语言学能的内容及特征2、语言学能的测量第二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态度与动机研究一、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态度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动机及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2、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3、Gardner的经典社会教育模式4、Trambley和Gardner的扩展动机理论5、Dornyei的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说第三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一、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含义和特点二、研究学习策略的方法1、结构化的访谈和问卷2、日记研究3、边想边说4、小组讨论5、内省和回忆方式的结合三、学习策略的分类1、Skehan(1989)的分类A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景的能力来分:主动参与策略;解释与确认策略B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跨语言比较策略;归纳策略C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监控策略;自我评价策略2、O’Malley等(1987)的分类A认知策略:重复策略;记笔记策略;关联策略B元认知策略:直接注意策略;自我管理策略C社会/情感策略:合作策略;要求解释策略3、Oxford的分类(1990)A直接策略B间接策略四、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1、学习者个人差异A对语言学习的看法B学习者个人因素:年龄;语言学能;学习风格;动机2、学习者个人背景3、情景社会因素A情景因素:所学的语言;学习环境;学习任务B社会因素五、成功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运用1、既关注语言形式,也注意语言意义2、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学习3、意识到语言学习的过程4、灵活地运用学习策略六、学习策略研究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第一章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概念P 1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2、了解两种环境:课堂环境、自然环境P2第二语言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
以汉语为例,如果一个人是在课堂上学习,他的环境就是“课堂环境”,也称“正式环境”;如果他不参加正式的课堂学习,而是在工作或生活中,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学习汉语,他的环境就是“自然环境”。
3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怎么理解“外”字P8对外汉语教学时对非母语者进行的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
“外”不是指国籍,而是语言4(名词解释)什么是母语者?什么是非母语者?P13把某种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来使用的是“母语者”,把这一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来使用的人是“非母语者”5理解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解直接消极证据、间接消极证据?儿童习得母语的特点P33. 消极证据:a直接消极证据:从他人纠错中获得的信息b间接消极证据:某一语言当中从来不出现某种形式积极证据:从环境中听到的话语儿童习得母语的特点:条件不利、结果完美、速度惊人、潜能相同、过程相同6 为什么儿童运用到积极证据?P36儿童的母语习得,是在外界刺激的激发下实现原有生物潜能的过程。
儿童所需的,仅仅是能够听到这种语言而已。
儿童在习得语言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积极证据上。
7 年龄和关键期,哪个最先提出来?列尼博格提出的语言习得关键期P49⏹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儿童开始说话是生理成熟的结果☐大脑的发育⏹(2岁——60%,6岁——90%,13岁——100%)⏹大脑功能“侧化”☐左半球偏于智力、逻辑、分析能力。
☐右半球偏于感情、社会需要、综合能力等方面的事情。
⏹孩子出生后两侧大脑半球均参与语言活动。
大脑的语言功能是随着孩子的发育,逐渐定位于大脑的左半球。
孩子一般是6—12岁完成侧化的过程。
2-13岁这段时期,列尼博格称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8 很好地理解“终极状态”和“年龄效应”的概念P54⏹终极状态:目的语学习达到的最高水平⏹年龄效应:年龄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这里的年龄指的是到达年龄,也称“习得年龄”既学习者到达目的语国家或社区时的年龄。
9(分析题)对比分析假说的背景、最早代表人物(拉多)、两种形式、评价P64背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与语言学的独立⏹1786年,印度的英国法院法官威廉·琼斯在加尔各答皇家亚洲学会上宣读他的论文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形成语言习惯(行为主义的语言迁移思想)(详细)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也是一种行为,跟人类社会其他行为一样。
语言学习同样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学习新语言就是形成一套新的习惯,既然如此,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也能够用迁移的理论来解释。
这种基于行为主义的语言迁移思想史对比分析假说的理论基础最早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拉多两种形式:强式假说和弱式假说强式假说从理论上讲,强式假说有预测能力,更有价值。
能够预测错误意味着知道错误的根源,这样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强化训练,从而遏止错误的出现。
弱式假说是在学习者的错误出现之后,通过对比分析,从语言迁移的角度来解释这些错误,而且往往是只解释其中的一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弱式对比分析假说已经不再具有假说的意义,而是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分析、解释错误的方法,成了偏误分析的一部分。
评价:消极:⏹乔姆斯基: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动物行为做出的推测不能说明人对语言使用的创造性。
⏹父母很少对孩子所说的话语结构加以纠正,孩子们说的话也都是创新,不是模仿的结果。
⏹质疑L1干扰L2学习的说法⏹L2学习有4种致误因素:学习者不了解目的语的规则,根据自己的猜测来表达正确规则训练不充分学习者母语导致的对目的语的误用目的语的某种规则的泛化⏹质疑“差异=难点=错误”⏹语言之间的对比至少有6种结果:两者没有差异L1中是两点,在L2中为一点L1中是一点,在L2中为两点L1有的,L2没有某个语言现象在L1和在L2中的分布区域不同,难以形成对比两者没有相似点⏹对强式假说和弱式假说的批判强式假说具有预测能力,这是它作为学习理论的魅力所在。
但强式假说忽略的是,在语言差异和错误之间,还有一个学习过程,也就是失之绝对。
弱式假说仅限于确定偏误,缺少进一步的研究。
对比分析假说的积极意义:⏹第二语言教学始终离不开对比,因为学习者是站在另外一个语言的视角上来认识目的语的。
⏹从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影响的角度来研究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充分认识到了第一语言的作用。
⏹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汉外语言以及汉外文化的对比研究并没有停止过,它们一直是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10 (简答题)偏误分析的背景(理解),科德的偏误分析观是什么?偏误分析的步骤有哪些?偏误分类产生(泛化、迁移)几种原因造成偏误,通过例子确定是哪种偏误。
P80偏误分析的背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认识的深入,研究者发现,用迁移理论不能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对比分析假说也受到了很多批评。
偏误分析始于20世纪70年代,盛行于80年代标志着人们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中不同于目的语的现象的重新认识,也标志着人们对第一语言角色的重新认识科德的偏误分析观:一、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展过程的每个阶段都使用一种特定的语言,科德称之为“特异方言”,又称“过度方言”。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异方言处在变化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三、从本质上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和儿童习得母语时出现的错误没有什么区别。
四、错误代表的是学习者现有语法和目的语语法之间的差别。
偏误分析的步骤:(1).语料选择⏹横向与纵向⏹自然(日常交流)与非自然(专门设定问题答卷)(2).偏误认定(认定方法:凭借语感、使用语法知识、根据学习者的解读,不违背原句作者意愿)⏹找出含有偏误的句子、语篇⏹找出与偏误句在意义上等同的句子,确认偏误点在哪(3 描写⏹对偏误的语法形式进行描述从传统语法范畴入手(词类、句子):⏹我旅行中国。
⏹最近我比较很忙从标准数学范畴入手:⏹拿标准形式与偏误形式进行对比,概括二者的区别:误加、遗漏、错位、误代、杂糅⏹明天你有去银行吗?他在广州住了六月。
⏹小王比较跑得快。
他很喜欢我,到底我们结婚了。
⏹他们的日子过和更加和美多了。
(4).解释⏹我们的教室很大和很干净。
(母语迁移)⏹Our classroom is very big and clean. (母语迁移)⏹我喜欢我家,我国家。
(目的语规则泛化)⏹这个西瓜很大,十五十六斤。
(讲解不具体)⏹“中国和韩国的地铁比较,怎么样?” “椅子不一样,广州椅子很好,因为火的时候很安全,但是汉城的地铁不安全,很容易火。
”(回避策略)⏹他要求我立刻走。
(认为主语靠得越近越好)⏹他答应我他立刻走。
(认为主语靠得越近越好)(5).偏误评估⏹旨在帮助教师确立衡量偏误严重性的标准,以明确哪一类偏误需要得点对待。
⏹例如局部性的偏误:出现频率的高低,结构问题的多少,是否容易纠正,是否容易讲解、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层次,分别对待造成偏误的原因:1、母语负迁移(迁移)。
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其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成为(过度泛化)。
3、文化因素负迁移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的主体,不论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或是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都以积极的主动参与态度为克服困难、达到有效学习和顺利交际的目的采取各种计划和措施。
5、学习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指老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
4.1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角度见P86⏹系统前偏误初学者由于目的语规则学习掌握的太少,无法用目的语表达清楚,只能使用那些掌握极少的目的语规则,借用大量的母语知识来进行表达。
你最近难吗?嗯,不好吗?表义不清、偏误点多、任意性强⏹系统偏误⏹系统后偏误(错误、失误)4.2从学习过程和策略的角度⏹过度泛化全星期都有课。
⏹迁移这首诗是被李白写的。
This poem is written by Libai.⏹简化诸葛亮叫船上的士兵大喊大叫和擂起鼓来。
4.3从交际角度⏹全局错误天气暖和,很多人去河边或者去公园看樱花。
入学、参加工作等,这个季节也是新生活开始的季节。
⏹整体结构有问题、理解有困难、纠正有困难⏹局部错误天气很冷,冷风刮,有时下雪。
11 大致了解中介语,哪些人提出哪些概念。
P113中介语概述•既是术语,又是理论•科德:提出过渡方言、特异方言的概念•内姆塞:提出“接近系统”的概念•塞林格:首次提出“中介语”的概念•经典中介语理论(科德、塞林格):以母语者的能力为标准和目标,中介语的发展是自取灭亡•克雷恩:变体理论•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很多变体,高度发达的语言系统是变体的稳定状态。
•库克:多语能力理论•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能力不可能完全和母语者一样12(简答题)塞格林的看法是什么?一:中介语是两种语言系统(母语和目的语)在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中互相影响的产物。
这一心理活动就是“语际认同”二:中介语产生的心理基础是大脑中的“潜在心理结构”三:中介语的进步是通过对现有系统的“重组”实现的,重组的目的是使中介语在形式上与目的语一致。
13 (选择题或者判断题)理解化石化的特征、出现原因“化石化”特征:持久稳定、不受外界影响、对成人和儿童都起作用产生的原因:外在因素,指社会环境对SLA产生的影响。
与目的语社团接触较少,或学习的动机减弱,便出现僵化现象;内部因素,包括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心理距离以及年龄的限制等,这些因素也会导致语言的僵化。
14(简答题)科德中介语的观点(特点、起点、发展)简要回答中介语的特点:动态的、目标导向的语言系统,复杂程度不断增加中介语的起点:语言学习是一个为断复杂化、精致化的过程,早期习得的系统(基本语法)并没有被删除,而是继续留在我们的大脑中。
中介语的发展既包括重构,又包括创造性运用15(论述)克拉申理论概述联系第二节(5个假说的大致内容,根据OR阐述,对其他的假说进行论述)(理解)三类学习者“过分使用者”“使用不足者”“最佳使用者”的特点P131(一)习得与学习的假说成人L2学习者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习得---下意识的语言习得---习得的知识●自然的交际---关注语言的意义---可理解输入---习得的知识●学习---有意识的语言学习---学得的知识●有意识的学习---关注语言的形式---语言规则---学得的知识学习与习得的区别注意●否认学习有可能转变为习得“无接口”●成人跟儿童一样可以习得语言●只说明习得和学习这两种心理加工过程在成人身上并存,并未具体说明语言的哪些方面属于习得,哪些属于学习(二)自然习得顺序假说:指的是语法结构的习得遵循着固定的顺序第二语言语法结构的习得有一个可以预测的顺序注意●不是每个人的习得顺序都毫无差别地完全相同●没有绝对不变的顺序●有时一些语法结构是成组地习得(三)监察假说●“监察”是就学习者“学得”知识的作用或功能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