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教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课程

一、主要概念解释

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臵、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环境和氛圃的影响。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划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与类别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广义的教材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

课程评价:狭义的课程评价是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包括对课程目标体系的评价.对课程计划的坪价,对课程标准的评价,对教材的评价等核心内容。广义的课程评价即教育评价,是指按照—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变化的请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

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学科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统的总称。

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是一种以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统整为特点的课程类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井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课程。

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二、重点问题解释

1.课程的作用(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施工蓝图(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的课程设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2.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有效性(3)可行性(4)相容性(5)明确性

3.课程目标建立的原则(1)基础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结构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5)时代性原则

4.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臵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臵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教学大纲则关注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分配等

具体内容。 (2)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关注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 (3)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而教学大纲则以学科为中心。 (4)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教学大纲则强调教师的教。 (5)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多元评价建议,评价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而教学大纲则更多的关注学习的结果。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即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而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多数教学大纲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的课时等,忽视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

6.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奉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昔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人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 (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课程标注可以通过教材不断检验来完善。

7.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的新教材特点 (1)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于现实生活酌紧密联系 (2)学与导结合——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3)文本教材与开发课程资源结合——注重留给教师创造空间 (4)科学内容与活泼形式结合——注重教材生动通俗情趣化(5)学科独立与学科穆遗结合——注重学科之间整合

8.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1)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2)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3)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9.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征(1)评定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注重学生的发展(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讦价(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10.新课程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臵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臵综合实践活动井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11.新课程结构改革的基本特征(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4)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三、难点问题解答

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从课程职能倾向的维度上,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具体体现为个体奉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观,这类价值现在课程结构上体现为是遵循促进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抑或遵循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 (2)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的维读度上,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具体体现为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或观念本位的价值观,是遵循了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知识的价值取向,还是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倾向发展的价值取向,抑或是形成和改变学生特定的思想观念的价值取 (3)从课程设计和开发主体的维度上,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为教师本位或学生本位的价值观、这类价值观在课程设臵中所明确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主体是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

2.课程计划的构成

课程汁划主要有课程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臵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等部分构成。 (1)在指导思想上,课程计划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课程标准、

编写教材的依据。 (2)在培养目标上,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既有共同要求,又有一定差异。 (3)在课程设臵上,作为课程计划的核心,它具体勾画出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是把教育目标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 (4)在基本内容上。课程计划主要是指教学科目的设臵、学科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3.学科课程的优点和不足 (1)优点:重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