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坛经与现代艺术
如果非要引用教科书般的定义,那么现代艺术就是指在大工业生产、两次世界大战、商业文明等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对现代人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的反映,不过用杜尚的观点解释或许更加贴近现代艺术的精髓:如果我称之为艺术,那就是艺术。杜尚的观点和禅宗哲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一切外相皆是心灵的统摄,心取何物,即为何物。坛经注重发觉自我,强调自我潜在的内涵是无限的,发觉自性即可成佛。而现代艺术也是如此,与其说艺术家是一种身份不如说艺术家是一种状态,发觉自性、释放内心的美就可以成为艺术家。正所谓一念善,智慧即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艺术也是如此,一念善,艺术即生,舍去羁绊,方得艺术真谛。
一、佛性无南北——平等的艺术性
慧能闻《金刚经》顿悟后到冯墓山拜见五祖求佛法,五祖问慧能:“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甚作佛!”慧能回答说:“人即有南北,佛性亦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孟子也曾说过:人皆可为尧舜。
我们出生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在尘世中所处的境地、所扮演的角色、所面临的诸多烦恼不尽相同,但是每个人身上的佛性是平等的、无差别的,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善良还是邪恶,聪慧还是愚钝,每个人身上都具备成佛的潜质。而所谓佛性,佛即是自觉而觉他,性谓之通因果而不改自体。现代艺术的观点与之不谋而合,现代艺术否认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区别,认为每个人的审美体验都是平等的。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艺术魅力可以用艺术性这一词来形容,艺术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属性,是平等的,无差别的。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着最淳朴、最天然的艺术创造与审美,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而平等的用自己独特的尺度去看待同一件艺术品。平凡生活中的人们,对艺术和审美有着本能的体会,而且在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低估的艺术潜质,这些潜质如一粒粒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气候和适宜的土壤,这些种子便会发芽、开花、结果,缔造生活的艺术。
二、外离一切相——不拘于形的艺术真谛
宋代流传着一个颇具禅意的故事:有一只非常美丽的猫,普愿座下东西两堂的僧人为之争抢不休,东堂说是东堂的猫,西堂说是西堂的猫,争得喉咙起火,禅堂起尘,相持不下。普愿看到大家为猫所迷,便对大家说:“说的出就救得这只猫,说不出就杀掉它。”大家无言以对,普愿于是杀掉猫。赵州和尚从外面回来后,普愿把经过说给他听,赵州和尚听了,脱下鞋子放在头上就走了出去。
南泉普愿禅师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切外相,皆是虚妄,若为一只猫
儿的归属起纷争,岂不是“道不得”?这些弟子们,没人去关注自身追求,求外物而失本心。而弟子赵州,恰这时回归南泉寺,听说禅师斩杀小猫时,
不置一言,只是慢吞吞地脱下鞋子,顶在头上,向禅师表达了众僧夺猫纠
纷之事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六祖慧能对梁武帝布施求功德的看法与普愿对众僧侣抢猫行为的看法本质
上是相通的。梁武帝曾经问达摩祖师:朕一生已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摩祖师答曰:并无功德。六祖慧能对此的解释是:武帝著邪道,不识正法。慧能的意思为功德而行善则非真善,于法身无功德可言,追求表象而不“内见佛性”是无法成佛的,梁武帝和普愿的弟子唯一的区别是抢猫和布施的表象有所不同罢了,一个看似为善念,一个看似为贪念。《金刚经》里也说过:若菩萨有我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艺术也是如此,如艺术作品过于拘泥于外相,则永远无法达到艺术的真谛;艺术家们如果过于追求形式,追求技法上的高超,而忽视了作品的内涵,那么他们就陷入了一种本末倒置的误区,他们和一个高级工匠就没有什么区别。
约翰•凯奇是美国著名的现代音乐家,20世纪40年代,凯奇在北卡罗来纳的黑山学院听到了日本人铃木大拙关于禅学的讲课后深有体会,从此以后他的创作风格便深受禅宗哲学的影响,他的代表作《4分33秒》于1952年在纽约上演,整个演奏过程都是在沉默之中进行,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有声音方能成为音乐,没有声音即无音乐,但是凯奇告诉人们:声音本身并非音乐的灵魂,音乐的精髓在于自身的感悟。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波普艺术(Popular Art)主张消除传统艺术与生活的隔膜,着重于艺术和平凡大众的关系,将大众的生活和艺术完全联系起来,大众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变得更加无拘无束,不再受缚于传统的绘画、音乐、戏剧、舞蹈、文学、建筑等,在电影、动画、手机铃声、广告、衣着、游戏等等生活各个方面也都充满艺术元素,艺术变得无处不在,甚至连反对艺术达达主义也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当然,现代艺术并不是刻意追求外相的变化多端,而是在于一种“于相而离相”的境界,或无形,或有形。艺术家们真正的艺术不应该是技法的完美,而是“于念而无念,于境上不然”,既不离纷繁万象,而又超脱于万千形式,这也正是大乘佛法的修行之道,不刻意脱离尘世,是入世而不染,于相而离相。
三、见真如本心——艺术是心灵的释放,是本性的回归
青源惟信法师道:“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见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原始的朴素的山水自在状态。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以我观物,山水都是主观意志关照下的山水。第三境界: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则是物我两忘,本性回归。
艺术也正是如此,第一境界是写实,描绘风景,记载生活,追求形态上的逼真;第二境界是说教,将自己的主观意志融入艺术品之中,告诉人们什么是美,如同《蒙娜丽莎》是对微笑完美地诠释;第三境界是释放心灵,这不仅仅是对于创作者而言,也是对于欣赏者而言,在欣赏艺术品时做到绝对的自由,比如抽象派艺术大师波洛克的代表作《1948年第5号》,无拘无束的线条完全不受传统艺术规则的限制,随心所欲,对于欣赏着而言,艺术思维也可以得到尽情的释放,你可以在这个作品中看到兴奋、快乐、沮丧、失落、绝望、自由等等,只要你的心是这样以为的,真正达到了“心取何物,即为何物”的境界。
杜尚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他不断挑逗传统艺术形式,蔑视艺术的表象和各种对美的定义式作品,追求自心的游履,他为蒙娜丽莎画胡子,把小便器作为艺术品展览,画了三根同是标注为一米但又长短不一的尺子,藉此来嘲笑所谓的世俗尺度。他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扭曲自己的内心,不刻意去迎合世俗的需求,正如坛经里所言: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所谓直心,即正直无谄取之心,对艺术家而言,艺术正是自身艺术本性的回归,是心灵的释放。并且,这种精神绝非是仅仅影响了他一人,这种精神形成了一种潮流,让无数人们顿悟,因此现代艺术决不是为了追求狭隘的纯洁性,现代艺术要让所有人都明白什么是艺术的精髓,这和大乘佛学所要弘扬的自觉而觉他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现代艺术让人们懂得了其实艺术并不神圣、艺术也并不遥远的道理,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