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cm,长期留置可引起静脉炎,但很少发生 血行感染。
血管内导管类型:中心静脉导管
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穿刺解剖图
血管内导管类型:中心静脉导管
血管内导管类型:中心静脉导管
≥8cm,长度受患者身材影响;大多数导管相 关血行感染( CRBSI )与此类导管相关。
血管内导管类型: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常包括快速诊断、导管培养 诊断及血培养诊断。
1、快速诊断:吖啶橙白细胞试验和革兰染色 并用,有报道认为是诊断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简单快 速廉价的方法(仅需100l血,30min),但对其应用 价值评价不一。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诊断
2、导管培养诊断:当怀疑CRBSI而拔除导管 时,导管培养是诊断CRBSI的金标准。
主要内容
血管内导管类型
一、根据置入血管类型分为:周围静脉导 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 二、根据穿刺部位分为:周围静脉导管,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锁骨下静脉导管, 股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导管;
血管内导管类型:周围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诊断
三、诊断标准:分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 1、确诊:具备下述任1项,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 源; ①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 ≥15CFU)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000CFU), 同时外周静脉血也培养阳性并与导管节段为同一微生 物;
注意 要区分是直接源于导管的还是其
他感染部位导致的血行感染
有些菌血症导致的血行感染是继发于手术切口感 染、腹腔内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故 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仅限于导管感染导致的血行感染 (BSIs),能够排除其他部位感染,且导管尖端培养与 血培养为同一致病菌。但目前临床实际过程中两者较难 区分。
流行病学:病死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导管相关血行感 染的死亡率高达8.2%。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 菌所致的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死亡率较低,约 为0.7% 。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常包括发热、寒颤或置管部位 红肿、硬结、或有脓液渗出。由于其缺少特异性和 敏感性,所以不能以此为依据建立诊断。若置管部 位有明显的炎症表现,特别是当患者同时伴有发热 或严重全身性感染等临床表现时,应考虑导管相关 血行感染系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革兰阴性杆菌引起。
流行病学:感染发生率
各种类型导管的血行感染发生率不同, 以千导管留置日来统计,从2.9-11.3/1000导管 日不等。周围静脉留置针发生感染率最低。导 管相关血行感染不仅与导管类型有关,还与医 院规模,置管位置及导管留置时间有关。
革兰阳性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体。真菌在院内血行感染 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的病原体,念珠菌引 起的血行感染率为5.8%。长期接受全肠外营养的患者,念珠 菌感染的机会也会增多。
说明:推荐级别
A 至少有2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 C 仅有Ⅱ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Ⅳ级或Ⅴ级研究结果支持
说明:研究文献分级
Ⅰ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 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Ⅱ 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 (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高 III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Ⅳ 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Ⅴ 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
四、皮下囊感染:指完全植入血管内装 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 织触痛、红斑和/或硬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 或表面皮肤的坏死。可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
五、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指 留置血管内装置的患者出现菌血症,经外周 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同时 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 确的血行感染源。
PICC
≥20cm,长度受患者身材影响。比非隧道式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低。
血管内导管类型:动脉导管
<8cm,发生感染危险低,很少引起血行感 染。
血管内ຫໍສະໝຸດ Baidu管相关感染的概念
一、导管病原菌定植:导管头部、皮下 部分或导管接头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确认有 微生物生长[>15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
二、出口部位感染:是指出口部位2cm 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 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 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
三、隧道感染:指导管出口部位,沿导 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大于2cm的硬结, 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诊断
推荐意见2: 当怀疑导管相关感染而拔除导管 时,对导管尖端及皮下段进行定量或半定量法培养, 多腔导管需对每个导管腔进行培养。(B)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诊断
3、血培养诊断: 推荐意见3:当怀疑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又不能拔除导 管时,应同时取外周静脉与中心静脉导管血进行培 养。若定量培养中心静脉导管血样本菌落数大于外 周静脉血培养的菌落数的5倍及以上时,或由中心静 脉导管和外周静脉获得的血标本,培养阳性结果时 间差超过2小时,可诊断为CRBSI。(D)
背景与目的
血管内置管是ICU病房不可或缺的处置 手段,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 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
导管的相应并发症的增多,一方面延长 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死亡率,另一方面也加 重了医疗负担。因此为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 降低医疗成本,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导管相关 感染的发生就更为迫切。该指南的目的就是 规范临床导管相关感染的管理。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诊断
在缺少实验室检查依据时,具有血行感染临床 表现的患者,若拔除可疑导管后体温恢复正常,仅 能作为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间接证据。为此,在怀 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获取导管标本培养和血培养 结果供分析。 推荐意见1: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典型, 诊断需重视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E)
血管内导管类型:中心静脉导管
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穿刺解剖图
血管内导管类型:中心静脉导管
血管内导管类型:中心静脉导管
≥8cm,长度受患者身材影响;大多数导管相 关血行感染( CRBSI )与此类导管相关。
血管内导管类型: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常包括快速诊断、导管培养 诊断及血培养诊断。
1、快速诊断:吖啶橙白细胞试验和革兰染色 并用,有报道认为是诊断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简单快 速廉价的方法(仅需100l血,30min),但对其应用 价值评价不一。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诊断
2、导管培养诊断:当怀疑CRBSI而拔除导管 时,导管培养是诊断CRBSI的金标准。
主要内容
血管内导管类型
一、根据置入血管类型分为:周围静脉导 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 二、根据穿刺部位分为:周围静脉导管,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锁骨下静脉导管, 股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导管;
血管内导管类型:周围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诊断
三、诊断标准:分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 1、确诊:具备下述任1项,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 源; ①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 ≥15CFU)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000CFU), 同时外周静脉血也培养阳性并与导管节段为同一微生 物;
注意 要区分是直接源于导管的还是其
他感染部位导致的血行感染
有些菌血症导致的血行感染是继发于手术切口感 染、腹腔内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故 导管相关的血行感染仅限于导管感染导致的血行感染 (BSIs),能够排除其他部位感染,且导管尖端培养与 血培养为同一致病菌。但目前临床实际过程中两者较难 区分。
流行病学:病死率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导管相关血行感 染的死亡率高达8.2%。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 菌所致的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死亡率较低,约 为0.7% 。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常包括发热、寒颤或置管部位 红肿、硬结、或有脓液渗出。由于其缺少特异性和 敏感性,所以不能以此为依据建立诊断。若置管部 位有明显的炎症表现,特别是当患者同时伴有发热 或严重全身性感染等临床表现时,应考虑导管相关 血行感染系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革兰阴性杆菌引起。
流行病学:感染发生率
各种类型导管的血行感染发生率不同, 以千导管留置日来统计,从2.9-11.3/1000导管 日不等。周围静脉留置针发生感染率最低。导 管相关血行感染不仅与导管类型有关,还与医 院规模,置管位置及导管留置时间有关。
革兰阳性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体。真菌在院内血行感染 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的病原体,念珠菌引 起的血行感染率为5.8%。长期接受全肠外营养的患者,念珠 菌感染的机会也会增多。
说明:推荐级别
A 至少有2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 C 仅有Ⅱ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Ⅳ级或Ⅴ级研究结果支持
说明:研究文献分级
Ⅰ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 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Ⅱ 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 (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高 III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Ⅳ 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Ⅴ 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
四、皮下囊感染:指完全植入血管内装 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 织触痛、红斑和/或硬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 或表面皮肤的坏死。可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
五、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指 留置血管内装置的患者出现菌血症,经外周 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同时 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 确的血行感染源。
PICC
≥20cm,长度受患者身材影响。比非隧道式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低。
血管内导管类型:动脉导管
<8cm,发生感染危险低,很少引起血行感 染。
血管内ຫໍສະໝຸດ Baidu管相关感染的概念
一、导管病原菌定植:导管头部、皮下 部分或导管接头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确认有 微生物生长[>15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 ;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
二、出口部位感染:是指出口部位2cm 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 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 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
三、隧道感染:指导管出口部位,沿导 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大于2cm的硬结, 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诊断
推荐意见2: 当怀疑导管相关感染而拔除导管 时,对导管尖端及皮下段进行定量或半定量法培养, 多腔导管需对每个导管腔进行培养。(B)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诊断
3、血培养诊断: 推荐意见3:当怀疑导管相关血行感染又不能拔除导 管时,应同时取外周静脉与中心静脉导管血进行培 养。若定量培养中心静脉导管血样本菌落数大于外 周静脉血培养的菌落数的5倍及以上时,或由中心静 脉导管和外周静脉获得的血标本,培养阳性结果时 间差超过2小时,可诊断为CRBSI。(D)
背景与目的
血管内置管是ICU病房不可或缺的处置 手段,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 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
导管的相应并发症的增多,一方面延长 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死亡率,另一方面也加 重了医疗负担。因此为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 降低医疗成本,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导管相关 感染的发生就更为迫切。该指南的目的就是 规范临床导管相关感染的管理。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诊断
在缺少实验室检查依据时,具有血行感染临床 表现的患者,若拔除可疑导管后体温恢复正常,仅 能作为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间接证据。为此,在怀 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获取导管标本培养和血培养 结果供分析。 推荐意见1: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典型, 诊断需重视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