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三人行》作者简介:王愿坚
读王愿坚《三人行》有感优秃作文
读王愿坚《三人行》有感优秃作文最近读了王愿坚的,这可真是一部让人感触颇深的作品啊!故事里的那三个人,在艰难的环境中相互扶持、相互鼓励,那种坚定的信念和深厚的情谊,真的特别打动我。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可要是身边有那么几个靠谱的伙伴,好像再大的坎儿也能迈过去。
让我想起了有一次自己爬山的经历。
那座山不算特别出名,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挑战可不小。
一开始,我信心满满,觉得自己肯定能轻松登顶。
可刚爬了没多久,我就发现这山路比我想象的要难走得多。
脚下的石头有的松动,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倒;路边的树枝时不时地勾住衣服,好像在故意阻拦我前进。
我气喘吁吁地往上爬,心里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就在这时,我遇到了一对父子。
那个小男孩看起来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却一脸坚定,非要爬到山顶不可。
他爸爸在旁边鼓励着他,一步一步稳稳地走着。
我被他们的劲头感染了,心想:一个小孩子都这么有毅力,我怎么能轻易放弃呢?于是,我跟他们结伴而行。
一路上,小男孩总是充满好奇,一会儿指着路边的野花问这是什么花,一会儿又兴奋地发现了一只小松鼠。
他爸爸耐心地回答着他的问题,还时不时地提醒他注意脚下。
我们爬得越来越高,风也越来越大。
我感觉自己的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走一步都要费好大的力气。
小男孩也累得小脸通红,但他还是咬着牙坚持着。
他爸爸给他讲着有趣的故事,分散他的注意力,让他忘记疲劳。
终于,我们离山顶不远了。
可是眼前出现了一段特别陡峭的路,几乎要垂直了。
我看着心里直发怵,小男孩也有点害怕。
他爸爸说:“别怕,咱们手拉手,一步一步来。
”于是,他在前面拉着小男孩,我在后面跟着。
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力量。
当我们终于登上山顶的那一刻,那种喜悦和成就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眼前的景色美极了,连绵的山峦、缭绕的云雾,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小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我也忍不住大声呼喊起来。
在那之后,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次爬山的经历,想起那个小男孩坚定的眼神,想起他爸爸温暖的鼓励。
(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三人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冀教版
《三人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三人行》是王愿坚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它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背景,描写了三位受伤的战士互相救助,艰难前进的一段情景。
这是个虽然微小却非常感人的场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1935年前后,是中国革命运动的低潮时期。
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使革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但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红军进行了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中,严酷的环境在考验着这些英雄儿女,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创造了人间的奇迹。
在那艰险的环境中,死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实在是太容易了,但他们绝不轻易地死去。
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他们要活下去,战斗下去,以坚持不懈的毅力去战胜死亡。
《三人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
红军指导员王吉文,虽然自己身负重伤,却还在泥泞的草地上轮流地背着两个腿部受伤的红军战士前进。
在又饿又累和伤口剧烈疼痛的情况下,他终于晕倒了。
但当他醒来时,他看到两个受伤的战友,在拖着自己匍匐前进。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而是截取了生活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来完成英雄形象的塑造,在一个狭小的画框中,创造了一个个转瞬即逝的艺术画面,然而它却是含义深刻、耐人回味的历史画面。
“行”是这篇课文的线索。
文中的指导员王吉文前胸受伤,通讯员小周双脚溃烂,战士黄元庆小腿肚有个被水浸坏的伤口,这三个人都受了伤,这就使得他们在草地上的“行”格外特殊:开始是受伤最重的指导员王吉文背着通讯员小周“行”;然后他们遇见了战士黄元庆,王吉文一个人轮流背着小周和黄元庆“行”;他的伤口裂开晕倒以后,小周和黄元庆又拖着王吉文“行”。
三个人特殊的行军方式向我们展示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刚毅和美好。
在这篇课文中,人物形象最饱满的是王吉文。
课文开始就像电影的画外音一样,对王吉文的心理、行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拼尽全力背着战友前行的王吉文,看到了一个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坚强战士:他筋疲力尽——“头开始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脖子因为用力往前探着,扯得脖筋暴跳作痛,真担心再一用力就会咯蹦挣断的。
教材分析:《三人行》是王愿坚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它以红军长征过
教材分析:《三人行》是王愿坚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
它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背景,描写了三位受伤的战士互相救助、艰难前进的一段情景。
本文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描写人物性格,而是通过一个个转瞬即逝的情景塑造人物形象。
全文以“行”为线索,展示了一个虽微小却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感人的场面,表现出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品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及过草地的艰难困苦。
过程与方法:1.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情节,体会人物形象与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
2.体会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反映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在严酷的环境考验下,英雄的儿女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创造了人间奇迹。
2.教育学生学习红军战士为了救助战友、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l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l通过品析结尾处的“群燕南归”图,体会“三人行”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课前查找资料了解红军长征。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背景导入,营造氛围。
(一)了解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
1.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
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代背景,尤其是红军过草地的情景。
2.教师出示一组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图片,以此加深学生的了解。
(二)回顾旧知,引出故事。
1.让学生回忆我们学过哪些有关红军长征的课文,说一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
2.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一个长征故事中,认识更多令我们感动的人物。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文,感知文本。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阅读提示在反馈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力求用概括的语言、条理清晰地讲述。
(二)浏览读文,理清线索。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三人行》作者简介:王愿坚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三人行》作者简介:王愿坚王愿坚(1929年—1991年):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
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
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报社编辑和记者。
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
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
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
这篇小说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在丈夫随红军长征去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为保护同志和组织而献出了生命。
此后又陆续写了《珍贵的纪念品》、《粮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贵的纪念品》和《党费》。
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这期间,写了《后代》、《亲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个短篇,后出版有短篇集《后代》和《亲人》。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选《普通劳动者》。
1972年以后,曾多次去长征路上采访。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写作了《路标》《足迹》《标准》等十多个短篇,描写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其中的《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文言文阅读三人行
文言文阅读三人行1. 王愿坚《三人行》译文、叙述《三人行》中的指导员王吉文身负重伤,又只能以几片车前菜叶充饥,在背小周一人都力不能支的情形下,师长却命令他再背起一名受伤的士兵,他有过犹豫,但为了多救一条同志的生命,他还是咬紧牙关,接受了任务。
他硬是挺着,一次背一人往前,走了十七、八次来回,直至自己伤口迸裂,昏倒在地。
《七根火柴》中的那位小战士,为了给队伍送七根火柴,他自己在最需要火的时候也没有动一根火柴,最终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作者以出色的讽喻笔触,书写了中国知识犬儒们的真实境况。
书中出现的那些众生肖像,正是这个被各种低级欲望所缠绕的时代的写照。
《三人行》以某高校为背景,通过大学讲师梅子川与两个女研究生的暖昧关系,以出色的讽喻笔触,书写了当代中国知识犬儒们的真实境况。
著名作家莫言称这部小说“有《围城》的气味,有《小世界》的风韵……破开了高校学府的神秘唯幕,暴露出那里文质彬彬的腐败、堕落,犀利地揭示出当代知识分子斑驳陆离的心路历程。
王愿坚(1929—1991.1.25),山东诸城人。
1944年参加革命,曾历任文工团员、报社编辑、新华社记者。
建国后,任兵团文艺干事、《解放军文艺》编辑、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丛书编辑、八一电影厂编剧。
他从1954年开始,陆续发表了十多篇短篇小说,其中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反映苏区人民斗争生活的;也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反映长征路上战斗生活片断的;还有《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表现革命前辈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精神风貌的。
此外,王愿坚还与他人合写了《闪闪的红星》、《映山红》等电影剧本;新时期又连续创作了《足迹》、《路标》、《标准》等短篇小说2. 文言文中的“然也”是什么意思文言文中然也的意思为:是的,肯定的意思。
基本字义:然1、对,是:~否。
不~。
不以为~。
2、以为对,答应,信守:~纳(以为对而采纳)。
~诺(许诺,信守诺言)。
3、这样,如此:当~。
【优质】语文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五年级下册《灯光》王愿坚人物简介
王愿坚人物简介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
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
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
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
《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等短篇小说。
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
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小游击队员》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
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
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
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王愿坚的一生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
非常令人难忘。
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
其中《三人行》是作者使用一个真实历史人物作文小说主人公的一篇小说。
主人公王吉文就是一位老红军,牺牲时是原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师长。
1991年1月25日,王愿坚因病于北京逝世,终年62岁。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8 三人行
8* 三人行教学目的:1.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3.结合资料,进一步了解长征时红军过草地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忠于革命、团结合作、先人后己的革命精神。
4.体会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反映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练习快速阅读,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谁能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来谈一谈,或者是你知道哪些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一袋干粮》、《倔强的小红军》等都催人泪下。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一个感人的长征故事——板书:8、三人行。
文章的作者是王愿坚,谁来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注意文中加点的字音。
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自由读文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初步了解。
)2.检查反馈,认读容易读错的字音和部分新词(旨在促进学生认真、充分阅读)3.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整体感知,领悟情感中心话题:请同学们认真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三个人坚定的走下去的?你是从文章的什么地方体会到的?结合有关词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并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1.自主探究(呈现共性问题,重点句子,学生自主完成,在这一环节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教师引导帮助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喜悦。
王愿坚的故事
王愿坚的故事摘要:一、王愿坚的生平简介二、王愿坚的作品特点三、王愿坚的影响和评价四、王愿坚故事的具体分析正文:王愿坚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王愿坚的故事,不仅包括他的生平经历,也包括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评价。
王愿坚,原名王元坚,江苏南通人,生于1929年,逝世于2002年。
他自幼喜爱文学,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他的创作主要以小说和散文为主,代表作品有《小布头奇遇记》、《高邮传》、《回声》等。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王愿坚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描绘出了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他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农村生活的深刻描绘,也有对城市生活的细腻刻画;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批判。
他的作品以其真实、质朴、深刻的品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王愿坚的影响和评价不仅仅在于他的作品,更在于他对我国文学事业的贡献。
他的作品被誉为“新文学的标本”,他本人也被誉为“文学的良心”。
他的创作理念和文学精神,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主张文学应有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他的这些观点和精神,成为了我国文学界的一面旗帜。
王愿坚的故事,不仅在于他的作品和生平,更在于他的影响和评价。
他的故事是我们了解我国文学发展历程,理解文学社会功能的重要窗口。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作家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价值,不仅仅在于他的作品,更在于他的精神品格和社会责任。
总的来说,王愿坚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作品和精神都将永载我国文学史册。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8.《灯光》备课资料
【王愿坚】王愿坚(1929年-1991年),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
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
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
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
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解放军文艺》的制作。
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
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其中《三人行》是作者使用一个真实历史人物作为小说主人公的一篇小说。
主人公王吉文就是一位老红军,牺牲时是原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8师师长。
1991年1月25日,王愿坚因病于北京逝世,终年62岁。
词语解释【照耀】表示强烈的光线照射。
【宏伟】表示气势磅礴. 多半形容建筑、规模或别的东西。
【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微微一震】微微的震了一下,基本没有感觉。
形容环境或心中微微一震。
【围歼战】全部或大部杀伤、生俘敌人,彻底剥夺敌人战斗力的作战。
【茂密】是指植物生长得茂盛而繁密;也指辞章美茂而文意完密的意思。
【聚精会神】指集中注意力地看。
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
【沉思】认真、深入地思考,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漆黑】指极暗无亮光、颜色极黑或者形容受打击,心情低落。
【震天动地】震动了天地。
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
【黑魆魆】形容黑乎乎的。
【千钧一发】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丝上。
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暴露】(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非常绚丽。
也用于人或事物。
课文简说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
王愿坚课文主要写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
王愿坚课文主要写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灯光。
课文主要写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
郝副营长的憧憬陷入在一本书里的一个在电灯下读书的孩子。
并希望用上电灯造福孩子;战斗打响后。
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
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路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
暴露了自己。
最后牺牲了。
本文已被选入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八单元第三课。
中文名,灯光。
作者,王愿坚。
选入1,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选入2,北师大版大学语文八单元第三课。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使人心头感到光明。
感到温暖。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
我又漫步在广场上。
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
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
对了。
那是很久以前了。
于是。
王愿坚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那是1947年的初秋。
当时我是战地记者。
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
把国民党军五十七师紧紧地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
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
天黑的时候。
我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
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
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
虽然只有22岁。
已经打过不少仗了。
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
为全军打通歼灭敌军的道路。
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
这会儿。
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
一手拿着火柴盒。
夹着自制的烟卷。
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
他并没有点烟。
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书上有一幅插图。
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
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
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突然。
他凑到我的耳边轻轻地问:“记者。
你见过电灯吗?”我不由得一愣。
摇了摇头。
说:“没见过。
”我说的是真话。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
真的没见过电灯。
“听说一按电钮。
那玩意儿就亮了。
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
冀教《三人行》
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了。王吉文实在觉得惊奇:哪 里来的力量又走了这么远?可是他也发现,自己是 渐渐不能支持了,特别是这一次,似乎黄元庆的体 重忽然增加了许多,脚下的泥水也好像更软了。眼 前的景物渐渐变成了两个,身子晃荡得厉害。“已 经走了几个来回了?十七次,还是十八次?”他正 想着,突然脚下一滑,身子一扭,他连忙挣扎了一 下,总算没有摔倒,可是胸前的伤口却剧痛起来, 痛得他忍不住叫了一声:“哎——哟。”
王吉文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仰面躺着,身子却 在缓缓地移动。“这是怎么啦?……刚才伤口……” 他往伤处摸了一把,一条绑腿已经把它包扎得好好 的了。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 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 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水。再往前看,黄元庆和小周 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 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油布沿 着光滑的水草往前移去。他们俩一边爬,一边说着 话:
8.*三人行
王愿坚
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当代 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 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 加革命工作。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 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 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 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主 要作品:《党费》、《粮食的故 事》、《七根火柴》、《三人行》、 《支队政委》等。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 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声 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
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 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 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就被大火 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 志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号 召,更加奋不顾身,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 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 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 的胜利。后续的红军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 日的最前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愿坚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
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
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报社编辑和记者。
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
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
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
这篇小说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在丈夫随红军长征去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为保护同志和组织而献出了生命。
此后又陆续写了《珍贵的纪念品》、《粮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贵的纪念品》和《党费》。
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这期间,写了《后代》、《亲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个短篇,后出版有短篇集《后代》和《亲人》。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选《普通劳动者》。
1972年以后,曾多次去长征路上采访。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写作了《路标》《足迹》《标准》等十多个短篇,描写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其中的《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
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和电影家协会的理事,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王愿坚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
虽然他没有亲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但是他在做记者、编辑期间,接触了老一代革命者。
1953年还访问过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到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采访。
这使他有可能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诗般的生活。
从195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党费》、《后代》、《亲人》、《珍贵的纪念品》等。
建国十周年时,出版了选集:《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主要作品:《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