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5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一)范畴化(categorize) 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自动地将之归到 某一类社会群体当中,可以有效的节省认知资源。
(二)图式(Schema) 基于个体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 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以及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
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 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 心状况,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
根据原因的性质,又可将原因归纳到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 这三个向度之中。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 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 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 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 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 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 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2.内隐自尊、内隐社会态度的研究;
3.人际交往中的内隐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 4.跨文化交流中的内隐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
9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VS 间接测量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使之很难通 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 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
人格面具和阴影的内隐社会认知分析的开题报告
人格面具和阴影的内隐社会认知分析的开题报告致:指导教师尊敬的XXX教授:您好!我是XXX,来自XXX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我打算在本学期选择“社会认知”这门课程,并将开题报告提交给您审查。
我的研究课题是“人格面具和阴影的内隐社会认知分析”。
社会认知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中热门的话题,人们对身边的人和事的评价大多基于先前的体验和现有的知识,而非纯粹的感性认识。
与此同时,人们面对某些情境时,具有显浅的社会互动表现,却常常怀有深层的内隐认知。
人格面具和阴影就是这种表象和实质之间的经典例子。
人格面具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采取的面具化的人格角色,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陶冶。
而阴影,则是个体内部被压抑的、不容易表达出来的情感。
由于它们一般不易被外界察觉,从而给自己带来了深切的存在感。
然而,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多数集中于人格面具和阴影与个体自我认知的关系,而忽略了它们对社会认知的重要性。
基于此,我在本课题中的拟主要研究以下方面:1.分析人格面具和阴影对个体内隐社会认知的影响。
2.探索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人格面具和阴影所产生的外显和掩饰。
3.研究面具和阴影在情境不同时所产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4.讨论个体是否容易意识到自己的面具和阴影,并强调其意识与不意识产生的后果。
为方便进行研究,我计划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来获得有关数据,同时也将对有关学者、理论进行文献综述,以更好地阐明研究问题的具体背景。
最后,我预计本次研究可以为人们认知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一定的贡献。
我会在研究之中认真分析和总结数据,积极参与实践并不断调整研究方法,期望得到您和指导小组的指引和支持。
此致敬礼!XXXXXX大学XXX年X月X日。
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8月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自变量(名词解释)答:即研究假定为原因的变量,一般为影响社会行为或心理表现的外部条件。
实验中通常以实验条件为自变量。
随机分配(名词解释)答:随机分配指每一被试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机会是完全均等的。
印象管理(名词解释)答: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也就是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首因效应(名词解释)答: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自我实现的预言(名词解释)答: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归因(名词解释)答: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
根据各种研究提出的有关归因的不同概念与观点,统称归因理论。
图式(名词解释)答:根据西方哲学家的一般理解,图式就是用来组织、描述和解释我们经验的概念网络和命题网络。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客体或活动的基本结构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在大脑中形成的框图便是图式;Piaget、Rumelhart等人认为图式由表示概念要素的若干变量所组成,是一种知识框架及分类系统;语言学家Carroll把图式看做是语义记忆的一种结构。
尽管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图式有不同的表述,但有一点达成了共识答:图式是一种结构。
偏见(名词解释)答: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内隐社会认知(名词解释)答:内隐社会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格林沃德(Greenwald,1995)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概念,它标志着社会认知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内隐社会认知
1 实验性内隐自尊
指通过实验操控建立起来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 系,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积极评价的效应。 (1)说服中的角色扮演:由角色扮演所导致 的某种偏好倾向。 (2)单纯所有权(Mere Ownership):指个 体对自己直接或间接拥有的物体给予积极评价 的倾向。 (3)小群体效应:指对群体内个体的评价高 于群体外相应人员的评价的倾向。
3 次级内隐自尊效应
个体作出的判断通常是与个体的自尊密切相连的,都 有维护和促进自尊的功能。 (1)判断中的自我肯定倾向:人们对事件结果归因 时的一种倾向,即对不理想的结果从外部找原因,而 对理想的结果则大胆承担责任。 (2)内隐攀附和疏离(implicit affiliation and rejection):对于有吸引力的人进行攀附,而疏远无 吸引力的人的现象。 (3)转移的自尊:比起一直受表扬,被试更喜欢先 接受批评后接受表扬,因为是通过提高表扬者的可靠 性来进一步支持自尊。
2 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效应
指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系, 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积极评价的效应。 (1)相似性吸引:指当某个人拥有同自己相 似的观点时,这个人对个体产生一种吸引力 (2)认知性的说服反应:在说服中,新观点 同个人已有的观点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就 越容易被接受。 (3)决策后效应:个体对自己曾选择过的事 物会给出较高评价的倾向。
对IAT测验机制的质疑
(1)Karpinski和Hilton提出的环境联结模型 (environmental association model)认为IAT反映了 社会文化中两个概念的联结强度而非个体的倾向性,是在 测验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背景知识而非个人真实的信念 (2)Rothermund和Wentura提出了“图象—背景非对 称”理论(piciture-backgroud asysmetric theory),认 为在分类任务中决定反应速度关键在于样例刺激自身的 “突显性”(salient)。陌生或负性的刺激对被试更具 “突显性”——更“图象”化,熟悉且正性刺激相对“背 景”化。在相容任务中,被试只须对两个“图象”作同一 反应,而对两个“背景”作另一反应,只是在区分“图象” 和“背景”,而在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就相对复杂,需耗 费更多时间
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与现状_解春玲
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与现状解春玲(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200433)摘 要 内隐社会认知是无意识思想、认知理论和社会心理研究日渐整合的结果。
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从方法论上,得益于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从内容上,尽管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还比较初浅,但却已经涵盖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以及归因评价的多个方面。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自尊1 引言 社会认知,一般是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它包括社会知觉、归因评价和社会态度形成三个主要方面”。
对社会认知的研究,可以说经历了两个历史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随着信息加工观点的提出,心理学研究出现了认知主义思潮,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在这种大背景下,社会认知研究既摒弃了行为主义取消“意识”和内部心理活动的传统,又改变了精神分析学派只强调人的本能和无意识冲动的研究道路,从而确立了心理学研究的认知主义取向。
第二个时期是最近几年,Greenw ald 等人认为,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性可以将社会认知划分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两个方面,开始采用认知心理学的一些间接测量的技术和方法,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采取了面向实际应用的研究取向,开创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向。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此概念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体的无意识成分参与了其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
传统的关于社会认知课题的研究往往重视了人的意识的成分,而忽略了人的无意识的一面,因此,其研究结论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将人的认知过程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具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论基础。
2 方法论 从方法论上来看,当代内隐记忆研究对内隐社会认知的产生具有独特的启发价值,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得益于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及其在健康领域的应用
文章编号 : 1 0 0 9— 6 4 9 3 ( 2 0 1 3 ) 0 5 A一1 1 5 8—0 3
受认 知心理学 中内隐记忆研究 的影响 , 自2 0世 纪 8 O年 代
起 社 会 心 理学 开始 了对 内 隐社 会 认 知 ( i mp l i c i t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
在健 康 领 域 中 的研 究 现 况 进 行 综 述 , 并 对 其 在 护 理 心 理 学 研 究
领域 发 展 的 可 行性 进行 探讨 。 1 内 隐社 会 认 知 的 概 念 及 内涵
2 . 2 基 于反 应 时 的方 法 该 类 方 法 是 以潜 伏 期 为 基 础 的 间接 测量 , 用 于 考 察 个 体 知 识 或 评 价 的 自动 激 活 过 程 , 其 中由
..
.,
..
.
. , ..
. , ..
s e l f —e s t e e m; i mp l i c i t s e l f
中 图分 类 号 : R 4 7 0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6 4 9 3 . 2 0 1 3 . 1 3 . 0 0 3
2 . 1 投射测量
投 射 是 指 个 体 把 自己 的 思 想 、 态度 、 愿望 、 情 绪
或特征等 , 不 自觉 地 反 映 于 外 界 事 物 或 他 人 的 一 种 心 理 作 用 。 投 射 测 量 是 通过 向被 试 者 提 供 一 些 不 确 定 的 、 模 糊 的 测验 刺 激 , 要 求 被 试 者 在 宽 松 的 情 境 下 自由 地 做 出反 应 , 然 后 根 据 被 试 者 反 应 的 结 果 推 测 被 试 者 深 层 心 理特 征 的一 种 测 验 方 法 _ 4 ] 。人 们 较为熟识的方法 有主题 统觉 测验 、 罗 夏墨迹 测验 、 语 句 完 成 测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综述_张艳盛
2008年2月第21卷第1期阴山学刊YINSHAN ACADEMIC JOURNALFeb.2008Vo1.21No.1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综述X张艳盛(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内隐社会认知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当前内隐社会认知主要从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我等方面展开。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得益于间接测量法的发展和完善,当前主要采用启动效应、内隐联想测验、情绪性西蒙任务等方法来开展研究。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自我中图分类号:B84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69(2008)01-0065-04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0。
多数学者认为社会认知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社会思维),但这仅仅涉及到社会信息加工的有意识的成分。
1995年Greenwald 提出,从社会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性可以将社会认知划分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两个方面,所谓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1](P4~27)Greenwald(1995)率先从三个方面对内隐社会认知进行研究:内隐刻板印象、内隐态度和内隐自尊,后来Greenwald(2000,2002)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研究了内隐自我。
[2](P4~27)[3](P1022~1038)从方法论上来看,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得益于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
本文拟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角度来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现状做一个综述。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内隐社会认知是对现有社会认知成果的整合、重构的结果。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综述
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就经历了从直接测量到间接测量的演变过程。
到上世纪90年代为止,社会认知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直接测量的阶段,由于当时社会认知领域普遍假设态度是按照有意识模式进行操作,所以直接地测查意识水平知觉成为那个阶段研究主要方法。
但是直接测量法只能对意识水平之上的态度进行测量,对无意识操作的内隐态度则无能为力。
随着内隐记忆研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越来越多地间接测量方法被引入了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投射测量,加工分离法,基于反应时的范式,以及把归因与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相结合的SEB方法。
1.投射测量投射测量是指所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征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
McClelland等人(1981)要求被试在对模糊照片或图画的反应中生发故事或对抽象的刺激生发描述的研究方法。
他们利用对内隐动机的投射测量与对外显动机测量之间的比较得出结论,认为投射和直接测量所评估的对象是不同的。
Spangler(1992)在使用元发现方法对成就动机的研究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认为对成就动机的投射测量要比与之平行的问卷调查测量具有更高的预期效度。
2.加工分离程序(ProcessDissocia-tionProcedure,PDP)加工分离程序最初是由Jacoby提出的,旨在对意识与无意识加工贡献进行定量分析。
Jacoby等人根据实验指导语设计了2类测验。
一类是包含测验(inclusiontest),要求被试首先考虑用先前学习过的信息来完成测验。
另一类是排除测验(exclusiontest),要求被试选用首先进入意识但又不能是先前学习过的信息来完成测验。
在排除测验中包含这样一种测验逻辑,即无意识加工提高测验成绩而意识加工则起相反作用。
加工分离程序的逻辑思想可以用如下方程组表述,其中Pi是包含测验中用学习过的材料来完成测验的概率,Pe是在排除测验中用学习过的材料完成测验的概率,Pc是通过意识加工而完成测验的概率,Pu是通过无意识加工而完成测验的概率。
4.4 内隐社会认知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的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
它是一种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不需努力的、无意识的操作过程。
它具有如下特征:1.社会性。
它是对人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对象的认知,这一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2.积淀性。
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结构,它是已有的社会历史事件和生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
3.无意识性。
它的发生和发展是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操作过程。
4.启动性。
个体的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结果,会对新的对象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
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由于内隐社会认知的活动脱离了意识的监控,直接测量法已无法证明内隐认知过程的存在。
1.投射测验法。
让被试根据一幅抽象的图片、照片或抽象的刺激讲故事或进行联想式描述,可以获得被试本人不自觉的许多内隐心理内容。
2.内隐联想测验。
格林沃德(A.G.Greenwald et a1,1998)提出,是一组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以反应时差异为指标来测量概念间内在的联系强度,从而间接反映个体的内隐心理倾向。
IAT测验的方法学基础是心理学中的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是指先前呈现的刺激,对随后的出现刺激或与其相关的某种刺激进行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
3.其他方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还有:①补笔法,即在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后,主试给被试提供单词的缺笔词,要求被试把心中想到的单词填写出来。
吉尔伯特(D.T.Gilbert,t991)用补笔法揭示了内隐刻板种族印象的存在。
②阈下条件法,主试给被试迅速呈现一组富有感情色彩(畅快/不愉快)的刺激物,然后呈现中性刺激物,测查其是否对原来的中性刺激做出了情感性判断。
②反应时法,根据被试完成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差异,来考察其内隐社会认知效应。
浅谈内隐的社会认知
浅谈内隐的社会认知作者:赵荔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已有的研究揭示出社会知觉、刻板印象、性别差异、印象形成中都存在内隐社会认知,与学习其他材料比较,社会认知学习具有更强的内隐性。
本文就内隐的社会认知研究展开了论述,就内隐社会认知的发展、内隐社会认知的特征以及内隐社会认知的具体研究等方面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概述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对别人、对自己和对生活事件的认识,集中研究通常情况下怎样认识别人以及自己如何被认识等问题[1]。
换言之,是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动。
它包含社会态度、社会推理、社会记忆、社会知觉等内容。
现阶段,社会认知的核心议题有 7 个方面:社会信息的知识结构或图式、自我表征与自我防御机制;社会情境对认知绩效及社会因果推理的影响;社会认知与社会情境的交互作用;社会认知与社会动机的交互作用;基本认知技能对社会认知的影响;日常生活适应与社会认知的关系;品德发展与社会认知的关系[2]。
二、社会认知的内隐研究观(一)内隐社会认知的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许多内部心理过程是发生在个体意识之外的。
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性,可以将社会认知划分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两个方面。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这一概念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体的无意识成分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
目前国内主要的研究者是杨治良等人,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证明了内隐社会认知的存在性,并证实了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
(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特征内隐社会认知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1)社会性。
内隐社会认知涉及到对人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对象的认识活动,包含了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具体的文化内涵。
(2)积淀性。
这种认知是在以往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而且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一、本文概述《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是一篇探讨人类内隐社会认知过程,特别是刻板印象形成与影响的深入研究。
这篇文章全面介绍了内隐社会认知的理论背景,深入剖析了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并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实证研究了刻板印象对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内隐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指出这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地、自动地对他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和评价的心理过程。
接着,文章详细阐述了刻板印象的定义、特征和形成过程,指出刻板印象是内隐社会认知的一种重要表现,它通常基于个体对某一群体或类别的固有印象和偏见,进而对新的个体或事件做出快速、简单的判断。
在理论介绍之后,文章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深入探讨了刻板印象的影响。
这些实验涵盖了不同的社会场景和群体,包括性别、种族、年龄、社会地位等,通过实证数据揭示了刻板印象如何影响个体的知觉、判断、决策和行为。
文章还深入讨论了刻板印象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指出其既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认知效率,也可能导致偏见、歧视和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文章总结了内隐社会认知和刻板印象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建议。
这篇文章不仅为我们理解人类内隐社会认知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也为消除刻板印象、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刻板印象的理论框架刻板印象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社会认知现象,其理论框架基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刻板印象被视为一种快速、自动的信息处理过程,人们通过类别化的方式将复杂的社会信息简化,形成对某一群体或个体的固定认知。
这种认知一旦形成,便会在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中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心理学视角则强调刻板印象的社会功能,认为它是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快速适应和互动的一种策略。
刻板印象能够帮助人们快速判断他人的社会角色、行为预期和情感反应,从而减少社交成本和提高互动效率。
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适用性
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适用性提要:作为社会认知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过程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它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本文主要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入手,讨论了当前本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预测效度;区分效度;测量方法1.引言认知领域的最新研究表明,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除了一个外显的过程之外,还存在一个内隐的加工过程,即除外显社会认知外,还存在一个内隐社会认知过程。
近10年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推动这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突破和更新。
由于内隐社会认知是一个无意识过程,它无法完全用外显的自我报告方式进行测量,必须采用间接的技术与方法进行测量。
目前,心理学家们已经发展出了许多以联想为基础的内隐社会认知测量工具。
如,内隐联想测(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命中联系作业(GNAT)、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外部情感西蒙任务(EAST)单靶内隐联想测验(ST-IAT)等。
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的不断深入,各种问题也慢慢显露出来:例如,如果内隐的态度和信念是存在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测量?所用的测量方法是否合适?外显测量方法与内隐的测量方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些测量方法的信度如何,能否推广到其他的同类问题中去?总而言之,就是各种具体的内隐测量方法的内部一致性、可靠性、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预测效度问题。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实证研究开始关注这些问题。
本文从以上提出的问题入手对近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尚需注意的问题。
2.当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主要问题2.1内隐测量方法的预测效度问题衡量一个测验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看根据测验所做出的预测是否能够证实,如果一个测验的预测与将来实际发生的事情相吻合或接近就是一个好的测验,这是关于测验的校标效度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一)社会思维1.自我(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与发展: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强(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1)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
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
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1—5)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1,¥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团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其母体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由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个体和团体心理活动它反映了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对社会行为产生了导向作用,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心理师社会情境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行为: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社会心理: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3,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1)F。
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
奥尔波特(195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4,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5,我国学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吴江霖(198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2)潘菽(198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科学(3)沙莲香(198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4)周晓虹(199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文化和完整的人格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6,两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特里安德斯等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的一门学科7,社会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社会心理学和普心的关系*对象、范围普心研究个体心理形成的一般形式、过程及一般规律:社会心理不仅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角度与侧重普心注重研究一般形成过程,条件,机制;社会心理学注重社会环境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强调实验室法:社会心理学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种研究方法(4)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共同点**研究对象是共同的,人的心理活动作为研究重点,研究人的微观层面**在学科理论研究上,有共同的理论假设*差异点**人格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内部功能以及个体间的差异,社会心理学研究更关注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人格心理学强调观察法、测量法等的运用:社会心理学重视现场实验研究,心理测量法,观察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5)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对象、范围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全部事实极其本质,结构及个现象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知觉、态度、情绪变化,仅是社会生活中的部分事实*角度与侧重社会侧重宏观分析,探讨一个问题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的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微观分析,注重一个问题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研究方法社会学侧重社会调查;社会心理学有多种研究方法8,有关社会心理学定义的若干规律性认知(1)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其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并不在是否研究社会行为上,而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综述
进行评价时的一种 自我态度效应 ,然而这种态 度效应是
无 法 通 过 内省 的方 式 被 意 识 到 的 。 内隐 态 度 ,即 过 去 经
异 ,故用实验组与被试组 的反应时水平差异来考察内隐
社 会认 知 效 应 。 姬 G ete 等 ( 9 3) 反 应 时 法 来 测 ar r h 18 用
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 断产生影 响。它作 为一个崭新的心理学构想 , 旨在揭示无 意识 成分参与 了有意识的社
会认知加工过程。 目前 内隐社会认 知主要从 内隐 自尊、 内隐态度 、内隐刻板印 象和 内隐 自我等方面来展开研 究。 它
采 用的 是 内隐记 忆 的 间接 测 量 技 术 和 方 法 , 主要 有 启 动 效 应 、 内 隐联 想 测 验 、 情 绪 性 西 蒙 任 务 等 方 法 。 关 键 词 : 内隐社 会 认 知 ;研 究 内容 ;方 法 中 图 分类 号 :C 1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9- 0
一
、
引 言
内隐记忆方法学的进展 ,使揭示人类心理奥秘 的方
社会认 知是指 “ 人对 各种社会刺激 的综合加工过程 , 是人的社会 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 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 。
法更进 了~步 ,其应用研究领域也进一步扩大 。杨治 良 等人借鉴研究内隐记忆的加工分离 ( 简称 P P) D 方法 ,
第1 9卷 第 2期 21 0 2 0年 月
牡 丹 江大 学学报
J u n 1 o M d n i n U i e' i y o r a f u a j a g n V I t ¥
Vo1 9No 2 .1 . Biblioteka F b 20 e. 1 O
文 章编 号 : 1 0 .7 7 ( 0 O 20 8 —3 0 88 1 2 1 )0 0 2 0
内隐社会认知分析
内隐社会认知分析内隐社会认知作为一个新近步入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命题,是当今蓬勃展开的内隐认知研究和社会心理成果交叉、演进的必然产物。
这一理论沿着无意识维度向传统的社会认知——“主体在显意识操纵下对社会性客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使社会心理学家、理论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对传统认知进行重新思考。
首先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内隐社会认知的缘起与界定。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无意识理论是内隐社会认知诞生的历史依据。
传统心理学如冯特及其弟子的实验心理学,重视意识的内省分析,基本上是意识心理学研究。
弗洛伊德(以下简称弗氏)一反传统陈规,大胆地探索人类潜意识的奥秘,从而建立了完整而庞大的无意识心理学体系。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潜意识是意识的根本动力;“每一个意识内容都具有一个潜意识的初级阶段”。
这些思想正是内隐社会认知的滥觞,换言之,这是“社会认知无意识操作”的历史依据。
再者,社会认知研究是内隐社会认知诞生的现实基础。
社会认知是对传统认知的深化,这一深化过程为内隐社会认知的诞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认知是人类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不仅包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即物理认知),也包括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即社会认知)。
自20世纪70年代迄今,社会认知研究在以下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个体对“他人”及“自我”认知的研究;自尊、社会态度的研究;人际交往中的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等等。
社会认知领域的实证研究为内隐社会认知提供了现实性基础,如果说社会认知是从社会性维度向传统认知提出了挑战,那么内隐社会认知则是从无意识维度向社会认知提出了挑战。
并且,勇于挑战的创造个性和积极反思的批判精神是内隐社会认知诞生的主体因素。
某一学科的思想渊源及其现有研究成果,仅为某一科学概念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条件,而创造性主体则是将这一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决定因素。
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可初步提出内隐社会认知的通用定义:它是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结构,这一结构影响是在显意识水平(如内省状态)上无从觉知,但又潜在地作用于个体对社会对象的反应(如知觉、态度、判断和决策等),这一心理现象称之为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摘要:隐性社会认知是一种社会知觉的了解,它具有质量更高和更细节的描述能力,检测到更多的社会信息。
该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准确地识别有关社会认知的内容,并为评估相关变量提供良好的基础,这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找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社会认知。
本文旨在讨论一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方法,它以心理学为基础,主要包括实验和前瞻性调查。
首先,心理实验可以检测到社会认知的变化;其次,前瞻性调查可以分析每个个体的社会认知发展,并且能够了解潜在的影响因素。
最后,还可以通过对比实验和前瞻性调查的数据来得出结论,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认知。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实验;前瞻性调查1. 绪论社会认知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行为。
社会认知认为,社会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这就需要人们拥有充足的社会认知能力,以帮助他们正确地判断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本文将讨论一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其中心理实验和前瞻性调查是检测社会认知变化的两个主要方法。
2. 心理实验心理实验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可以精确地检测出社会认知的变化,并且可以更加准确地探讨相关变量。
心理实验包括多种类型,例如实验室实验,实地实验,虚拟现实实验,以及各种社会认知实验,比如社会认知记忆实验,社会态度实验和社会行为实验。
例如,社会认知记忆实验可以测量个体的记忆能力,以及他们如何根据社会环境来提取信息;社会态度实验可以测量个体对某一社会态度的态度变化;而社会行为实验可以测量个体对社会情境的反应,以及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行为。
3.前瞻性调查前瞻性调查是一种更为普遍的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它具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优势,能够了解每个个体的社会认知发展,并且能够了解潜在的影响因素。
前瞻性调查要求研究者先设定一系列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答案来评估与社会认知有关的社会变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内隐自尊
被试在对客体进行评价时,没有意识到对自我的肯定态度会影响社会认知。 被试在对客体进行评价时,没有意识到对自我的肯定态度会影响社会认知。
角色扮演效应( 角色扮演效应(Role playing in persuasion) ) 小群体效应( 小群体效应(Minimal group effect) ) 唯我所有 (Mere ownership) ) 相似-吸引 相似 吸引 (Similarity-attractions) )
也许你从未想过,我说的可能是事实哦(原谅我的大胆和不雅) 也许你从未想过,我说的可能是事实哦(原谅我的大胆和不雅) 1.你有没有想过你喜欢某个东西仅仅是因为这是你自己的 1.你有没有想过你喜欢某个东西仅仅是因为这是你自己的 或跟你有关而非因为东西本身,不是造型也非款式。 或跟你有关而非因为东西本身,不是造型也非款式。 2.如果你不小心得知教室里的屁是来自一美女,会不会脸 2.如果你不小心得知教室里的屁是来自一美女, 如果你不小心得知教室里的屁是来自一美女 红心跳,备受煎熬,而让你煎熬的不是气体, 红心跳,备受煎熬,而让你煎熬的不是气体,而是原来美 女也会放屁?! 女也会放屁?! 3.你觉得你有没有可能因为某人跟你同一天出生而喜 3.你觉得你有没有可能因为某人跟你同一天出生而喜 欢甚至是爱上那个人呢? 欢甚至是爱上那个人呢?
内隐社会认知是过去经验 和已有的认知结果沉淀下 来的一种无意识结构。 来的一种无意识结构。其 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体无意 识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 知加工过程。 知加工过程。
Psychology has a long past, but only short history. ---------- Ebbinghaus
(三)内隐刻板印象
还记得迪阿诺是怎样死的吗? 还记得迪阿诺是怎样死的吗?
四、研究方法和手段
-----间接测量 间接测量 (一)投射测量(Projection measurement) ) 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个性特质 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 等不自觉的反映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 用。 eg:麦克里兰 成就动机测量:要求被试在对模糊照片或图画 成就动机测量: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内隐社会认知 传统的社会认知研究
内隐记忆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意义与重构
内隐社会认知的特征 社 会 性 积 淀 性 无 意 识 性 启 动 性
悁
三、研究内容
(一)内隐态度 -个体已有的态度在新客体上的自动投射 个体已有的态度在新客体上的自动投射 调 晕 查 轮 中 效 的 应 背 景 效 应
(三)基于反应时范式的方法
Test) 1. IAT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内隐联想测验 Greenwald 1998 概念词 属性词 相容 不相容 研究内隐态度和刻板印象 Go/No2. GNAT (The Go/No-Go Association Test ) 引入信号检测论, IAT的补充 GNAT考察的是概念 的补充, 引入信号检测论,对IAT的补充,GNAT考察的是概念 词属性词之间的联结强度,突破了IAT IAT只能作出某对象的 词属性词之间的联结强度,突破了IAT只能作出某对象的 相对评价这一限制。 相对评价这一限制。 3. EAST (The Extrinsic Affect Simon Task ) 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 可以避免重新编码对内隐联想效应的污染, 可以避免重新编码对内隐联想效应的污染,因为他是 比较被试在同一个任务的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行为差异而 不是联合任务反应时之差。 不是联合任务反应时之差。
的反应中生发故事。 的反应中生发故事。
(二)加工分离程序 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PDP)
PDP最早是由Jacoby提出的, PDP最早是由Jacoby提出的,旨 最早是由Jacoby提出的 在对意识和无意识加工贡献进行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
杨治良使用PDP方法,成功 杨治良使用PDP方法, PDP方法 地对记忆测验中的图片的 社会性和非社会性特征的 外显和内隐记忆的贡献进 行了分离, 行了分离,从而得出了社 会认知有更强的内隐性的 结论。 结论。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何丽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化方向 Ema定
内隐社会认知:人们在社会 内隐社会认知: 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 忆某一过去经验, 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 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 断产生影响。 断产生影响。
(五)总结和展望
目前内隐社会认知领域还停留在理论描述 的水平,大多还是相关的研究, 的水平,大多还是相关的研究,实验方法 运用不足,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运用不足,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由综合到分化然后再次上升到高一层次的 综合, 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经途径。 综合, 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经途径。心理学 也不例外, 也不例外, 从传统的认知研究到与社会学 相结合而产生社会认知, 相结合而产生社会认知, 然后又到现在的 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 此间发展既有领域之间的 整合, 整合, 也有各个研究领域之间所用研究方 法的整合, 法的整合,如把内隐记忆的方法运用于内 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当中,随着研究的深人, 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当中,随着研究的深人, 心理学必定又会从更高的综合层次上走向 分化,进而螺旋上升。 分化,进而螺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