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原文、《大学》原文、《中庸》原文(全)

合集下载

三字经的正规全文译文及注释

三字经的正规全文译文及注释

三字经的正规全文译文及注释《三字经》[ 宋朝 ] 王应麟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这部分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更多杂文阅读请关注。

[原文]凡训蒙,须讲究①。

详训诂,明句读②。

[注释]①训蒙:即启蒙,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讲:讲解。

究:考究。

②训诂:用当代话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句读:古代称文辞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译文]教导刚入学的儿童,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原文]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棣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俱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注:《三字经》早期文本没有这一段。

) [原文]为学者,必有初①。

《小学》终,至“四书”②。

[注释]①学者:学习的人。

初:开始,开端。

②《小学》:一本古代儿童教育课本,宋人朱熹、刘子澄所编,通过讲洒扫、应对、进退之类的仪节,向儿童灌输孔孟之道。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译文]作为一个读书求学的人,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

先把《小学》读完,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原文]论语者,二十篇①,群弟子,记善言②。

[注释]①《论语》:论是议论,语是答语。

此书是孔子在鲁国与弟子论学、论治、论礼、论乐的书,分为20篇,共15917个字。

群弟子:指孔子的学生们。

善言: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译文]《论语》这部书共分为20篇,是孔子的弟子和他们的再传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孔子一生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原文]孟子者,七篇止①。

讲道德,说仁义②。

[注释]①孟子:孟轲。

作《孟子》七篇。

②讲:讲述。

说:宣传,谈论。

[译文]《孟子》这部书是孟轲写的,共七篇,内容是有关讲述道德、宣传仁义等优良品行的言论。

《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

《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

孝经孝是我国传统的美德,最早记载孝行的文献是《尚书》。

自古以来施政者都重视孝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有评选表彰孝子的活动,孝道是人间第一义。

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倡导“仁”道,并以孝作为实践仁道的根本。

因此他教导学生做人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孝悌。

《论语·学而篇》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老夫子把力行孝道作为“仁”的根本,非常注重生活实践。

夫子教诲学生,孝是一个人行为最起码的要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夫子的学生中,曾子不仅一生力行孝道,而且能够发挥孝道的思想。

曾子以后,孟子秉承并进一步阐述孝道。

此后的圣贤学者都继承了孝道思想,加以阐述,并且制定各种礼节,使人们很好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

《孝经》是儒家讨论孝道的一部专书,关于成书有几种说法。

比较被认可的是曾子记录孔老夫子教诲,并经过自身生活实践和体悟综述了孝道思想。

全书共有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第一》,揭示的是全书的总纲,也是对下面十七章的一个概述。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把侍奉父母的孝,扩充为奉事君主,服务国家的忠,而以立身行道为终极的目标。

接着以下五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的方式,虽各有所当,但以“爱”、“敬”来侍奉父母却是一致的,所以接着《三才章第七》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孝经》全书论孝的总义。

其下各章,都是根据这个理念加以阐述的。

《孝经》把子女敬爱父母的心,从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人格,到敬重尊长,爱护君王,乃至爱护国家以至于天下人民。

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涵摄在了孝道当中,因此《感应章第十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儒家思想成为教育体系的主导。

而《孝经》作为十三经之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大学习者的必读书籍,其文字浅显易懂,容易了解,因此广为流传,使孝道思想普遍深入民间。

《三字经》全文+翻译,仁,义,诚,敬,孝,国学经典!值得珍藏

《三字经》全文+翻译,仁,义,诚,敬,孝,国学经典!值得珍藏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笔墨,曰纸砚。

此四宝,藏文房。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朱熹传》(附答案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朱熹传》(附答案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宋史·朱熹传》(附答案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

徽州婺源人。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

”熹问曰:“天之上何物?”父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淳熙五年,知南康。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熹始拜命,即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知台州唐仲友与王淮同里为姻家,吏部尚书郑丙荐之,迁江西提刑,未行。

熹行部至台,讼仲友者纷然,按得其实,章三上,淮匿不以闻,熹论愈力。

宁宗之立,熹上疏斥言左右窃柄之失,在讲筵复申言之。

御批云:“悯卿耆艾..,恐难立讲,已除卿宫观。

”提举南京鸿庆宫。

庆元五年致仕。

熹登第五十年,任于外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

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

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

何澹为中司,首论专门之学,文诈沽名。

刘德秀仕长沙,首论留正引伪学之罪,“伪学”之称,盖自此始。

攻伪日急,至上书乞斩熹。

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

而熹日与诸生讲学不休,或劝以谢遣生徒者,笑而不答。

嘉泰初,学禁稍弛。

淳佑元年正月,上视学,手诏以周、张、二程及熹从祀孔子庙。

熹没,朝廷以其“四书..”训说立于学官。

(选自《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八·道学三》,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B.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C.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D.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经》:该书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孝经》《大学》对《周易》的读以致用——阅读的“潜水作业”之二

《孝经》《大学》对《周易》的读以致用——阅读的“潜水作业”之二

《孝经》《大学》对《周易》的读以致用——阅读的“潜水
作业”之二
曾祥芹
【期刊名称】《高校图书馆工作》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阅读的“潜水作业”是实现经典深阅读的有效方略.曾子主著的《孝经》、《大学》,创造性地运用了《周易》的精神,开拓了“义理易学”.
【总页数】6页(P70-75)
【作者】曾祥芹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2
【相关文献】
1.曾子文章对《春秋左传》《国语》的读以致用——阅读的“潜水作业”之九 [J], 曾祥芹
2.曾子文章对《道德经》的读以致用——阅读的“潜水作业”之十 [J], 曾祥芹
3.《孝经》、《大学》对《诗经》的读以致用——阅读的“潜水作业”之五 [J],
曾祥芹
4.《论语》、《曾子》对《礼记》的读以致用——阅读的“潜水作业”之六 [J],
曾祥芹
5.《论语》、《曾子》、《主言》对《周易》的读以致用——曾子阅读的“潜水作业”之一 [J], 曾祥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学之道》是部编版⾼中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单元第四课的第⼆篇⽂章。

本篇课⽂节选⾃《礼记·⼤学》,围绕穷理、正⼼、修⾝、治⼈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为本”。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课⽂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教案 【素养⽬标】 1.了解曾⼦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

3.分析本⽂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意的基础上,探讨课⽂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情景导⼊ ⼩时候我们都听过“曾⼦杀猪教⼦”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母要以⾝作则,⾔⽽有信,真诚待⼈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光来学习曾⼦的另外⼀篇著作《⼤学之道》。

⼆、⽂化常识 1.了解曾⼦ 曾⼦(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今⼭东平⾢,⼀说⼭东嘉祥)⼈。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家,孔⼦晚年弟⼦之⼀,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物,夏禹后代。

《孝经》论孝道之行及其现代意蕴

《孝经》论孝道之行及其现代意蕴

《孝经》论孝道之行及其现代意蕴摘要:《孝经》是先秦儒家阐述孝道的重要著作。

《孝经》认为,孝之始在事亲,孝之中在事君,孝之终在立身,孝之行惟守义。

《孝经》对于孝道之行的阐释对现代社会人们如何行孝仍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告诉人们,爱敬亲长乃行孝之本,爱己之心乃行孝之始,逢过谏诤乃孝道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孝经》;孝行;爱敬;谏诤《孝经》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是先秦儒家阐述孝道的“专著”。

《孝经注疏序》中记载:“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

”《孝经》有古文本和今文本,唐开元年间,“诏令群儒质定”,尔后“今文行而古文废”(《四库全书总目·孝经类》)。

《孝经》注解版本颇多,其中有不少帝王将相为其注疏,现在的通行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邢昺疏。

在我们中国,作为“至德要道”,孝是人们一切德行的根本。

然而,在中外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多元并存、老龄化加速到来的当今社会,两千多年来的孝道文化却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2009年4月9日,一位育有5个子女的80岁的老妇被发现饿死家中;2009年9月11日,18岁的齐某因父母争吵闹离婚而将其杀害并尸解;2011年8月19日,安徽桐城一名男子趁母亲熟睡,将年过七旬的老母亲烧死……此外,大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也是屡见不鲜。

种种事实表明,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一些社会成员的孝道观念已极其淡薄。

所以,在现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重申孝道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孝行的内涵“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夫孝,德之本也”。

那么《孝经》中又是如何论述孝行的先后与本末的呢?1.孝之始在事亲《孝经·开宗明义章》指出:“夫孝,始于事亲”。

《中庸》上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孟子·离娄上》也有记载:“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

”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在其《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中指出:“对父母之自然之孝,亦为我与一切生命相感通之开始点,或对一切人尽责任之开始点,一切仁心之流行之泉源与根本。

论语 大学 中庸

论语 大学 中庸

论语全文翻译【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课件2

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课件2

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
⑤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 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向坚定不移。
⑪道:规律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曾子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
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人为贵 《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
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荀子继承并 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 造自然。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 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 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 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 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 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 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 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 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 次于“复圣”颜渊。

大学中庸全文

大学中庸全文

大学中庸全文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书名:《大学》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孔子论孝1

孔子论孝1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
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
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 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解 析
1、养亲与敬亲。养亲与敬亲,是相辅相成的两 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尽孝不单单是指对父母 物质上的供养,而应是内心自然且自觉的意愿,
《论语》
《论语》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伦理 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后代思想、政治、 文化、学术等都有长期深刻的影响。 《论语》语言简练,含蓄隽永,寥寥数语, 人物情态和场景毕现。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 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 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
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
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尽管这个 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是有真学问的。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 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 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 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 “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 “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 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1)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 内则》: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2)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 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孝经》

《孝经》

《孝经》的含义
经:它是恒常、亘古不 变的意思;也是常行之典。
《孝经》的作者
据学者们研究,关于孝经的作 者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 孔子。 ② 曾子。 ③ 曾子的门人。 ④ 孔门的其他弟子。
孔 子
(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 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 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有三 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是集华夏上古 文化之大成者,曾修《诗》、《书》,定 《礼》 《乐》,序《周易》,作《春 秋》。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 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 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 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 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 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
7-11章,即《三才章》至 《五刑章》为第二部分,共5章。 主要讲述孝与治国的关系, 强调孝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其中的《纪孝行章》则专论孝子 应做之事,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孝 的解说。
第三部分
12-14章,即《广至德章》至 《广扬名章》为第三部分,共3章。 是对《开宗明义章》中提到 的“至德”、“要道”、“扬名” 的引申和发挥。 因此,这一部分 可视为《开宗明义章》的继续。
7.怎样处理人生最后的大事
慎终追远,处理后事的具体办法: 哭丧、服饰、音乐、食物、殓葬、祭 祀等,避免“生不养逝后隆”,把家庭孝 道做到功德圆满。 孝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父子一体,感念祖恩。慎终追远,民 德归厚。从“安亲”开始,孝心一开,孝 行起步,百善皆开,人生走向圆融智慧和 欢喜。
《孝经》原文:
2.对父母“行孝四养”
(养父母之身、心、志、慧:孝经第1章)
①养父母之身
(同见: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庶人章第六)

《大学》解析

《大学》解析

关于《大学》的作用,他说:‚大学之书, 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 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 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 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 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 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二、经:大学之道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所谓的‚三纲 领‛,阐明了道德修养的根本和路径。‚明明 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是形容词, 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光明道德‛彰显德性, 第二层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在亲民‛也有两 种理解,一种是亲近自己的人民,第二种则作 ‚新‛解,就是人民‚日日新,又日新‛,作 新民。这完全是儒家‚修己‛、‚安人‛的道 德修养路径。最终目的则是达到‚止于至善‛, 即道德的完美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中国历史上不仅道家讲‚道‛,儒家也讲 ‚道‛,不过所指不同。‚道‛ 由道路 ‚引申‛而来,指事务发展的根本规律。 儒家的‚道‛就是‚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之道,这是办好一切事物的 根本。
八条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路径,也是儒家思 想展开的路径。儒家思想的本质就是一种道德 伦理学说,如何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推展为治国 方略,八条目可以说是最经典的说明。

关于《大学》的作者,古代一般人是孔子 的得意弟子曾参(约前505-435年)。曾子 小孔子46岁,其父曾晳也都是孔子的学生。 曾参年轻时就以孝敬父母著名,‚孔子以 为能通孝道‛,《孝经》为曾参所做。同 时曾子在学习上最能体会孔子的思想。有 一次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所有学生 中只有曾子明白就是‚忠恕而已矣‛。传 说《论语》也是曾子率弟子集结而成。所 以曾子后世称为‚宗圣‛。

大学语文课件-孔子论孝

大学语文课件-孔子论孝

《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 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 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 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 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学习了“孔子论孝” , 你有什么感悟?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 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 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 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认为,父亲在的时候,要看做儿子 的理想志向;父亲过世了以后,要看做儿子的是 否能继承父亲的遗志,按照父亲的志向去做事情, 如果能够做到三年都不改变,就可以算得上是 “孝”了。
解析
1、养亲与敬亲。养亲与敬亲,是相辅相成的两 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尽孝不单单是指对父母 物质上的供养,而应是内心自然且自觉的意愿, 重在内心的诚敬。与此相适应,表现在外表方面, 对父母应和颜悦色、恭敬亲切,这是子女对父母 挚爱的体现,也是孝道的第一要义。
解析
2、关怀与思念。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 做到能敬养父母,而且要做到关心父母、 陪伴在父母身旁,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是 内心的诚敬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
(1)易色:有两种解释,一种将“易”解释为“移”,替换的意思。则“贤 贤易色”就是以敬重贤德的心,来替代喜好美色之心。 第二种解释,“易”,是平易,不重视。贤贤易色,是指对自己的妻子,重 贤德,而不重容貌。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经》全文及翻译阅读大全(通用3篇)

《孝经》全文及翻译阅读大全(通用3篇)

《孝经》全文及翻译阅读大全(通用3篇)1、大孝感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闻雷泣墓王裒是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3、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汉文帝刘恒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丁兰刻木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5、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被误杀的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经》、《大学》、《中庸》《孝经》《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孝经·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孝经·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明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孝经·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孝经·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孝经·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孝经·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经·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孝经·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孝经·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孝经·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此大乱之道也。

”《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

此之谓要道矣。

”《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孝经·事君章第十七》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孝经·丧亲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

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泰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