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家的发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海家的发现》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圆的)那你能看见吗?(不能)你想知道有关地球的知识吗?(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地球。
二、认识地球
(课件出示地球的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所居住的家园——地球,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地球的资料,请你谈谈对地球的认识?
1、师提出要求:先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并将你们小组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填写在表一中。
(课件出示表一)
2、学生小组内先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并整理填写在表一中
3、汇报交流信息:
师:哪个小组先给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搜集的成果。
好,这位勇敢的小伙子先来,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倾听。
生:实物投影学生所填表格并汇报:地球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也是第五大行星,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
地球的质量为5.976×l027克,这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的。
我们的信息来源是《百科全书》和网上。
生: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371千米,极半径为6356.76千米。
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
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看起来,地球的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
确切地说,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
我们的信息来自《宇宙的奥秘》和网上。
生:我从《十万个为什么》中搜集到:科学家们运用相似法、三角测量法做了精密的测算,算得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2千米,然后根据几何公式推算出地球的总面积大约是51000万平方千米。
师:你们的资料具体地向我们说明了地球的大小、形状。
地球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球体,我们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环绕地球一周需要17天。
生:我们组也搜集到了图片。
(展示图片)……
(在介绍的过程中学生可出示搜集到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教师对学生查阅的资料进行适当形象的说明,如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环绕地球一周需要17天……)
【此环节教师先出示人造卫星从宇宙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交流中学生也有一些好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和交流。
通过交流和展示自己课前获得的资料,既能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能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师:科学家借助高科技手段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大小,那么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下老师让同学们
搜集了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展示一下,与大家共享。
生:我搜集到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的资料,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我这还有一张图片。
(实物投影出示图片)
师:这是最早的“盖天说”。
(师板书:盖天说)
师:你是从哪里搜集到既有文字解释又有精彩图片的资料的?
生:我是从网上搜集又打印出来的。
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途径。
生:我搜集到的资料是中国人则认为天像一只圆圆的大锅盖,盖在方形的土地上,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撑的,形成了“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后来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于是又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
师:这说明在原来的观点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现,也属“盖天说”。
老师这儿也有一张图片。
(课件出示图片,生观察)
师:谁还有不同的资料?
生:古代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世界的中央是高耸的山脉,巨象站在一只大乌龟的龟背上,乌龟则骑在一只盘踞的眼镜蛇身上。
(书中有插图,可让学生自己看图或课件出示图片。
)(老师可根据情况并结合相关投影图片做适当的补充)
师:老师也搜集到一些资料(出示资料和图片):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
浑天说的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这就是古代的“浑天说”。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
(边指着图片边讲解)大体意思是说:天如同鸡蛋,地就像蛋中的蛋黄,天大地小,天里还有水,天包着地。
(师板书:浑天说)
师:你觉得古人的猜想怎样?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去猜想?
学生讨论,交流。
生: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无法利用先进的仪器观测地球,所以认识不全面。
生:古人仅凭视觉去观察,所以只能看见头顶的天,脚踏的地。
……
【通过展示让学生感知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大胆猜想与探究的意识。
通过提供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人的猜想与实际地球的巨大差距,从而反映出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
】
四、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证实地球是球体的?
师:古人的认识是错误的,那么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逐步证实地球是球体的?
生:我搜集到了有关资料:两千五百年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的高山上,看着海上的船,他发现船桅杆会先出现,然后船
身才出现,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应该是弯曲的。
师:两千年前,人们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就推测地球表面是弯曲的,今天看来一些新发现是跟人们日常的细心观察和大胆猜测分不开的。
也希望同学们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我从《十万个为什么》中搜集到:公元前384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观察月食时,发现落在月球上的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于是推断地球是一个球体。
师: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发现地球是球体的人。
这与他的认真观察,大胆推测也是分不开的。
生:我还搜集到: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
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
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
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
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
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
生:我搜集的是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世界航海家之一。
葡萄牙人,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率领一支由5艘帆船266人组成的的探险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港起航,开始了他名垂青史的环球航行。
麦哲伦率领船队历经千辛万苦,穿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
最后,这支船队只剩下一艘船,实现了从西方向西航行到达东方的计划。
于1522年9月6日返回西班牙塞维利亚港,完成了历时3年的环球航行。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不管是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毫
无疑问,都可以环绕我们这个星球一周回到原地。
师:你们搜集的资料非常有价值。
可见在16世纪至17世纪,航海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
通过旅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板书:球体)这就是一位航海家的重大发现。
(板书课题:航海家的发现)下面我们就一起重温一下麦哲伦船长的航线吧!
(出示麦哲伦环球航海路线图)师生结合图重温。
【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特别是重温麦哲伦于1519年开始的环球航行这一典型的事实,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讨论交流,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从中体会到人类探究活动的艰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意志品质。
】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谈谈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生汇报:盖天说→浑天说→球体
师: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生: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生:只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大胆猜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生:许多航海探险家在海上探险很危险,但他们勇敢地面对一切。
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让学生谈一谈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作一总结,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项伟大的科学发现,都凝聚了人类不懈的努力,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愿意进行科
学探究的热情。
】
五、联系生活谈发现:
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如以下事例:
a.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可以课件展示)
b.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
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
【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设计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并能用观察到的现象去论证事物本质的能力。
】
六、拓展活动: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故事还有很多,课下继续搜集一下,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堂教学以新的问题的产生为终结,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体验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保持学生旺盛的探究热情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当好课堂上的配角,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明朗、平等开放的环境中自主的参
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互动,解决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观察探究和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学到知识,提高了能力。
我的说果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教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表达与交流的形式展开,因此课前的资料准备尤为重要。
我课前布置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使学生明确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资料。
课堂上学生互相交流、整理这些资料,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通过交流和展示自己课前获得的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使学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表达和交流能力。
在学习方式上,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与学生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从而培养学生敢于大胆猜想与探究的意识。
通过提供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人的猜想与实际地球的巨大差距,从而反映出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性。
在重温麦哲伦于1519年开始的环球航行这一典型的事实,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讨论
交流,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从中体会到人类探究活动的艰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献身科学事业的意志品质。
若采用动画演示的形式,学生理解得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