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1.易错字

愁闷(yōu)瞬息(shùn)伫立(zhù)萋萋(qī)幽寂(yōu)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

哄骗用虚伪的言行隐瞒真相,使人上当。侧重指用虚假的言行骗人。言行骗人用“哄骗”;

恶劣哄骗用“诈骗”。

诈骗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侧重指用恶劣的手段进行骗人。

5.词语释义

瞬息:一刺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密的样子。

极目:用完目力(远望)。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普希金(1799-1837),俄国闻名的文学家、宏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该篇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成为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假如生活哄骗了你》:以假想生活中遭受的挫折为题,从劝慰的角度,告知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将来是光明的、美妙的。以此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爱好。

《未选择的路》:用“未选择的”修饰“路”,揭示了诗歌的切入点--他虽然写了已走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明确〕伫立(思考)--打算(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白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很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很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便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惦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化地思索人生的选择问题。

4.学了这首诗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全都,言之有理即可。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需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索,做出独立自主地选择。

5.分清象征与比方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方有什么区分?

〔明确〕象征:用详细的事物表示某种特别的意义。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示意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详细形象,也要求赐予充分留意。

比方: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亮。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方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方只在个别词句、语段中起作用。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哄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吩咐和叮嘱。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在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受选择的尴尬和困惑。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正值年少的我们,也应当直面我们的人生,去思索人生的大问题。

1.背诵《未选择的路》。

2.古今中外很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鲁迅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依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

于“路”的名言警句。

链接一:

《未选择的路》美点追踪

1.象征美:象征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用详细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别的意义。这首诗通篇采纳了这种手法,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感,使之蕴含深刻的哲理。诗人以林间岔路象征不同的人生道路,人对路的选择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2.哲理美: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的道路千万条,惋惜我们不能“同时去涉足”,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必需做出选择。通过比较,你选择了其中一条,也就失去了再走另一条的机会,从今打算了你一生的道路。“惋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诗人叹息人生的局限性。“路径延绵无终点,唯恐我难以再回返”,诗人慨叹人生短暂、事业无限。读罢这首诗,我们可以悟出两点:(1)既然我不能同时去涉足,那么在人生的岔路口我必需慎重选择;(2)既然我难以再回返,那么在已选择的路上我将努力走好。

链接二:

《假如生活哄骗了你》教学反思

当把这首诗拿到课堂与同学共享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激情导入课文之后,让同学先听录音感受诗歌,要求同学勾画做好标记,仿照录音去朗诵;接着让同学自由朗诵,并请个别同学朗读,效果还是不错的,同学都很投入。在此后设计了一个问题:诗人在诗中阐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问题一抛出,本以为同学确定是有话可说的,因为觉得在同学成长的道路上确定有过那样或这样的困难,结合他们自己的体验来感受诗歌,同学的反应应当是激烈的。可是事实却相反,同学好像没什么话好说,对于自己所遭受的挫折几乎没太多的感受。于是,我开头引导同学,比如考试失败之类的,并把有过的直接体验告知他们。可是,我的引导并没有激起同学太多的表达欲望。

课后,我对此进行了思索,莫非现在的同学都没有挫败感的体验吗?或许吧,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大多少了些风雨的洗礼。但是,反观自己的教学设计,亦是存在问题的。本诗是以“假如”开头的,普希金写给邻居的女儿时也是告知她将来可能要经受的体验,对于课堂里的这些七班级同学,又何尝不是这样,那问题的设计是不是也应当改为“将来时”呢--学了这首诗,你会对将来可能遭受困难的你说些什么话呢?或者把问题设计得更加宽泛自由些:读了这首诗,你有怎样的感受?总之,不应当局限于同学狭窄的体验上,究竟他们的人生阅历是不丰富的。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