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合集下载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求最大公因数问题》评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求最大公因数问题》评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求最大公因数问题》评课稿一、引言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中,涉及到了求最大公因数的问题。

这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在数学学习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本篇评课稿将对这个课程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

二、背景知识和学习目标在进行对《求最大公因数问题》评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学习目标。

1. 背景知识在学习《求最大公因数问题》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以下知识:•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能够简化和比较分数;•熟练掌握小学数学四则运算;•理解并能够应用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够将最大公因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引入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学习最大公因数的求解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教学设计思路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用以下步骤:•首先,通过生动的教学引入,激发学生对最大公因数问题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发现最大公因数的求解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将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将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过程分析1. 课前准备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前,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课件和投影仪;•学生课本和练习册;•黑板和粉笔。

2. 教学步骤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以简单的问题引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通过提供一些简单的示例,引导学生探索求解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概念讲解:对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进行讲解和总结;•例题演练:通过一些例题的演练,巩固学生的理解;•应用拓展:引导学生将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数学《最大公因数》的一等奖说课稿

数学《最大公因数》的一等奖说课稿

数学《最大公因数》的一等奖说课稿《数学《最大公因数》的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数学《最大公因数》的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分析教材本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中的内容。

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

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力求达到下面的教学目标:1、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探索。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力求突出以下三点: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3、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经验,在迁移中学。

教学过程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一、活动探究,认识公因数分为五个步骤:1、动手操作:在教学公因数的概念时,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的过程,认识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体会反思评课稿材料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体会反思评课稿材料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体会反思评课稿材料
《最大公因数》听课感想心得
《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新教材要求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导出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使得学生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亲密关系,同时为后面的约分、通分作铺垫,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葛老师在本节课中,努力将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不乏是一节成功的代表课。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使学生乐学。

以帮助王叔叔家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引入课题,设计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新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学。

葛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
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总之,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非常好。

【精品】实验小学《最大公因数》公开课评课稿

【精品】实验小学《最大公因数》公开课评课稿

实验小学《最大公因数》公开课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钟丽冈老师执教的《最大公因数》一课,感触颇深,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语言有起有伏,富有感染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钟老师始终情绪饱满,带领着学生学习数学。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探究。

教学新知识时,钟老师并没有直接讲授内容,钟老师抛出问题后而是让学生独立探究。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找出了各种求“9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知识衔接紧密,流畅自然。

在教学中,钟老师首先从学过的因数、倍数谈话引入,然后让学生回忆因数的特征,接着通过一个找因数的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从刚才的同学站立情况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同学站立两次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从而引入新课。

3、重视联系实际,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

钟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问题、场景等的呈现更加直观,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的作用。

4、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习的过程。

钟老师及时的评价与肯定,都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钟老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

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5、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

钟老师注重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体现教学设计的问题性和实效性,凸显出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在平实中让学生享受课堂的真实。

6、课堂结构完整,环节过渡流畅。

整个过程自然流畅。

最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设计,辨析、填空、讲故事等,题型多样,层层递进,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巩固了新知,做到了寓教于乐。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评课稿《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1课时内容。

在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了因数的意义,会找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

本单元继续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理解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进一步学习化简分数及分数的四则计算作准备。

今天有幸观看了王老师执教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王老师这节课,听后给人的感觉是“很扎实”,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很到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各个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学生思维活跃,参与面广。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符合四基目标的整体要求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王老师认真地处理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关系,以数学思想来引领数学方法。

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活动。

充分激活了原有的知识基础,努力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构建,教师起了教学“支架”的作用,给予学生适时、适当、适量的帮助,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发现、学会提高、学会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学习体验的需求。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一、发展为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所以课的开始,王老师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趣味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最大公因数评课稿最大公因数评课稿8篇最大公因数评课稿1《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新教材要求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导出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使得学生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亲密关系,同时为后面的约分、通分作铺垫,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葛老师在本节课中,努力将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不乏是一节成功的代表课。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使学生乐学。

以帮助王叔叔家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引入课题,设计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新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学。

葛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总之,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非常好。

最大公因数评课稿2在晚自习上,我观看了王XX老师讲授的《最大公因数》这堂录像课。

王老师这节课,听后给人的感觉是“很扎实”,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很到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各个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学生思维活跃,参与面广。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doc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doc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使学生乐学。

以帮助王叔叔家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引入课题,设计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新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学。

葛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总之,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非常好。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心得《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从这本书中学到,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我们只需拥有一颗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炼自己,孩子有无限的人生可能,祝福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爱和自由之中,也让我们在最简单的教育生活中尽享那份幸福与安宁,探讨读书心得。

下面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心得篇1最近一直在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作者用很容易读懂的话语讲述了教育的最最珍贵的道理。

很多的教育案例都充分说明我们人作为子女或者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

正是自身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和改善而影响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方式。

回想自己的童年,父母是否真的做到了最简单的教育了呢,我想肯定是没有的,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当自己也成为一名老师的时候,能不能做到最简单的教育?因此真的需要好好的研究自己了。

因为,尹建莉在第67页引用了一句蒙台梭利的话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教育的真正准备是研究自己。

我们常常无意中阻碍了儿童的发展,我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生硬和粗暴,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尽可能温和地对待儿童。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doc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doc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使学生乐学。

以帮助王叔叔家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引入课题,设计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新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学。

葛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总之,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非常好。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我觉得本节课有三个亮点:
1、谷老师的个人魅力和学生的表现值得我学习。

谷老师思路清晰、语言简炼、教态大方,学生读题、发言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可见平时谷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到位、训练有素。

2、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四种方法逐步呈现(列举法、韦恩图法、筛选法、短除法),体现了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差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很有层次,我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步步加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同时,我也有两点不太成熟的思考或者说是困惑的地方:
1、找公因数的方法很多,需不需要进行优化,让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其中的一种方法?
2、学生汇报完短除法后,老师是不是应该借助分解质因数的知识对“为什么把除数相乘得到公因数”的道理加以解释?以便学生对这一简便方法理解的更加透彻。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材料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材料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材料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材

《最大公因数》听课感想心得
《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新教材要求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导出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使得学生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亲密关系,同时为后面的约分、通分作铺垫,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葛老师在本节课中,努力将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不乏是一节成功的代表课。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使学生乐学。

以帮助王叔叔家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引入课题,设计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新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学。

葛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
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总之,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非常好。

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指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整数,如果有一个整数是它们共同的因数,那么这个数就叫做它们的公因数,也可以说成"公约数"。

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授课教师:祁小娟老师一、评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上册P45填一填及练一练1、2、P463、4。

二、评教学目标:我认为祁老师目标明确、到位。

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评教学重点:重点突出。

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四、评教学难点:难点设置合理。

灵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五、评教学内容的地位:教学内容地位的联系较好。

祁老师是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是为今后学习约分的关键性知识点打基础。

六、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合理,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

(一)复习通过复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揭示课题。

(二)揭示课题: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通过课本内容填一填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1)12=( )×( ) =( )×( ) =( )×( )18=( )×( ) =( )×( ) =( )×( )(3) 12的因数 18的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公因数。

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四)通过P463填一填。

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且能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同时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2019-01-23
《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新教材要求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导出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使得学生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亲密关系,同时为后面的约分、通分作铺垫,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葛老师在本节课中,努力将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不乏是一节成功的代表课。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使学生乐学。

以帮助王叔叔家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引入课题,设计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新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学。

葛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总之,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非常好。

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最大公因数评课稿4月25号下午,我在萧山银河实验小学听了王文静老师执教的一节《最大公因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

这节课与传统的概念教学相比,教学方法有所创新,教学手段有所突破:变教学知识为学法指导;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变模仿的学习为自主探究的学习状态。

让我深受感悟。

以下三方面值得借鉴:一、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俗话说:“送人一鱼,不如授一渔。

”王老师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不是直接教给学生方法,而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同桌合作交流,然后让学生汇报如何找12和16的最大公因数,并形成学习方法。

具体过程是:写出12的因数:1.2.3.4.6.12 ;16的因数:1.2.4.8.16。

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12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4,然后通过小结归纳得出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第一步:找出12和16的因数;第二步:找出12和16的公因数;第三步:找出12和16的最大公因数。

三步到位,一目了然,并形成一定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用列举法求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学生很快地找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9,继而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掌握方法,练习时达到了高效、准确的效果,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王老师从第一个环节情境引入后就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广阔平台。

为了解决“铺地砖”问题,学生自主尝试分别用边长是1分米.2分米.4分米.5分米、8分米的地砖进行作图尝试。

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及动手操作,验证了只有边长是1分米、2分米、4分米的地砖才能适用,而边长是3分米、5分米、8分米的地砖不适用。

同样在求12和16的最大公因数时王老师还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而不是把学生牵着走,真正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找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找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找最大公因数评课稿李学珍一、评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45填一填及练一练1、2、P463、4。

二、评教学目标:我认为目标明确、到位。

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解公因,理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评教学重点:重点突出。

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四、评教学难点:难点设置合理。

灵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五、评教学内容的地位:教学内容地位的联系较好。

他是在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是为今后学习约分的关键性知识点。

六、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合理,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

(一)复习1、通过复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2、练习:找15的所有因数:1、15、3、5;35的所有因数:1、35、5、7。

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揭示课题。

(二)揭示课题: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通过课本内容填一填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1)12=( )×( ) =( )×( ) =( )×( )18=( )×( ) =( )×( ) =( )×( )(3)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4)所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

(5)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有区别的:(四)通过P 463填一填。

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且能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同时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五)让学生小结: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①先找出各个数的因数②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③确定最大公因数(六)通过P 45 练一练1找两个特殊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两数12的因数 18的因数是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来突破教学难点:灵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五年级《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五年级《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五年级《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本xx老师上课,他讲的是五年级下册的《最大公因数》这一课,学生学会熟练正确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为约分做准备的,因此这节课的内容非常重要。

庄老师这节课的亮点及可取之处有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环节,庄老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号站立,找12的因数和16的因数,站完让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发现了有的同学站了两次,这样就找到了12和16的公因数,进而找到了12和16的最大公因数。

2.庄老师的板书设计条理有序,直观具体,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本节课的知识点。

我认为本节课可以改进的地方有:
1.例一用韦恩图表示12和16的公因数时,应该让学生用练习本先独立填一填,再全班讲解,特别要强调重合部分怎么填,表示什么。

2.做课本上一道练习题,找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时,庄老师带着学生先讲了
几种方法后,又安排学生讨论还有什么方法,我认为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直接小组讨论找方法然后再统一汇报就行。

而且汇报时每种重要及常用的方法都要讲透彻。

3.求完几种情况的最大公因数后,庄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总结了求最大公因数的几种情况及方法,分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这个总结很有必要,但是我认为此处应该这样总结会更有效果: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要先看看这两个数是否有特殊情况,如果有倍数关系,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如果是互质数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再按照一般情况求最大公因数。

像短除法等方法,教材上虽然不作为主要内容,但是这个方法非常简洁,还是要让学生学会应用。

找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找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找最大公因数评课稿这次评课的主题是“找最大公因数”,这个题目是初中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评课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教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和技巧。

一、教学内容的准备首先,为了更有效地教授这个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特别是针对数字12和30,需要准备“找因数”和“找公因数”的教学游戏,以及相关的课件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最大公因数的相关知识点。

二、教学方法及技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以下是几个教学方法及技巧:1. 教学的“引导性”:尽量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促进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 “激发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些生动的幽默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机智和思考能力,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大胆尝试和思考。

3. “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分组讨论和思考,这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友谊和学习能力。

4. “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如使用块板进行拼图,或通过其他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感觉愉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以下是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1. 以“找因数”和“找公因数”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观念。

2. 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找到最大公因数的思路,如食品袋子、球类装箱发货等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巧妙地安排课堂活动,如对数字12和30进行拼图、动手找最大公因数、分组讨论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4. 通过实际应用,如3500L水箱如何装满或一堆土袋如何分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获奖稿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获奖稿

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获奖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一篇关于最大公因数的说课稿。

最大公因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我们初中数学课程中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之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最大公因数的定义。

最大公因数,简称最大公约数,是指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的约数中最大的那个数。

比如说,6和8的最大公因数是2,因为它们的约数有1、2,而2是其中最大的那个。

接下来,我将介绍最大公因数的求解方法。

对于两个数a和b,我们可以用辗转相除法来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具体步骤如下:
1.用较大的数除以较小的数,得到余数c。

2.用较小的数除以余数c,再得到余数d。

3.重复进行以上操作,直到余数为0时,最后一次的除数就是最大公因数。

比如说,我们要求解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

首先,用48除以36,余数是12。

然后,用36除以12,余数是0。

所以,36和48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2。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最大公因数的应用。

最大公因数在数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分数的约分、整式的因式分解等方面。

此外,最大公因数还可以帮助我们求解一些数学问题,比如求解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

总之,最大公因数是数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还有助于我们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最大公因数》评课稿段兴授课教师:祁小娟老师一、评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45填一填及练一练1、2、p463、4。

二、评教学目标:我认为祁老师目标明确、到位。

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评教学重点:重点突出。

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四、评教学难点:难点设置合理。

灵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五、评教学内容的地位:教学内容地位的联系较好。

祁老师是在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是为今后学习约分的关键性知识点打基础。

六、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合理,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

(一)复习通过复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揭示课题。

(二)揭示课题: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通过课本内容填一填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1)12=( )×( ) =( )×( ) =( )×( ) 18=( )×( ) =( )×( ) =( )×( ) (3 ) 12的因数 18的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公因数。

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四)通过p463填一填。

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且能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同时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五)让学生小结: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①先找出各个数的因数②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③确定最大公因数(六)通过p45 练一练1找两个特殊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两数是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来突破教学难点:灵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1、8的因数:16的因数:8和16的公因数:8和16的最大公因数:2、观察8和16两个数字的关系(倍数关系)公因数是1、2、4、8,最大公因数是8,它是这两个数中的较小数。

4和8 9和3 28和7 3、小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七)用找因数的方法找出5和7,2和3,11和19,3和7 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小结:两个不相等的质数,最大的公因数是1。

(八)找1和2 , 5和6,8和9, 15和16的最大公因数。

小结:相邻两个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九)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有:①先找出各个数的因数③确定最大公因数,较小数是这两个的2两个不相等的质数,最大的公因数是1。

(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七、几点教学建议:1、找因数复习不到位;如:(1)12=( )×( ) =( )×( ) =( )×( ) 18=( )×( ) =( )×( ) =( )×( ) 要先讲清楚12等于多少乘以多少......,这些数都是12的因数。

2、内容多了一些,怕五年级的学生不能完全接受。

3、练习题安排的稍有不妥,对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的题目可再增加几题。

篇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评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评课一、分析基础知识,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倍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刘老师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准确地制定了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一是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二、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借助直观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刘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司老师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以往教学公因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因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而本节课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形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首先,刘老师从"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分米?最长是几分米?"这一问题切入,引导学生用边长不同的正方形方格纸片去摆,通过操作,发现边长分别是1分米、2分米、3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才能正好将长方形纸片摆满,且无剩余。

用边长4分米、5分米、7分米的正方形纸片不能摆满,有剩余。

其次对正好摆满和不能正好摆满的原因作出解释。

从而揭示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完成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三、把握内涵外延,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

本节课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

教学中,刘老师首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找出16和12的因数,然后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揭示出"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这句话的含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

本节课刘老师注意利用反例,来凸现公因数的含义。

在用集合图法来表示16和12的公因数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4是18和12的公因数吗?从而让学生明白4只是12的因数而不是18的因数,4不是18和12的公因数,不能填在并集里,从而进一步明确公因数的概念。

四、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提倡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刘老师准确把握和确定自己的教学重点,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把重点放在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上来,鼓励学生找最大公因数方法的多样化。

如教学"怎样找12和16的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引导学生运用了多种方法,可能从12的因数里面找16的因数、列举法、对比法、集合图法等等。

最后教师还补充介绍互质数的相关知识。

而这个知识点教材只在"你知道吗?"分别作简单的介绍。

试想,我们把这些联系紧密的概念集中在一节课或一段时间内,采用交叉对比的形式出现,会更有利于学生整体地把握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举一反三。

本课教学后预设,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可能还有些模糊不清,课后,作业可能出现一些错误。

因此,在教学新知的同时,设计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层次要分明,在概念的反复对比内化中,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内在含义。

从而使学生拓展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篇三: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五年级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在晚自习上,我观看了王**老师讲授的《最大公因数》这堂录像课。

王老师这节课,听后给人的感觉是"很扎实",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很到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各个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学生思维活跃,参与面广。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教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到位,教学重点突出、难点设置合理。

本节课主要目标是: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理解公因数中最大公因数是谁。

王老师通过地面铺砖的这种生活情景,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疑惑,这样调动了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难点是如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

王老师这节课首先以列举法来引导学生找公因数,随后,又用集合图的方式反映12和16的公因数各有哪些,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现12和16的公因数中最大公因数是谁,通过一系列媒体资源的展示,逐一解决了每个问题,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印象。

他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程序中,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王老师这节课通过铺地砖的事例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形成过程,尽可能的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努力出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2〕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出方法。

王老师整节课是通过课件演示,采用了列举法,集合法,这两种方式教学12和16的公因数有哪些,其中最大公因数是几,利用这种方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为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创新增添了活力。

〔3〕练习层次分明,巩固新知练习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

尤其是通过游戏巩固了学习知识,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公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巩固练习做到了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媒体课件运用灵活1、导入设计巧妙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对教材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过程,这也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

本节课王老师把数学知识设置在具体情境之中,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用铺地砖的问题引出的。

课堂上,王老师运用多媒体动态呈现王叔叔家用地砖铺贮藏室地面的现实情境,请同学们帮助王叔叔选择地砖。

学生在帮助王叔叔选择地砖的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正方形地砖的边长与长方形地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交流,抽象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