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全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整单元每课教案
最新精品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优秀教学设计(全单元完整版含教学反思)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二、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一)毫米、分米的认识1.例1(毫米的认识)——见课件2.例2(分米的认识)——见课件3.例3(简单的单位换算)(二)千米的认识1.例4(千米的认识)2.例5(单位的换算)3.例6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测活动。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例4通过各种活动感知1千米有多远的基础上展开的,意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以及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吨的认识1.例7及“做一做”(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3)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的体重”作为参照物来比较,丰富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具体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推算,加深学生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2.例8及“做一做”(单位换算)3.例9及“做一做”(1)例9,是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介绍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31)
测量教学内容有趣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观察法、操作法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那么不规则物体体积怎么测量呢?引入课题。
二、教学新知(1)为了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
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
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
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课堂练习1、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课前调整:的水的体积等于苹果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2、第2题: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
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四、课后练习基础训练第49页1——3题五、课堂小结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板书设计有趣的测量“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教学反思〈有趣的测量〉是“不规则物体的测量”,在〈标准〉中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
〈标准〉改变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9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学科:数学课题:毫米的认识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实践:检查学生的实际测量结果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误差,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学生可能没有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或者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出现了错误。
(2)单位换算:检查学生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存在错误,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学生可能在计算过程中犯了简单的加减法错误,或者在单位换算时出现了错误。
在测量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
(1)对单位概念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米与厘米、千克与克等。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2)测量方法的掌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不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尺子、秤等。
(3)量感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对长度、质量、面积等量的感知,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练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的应用。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长度单位的应用。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单位换算:给出一些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单位的换算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3)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例如,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3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4)总结归纳: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19)
多长吗?
二、展示目标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知道了吗?
这节课我们探究用不同的工具测量一段路程的长度。
三、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三、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1
用各种方法感知 10 米。
温馨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用皮尺测量出10米长
的一段距离(可教师协助或对学生的测量方式进行指
的周长。
六、师生互动 2
六、师生互动 2
交流提示: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七、质疑研讨
七、质疑研讨
结合测量活动,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测量更好一些。八、训练应用
做一做1、2题。九、回顾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十、课外延伸
做一做3题。
八、训练应用
九、回顾反思
十、课外延伸
导),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的方式感知10米。
小组感知。
四、师生互动 1
四、师生互动 1
1. 以组为单位汇报各组感知 10 米的距离。
2. 观察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大约是
10 米。
五、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2
五、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2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并选不同的测量法方法(如皮尺
量、步测、先测一段绳长,再用绳子测量等)测量操场
测量
参考教案
书写教案
本课知识前后联系:
教学目标:
1.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一段路程的长度。
3.估算一段路程的长度。
教学重点:
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
一段路程的长度。
教学重点
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一段
路程的长度。
教学难点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三年级数学课上学习了《测量》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学习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3.掌握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4.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章节内容包括:第1节《长度和长度单位》,第2节《测量线段和物体长度》,第3节《测量误差和注意事项》。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测量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优化总结回顾环节,引导学生将测量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4)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
(1)长度单位换算:学生容易混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来加强记忆。
举例:在进行测量时,如果遇到需要将米换算成厘米的情况,学生需要熟练掌握1米=100厘米的换算关系。
(2)直尺的使用:正确使用直尺是测量的基础,但学生可能会出现放置不稳、读取刻度不准确等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的量感,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长度单位,提高对物体大小的敏感度;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将测量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会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的准确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实践、合作中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2.经历测量、比划、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预设: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预设:米和厘米。
二、探究新知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2)学生独立测量并填写学习单,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预设1:我量出的长是26厘米……预设2:我量出的宽不到19厘米……预设3: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怎么办?(4)引出毫米的概念。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2.认识毫米。
【课件出示直尺】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预设: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预设: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0毫米。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件配合演示。
)师小结:1厘米=10毫米。
3.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师: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感悟1毫米很短。
)师: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2: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1:玻璃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预设2:天气预报中降雨量用的毫米作单位。
……4.即时训练,深化认识。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时精品教案 第3单元 测 量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第2,5题。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初步的估测能力。
4.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交流,灵活地选择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准备1.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2.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米尺、卷尺、直尺……)二、创设情境,质疑导入1.现在请你仔细阅读一下教材,你能估计一下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吗?(指名几位学生)2.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一端要对准0刻度,尺子紧靠数学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3.学生汇报。
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它的准确长度怎么办?4.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地测量它们,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三、操作活动,体验感悟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
(师PPT课件放大尺子)师:大家找的和他找的一样吗?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主备教师:复备教师:毫米的认识第一课时(1)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重点、难点:1、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2、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具学具:硬币一枚(1分、2分或5分),磁卡一张(电话卡、商店积分卡),学生尺,铅笔盒,数学书,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质疑、引出新课。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和宽、厚分别是多少。
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
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3、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5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5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基本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 学会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准确的长度测量。
3. 能够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测量房间的长度、宽度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1. 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尺子、卷尺等。
3. 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4. 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的换算。
2. 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卷尺、教学PPT。
学具:尺子、卷尺、练习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长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3. 演示: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4. 练习:学生进行测量练习。
第二课时1. 复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3. 练习:学生进行测量及单位换算的练习。
第三课时1. 复习: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3. 练习:学生进行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的练习。
第四课时1. 复习: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
2. 练习: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3. 讲解:讲解练习中的问题。
第五课时1. 复习:复习前四节课的内容。
2. 测试:进行单元测试。
3. 讲解:讲解测试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1. 课题:测量。
2. 教学目标。
3. 教学内容。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5. 练习及答案。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 完成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长度的概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21)
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引
1
2.动手测量
宽:1 米 15 厘米
导学生小结方法:高级单
试一试,把它们化成用米作单位的数 位上的数写在整数部分,
4.自学、讨论、汇报
低级单位的改写同上。插
3 米 6 分米,1 分米是 1/10 米,即 0.1 入练习,进行巩固。
米,6 分米就是 0.6 米,再加上 3 米,
是 3.6 米。
1 米 15 厘米,1 厘米是 1/100 米,即
0.15 米。
1.学生自主练习
2.交流,讨论。
教师 参与交 流并讲 解错 误率高 的习 学生要先练习说,熟练后
题。
再进行填空练习
20
三、练习:
1.1 米等于( )分
米,所以 7 分米就是
(----)米,用小数
表示就是( )米。
2.15 厘米是 1 米的
(---),所以 15 厘米 1.生试着练习。
等于 0.15 米,5 厘米 道题都要讲做题过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
程,让学生充分运用好复
上合适的数。
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互
65 厘米=( )米
化
289 米=( )千米
23 千克 200 克=( )
千克
4 分米 2 厘米=( ) 1.手势判断。
2
米
2.集体订正。
判断:
1.把 1 米分成 10 份,
每份就是 1 分米。( )
2.把 600 米改写成以
千米做单位的数是 6
千米。( )
3.5 千克 40 克=5. 4
克。
四、检测
38 厘米=( )米
789 米=( )千米
3
15 千克 600 克=(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测量(教案)
第3单元测量(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内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作用。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知识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此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能够促进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及质量单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策略1. 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
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还要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
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本套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为此专门安排了例题,并且在练习中提供了大量的估测活动。
但估测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长度或质量进行估测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对估测的方法进行指导。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用熟悉物体做参照物的方法和测量较长距离时可运用分解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1/ 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课后小记: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
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1米等于10分米。
(板书)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1分米=100毫米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6、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①1厘米是()毫米?②2厘米是()个10毫米?③就是()毫米?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
(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④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吗?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①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个10厘米?②()个10厘米就是()分米?③80厘米等于()分米?④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2021年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本单元共有9个例题,分别呈现了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目标。
在编排上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地位与作用:加强操作和体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感受,感悟新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估测的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合理的估测。
还详细介绍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列表法。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列表一一列举的策略可以解决问题,掌握运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学会数学思考。
二、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建议用7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P21~22例1及“做一做”,完成教材P24“练习五”第1题。
教学目标:1.引导让学生经历观察、比画、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活动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谈话导入。
师:我们之前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指名学生回答,并比画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教案本段落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但是可以进行小幅度的改写来提高语言表达的流畅度和准确性。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对于即将研究的长度单位毫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
因此,教材编写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其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本部分内容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同时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在教学时,应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通过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提高数学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在教学准备方面,需要准备课件、尺子等。
本课的教学流程包括: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应用和课堂小结。
在情境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提问和出示1分硬币等方式引出课题。
在探究新知环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估计课本的长、宽、厚等,认识“毫米”,并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在巩固应用环节,可以通过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小结环节,可以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活动实践→感知1分米的长度,进行简单的换算巩固提高→完成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学步骤】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拿一些物品,如书、笔、橡皮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并询问学生如何估计的,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米的认识。
探究新知(15分钟)1.介绍分米的概念及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单元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单元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单元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第一课时认识毫米、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练习五1~2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估计、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借助具体的估计、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方法:观察估计、动手操作、抽象概括教、学具准备:练习小黑板教师准备:米尺,小黑板(有投影的准备课件)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老师三角尺上的1厘米和你学生尺上的1厘米哪个长?2、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估计后学生交流。
估的准确吗?用尺子量量看!学生动手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有投影的班级可以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1、2题。
先用眼睛估测后再测量进行验证。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认识分米、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2、例3练习五3、4题。
教学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方法:引导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内化教学具准备:直尺、米尺、纸条、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
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二、探究新知1、认识分米。
(1)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
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
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分米等于10厘米。
(板书)(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
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1米等于10分米。
(板书)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毫米1分米=100毫米2、教学例3(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厘米是()毫米?2厘米是()个10毫米?就是()毫米?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
(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吗?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个10厘米?()个10厘米就是()分米?80厘米等于()分米?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3)、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单位换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交流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独立把结果填在书本上。
然后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板书设计:第三课时练习五教学内容:毫米、分米认识的练习课,练习五第5~思考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进一步掌握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引导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内化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回顾所学:1、出示小黑板填一填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厘米。
把这一段长度平均分成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是()毫米。
毫米用字母()表示。
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直尺上从刻度“4”到刻度“14”是()厘米,也等于()分米。
分米用字母()表示。
把1厘米,1米,1毫米,1分米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是()>()>()>()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2、单位换算5米=()分米40毫米=()厘米3分米=()厘米9厘米=()毫米1米-3分米=()分米4分米-16厘米=()厘米32厘米+18厘米=()分米开火车回答上面各题,说说思考过程。
二、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