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中校长的角色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中校长的角色行为

诸暨市滨江中学陈文汉

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新课改终于伴随着响亮的号角滚滚涌来,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根深蒂固的应试模式,给沉闷的传统教育带来了一丝清新的空

气,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让人欢欣,催人奋进。以下就校长在新课改中应当

扮演怎样的角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校长应是转变观念的先行者

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一直

以来,我们的教育实践总是有意无意地受着某种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我国“教育”这个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之乐也。”挑选英才进行英才教育源远流长,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到清末把这种科举制度法律化,都强化了英才教育。一千多年,根深蒂固,天经地义,以至成为人们办学的一种思维定势,一种传统,一种习惯。

延至今日,地方行政部门更是把升学率作为制约学校的指挥棒,校长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法宝,教师把考试作为考核学生学习的灵丹妙药。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又不断抬高考试和分数的身价,社会上从众心理更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所有这些都是和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准绳的新课改格格不入的,要冲破这样的桎梏,必然举步维艰。因此,在新课改中作为一校之长必须做转变观念的先行者,带领教师研读新“纲要”,践行新“课标”,明确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把握新课程的标准,

形成正确的课程观;还要与教师一起反思现今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分析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入手,为课程改革寻找动因,探讨课程与学生成长的关系,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目的、性质、任务、特点、要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教师观;同时,还要做教师的“心理医生”,经常接受教师的疑难咨询,帮助揭开教师心中的“疙瘩”,把学校群体带入新课程,努力以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民主合作的管理理念,

师生本位的服务理念为新课改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校长应是新课改评价导向的制定者

施行新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不但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思想,还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评价制度。新课改以全新的姿态呼唤基础教育阶段建立自身的、科学的、合理的评价制度:重视发展,淡化甄别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综合,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初现评价中心的转移。毫无疑问,对此作为校长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重任,因为它是考核、鉴别和判断学校实施新课程标准,改革旧课程体系,鼓励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然,建立新课程的评价机制,要依据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新课程的要求,而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需要重建的制度涉及方方面面:比如对教师工作的业绩考评是学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我们在重建制度时必须基于对传统考评制度的深刻反思,首先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还要把师生关系列入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既要杜绝形式主义,又要防止一刀切,努力使考评过程称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同时,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衡量考评的结果,并通过考评结果让老师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

向;另外,如师资培训制度、课改耕作票据制度、学生成长评价体系、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等一系列学校课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都必须建立和完善。

而新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校长必须知难而进,勇于探索,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全体教师的创造潜能,使学校人财物得到有效的整合,使全体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伊始就运行在正确轨道上,以确保新课改工作稳步有序地推进。

第三、校长应是新课改的积极实践者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教育更被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然而,作为工业经济时代产物的传统课程越来越显示出其尴尬的面: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

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

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而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新课改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了更好地担负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以及行政管理工作者,必须胸怀全国每一个学生,脚踏实地投身到这次课改中去,打破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教师本位的应试模式,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做好从“消费者”到“生产者”,从“教书匠”到“研究员”,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到“引导者”,从“独奏者”,从“执行者”到“决策者”的角色转变,并努力构建分科课程与

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设置和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现课程的多样化,

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完人,而不是培养某一方面得到

发展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有言:“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

鲜明发挥他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毋庸置疑,新课改工作是复杂而艰巨的,教师尚应如此,更何况一校之长呢?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也许说得严重了些,但不身体力行,怎知其中精彩?所以,作为校长必须要有一种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抛弃求稳怕变的情绪,克服消极等待的思想,在实践与探索中与时俱进、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努力为新课改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落实一套具体的措施,提供一些必要的保证,办出自己学校的一个特色,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引路人、带头人,

成为新课改忠实的执行者与实践者,以使新课改能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并早日结出硕果。

第四、校长应是新课改的积极协调者

新的课程改革工作千头万绪。因此,校长在做好规划、组织、指导的同时,

要协调好学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联系;协调好学校行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各方面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课改氛围。在实施课改过程中,教师培训、课改研究、校本课程开发、课务安排、教师学习时间和空

间调整、设施设备的添置、教师外出学习等,校长都应及时进行协调并提供必要的服务,努力为课改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只落实责任,不考虑相应的权利;只下达任务,不考虑相应的条件,只顾及局部,不纵观全局,课程改革同样难有作为、难有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