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 为什么说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代表着社会保障 制度发展到了全面完善阶段? 你怎样评价“普遍福利”思想?



6、调整时期:英国的撒切尔革命 1979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上台,开始了对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史称“撒切尔革命”。 改革理念:把重心从国家责任转向个人责任,激励财 富创造而不再把分配和平等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 继英国之后,法国、荷兰、意大利、芬兰等过也相继 进行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调整,主要措施包括削 减福利开支;推迟退休年龄;提高保险费(税);延 长社会保险缴费期限;推行“私有化”和“市场化” 等。




3、形成阶段:德国俾斯麦政府1883年社会保险制度 ⑴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 包括:1883年疾病保险法、1884年工伤保险法, 1889年老年与残疾保险法 ⑵社会保险制度首先在德国建立的原因: 一战前夕,德国新历史学派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 活的管理,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责任,这种理论影响极 大,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运动高涨,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俾斯麦政府把构建社会保障体系视为“消除革命的投 资”。



⑶以社会保险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理由在于: 属于制度化的保障机制。(从制度化的角度比较该制 度与英国济贫法?) 三方筹资建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共担机制。 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作为受益条件。

国际劳工组织这样评价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在社 会政治历史上,没有什么事情比社会保险更能急剧的 改变普通人的生活了,这种社会保险制度使人们在因 公害事故、健康不良、失业、家庭生计承担者死亡, 或因任何其他不幸使收入受到损失的情况下,不至于 沦为赤贫。”




5、全面发展完善阶段: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 《贝弗里奇报告》全称《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的报 告》,是二战后被称为“福利国家之父”的英国社会 学家贝弗里奇受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委托制定的。 他主张用一种崭新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英国变成 一个“福利国家”,为所有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 的保障。 《贝弗里奇报告》提出了普遍福利思想,认为:国家 对于每个公民有生到死的一切生活与危险,诸如疾病、 灾害、老年、生育、死亡及鳏寡孤独残疾等,都给予 安全保障。 以此为依据,英国通过了一系列法案,与1948年宣布 建成了“福利国家”,其后西欧、北欧、北美、大洋 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宣布实施“普遍福利”,社 会保障进入充分发展时期。

至于德国到底有多少条“懒汉”,人们难以准确统 计。去年,德国劳动部门记录有91000人公开拒绝劳 动,但专家们认为,实际的“懒人”肯定还要比这个 数字高出许多倍,否则,平常大白天,哪来那么多闲 人泡在啤酒馆、游戏厅,或者在大街上游荡呢? 游手好闲、专靠社会救济过活的人,实际上是一种 剥削他人劳动的“寄生虫”,因此他们的所为已日益 引起德国社会的极大义愤。人们纷纷呼吁:必须对这 些懒汉进行惩治,“不劳动者不得食!”


正如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 克里所指出,当 社会保障制度最初开始实行时,对每一位退休人员就 有42名工作者向保障体系中投资;现在,与每一位退 休人员相对应的只有3名工作者的投资,且很快会继续 减少到2名。加上美国妇女初婚年龄也由50年代的 20.3岁上升到了2000年的25.1岁,这同时也意味着 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从而将会影响到年轻一代养活老 一代人的能力。 此外,对社会保障的依赖也带来了家庭观念、道德观 念淡化的问题,加上老年人的相对比例过大,年轻的 子女往往不愿也缺乏足够的能力照顾他们的长辈。
二、现代社会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基础 ⑴经济条件 工业化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根源(为什么?) 机器大生产使劳动者遭受的风险事故增多。 出现“机器排挤人”的现象,劳动力相对过剩,结构 性失业增加。 工业化瓦解了旧的家庭关系,使家庭功能发生转换, 家庭保障功能减弱,产生了保障社会化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社会保障 市场机制——竞争——优胜劣汰——贫富分化——不 公、动荡。 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也要求实行社会保障。
案例2: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危机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从80年代起日益陷于困境,表面看 来,最直接同时也是为大多数人所提及的原因,是短 期内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二战结束后,美国出现了一 场生育高峰,但此后不久,婴儿的数量却又急剧减少, 这便造成了今天的老人与年轻人比例不平衡的问题。 这一代人最早的将于2008年进入退休状态,自此老年 人比例将逐渐上升,到2030年美国总人口将增长约 18%,而退休人口却将增加100%。目前美国增加最 多的就是年龄在85岁以上的人群。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
本章主要内容


一、社会保障的萌芽与雏形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一、社会保障的萌芽与雏形


1、原始社会的氏族保障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消费品不足,为了保证部落 的存续,形成了氏族部落保障的原则,主要表现在氏 族成员在消费品分配和消费的次序安排上。 第一,有劳动能力的成年男子 第二,成年男子的妻子 第三,没有劳动能力的孩子和老人
案例1:德国向“懒人”开展
wk.baidu.com
懒惰,这两个字似乎不该和德国人联在一起,因为 谁都知道,他们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然而无 情的现实是,德国现在也出现了一批“懒人”,而且 为数不少。 几年前,记者曾在德国住过一次医院。同室病友中 有两位失业多年的德国工人。从闲聊中得知,他们患 的都是因营养过剩引起的“富贵病”,并不严重。但 这两位靠吃社会救济的人,照样可以每年踏踏实实地 来医院住上一、二次。在医院,他们每天除了吃饭、 睡觉、打针和服药以外,就是喝咖啡,看马路小报, 或者谈论涉及他们个人的福利问题,真是优哉游哉。 我曾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找份工作,其中一人说:“那 样太不合算”。




4、慈善事业时代 起止时间:从国家出现自发的、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 动算起,到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介入社会保障活动为止。 主要有三种形式:宗教、官方、民间。 ⑴宗教慈善事业 各种宗教不仅是当时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来源,而且 直接指导着各宗教团体的慈善活动,其中以佛教、基 督教、天主教的影响最为深远。 一方面,各宗教多将行善列为基本行为准则。 另一方面,教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救灾济贫活动,在很 长一段时间成为一些西方国家的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 迄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德国政府正在认真考虑对社会福利和劳动市 场制度进行改革。尽管阻力重重,但仍然决心向这些 积弊已久、却长年无人敢碰的禁区进军。其方略是: 一方面,创造一批低收入的劳动岗位,以帮助长期失 业者(这些人大都学历低、能力较差)重返劳动市场; 另一方面,对不肯劳动、钻社会福利空子的“懒人”, 则坚决减少或取消对他们的社会救济。 据说18世纪初,欧洲人曾用一种奇特的方法惩治懒 惰:谁要拒绝劳动,就把他关进地牢,然后往囚室里 灌水,只需几个时辰,就能把懒汉淹死。这时,懒汉 求生只有一个办法,牢房里放着一台小水泵,他必须 拼命地蹬踏水泵踏板,通过“劳动”才能死里逃生。 400年过去了,当年的“水泵治懒法”如今已变成了 法律,德国《联邦社会救助法》第25款规定:凡不肯 劳动的人,就没有权利得到生活补助。




4、发展阶段: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为了稳定经济,资 本主义国家以美国为代表,陆续放弃经济自由主义思 想,开始实施干预经济的政策。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推 行新政的过程中,为刺激经济增长,设计并通过了 《社会保障法》。 主要内容:实行以工代赈的现代社会救助;实行失业 保险制度;实行带强制性的多层次老年保险项目和老 年援助项目;提供母亲补助和公共卫生服务;缴费性 的社会保险与非缴费性的社会援助相结合。 社会保障法初步奠定了美国当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 和基础。 思考题:与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相比,美国社会保障法 的进步性表现在哪里?

关于美国福利制度危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美国传统 价值观遭到忽视。美国一贯强调个人奋斗、适者生存。 虽然30年代及之后因为认识到保障集体安全的重要性 而确立了福利制度,但随着此项制度的发展和扩大, 一方面的确有一些人变得懒惰,形成了依赖社会的习 惯;另一方面也使美国国内出现了反对这种福利制度 的强烈呼声。尤其是新保守主义者指责它违背了美国 传统价值观,进一步助长了个人懒惰、依赖他人的消 极道德观。许多人认为,单亲家庭的增加、要求获得 救助者人数的不断上升,主要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改革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进 入7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滞涨”危 机,社会保障制度也因此陷入困境。如在西欧国家发 生“福利国家危机”,美国陷入“福利困境”。福利 危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⑴社会保障支出日益增加,国家财政负担过重,财政 预算严重失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开 支已经占到政府财政总支出的1/3—1/2,国民生产 总值的1/4—1/3,国家不堪重负。 ⑵减少了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储备,损害了国民经济的 发展。 ⑶增加了劳动成本,使企业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下 降。——企业为职工支付的保险金占工资总额的比例 接近50%。 ⑷降低了人们参与工作的积极性,滋养“懒汉”。— —瑞典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高达70%-80%。(案例 1) ⑸刺激通货膨胀,促使物价上涨。 ⑹设置了大量公职,人浮于事,浪费资源。——如意 大利罗马市政府救济机构就把其预算的60%花在行政 管理方面。


2、奴隶社会的主从保障 奴隶的保障等同于工具的保养和牲口的喂养 3、封建社会的家庭保障 家庭具有抚育和赡养功能 上述三种保障形式,都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 在前工业社会时期,也存在有少量的,由统治阶级和 社会群体实施的保障活动,可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的雏形——慈善事业。 思考题:为什么说上述三种保障形式都不是社会保障?



⑵官办慈善事业 由官方组织的却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是以国家的介 入、传统道德、政治需求为基础产生并得到发展的。 在中国,官办慈善事业源远流长,最有特色的是仓储 后备和以工代赈两种救灾济贫方式。 特征:没有法制约束;非制度化非经常性的;被看作 是一种恩赐行为;救济活动十分有限。 ⑶民办慈善事业 民间人士自发举办的各种慈善活动。

⑵社会条件 无产阶级长期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进行的斗争。 任何一项制度的产生都是群体利益博弈的结果。


2、萌发阶段:英国的两部济贫法 1601年旧《济贫法》——强调使穷人“懂得”劳动 1834年新《济贫法》——“劣等处置”和“济贫院检 验”原则 意义:尽管条件苛刻,但毕竟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早期 的社会保障活动固定了下来,从而埋下了社会保障制 度化的种子。

干工作挣工资,怎么就不如在家吃救济合算呢?原来, 战后的联邦德国为了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平等,曾大力 发展福利事业。失业者不仅得到了生活的基本保障, 而且还能享受任何国家都不能比拟的优厚待遇。比如: 你只要连续工作2年,一旦失业就可以连续若干年从国 家领取每月1800马克的固定收入,同时还能享受医疗 和养老保险,就连住房和子女补贴也比在职人员要多。 如:一个有两个孩子的低收入家庭,每月的毛收入连 同住房和子女补贴,总共为3245马克,而同样一个四 口之家如果靠失业救济生活,每月可以得到2940马克, 只比前者少300马克。那么,有谁还愿意为区区这点 钱而每月苦干150个小时呢?看来,问题就出在这里, 一个原本为了实现公正的体制却造成了一种新的不合 理。正如一位专家说:“其实并不是德国人懒惰,而 是我们的体制懒惰,是制度把人养懒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