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辞研究的传播学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应约即将刊于一大学学报。

论修辞研究的传播学视角*

陈汝东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关键词]修辞;传播;研究;方法

[摘要] 本文从修辞与传播的关系出发,在追溯两门学科的学理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修辞与传播本质上的差异性与统一性,探讨了两门学科研究中理论与方法相互渗透的学理渊源,揭

示了两门学科进一步结合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其理论和实践价值。作者认为,修辞与传播在本质

上是一致的,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学科属性等也具有统一性,它们的发

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渗透甚至融合。两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该相互借鉴。修辞学研究应能

动地吸收借鉴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向人类传播的各个领域拓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示码] [文章编号]

On the Research of Rhetoric——An Approach of Communication

Chen Ru-dong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Key words: rhetoric;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pproach

Abstract:On the asce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s of rhetoric and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atures of rhetoric and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n the pape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research objects,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systems of the two disciplines. The author finds that rhetoric and communication are consistent in nature. They are all symbolic acts of human being. In the process of rhetoric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the two disciplines have been infiltrated and syncretized to some extent. Their academic natures, research objects, approaches and outcome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on some sides. The studies of rhetoric and communication should benefit from each other. Rhetoric studies should use communication theories as for reference and open up research fields in every human communication form.

20世纪以来,我国现代修辞学发展迅速,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加深,研究范围扩大,研究方法更新,研究成果显著。这些,一方面来自学科内部,另一方面来自对相邻学科理论方法的吸收、借鉴乃至融合。修辞学与传播学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传

*本文为中国修辞学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2003年11月12日浙江·金华)论文,作者曾就此作大会发言。

[作者简介]陈汝东,男,山东利津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修辞学、传播学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语言伦理学》、

《认知修辞学》等。

播学,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其后出现蓬勃发展之势。其研究范围不但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而且广涉一些传播实际领域,比如新闻、广播、影视、广告、编辑出版、网络以及其他媒体等。传播学不但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与相邻学科相互借鉴。传播学在基本理论方面,与修辞学、言语交际学等关系密切,甚至有交叉。为此,本文将从修辞与传播的属性出发,考察两门学科之间的学理渊源以及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两门科学理论建设中的互补与互动。

一、修辞的内涵及其传播性质

学术研究是时代的、历史的。学术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也同样是时代的、历史的。修辞的内涵和外延,同样具有时代性。公元前5世纪是修辞学的初创时期。古希腊早期的诡辩派给修辞所下的定义是:“修辞术是说服的艺术。”[1]亚里士多德“把修辞术定义为在每一事例上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2]他认为,“修辞术的功能不在于说服,而在于在每一种事情上找出其中的说服方式”。[3]尽管如此,在后世的修辞研究中持劝服观的依然很多,比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修辞学家Everett Lee Hunt就主张“修辞学是研究人劝服他人以做出自由选择的学问”。[4]显然,此处的“修辞”,用今天的观点看,就属于人际传播或者言语传播(speech communication),说服或劝服只是传播的一种功能。

修辞学在19世纪末衰落,20世纪初开始复兴并进入鼎盛期,以至有人把20世纪称为修辞世纪。[5]20世纪中叶后,修辞“成了一个核心概念,一个关键词,不仅在其传统的学科英语和言语传播系,而且是在几乎每一个社会科学领域。”[6]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修辞学家I. A. 瑞查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 1893-1979)曾指出,修辞学“应该是一门研究误解及其补救的学科”,[7]修辞学应该着重研究误解,研究消除误解的策略,应该解决交际过程中失误的控制以及成功的交际与失误的交际之间的差别。[8]而美国当代修辞学家则认为,修辞既是人类运用符号相互交际的独特能力,[9]也是“一种用以协调社会行为的交际活动”,[10]“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11]今天,修辞已经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概念。正如Larry Rosenfield所指出的“至今,‘我可以说’,修辞现象这个概念‘涵盖了浪潮之外的一切’。”Richard McKeon回应说:“浪潮又何尝例外呢?”[12]这说明,修辞无处不在。不言而喻,上述的言语交际修辞观,实际上就是言语传播。至于说“修辞是一个由说写者和听读者参与的交际过程”,[13]也可以说是一个传播过程。

在我国,人们对修辞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我国古代的修辞观主要是炼词炼句即“修饰”。1926年王易在《修辞学》一书中提出:“修辞学乃研究表现文章内美之学也。”这种观点反映了我国修辞观念上悠久的美辞观传统。这一观点实际上是由修饰观而来,炼字炼句、精雕细琢的结果就是使语言美。这一观点在20世纪60年代张弓的修辞主张中被延伸:“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14]这一观念与美学融合,到80年代逐渐形成了修辞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修辞美学。与此不同的是,20世纪30年代陈望道提出的“修辞”广狭之分。他认为:“(甲)狭义,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乙)广义,以为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15]他把狭义和广义交叉,得出四种含义:修饰文辞、修饰语辞、调整或适用文辞、调整或适用语辞。实际上,就是修饰、调整或适用文辞和语辞。据此,陈望道得出了“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的结论。[16]20世纪中叶,人们把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