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辞赋研究

合集下载

论苏轼的辞赋创作

论苏轼的辞赋创作
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journalofjin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总第124期sumno124论苏轼的辞赋创作刘培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山东济南250100摘要苏轼是北宋后期最重要的辞赋家他的融汇古今的辞赋创作思想和深湛的辞赋艺术修养深刻地影响着北宋后期的辞赋创作
将 以观其志 , 而非 以穷其所不能 , 策论将 以观其 才, 而非 以掩 其所 不 知 。 _』 四 可 见 , 轼并 ” l卷 九 苏
文 的辞章修 养 , , 因此 辞赋水平 的高下很 能体现 不赞 同径径然 着意 于词藻 的辞赋创 作作 风 , 而 个作家的文学 素养 以及对社 会 人生 的感悟 、 是 重视其在修 养或文 人胸襟 学力 方面 的价值 。
总第 14期 2
S m . 1 4 u No 2
论苏轼 的辞赋创作
刘 培
( 山东大学《 文史哲》 编辑部 , 山东 济南 200 ) 5 10
[ 摘
要 ] 苏轼是北宋后 期最重要 的辞 赋家 , 他的融汇古今 的辞赋创作 思想 和深 湛 的辞 赋艺术修养 深
刻地影响着北宋后期 的辞赋创 作 。辞 赋创作 贯穿于 苏轼文 学创作 的各个 时期 。苏 轼的赋 论与创作 密切结 合 , 观其辞赋 和辞赋观 , 以下几个 特征 : 、 综 有 一 重视辞赋创 作与作家 素养 的联系 ; 、 贯通 的集 大成 意 二 融会 识 ; 寓深刻于平淡 之中 , 三、 追求理趣盎然 ; 融聘词 于流畅 自然 中的艺术 表现 。苏轼 的辞赋观 和辞赋创作 四、
朝更制 , 渐复古 风 , 观策论 , 博 以开天下豪俊 之 涂 。精取诗赋 , 天下英雄之气 , 以折 使龌龊 者望 而不取进 , 放荡 者退而 有所裁 。 』 四 唐 代律 ” 1卷 六 赋重视词采华 丽 , 音情顿挫 , 对助长重词藻 的风 气确有推动作 用 。宋代律 赋渐 趋持 重 , 以博 学 与论理 见长 , 引导 士子读 书穷 理 , 观深究 , 博 因

苏轼辞赋中的情志养生

苏轼辞赋中的情志养生

第32卷第2期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32 No.2 2021年06月 JOURNAL OF FU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un.2021苏轼辞赋中的情志养生常先甫(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合肥 230012)摘要:精神情志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中医将其纳入神的范畴。

形是神的基础,神是行的生命表现,形神一体,阴阳和合,更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情志养生从古至今都颇受人们的重视,古典文坛上,宋代文学家苏轼,堪为情志养生达到几乎尽善尽美的楷模,在他的辞赋作品中,浓缩了他的情志养生文化思想与实践经验。

苏轼无论穷达都心系国家,胸中充斥着浩然之气;因排挤诬陷而外任和贬谪之际,苏轼融合佛道、协调情志,做到随缘旷达,如遗世独立、风神潇洒的幽人,立于天地之间。

苏轼的精神情怀与震烁文坛的经典作品,为后人喜闻乐见,盛传不衰。

关键词:情志养生;辞赋;苏轼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2-0061-04情志主要指七情五志。

人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绪变化。

五志指喜、怒、忧、思、恐。

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形成与人的情志活动过于强烈、持久,从而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关,人若要健康,必须注重情志的协调,因此,生活中也就有了情志养生之法。

情志养生,也叫精神情志养生,是在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和原则的指导下,通过主动修德怡神、顺时养神、协调情志、积精益气等途径,保护和调节人体精神心理的平衡,以达到形神一体、脏腑协调、气血通顺、阴阳调和的调神养心养性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1]。

就人体机理而言,情志太过,就会功能紊乱,伤及五脏,有伤气机[2],只有做到精神内守,方能防范疾病的发生。

情志养生法从古至今都颇受人们的重视,有坡仙之誉的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情志养生方面堪为楷模。

苏轼一生文集特别丰富,本文着重以苏轼辞赋为例,以管窥豹,研究苏轼情志养生的精彩表现,力图为现在的养生之道提供些许参考。

李高洁的苏轼赋文译介与研究

李高洁的苏轼赋文译介与研究

第24卷第6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4No.62023年11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v.2023李高洁的苏轼赋文译介与研究阮诗芸(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350108)㊀[收稿日期]㊀2023-08-25㊀[作者简介]㊀阮诗芸(1992 ),女,福建福州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辞赋翻译与翻译字词史研究㊂[摘㊀要]㊀李高洁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㊁引发国内重要学者点评的‘苏东坡集选译“与‘苏赋“分别是通俗性与学术性的苏轼赋文译著,后者还是英语世界唯一一部个别中国作家的赋别集,也是苏轼赋最完整的英译本㊂这两部译著继承翟理思㊁阿瑟·韦利等人译赋工作,是赋体文学及苏轼作品海外传播中的重要环节㊂李高洁在‘苏赋“中对赋文体形式的翻译策略和苏轼文艺思想做了专门探讨,也体现在他的译文及注释之中㊂‘苏赋“的译文吸纳钱锺书等学人的批评,对正文及学术注释都有增修㊂而‘苏东坡集选译“作为一部面向大众读者的作品则采用了李夫人所作的艺术性插画与译文相结合的策略㊂考察李高洁的苏轼赋文译介可以为赋体文学及苏轼作品翻译与传播研究提供借鉴㊂[关键词]㊀海外赋学;苏东坡集选译;李高洁[中图分类号]H315.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30604808引用格式:[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48-55.㊀㊀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千百年来,苏轼的性格魅力倾倒过无数的中国文人,人们不仅欣羡他在事功世界中刚直不屈的风节㊁民胞物与的灼热同情心,更景仰他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的理性风范,笑对人间盛衰的超旷 [1]391㊂钱锺书认为,苏轼的作品中,赋超过了他在其他门类艺术方面的贡献,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㊂[2]xx-xxi赋也是苏轼作品中较早受到英语世界关注的文类①㊂早在1884年,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思(Herbert Allen Giles,1845 1935)就将苏轼 前后‘赤壁“ ㊁‘黠鼠“等赋译入英文(Giles 1884)㊂[3]②苏轼还是在英语世界唯一有以赋为别集出版的中国文学家㊂这部苏轼赋译著‘苏赋“(The Prose-Po-etry of Su Tung-Pᶄo )③出版于1935年,译者名叫李高洁(Cyril Le Gros Clark Drummond,1894-1945),是英国汉学家㊁殖民官㊂德国汉学家艾锷风(Gustav Ecke,1896 1971)在1947年说: 李高洁最大的学术成就是他翻译苏东坡赋的著作,这也是目前唯一的完整译本㊂ [4]298而时至今日,李高洁的苏轼赋译著依然是英语世界最完整的译本㊂这部‘苏赋“的前身是1931年出版的‘苏东坡集选译“④(Selections from the Works of Su Tung-pᶄo )㊂20世纪30年代,英国外交官汉学家李高洁对苏轼赋作的译介引起了中国学者高度的关注 [8]135,然而这两部在当时引起钱锺书㊁吴世昌㊁林语堂等学者讨论的译著却没有专文研究,学界对于这两部译著的不同翻译特点及目的还尚不清楚㊂李高洁的这两部苏轼赋文译著是继亚瑟㊃韦利(Arthur Waley,1889 1966)包含‘ 游悟真寺诗⓪及其他“(The Temple and Other Poems ,1923)在内的 古今诗赋 四部曲⑤首次较为系统性地将赋介绍到英语世界之后㊁在华兹生‘中国韵文:汉魏六朝赋“(Chinese Rhyme-Prose :Poems in the Fu Form fromthe Han and Six Dynasties Periods ,1971)出版之前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赋体文学英译工作㊂德国汉第6期阮诗芸㊀李高洁的苏轼赋文译介与研究49㊀学家石坦安(Diether von-den Steinen,1903 1954)称赞李高洁‘苏赋“说: 完整翻译苏赋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相当值得赞颂㊂ [9]241钱锺书也在为‘苏赋“作序时说: 李高洁先生展现了真学者的考量,他真正热爱苏轼,与之惺惺相惜㊂他的注释和点评尤其珍贵[ ]即使是中国学者读了也会受益匪浅㊂ [2]xxii李高洁的苏轼赋文英译是苏轼作品翻译与研究的重要活动,也是赋体文学英译史的组成部分,本文将分析这两部译著的出版原因和译者动机,说明二者如何从学术与艺术这两个不同的侧重点出发而形成了不同的翻译特点与策略,为苏轼作品与赋体文学的翻译与研究提供借鉴㊂一㊁‘苏东坡集选译“与‘苏赋“的不同出版目的㊀㊀英国官员㊁汉学家李高洁毕业于伦敦国王学院,1914年加入轻步兵,1915年在法国负伤,康复后加入印度的浦那骑兵㊂1923年,他从印度军队退役,先后到欧洲和美洲游历,最后回到亚洲㊂1925年开始任沙捞越政府公务员,负责处理中国相关事务,同年他前往厦门进修中文,在厦门他深入了解中国的真实生活和氛围㊂1928年他结束在厦门大学的学习,回到沙捞越担任中国事务官员,在闲暇时间进行中国历史和文学研究㊂1931年,他的‘苏东坡集选译“问世了㊂出版此书的乔纳森㊃凯普公司(Jonathan Cape)创建于1921年㊂该公司是出版纸皮文艺小说书的先驱之一,出版名作家的作品,还有诗歌㊁戏剧㊁历史和文艺评论方面的书籍及一些珍本与善本历史文献书籍㊂[10]414李高洁在序言中说这本书翻译的是苏轼的一些记与赋⑥,之所以这样选材,是因为 根据这项工作的合作者看来,这些篇目有着更直接的大众吸引力,最不需要解释性注解和评论 [11]19,即乔纳森㊃凯普出版社希望此书成为通俗大众读物而非学术类著作,尽量少添加注释㊂这与四年后问世的‘苏赋“有着相当不同的出版目的㊂在‘苏东坡集选译“的序言中,李高洁提到了‘苏赋“正在筹备中: 这位诗人[苏轼]的赋作的完整版本(附汉语文本)正在准备中,希冀在1932年出版㊂ [11]21也就是说李高洁当时同时筹划着这两部译著的写作和出版,两部作品有着不同的目的,面向不同的读者群体,而不是简单地增修再版㊂‘苏赋“由别发印书馆(Kelly&Walsh)出版,其目标读者不再只是普通的大众㊂别发印书馆是中学西传的重镇,在出版英译中华典籍方面经验丰富㊂关于 此书的目的 ,李高洁在序言中说:是为了首次向英语读者呈现苏东坡的完整赋集㊂ 为此,李高洁仔细对比了多个版本的苏轼作品集,最终认定 ‘东坡全集“是最权威的版本,也是‘四库全书总目“中提到的唯一的苏轼全集 ;他还提到,除了‘苏赋“所收的二十三篇赋外,‘东坡先生全集“中还有四篇赋,因存疑而未纳入㊂[2]x与‘苏东坡集全译“在学术性上的不同还在于‘苏赋“中大量添加汉字作为参照,从目录到前言㊁注释㊁索引等,都添加了前书所没有的汉语词汇;书末还附了参考书目,这也是前书没有的㊂除此之外,这两部译著在赋及其文体翻译策略㊁苏轼文艺思想介绍㊁插图配合文字翻译㊁前驱译文修改㊁译文注释所占比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异同与特点,接下来逐一进行介绍㊂二㊁‘苏东坡集选译“与‘苏赋“的翻译策略探析㊀㊀在学术性较强的‘苏赋“中,李高洁增加了一节对赋体性质及对应的文体翻译策略的讨论,其中的思想指导着他在两部译著中的翻译实践㊂他还新添了对苏轼文艺思想的探析,这些内容与他如何理解原文㊁输出译文有着重要的关系㊂对于‘苏东坡集选译“中旧有的篇目,李高洁也在吸收他人的审阅后进行了修订,注释的学术性也大大增强㊂而作为通俗性读物的‘苏东坡集选译“在利用艺术性插图与文字翻译结合方面有着突出的特点㊂(一)赋的性质与文体翻译策略与‘苏东坡集选译“相比,李高洁在‘苏赋“的导论部分增加了 赋的性质 一节,专门用于探讨赋的本质㊁源流以及用怎样的形式来翻译赋㊂这对于他的译赋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㊂他说: 这部书是专门致力于赋这种文体的,我有必要解释我为什么用本书中所用的英语文学形式来翻译这些赋作㊂ [2]40李高洁在书中主要采取的是以散文(prose)为主㊁诗(verse)为辅的形式㊂他说: 我们只能用 散文诗 (prose-poetry)来解释 赋 这个词,导致翻译者需要同时使用散文和自由诗(vers libre)来进行翻译㊂ [2]50从李高洁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他为什么不完全用诗来翻译苏赋㊂一是参照了之前译赋者的翻译文体选择㊂李50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高洁说: 三世纪以后的赋,之前的译者基本上都选择用散文作为媒介㊂韦利既用散文也用诗,他用散文翻译的赋包括欧阳修的‘秋声赋“㊂ [2]51例如翟理思是李高洁在书中经常援引的学者,他在‘古文选珍“中就用散文体翻译了 前后‘赤壁“ ㊁‘黠鼠“‘秋声“等赋㊂李高洁将范围限定在3世纪以后是有一定原因的,最早将赋译入英语世界的湛约翰在翻译潘岳(247 300)‘射雉赋“时使用的就是不规则的格律诗体㊂对李高洁影响很大的韦利在‘ 游悟真寺诗⓪及其他“中节译或全译了‘高唐“‘酒赋“‘逐贫“‘髑髅“‘舞赋“‘荔枝“‘王孙“‘梦赋“‘鲁灵光殿“‘饼赋“‘蝉赋“等十一篇赋,这些译文主体部分都用的是诗体,其中除欧阳修‘蝉赋“外都是唐以前的赋㊂也就是说,李高洁之前的赋译者使用诗体的也不在少数,尤其是3世纪以前的赋㊂他选择参照 三世纪以后的赋 的翻译方法,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又与他对赋的体式的理解有关㊂这就是李高洁以散文为主体来翻译赋体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他对于赋的体式韵律的理解影响了他的译文文体选择㊂李高洁列举了在他之前的翟理思㊁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823 1885)㊁韦利等人对赋的定义,梳理了中国古代赋论中对赋体源流的一些代表性说法,简要介绍了从屈原‘离骚“至宋代文赋的发展,然后总结说: 赋最初格律并不规则,押韵也经常更换[ ]每节的句子数量也不固定㊂稍晚一些时候,赋中的尾韵不见了,但或多或少有一些格律㊂汉代之后,赋逐渐在文体上衰微,直到宋朝欧阳修㊁苏东坡等作家将其复兴 [2]47㊂李高洁对于赋的体式发展理解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他说汉代之后赋在文体上衰微,直到宋代才复兴,而且不重格律和押韵,其实押尾韵一直是赋的基本特征,并且唐代发展到高峰的律赋可堪称是 文学史上难度最高的体式 ,清代王芑孙也说 诗莫盛于唐,赋亦莫盛于唐 [12]5㊂李高洁的赋文体观念与他所参考的之前几位研究赋的汉学家的说法有关,例如他引麦都思说: [赋]每句的音节数并不规律,押韵间断出现㊂韵律(rhythm)对赋而言并不是本质的 [2]41;他还引韦利的话来描述宋代文赋: 这些赋就像法国现代的自由诗(vers libre),偶尔使用押韵(像乔治斯㊃杜亚美那样) 在必要的时候敲锣打鼓 [2]46㊂这种认为押韵甚至韵律对赋而言都不重要的看法影响了他对于译文文体的选择㊂三是内容主题的限制㊂李高洁说: 在苏轼的一些赋中显然是存在韵律的,但赋中所讨论的主题的性质使得译者几乎不可能将其译为英文诗㊂译者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使用自然的英语媒介,也就是散文 ; 诗(verse)虽然适合其中一些赋,但不适合其他一些篇章 [2]49-50㊂李高洁将赋分为修辞性㊁抒情性㊁描述性三类,并将苏轼的赋据此进行了归类,说明其形式的复杂性㊂李高洁认为苏赋主题限制了译文文体选择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比如苏赋中包含不少说理的政论文,要以诗歌形式翻译的确很有难度㊂但李高洁也没有完全放弃对诗体的使用: 在我仔细考虑之后,我首先决定不使用单一的某种媒介来翻译全部篇章㊂另一方面,苏轼的很多赋很有韵律,应该翻译成英文诗㊂在其中一些篇目中,这种韵律是贯穿始终的,在另一些篇目中,这种韵律在局部凸显出来,并不是全篇都如此㊂我认为散文(prose)是更加适合用来系统性地英译这些赋的媒介,但用散文似乎又容易掩盖原文的自然韵律,因为这些译文和原文一样应该是适合大声诵读出来的㊂ [2]50也就是说,李高洁觉得统一用诗或散文来翻译所有的苏赋都是不合适的㊂他最终采取了一种二者结合的方法: 赋中的副词 兮 有太多种不同的意义;赋的格律不规则,无法用一种规则的韵律来翻译;赋中有大量连词㊁介词和附属词,和其他中国诗歌形式不同 [2]50,这些种种原因使得他最终选择以散文为主㊁诗体为辅的译文体式㊂石坦安在此书初版第二年发表的书评中对此发表过意见: 毫无疑问,书中的翻译做得非常细致㊂其中一些是自由诗体,但没有遵循原作的韵律,另外一些是散文体㊂作者似乎在选择译文形式的时候依据的是自己的偏好而非原文的内容㊂ [9]242 (二)苏轼思想的探讨及在译文中的体现钱锺书在1932年的书评中说‘苏东坡集选译“的 导言内容不够充分,比如 文化背景 这一节主要是对史家记述的复述,和苏轼本人没有太大关系 [5]78㊂或许部分是出于对钱锺书的回应,李高洁在‘苏赋“这部学术性译著中新增了一节对于苏轼文艺思想的讨论㊂他指出, 苏轼在处世与为政方面是一位儒者,但他在写作与艺术创作中大量汲取佛道思想作为灵感㊂从他的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大量引用儒释道三家的学说,他对三者都有深厚的了解 [2]13; 通过道与自然结合(uni-第6期阮诗芸㊀李高洁的苏轼赋文译介与研究51㊀ty)的观念被苏轼应用在从诗歌到绘画的各种艺术上㊂这是一种 对自然的贴近 (nearness to na-ture) ,李高洁引用滕固(1901 1941)的话说: 苏轼是无意识地㊁纯真地进行创作,正如他所谓 天真烂漫是我师 [2]15㊂李高洁指出苏轼虽然把艺术置于道德教化之后,把艺术视为学习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的一种手段,但苏轼也希望利用佛道思想来避免儒家思想走向肤浅与功利㊂[2]17李高洁在赋译文的注释中多次提到苏轼所受的佛道思想影响,如‘赤壁赋“ 渺沧海之一粟 句: 苏轼受到大乘佛教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在‘关尹子“中有很好的表述 ,而后引用了铃木大拙(1870 1966)的译文: 一滴水融入无垠的海中,二者之间毫无差异㊂ [2]134李高洁认为苏轼在许多作品中都表达了对外在形式㊁客观存在的摒弃,例如在‘飓风赋“苏轼认为人们轻易地被转瞬即逝的自然现象给吓倒,在‘黠鼠赋“中苏轼指出要想获得道,人们必须拥有主观性,不被外物所役㊂[2]21李高洁还谈到了苏轼理学思想在赋中的体现,例如在‘浊醪有妙理赋“的注释中他说苏轼这一派 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认为自然本身是预先存在的㊁永恒的,是一个空壳;人将其作为容器来容纳四种伦理准则,并主动纳入自身 [2]195;在‘天庆观乳泉赋“译文的注释中,李高洁对‘易经“中的阴阳五行等观念做了深入分析,引用了铃木大拙㊁卜道成(1861 1934)㊁理雅各(1815 1897)㊁卫礼贤(1873 1930)㊁佛尔克(1867 1944)㊁胡适等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㊂[2]150-153李高洁对苏轼文艺思想的研究在帮助他理解赋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过度解读和误译㊂比如他引用苏轼‘自评文“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等句说: 诗人想表达的是,灵感对艺术家而言很关键,但对于灵感的解读必须遵循某些深不可测的法则 ㊂李高洁引用苏轼‘滟滪堆赋“说: 苏轼在这里显然将河流与自身的灵感及灵感表现的渠道作对比㊂但苏轼在沉思灵感法则背后的原因时迷失了自我,他在赋的最后告诫读者不要试图分析他的思绪,只要想象宇宙万物的永恒和谐就够了㊂ [2]24-25李高洁的翻译不符合原义,而且苏轼所论说的是 安危转变的道理 [12]2,并不是在对文艺灵感做探讨㊂尽管李高洁对苏轼思想的探讨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他对苏轼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却展现无疑㊂他在这节导论中对苏轼的诗赋价值做了辩护,分析了苏轼对饮酒的看法和佛学研究等,并总结说: 苏轼可以说是最真实意义上的艺术家,对他而言,艺术是生活,生活也是艺术 [2]39㊂钱锺书在本书序言中评价此节说: 李高洁先生对苏轼的艺术思想做了极佳的叙述,向读者展现了苏轼追求事物的根源㊂ [2]xvii(三)‘苏赋“在前作基础上的增修与初版译本相比,二次编辑的译本往往会有所改动㊂ 就译本生命的传承及翻译的成长而言,翻译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通过译本的不断更新及完善实现对原作的生命 馈赠 ㊂ [13]591‘苏赋“在‘苏东坡集选译“四年之后出版,除新翻译的篇目外,还收录了前作中已有的前后‘赤壁“等十一篇赋㊂新译本在旧篇目基础上做了两个方面的改动㊂一是译文本身的校改㊂在‘苏东坡集选译“出版之后,钱锺书就发表评论文章,既赞赏了李高洁及其夫人的贡献,也提出了不少批评㊂而在出版‘苏赋“的过程中,李高洁请钱锺书帮忙审校,还做了序言㊂李高洁表示 非常感谢钱锺书先生[ ]他不仅为本书惠赐序言,还耐心地阅读和批评了本书的手稿㊂他的许多批评我都在翻译中采纳了 [2]xi㊂李高洁在修订旧译文的时候采纳了钱锺书之前在书评中的意见㊂如钱锺书指出 苏子 是苏轼的自称而非苏轼之子,[5]78李高洁在新版‘前赤壁赋“中就将 I,the son of Su 改为了 I, Su [2]126;钱锺书说 singing the verses of the Chaste Maiden (歌窈窕之章)中的 Chaste Maiden 应当斜体,因为 窈窕 指的是一首诗的名称,[5]78李高洁也如言修改了㊂[2]126李高洁还对旧译文做了其他不少的修正,如 望美人兮天一方 的 美人 从 illustrious men of old 改为了 beautiful maidens of old [2]127; 熙安间多飓风 的 熙安 他原本误解为时期(during the period of Hsi-An),新版修正为 in the district of Hsi An [2]219,想来这些修改中也有钱锺书审校的一份功劳㊂李高洁还在表达上做了润色,如 秋夏间有晕如虹者谓之飓母,必有飘风 句原本译为主从句 if there comes a halo shaped like a rainbow round the moon,one may regard it as indica-ting storm-clouds ,新版合并为独句: a rainbow-shaped halo round the moon portends the coming of storm-clouds [2]219,用词表达更加精准简洁,可见译者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㊂5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二是增修了译文的学术注释㊂‘苏赋“既对旧版译文注释做了一些修改,又新增加了不少注释㊂‘苏东坡集选译“中的十一篇赋共有105条注释,而新修后的这十一篇赋在‘苏赋“中共有145条注释,新增注释占比达28%㊂如‘中山松醪赋“旧版译文有十五条注释,新版增至十八条㊂其中 犹足以赋远游而续离骚也 一句旧版原有注释,说明了‘离骚“是屈原遭诽谤时期写作的哀歌,并谈及林文庆(1869 1957)的译文等;新版在旧注释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段,解释说 苏轼饮松醪后精神焕发,能够忘却一切烦忧,续写‘离骚“,而 离骚 的字面意思是远离悲哀 ,并补充说‘远游“代表着道家的自我冥想㊁参禅等,列出了韦利的相关文献㊂[2]176‘苏赋“中新增的十二篇赋(如‘延和殿奏新乐赋“)难度更高,注解得更为详尽,共有311条注释,大约是旧有十一篇的两倍之多㊂ 每篇赋都有详细注释,大部分篇目的注释都比赋本身还长㊂这些注释是以相当学术的方式写作的㊂ [9]242并且注释的位置也从书末集中附录的形式改为分别附于每篇赋文之后,提升了注释的重要和醒目程度㊂(四)‘苏东坡集选译“的艺术性插图对译文的作用与学术性的‘苏赋“不同,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苏东坡集选译“采用了引人入胜的插图作为装点㊂书中印有李高洁妻子埃夫丽尔(Averil Salmond MacKenzie Grieve,1903 1975)所作木刻版画十九幅㊂埃夫丽尔是一名木刻家㊁作家㊂她出生于萨塞克斯郡的上层家族,曾在佛罗伦萨学习艺术,后加入英国圣艾夫斯艺术家协会; 1925年与李高洁结婚,一同前往过中国㊂1928年她在纽林艺术画廊夏季展中展出的三幅作品中包括‘诗人屈原“(The Poet Chu Yuan)⑦,体现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㊂为‘苏东坡集选译“作序的曾任英国驻华领事的汉学家文仁亭(Edward Theodore Chalmers Wer-ner,1864 1954)说这本书 让我们有幸能看到李夫人娴熟而美丽的雕刻画,用黑白两色捕捉并再现了忠实于自然的色彩和鲜活感,表现出作为智力活动之最高形式的建设性的想象力 [11]13㊂吴世昌也作评道: 本书中李夫人的木刻是值得颂赞的㊂那些木刻,比任何有色彩的绘画更能表现中国的艺术情调,因为只有黑白二色的刻划,极能表现一种清淡而又深刻的中国诗味,并且秾而不艳,繁而不琐㊂李夫人不但在艺术上极高超,她对于中古时代中国诗人的生活情调,确能揣摩入神㊂ [7]8之前有学者对李高洁为何在‘苏赋“中删去了夫人的画作感到疑惑[15]20,实际上这是由于两部书出版目的不同,李高洁还在‘苏赋“的扉页上注明将此书献给妻子埃夫丽尔㊂‘苏东坡集选译“在插画与译文结合方面主要形成三个特征㊂一是插画与题字对正文形成预叙㊂各篇赋作中李夫人的插画大多为单幅置于篇目标题与文字之前,对赋文叙事形成了预叙,具体又可分为三种效果㊂首先是制造悬念㊂例如 The Red Cliff(First Part) (‘前赤壁赋“)正文前页配有一张题为 舳舻千里 (HIS FLEET STEM TO STREN COVERED A THOUSAND LI)的插画,一艘帆船旌旗飘扬,船上站满士兵㊂读者在阅读赋文之前首先会看到这张插图可能产生疑问:这篇赋是关于水战的吗?这些舰队与苏轼有什么关系? 他的舰队 (his fleet)又指的是谁的舰队?阅读译文,原来这幅图是客人所述一世之雄曹孟德故事的场景,是回忆中的画面㊂而缘由是苏轼与客在赤壁古战场下泛舟游赏㊁感慨人世㊂这样的悬念制造有利于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从而促进译文修辞意图的传达㊂其次,插图还可能起到打破悬念的效果㊂如 A Wily Rat (‘黠鼠赋“)故事前的版画上右侧一人跪坐,手扯开地上一空口袋;一人于后侧作惊诧状㊂画面左上角题有 堕地乃走 四字,图下说明文字为 DIRECTLY IT TOUCHED THE GROUND IT RAN OFF ㊂‘黠鼠赋“讲述的是苏轼遭遇老鼠装死逃跑的故事,将 堕地乃走 画面及说明文字置于正文之前,预先叙述了老鼠逃跑的情节,破坏了叙述者特意设置的悬念㊂读者既知老鼠未死,就不易代入当事人在经历老鼠愚弄时的心境㊁直接感受到他智不及鼠的失落心情,这可能让读者难以充分体会他的自我开解和领悟㊂再次,插图还可能起到设置读者期待并反转期待效果㊂如 The Rock of Yen-Yü (‘滟滪堆赋“)篇前页印有人乘马车的插图㊂画面右下角题有 万骑西来 ,下方说明文字为 A LEGION OF HORSEMEN ADVANCING FROM THE WEST ㊂在说明文字中, legion 通常表示军队㊁军团⑧, advance 一词往往用于表示武装部队的前进⑨,看到这幅插画及其英文说明,读者通常会预期此赋与人马的行进相关,可能还涉及战争㊂但其实。

浅谈苏轼赤壁赋

浅谈苏轼赤壁赋

浅谈苏轼《赤壁赋》语文科王建中苏轼,这千年一得的旷世奇才,其诗文辞赋,绘画书法,皆臻化境,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艺术财富。

而高中语文教材(粤教版)所选《赤壁赋》一文,可谓千古绝唱,综合体现了苏轼的文学风格与思想特质。

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赤壁赋》所蕴含的思想有深奥之处,需作必要解读,学生方可感受其中的思想之美。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这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这篇赋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全文共分五段。

开头一段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关于江水、月亮的描写、议论;地点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关于三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人物是“苏子与客”,于是才有后文关于宇宙人生见解的双方对话。

这几句看去像一般游记文的寻常格套,却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

作了这样的交代之后,下面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

扣着“泛舟”二字,写水兼写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简短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扣着“七月既望”再写月:“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一边举起酒杯,与客共饮这秋江之酒,一边引吭高歌,吟唱古代咏月的诗篇。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里《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这章诗描写诗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娇好的容貌和幽闲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向往和烦闷不安。

吟唱这样的诗,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这里还有以“月出皎兮”召唤月亮飞临的用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苏轼研究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苏轼研究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研热词 苏轼 苏氏蜀学 禅师 禅宗 生卒年 理学诗派 杨万里 朱熹 巴蜀文化 山水诗 宋代 士大夫 佛教 交往 三教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014年 科研热词 韩潮苏海 陶渊明 陆贽骈文 重省 道学 苏学 考据学 理学 查慎行 查嗣庭案 晚年诗风之变 心学 学术史 唐宋文学 吴伟业 古文运动 历代 内因探源 书法 "补救" "再救"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科研热词 苏轼 文学成就 陶诗 陶渊明 钱惟演 重要内容 诗歌创作 诗 西昆酬唱集 莱辛 苏过 苏轼研究 芭蕉 艺术风格 自然科学 群体研究 美学思想 结构关系 经典化 画意 画 王维 沈括 比较 核心问题 杭州公移 日本汉籍 日本学者 斜川集 文学经典 文人群体 开拓创新 建构主义 密切相关 宋诗研究 宋敏求 宋代 四时 唐五代 古代文化 发明 反常合道 参天台五台山记 北宋 再探讨 全能型 传神论 书画家 主要体现
科研热词 苏轼 韩愈 散文 影响 宋词 雌黄史迹 词 论语 虚构 蒋冕 经学 笔记 祝文 礼仪 流变 文学性 文学思想 意蕴 怀古咏史词 广西 尚书 审美艺术 宋元明清 周易 史论 亭台楼阁 《湘皋诗馀》

赤壁赋 文学短评

赤壁赋 文学短评

赤壁赋文学短评
《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著名辞赋作品,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对这篇辞赋的文学短评:
首先,苏轼在《赤壁赋》中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和文学修辞,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磅礴大气的历史世界。

同时,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使人们对赤壁之战有了更加生动和形象的认识。

其次,《赤壁赋》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内涵。

苏轼通过对历史和人生的反思,探讨了人类命运的无常和宇宙万物的无穷。

他借赤壁之战的典故,表达了对英勇善战、威武不屈的英雄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对战争的残酷和破坏表示了深切的忧虑。

这种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使《赤壁赋》具有了很高的思想价值。

在艺术表现上,《赤壁赋》也堪称典范。

苏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等,使文章气势磅礴、文采斐然。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象征手法,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句,既表达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奈,也赋予了作品更深远的意境。

总的来说,《赤壁赋》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辞赋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通过对历史、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和感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上,《赤壁赋》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同题辞赋论

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同题辞赋论

《 杞菊赋》 的追和 , 苏轼的《 和归去来兮辞》 是对陶 渊明《 归去来兮辞》 的追和。
苏 门的同题诗 歌多产生于元{ 年间苏 门文 ; 占
收稿 日期 :O 9一 6—1 20 o 5
赋家患难时的情感交流和彼此慰藉 的需要。宋代
文人地位较高 , 士大夫生活优越 , 雅兴较浓 , 以 所
(h ooh n oi cecs P i s yad Sca Si e) l p l n
苏轼 、 苏辙 和苏 门四学士 同题 辞赋论
曹栓 姐
( 巢湖学 院 中文 系, 安徽 巢湖 2 80 ) 3 0 0

要: 北宋后期 苏轼领导 的苏 门文 学团体 不但有 大量 同题 唱和 的诗歇 , 还有 一些 同题 辞赋 。这 些同题辞
关键词 : 苏轼 ; 苏辙 ; 门四学士 ; 苏 同题 辞赋
中图分类号 : 0. I 62 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03 2 3(09 0 — 09 0 10 — 1420 )5 0 9 — 4
人 高居馆阁时 ,而苏 门的同题辞赋 ( 除黄庭坚的
同题共作或唱和由来 已久 , 这是一个文学 团 体 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交流 的重要手段。 北宋元祜 年间苏门文人使诗歌 唱和成为一时之盛 。 苏门的
赋》 苏轼 、 , 苏辙 、 晁补之、 秦观、 张宋的《 和归去来 兮辞》 。唱和 当中又有一些开篇之作是对前人作 品的追和 , 如苏轼 的《 后杞菊赋》 是对晚唐陆龟蒙 从创作实际来看 , 苏轼 、 苏辙和苏门四学士同 题辞赋的产生 , 原因有二 : 一是缘于当时文人交游 的风尚, 体现 的是辞赋家 的交游之乐 ; 一是缘于辞
《 寄老庵赋》 却是产生于此前或此后 : ) 苏轼、 苏辙 的《 屈原庙赋》 作于嘉祜四年 (09 , 上清词》 15 ) 《 作

一部宋代辞赋研究的力作——刘培先生《两宋辞赋史》读后

一部宋代辞赋研究的力作——刘培先生《两宋辞赋史》读后

教授的《 两宋辞赋史》 全面地肯定并总结 了宋代辞赋的应有地位及其价值 , 在 中国文学、 文体研究
史上可谓具有开创意义。 , 作为两宋辞赋研究的开创性著作 , 刘著之贡献首先表现在对宋代辞赋作家作品做了一次全面
的总结。以往的研究只是集中于范仲淹 、 晏殊、 欧阳修、 苏轼、 李清照等少数大家、 名家 , 还没有人去 对两宋辞赋作品作一次认真的检阅。作者在全面搜集 、 充分占有文献资料 的基础上 , 运用实证的方 法, 爬梳整理 , 钩沉考订 , 显示 出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力。而且, 该 书在论述过程 中, 不仅照顾到 了辞 赋各体在宋代的发展 , 并且既关注重点名家 , 又对过去不被重视 、 甚至根本否定 的三四流作家做了 较为详细与肯定 的评价 , 增强 了全书的新鲜感与丰富性 。而在个案选择 的问题上 , 注意点面结合 , 也看出了作者的用心。如第一章“ 宋初辞赋创作探析” , 首先论述了北宋初期辞赋的总体特征及其 成因, 然后从文体方面分别论述到宋初的颂美讽喻赋与抒情言志赋 , 而后重点分析了吴淑的《 事类
究 的偏移或者断裂” , “ 连 同正统学术一起旁落的还有融通文史哲学的治学精神” , 因此 , 他“ 坚持文 学研究应该立足于文史哲学 , 回归传统学术” , “ 树立具有 中国气派 和中国特色 的治学精神而又具 有深挚的人文关怀和普世精神 ” 。正是基于此中考虑 , 对于此书, 作者 “ 力图以辞赋为中心来展示 与之相关的宋代社会 、 政治、 学术等的各个侧面的流变 , 力 图融通文史哲学 , 因此, 它和一般意义上 的文学史或文体发展史的区别是一 目了然 的。 ” 如第二章第七节“ 北宋 中期 的理学思潮与辞赋创 作” , 第三章第二节“ 北宋后期的科举改革与辞赋创作” , 第 四章第二节 “ 两宋之际的党争与辞赋创

试论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骚体辞赋的因革与影响

试论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骚体辞赋的因革与影响

试论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骚体辞赋的因革与影响曹栓姐【摘要】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的骚体辞赋创作对传统的骚体作品多有继承,如内容上继承骚体的骚怨精神,抒发贤人失志之悲,创作方法上有着普遍的祖骚宗汉的倾向,同时也有创新,如思想上兼容儒释道,体制趋于短小,进一步消解辞赋与诗歌、散文之间的区别,风格各异,呈现北宋骚体辞赋的真正面貌,对后世的骚体辞赋创作、屈原形象的确立、骚体文特征的研究影响深远.【期刊名称】《巢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12)004【总页数】5页(P58-62)【关键词】苏轼;苏辙;苏门四学士;骚体辞赋;因革;影响【作者】曹栓姐【作者单位】巢湖学院中文系,安徽,巢湖,2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北宋中后期,党争激烈,文祸迭起。

随着楚辞学的复兴,适于抒发抑郁难伸之情的骚体开始引起文人的重视。

这一时期的文坛基本为苏门文人所垄断,以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为核心的苏门文人所创作的骚体辞赋是这一时期骚体辞赋的代表。

其中,苏轼的骚体辞赋14篇,苏辙10篇,黄庭坚15篇,秦观7篇,张耒16篇,晁补之15篇。

他们这类作品,虽然在成就和影响上无法与其诗、文、词相提并论,但由于多方面继承了骚体辞赋的传统,又赋予骚体辞赋以全新的时代精神,呈现出有宋一代的骚体创作的特有面目。

苏轼天才绝伦,富于创新精神。

吕本中曾评价云:“自古以来,语文章之妙,广备众体,出奇无穷者,惟东坡一人。

”[1]在诗、文、词领域东坡确实如此,但辞赋的创作则另当别论,王若虚云:“(苏轼)楚辞则略依仿其步骤,而不以夺机杼为工。

”[2]也就是说,苏轼的楚辞与其诗、文、词的求新求奇不同,而是对楚辞体的传统多有继承。

苏辙的创作虽“疏宕袅娜处亦自有一片烟波”[3],但总的来说并未越出其兄范围。

黄庭坚骚体作品量多质高,步武屈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凡作赋要须以宋玉、贾谊、子云为师格,略依仿其步骤,乃有古风。

”[4]其他三学士虽未明言骚体作品以“有古风”为高,但实际创作却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这一点。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王相红“苏东坡居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排行榜第一名。

”(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2000—2001年间,有关苏轼研究的成果再创新高。

这两年有关苏轼的研究论著达200余项,仍然高居近两年宋代作家研究成果量的首位。

兹将这两年有关苏轼研究的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苏轼其人的研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儒士创造出这种“穷达观”以处穷通出入,而实则难以做到无论穷达皆优游的境界。

苏轼则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为我所用,穷达不以为念,其超逸高风,千载之下,令人仰叹。

论者纷纷著文,研究苏轼思想。

何江南的《对程颐和苏轼争论的哲学分析》(《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粟品孝的《理学与非理学之间:朱熹对苏轼学术的批评和吸收》(《社科研究》2000年第1期)两文,直接将程苏之争论、朱苏之异同统一于儒家道德分析,肯定了苏轼的儒家思想。

何文认为程苏争论之关结在对礼的观点和态度,程之理学“存天理,去人欲”之“天理”对人要求太苛,成为人性枷锁而近伪,苏觉察其作伪成分,斥程不近人情为“奸”。

粟文则由分析朱前期批苏之“杂学”,颠倒义利、文道关系等,而后期取苏之书经之学、读书之法的相反相成的态度,说明了苏学在儒家思想史上具一定地位。

于释道影响方面,邱俊鹏的《苏轼少年时期思想探微》(《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辩驳“少年苏轼不闻佛,而是在遇王彭后始闻释氏”的传统之说,认为苏轼少年时就不单深受儒家外道家思想影响,亦深受佛家思想影响。

正因为如此,少年苏轼“不欲婚宦”,而想“逃遁山林”,入世出世成为苏终其一生的思想矛盾,而苏终究未能遁入山林缘于其坚定的“有益于世”及报君恩、酬知遇的儒家思想。

而薛亚康《从苏轼赋看其人生哲学的内部构成》(《周口师范高等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则认为苏轼以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为轴心,融合儒释道各家思想,最终形成了荣辱得失无系于心的实用主义的忧患人生哲学。

赤壁赋文学短评

赤壁赋文学短评

赤壁赋文学短评摘要:一、引言- 介绍《赤壁赋》的背景及作者苏轼- 阐述《赤壁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二、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介绍赤壁之战的基本情况- 分析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格局的影响三、《赤壁赋》的文学价值- 描述《赤壁赋》的主要内容- 分析《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探讨《赤壁赋》在辞赋史上的创新四、《赤壁赋》的思想内涵- 阐述《赤壁赋》中的道家思想- 分析《赤壁赋》中的儒家思想- 讨论《赤壁赋》中的英雄情怀五、结语- 总结《赤壁赋》的艺术成就- 评价《赤壁赋》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正文:一、引言《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辞赋。

作品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赤壁古战场波涛汹涌、英勇豪杰的景象,展现了作者抒怀豪放、寓意高远的审美情趣。

这篇文章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辞赋之冠”。

二、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 年,是三国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经过这场激战,曹操的势力暂时退出长江流域,孙权、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和发展,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赤壁赋》的文学价值《赤壁赋》全文共有300 余字,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赤壁赋以描绘赤壁山水之美为主题,通过对山、水、风、月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豪放洒脱的个性。

后赤壁赋则以历史人物曹操、周瑜为主角,通过对两位英雄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英勇、智慧、忠诚等品质的赞美。

在艺术方面,《赤壁赋》具有很高的成就。

首先,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借景抒怀等,使文章形式美和内容美兼具。

其次,《赤壁赋》以景物描绘为主线,寓言历史、寓言人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寓意能力。

最后,《赤壁赋》在辞赋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散文的叙事手法,为辞赋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赤壁赋》的思想内涵《赤壁赋》的思想内涵丰富多样,既包括道家的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哲学观念,也包括儒家的忠孝仁义、英雄情怀。

同时,《赤壁赋》还展现了作者对英雄豪杰的敬仰和对壮丽人生的向往。

论苏门四学士辞赋创作及比较

论苏门四学士辞赋创作及比较

论苏门四学士辞赋创作及比较佚名【摘要】Huang Tingjian, Qin Guan, Chao Buzhi and Zhang Lei are calledSu Shi ’s Four Disciples.They often write poems and articles to each other together with Su Shi .With frequent contact and similar political desti-ny, Su Shi becomes both their teacher and friend .In Fu writing, they not only inherit the style of Su Shi ’s Fu works, but also innovate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游于苏轼门下,与苏轼经常进行诗文唱和,会饭雅集。

不仅文学上的交往频繁,他们在政治上也同命运、共沉浮,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作为苏门文人,四学士在辞赋创作上都有对苏轼赋风的传承,同时也有新变和个人特色的体现。

又苏轼鼓励门下文人大胆创新,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正是在他的这种启发下,四学士及其门下文士们的文学风格丰富多彩,各有风骚,走上了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北宋文坛上百花齐放。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5页(P21-25)【关键词】苏轼;苏门四学士;辞赋;风格;比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4一、苏轼与苏门四学士交游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著名伟大的人物之一,他不仅以自己丰富广博的文艺创作矗立于历史之林中,在诗、词、文、绘画、书法等各个领域都成果斐然,后人难及。

更为可贵的是,他还注重发现和培养后进,提携奖掖了大批在文学上取得杰出成就的文士。

宋赋风貌述要——兼论唐宋辞赋研究的困境

宋赋风貌述要——兼论唐宋辞赋研究的困境

作者简介 : 刘培 , 山 ̄ _ - .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教授 、 学与新 闻学院博 士生导师 , 男, -A , g 文 主要研究方向 : 学、 辞赋 经学与文学。
1O 1
“ 以所长 , 各 相轻所 短 ” 文人 的 毛病 , 从事 学 术研 是 而
究, 则很容易把 自己研究 的领域视为 自己的领地 , 对
赋, 对宋代辞赋的新变不理解 , 不接受。元代 的祝尧 他们 会对 汉 语 的 独 特 之 美 有 所 理 解 了。第 三 , 一 与 就说宋代的“ 文赋” 只是押韵的散文罢了。祝尧的看 些学 者 固步 自封 的学 风 以及 坐 井 观 天 的心 胸 有 关 。
收 稿 日期 :0 1 5~ 8 2 1 —0 2
也极其 紧 密 , 负载着 丰富 的文 化 信 息 。应 该 说 , 它 研 究 宋代 辞赋 , 非常 有价值 的 。 是 在 宋代 文学 研究 中 , 文研 究 是 薄弱 环 节 , 赋 宋 辞 研 究 又是宋 文研 究 的薄 弱环 节 。 目前 , 赋 研 究方 宋
吠声 , 情堪 哀 !其 次 , 宋 赋 的 了解 不 够 也 与 目前 其 对
宋代 是 一个 学 术 发达 、 文化 昌 明 的时 代 。宋代
文学别 开 生 面 , 辉 煌 的唐 代 文 学 并 峙 。 在 辞 赋 方 与
面 , 人取得 了 出色 的成 就 , 成 了 自己 的特 色 , 宋 形 在 赋 坛 与唐人 争雄 。宋 代辞 赋 的发 展 是 承 接 五代 贫 弱 柔 靡 的赋风 而 发展起 来并 形 成 自己特 色 的。 由于宋
宋 赋 的忽视 甚 至误 解 , 了 阅读 条 件 的 限制 外 , 除 还有
其 深层 次 的原 因 , 而更 有 一些 人 , 完 全不 了解 宋赋 在 的情况下 妄下 论 断 , 暴否 定 , 给宋 赋 的 阅读 造成 粗 也 了混乱 。之所 以 出现 这 样 的 状 况 , 要 是 由 于这 样 主

浅析苏轼《赤壁赋》中天人合一思想

浅析苏轼《赤壁赋》中天人合一思想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苏轼《赤壁赋》中天人合一思想庄众显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苏轼自幼随父学习道家思想,辞赋中充满禅悟的人生哲理。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在被贬黄州后,与好友重游赤壁,在一叶扁舟之中,未有一言失意沮丧,反以乐观豁达参悟宠辱不惊的人生哲学。

本文以《赤壁赋》为例,浅析其充满哲学意味的“天人合一”之道。

关键词:苏轼;天人合一;道家;乐观豁达作者简介:庄众显(1993.12-),男,汉族,江苏泗阳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及社会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80-02一、苏轼辞赋中“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漂泊困郁的政治生涯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有一弟名苏辙,此为后来名震天下的苏门三学士。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古代马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到了嘉祐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自偏僻的巴蜀之地启程,一路沿江而下,并于次年进入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正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

欧阳修着意于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脱俗、豪迈洒脱的文风,一下就脱颖而出。

到了嘉祐四年,苏轼中了科考,开始步入政坛,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此时,轰轰烈烈,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故友,包括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派变法,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后来苏轼本人也因为上书议论新法而受排挤,无可奈何,苏轼被迫离京任职,先后到达杭州、密州、徐州,开始漂泊生涯。

元丰二年,苏轼四十三岁,由于给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作为诗人的苏轼,笔下情感丰富,即便是官方文件他还是写出了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等等一些带有文人雅士的牢骚之言,而这些却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包藏祸心”,无视圣上,如此大罪可谓罪该万死。

前后《赤壁赋》比较研究

前后《赤壁赋》比较研究

前后《赤壁赋》比较研究作者:张群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2期[作者简介]张群,女,江苏如东人,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 张群(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摘要]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期间,他纵情山水,吟诗作赋,留下许多名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这两篇都是典型的文赋,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为一体,曲折地表露了作者内心的不平苦闷以及他的超然思想和旷达胸怀。

但两赋在景物特点、起兴游程、表达方式、作者心境上还是有差别的。

[关键词]苏轼;赤壁赋;“乌台诗案”[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2-0049-02元丰二年(1079年)对于苏轼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他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惨遭折磨,这次事件史称“乌台诗案”。

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

所幸的是,因为钦羡他的为人和才情,黄州地方官史非但不管束他,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两篇名作。

这两篇赋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苦闷,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超然的思想和旷达的胸怀。

下面笔者将就两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做比较研究。

一、两赋相同之处(一)典型的文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1]76赋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赋之名来自战国时荀子的《赋篇》,此后相继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大赋、骈偶讲究的骈文。

而自六朝起抒情小赋已经代替西汉的大赋成为赋的主流,并且逐渐趋向散文化,成为韵散交织的更为自由的文体。

唐代以后,文赋已经成为赋的基本形式,它突破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语言格式,注入了更多的散文因素。

欧阳修苏轼辞赋之比较研究

欧阳修苏轼辞赋之比较研究

欧阳修苏轼辞赋之比较研究苏轼(1037~1101),又称苏东坡,是中国南宋时期伟大诗人,他塑造出一种新的英雄型人物,写出了错综复杂的政治社会体制,宣扬改革维护正义的主张,深入生活用典,深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欧阳修(1007~1072),又称欧阳询,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

他的著作创造性地反映了当世官僚的政治现实,一些歌赋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一些笔调耐人寻味,具有独特的韵味。

从历史上看,欧阳修与苏轼属于不同时代,故有不少差异,但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都受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传统,遵循了当时诗歌风格的传统,并加以创新。

欧阳修和苏轼都在写作中借用宋代词人的笔法,但他们也发展出自己的风格,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其次,他们都在写作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欧阳修以辞赋形式反映出北宋时期官僚政治,而苏东坡则着重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混乱状态以及人民的痛苦生活。

最后,欧阳修和苏轼在文学上都有自己特色。

欧阳修以其苍劲有力的词藻赢得了“词宗”之称,而苏东坡则以其豪放不羁的气派赢得了“诗宗”的美誉。

我们可以结论说,欧阳修的辞赋和苏轼的诗歌有着相似的特点。

他们都受到中国古典文学影响,在各自的领域内创作出具有独立风格的作品,尤其是他们的作品都反映了当世政治和社会的现实面貌。

但同时他们也有差异,欧阳修以辞赋形式反映出北宋时期官僚政治,而苏东坡则着重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混乱状态以及人民的痛苦生活;欧阳修以其苍劲有力的词藻赢得了“词宗”之称,而苏东坡则以其豪放不羁的气派赢得了“诗宗”的美誉。

由此可见,两位诗人的实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通过对欧阳修和苏轼的辞赋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文学气息,深入挖掘他们的文学精神,理清两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文化融合的过程,为今后研究文学提供基础。

从欧阳修与苏轼的辞赋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语言,每个时代的文学独特的特点都是不可忽视的,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历史,以及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辞赋研究综述

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辞赋研究综述

SUMMARY ON THE RESEARCH OF THE ANCIENT LITERARY FORM FROM SUSHI,SUZHE AND SU S
FOUR SCHOLARS
作者: 曹栓姐
作者机构: 巢湖学院
出版物刊名: 巢湖学院学报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苏轼 苏辙 “苏门四学士” 辞赋
摘要:北宋是辞赋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的辞赋创作又是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种种原因,历代对苏轼、苏辙和"四学士"的研究多集中于他们的诗、文、词、文艺理论乃至书画等方面,对他们辞赋创作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则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恰当的评价。

本文拟就苏轼、苏辙和"四学士"辞赋数量的统计、作品的研究、成就的评定等几个方面对历来的研究状况略作回顾。

以推进此六人辞赋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这对全面评价此六人的文学成就,探讨苏门的创作特征,更加深入地研究辞赋这一特殊文体,都应是不无裨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辞赋研究
作为宋代赋坛独领风骚的大家,苏轼的辞赋创作贯穿于其文学创作的各个时期,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有着很大的创造和突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拟从创作概观、题材内容、艺术特征、人生哲学等多角度对苏轼辞赋进行研究,力求对苏轼辞赋作整体关照,将苏轼辞赋研究推向深入。

文章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苏轼辞赋概观。

从文献的角度,对目前可见的各本所收录的苏轼辞赋篇目进行整理,得出苏轼辞赋的实际数量,并对一些误收之作进行辨伪。

第二章,苏轼辞赋的题材内容。

主要从政论之赋、记游怀古之赋、饮食养生之赋、咏物之赋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结合时代背景、苏轼的仕途境遇以及相关诗文进行分析,以更深入地探究苏轼辞赋内容,了解其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

第三章,苏轼辞赋的艺术特征。

苏轼辞赋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别出一格,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创作精神。

本章拟从融入理性思考的自我抒情、对赋体形式的发展与变化、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究苏轼辞赋的艺术特征。

第四章,苏轼辞赋与人生哲学。

苏轼的人生哲学,是在融合儒、释、道等各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生体验而形成的。

本章结合苏轼辞赋作品着重从两方面来对其人生哲学展开论述:一是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二是“不择山林”的心灵归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