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病因病机
消化性溃疡1
消化性溃疡的鉴别诊断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腹痛 黄疸 放射痛 体征 B超 胃镜 右上腹,与饱餐或脂餐有关 可出现 右肩背 胆囊点压痛 可见胆囊炎或结石 可见胆汁反流,无溃疡病灶 消化性溃疡 剑突下,与饮食有关 一般无 左肩背 剑突下压痛 胆囊无异常 有溃疡病灶
八、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
大出血 急性穿孔 幽门梗阻 癌变
鉴别诊断之
功能性消化不良
①症状和体征可同消化性溃疡。
②多见于年轻妇女。 ③通常无消化道出血。 ④胃镜、钡餐检查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之
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
①疼痛与进食油腻有关,多位于右上腹、
可向背部放射。 ②进食或服用胃药后不能缓解。 ③可伴有发热、黄疸。 ④非急性发作期一般不出现上消化道出 血。 ⑤B超或内镜下逆行胆道造影检查可明确 诊断。
防御修复因素
重要因素:胃酸、胃蛋白酶、Hp感染、 胃粘膜屏障降低 有关因素:药物、精神神经、遗传、环境等
病因-病机
幽门螺杆菌感染 (helicobacter pylori, Hp) 特征: G(-)杆菌,S形,长2.5-4m,宽0.51.0m 2-6条鞭毛,微需氧菌,37℃, pH7.0-7.2 流行病学:粪—口,或口—口传播。 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HP感染自愈率接近零。
BAO、MAO、BAO/MAO
X线表现
胃溃疡的X线表现
图8.3.8 胃溃疡龛影口部: 龛影呈类圆形,口部光滑平 整,边缘规则锐利
图8.3.2 胃溃疡线形龛影: 胃大弯侧近幽门处龛影呈 线状
胃溃疡癌变龛影底部: 密度不均匀
十二指肠溃疡环圈形龛影: 十二指肠前壁龛影呈环圈形
胃镜检查和粘膜活检
溃疡分期:
粘膜保护剂
胃溃疡反反复复,中医药有奇效
胃溃疡反反复复,中医药有奇效发布时间:2021-05-14T09:59:39.30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月1期作者:梁旭[导读] 胃溃疡属于常见的消化性溃疡之一梁旭(梓潼县长卿镇卫生院;四川绵阳622150)胃溃疡属于常见的消化性溃疡之一,多发于裂孔疝、胃窦和胃角等部位,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极为相似,统称为消化性溃疡,胃溃疡的产生是因长期的胃病迁愈不治所致,该病对机体健康损害性极大,每次发病必然伴随剧烈的上腹绞痛或胸骨疼痛,让病人觉得好像有人在用力拧他的肠道一样,痛得死去活来,而且该病迁愈难治,即便发病时服药后症状缓解,但仍然无法根除,很容易受到日常生活中的各项外界影响,导致病情去而复返。
那么面对胃溃疡,我们该如何入手治疗呢?也许我们可以求助于祖国医学的中医药!一、胃溃疡的病因病机中医领域中,将胃溃疡划分为“胃脘病”范畴,依据病症表现来鉴别区分,可将溃疡病一一细分为“虚”“实”“寒”“热”“瘀”等,症状交错复杂,需综合病人症状表现来细细分辨。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较快,人们承受着多方精神压力,且生活作息和生存环境与过去相比,都有较大变化,特别是饮食和营养的摄取方面差异尤为鲜明,许多中青代时常暴饮暴食且作息不矩,导致正气下降,湿热气郁和痰浊瘀滞上升。
现代医学认为胃黏膜的破坏和防御机制处于某种相对的动态平衡,一旦这种生理动态平衡被打破,那么就会形成溃疡病,这与中医学说中的阴平阳秘和精神乃治的中心思想不谋而合。
防御因素中的粘液、粘膜屏障、前列腺素等属于中医的正气范畴,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说法;而破坏因素中的胃泌素和胃酸等则属于中医的邪气范畴,有饮食不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的说法。
由此可以认为,七情失和,肝气郁结和肝气横逆反胃是引起胃溃疡的主要病因。
二、胃溃疡的辩证分型和对症施治临床治疗胃溃疡必须结合化验和仪器多方诊断,可采用中医理论实施辩证分型,开展多方位的综合治疗。
中医证候学中的溃疡病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如脾胃虚寒、肝胃郁热、肝胃不和等,主要通过整体辩证和归纳病机对胃溃疡的病理进行鉴别,而后采用针对性的温中健脾、调肝清胃等治疗方法,目前在临床上已取得确切的疗效。
消化性溃疡中医病机及治法浅析
位 上 以 脾 、 、 为 中 心 , 机 病 性 以 虚 为 重 点 , 疗 在 辨 胃 肝 病 治
证 施 治 基 础 上 , 疏肝 健 脾 和 胃 、 气 活 血 为 主 。 以 理
1 病 机 分析
种“ ” , 通 法 目的 是 使 胃气 通 降 。《 证 治 裁 》 : 胃腑 以通 为 类 云 “
部 怕冷 , 暖 喜 按 , 伴 有 面 色 萎 黄 不 华 , 力 困 顿 , 则 气 喜 多 乏 动
短 , 冷 , 足不温 , 怕 手 口淡 或 泛 吐 清 水 , 口不 渴 或 渴 不 多 饮 , 饮
但通之之 法 , 有不 同 , 气 以和血 , 也 ; 逆者 使之 上行 , 各 调 通 下
纳 失 常 、 失 疏 泄 、 机 不 畅 , 而 产 生 痰 湿 瘀 热 等病 理 因 素 , 肝 气 进
最 终 胃肠 功 能 紊 乱 、 络 受 损 、 肌 噬 脏 而 形 成 溃 疡 。 胃 脉 腐
消 化 性 溃 疡 中 医病 机 及 治 法 浅 析
蒋 军 , 华 森 裘
( .浙 江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一 临床 医 学 院 , 江 杭 州 30 5 ; .浙 江 省 中 医 院 , 江 杭 州 3 0 0 ) 1 浙 103 2 浙 10 6
【 键 词 】 消化 性 溃 疡 ; 医 药 ; 关 中 病机 ; 法 治
为 人 体 后 天 之 本 ,气 血 生 化 之 源 。 脾 主 胃为 行 其 津 液 , 气 其 主 升 , 运 化 , 燥 恶 湿 , 临 床 上 脾 气 虚 、 阳 虚 及 脾 虚 湿 盛 主 喜 故 脾 者 多 见 。 皇 甫 中在 《 医 指 掌 ・ 痛 》 出 “ 明 心 提 胃脘 湿 热 痛 ” 的 论 点 。 湿 热 中阻 是 常见 的 证 型 , 脾 论 治 消 化 性 溃 疡 主 要 包 从 括健脾 、 温脾 。外 感 湿 邪 , 长 期 饮 食 不 节 , 食 辛 辣 醇 酒 厚 或 嗜
消化性溃疡
• 2.根除Hp治疗结束后是否需继续抗溃 疡治疗? • 治疗方案疗效高而溃疡面积又水很大 时,单一抗Hp治疗l一2周就可使活动 性溃疡有效愈合。 ? • 若根除 Hp方案疗效稍低、溃疡而积较 大、抗Hp治疗结束时患者症状未缓解 或近期有出血等并发症史,应考虑在 抗Hp治疗结束后继续用抑制胃酸分泌 药治疗2—4周。
四、促胃液素 (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胰腺非β细胞瘤
◆溃疡:难治性、多发性、不典型部位 ◆腹泻 ◆高胃酸:BAO〉15mmol/h
MAO>60mmol/h, BAO/MAO>60%
◆高促胃液素血症:
空腹血Gastrin>200pg/ml
•
并发症 并发症
• 一、出血 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 出血 最常见的病因 • 二、穿孔 • 三、幽门梗阻 约见于2%一4%的 病例 • 四、癌变 少数Gu可发生癌变。
充血水肿,呈井台样外观。
消化性溃疡的历史及现状
2000年前中国西汉女尸死于胃溃疡穿孔 文献报道: • 15世纪 胃溃疡穿孔 • 18世纪 十二指肠穿孔 • 19世纪中叶 胃溃疡激增 • 20世纪 十二指肠溃疡为主
• 近20年 发病率下降 年青男性下降,老年特别是老年女性增加
病因和发病机 制
病因和发病机理
• 4.幽门管溃疡 : • 病理生理与Du相似,胃酸一般增多。幽门 管溃疡常缺乏典型溃疡的周期性和节律性 疼痛,餐后上腹痛多见,对抗酸药反应差, 容易出现呕吐或幽门梗阻,芽孔或出血等 并发症也较多。 • 5.球后溃疡 :指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以下 的溃疡,多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的近端,x 线和胃镜检查易漏诊。球后溃疡多具有十 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特点,但夜间疼痛 和背部放射痛更为多见,对药物治疗反应 较差,较易并发出血。球后溃疡超越十二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气, 久病人血 ” 易出现气滞血瘀之证 候 , 最 临床常见舌紫 暗 , 痛而拒按 , 复 出血 , 反 舌底 青筋 暴 露等 血瘀 之 象u 。现 代 医学研 究也表 明, 消化性 溃疡普遍 存在微循 环障碍 , 其溃疡
维普资讯
第l 第3 9 卷 期
20 0 2年 9月
—
河 北 职 工 医 学 院 学 报
o n M a Co e J u a fHe e e i l l g o C n i u n u a in o r lo b i dc l ef r o tn i g Ed c t
消化 性溃 疡 , 气滞 血瘀者 , 溃疡部 位长期 伴发慢 性 、 属 其 反
复不 愈性炎症活 动是其主要病理机 制 J 。溃疡病瘀 血形成 后, 瘀血部位 阴气被遏 , 不得舒展 , 温煦作用失 司 , 形成 瘀寒 症, 不同 于脾 胃虚寒证 , 临床应 加 以区别 。张伟 等认 为 , 消 化性 溃疡以病程久延 , 反复发 作为 特点 , 中医认 为“ 初病 在
阴气 抑遏 , 劳倦体虚则气 耗血伤 ; 暴饮 暴食则 既损脾 阴又伤 胃气 , 故其病 理损伤 总以气 虚 阴郁 为 主。从疾 病发展 趋 势 看, 本病 大多 易转为慢 性 , 迁延难 愈 , 具有 正虚邪 恋的典 型 特点 。从疾病发作 特点看 , 本病 复发 多在秋冬 季节 , 疼痛 且 多在饥 饿状 态下 发生 , 以夜 间为 突 出 , 有 虚症 发 于虚 而 具 实, 阴邪 旺于阴分 , 以虚为多的典型 特点… 。对 于老年 性消 化性 溃疡 的发病机 制亦属本虚标 实之 证。 由于大 多患者溃 疡反 复发作数 年或 数十不愈 , 故以脾气虚弱 为本 , 但从 胃镜 下观察 , 可视 为气血瘀 滞所 成 J 。贺 俭根 据临 床观察 认 为 消化性 溃疡 的临床辩 证 以虚实 夹杂 为主 , 主要 病机 为脾 胃 虚弱, 湿毒 内浸 , 坏 胃壁 l 破 。 12 病位在 脾 胃, . 与肝肺有关 消化性溃疡虽病 位在 胃, 而肝与 胃土木相 关 , 与 胃 然 脾 燥湿相 济 , 其发病与 肝脾最 为相 关。肝 失疏 泄首先 雍 胃 故 碍脾 ; 脾失 健运 土纳失 常 , 胃病 及脾 则碍运 , 胃病及肝 则气 郁 。程 晓峰认为 : 消化性溃疡 主要 由于忧思恼 怒 , 木横 肝 逆犯 胃 , 或长期饮食 不节 , 劳倦 内伤 , 进而导致脾 胃虚弱 , 气 血失调所致 。从辩证 来看 , 由肝 到 胃互 为因果早 期 多见 实证 , 晚期多见虚证 。陈磐 华则 强调 了情志 与消 化性 溃疡 的关系 , 为人 的生命 活 动与 内脏 气血 、 神情 志 密切 相 认 精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PU)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溃疡的发⽣是因胃液内胃酸及胃蛋⽩酶的刺激、消化作⽤所致,故定此名。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胃溃疡和⼗⼆指肠溃疡。
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吞酸”等病的范畴。
⼆、诊断特点1.慢性病程,有季节性,春秋好发。
2.节律性上腹痛。
3.胃溃疡呈现进⾷-疼痛-缓解;⼗⼆指肠溃疡呈现疼痛-进⾷-缓解,并有夜间上腹疼痛。
4.胃镜检查:可见黏膜溃疡。
5.X线钡餐造影可见龛影。
三、并发症1.上消化导出⾎。
2.胃肠道穿孔。
3.幽门梗阻。
4.癌变,主要指胃溃疡。
四、鉴别要点1.以上腹疼痛为主的,需要与慢性胃炎、胆囊炎、胆结⽯、慢性胰腺炎等鉴别。
2以上腹饱胀为主的,需要与胃癌、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鉴别。
3.以上消化道出⾎为主的,需要与胃癌、肝硬化等鉴别。
五、胃黏膜损伤的发病机制——失平衡(⼀)攻击因⼦1.内因: 胃酸,胃蛋⽩酶,反流的上部⼩肠液,HP。
2.外因: ⾹烟,⼄醇,细菌,药物-⽌痛药等。
3.幽门螺杆菌 (H.pylori):直接感染,尿素酶产氨引起细胞损伤,空泡细胞毒素(VacA)引起细胞空泡变性。
4.胆汁酸盐5.胃酸-胃蛋⽩酶:慢性胃炎⼤多胃酸不⾼或偏低因其他攻击因⼦削弱胃屏障功能后,促使H+反弥散导致损伤有反酸症状者,适当抑制胃酸分泌,有利于改善症状。
(⼆)防御修复因⼦1.胃粘液-黏膜屏障:是基本防御机制。
Wallace等结合解剖和上⽪分5个层次:黏膜上⽪表⾯具有防御功能的物质;黏膜上⽪层的屏障;黏膜微循环;黏膜的免疫系统;黏膜损伤后的修复功能。
黏膜的保护机制是多层次的⽹络体系,是有⼀定⾃我调节能⼒的动态过程。
上⽪细胞分泌HCO3-,扩散⼊粘液,中和胃腔中反弥散来的H+,维持胃腔与黏膜间的PH阶差;完整的胃上⽪细胞膜及细胞间紧密连接构成黏膜上⽪屏障;充⾜的胃黏膜⾎流是维持该屏障的必需条件2.增加胃黏膜⾎流的防御修复因⼦前列腺素,⽣长因⼦通过扩张胃黏膜⾎管,增加胃黏膜⾎流(gastric mucosal blood flow,GMBF),维持充⾜⾎供⽽起保护作⽤。
肠胃问题消化性溃疡—张必清教授解答
肠胃问题消化性溃疡研究表明,胃炎和消化道激疡与胆道疾病关系密切,胆汁反流到十二指肠及的炎症或溃疡。
胆囊在致病因素下发生病理变化,通过周管物造成黏膜的炎症或溃疡。
主要包括:胆结石、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一、病因病机消化性溃疡是指仆见于W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激疡,其形成发展与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的消化作用有关。
消化性沙疡主要发生于和十二故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是复永的,目前发病学说办收多,仍未十分明了,多认为与精神、饮食和体质有关。
是由第5~8交感神经胸节》配,其纤维经内脏大神经至腹腔神经节。
中医认为,肝胆互为表里,肝对脾胃具有疏泻作用,如忧思恼怒,气伤肝,肝气失其条达,横逆犯胃,导致气机阻塞,发为本病。
二、临床表现(一)疼痛特点1.长期性由于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但每于愈合后又好复发,故常有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
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2.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乃为此种溃疡的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
中上腹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
全年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多见。
3.节律性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
在一天中,凌晨3点至早餐的一段时间,胃酸分泌最低,故在此时间内很少发生疼痛。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在两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抑酸药物后缓解。
一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由于夜间的胃酸较高,尤其在睡前曾进餐者,可发生半夜疼痛。
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
4.疼痛部位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
兴痛范围约数厘米直径大小。
因为空腔内脏的疼痛在体表上的定位一5.疼痛性质般不十分确切,所以,疼痛的部位也不一定准确反映溃疡所在解剖位置。
消化性溃疡科普讲座课件
一般将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总称为消化性溃疡,简称溃 疡。指消化食物的胃酸(盐酸)和胃蛋白酶(酶的一种)消化 了自身的胃壁和十二指肠壁,从而损伤黏膜组织,这是引发消 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消化性溃疡科普讲座
•1
胃溃疡好发于中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则以中青年人为
主。男性患消化性溃疡的比例高于女性。近年来,随着强效 抑制胃酸分泌的H2受体阻断剂、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 剂等药物的开发,消化性溃疡的死亡率已经逐年降低。 和胃 溃疡相比,患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更多,约为胃溃疡的3倍。近 年来,城市中患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数有所增加。与食用谷物 等含糖物质相比,食用肉类时的胃酸分泌会增加。当胃酸过 多的状态长期持续,积存在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的入处) 时,就容易损害黏膜导致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科普讲座
•11
难治性溃疡
是指经一般内科治疗无效的消化性溃疡。其诊断尚无统 一标准,包括下列情况:(1)在住院条件下;(2)慢性溃 疡频繁反复发作多年,且对内科治疗的反应愈来愈差。
难治性溃疡的产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穿透性 溃疡、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存在;(2)特殊部位的溃疡(如 球后、幽门管等)内科治疗效果较差;(3)病因未去除 (如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以及饮食不节、治疗不当等; (4)引起难治性溃疡的疾病,如胃酸高分泌状态(如胃泌 素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
2.周期性 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乃为此种溃疡的 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中上腹疼痛发作可 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全年都可发 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多见。
Hale Waihona Puke •消化性溃疡科普讲座•15
3.节律性 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和节律性。在一天中,凌晨3点至早餐的一段时间,胃酸分 泌最低,故在此时间内很少发生疼痛。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 好在二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 缓解。一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由于夜间的胃酸较高,尤 其在睡前曾进餐者,可发生半夜疼痛。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 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 至下餐进食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
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
外邪侵袭
寒邪、湿邪等外邪侵入人体, 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气血
瘀滞。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导致气 血瘀滞,形成溃疡。
辨证分型
肝胃不和型
胃脘胀痛,情绪波动时 加重,伴有嗳气、反酸
等症状。
脾胃湿热型
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口 苦,食欲不振,大便干
结或稀溏。
脾胃虚寒型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 食欲不振,四肢不温,
脾胃虚弱
外邪侵袭
脾胃虚弱者,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易受饮 食、情志等因素影响,导致消化性溃疡。
寒邪、热邪等外邪可直接侵犯脾胃,影响 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引发消化性溃疡。
临床表现
上腹部疼痛
消化性溃疡患者常出现上腹部 疼痛,多呈隐痛、钝痛或饥饿 痛,可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
。
消化不良
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 、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 可导致营养不良。
推拿按摩注意事项
按摩力度适中,避免过度 刺激,同时注意保暖,避 免感冒。
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原则
以温热为主,多食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避免刺激性、坚硬、辛辣等食物。
食疗方剂
如小米粥、山药粥、南瓜粥等,有助于养胃、健 脾、和胃。
饮食注意事项
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 食物中毒等事件发生。
详细描述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具有清热解 毒、活血化瘀、收敛生肌等作用 的中药汤剂,通过灌肠方式注入 肠道,以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调
理的效果。
注意事项
中药灌肠需注意灌肠液的温度、 流速和灌肠深度等细节,同时需 注意灌肠液过敏和肠道刺激等问
题。
05 非药物治疗
针灸治疗
01
02
2024年胃疡中医诊疗方案
2024年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嘿,各位,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如何用中医的方式治疗胃疡,也就是消化性溃疡。
这可是个棘手的问题,不过别担心,有了我这位有着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保证让你对这个方案了如指掌!一、病因病机先来聊聊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胃疡的发生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简单来说,就是心情不好、吃饭不规律、脾胃功能差,这些都可能导致胃疡。
具体来说:1.情志不遂:长期情绪压抑、焦虑、忧郁等,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功能。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会损伤脾胃。
3.脾胃虚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导致脾胃功能减弱,易患胃疡。
二、辨证分型1.肝气郁结型:症状表现为胃脘胀痛、胸闷、善太息、脉弦等。
2.脾胃虚弱型:症状表现为胃脘隐痛、食后加重、面色苍白、脉细弱等。
3.胃阴不足型:症状表现为胃脘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脉细数等。
4.瘀血停滞型:症状表现为胃脘刺痛、夜间加重、面色晦暗、脉涩等。
三、治疗方案1.肝气郁结型: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2.脾胃虚弱型:治法:健脾益气,和中止痛。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3.胃阴不足型:治法:滋养胃阴,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加减。
4.瘀血停滞型:治法:活血化瘀,和中止痛。
方药:失笑散加减。
四、辅助治疗1.饮食调理: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2.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忧郁等情绪。
3.运动锻炼:适当进行运动,增强脾胃功能。
五、预后与调护1.遵医嘱用药,按时服药。
3.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4.如有病情加重,及时就诊。
注意事项:1.药物使用要严格按照医嘱,别自己乱来。
2.饮食上要特别注意,别贪嘴吃那些辣的、油腻的,胃不舒服你难受。
3.情绪管理要做好,别让压力和焦虑把病情搞得更糟。
4.定期复查,别以为症状缓解了就万事大吉。
解决办法:1.药物使用要精准,别看别人吃什么药效果好就跟着用,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一定要听医生的话,按时按量服药,不舒服了及时反馈。
消化性溃疡的病机及中医治疗探讨
肝 郁克脾 ( 木克 土 ) 象 。因此 , 肝 理气 不 可少 。常 之 疏
用 此类药 物有佛 手 , 萼梅 , 绿 香橼 , 柴胡等 。
1 1 脾 胃虚损是 消 化性 溃 疡 发病 之 本 现代 医 学认 .
为, 本病 的发 生与幽 门螺杆 菌感染 、 胃酸 分泌过 多及 胃 黏膜保 护作用 减弱 等 因素 有关 , 胃十二 指肠 黏 膜 的侵 袭 因素与黏膜 自身 防御修 复之 间失去平衡 是 导致消化
所 化之 热与 中焦停 聚之湿 相结合 而成湿 热之证 。肝失 疏 泄气 机不 畅导致水 液代谢 障碍 而产生 痰湿等 病理产
络 , 王清任云 :久病人 络即瘀血” 叶天士亦云 : 如 “ 。 “ 凡经 主气 , 主 血 , 病 血瘀 。 又 如 《 证 指南 医 大 络 久 ” 临 案 》 : 胃痛久 而屡发 , 云 “ 必有 凝痰 聚瘀 ” 。消化 性 溃疡
受纳, 脾气 上升使 精微 物质得 以输布 而充养 肌体 , 胃气
性 溃疡 发生 的关 键 所 在 。 中医认 为 , 消化 性 溃 疡 的病 机 是 由于忧思恼 怒 , 七情刺 激 , 肝失 疏泄 , 横犯 胃腑 , 或 脾 气郁结 , 运化 失常 , 食失 节 或 偏 嗜损 伤 脾 胃, 湿 饮 或
热 蕴结 中焦 胃膜 受损 , 以及 长 期体 力 或脑 力 劳 动过 度 伤 脾耗气 , 运化 迟滞 , 气血失 畅 , 胃膜 不生 。 脾 胃为后 天之 本 , 血生 化 之 源 。脾 主运 化 胃主 气
2 中医药治 疗消化 性溃 疡有较 好的疗 效 笔 者认 为 : 于溃疡 的发病 机理 , 基 在治疗 消化性溃
疡 时应遵 循 以下原 则 。
动 的基本形 式就是 气 机 的升 降 出入 , 降 出入 有 序 是 升 维持 人体新 陈代谢 , 生命 活动 的必要条 件 , 气机 的升 而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或十二指肠黏膜的破损,并伴有出血和炎症。
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与情志失常、饮食不节、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结构、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等多种手段。
本文将对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进行详细介绍。
一、概述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上,引起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胃液和胃蛋白酶酶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消化性溃疡被归为“痞满”、“积滞”、“实热”等病证范畴。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思路是调整身体内环境,改变体质,以达到消除病因,疏通经络的目的。
二、中医研究成果1. 调理饮食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首先会从饮食着手,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过饱过饥,尤其是晚餐不宜过饱。
中医认为,饮食不当容易导致脾胃失调,加重溃疡的症状,调理饮食是中医治疗溃疡的关键一步。
2.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采用中草药治疗,具体的用药方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
常用的药物包括升麻、甘草、白术、黄连、黄芩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理气和胃、抑制胃酸分泌等功效,能够有效地缓解溃疡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3.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在胃经、脾经、肝经和胆经上有一些穴位与胃肠道的功能密切相关,针灸疗法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常用的穴位主要包括足三里、中脘、太冲等。
通过针灸可以调畅气血,疏通经络,缓解胃脘痞满和疼痛等症状。
三、中医防治特点1. 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注重个体化,根据个人的脾胃虚寒还是热盛,痰浊的多少来进行辨证施治,因此中医治疗方案具有针对性、个体化的特点,可以更好地解决患者的具体问题。
2. 兼顾病因病机中医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注重从整体上进行调理,既要解决病因,也要调理病机。
不仅要缓解症状,更要根本治愈疾病,防止疾病反复。
3. 重视预防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往往与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长期饮食习惯有关,中医治疗不仅注重治疗疾病本身,更注重预防疾病的再次发作,提倡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治疗【概述】溃疡是胃肠粘膜缺损穿透粘膜肌层以下的病变,缺损未达粘膜肌层者为表浅糜烂,故两者不同。
消化性溃疡多发生于胃、幽门或十二指肠球部,也能发生于食管及十二指肠部。
胃酸分泌很高者,球后溃疡也可发生于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
少数回肠美克尔憩室或其近旁粘膜也可发生消化性溃疡。
人群中约5~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北京市23所医院10年间(1984~1993)胃镜检查结果的多中心显示,消化性溃疡占16.04%,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占75.95%,胃溃疡占23.11%;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球前壁(53.64%)、大弯侧(22.23%)、小弯侧(12.57%)、后壁(11.56%);胃溃疡好发部位为胃角(46.16%)、胃窦(30.64%)、胃体(19.27%)、胃底(4.14%)。
山东医科大学调查该省1949~1977年期间消化性溃疡占同期住院病人的1.36%,其胃溃疡占0.52%,十二指肠溃疡占0.79%。
我国各地陆续报告胃镜检查病例中,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于16%—33%。
从地区分布上大致有由北方向南方逐渐增多的趋势。
美国有症状消化性溃疡病年发生率为每1000成人中18人,而死亡率仅2.5/10万。
美国每年约有350000新病人出现。
有症状的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
成年男性比妇女患十二指肠溃疡的可能性大2倍,但两性患者胃溃疡可能性相似,性别的差异很小。
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于25~55岁间首先出现症状(高峰发病年龄为40岁),而胃溃疡于40~70岁间最常见(发病高峰为50岁)。
流行病学研究提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明确联系:①吸烟;②遗传因素,如0血型;③个性方面;④幽门螺杆菌感染。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是由于六淫伤中、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导致胃失和降,胃络瘀滞发病。
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病机变化可由气到血,由实滞而转虚,虚中夹实,寒热互化。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针灸等疗法,且疗效较好,副作用少,具有较大优势。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
医诊通消化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慢性溃疡病,常发生在十二指肠、胃、食管下端、胃-空肠吻合口、Meckel憩室,其中胃和十二指肠的发生率最高。
近些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西医治疗消化性溃疡以保护胃黏膜、根除Hp、降低胃酸度为主要目标,治愈率虽然高于以往,但病情容易反复。
中医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从整体出发,不仅提高了疾病的疗效,也降低了复发率。
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在普通人群中,消化性溃疡的终身患病率为5%~10%,我国发病率10%~12%,消化道疾病中,消化性溃疡占比在78%~85%,最常见的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其中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更高,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发病年龄相比更早,集中在21~40岁,而胃溃疡的主要发病年龄在41~50岁。
整体而言,消化性溃疡在秋冬两季高发,但南方地区夏季也高发。
临床治疗中虽然整体效果有提升,但仍有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认为消化性溃疡属于一种炎性缺损,和胃液中的胃酸、消化作用有关,胃肠黏膜高发,病变部位能深达黏膜肌层和浆膜层,甚至还有穿孔的可能。
胃溃疡属于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将其归为“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痞满出自《万病回春》,无外部外形表现,是一种自我满闷的感觉,胃脘痛出自《黄帝内经》,因气不顺、因食因寒所致。
针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总结为七情内伤、药物损害、饮食不节、黄体不足、外邪侵袭等,而病机是脾胃虚弱、气机阻滞、湿热阻滞、热毒瘀阻、寒邪凝滞引起的脉络受损、瘀血阻络,脾胃虚弱———本,瘀血阻滞———标。
各大医学家对消化性溃疡的病机有其个人见解,《圣济总录》指出,消化性溃疡是因寒气郁闭,导致阳气无法生发,继而引起阳气聚于中焦,而中焦寒热不调,出现血败肉腐,形成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在治疗时需祛除病因,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并发症,避免复发。
Hp阳性者需根除Hp,西医多采取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能降低复发率,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是抑制胃酸分泌的有效药物,尤其是质子泵抑制剂、弱酸性抗酸剂、铋剂是保护胃黏膜的常用药。
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回顾性分析
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回顾性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疗法。
方法:在万方、知网、维普等诸多数据库中查阅大量资料,再回顾性分析临床经验,综合开展本研究。
结果:中医疗法包括辨证分型、专方论治、针灸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结论: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一定要把握好本虚标实病机,健脾补虚,以治愈消化性溃疡。
标签:消化性溃疡;中医;回顾性分析消化性溃疡即在十二指肠或者胃发生的慢性溃疡,临床发生率较高。
溃疡诱因较多,其中最基本的因素为酸性胃液会消化性作用于黏膜,故而被称为消化性溃疡。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疼痛,且具有周期性以及节律性。
祖国医学将消化性溃疡纳入“痞满”“胃脘痛”以及“吞酸”等范畴,本文现回顾性分析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情况。
1 消化性溃疡中医药病因病机认识祖国医学将消化性溃疡纳入“胃脘痛”范畴,故亦称为胃脘痛。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病因主要关联于四个方面,分别为素体脾胃虚、外邪、情志不畅以及饮食不调。
胃虽然为该病主要病变位置,但是密切关联于肝脾。
而消化性溃疡发病关键则为中焦处存在气滞不畅现象以及脾胃在升降时出现功能失调现象。
而气滞又会诱发火郁、积食、淤血以及湿阻等症状。
现代中医经过长期研究后重新认识到消化性溃疡病机病因。
胃虽然为胃脘痛主要病变位置,但是由于肝的主要功能为疏泄,故而肝脾失调应是该病最重要的关联因素。
疏泄功能失调会导致脾胃碍运,而肝又会受到脾胃病影响,致使气郁。
同时,亦认为消化性溃疡多与烟酒过度、情志不畅、饮食失调以及刺激辛辣食物食用过多等因素有关。
该病发生基础为脾胃虚弱,病机则为气滞血瘀,基本特点则为胃络损伤。
此外,慢性胃病形成因素中最主要的为先天不足、情志刺激以及饮食失调等,血瘀阻滞以及痰湿等症则为虚损继发症。
依据该病病机,肝胃郁热多会导致实证、虚证,脾肾阳虚则会导致痰湿、虚寒,肝气过盛则会导致气滞郁结等,因此在辩证论治过程中应将肝肾与脾胃关系考虑进来。
亦有研究认为不通则痛是胃脘痛主要病机,阳气失畅与脾胃虚寒致使气机逆乱。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体会
1187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体会刘良福刘建国万军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抚州学习中心(344000)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疗法消化性溃疡(pept i cul cer,pu)是全球性常见病,主要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周期性发作,发作时上腹部节律性疼痛,可伴有反酸、嗳气、上腹胀等症状。
近年来,由于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根除,使大多数消化性溃疡的病例在短期内获得愈合,但是其高复发率以及少数难治性溃疡病仍然是西医目前尚待解决的难题,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不仅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同时在改善溃疡愈合质量、减少复发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我们在临床上多采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甚好,现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消化性溃疡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但主要涉及肝、脾两脏,其病因病机多由素体不足、劳倦过度、饮食不调、久病损伤脾胃而导致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此为疾病之根本。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致湿从中生,湿久化热,湿热郁滞。
湿热郁滞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运行不畅。
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胃的升降又依赖于肝木之疏泄,肝之疏泄正常,脾胃才能升清降浊,若情志不调,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克脾犯胃,致脾胃升降失司,机体气机逆乱。
若反复发作,久病入络致气滞血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消化性溃疡病机关键为脾胃虚弱,湿热郁滞,气机不畅,瘀血内阻。
脾胃虚弱为病之根本,湿热郁滞,气机不畅,瘀血内阻为病之标。
2辨证分型论治彭世敏将pu79例分4型论治:气滞血瘀型,寒热错杂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1]。
林俊辉分三型论治pu:胃气壅滞型,脾胃虚寒型,瘀血阻滞型[2]。
杨伟纲等分本虚型和本虚标实型论治[3],本虚型分脾胃气虚,脾胃虚寒和胃阴虚型;本虚标实型分为气郁型、食滞型、热郁型、湿阻型、瘀血型、寒凝型。
我们在临床上分型与上述医者分型大致相同,常按寒热错杂型,脾胃虚弱型,肝郁气滞型,瘀血阻滞分型,并结合临床经验,抓住病机变化特点,灵活选方论治,寒热错杂型选半夏泻心汤加减,脾胃气虚型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脾胃虚寒型选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肝郁气滞型选用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朴汤加减,瘀血阻滞型选用失笑散或丹参饮加减。
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一、本文概述《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旨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保护机制减弱、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中医理论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密切相关。
因此,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为消化性溃疡的诊疗提供中医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预防调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结合临床实践,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法和经验,以期为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诊疗技术,为消化性溃疡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服务。
二、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消化性溃疡,中医称之为“胃脘痛”“心痛”等,其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方面。
外邪犯胃:外界环境如寒邪、热邪等,可直接侵犯胃腑,导致胃气失和,升降失常,从而引发消化性溃疡。
如寒邪客胃,胃阳被遏,可致胃失和降,发生疼痛;热邪犯胃,胃热炽盛,可致气血壅滞,发为溃疡。
饮食伤胃: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或过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湿热内蕴,气血瘀阻,从而形成消化性溃疡。
情志不畅:情志因素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
忧思恼怒,情志不畅,可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肝郁化火,火邪犯胃,均可导致胃失和降,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形成消化性溃疡。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气血生化无源,胃腑失养,易受外邪侵袭,发生消化性溃疡。
脾胃虚弱还可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瘀,进一步加重消化性溃疡的病情。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方面。
消化性溃疡的辨证论治
机 为 胃气 阻 滞 . 失 和 降 。 胃属 六 腑 之 一 , 通 而 不 宜 胃 宜
寒 。予黄芪建中汤合 良附丸加减 。药物组成 : 黄芪 1 , 5g
桂枝 1 , 0g 白芍 药 1 , 5g 炙甘 草 1 , 0 g 生姜 3片 , 良姜 高 1 , 附 1 , 0g香 0g海螵蛸 2 , 0g饴糖 ( 冲服 )0g 3 。泛 吐清水 较 多加干姜 6g 陈皮 9g半夏 6g茯苓 1 、 、 、 0g以温 胃化饮 。 24 血瘀 络伤 . 瘀 血内停 , 络脉不通 , 不通 则痛 , 瘀血为
不移 , 紫黯 有瘀斑 , 细 涩为特点 。治宜 活血 化瘀 , 舌 脉 理
气和 胃。予 金 铃 子 散 合 失 笑 散 加 减。药 物 组 成 : 芪 黄 1 , 5g 佛手 1 , 0g 丹参 1 , 5g 枳壳 1 紫苏梗 lg赤芍药 、 0g, O 白芍药各 1 , 0g 砂仁 6g, 白术 6g ,五灵脂 1 延胡索 0g,
有 形 之 体 , 碍 气 机 运 行 , 致 痛 如 针 刺 , 定 不 移 。证 阻 故 固
滞, 其气 以和降 为顺 , 由于各 种病原 造成 胃的气机 阻滞 ,
胃失 和 降 , 不 通 则 痛 ” 而 产 生 胃痛 。所 以 在 治 疗 上 着 “ 因
眼于一个“ ” , 通 字 以消其 壅滞 , 调畅气 机 , 承 胃腑 下降 并 之性 , 推陈 出新 , 引壅滞 下行 。我们应 该从广 义的角度 导 去运用“ 法。如辨证 属于气 滞 , 气 即通 ; 于热 郁 , 通” 理 属 泄热即通 ; 于血瘀 , 属 化瘀 即 通 ; 于 阴虚 , 胃养 阴 即 属 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性溃疡病因病机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
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
1、胃酸分泌过多盐酸是胃液的主要成分,由壁细胞分泌,受神经、体液调节。
已知壁细胞内含有3种受体,即组胺受体(hirstamine receptors)、胆碱能受体(cholinergic receptors)和胃泌素受体(gastrin receptors),分别接受组胺、乙酰胆碱和胃泌素的激活。
当壁细胞表面受体一旦被相应物质结合后,细胞内第二信使便激活,进而影响胃酸分泌。
壁细胞内有2种主要第二信使:cAMP和钙。
壁细胞膜内受体在与组胺结合后,与兴奋性GTP-结合蛋白(stimulatory GTP-binding protein)偶联,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后者催化A TP 转化为cAMP。
cAMP然后激活一种蛋白激酶,使一种尚未阐明的细胞内蛋白质磷酸化,最后导致壁细胞内H+K+-A TP酶(又称氢离子泵或质子泵)激活,促进酸分泌。
乙酰胆碱受体和胃泌素受体在分别与乙酰胆碱和胃泌素结合后,与GTP结合蛋白偶联,激活膜结合性磷脂酶C。
该酶催化膜内磷脂分解,生成三磷酸肌醇(inositol trisphosphate,IP3)和二乙烯甘油(diacylglycerol)。
IP3促使细胞内储池释放钙,再激活H+K+-A TP酶促使H+分泌。
乙酰胆碱也能增加细胞膜对钙的通透性。
胃泌素和乙酰胆碱能促进肠嗜铬样细胞(ECL)释放组胺,它们能与组胺具有协同作用。
壁细胞表面尚有生长抑素物质,兴奋后与抑制性膜受体Gi结合,经过抑制性GTP结合蛋白(inhibitory GTP-binding protein)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从而减少细胞内cAMP水平,使壁细胞分泌H+减少。
壁细胞的受体兴奋,不管接受哪种刺激,最后均通过第二信使——cAMP和Ca2+,影响壁细胞顶端的分泌性膜结构及质子泵——H+、K+-A TP酶,使H+分泌增加或减少。
胃质子泵(proton pump)是一种氢离子A TP酶,依赖A TP提供能量。
它是反转运泵(counter-transport pump),催化细胞内H+和细胞外K+的等量交换;它能在壁细胞内外产生400万∶1的H+梯度,这一梯度远超过体内其他部位(如结肠、肾皮质集合管)质子泵所产生的梯度。
在静态壁细胞内,质子泵存在于细胞浆的光面管泡(tubulovesicles)内。
壁细胞兴奋后,含质子泵的管泡移向细胞的顶端,管泡膜与顶端的胞膜融合,使顶端膜面积增加。
顶端膜缩回后便形成分泌性小管(Secretory canaliculus),并汇入腺腔管。
管泡移动受cAMP和Ca2+所促进,而膜的融合一方面伴随H+、K+-A TP酶激活,一方面使膜对Cl-和K+的通透性增加。
目前尚不了解膜上Cl-和K+的转运到底是通过各自的通道抑或通过KCl通道而实现K+、Cl-共运转。
不管通过哪一种机制,由于K+和Cl-同时向细胞外转运,因此在H+、K+-A TP 酶催动下,H+和K+交换,最后引起HCl分泌。
壁细胞分泌盐酸浓度是恒定的,为160mmol/L,pH0.9,但实际上胃液中pH为1.3~1.8,因胃液中还有碱性粘液及反流的肠液。
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理中,胃酸分泌过多起重要作用。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酸基础分泌量(BAO)和最大分泌量(MAO)均明显高于常人;十二指肠溃疡绝不发生于无胃酸分泌或分泌很少的人。
食糜自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在胃酸和食糜的刺激兴奋下,胰腺大量分泌胰液泌素、胰酶泌素、促胆囊收缩素,肠粘膜除分泌粘液外,也释放激素如肠高血糖素、肠抑胃肽(GIP)、血管活性肠肽(VIP),这类激素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和刺激胃泌素分泌的作用,故当十二指肠粘膜释放这些激素的功能减退时,则可引起胃泌素、胃酸分泌增高,促成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
胃溃疡在病程的长期性、反复性,并发症的性质,以及在胃酸减少的条件下溃疡趋向愈合等方面,均提示其发病机理与十二指肠溃疡有相似之处。
但是,胃溃疡病人的BAO和MAO均与正常人相似,甚至低于正常;一些胃粘膜保护药物(非抗酸药)虽无减少胃酸的作用,却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一些损伤胃粘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可引起胃溃疡,以及在实验动物不断从胃腔吸去粘液可导致胃溃疡等事实,均提示胃溃疡的发生起因于胃粘膜的局部。
由于胃粘膜保护屏障的破坏,不能有效地对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和消化作用,而致溃疡发生。
2、幽门螺杆菌感染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在HP粘附的上皮细胞可见微绒毛减少,细胞间连接丧失,细胞肿胀、表面不规则,细胞内粘液颗粒耗竭,空泡样变,细菌与细胞间形成粘着蒂和浅杯样结构。
3、胃粘膜保护作用正常情况下,各种食物的理化因素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不能损伤胃粘膜而导致溃疡形成,乃是由于正常胃粘膜具有保护功能,包括粘液分泌、胃粘膜屏障完整性、丰富的粘膜血流和上皮细胞的再生等。
在胃粘膜表面有大约0.25~0.5mm的粘液层,这一厚度约为表面上皮细胞厚度的10~20倍,约相当于胃腺深度的1/2~1/4。
粘液在细胞表面形成一非动层(unstirred zone);粘液内又含粘蛋白,其浓度约30~50mg/ml,粘液内所含的大部分水分填于粘蛋白的分子间,从而有利于阻止氢离子的逆弥散。
胃表面上皮细胞还能分泌重碳酸盐,其分泌量约相当于胃酸最大排出量的5%~10%。
胃分泌HCO3-的过程依赖于代谢能量。
细胞内CO2和H2O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生成HCO3-;后者穿越管腔内膜,与Cl-交换,而分泌入胃腔中;细胞的基底侧膜内有Na+K+-A TP 酶。
在该酶作用下,细胞外保持Na+的高浓度。
Na+再弥散入细胞内,作为交换,在HCO3-形成过程中生成的H+得以排出细胞外。
无论是粘液抑或重碳酸盐,单独均不能防止胃上皮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损害,两者结合则形成有效的屏障。
粘液作为非流动层而起缓冲作用;在粘液层内,重碳酸盐慢慢地移向胃腔,中和慢慢地移向上皮表面的酸,从而产生-跨粘液层的H+梯度。
胃内pH为2.0的情况下,上皮表面粘液层内pH可保持7.0。
这一梯度的形成取决于碱分泌的速率及其穿过粘液层的厚度,而粘液层的厚度又取决了粘液新生和从上皮细胞表面丢失入胃腔的速率。
上述因素中任何一个或几个受到干扰,pH梯度便会减低,防护性屏障便遭到破坏。
4、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溃疡病时胃窦和幽门区域的这种退行性变可使胃窦收缩失效,从而影响食糜的向前推进。
胃排空延缓可能是胃溃疡病发病机理中的一个因素。
十二指肠内容物中某些成分,如胆汁酸和溶血卵磷脂可以损伤胃上皮。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可以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
受损的胃粘膜更易遭受酸和胃蛋白酶的破坏。
胃溃疡病时空腹胃液中胆汁酸结合物较正常对照者的浓度显著增高,从而推想胆汁反流入胃可能在胃溃疡病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5、胃肠肽的作用已知许多胃肠肽可以影响胃酸分泌,但只有胃泌素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较多。
关于胃泌素在寻常的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楚。
6、遗传因素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系单独遗传,互不相干。
胃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胃溃疡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倍;而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较多发生的是十二指肠溃疡而非胃溃疡。
7、药物因素某些解热镇痛药、抗癌药等,如消炎痛、保泰松、阿司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氟尿嘧啶、氨甲喋呤等曾被列为致溃疡因素。
在上述药物中,对阿司匹林的研究比较多,结果表明规律性应用阿司匹林的人容易发生胃溃疡病。
有人指出,规律性应用阿司匹林者较之不用阿司匹林者胃溃疡病的患病率约高3倍。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很可能与溃疡的生成和再活动有关。
一组5331例研究结果表明,皮质类固醇治疗超过30天或强的松总量超过1000mg时可引起溃疡。
在既往有溃疡病史的病人,可使疾病加重。
非类固醇抗炎药,如消炎痛、保泰松、布洛芬、萘普生等,也可在不同程度上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在理论上可以产生类似阿司匹林的临床效应。
利血平等药具有组胺样作用,可增加胃酸分泌,故有潜在致溃疡作用。
8、环境因素吸烟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烟者可增加91.5%;吸烟可引起血管收缩,并抑制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而减弱其在十二指肠内中和胃酸的能力,导致十二指肠持续酸化;烟草中烟碱可使幽门括约肌张力减低,影响其关闭功能而导致胆汁反流,破坏胃粘膜屏障。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在吸烟者显著高于对照组。
在相同的有效药物治疗条件下,溃疡的愈合率前者亦显著低于后者。
因此,长期大量吸烟不利于溃疡的愈合,亦可致复发。
食物对胃粘膜可引起理化性质损害作用。
暴饮暴食或不规则进食可能破坏胃分泌的节律性。
据临床观察,咖啡、浓茶、烈酒、辛辣调料、泡菜等食品,以及偏食、饮食过快、太烫、太冷、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能是本病发生的有关因素。
9、精神因素根据现代的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观点,消化性溃疡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范畴之一。
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
性传播疾病概念性病(V enereal diseases, VD)是指通过性交传染的、具有明显生殖器损害症状的全身性疾病,亦称为经典性病。
包括梅毒、淋病、软下疳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是指通过性接触可以传染的一组传染病,在我国,人们简称为性病。
淋病临床表现淋球菌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感染的程度,机体的敏感性,细菌的毒力,感染部位及感染时间的长短。
同时和身体的健康状况,性生活是否过度,酗酒有关。
根据临床表现,淋病可分为无合并症淋病与有合并症淋病;无症状与有症状淋病;播散性淋病及急性与慢性淋病等。
淋病预防淋病是危害较大的性病之一,但是淋病的传染有它独特的途径,大可不必谈虎色变,危言耸听。
有的人住旅馆也担心传染,洗澡也怕传染,这是不对的。
其实对淋病的预防和调护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即可:1、宣传性传播疾病知识,提倡高尚的道德情操,严禁嫖娼卖淫,提倡洁身自好,反对性自由、性解放。
2、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淋球菌感染发病率。
3、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减少感染的危险。
可在性交前后各服用氟哌酸或阿莫西林,可有效的预防性病的感染。
4、性伴同时治疗。
5、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与隔离,不与家人、小孩尤其女孩同床、同浴。
6、在公共浴池,不入池浴,提倡淋浴。
7、患病后要及时治疗,以免传染给配偶及他人。
8、患病后要注意隔离,未治愈前应避免性生活。
9、应当经常用肥皂清洗阴部和手,不要用带脓汁的手去揉擦眼睛。
10、新生儿出生时,经过有淋病母亲的阴道,淋菌侵入眼睛会引起眼睛发炎,为了预防发生新生儿眼病,对每一个新生儿都要用1%硝酸银一滴进行点眼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