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与旅夜书怀对比阅读题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渡荆门送别》与《旅夜书怀》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两首诗歌作品,分别描述了作者渡过荆门和夜宿旅店的经历与感慨。
接下来将分别对这两首诗进行详细的阐述。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创作于公元742年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开头直接勾勒了壮丽、雄浑的荆门风光,随后叙述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刻的悲伤和不舍之情。
全诗分为上下两节,上节写了渡江送别的情景,下节写了故乡离别的心情。
首节中,诗人描述了金色的阳光照耀下,江水泛起了黄波。
荆门以其地势峻峭、形状洁白而著称,在这峡谷之中,浊浪激荡的样子令诗人感到悲苦。
他把离别比喻为巫山云雨,使人心生惆怅之情。
诗的下节写了渡江的情景,他坐在船上留意着远处的故乡,看到郊外的层巅和小山岚烟的影子后,便寄情于逆流而上。
这段描述既是对旅途的美景的真实描写,也是对家乡乡亲的依依不舍。
《旅夜书怀》是李白所作,也是他在旅途中的所思所感的依据。
全诗以开头的“维天之命”点题,表明了诗人对于自己行走江湖的无奈与难以抗拒的命运。
第一节是描写旅店附近的寂静,表现出孤单和寂寞的情感。
接着,诗人回忆起过去的事情,思绪万千,这寂寞也增添了几分温暖和郁闷。
诗中,李白对过去的追忆几次出现,且意境多变,描写他思绪万千、情感激荡的内心世界。
在整篇诗里,李白描绘了长夜的萧条和寂寞,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回忆和对宿命多舛的不甘。
人物中诗人对自己的发达前途频繁寄予思念和登高望远情感,让人能够感受到他在远离故乡的旅途中的情感起伏。
整首诗曲折动人,既能带给人惋惜与同情,又能使读者获取力量与勇气。
《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这两首诗都是李白在旅途中所作,充满了对家乡、亲人和过去的思念与怀念之情。
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抒发,唤起了人们对离别、思乡、隐居等情感的共鸣。
这两首诗使我们看到李白在辞官后流浪的背景下,对家乡、亲人的怀念,以及对历经风雨的自己的追忆和不甘。
诗中情感真挚,意境流转,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李白真实而深刻的心境。
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抒怀》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抒怀》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旅夜抒怀杜甫细草微风岸,桅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A.李诗写的是出峡日景,杜诗写的是峡中夜景。
B.李诗语言深沉刚健,像千锤百炼,熔铸而出,杜诗语言超脱豪放,无迹象可求;李诗语言学郁,杜诗语言奋发。
C.李诗描绘的景象开阔壮丽,杜诗描绘的景象险恶孤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取景都非常阔大,构思都非常精巧,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用的是比喻手法,而“官应老病休”是“老病应休官”的倒装。
答:B(把李杜二人的语言风格弄颠倒了)2.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答:(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
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
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
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3.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答:(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
《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
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
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均为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代表作品,这两首诗都是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悟和情感。
虽然两首诗的主题相似,但在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核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正解这两首脍炙人口的杰作。
首先我们来看《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是杜牧创作于唐玄宗光宅元年(684)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中以渡荆门为背景,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忧伤情感。
整首诗以古典的优美形象和流畅的韵律展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的离别情怀,让人感到无限的唏嘘和感伤。
诗中首先描绘了离别的环境:渡荆门处的风光秀美,但这美景却成了离别的背景。
诗人以“江山欲尽未还家”一句,不仅表达了对美景的眷恋,更蕴含了对离别的无奈和苦涩。
在这种情感交融的氛围中,诗人以“劳劳亭上远飞燕”画面勾勒出别离时的凄凉。
然后诗人将目光转向别离的主角:“临邛道士鸣晨钟”。
这里诗人描绘了道士鸣钟的场景,表现了别离时的寥寥无几和宝贵。
而诗人在此处融入了对佛教的向往,意味着对离别的超越和抚慰。
诗句“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更加凸显了诗人对离别的孤寂与无奈。
最后一段描述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双燕绕楼飞来去,绿波平似舞衣红”。
这里诗人借鸟儿的双燕情深画出自己与伙伴的离别,表现了深情与无奈交织的心情。
而绿波舞衣,则暗合了诗人内心的波澜和心情的激荡。
整首诗以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具体的景物描绘和抒情的叙述,将离别的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我们来看《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是杜牧创作于先天元年(783)的一首五律诗。
这首诗以诗人借宿在驿站过夜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在外旅行时的孤寂与感慨。
相比《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的情感更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缠绵之美。
诗中首先以“绝代有佳人”开篇,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
诗人以“凤殿恨,香闺怨。
虞宫台上作新妆,月明红袖凤楼横”入情入景地描写了古代宫廷中的爱情悲欢,将个人的离别之苦与古代的宫廷爱情相结合。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2篇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2篇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2篇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标准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为大家的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土水,万里送行舟。
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10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9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10“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土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1分)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土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细草微风岸,桅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A.李诗写的是出峡日景,杜诗写的是峡中夜景。
B.李诗语言深沉刚健,像千锤百炼,熔铸而出,杜诗语言超脱豪放,无迹象可求;李诗语言学郁,杜诗语言发奋。
C.李诗描绘的景象开阔壮丽,杜诗描绘的景象险恶孤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取景都非常阔大,构思都非常精巧,有异曲同工之妙。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用的是比喻手法,而官应老病休是老病应休官的倒装。
答:B(把李杜二人的语言风格弄颠倒了)答:(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
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
于平淡中见真格局——《旅夜书怀》与《渡荆门送别》对比
74于平淡中见真格局——《旅夜书怀》与《渡荆门送别》对比文/张陆佳“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打眼一看是前一联更引人注目。
或是星月这类浪漫意象的误导,不少人误认此联为李白所作,而山江之类原始挚诚的句子才出自杜甫之口。
其实细读全诗就会发现,杜甫还是那个深沉实际的杜甫,李白也还是那个浪漫随性的李白。
若带上整体考量,不谈复杂的政治背景、深刻的思想抱负,李白放空了内容反而更留余地,大概家国天下的悲情距今颇为遥远,倒不如淡淡羁旅愁更让人感同身受。
初读两联非常相似,取景阔大、出语雄壮,但细细品来却大有不同。
李白所见辽阔无际的大荒和长江宽衍泛滥万里奔流,天地江山崭然一新,于是豁然开朗意兴飞昂,描画的图景向无限远处延伸,正是高扬的盛唐气象。
相反,杜诗虽意蕴深刻、壮伟充实,但广则广矣,细读便有离乱时期的凄清寂寥,是由盛转衰的征兆。
丁龙友曰:“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
”约是意象色彩之故,虽按理该昼亮夜昏才是,但杜诗中星月之类的意象明朗澄澈,无遮无掩地阔星低、月随波涌大江奔流,反有披着星辉、光华如水的明亮感。
而李诗虽在白天,行舟的视野却不如杜甫开阔,山产生的阻隔感加上平野大荒那种原始古老的幽寂、“尽”字本身的昏沉压抑之意,色调就偏向晦暗,像是电影镜头下调过色的山水纪录片。
顺着“行舟停舟”的思路,杜诗表现的是夜泊舟中的静感,可由于“垂、涌”两个大开大阖的动词写出犹如江涌一般的磅礴,静物便动了起来,意境也活泛而有生机。
相比李诗虽表现乘舟东下空间不断转换的立体感和流动感,却由于“随、入”的随意性而萌生出行进迟缓的错觉,仿佛时间被拉长,画面被定格,连江水的奔腾都成了慢动作。
在听觉上,“月涌”一词营造出雄浑浩瀚又寂寞空旷的意境,场面的宏阔奇丽反衬诗人的渺小苍凉,诗人置身大江流中一孤舟,面对无垠的夜晚,枕着流动的江面,带着未知的恐惧,缓慢的水流声都像被一帧帧放大,而天地却更加寂静。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答案
品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然后答题。
阅读答案品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然后答题。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阅读答案:答案:1.怜;2.A;解析:(1)1分(2)2分《渡荆门送别》《送严士元》比较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21—22题。
(7分)渡荆门送别①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严士元②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③今已误儒生。
[《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赏析及答案
旅夜书怀
无尽的遐想。Βιβλιοθήκη 杜甫第3页共4页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第4页共4页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写景,移步换形,满目生情。写两岸青山相对挺立,写江流天地、地老天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飘飘、绚丽灿烂,全是为了烘托一江
“家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
悬崖峭壁森然,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终,呈如今 新颖,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
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 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目不暇接之感;亦可看出诗人风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舍万千风物不说,单写“家乡水,送亲人〞,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许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 诗不一样。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伴侣,告辞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 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伴侣,还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抑或是情
第1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人之间的深情款款,挥泪离别。这首诗独具匠心地写出了家乡山水陪伴诗 两句诗写得境地雄奇,视界高远,气概飞动,形象壮观,更表达出诗人初
第2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
家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影不离,从对面写来,更加显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两篇文章都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作品,以描述离别和旅途思乡的情感为主题。
下面是对这两篇文章的简要介绍和分析。
《渡荆门送别》是杜牧在他的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所写的一篇诗,表达了诗人离别故土、远行他乡的心情。
诗中以写景的手法将荆门、秦岭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引发了诗人对归乡的思念之情。
作品的前两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表达了诗人悠远旅行到游荡的心境,而后六句中用连绵的比喻描绘出离乡背井,疏离亲朋和思乡之苦。
整首诗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既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抒发了每个离乡之人的心声。
《旅夜书怀》是一篇弥漫着忧郁气氛的诗篇,杜牧在书写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首节以“细草微风岸”描绘了寂静夜晚的旅行景象,进而透露出诗人沉浸在孤独中的心绪。
接下来的几节诗,通过描写各种壮丽景色以及古代传奇故事中的英雄壮举来表达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饱受困苦的思维。
整首诗沉思意境深远,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己命运的反思。
无论是《渡荆门送别》还是《旅夜书怀》,杜牧都巧妙地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离乡和旅行的感受。
两篇作品都融入了杜牧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以此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这两篇作品可以说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人生的方式,杜牧创造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展现了他对离乡和旅行的独特理解。
这些作品也揭示了唐代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不安。
杜牧的《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是他在旅途中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的真实写照。
这两首诗凭借其朴实和真挚的情感,以及对离乡和旅行体验的深刻洞察,成为了杜牧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中国古代诗人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作传世至今,对后人影响深远。
以《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两首诗具有代表性,被誉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针对这两首诗进行分析,探究其内涵和艺术特点。
我们来分析《渡荆门送别》这首诗。
这首诗写于李白离开长安东行的时候,搭乘船只经过荆门,送别朋友。
诗中深情款款的离别情感和气势磅礴的壮美景象,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全诗开头即点明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是长安城最著名的名胜,李白的故人正在离开长安。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一幅波涛汹涌,滚滚长江的壮美景象,既有了荡漾的水面,又有了挑动的波澜,让人仿佛身临其中。
接着,诗人写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通过“孤帆远影”展现出诗人的离别孤寂之感,而“碧空尽”,“长江天际流”又勾勒出眼前风光壮美辽阔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四望清”“两岸青山相对出”,给人以绚丽多彩、缤纷绮丽的意象。
《旅夜书怀》是李白的另一首代表作。
这首诗是李白在夜晚独自旅途中,心情激荡,凭着酒意书写而成。
整首诗在情感和想象上热烈而奔放,充满了旅行者在陌生环境中独自思索的意境。
诗人借助酒意,唤醒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触和思绪。
全诗开头便写出了诗人饮酒独处的氛围:“旅馆无酒酌,背声复相乡。
”这里以“背声复相乡”表明了诗人在身处异乡时的孤寂与思念。
又写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琴声,知是谁家州。
”通过酒意、琴声、黄昏,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沉思。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自己旅行中的感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思索和感慨。
最后一句“飞鸟相与还,不及柳絮无情。
”则突显出生活的无常与人情冷暖,表现出诗人对人世无常的感慨。
综合对《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两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激情与豪放,同时又深沉而不失内敛。
他的诗作往往能够有力地触动人的情感,引起共鸣。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六则附答案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六则附答案第一篇: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六则附答案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1、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3、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5、怜:爱。
6、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阅读训练】:一:(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5)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6)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二: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三:1.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人生的朝晖夕阴 文学的气象万千——由《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颔联生发的对比阅读
字 同与 不 同 的对 比 人 手 .往 诗 人 境 遇 里 深 究 .在 诗 眼里 ,山 是 已经临 过 之 山 ,是 旧山消 逝 ;大荒 是 无垠
人感 受 处探 讨 。很 多单 篇 阅读 难 以企 及 的教 学效 果 也具 备了 课 堂生成 的 可能 。
一 咬 文嚼 字 :在 文字 同与 不 同间摆 渡 、
画 袁 海锋
不过 .诗中强烈的相似性并不能掩盖其中的相
异处 .更不能掩盖李杜寄寓其间的机心。“予谓李是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分别入选人教版初 、 高中语文教材 。两首诗的颔联出现了某种巧合 的言 语“撞车”——“山随平野尽 .江人大荒流”/“星垂平 野 阔 .月涌 大江 流 ”。对 于 李 白杜 甫级 别 的诗人 而
惜 的尊 重 .但在 具体 情 感投 入 上 ,杜 甫 之 于 李 白要
— — 由《渡 荆 门送 别》《旅夜 书 怀》
远 比对 方 的深 入 、深 刻 ,这 从 李杜 互 赠 留传 下 来 的
颔 联 生发 的对 比阅读
诗作 数 量差 异便 可 窥 测 。这 为杜 甫人 为 的偶 像 致敬
式 互文性 创 作提 供 了心理 可 能 。
野”“大”“流”等词 ,颔联十字中同音 、近音字多达 六 合 力 下 .天地 就 此 交融 一体 。诗人 与 暮 色天 地 同观 ,
字 。由此 ,两联 诗 的阅读 感 也就 相近 了 。
其 中感 触 不似 李 白之 境 的 自在 、开放 .而 是 与 宏 阔
基 于前 文 “知 人论 世 ”的梳 理 .两 联 诗 的互 文 性 天地 、不息流水 比较而言的渺小 、短暂 。月色如水 ,
作者要 素的明确只是为诗歌的深 度理解 准备 了可能 .理解 的发生还是要深入到文本细部。具体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共5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2分)
1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3分)
答案:
二、阅读(共45分)
9.(2分)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
10.(3分)采用拟人手法;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依依不舍;体现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两首经典之作,这两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诗歌结构、表达主题等方面分析这两首诗的正解,以期更好地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
一、《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在离开蜀地前为好友别离而作。
这首诗结构精练,表达了杜甫对离别的思念和对身世的反思。
首先,这首诗的主旨是离别,通过多次运用“别”字,让诗歌充满离愁别绪。
第一句“渡远荆门外”,即是说离开了荆州长江,意味着离开蜀地,因为蜀地和中原相隔甚远。
后面又写到“月照片片云”,句中的“片片”用来形容云朵的分散,暗示了人们的离散。
在第四句“远树带行客”,字里行间中表达出的是人们的离别和远行之感。
“明月照大江”在古诗中是很多人所喜爱的句子,也在此表达了离别中的惆怅之情。
在最后一句(“此时含恨转归去,留与君辞几句。
”)中,含恨是对离别感情的最好表现。
此外,这首诗的结构也十分精妙。
杜甫在“渡远荆门外”的句子中,用了一种句型叫“倒装句”,倒装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门外荆远渡”更符合自然语言的表达。
首尾呼应,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结构。
每句诗有着统一的韵部,行文流畅。
尤其,诗中有着感人心魄的句子(“明月照大江”、“远树带行客”),体现了杜甫对于别离之人的思念之情。
透过诗歌,杜甫转化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离别的反思。
我们读到这首诗时,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旅夜书怀》《旅夜书怀》可以说是杜甫的思想和人生观的体现,内容是杜甫在旅途中的所思所想,也表达了他的不满和对于社会不公的反思。
这首诗的主旨是思郁寄怀,较为哲学,抒发的是杜甫的思想情怀。
在杜甫的笔下,旅途的艰辛和沧桑,与人生的苦闷和无奈交织在一起,特别是“日色已尽”、“苔痕上阶绿”等描写非常精细。
在描写自然环境时,杜甫将自己的情感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正如杜甫所说:“我心如秋叶,悬于空中”,表明了杜甫深邃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感。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之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之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选择题(共 40 分)1.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孟浩然我行穷水国①,君使入京华②。
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
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
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注释】①水国:南方水乡。
②京华:京都,指长安。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甲诗既写出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B.乙诗将自己与崔国辅的行程作对比,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怅然无奈C.两首诗都包含作者漂泊他乡的孤独感D.两首诗的颈联,都寓情于景,巧妙设喻,动静结合,对仗工整。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D.【乙】诗颈联“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意思是:我躺下听到海潮到来的声音,起来看到江月斜挂在天边。
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D。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古离别》韦庄晴烟漠漠①柳毵毵②,不那③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①漠漠:弥漫。
②毵毵:sān,柳条下垂的样子。
③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选出对下面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甲】诗一改送别诗的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B.“辅”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意境开阔。
C.【乙】第四句运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江南春色宜人,尽是欢笑的美景。
D.【乙】诗虚实相生,成功的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把离人的悲苦之情表达得含蓄而婉转。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C.“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意思是: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5篇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5篇第1篇示例:《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两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两首诗均表现了杜牧对友谊、人生和旅行的感慨和思考,以其独特的情感与写意而著称于世。
《渡荆门送别》是杜牧在离别时所作,诗中表现出离别之情,带有浓烈的动情。
整首诗以长短不一的行的体裁,表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情不尽。
首句“渡荆门外初收关”便描绘了“离别”的氛围,以及留恋的心情。
诗中交织了自然景观和人情,诗人细腻的情感体现在每一句诗句中。
诗中的“前欢不见后欢忧”一句展示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真实表达,情感真挚动人。
整首诗感慨万千,情感跌宕起伏,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真挚的思考和情感。
《旅夜书怀》是杜牧在旅途中所作,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旅行生活的感叹和思考。
诗中的行脚、寂寞、思念等主题贯穿始终,使整首诗具有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
诗中的“好风吹我马,直使一泪垂”,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情感,对亲情的怀念和向往。
整首诗以写意的笔法,描绘了诗人在旅途过程中的所思所感,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通过对《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的解读和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杜牧以自己独特的写意风格,表现了对友谊、人生和旅行的感慨和思考。
这两首诗思想境界高远,情感流畅,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堪称杜牧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两首诗的意境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友情、离别和旅途的感悟和理解,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令人陶醉其中。
在这个喧嚣的现代社会中,这两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珍爱友谊,热爱生活,品味人生。
杜牧的《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是两首代表作品,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深情和回忆。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杜牧的情感细腻和思想深远,还可以体会到诗人的独特魅力和艺术创作魅力。
这两首诗汇聚了诗人对友情、人生、旅行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启迪和感悟。
愿我们在纵情的人生旅途中,能够珍惜友情、热爱生活,感悟人生的真谛。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
正解《渡荆门送别》和《旅夜书怀》《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写了他从巴陵乘船前往京城,途中因观赏美景,思念故乡,离情别绪缠绵不舍的情感体验。
全诗约分为五个部分,下面详细解读一下:第一部分,描写离别的心情今年逝去弱水,恍惚已几春。
落花孤燕,泪滴春衫袖。
鸳鸯被、留别馆,晓角愁吟。
君若扬鞭去咸阳,盼君安得长相忆。
这一部分,李白先说了时间的流转,自己几年几月前离别家乡,现在仍在离别之中,让人感觉时间的长久和离别的痛苦。
接下来描写了自己的离别情感:天空中枯树落花残败,虽然还有些孤燕相伴,但自己更多的是泪水和忧愁。
独留在别馆的鸳鸯被,也让自己倍感离别之痛。
而早晨醒来,听到渡口处传出的吹角声,更让自己感到无尽的孤独。
因此,他希望别离的朋友去到咸阳后,也好好地思念自己。
第二部分,描写巴江舟楫江娥啼竹素娥歌,李凭中国弹箜篌。
巴戟天山皆应合,乱弹·清商怨·都入喉。
这一部分,首先描写了江上美景,江水清澈如一面镜子,有着美丽的景象。
随后,他提到自己的伴侣李凭,这位箜篌手唱出了清商怨这么悲凉的歌曲,正好能够配合自己的离别情感。
最后他说“都入喉”,意思是说这样的歌声已经进入心头,无法摆脱。
第三部分,描写荆州闻君东游,意欲独往。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崔九衢·欹石竞高·尺璧重轻玑干曲,霜华满地,飞狐列戟,夜泊牛渚怀古,诸葛大名府,亭亭铸野鸡。
这一部分,李白说自己听到别人要前往东方,也想独自前往,享受荒凉之地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途中,他写出来自己唱的歌谣,内容是和明月共宿,欣赏美景并且感叹人生百态。
接下来,他提到荆州,描写了崔九衢和尺璧重轻、玑干曲这些特产。
他说荆州的夜晚如此清冷,地上布满霜华,每只草地上到处都有野狐和长矛。
而且这里还有诸葛府,以铸野鸡和闻名,颇具特色。
第四部分,描写梁山伯墓梧桐深院,尺牍斑驳,冷落清秋节。
一群白鹭上青天,哀吟逐梦飞飞。
孤舟簇簇无根株,举杯自渡黄河。
动静相生,各表真情——浅析《渡荆门送别》与《旅夜书怀》风格特色
诗人 的创作过程 中的第一要 义是情感 的表 达和传递 。因此 ,
我 们 在 进 行 浪 漫 主 义 诗 歌 批 评 的过 程 中应 该 先 从 诗 里 的情 感 本 质 去 了 解 。就 是 说 , 这个情 感是 为什 么而发 生 的 ,他 的人 格 、 情操、 襟怀、 抱负方 面也愈伟
大, “ 知人论世 ” 是我们 传统的批评 方法 ; 而西方则不然 , 西方
才 ”如李 白又怎 么会 犯在诗 题之 中加入无 关字 眼 的低 级错 误, 若 真无 “ 送别 意” 那 就应该 题为 “ 渡 荆 门远 游 ” , 这一 点是 毋庸 置疑 的。说 道这里 , 我们就不得 不回顾一下 中 国古典诗 歌 的创作 和批评传 统 。中国古典 诗歌讲 究 “ 在心 为志 、 发 言
先看李 白《 渡荆 门送 别》 。这首诗 是诗 人青年 时期 出蜀
游历途 中所作 ,题为送 别却非 一般诗 作 中常见 的诗人 送别 亲朋挚 友 .而是诗人 自己离 乡时 的怀 乡之 作 。玄 宗开 元年 间. 年青 的李 白“ 仗 剑去 国 , 辞 亲远游 ” , 带着慷 慨报 国 、 建功 立业 的理想 , 过三 峡 、 渡荆 门 , 一 路 向前 。我们 不难 想见 , 意 气风 发 的少 年独立扁 舟之上 ,抬头是 两岸 连绵 不绝 的崇 山 峻岭 , 低 头是奔涌 不息 的滔滔江 水 , 心情应 当是 怎样 的壮怀 激烈 。诗人此 时是迎 风而立 的少 年英才 ,但纵然 是豪 情满 怀, 但 初识 的乡愁滋味也拨 动了诗人心 中的似水柔 情。 当然 ,要理解诗 人所抒 发的情感 和诗 句 中的独特 韵 味 我们 就一定 要理清 全诗思路 , 对 诗歌进 行全 面理 解 。首 先 , 李 白为这首诗题 “ 送别 ” 二字 , 所 指何 在?而 “ 诗 中无送别 意 , 题 巾二 字可删 ” ① 的观点又 是否正确呢 ?诗人离 乡游 历 , 即将
李白《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诗歌,完成第5——7题(6分)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 这首律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他的号是居士。
(2分)
6.“大荒”指的是(2分)
7.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人物及诗人从楚地而来。
B.颔联写景,其中“随”、“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作者渡过荆门后看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见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的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案:
(二)阅读诗歌,完成第5——7题(6分)
5. 李白青莲(2分)
6. 辽远无际的原野(2分)
7. A (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
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
②海楼:海市蜃楼。
[乙]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请阅读甲乙两首诗歌,并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B.乙诗尾联以天地之大反衬出沙鸥之小,又是孤零零的一只,表达了诗人漂泊孤寂的痛苦之情。
C.甲诗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D.乙诗颔联写景明丽,境界雄浑、开襟旷远,写出“喜”的感情。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3.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答案:1.D。
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并不是喜。
2.答题示例:(1)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2)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3)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
(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
两人风格各擅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