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大环内酯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能产生耳毒性的有:大剂量的红霉素、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高效利尿药、
2.能产生假膜性肠炎的有:红霉素(偶尔)、克林霉素、四环素、
3.对厌氧菌有效的:二代头孢、林可霉素类、
4.对需氧菌有效的:红霉素、氨基糖苷类、氨曲南、
5.对铜绿假单孢菌有效的是:三代头孢、四代头孢、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氨基糖苷类、
氨曲南、多粘菌素、
6.只对G+有效的是万古霉素、
7.只对G-有效的是多粘菌素、氨曲南(需氧)、
8.胆汁中浓度高:大环内酯、四环素、
一、红霉素:
1.特点:可透过胎盘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体内分别较广),胆汁中浓度最高。需氧G+
的速效抑菌剂(因此不与1类药合用)。口服(但不耐酸,需用肠溶片)
2.抗菌谱:(与青霉素比较)1、相似性a、G+球菌:金葡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b、G+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c、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等;
d、螺
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状螺旋体。2、差异性:略广,某些G-杆菌(少数):百日咳杆菌、弯曲杆菌等;军团菌首选;支原体、衣原体。
3.抗菌机制:与核糖体的50S亚基可逆结合;抑制新合成的氨酰基-tRNA分子从核糖体
受体部位(A位)移至肽酰基结合部位(P位),阻止肽链延伸,从而抑制细菌蛋白合成。
4.耐药特点:(1)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易恢复;(2)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
交叉耐药性:①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酯类仍敏感;②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仍敏感;③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也耐药;
5.临床应用:1.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2.军团菌、弯曲
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白喉带菌者——首选;3. 也可用于其他革兰阳性菌所致感染以及放线菌病、梅毒等的治疗。
6.不良反应:1. 直接刺激反应:口服——胃肠道反应是主要不良反应;静滴——血栓性
静脉炎;2. 肝损害:无味红霉素。转氨酶升高、白细胞升高、发热、黄疸等,停药数日可恢复正常;3. 耳毒性:大剂量4. 心脏毒性:静注过快5. 伪膜性肠炎:口服红霉素偶可致肠道菌株失调引起伪膜性肠炎。
二、第二代大环内酯: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特点:(与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相比)
1.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提高;
2.血药浓度及组织浓度高;
3.半衰期延长;
4.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增强;
5.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和免疫调节功能;
6.主要用于呼吸道、泌尿道和软组织感染;
7.不良反应较少。
二、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1.抗菌谱:较窄,作用强:G+球菌、厌氧菌;敏感:G+杆菌;无效:G-杆菌、肠球菌。
2.抗菌机制:与氯霉素相同,与红霉素相同结合位点故不能与红霉素合用。
3.主要应用:特点是骨组织浓度高;金葡菌性急、慢性骨髓炎的首选药。
4.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三、万古霉素,静脉滴注
1.抗菌谱:只对G+菌作用强大,G-菌无效
2.抗菌机制:与N乙酰胞壁酸五肽的最后二肽-D丙氨酰-D丙氨酸的尾部结合。抑制
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主要应用: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A)和G+菌所致严重感染
4.不良反应:A. 耳毒性:耳鸣、听力减退、耳聋等;B.肾毒性:蛋白尿、管型尿等;C.
禁与有耳毒性的药物如:氨基苷类及高效利尿药合用。D、过敏反应,休克、红人综合症。(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呈红色或或橙色。面部、颈及躯干红斑性充血、瘙痒等;
机制:因原形药物及代谢产物呈橘红色、在机体内使组胺释放,(有可能)导致尿、粪便、唾液、泪液、汗液、痰染成橘红色或红色。)
5.与大环内酯类有交叉耐药,与红霉素有拮抗作用。
四、阿奇霉素,抗肺炎支原体作用为大环内酯类最强。
第24次、大环内脂类及四环素类
1、大环内脂类
作用机理:不同程度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临床应用:病情较重的患者
急、慢性感染疾病;
泌尿道感染;
皮肤软组织感染等,需要静脉给药进行全身抗菌药物治疗。
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上腹部疼痛、肝毒性
听觉系统:耳鸣和听觉障碍
变态反应:药热、药疹、荨麻疹
局部刺激
2、林可霉素类
作用机理:结合细菌核糖体50s亚基,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移位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临床应用:病情较重的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骨髓炎(首选)。
不良反应:以肠道反应为主,引起厌食、呕吐、腹泻等。
3、万古霉素抗菌作用特点、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作用特点:属繁殖期杀菌药,抗菌作用强,抗菌谱窄。
对G+细菌呈杀灭作用(敏感的金葡菌、MRSA),对G-细菌几乎无效;
毒性大,大剂量可引起听力障碍、肾毒性等;
作用机制:与细菌细胞壁前体肽聚糖末端丙氨酰丙氨酸形成复合物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的严重感染
不良反应:耳毒性:耳鸣、听力减退、甚至永久性耳聋;
肾毒性:蛋白尿、少尿、血尿、甚至肾衰竭;
过敏反应:皮疹,过敏性休克;红人综合症;
其他:恶心、呕吐、眩晕等。